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安全的對策現狀

生物3.12W

  1 對GMOs持截然不同的觀點

生物安全的對策現狀

所謂的GMOs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是指經遺傳修飾了的生物體。轉基因作物就是GMOs中的一種。目前在國際上對GMOs存在下列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贊同大力發展GMOs的觀點,其理由是基於下列幾點。

1)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下面有幾個數字能說明問題。如美國,1996年時70%的轉基因Bt棉花不再噴灑殺蟲劑,產量提高70%,每公頃節約140~180美元;美國原來每年約有一半的玉米田(3 200萬hm2)受棉鈴蟲危害,喪失金額達10億美元,但種植轉基因Bt玉米後,產量提高9%,而經濟效益1996年是190萬美元,1997年達1 900萬美元;在加拿大,在1996年種植了1 200萬hm2耐除草劑油菜後,產量提高9%,經濟效益達600萬美元;中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花,從1997~2000年的4年,總的經濟效益達3億3千7百萬美元。全世界2000年轉基因作物產品的價值爲30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時價值可達300億美元。由此可見,經濟效益是十分明顯的。

2)解決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飢餓問題

世界人口,特別在發展中國家,會不斷增長是肯定的,而糧食如何能隨着增長的人口同時增加,是一個全世界關心的嚴重問題。不少人認爲,基因工程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將是解決21世紀不斷增加人口對糧食需求的唯一途徑。1999年,在英國皇家學會曾召開過一次世界上有關科學院共同討論GMOs問題的會議,會議上一個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認爲:"我們與歐洲的一些發達國家不一樣的是他們國家人口少,已經有足夠的糧食,可以不發展轉基因技術。而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多,需要大力發展轉基因技術來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轉基因技術不僅能提高糧食或作物的產量,並可提高其品質。全球每年由於維生素A缺乏症導致50萬人失明,100萬兒童死亡,這類事件多數是發生在以稻米爲主食的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中,特別是非洲。瑞士科學家Ingo Petrykus領導的研究組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一種稱爲"金稻"的水稻,這是一種具高含量維生素A原物質的水稻,有可能解決維生素A缺乏症問題。

3)可能大大縮短作物生長期

西班牙科學家從擬南芥菜中提取一種基因插入柑橘樹中,使原來要5~6年才能成熟的柑橘樹,在一年內就開花結果(Pena et al., 2001);又如德國科學家培育的馬鈴薯在栽種後15周就能收穫馬鈴薯,比普通馬鈴薯塊莖收穫時間要提早7周之多,這種新品種並能產生一種細菌酶,可以把能使馬鈴薯萌芽的焦磷酸鹽分解而阻止其出芽(Farre et al., 2001)。

2001年7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佈的第12期《2001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對基因改良技術的可利用性的一面也是充分肯定的。《報告》指出,儘管充滿爭議,基因改良生物(GMOs是一種翻譯方式)可能成爲發展中國家的突破性技術。在承認需要面對基因改良技術所帶來的環境和健康等方面風險的同時,仍要注意到這一技術在生成抗病毒、抗旱和富有營養的作物方面具有的獨特潛力,這些作物能夠大幅度減少目前仍困擾着全球8億人口的營養不良現象。《報告》認爲基因改良生物帶來的風險可以得到控制。

另一種觀點是全面對GMOs持否定的態度。特別是"綠色和平組織"等一些非政府組織,他們不僅遊行、抗議,有時甚至採取行動。2001年8月2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節目中播出了法國的反對GMOs的羣衆,拿起了鐮刀大量的砍除已長得很大的轉基因玉米,因爲法國食品安全機構在遞交給政府的一份報告中說,"在受測試的玉米種子中,大概41%的樣品含有轉基因物質成分。此外,一小部分油菜種子和大豆種子也含有轉基因物質"。報告還指出,"我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使我們得出結論,常規食品含有轉基因物質的現象並不僅限於我們所研究的種子。現在常規穀物的種子或作物含有微量轉基因物質的可能性已成爲現實"。

綠色和平組織在對一片讚揚聲中上述的"金稻"也持截然相反的立場。當然他們對任何轉基因產品都是反對的,他們認爲轉基因技術存在着不可預測、不精確、和不可逆轉等問題。與其他基因工程技術一樣"金稻"沒有解決根本的安全問題,對環境有潛在的威脅。他們引用營養學家的意見說,貧困人口的飲食結構中缺乏脂肪,爲之才影響了他們吸收大米中維生素A。因此"金稻"解決不了維生素A缺乏症。從營養學角度考慮,轉基因技術能夠解決饑荒的理論是沒有充分依據的。他們甚至認爲不論是在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想僅僅憑藉某一種技術力量解決複雜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是不可能的。

對上述能使傳統產品大大縮短生長期的轉基因技術,環境保護主義者也持強烈反對的態度,他們認爲這些作物對環境和健康的長期影響還不得而知。在他們的強烈反對下,西歐目前實際上禁止對轉基因作物作商品化的種植。

