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15篇

生物5.55K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15篇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1

這節課的設計,採用微課教學的模式,本節教學的重點食物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在講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環節播放微課視頻,教學效果好。用生活中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引出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捕食關係,引導學生正確書寫食物鏈。通過觀察與思考,分析食物鏈之間存在密切關係,這樣形成了複雜的食物網。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啓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爲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這次上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發現,微視頻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對於生物學中重難點教學有很好的效果,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開發新的微課視頻,在教學中靈活的運用。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2

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爲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應以學生爲中心,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這是一節實驗探究課,更應充分體現這一目的。聽取了李老師和方老師的課深受啓發,以下是我的幾點認識:

1、如運用多媒體展示,會使學生更加直觀的體會各種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運用導學提綱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來。我們要真正的實施起來。

3、探究實驗是這一節的重點,關鍵讓學生學會制定方法步驟的思路,對於結果與結論在實驗後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國小科學中探究實驗的基礎,完全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通過交流確定實驗方案。

4、學生討論計劃及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捕捉課堂上的信息隨機解決問題不僅關注學習好的學生,更要關注學習差的學生;不僅關注學習活動,更要關注學習狀態。

5、在交流過程中,要強化師生之間互動,要善於激發學生不要壓抑學生,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

6、課堂上,教師的板書、板畫、肢體語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來,還要有情感的投入。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3

教後記新版生物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把舊版兩節的內容合二爲一,部分內容有縮減,但學習目標沒變,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課本上的途徑的探究以及在實際教學中的實踐,讓學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動手意識和實驗操作能力的學習。學生能力自覺動手主動尋找實驗材料。學生動手操作對生物學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增強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學生的勞動觀念增強了。

雖然如此,實踐中還是面臨着很大的困惑。在實驗課教學中,雖然我們十分重視“動手”的訓練;但由於教學進度等原因,有時也只限於教學生學會教材中給定的一種方法,或者驗證一個已知的事實。這樣,一堂實驗課下來,學生只有把前人做過的實驗依樣畫葫蘆地重複一遍,收穫很小。這種模式顯然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其次就是在新課程實施中面臨着硬件“跟不上”的現象。由於經費緊張,學校的生物儀器裝備還停在不年的普實的`驗收標準上,特別是新課程中的創新實驗的儀器更是缺口更大。教學設備的陳舊,老化無法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無法進行必要的演示實驗,學生無法動手實驗研究,探索。

再加上課堂實驗又受時間,空間,人數,器材等限制,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機會大爲減少,學生的創新意識難以培養,主動探究能力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這將成爲我們下一步研究的新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4

本節課注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也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注意倡導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鬆、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係是“平等關係。而且本節課的整體設計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主要優點表現在以下幾點: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開展討論交流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爲環保獻計獻策

不足之處: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於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後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5

本節課將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二節和第三節巧妙結合,學生很容易理解生物與環境(包括生物環境與非生物環境)是相互影響的這一教學重點。首先環境影響生物這個觀點是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體會的,我在課程的開始先向同學們出示兔子在青草地當中的圖片,然後提出一個非專業性的問題:兔子生活在草原上都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同學們回答很踊躍“狼”“虎”“青草”“陽光”“水”等等,我把同學們的答案作了總結,像“狼”“虎”“青草”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生物稱之爲生物因素;像“陽光”“水”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稱之爲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統稱爲環境。

“環境”是一個比較不容易解釋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學們之前的理解環境僅僅是空氣,水之類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這節課中我並沒有直接去解釋環境這一概念,而是將同學們觀察,思考的現象總結出什麼是環境,這樣安排既有利於學生形成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這一生物學觀點又爲第四節《生態系統》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

瞭解了“環境”這一概念之後,再提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並且生物能夠適應生存環境這兩個觀點同學們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並且同學們能夠舉出一些很具體的生物與環境相適應並互相影響的例子,比如“駱駝的睫毛比較長適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風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葉片退化成刺更有利於節約水分”等等。

通過課後練習的'反饋來看,同學們對這堂課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據教學內容應該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視頻作爲這節課的總結讓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6

一、教學的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有效的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並且自我創新大膽設計的探究實驗,也讓學生得到良好的鍛鍊。

2、新課開始利用視頻《從外太空看美麗的地球》讓學生感受到地球的美麗,讓學生有了保護地球的願望。新課結束用一首環保公益歌曲《爲未來吶喊》讓學生深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3、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材料,正確的設計並完成模擬酸雨對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到酸雨對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能夠再一次體驗探究實驗的基本過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多爲學生提供探究的因素,讓學生體驗知識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感悟。深刻的認識到環境污染問題危害的.嚴重性,解決了本課教學中學生設計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模擬實驗操作上並沒有什麼困難。通過教師分析,學生能夠清楚地觀察到模擬酸雨中的種子萌發的情況,學生交流的非常好。這樣有一定的視覺衝擊,能極大激發學生興趣。

