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熱】

生物1.38W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熱】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啓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爲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臺(其實老師回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說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2

本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首先學生在思考討論中提出問題,再通過小組合作,設計並實施實驗方案解決問題,教師的作用則是提供材料,適時引導、點撥,真正做到學生主動參與、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該設計適用性強,較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的熱情,基本達到了預先確定的教學目標。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提出的問題存在一定的發散性和不確定性,而且各小組成員的領悟能力也不均衡。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3

——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環境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是構建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問題提出的策略,探究實驗的設計,知識檢測的方法,都能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

談談我自己在《環境對生物影響》一節教學中所採用的,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的方法。

本節課所要講的新知識是,第十六章《生物與環境》,第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課題到導入,我採用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切入課題,以及利用多媒體效果進入教學主題的方式。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課前我的導言是,“五一長假,去你們哪兒了?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同學都會思考他五一長假去哪了?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色?在他們的頭腦中就會自然形成,“生物,環境”相關內容。這樣一個思維情境的創設,吸引了每一位同學,使學................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4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對蚯蚓的身體特徵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植物如何適應生存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新課程標準》“生命科學”中“生物與環境”這部分的一個重要內容。爲以後學習“生物的多樣性”提供知識的鋪墊。

在本課中,教材作出了這樣的安排,首先提出問題: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動物也是這樣嗎?接着引導學生猜想蚯蚓喜歡生存的環境。然後引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並指導學生做探究實驗,記錄觀察結果,根據記錄數據進行合理解釋,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後引導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及生存環境的圖片,討論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並列舉其它事例。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冊《蚯蚓》一課中,已經學習了蚯蚓的身體結構及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節課是學生對蚯蚓認識的進一步延伸,是認識動物選擇環境的一個知識突破點。同時學生對於科學實驗有着異乎尋常的熱情,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的設計和課堂組織就至關重要。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通過實驗,瞭解蚯蚓需要潮溼、黑暗的生活環境。並瞭解所有動物生活都

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認識環境對動物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認識並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能夠利用對比實驗來研究蚯蚓對環境的選

擇,並把這一實驗方法用於以後的科學學習和研究中去。

2、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和“實驗——收集數據——合理解釋”的實驗過程,並培養科學探究的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繫的,培養學生愛護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運用對比實驗研究、認識蚯蚓需要的生活環境。

教學難點是:設計對比實驗並應用對比實驗研究蚯蚓對環境進行選擇的過程。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5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網絡資源愈加豐富,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範圍也變得越來越廣。在生物學教學中,大量的網絡信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有絲分裂的過程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教學,將抽象的內容動態化、直觀化,並受到了學生的讚揚。但是,當筆者在批改作業時,卻發現上課時通過多媒體呈現的一道極其簡單的題目,竟然只有幾位學生做對了。驚訝之餘,筆者開始反思:一堂深受學生歡迎的多媒體課堂,爲何教學效果會如此不理想?

一、內容多不等於大容量

筆者執教的是高二生物,它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全部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不僅內容多、課堂容量大,而且課時有限。多媒體教學可以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這正是教師所需要的。但是,教師不能把內容多與大容量等同起來。首先,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師生之間共同探究,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然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可以真正參與到教學當中,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實現教學相長。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容量。如果一堂課中,教師傳授的知識點太多,每個知識點便很難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學“有絲分裂”時,筆者預先設計的教學思路是既講有絲分裂的內容,又涉及一些相關知識。但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根本消化不了這麼多的內容。所以,筆者得出一點體會:真正的課堂大容量就是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上不停地思考、探究、總結,不斷地有所收穫,並不是內容多就好。教師不如選擇某一個重點問題,引導學生挖深、吃透,讓學生充分領悟,完全掌握。

