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

設計2.74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詞的風格、作品及詞人生平經歷;學習詞的基本知識;掌握吟誦欣賞詞的技巧與方法。

2、反覆誦讀,掌握適當的停頓、節奏與語氣;充分發揮想象在閱讀詩詞的作用;結合詞的背景來閱讀理解詞的內容;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的意境。

3、體會詞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思想;認識古人面對自然、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經歷。

【教學過程】

一、學生準備,教師引導

1、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2、創作背景:這首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今屬江蘇)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爲地方官的蘇軾曾率衆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題爲“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爲其中第四首。

3、作品導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寫作者在鄉間的所遇所感,上片寫初夏的田園風光,下片寫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蹤。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作品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爲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二、學生吟誦,教師引導。

浣溪沙·蘇東坡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三、學生體驗,指導賞析

【賞析一】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並好象有什麼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着,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着“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着一堆黃瓜……。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並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爲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睏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並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裏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徵。看來,蘇軾似乎並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並不太遠。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並不在於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於災後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鍊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爲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併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賞析二】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爲地方官的蘇軾曾率衆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裏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繫。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爲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裏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爲“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爲: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賞析三】

此詞爲作者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上片寫景,也寫人,並點出季節,生動地勾勒出初夏時節農村生活的畫面:作者從棗樹下走過,棗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這時候,他耳邊聽到了村子裏從南到北傳來一片片繅絲車繅絲的聲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正叫賣黃瓜。作者抓住富有季節性特徵的一些事物,有聲有色地渲染出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

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接下來一句寫作者驕陽下口乾舌燥的感受。結尾一句,寫作者以謙和的態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則顯示出詞人熱愛鄉村、平易樸實的情懷,二則暗示了鄉間民風的淳厚。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爲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四、學生品味,指導改寫

1、我獨自漫步在棗花鋪滿了鄉間的道路,一陣清風徐來,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滿樹的棗花,棗花撲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頭巾上,我聽到了輕微的落花聲。整個村莊飄散着甜膩的氣息,農民的臉上洋溢着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覺得自己真的喝醉了,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覺,加上太陽照耀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現在的我,只希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進入了一個山村,我在滿村“吱吱扭扭”的抽絲繅車聲響中,我聽見有人吆喝賣黃瓜的聲音。我來到一戶農家前,試着敲門去討碗水。在敲門時,我隱約看見,遠處飄逸的柳樹下,正有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農民在賣黃瓜。

2、長途跋涉,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衣服上感到什麼落在身上,仔細一瞧原來是一朵朵棗花落在了衣巾上,好似爲這一件衣服增加豔麗的色彩。在這村莊的路上走啊,聽,兩旁的屋子中傳來了“沙沙”的繅車繅絲聲音。不,不僅是兩旁,沿着路上一直走過,到處響遍了繅車的響聲。看,遠方的那一棵古老的柳樹,真想去感受一下歷史的蒼桑。咦,這兒已經有一個人了,那裝在籃子裏清爽的黃瓜正打算賣給路人,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剛剛喝完了好多酒,感到暈暈乎乎的,兩個眼皮上下吸引,真想閉上眼睛大睡一覺。我擡頭望着高高的太陽,似乎奇怪地變成了好多太陽,一起將我喝水的慾望又上升一級。噢,天哪,我竟然離村莊越來越遠,乾渴的嘴巴到那裏去尋找水。瞧,小路的兩邊,有好多百姓們在彎着腰辛勤勞作。汗水像下雨一樣不停往下流,而臉上露出的是喜雨的微笑。看那有一戶人家。該吃飯了,可煙囪裏並沒有溢出飯菜的香味,莫非都下地幹活了麼?我真是太渴了,去看看有沒有人在家。我走了過去,輕輕地敲響了門……

3、你看,棗花彷彿迫不及待的簌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會,衣巾上沾滿了棗花,美極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麼聲音。如此悅耳動聽,哦!原來是繅車飛快的轉動的聲音,飛快轉動的繅車如一個失了控的轉盤。