二、教學的不足之處

通過教學回顧,梳理,感覺到存在一些不盡人意地方。

1、教學上的時間控制應加以注意,特別是實驗課的時間。今後要在這方面多研究方法。

2、實驗中模擬酸雨的ph值選擇上不太嚴謹,我選擇了一組ph=3,而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

3、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願的檢驗。從我們的實踐上看,部分同學不願意思考,遇到問題不願意努力解決。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7

本節課,是中學生物的第一個探究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科學思維方法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解決問題的程序。

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爲什麼在花盆下、石塊下等處容易找到鼠婦?這些地方有什麼特點?

其次,提出假設(對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猜測和解釋)。

1、鼠婦的.活動可能與光照條件有關。

2、鼠婦的活動還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關,等等。

第三步,設計實驗,驗證假說。在這個階段,實驗的目的任務、方法、材料、裝置等等都是根據假設來確定的。所以,實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假設(當然還有賴於學生對有關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1、先檢驗“光照”對鼠婦活動有無影響。

2、爲了消除無關變量的干擾,突出自變量,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因果聯繫,必須創造一個除“光照”以外其它條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兩處相通的場所。把一定數量的鼠婦放在其中,觀察鼠婦在明暗兩處的數量分佈情況。

第四步,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推導結論驗證假設的真僞。

通過“鼠婦實驗”,要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問題→假設→實驗→結論。國中所有的生物實驗幾乎都體現了這條思路,這裏不再重複。需要說明一點,科學的“假設”絕不是無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學根據的。這種根據來源於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者來源於別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來源於對客觀實際的觀察。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8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是構建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問題提出的策略,探究實驗的設計,知識檢測的方法,都能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

談談我自己在《環境對生物影響》一節教學中所採用的,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的方法。

一、課題導入

本節課所要講的新知識是,第十六章《生物與環境》,第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課題到導入,我採用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切入課題,以及利用多媒體效果進入教學主題的方式。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課前我的導言是,“五一長假,去你們哪兒了?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同學都會思考他五一長假去哪了?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色?在他們的頭腦中就會自然形成,“生物,環境”相關內容。這樣一個思維情境的`創設,吸引了每一位同學,使學生的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到課堂來。

2.採用多媒體導入:請同學們欣賞幾幅自然風光,“水中,遠處帆船,盛開的荷花”“東北虎在森林覓食”“土壤中的蚯蚓”欣賞後提出問題,“圖片中的生物離開他們的環境,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學生回答“生物離不開環境”,進一步提問“三者的生活環境有那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導引出課題:第十六章生物與環境,第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利用多媒體導入教學,圖片鮮明,環境真實,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望。

問題情境的創設,設計了分層。所有同學都能答上來“生物離不開環境”,但三者的生活環境相同點和不同點不是所有學生能根據現有圖片分析出來的。利用分層問題的創設,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每一位同學都有問題可思考,無論是學習優秀的學生還是學習有困難學生,都能產生相應的學習效果。

二、探究活動設計

播放東北虎森林捕食的視頻。請學生分析東北虎的棲息環境的組成因素,完成相應的分層思考題及《實驗報告冊》。

利用視頻爲學生創設一個參與觀察探究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有可能去探究,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也設計了分層,問題由簡單到複雜,鼓勵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提問,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探究,都有事可幹。對複雜問題的探究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爲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創設了平臺,提升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深度。

三、教學檢測擴展知識

我們往往要採取課後檢測來檢查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掌握程度,我在這節課沒有采取往常的檢測題的形式,而是爲學生創設了一個理論運用實際的檢測情境。將一株生長狀況級差的盆栽花卉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爲我的花卉設計一個拯救方案,並談談方案設計的依據,全班討論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這一檢測情境的創設給學生一個將理論知識用於實踐的機會。這樣不僅檢測了學生對當堂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鍛鍊了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面對美麗的花卉即將死亡這一事實,每一位學生都情不自禁的憐惜它,都想改變它的生活狀況,所以方案設計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非常高,表現了對這件事的極大興趣。這一件檢測過程又是學生的一個積極的參與學習的過程。所以我想,我們的課後檢測有沒有效果。還需要有心的教師認真的設計創設情境來達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需要我們教師用心的爲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用您創設的教學情境引領我們的學生,讓他們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9

經過我們一年的訓練,學生在設計探究實驗方案上幾乎沒有困難。雖然有的同學還不能將所有的步驟都描述得很嚴謹,但在大家的討論和補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實驗操作上,由於我們要求學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學生由於沒有適當的實驗材料(特別是新鮮的種子,糧店裏買的豆子等發芽率太低)而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在有的班級裏,我們爲學生提供了新鮮的小麥,試驗效果就很好。