二、整合多種課程資源

雖然教學課件具有表現力強、信息量大等優點,但是從網上下載的課件並不完全符合教師的教學思路,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所以教師應適當地自主開發課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資源。如在教學細胞分裂、光合作用時,教師用動畫、錄像或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辯證地看待傳統和現代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有一個優點,就是呈現板書的速度較快,但是這對學生來說有個缺點,因爲幻燈片呈現的時間太短,學生往往來不及記筆記,這容易造成學生只聽不記,或只記不聽的惡性循環,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放慢速度,多留給學生動腦筋、動筆頭的時間,並且開展討論式教學。筆者發現,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採用“粉筆+黑板”的模式,讓板書發揮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回憶和識記知識重點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會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答案,充分展現學生獨特的見解或者暴露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的問題,然後引導全班學生一起訂正,其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弄懂。經過教學檢驗,這種教學方式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雖然多媒體在創設問題情境方面有其他教學工具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也有它的弱勢。如它完全依賴於前期的教學準備,靈活性較差,無法記錄師生互動交流建構的知識結構,而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彌補這一缺憾。所以,教師應辯證地看待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係,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的來說,雖然現在新的教學工具層出不窮,但教師還是應該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正確指引下,努力開發和利用網絡課程資源,並不斷完善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使其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6

經過我們一年的訓練,學生在設計探究實驗方案上幾乎沒有困難。雖然有的同學還不能將所有的步驟都描述得很嚴謹,但在大家的討論和補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實驗操作上,由於我們要求學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學生由於沒有適當的實驗材料(特別是新鮮的種子,糧店裏買的豆子等發芽率太低)而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在有的班級裏,我們爲學生提供了新鮮的小麥,試驗效果就很好。

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願的檢驗。從我們的實踐上看,部分同學不願意思考,遇到缺乏試驗材料等問題不願意努力解決,“等、要”的情緒比較嚴重。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7

本節課將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二節和第三節巧妙結合,學生很容易理解生物與環境(包括生物環境與非生物環境)是相互影響的這一教學重點。首先環境影響生物這個觀點是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體會的,我在課程的開始先向同學們出示兔子在青草地當中的圖片,然後提出一個非專業性的問題:兔子生活在草原上都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同學們回答很踊躍“狼”“虎”“青草”“陽光”“水”等等,我把同學們的答案作了總結,像“狼”“虎”“青草”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生物稱之爲生物因素;像“陽光”“水”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稱之爲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統稱爲環境。

“環境”是一個比較不容易解釋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學們之前的理解環境僅僅是空氣,水之類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這節課中我並沒有直接去解釋環境這一概念,而是將同學們觀察,思考的現象總結出什麼是環境,這樣安排既有利於學生形成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這一生物學觀點又爲第四節《生態系統》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

瞭解了“環境”這一概念之後,再提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並且生物能夠適應生存環境這兩個觀點同學們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並且同學們能夠舉出一些很具體的生物與環境相適應並互相影響的例子,比如“駱駝的睫毛比較長適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風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葉片退化成刺更有利於節約水分”等等。

通過課後練習的反饋來看,同學們對這堂課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據教學內容應該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視頻作爲這節課的總結讓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8

在本節課中,始終貫竄以學生爲主體的指導思想。教學引入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知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圖片資料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列舉大量有關的實例和各自收集的相關資料,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探究實驗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合作探究,動手動腦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過程,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同學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對“生物適應環境”的處理中,學生不僅例舉了生物的形態結構對環境的適應,還例舉了生物的生理和行爲對環境的適應,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這部分佔用時間較多,後面的內容處理起來較緊張。我採用代表發言和資料整理相結合,課後把整理的資料辦成“生物趣聞樂園”板報,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達到較好的效果。

在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開拓創新的教學中,學生也會提供許多信息和資料,若把握不好,也會超時,並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全校搞一個“人與生物和諧共存”的倡議,這不僅鍛鍊了他們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素質。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9

過去的課堂教學,我習慣於"講授",面對所有的問題更多使用講授法去解決,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感受,主體與主導關係不清;而學生也習慣以"聽"爲主的學習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爛漫的孩童逐漸"僵化""老成",隨之而來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泯滅。本學期教學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師生位置轉換,從過去的"權威"位置,轉換成組織者、引導員,似乎像旅遊團中的導遊,帶領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去感受發現和創造後的愉悅。

本次課的教學先安排學生"給生物找個家"的探究活動,主要是爲了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自己總結得出結論:生物與環境是相適應的。提高資料分析和探究活動,得出生物能夠影響環境。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重新審視。