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綠意在大地上覆蓋着,像一件華麗的翠衣,一派涼意。農民在田地中來回穿梭,只見一頂頂斗笠在穿梭。一棵古老的柳樹下,一位農民穿着粗布衣,正賣着一條條黃瓜,那黃瓜一排排整整齊齊,個個肥身材,黃瓜上還頂着一個下黃帽呢!人們圍着那顆古老的柳樹挑着入口爽脆的黃瓜,不一會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高興的喝幾口酒,酒後,雙眼開始打起架來,路還有那麼長,現在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覺。太陽像個大火球掛在空中,喝完酒後,覺的嘴渴得裂了條縫似的,難受極了。不意間,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間農舍,我猶豫地走到農舍前。正直豐收年,人們都到鄉間勞作去了,這家可否有人呢?我太渴了,於是,我決定試着敲敲門,但願裏面有人在。

4、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着一位身着便裝的官員,他就是蘇軾。剛到這裏作知州不久,這裏就發生了春旱,他十分着急,多方祈禱後終於下了雨,現在他就城東謝神去!他正趕路時,突然聽到了簌簌的聲音,原來是棗花輕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頭巾上。這說明春旱終於解除了呢,今年棗子一定豐收。蘇軾一笑,不禁放慢了腳步,放鬆了心境,這才聽到耳畔傳來“吱吱呀呀”的繅絲車聲,他側耳傾聽,卻又無法分辨聲音的來處,因爲在這個繁忙的收蠶季節裏,繅絲聲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響成一片了。繼續趕路吧,看見一位披着粗麻衣服的農民坐在古老柳樹的蔭下,面前擺着一堆黃瓜。此時行人並不多,賣主也並沒有大聲叫賣,只是斜依着柳樹小憩。大概是中午喝了點小酒,蘇軾不由感到了陣陣睏意襲來。天氣熾熱,二十里的路程顯得是那樣漫長,無法午睡也罷了,偏偏日頭正曬,他漸漸越來越感乾渴難耐,此時他的需求變得迫切起來: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還能提神解乏。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討口茶來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會才遇到一山間的農家院落。於是他抱着希望上前敲門,心情卻忐忑不安:正值農忙時節,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終於,有老嫗來應門了,他用謙和的語氣請求。接過百姓雙手捧上的一碗清涼的井水,這位太守一飲而盡,睏倦、渴望頃刻間變成了喜悅與滿足,使他精神一振。接着,這個熱愛百姓、爲民謝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五、學生總結,教師歸納。

讓學生學習閱讀與欣賞詞的基本方法,瞭解吟誦、理解、品味、聯想、反思是欣賞詞的基本過程。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順、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全詞。

2、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學會用註釋等方式理解全詞內容。

3、學習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重點

有感情地朗誦全詞。

難點

理解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聯舊知新導新課

師:今天學的是詞,以前大家接觸到過哪些詞?

師:今天要學習的是蘇軾的《浣溪沙》,蘇軾的軾常寫常錯,看老

師範寫。齊讀課題。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作者怎樣演繹那份美麗的哀愁。

二、提出朗讀要求,初讀全詞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請同學們讀讀全詞,做到字正腔圓。

生自讀請個別生讀糾錯男女生讀

師:同學們已經達到了第一個要求。老師還發現這首詞有小注,從小注中我們知道了什麼?自由讀小注,來說一說。

師:大家讀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上闕和下闋有什麼不一樣?

師:好,你能用朗讀表現不同的內容嗎?試一試,讀出抑揚頓挫的感覺。

生自練生個讀全班齊讀

三、想象xx,再現詩情畫意

師:想要讀到第二條要求,能把詞讀的抑揚頓挫了。還需要好好理解這首詞,讀讀詞的上闕,你看到了什麼呢?你聽到了什麼呢?生自讀,

師:你看到了嗎?聽到了嗎?好,那麼請你把看到的聽到的,簡要地寫下來吧。

師:如果同學們嗅一嗅,能聞到什麼呢?

師:好啊,那就讀一讀把,多麼美麗的景色啊。生個讀。

四、拓展補充,深入詩人內心

師:當你們看到這樣的景緻時,你的心情是?

師:那蘇軾呢?他看到這樣的景色又是怎樣的心情呢?拓展,補充:“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後,生活孤單悽苦,沒有親友問候……

師:是的,你們覺得蘇軾的心情如何?

蘇軾有沒有被這種美麗的哀愁淹沒呢?讀一讀下闋,你讀懂了嗎?

師引讀,與其不斷的'哀嘆還不如——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師:也許有人會問蘇軾,你都被貶了,還是安心休養吧,可是他仍舊堅定地說——

師:再堅定一點,有嗎?

