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優選[15篇]

文化3.17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後感優選[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 1

夏季暴雨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囂被一時澆滅,在黯淡的燈光下,見到這般滋潤蘊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圍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詩意中,心裏泛起一陣陣漣漪。輕輕地觸摸這泛黃的紙張,我踏上別樣的旅程,有着文字這般安靜的旅伴。

書中作者以踏過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古土爲主線,表達了作者的喜與憂,用筆細膩,讀後讓人回味無窮。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着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

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爲我國的象徵,就是因爲它一直肩負起了保衛國家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而已。

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昇華文化。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你即使來到有任何意義的景觀也只是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精神。

人總是在不能自控地成長,社會的進步也是無可避免的.一件事。而我們會執着於那些過往的人或者事物,也是無可厚非的。只不過我想過去只是過去,它還是留在過去作爲過去時光的一種見證比較好。就像若是你穿一件漢服在時尚的都市裏穿行,雖然漢服是我們漢族的傳統服飾,但在此時人們不一定就會附和讚歎。過去的終究是過去,它還是發生在回憶裏比較好,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更多地把握現在,發現眼前的美。

文化苦旅讀後感 2

每一次,讀《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場沙塵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間步履維艱,被千年沉澱的滄桑感壓得擡不起身子來。

從來都是很驕傲,驕傲於盛唐的豔麗,驕傲於祖先的智慧。從來都是很心疼,心疼中華大地的傷痕累累,心疼中華蒙受的恥辱。但是讀完這本書,我又開始心疼中華文化的步步艱辛。

沿着歷史碾過的痕跡,佇立於敦煌千年的風沙中,聽風聲裏無奈的嘆息,身處陽關落雪處,望一眼故人褪色的青衫;包裹在天一閣中,觸摸範氏一族代代堅持的守護。這裏,有中華文化的積累像流水般溜走,有歷代工匠的`夢銹刻的婀娜的身姿,有四面邊聲連角起的恢宏戰場,有君子其役,不知何期的憂愁哀傷,有李白對酒當歌的豪情,有與揚州八怪渲染筆墨的意想。

王道士慷慨地送出敦煌中祖先留下的瑰寶一箱又一箱,我們看着這些觸目精心的數字,讓心一陣又一陣地抽搐;莫高窟靜靜地藏在廣袤的沙漠中,外表只是一座小山包,可它卻把宗教和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載歌載舞。廢墟在歷代的顛簸中坍塌,重建又坍塌又重建;陽關倒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領域中,在朔風中越來越黯然。

也許一箇中學生對於這些歷史並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爲一箇中國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並不是書本上的之言片語就能撐起一個華夏的文明,我們在追求那些無所謂的明星時,是不是應該轉過身來,追捧已經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腳步中,拾起一絲空閒,靜看細水流長,細數庭前花落。

我不是一個學者,也不是名家,我只是一名中學生,深深地愛着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讓這艱難的中華文化,走進我們的心吧,只需輕輕地蹲下身,摸一摸文化的土地,便能感受到沉澱的滄桑。

文化苦旅讀後感 3

待到隨着年歲漸趨穩定的人倫定位、語言定位、職業定位以及其他許多定位把人重重疊疊地包圍住,最後只得像《金色池塘》裏的那對夫妻,不再企望遷徙,聽任蔓草堙路,這便是老。

讀書心得:

前言

一大早,除了上課還要處理很多瑣事,包括做五個小孩的思想工作,花了40多分鐘;與一位來訪家長談話,花了30多分鐘,忙得頭暈腦脹的。本想寫的讀書筆記沒有如期完成,甚至連好友的生日幾乎都要忘了,隨便的發了條短信敷衍了事。中午回到家吃過飯後,習慣地打開電視想看一下新聞,卻總覺得心裏有事放不下,總覺得自己該幹什麼......