  2 轉基因作物的潛在生態風險

關於轉基因作物的潛在生態風險早在1992年公佈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條款中就已明確提出來,要求制定或採取辦法酌情管制、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術改變的活生物(LMO或GMO)在使用和釋放時可能產生的危險,既可能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續利用,也要考慮到對人類健康的危險。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包括了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影響是多方面的,我們已有文章報道(錢迎倩等,1998),在Kjellsson(1997)的基礎上列了表1。

表1中所列的不少是生態風險,轉基因作物因爲是人工製造的品種,我們可以把這些品種看作爲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外來種。一般說來,外來種對環境或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或危險會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有時需10年的時間,或更長的時間。轉基因作物商品化種植至今最長也就是5~6年的時間,一些潛在風險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一定能表現出來。可是有些風險在實驗室水平上已經證實。如Mikkelsen等證實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的抗除草劑基因可以通過基因流在一次雜交、一次回交的過程已轉到其野生近緣種中(Mikkelsen et al., 1996)。這就是表中所指出的在農田生態系統中可能產生新的農田雜草。沒有預料到的是轉基因作物自身變爲雜草成爲現實的時間來得如此之快。根據2001年8月的報道,在加拿大主要的轉基因作物是耐除草劑的GM油菜,但它們正在變成雜草。農民們正在與他們農田裏的一種新的有害植物作鬥爭。因爲在他們農田裏已出現了未種植過的GM油菜,而這種植物能抗常規使用的除草劑,要殺死它們還較困難。曼尼託巴大學的植物科學家Martin Entz說,"GM油菜傳播的速度要比我們想到的要快很多,而要控制它是絕對不可能的"。加拿大食品檢驗署已勸告農民們用另外的藥劑來殺死他們。可是其它的藥劑能把農民種的作物殺死,在某些情況下,GM油菜對這些藥劑卻具有抗性。這些GM油菜真正成爲所謂的"超級雜草"。

表1 轉基因植物釋放到環境後潛在的風險

對環境有害的影響 造成影響的過程

農田生態系統Agro-ecosystem

增加殺蟲劑的使用 抗性的選擇和轉運到可相容的其它植物中

產生新的農田雜草 基因流和雜交

轉基因植物自身變爲雜草 插入性狀的競爭

產生新的病毒 不同病毒基因組和轉基因作物的病毒外殼蛋白的重組

產生新的作物害蟲

病原體-植物相互作用

食草動物-植物相互作用

對非目標生物的傷害 食草動物的誤食

自然生態系統Natural ecosystem

侵入到新的棲息地 花粉和種子的傳播

干擾

競爭

喪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 基因流和雜交

競爭

對非目標物種的傷害 改變了互惠共生關係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競爭

環境的脅迫

增加的影響(基因、種羣、物種)

營養循環和地球化學過程的改變 與非生物環境的相互作用

(如轉基因植物與N2固定系統)

初級生產力的改變 改變了物種的組成

增加了土壤流失 增加的影響(與環境、物種組成的相互作用)

再舉一個例子是GMOs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Losey等(Losey et al., 1999)的實驗結果在Nature上發表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他們在實驗室中用加有Bt玉米花粉的馬利筋葉片來喂飼大斑蝶幼蟲,加普通玉米花粉及不加玉米花粉的馬利筋葉片作爲對照,結果說明喂飼加有Bt玉米花粉的馬利筋的幼蟲第二天死亡10%以上,4天后死亡44%,而對照全部存活。此外,對加有Bt玉米花粉的.馬利筋攝取量小,幼蟲生長緩慢,重量只有喂飼無花粉葉片的幼蟲的一半。從另外一角度也可能威脅大斑蝶的生存,在無轉基因抗除草劑作物前,除草劑一般只能在作物種子萌發前噴灑一次。在種植抗除草劑作物後,就可在作物生長期多次噴灑除草劑,殺死雜草而對作物無威脅,隨着多次除草劑的噴灑,馬利筋就大量減少。由於大斑蝶的惟一的食物是馬利筋,隨着馬利筋大量減少,也就威脅到大斑蝶的物種的生存。大斑蝶是一種非常漂亮的蝴蝶,深受美國人民的喜愛。還有另外幾個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的例子,已在另外文章中報道了(錢迎倩等,2001)。GMOs對環境的其它方面影響,我們也作過報道(錢迎倩、馬克平,1998),國際上近年來普遍重視生物安全的研究工作,隨着時間的推延,會不斷有新的報道。

順便也要提到關於對人體健康問題,據報道,美國市場上已有千種以上的食品是從GM作物來源的,因爲至今還沒有一個實驗證據證明被政府批准作商品化種植的GM產物對人身健康造成危害。即使這種情況,美國農業部對某些GM產物還不允許作爲人類的食物,只能作爲牲口飼料。2000年美國曾發生一事件,StarLink公司培育的抗蟲的Bt玉米,農業部擔心一部分人可能對這種玉米內含有Cry9C蛋白質而引起過敏反應,因此只允許作爲動物飼料。但是StarLink公司卻把這種玉米出售給生產人類食品的工廠,從而在雜貨店的食品架上就出現了含轉基因玉米成分的煎玉米卷、玉米點心和其它玉米食品。美國農業部發現後,不僅迫使這些食品從貨架上收回,把去年生產的所有玉米都作爲轉基因玉米來處理。因爲轉基因玉米的價格要比常規玉米的低,因此造成種植常規玉米的農民及中間商蒙受損失,也影響到整個玉米出口量下降。