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願的檢驗。從我們的實踐上看,部分同學不願意思考,遇到缺乏試驗材料等問題不願意努力解決,“等、要”的情緒比較嚴重。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10

本節課是討論、交流課,體現了現代教學理念,實現了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爲主體的師生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突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使學生通過討論、觀察、思考,瞭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負面影響,讓學生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從內心自發地進行環境保護。但本次教學應進一步加強評價的激勵作用和課件製作中應加入一些環境污染前後的對照圖片等,更直觀的說明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開放性教學目標的設計體現了彈性和靈活性。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爲一種藝術了。”我在本節課預先設置的目標不是靜態的'、封閉的,而是動態的、可以調整的。如本節課中最後討論時,學生羣情激憤,有的學生查閱了大量資料,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有的甚至提到了可持續性發展、森林法、土地法等涉及下節課的內容,我便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課堂氛圍活躍,但不易控制,教師一定要備課充分,才能把握好課堂。

不同的班準備的材料所涉及的內容各不相同,教師要在課前對不同的班級都要有所準備,補充未涉及到的內容,肯定新知識,纔不至於在課堂上出現尷尬的場面。

本節課是一節討論交流課,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師生互動,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同時,給學生另外提出挑戰性的問題,爲學生髮展自己的個性特點及創造潛力,提供了機會和舞臺。此節課隨着學生展示,一步步讓學生自我感受到心靈的沉重,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從內心自發地進行環境保護,符合學生心理,讓學生的心中敲響警鐘。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11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生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標》的重要理念精髓。傳統數學教學方式過分單一、枯燥,強調講練結合,缺乏生機與活力,而現代數學教學則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經歷體驗,自主構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猜測探索,體驗成功,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我們贏了》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時、分、秒》中的第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鐘面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中,我首先提供給學生的是不同的情境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給學生出示北京申奧,成功的畫面,通過令人振奮的喜訊畫面,從這個情景入手,提出"你知道北京成功申辦奧運的確切時間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新知。一年級時已經學過了鐘面的簡單的知識,所以首先讓學生說一說對於鐘面都瞭解什麼?這部分讓學生暢所欲言回答,喚起學生的經驗。然後運用鐘錶模型中的時針和分針同時走,同時停,且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圈,體會到1時=60分。最後,幾時幾分的.讀法,這部分內容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討論中自己總結出規律,培養了學生觀察、合作、探討、交流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鞏固練習。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做遊戲的方式來體現鞏固練習的。小朋友們都比較喜歡玩遊戲,"我撥你讀"和"我讀你撥"兩個互動遊戲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深化所學知識,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以自主式學習達到教學目的。。

總之,學生真正動了起來,不僅動手,而且動了腦,動了口,讓學生在動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基本達到預期效果。但是,我發現有部分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師及同學完成一些活動非常缺乏創造性。另外部分學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

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鑽研教法,更加深入領會編者意圖,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12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網絡資源愈加豐富,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範圍也變得越來越廣。在生物學教學中,大量的網絡信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有絲分裂的過程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教學,將抽象的內容動態化、直觀化,並受到了學生的讚揚。但是,當筆者在批改作業時,卻發現上課時通過多媒體呈現的一道極其簡單的題目,竟然只有幾位學生做對了。驚訝之餘,筆者開始反思:一堂深受學生歡迎的多媒體課堂,爲何教學效果會如此不理想?

一、內容多不等於大容量

筆者執教的是高二生物,它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全部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不僅內容多、課堂容量大,而且課時有限。多媒體教學可以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這正是教師所需要的。但是,教師不能把內容多與大容量等同起來。首先,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師生之間共同探究,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然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可以真正參與到教學當中,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實現教學相長。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容量。如果一堂課中,教師傳授的知識點太多,每個知識點便很難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學“有絲分裂”時,筆者預先設計的教學思路是既講有絲分裂的內容,又涉及一些相關知識。但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的內容。所以,筆者得出一點體會:真正的課堂大容量就是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上不停地思考、探究、總結,不斷地有所收穫,並不是內容多就好。教師不如選擇某一個重點問題,引導學生挖深、吃透,讓學生充分領悟,完全掌握。