昨晚無故失眠。在看了餘秋雨先生的散文《青雲譜隨想》之後,本以爲又會有一個甜美的睡眠(我一直對朋友說自己的睡眠質量是很高的),但卻無故失眠。夜越深,腦子卻越清醒,這段時間因閱讀而滋生的`各種想法和以前、最近對生活的零碎感悟都不約而同的紛紜杳至,讓我無法入眠。直到我把它們紛紛在腦子裏過上一遍,整理得大致清楚了,它們才放過我,讓我安然入睡。

20xx年5月23日中午12時25分,此時的我知道該幹些什麼了,我應該打開電腦,寫下自己對生活、對人、對事、對文章的想法。不要讓它們被日常生活中的繁瑣之事所吞噬,不要因爲自己的一個不留神,不要因爲自己腦子裏瞬間閃過的偷懶的念頭,把一些值得記住的東西遺忘掉。

一位網友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我沒有經商者的精明;沒有從政者的魄力;我只能專心做學問了。就憑這句話我就認定他在學識上,做人做事的態度上遠甚於我。而我呢,在已流逝的歲月中專心於何事了呢?有沒有如他這般明確的前進方向呢?

在今天,就讓我開始專心地做好這件事吧,專心地寫下生活所悟、工作所得、讀書所想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 4

最近,我接着讀了餘秋雨先生所寫的文化苦旅,這一次,我看到了牌坊這一標題,裏邊講的是餘先生對牌坊的敘述,牌坊在我的印象中,是那種立起來很大很大的石頭,而且是爲了紀念當時某個典範或者是有錢人的,而書中給我們講到的'卻是貞潔牌坊,十幾年當時爲了保護自己貞潔兒去世了的女人,而建立這麼大的工程,僅僅是因爲想給世人樹立典範作業,無非就是讓後人去模仿,但,樹立這牌坊對麼?

在古代,對於女孩來說,貞潔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因爲一旦你沒有了貞潔,你就已經是不潔之人,就會被別人瞧不起,或是鄙視,或是議論。每天女孩子家裏得人都會跟女孩灌輸貞潔的寶貴的思想,久而久之,也樹立了女孩的一種人生觀,她們誓死要對丈夫忠誠,即使自己的丈夫有三妻四妾,也認爲那是正常的,在當時,女孩就要如此屈服,像奴隸一樣,似乎女子本來就應當這樣,正因爲這,女人的地位一直比男人低。男人和女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他們都有理由幸福地活着,但是受封建的毒害,讓男人逐漸的越來越狂,而女人卻越來越自卑,現代社會,雖然提倡着男女平等,但在人們心中還依舊留存着重男輕女的思想,例如:很多農村的人生了孩子一看是女孩竟然會立刻“當機立斷”把他的孩子扔到河裏去,那可是他的親生孩子啊,只是因爲性別的差異就導致了死亡,這是多麼的殘忍。

所以我們要多多的保護婦女的權力,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雖然我是個男孩,但我也看不慣這樣那樣對婦女的不平等。雖然很多人說男女平等在現實中很難,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男人明白女人與我們一樣都有相同的權力,女人則學會了怎樣爭取自己的權力,那麼男女平等這個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理想一定就會真正的實現。

合上了這本書,我會想起了餘秋雨先生在書中的疑問:什麼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我想:只要男人們從心底裏接納女人,那麼,這個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和諧,男女平等這個目標也一定就會實現。

文化苦旅讀後感 5

合上這本書,雖然來不及仔細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至今都使我記憶憂心。一個家族揹負着艱守一座藏書樓(中國古老文化)的命運。範欽是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到現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塵還是將它掩埋了。

範氏天一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正式餘教授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志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麼呢?範欽曾經頂撞過擁有巨大權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過監獄。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後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範欽,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出來的超越常人的職業道德品質。

範欽那樣的監守正義,監守自己的崗位。說到這裏,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我們作爲學生,雖沒有工作,也無崗位,但我們有自己的任務所在。對讀書的人們來說範欽的意志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說一點兒都沒有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麼辦,學成之後又爲了什麼呢?等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繼續往下說,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範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後一刻都要監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一份。事情放到當今社會,有誰會願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會惹得一身的麻煩。然而有範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一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範天衝毅然的選擇了繼承父業。他繼承了藏書樓。

