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最新的三年級數學科目設計教案

設計9.58K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最新的三年級數學科目設計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的三年級數學科目設計教案

最新的三年級數學科目設計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遊公園的情境中,探究出8加幾、7加幾、6加幾的計算方法,並能靈活口算。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養成自主探究的能力和遷移推理的能力,優化算法。

3、激發學習興趣,感到想學、樂學、會學。

教學重點:

能正確計算8加幾、7加幾、6加幾,掌握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養成遷移推理的能力。

教學準備:

每人一個十隻裝的針劑藥盒、小棒學具、答題卡、練習紙,8加幾、7加幾、6加幾的轉盤各3個。

教學設計說明:

本小節的教學分兩部分,一部分是8、7、6加幾的口算,這部分教學的關鍵是掌握口算方法,能靈活口算。在設計時,通過教學環節逐層深入,讓學生感受到“多中求異,同中求優”。如,玩“轉轉盤”遊戲中體會到“湊十法”的便捷,緊接着“動動腦”中感受到依據題目的不同選擇靈活的方法優化口算方法。口算教學比較枯燥,在設計時通過生動活潑的練習形式,激發口算的興趣,同時熟練口算。

第二部分是“用數學”,這部分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

①充分運用情境圖讓學生學數學用數學;

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意,體驗相同的.問題,觀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也會不同;

③在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蒐集信息資料的手段。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小紅出了一題考考你們:9+5=

重點突出“湊十法”想的過程。爲什麼把5分成1和4?

今天的天氣真好,小紅和朋友一起去兒童公園玩,說說你看到了什麼。(課件動態出示課本第103頁買票的情境圖,)。

你能提出了什麼數學問題?(估計學生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買票?由此引出式子8+5=?)

二、探究新知

(一)、例講8、7、6加幾(初步感知計算方法)

1、教學8+5。

(1)小組內討論:怎樣能夠最快地知道得數。互相說一說,再把思路寫在答題卡上。有困難的可藉助針劑藥盒。(教師參加小組討論。)

(2)學生彙報,口算方法可以多樣,重點突出“湊十法”,指名回答。

8+5=13爲什麼把5分成2和3?

10 2 3

(3)小結:

剛纔同學們想出了又快又好的方法算出了8+5=13,老師真爲你們高興,同學們真了不起!

2、小比賽:轉轉盤(教學例2——突出湊十法的優越性)

1、教學7加幾和6加幾,初感湊十法的好處

(1)你們看一片綠油油的大草地,花兒在向我們點頭,鳥兒在向我們微笑,坐下來休息一下吧!你能從這幅圖裏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怎樣解決?

天空上有7只小鳥,又飛來了5只,天空上一共有多少隻小鳥?

草地上一邊有6朵花,另一邊有5朵,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板書列式:7+5 6+5

(2)現在請你用最快的方法計算出7+5和6+5。

(3)請同學介紹口算方法。

7+5=12爲什麼把5分成3和2?

10 3 2

6+5=11爲什麼把5分成4和1?

10 4 1

(4)小結:看來湊十法不僅能算9加幾,還能算8、7、6加幾。

(二)、教學8、7、6加幾

1、小組合作玩轉轉盤。(8分鐘)

(2)寫得又多又快的小組進行彙報得數(只要求說8+4和8+8、7+6和7+8、6+6和6+8的計算方法),

(3)說說用什麼方法口算又快又準。

3、動動腦(教學例3)

(1)計算8+9可以用湊十法,你還能想出更快的方法嗎?由學生們自由回答。

① 8+2=10 10+7=17

② 9+1=10 10+7=17

③ 9+8=17 8+9=17

重點介紹計算方法③,當兩個加數一樣時,可以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2)7+9、6+9你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嗎?

三、鞏固練習

1、圈一圈,算一算

課本第104頁,第1題

2、說一說,算一算

課本第104頁,第2題

3、坐火車

每人手中有一張車票(口算卡片),要先算對了車票上的三個算式才能上車。然後根據你車票上的得數對號上車(分別有15、14、13和12四列火車)。教師在8、7、6加幾中各抽一題說說怎樣想。

四、拓展延伸

小白兔可以吃哪兩根胡蘿蔔,小灰兔呢?

學生遊戲,設“智慧星”,教師巡視指導。

五、 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8加幾、7加幾和6加幾”,計算時用了什麼辦法?

(湊十法;交換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的規律)

最新的三年級數學科目設計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麪積單位的理解,能區別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及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加深對面積的含義和麪積單位的理解。

教學難點:

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回顧:前面兩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

揭題:這節課我們通過練習來鞏固面積和麪積單位的相關知識。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1題。

讓學生獨立在教材上塗色。

完成後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比較:圖形的周長與它們的面積之間的區別。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明確:周長表述的是線的長短,面積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2題。

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邊長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分別拼成面積是9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和麪積是12平方釐米的長方形。

完成後展示學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3題。

先估計圖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頁“練習八”第4題。

出示題目,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四個圖形中,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小?

學生反饋後,教師指出:因爲1個小方格代表1平方釐米,有幾個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釐米。

5.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提示學生:將超過半格的看成1格,不滿半格的忽略不計。

交流時着重讓學生體會到用割補法把不完整的圖形割補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數學思想。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6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

算一算: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周長呢?

集體反饋,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7題。

讓學生讀題,弄清題目要求:畫兩個面積都是10平方釐米的圖形。

展示學生作品並交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形狀。

得出結論:面積相同,形狀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頁“練習八”第8題。

提出問題:比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數學書的封面,估計數學書的封面大約有多少平方分米。

讓學生根據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估計一張報紙的面積。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