二、整合多種課程資源

雖然教學課件具有表現力強、信息量大等優點,但是從網上下載的課件並不完全符合教師的教學思路,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所以教師應適當地自主開發課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資源。如在教學細胞分裂、光合作用時,教師用動畫、錄像或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辯證地看待傳統和現代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有一個優點,就是呈現板書的速度較快,但是這對學生來說有個缺點,因爲幻燈片呈現的時間太短,學生往往來不及記筆記,這容易造成學生只聽不記,或只記不聽的惡性循環,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放慢速度,多留給學生動腦筋、動筆頭的時間,並且開展討論式教學。筆者發現,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採用“粉筆+黑板”的.模式,讓板書發揮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回憶和識記知識重點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會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答案,充分展現學生獨特的見解或者暴露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的問題,然後引導全班學生一起訂正,其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弄懂。經過教學檢驗,這種教學方式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雖然多媒體在創設問題情境方面有其他教學工具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也有它的弱勢。如它完全依賴於前期的教學準備,靈活性較差,無法記錄師生互動交流建構的知識結構,而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所以,教師應辯證地看待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係,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的來說,雖然現在新的教學工具層出不窮,但教師還是應該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正確指引下,努力開發和利用網絡課程資源,並不斷完善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使其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13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有兩點。其一,要注意及時而客觀的學習及實驗評價;其二,必須要求學生盡力備好鼠婦,對於我這裏的學生,捉鼠婦的好奇心有,但極少學生能捉夠10只以上,更多的是根本不知那裏有,捉不到,一個班有時只有一兩個同學抓到三五隻,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改用了學生很容易準備的材料——小鯪魚,這樣保證了每組都能參與。否則,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一些同學就會對生物課有失落感,一節課盡是看別人學習探究,改材料後學生也很喜歡小鯪魚,很有成功感,氣氛熱情高漲,更自覺地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提高生物學的興趣。

課前還讓學生把採集小鯪魚或買魚的過程用相機錄下來,讓學生體驗小鯪魚的生活環境,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捉魚買魚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事半功倍。生物學貼近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在學生知識儲備還不夠,還不具備完善的生物科學探究的技能時,要用實際生活中的.事例,採用啓發式的教學手段,循序漸進地逐步引導,漸出真知,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以達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14

在本節課中,始終貫竄以學生爲主體的指導思想。教學引入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知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圖片資料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列舉大量有關的實例和各自收集的相關資料,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探究實驗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合作探究,動手動腦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過程,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同學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對“生物適應環境”的處理中,學生不僅例舉了生物的形態結構對環境的適應,還例舉了生物的生理和行爲對環境的適應,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這部分佔用時間較多,後面的內容處理起來較緊張。我採用代表發言和資料整理相結合,課後把整理的資料辦成“生物趣聞樂園”板報,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達到較好的效果。

在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開拓創新的教學中,學生也會提供許多信息和資料,若把握不好,也會超時,並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全校搞一個“人與生物和諧共存”的倡議,這不僅鍛鍊了他們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素質。

生物與環境的反思 15

多媒體在現代教育中的作用已經不言而喻,爲了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直觀、更加形象、更好的接受和提高課堂效率,我們特地把人教版國中生物第一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的有關內容製成課件,利用多媒體給學生上了一堂課。從課後學生的反應來看,效果要好於原先的那種課堂上的單獨的講述模式。由於生物學科的特殊性,多媒體教學可以發揮更大的優勢。在這堂課中,聲音、圖像、影片、文字各個角度的刺激,使學生可以全方位的去體會和理解所學內容。並以此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

一、利用問題引入新課

在這次公開課的教學中,好的引入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與實際相關的一些案例材料來引入新課,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我們首先由問題來提起學生的思考,讓師生共同努力來承接上一堂課的內容(有關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同時導入本節課的內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然後利用一些圖片資料等,通過這些豐富的資料直接引發學生興趣,並因勢誘導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生物對於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從而爲本節課開了一個好頭。利用這種方式來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剛開始就抓住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還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利用案例材料進行檢測

在學生結合問題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後,我們改變了通常的先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的做法,而是採用相關的'案例或檢測題,來檢測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情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學習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後,提供給學生雷鳥在冬季如期換毛但冬季來遲了這是否是對環境的適應,啓發學生的思考,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理解,適應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在這一部分我還選擇了舟蛾、枯葉蝶、葉蟬等各種生物的圖片,來來練練學生的眼力,讓他們分析生物適應環境方式上的區別,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合理安排促學生進行課外探究

在這次教學中,我們爲了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我們把對“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安排在課外進行,但也不是簡單的佈置一下,說說而已,而是發了一張記錄單,要求學生應該如何測量,測幾次等,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我們課堂上用他們的數據來說話。這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

生物學本來就是一門生命科學,是和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學生掌握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認識到這個世界是人類生存的家園,我們應當愛護我們的這個家園。

五、存在不足

在這次教學中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處師生互動較少,在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處使用數據處理還可以更深入,在“人與自然”地和諧相處方面的教育還可以再加強一些。

總之,通過這節課,我們認識到了多媒體上課的優勢,它使學生對生物學的認識和理解更加透徹,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所以我以後還要更加強對這種新出現的教學方式的研究,多向其他老教師、優秀教師請教,儘量在最合適的時候採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去產生最好的教學效果。

標籤:反思 生物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