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爲有了像範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保存到現在的。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爲自己,要爲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文化苦旅讀後感 6

讀到這裏我的腦中也開始了一片慘白,可這也只是悲劇的開始。有時候會想一想,事情到了什麼程度纔可以說是悲劇?莎士比亞寫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他們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悲哀,就已經是悲劇了。可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又該怎樣訴說?還有什麼比失去自己國家文化更爲悲傷事情?一個民族的悠久的文化都沒有了,這個民族怎能不消亡?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這天早晨,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着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爲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

有時候真的很高興中國並不是沒有不懂書,不重書之人。很是慶幸文化遺產沒被搬空,還剩下了一些。但是王道士既不懂書又不重書,他用這些書交換來了一些銀兩,一個山洞的經卷,只是換了些銀兩!我卻根本不可能去恨他,他什麼也不懂。所以將這些恨轉給了斯坦因他們,可惜我沒有深厚的學識,我不能像餘秋雨說的那樣攔下他們的車,比比學問的高低。我不想聽他們說些什麼:我們無力研究。只是想請他們停下車:什麼都成,就是不能這麼悄悄地運走祖先給我們的遺贈。斯坦因他們的行爲是強盜的行爲。強盜又要如何研究敦煌文化?

餘秋雨比我想的要深。這是一定的.。

攔下了又能怎樣?

我不經又嘆息了,要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下來了,然後怎麼辦呢?我只得送繳當時的京城,運費姑且不計。但當時,洞窟文獻不是卻也有一筆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結果,到京城時宜零零落落,不成樣子。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裏!這句話中就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裏?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只能讓他停住在沙漠裏然後大哭一場。

文化苦旅讀後感 7

文化,是什麼?我不能夠解釋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爲這樣,“文化”一詞在我的腦海中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這反而勾起了我強烈的求知慾,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餘秋雨先生的筆下,有他在故鄉如夢般的童年;有踊躍着喧囂生命的都江堰;有飽經風雨滄桑的'天一閣;有堪稱最高貴美麗的杭州……還有他走訪過的中國、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個故事,不!不應該說是故事,應該是每一次旅行,卻彷彿都在我眼前發生一般,歷歷在目。

此時,我感受到這裏的文化已不再是人們所說的知識那麼簡單了。我彷彿讀懂: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種文化。李冰花費了畢生的精力來建設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水利生態綜合工程。他浚理、消災、滋潤、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個石人,鎮於江中,用來測量水位。

信念是一種文化。範欽以對書籍的癡迷,集藏滿了一座天一閣的書,風風雨雨幾百年,經過了數十代人之手,經過他們的堅持,爲歷史考證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美也是一種文化。《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杭州的美自是離不了錢塘江的壯闊和西湖的美景的,它是錢鏐射潮時滾滾漫天而來的浪潮,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精神更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那是無數人對具有特定時代意義的文明的傳承!餘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去探索瞭如此之多的文明遺蹟,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之下,都不曾放棄。

今天,我們更應該明白文化之重要。我們要學會保護並傳承它們,須知道,它們是我中華民族的至寶!所以,我呼籲大家:在空閒之時,請稍稍放下手機,少玩一會兒電腦,多多關注下我們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許不復存在,但文化並未消逝,讓我們繼續發揚光大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 8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會離去的終將離去。