上面提到法國食品安全機構在普通玉米種子中已檢測到轉基因物質,其含量通常不超過0.1%,安全機構負責人聲稱,"食用這些穀物生產的食品對消費者造成危險的可能性非常小"。

  3 擬採取的對策

生物技術這門高新技術在解決醫藥、農業、環境等各個方面問題確實是一條重要的途徑,並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但GMOs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的安全性也是不能忽視的。UNDP《2001年人類發展報告》呼籲,人們應對基因改良生物的長期影響做進一步研究,並提倡對基因改良產品做標記,以便使顧客做出知情的選擇。《報告》並指出,生物技術和食品安全問題往往是政策欠妥、法規不當和缺乏透明度的結果。

提出下列幾點對策:

1)2001年5月23日國務院總理朱?基簽署第304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公佈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了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並建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還規定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目錄的農業轉基因生物,由生產、分裝單位和個人負責標識、未標識的,不得銷售。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應當載明產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的主要原料名稱等等。《條例》的頒佈,爲轉基因作物及其產品的安全使用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下一步有兩個重要的工作可能應該重視的,一個是轉基因作物的安全問題涉及的部門多,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是一個重要而複雜的問題;第二個是宣傳、教育、貫徹落實問題,轉基因作物將涉及到廣大農民,目前中國農民對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轉基因作物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爲什麼要採取標識制度等等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視。

2)切實加強生物安全的科學研究工作。發達國家,尤其是歐洲一些國家,在生物安全方面較早就開展了研究,而中國在這方面還處於剛起步或尚未開始的階段。對農田及自然生態系統中一系列的生態風險的研究如何起步,如何切入,得到的結果往往既有正面效應、又有負面影響。對此又如何作分析等等一系列問題有待研究。在對人體健康影響問題,可能與生態效應一樣,得到結論有一個時間問題。可能在短期內得不到結論。這些問題都是在考慮生物安全科研時可供思考的問題。

3)提高糧食產量,解決飢餓問題有一個創新的問題。前面已經肯定,轉基因技術是解決糧食短缺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應該說不是惟一的途徑。中國育種家袁隆平培育出來的"超級稻"最高畝產可達1139 kg,他的雜交水稻提高的產量可解決5 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因此研究新的提高糧食產量及品質的途徑,走創新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4)切實加強正確的全民宣傳活動。尤其要注意媒體的報道。2000年12月,北京一個發行量很大的媒體作了如下的報道,題目爲"本報記者驅車百餘里,尋找轉基因草"。記者在北京近郊見到6.67 hm2由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美國引進的轉基因草,在宣傳這草的一系列優點外,最後一句話是"轉基因,讓小草也"瘋狂"。這裏最少有兩個問題:一是任何轉基因植物種植這麼大面積,必須經過政府有關部門的批准,可報道上並未提到一點;二是我們雖然不知道這種轉基因草是什麼種,它在北京近郊是否有親緣關係很近的近緣種?一旦這種小草真的瘋狂起來,上面我們提到的加拿大轉基因油菜問題很快在北京近郊就會發生,有可能通過種子傳播到大量的農田裏成爲雜草,如有近緣種,還可能通過雜交,讓本來不是雜草的近緣種也到處瘋狂起來。

5)不能讓中國的大地成爲發達國家的實驗場所。現在在一些發達國家,雖然進行大量的生物技術,包括GMOs的研究,但不允許作商品化的種植。如挪威等歐洲一些國家,GMOs作商品化種植要經過國王或國會的批准。目前國際上實驗室已經成功的轉基因作物是大量的,但真正被各國政府批准能作商品化種植的還極少。已有跡象表明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各種途徑把實驗室的成果拿到中國來作大田試驗,甚至大面積的種植,而我們多數人還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上述"轉基因草"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雙方都願意接受的例子。但如果大面積種植後真出現嚴重的生態負效應,後果將不可收拾。

參考文獻

Farre, E.M. et al. 2001. Acceleration of potato tuber sprouting by the expression of a bacterial pyrophosphatase, Nature Biotec., 19(3): 268-272.

Losey, J.E. et al. 1999. Transgenic pollen harms monarch larvae. Nature, 399: 214.

Mikkelsen, T.R. et al. 1996. The risk of crop transgene spread. Nature, 380: 31.

Pena, L. et al. 2001. Constitutive expresson of Arabidopsis leafy or APETALA, genes in citrus reduces their generation time. Nature Biotec., 19(3): 263-267.

錢迎倩, 馬克平. 1998. 經遺傳修飾生物體的研究進展及其釋放後對環境的影響. 生態學報, 18(1): 1-9.

錢迎倩, 田 彥, 魏 偉. 1998. 轉基因植物的生態風險評價. 植物生態學報, 22(4): 289-299.

錢迎倩, 魏 偉, 桑衛國, 馬克平. 2001. 轉基因作物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生態學報, 21(3): 337-343.

標籤:對策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