希望通過長期的努力,使生物課堂教學營造寬鬆、活躍、愉快、平等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學生、教師良好的溝通,使學生直接或間接體驗到科學的魅力。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注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也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注意倡導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鬆、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係是“平等關係。而且本節課的整體設計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主要優點表現在以下幾點: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開展討論交流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爲環保獻計獻策

不足之處: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於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後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1

教後記新版生物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把舊版兩節的內容合二爲一,部分內容有縮減,但學習目標沒變,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課本上的途徑的探究以及在實際教學中的實踐,讓學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動手意識和實驗操作能力的學習。學生能力自覺動手主動尋找實驗材料。學生動手操作對生物學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增強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學生的勞動觀念增強了。

雖然如此,實踐中還是面臨着很大的困惑。在實驗課教學中,雖然我們十分重視“動手”的訓練;但由於教學進度等原因,有時也只限於教學生學會教材中給定的一種方法,或者驗證一個已知的事實。這樣,一堂實驗課下來,學生只有把前人做過的實驗依樣畫葫蘆地重複一遍,收穫很小。這種模式顯然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其次就是在新課程實施中面臨着硬件“跟不上”的現象。由於經費緊張,學校的生物儀器裝備還停在不年的普實的驗收標準上,特別是新課程中的創新實驗的儀器更是缺口更大。教學設備的'陳舊,老化無法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無法進行必要的演示實驗,學生無法動手實驗研究,探索。

再加上課堂實驗又受時間,空間,人數,器材等限制,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機會大爲減少,學生的創新意識難以培養,主動探究能力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這將成爲我們下一步研究的新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中學生物的第一個探究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科學思維方法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解決問題的程序。

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爲什麼在花盆下、石塊下等處容易找到鼠婦?這些地方有什麼特點?

其次,提出假設(對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猜測和解釋)。

1、鼠婦的活動可能與光照條件有關。

2、鼠婦的活動還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關,等等。

第三步,設計實驗,驗證假說。在這個階段,實驗的目的任務、方法、材料、裝置等等都是根據假設來確定的。所以,實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假設(當然還有賴於學生對有關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1、先檢驗“光照”對鼠婦活動有無影響。

2、爲了消除無關變量的干擾,突出自變量,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因果聯繫,必須創造一個除“光照”以外其它條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兩處相通的場所。把一定數量的鼠婦放在其中,觀察鼠婦在明暗兩處的數量分佈情況。

第四步,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推導結論驗證假設的真僞。

通過“鼠婦實驗”,要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問題→假設→實驗→結論。國中所有的生物實驗幾乎都體現了這條思路,這裏不再重複。需要說明一點,科學的“假設”絕不是無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學根據的。這種根據來源於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者來源於別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來源於對客觀實際的觀察。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3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有兩點。其一,要注意及時而客觀的學習及實驗評價;其二,必須要求學生盡力備好鼠婦,對於我這裏的學生,捉鼠婦的好奇心有,但極少學生能捉夠10只以上,更多的是根本不知那裏有,捉不到,一個班有時只有一兩個同學抓到三五隻,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我改用了學生很容易準備的材料——小鯪魚,這樣保證了每組都能參與。否則,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一些同學就會對生物課有失落感,一節課盡是看別人學習探究,改材料後學生也很喜歡小鯪魚,很有成功感,氣氛熱情高漲,更自覺地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提高生物學的興趣。

課前還讓學生把採集小鯪魚或買魚的過程用相機錄下來,讓學生體驗小鯪魚的生活環境,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捉魚買魚的過程,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事半功倍。生物學貼近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在學生知識儲備還不夠,還不具備完善的生物科學探究的技能時,要用實際生活中的事例,採用啓發式的教學手段,循序漸進地逐步引導,漸出真知,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以達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4

本單元教材內容主要圍繞生物同環境的關係組織教學,這章內容主要講了二者之間的四層關係:即生物依賴於環境、環境影響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但從前幾節課題來看本節課題顯得和《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似乎矛盾,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怎麼生物又能適應環境呢?在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時,我並未有所深刻的思考,只是就教材中提到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在閱讀本節教學參考時提到這樣一句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暫時的適應而不是永久的適應。因此在教學時,我就這句話給學生做了板書和強調。在理解二者關係時沒有認真思考,這點做的很差勁,這說明自己在對教材的深入研讀還不夠深入。但本節課在教學中,也有做得較好的地方,就是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處理的比較好。