——題記

我曾拜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當時,我對《家住龍華》這篇文章並沒有什麼深刻的感受。然而幾天前,我又想起這篇文章,便又找出書,讀了一遍,卻讀出了一種獨特的共鳴。一定會有人說:“我讀過,是一篇很淒涼的文章,你一個學生,能有什麼共鳴?”不要着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是啊,我並沒有感受過那種與同仁陰陽兩隔的感覺。可是就是這樣,我生出了一種發自心底的贊同。我想,這種苦澀我也曾有過吧。我在他鄉,坐在草坪上,仰望星空,在浠瀝的小雨中吐露自己的內心,自言自語的說出來,苦笑着,便有苦澀。臨行前,要回鄉了,望了望身後即將離開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有過一段美好回憶的地方,卻是又有一些苦澀,一些冷清。

在生命的幾十年裏,總有一些自己所悲傷的吧?朋友,知己,卻如那熟悉的.陌生人,莞爾一笑便閃過了,生命是獨自走來又獨自走去的。正如他所說,“一個又一個,一代又一代,飄然而來,溘然而逝。”

有一位哲人說過,我們一生會與十萬餘人相遇,與數萬人打招呼,與數以千計的人成爲朋友,與數百個人成爲知音,與幾個人親近,可到了最後,只有你一個人。

我希望,告別不會痛苦,因爲弱勢的我不能承受如此的悲傷,我更希望,沒有告別。他是教授,我是學生。有如此共鳴是我的榮幸。我想靈魂不一定歸於冷清與沉潛,希望他們歸於內心的平靜吧……

“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是一種奢望。”

這是餘秋雨先生在本書的自序中說的最後一句話。作爲遊歷國內“文化山水”之人,他的希望即是筆下的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而我的確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了,這人文山水所留給他的苦澀與釋然。

文化苦旅讀後感 9

在這次短暫的節假日裏,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閱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憑着他那獨特的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蘊含着的文化底蘊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

憑藉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是這本書的主調。在書中,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後,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着進入直抒式的詠歎,這種詠歎以熾烈的情感和誇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着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爲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餘秋雨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於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反覆嚴厲拷問歷史,其中,出現了很多悲劇事物和悲劇人物,卻很少提及他對1949年以來的歷史,很少讓人感受到其自身心靈世界的隱祕。也許是當代歷史過於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夢》中,作者又怎麼知道"揹着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並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着桃紅柳綠、蓴菜醋魚"?外國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鬧的城市中嗎?類似這樣的議論,在書中還有一些。這不禁讓人疑心,餘秋雨在發表議論時,有時提出的簡單問題反而把情況弄得複雜。

我覺得,憑藉《文化苦旅》,餘秋雨可以在新中國的散文史上佔一席之地。雖然其中不免有矯情之處,甚至有硬傷,但那種思考與提出的問題卻是無可迴避的。尤其是其中對"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喚。

文化苦旅讀後感 10

每每合上這本書,我的心裏總是有一抹酸澀的、似曾相識的恍惚的感覺,揮之不去。這是被作者那種懷揣天下、悲天憫人的胸懷在抑鬱中膨脹的情感所感染,夾雜着難以名狀的無奈。

就拿給我印象最深得《道士塔》來說吧。

我感傷於作者所見的這座道士塔——“什麼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靜白”;感傷於王道士的徹骨的麻木——貪圖蠅頭小利而將民族利益全然棄置不顧;也感傷於“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已經什麼都沒有了——物質上的`,精神上的。

就是在這座破敗的塔前,就是在這座寫滿了屈辱的歷史的塔前,終於有一個人用心去走過。作爲一個愛國文人,沒有什麼比賣國求榮更被他厭惡的了。在這身心俱痛的苦旅中,他用筆者杆槍,把熱血灑在紙上。

作爲讀者,搭載着作者的動人心絃的文字,跟着他一起笑,一起哭,不經意間把一個個生僻的角落,變成我心目中的故鄉,只是總伴隨着些許意料之外的起伏跌宕。愛國熱情,被一次次地喚起;心中關於道德的防禦底線,也一次次地被衝破。合上書,留下一個黯然神傷的我,和心中念念不忘的“故鄉”……

