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高二語文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

設計1.14W

教材分析(教材重點、難點、雙基分析)教學重點:

高二語文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

1、落實相關文言虛實詞,翻譯課文

2、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教學難點: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時代意義。

解決辦法:

1、學生自學質疑、討論答疑

2、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3、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瞭解。

教學目的(知識能力、德育的目標要求):

1、學習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以舊推新。

2、、析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

3、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教具多媒體教學方法自學討論答疑

教師誘導講析用時10分鐘學生思考活動練習用時30分鐘

教師誘導講析學生思考活動練習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國原則,瞭解了儒家的“仁愛”思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一文,瞭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對儒家思想做了哪些發展。

二、指導學生自讀預習:

(指導學生自主完成。)

一、學生進行《孟子》介紹:

孟軻(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鄒人,名軻,字子輿,孔子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儒家大師。《孟子》是一部記錄孟軻思想及其言行的書。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與孔孟合稱“孔孟”。孔子被尊爲“聖人”,孟子被尊爲“亞聖”。

二、學生自讀預習:

1、自讀正音:

數罟(gu)?闖兀?u)魚鱉(bie)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

三、分析課文第一段:

1、“寡人之於國也”中“之”和“於”是什麼用法?

2、“盡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麼用法?

3、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兇

A河內兇

B凶多吉少

C漢初匈奴兇黠

D甫聞凶訊

E緝拿元兇

② 加

A鄰國之民不加少

B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C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E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4、梁惠王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師小結:本段寫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國之道與“鄰國之政”進行比較,說明自己的治國措施和“鄰國之政”並無本質區別。

四、分析解讀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麼用法?我們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學過這種用法?

孝悌(ti)餓莩(piao)

2、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上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②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③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分析課文第一段:

答:“之”是助詞,無意義(另有一種解釋:“這樣”,亦通);於”是對於的意思。

答:“焉耳矣”三個語氣助詞連用,加強語氣。

莊稼收成不好

不吉利的事

兇惡,殘暴

不幸,多指喪事

殺人的人

更加

施加

放上

增加

誇大

答:採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四、分析解讀二三段。

答:“鼓”是名詞用作動詞,敲鼓。《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用法與此相同。

2、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A或百步而後止 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時

C莫之或止 表示不定

D雲霞明滅或可睹 或許

A直不百步耳 只不過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與“曲”相對

C理直氣壯 正確

D系向牛頭充炭直 同“值”

E直上載公子上座 徑直

3、孟子爲什麼要以打仗來說明治國之道?

師小結:這兩段寫孟子以打仗爲例引導梁惠王認識自己治國政策的錯誤。

五、教師加以指點學生自主翻譯前三段。

六、佈置作業:

朗讀並背誦前三段。

請生解析:

答:因爲梁惠王喜歡打仗——“好戰”。

七、學生自主翻譯前三段。

板書設計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孟子有關常識:《孟子》是一部記錄孟軻思想及其言行的書。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與孔孟合稱“孔孟”。孔子被尊爲“聖人”,孟子被尊爲“亞聖”。

重點文言詞語:兇、加、或、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