在教學中,我運用達爾文的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意義引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達爾文提到:“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我給學生講到:當今的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大家未來面對就業問題也是如此。我們怎樣才能成爲競爭中的強者?從眼前出發,從我們的學習着手。在現在各科任老師的教學方法下,你們怎樣快速適應教學環境,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同時學會思考,學會調試自己的情緒,快速適應學習環境,使自己的學習得以穩步提升。本節在教育學生情感方面做得較好。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5

終於結束了自己第一節彙報課,整個人都鬆了一口氣。第一次那麼多老師來聽我上課,忐忑又緊張,害怕自己因爲緊張漏講了內容,也非常好奇各個老師對我課堂如何點評。上完課之後,其他老師也給我提出了一些意見,綜合其他老師的建議,我也自我總結了一下。

1.語言表達能力

對於我這種新手而言,爲了上好一節課還是要提前先打好草稿,如何去講解表達知識點,如何用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語言表達能力至關重要。一個老師表達不清楚,學生也聽不懂,整個知識點都會一頭霧水。語言表達出現了錯誤,學生也會起鬨。因爲心情比較緊張,所以導致上課的時候有一處的確是出現了語言表達的錯誤,學生也一聽就出來了,讓我覺得非常不好意思。在往後的日子裏,的確需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學會從容面對這麼多老師來聽課的場面,更要加強文字表達藝術。

2.時間利用能力

在上完該節內容的時候,還有剩下一點時間,我便讓學生去做練習。有老師就建議我,剩下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再把課堂總結讀一下,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好的措施,在總結的時候也是用幾分鐘回顧一下一節課的內容,對知識點的記憶的確是不夠深刻,讓學生齊讀一下總結,可以讓每個人都開口去讀,不多不少都能進入一些學生的腦海裏面,而有一些上課容易走神的同學,也能在同學們齊讀的時候,那些知識也不知不覺跑進耳朵裏。所以我覺得在上課時候剩下一點時間,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好這一點時間,讓學生得益更多。

3.課堂控制能力

這節課爲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我採用了小組競賽制,學生在課堂中答對一題加一分,答錯一題扣一分,得分最高的小組還會有小驚喜。在這節課上我看到了學生前所未有的積極性,課堂下一個個踊躍舉手的同學讓我非常的欣慰。也是因爲同學們舉手得太積極了,所以課堂出現了一點點騷動,儘管我說安靜他們也很快安靜了下來,但是在課堂上控制學生的能力還要繼續加強,否則就很有可能影響到我上課的內容。黃主任也建議我在讓學生做練習的時候,儘量空出一點時間讓一些反應慢的學生能夠有時間去思考。主任說得非常對,如果連續提問,一些學生還沒做第二道題的時候我已經提問了第二道題回答的同學,那其他沒做的同學就會失去做練習的興趣,真是一個很有幫助的建議。

4.學生作業的反饋

在上完課之後,我批改了兩個班的對應練習。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學生對我的課堂的一種反饋,它會告訴我,我的上課方式還存在什麼問題,學生爲什麼沒有掌握好這些知識。例如這節課有涉及到“溫室效應”由二氧化碳引起,而“酸雨”由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質引起。有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會混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導致的不同環境問題,所以我覺得我的課堂,還需要反覆加強某些知識點,可以使用注意語氣去提醒學生,或者在上課過程中多強調幾次。還有一些應該講解到的內容還是有所缺乏,我意識到這是由於我掌握的考點不夠多的緣故,以後我備課的時候也會盡可能做多點練習,從練習中發現總結該節考點,並扦插到我的課堂中去。還有就是有些學生甚至連非常基本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這是因爲學生在我的課堂中走神了。也就是說我這節課還並不足以去吸引學生,提起他們的興趣,我應該在上課的時候除了上好我的課,還要去多點關注那些上課走神的學生。

這節彙報課因爲學生的積極配合,上得也是比較順利,但是自己的確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改正,希望以後能不斷從其他老師給我的建議裏面完善和提升自己,打造更好地生物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