正是因爲讀過這些文章的沉重,叫我很難有辦法把閱讀堅持下去。猛然間發現,我從這本書裏隱隱看到了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的影子,並不是說作者相互抄襲,而是對於中華民族的愛恨交織的感情都貫穿在他們的文章中。這個沉重的話題我們似乎已經說得太久,有些乏了。

中國的江山好的一塌糊塗——有白色浪灘、貝殼擁擠的“天涯、海角”,有像調色盤中那樣深藍的九寨溝的水,有濃郁着古老祥和的氣息的平遙古城……這些只是我所走過的地方罷了,我知道我的足跡還沒有遍及到祖國更好的土地上。真心希望,作者和我的奢望能變爲現實,也讓今後的旅行成爲純粹的遊山玩水,別再佈滿如此多的惹人心傷的苦難。

文化苦旅讀後感 11

世間萬物,代代更迭,人們常將歷史比作長河,就是在映射那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變化”二字,宛如奔騰不息的流水。而在這浩浩長河中,人類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貫穿着整個歷史的也永遠不會是脆弱的人類生命,而是山、河、樹、石,以它們堅韌的生命,默默地佇立在河水邊,冷眼旁觀着時代變化。

很難想象,也許在未來不知多少個年頭之後,咱們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還存在,是否也象如今咱們眼中的“歷史”一樣,只剩下幾方石料、一口廢井。

讀《廢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見到那一口廢井時的心情,彷彿有時間的細流從指間流走,又彷彿時間在廢井的冷眼中緩緩凝固。那時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燒着幾百年前的'這口老井,燒沸了,又燒乾了,最後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說,“歷史很漠然,在多數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但我想,正是歷史的漠然使咱們對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個歷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會在意那微塵般的跌宕呢?

歷史中的咱們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甚至象渤海國這樣繁榮的大都市也不過在歷史中存在了幾百年,還不如一個傳承幾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將死去,在歷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恆的。有人爲自己一時的起伏長吁短嘆,可倘若更加達觀地來看,也許依舊沒辦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歡離合中保持一個淡然的心態。而當咱們真的放下了、看透了,無論到哪裏都能隨遇而安。

這是冷眼教給咱們的,也是歷史教給咱們的。

再回頭看那顫巍巍佇立在土地上的廢井,儘管破敗卻顯得堅韌。那副冷眼已經見慣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會爲什麼所動了。歷史是漠然的,但它使咱們寵辱不驚,使咱們看一切都是過眼雲煙。我想,這已是歷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苦旅讀後感 12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簡便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我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終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裏面的思考,十分人所思,十分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揹負着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範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此刻。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可是,範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麼,是執着、堅定,還是如餘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此刻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勳,爲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麼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終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餘秋雨在那裏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爲一個藏書家,會像範欽一樣嗎?我想不會,範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着,又爲了什麼?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 13

早就聽說餘秋雨先生的大名,今天有幸讀到他的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借我一生苦旅無疆,尋覓中國笛聲何處嘆千年。”他是深深地愛着中國文化的,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寫下了這本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這個“苦”字不知作者有沒有經過一番思量之後才確定下來。從這個字可以看出作者的這本書情緒是低沉的,也表現出作者對文化的一片赤誠,真有點唐僧取經的味道。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跟隨着作者的腳步,我遊覽了衆多的名勝古蹟,我聆聽過沙漠中泉水的淙淙聲,我暢遊在三峽的山水長廊裏,我領悟過廢墟中掩埋的真諦,我感受到封建社會美好的人性……我傾聽着作者談古論今,在某個充滿意境的空間裏發出對中華文化的深思與感慨。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這一本《文化苦旅》所能概括的。作者呼籲更多的人來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遺贈,不要讓現代的高科技掩埋了古典優雅的亭臺樓閣。我覺得,既然我們生在這個繁華的年代,就理應比我們的祖先做得更好,因爲我們有足夠的'能力、條件。

但看看這個社會,有多少人瞭解中國歷史,有多少人在清明節還去認真地掃墓,又有多少人在閒暇時彈琴作曲、吟詩作賦......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成爲保護文化的使者,但最起碼身爲一箇中國人,我們要懂得保護文化,而不是崇洋媚外,把祖先的遺贈拋之腦後。

我已經是一箇中學生了,我忽然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當我們沉迷於網絡,或戴着耳機在高樓大廈間閒逛時,我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兒時的我曾經天真地認爲,中國的歷史文化不過是一些只能供人蔘觀而無法起到實際作用的東西。如今,我不禁爲當時的想法感到一陣內疚。中國文化如同那醞釀千年的酒,時間越長,越是香飄千里。

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頂峯,讓中國文化昂揚在世界之巔!

文化苦旅讀後感 14

餘秋雨是著名的散文家和大學者,他的作品很多,但真正讓我感興趣和喜歡的卻是《文化苦旅》這本散文集,這是一部書寫文化的書籍,這個主題在創作時十分有難度,因爲文化是一個宏大的主題,需要極高的文化底蘊和文字功底,而在餘秋雨的筆下,卻巧妙的借用了山川風物來進行探索,值得我們借鑑和思索。

在這本書中,作者描寫很多名勝古蹟,例如:莫高窟、寧古塔、謝家門孔等,都是歷史著名的文化名勝和古蹟。

莫高窟是中國洞穴壁畫中最出名的古蹟,那些壁畫都是匠人一錘一鑿刻畫出來的`,經歷了上千年中文化長河的流淌,保存的十分完好,而其中的技藝之高超令人歎服,也表達了這些匠人執着的精神。

寧古塔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吧,但事實上他十分出名,因爲寧古塔並不是十分著名的景點,而是在這個地方,很多人都經歷了封建時代的苦難,讀後感.例如,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發配到寧古塔,爲披甲人爲奴”,沒錯,你一定在一些古裝電視劇裏聽過吧,這裏充滿了困難,也表達了餘秋雨先生對遭受苦難的人的同情。

謝家門孔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說,但我們都知道謝家指的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大家族謝家,“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的“謝”字指的就是謝安這個名門望族,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仍然從文化上給我們薰陶。

讀了這本書,讓我深受啓發,感知到中國古代文人門的不凡和努力,推動了中國文明的進程,也豐富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 15

看完《文化苦旅》,我心中思緒萬千。從中國走向世界,留下無數足跡,見證了古埃及王朝前所未有的盛讚,驚歎羅馬軍隊不朽的戰歌,看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情的大火吞噬了整個世界。在旅行的最後,他終於領悟了人生的困惑,回到了最原始的“生態文化”。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人現在都上了年紀,舊版本已經成爲中國三代家庭共同討論的話題。時間和文字在古老的庭院裏磨礪,這是一種極其溫暖的文化存在方式。

萬千淒涼,如一場夢。能寫這樣一本書的作家必須是有故事的人。餘秋雨先生恢復了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尊嚴。在復旦大學空蕩蕩的外文圖書館裏,一盞燈,一支筆,一個飽經滄桑的年輕人,共同編寫了頗具影響力的名著《世界戲劇學》,至今仍是該學科唯一權威的教科書。

他也是一個不在乎名利的人,他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獨自一人遊覽了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遺蹟,對當代世界產生了新的思考。

許多世界著名的學術機構曾多次將他譽爲“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於高位的文學巨匠”。如果要問我崇拜的作家是誰,我會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餘秋雨先生。

《文化苦旅》只是一本普通的'旅遊書嗎?當然不是。這是餘秋雨先生在參觀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遺蹟時所記錄下來的隨筆,是一本感人的文集。莫高窟、都江堰、三峽、廬山……通過對世界各地文化遺蹟的思考,他寫出了現代人與當今世界的糾纏,“保存”還是“埋葬”?誰想把自己的過去像亞特蘭蒂斯一樣沉入大海?

生命很長,如何計算它的長短?

雖然他很擔心,就像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雖然他很掛念家人掛念,但他知道,自己肩負的使命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