師:蘇軾啊,你已經48歲,年近半百,國家的事情就讓年輕人去操心吧。蘇軾會微笑地說

師:蘇軾可能會想到被奸臣所害,再一絲心灰意冷之後,但他還會堅定而感慨的說——

齊讀: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師:你說這下闋表達的是什麼情感呢?

師:說的好,就是這用樂觀的人生態度。板書:樂觀精神

師:像他這樣有凌雲壯志的詩人還有很多,你知道哪些詩句。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李白——天才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五、課堂小結

詞是那麼美,你學到了什麼?希望這種樂觀豁達的態度伴我們一生。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蘇軾有關的文學常識

2、反覆朗誦,品味用詞的凝鍊,理解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養成以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變故和挫折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即景抒懷的寫作手法。

2、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反覆吟誦,讓優美的詞句引導學生進入詞的意境,細細品味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問答法。在梳理詞作時,教師相機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在問答中品析詞作內容。

討論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對詞蘊含的思想感情,讓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爲之悲嘆。那麼,蘇軾又是以怎樣的.精神狀態來面對生活中的變故呢?讓我們隨着蘇軾的筆觸一起走進《浣溪沙》去尋找答案。

二、走進作者,感受其創作衝動

1、作者

詳見《記承天寺夜遊》

2、感受創作衝動

元豐五年(1082)三月,詞人謫居黃州期間作的一首遊記詞。“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在城東一個叫東坡的地方墾荒耕種,自號東坡居士,物質生活也比較艱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飽我愁無”的態度,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這首《浣溪沙》就表現出了他對人生抱着樂觀的態度,沒有因爲仕途受挫而消極沉淪。

3、解題

“浣溪沙”,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調。“沙”或作“紗”。相傳是由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此調有平仄兩體,分上下兩闋。

三、難解詞句

參見課本註釋

補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規:布穀鳥,又稱“杜鵑”。

四、鑑賞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詞前小序,點明寫作詞的緣由。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上闋: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這兩句既點出遊清泉寺的時令,也點明瞭蘭溪之名的由來。“蕭蕭暮雨子規啼”既照應了前面對溪水、沙路的描寫,又烘托了一種淒冷的環境。

提問:上闋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這些畫面渲染出一派怎樣的春景?

明確:描繪了溪邊蘭草、鬆間沙路、雨中杜鵑三幅畫面。蘭花發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漲滿了水的小溪裏,松林間一塵不染的沙路,黃昏時瀟瀟細雨聲中杜鵑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優美潔淨的春景,又帶有作者當時絲絲落寞之情。

上闋寫暮春三月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的風光和環境。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兩句以反問起,以借喻回答,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復返,青春對人只有一次,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詞人面對着眼前“溪水西流”,卻產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爲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這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爲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休將白髮唱黃雞”則唱出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爲白髮蒼顏而嘆氣。表現了詞人在貶謫期間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

下闋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抒發老當益壯、奮發進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結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即景抒懷)、蘊含人生的小詞,抒發老當益壯、奮發進取的思想感情。表現了詩人對人生抱着樂觀的態度,沒有因爲仕途受挫而消極沉淪。

六、板書

溪邊蘭草

上闋:寫景三幅畫面鬆間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鵑

浣溪沙

下闋:抒懷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駐——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七、作業

(一)理解填空

1、這首詞中描寫了春光明媚萬物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藉此抒發了作者喜悅心情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中,既描寫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種悽清的氣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這首詞中表現詞人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首詞中抒發詞人老當益壯、奮發進取之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從所積累的古詩詞曲中(課內外不限),寫出與“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兩句句意相反的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從所積累的古詩詞曲中(課內外不限),寫出意義相連的兩句,表現珍惜時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從所積累的古詩詞曲中(課內外不限),寫出意義相連的兩句,表現積極進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外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浣溪沙》這首詞體現了詞人對生活抱着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沒有因爲仕途受挫而消極沉淪。這種情緒撞擊着我們的胸膛,引發我們產生一些感想,請把你的感想寫出來吧。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學習《浣溪沙》。

2、引導學生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古詩

二、學習《浣溪沙》

1、簡介作者並解題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太和進士,和李商隱並稱“小李杜”。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詠赤壁並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此詩雖爲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

2、《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與古代戰爭聯繫起來,很自然的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但是,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涵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蹤跡地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地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就像這鐵戟一樣沉淪埋沒,但又常因偶然的機會被人記起,或引起懷念,或勾起深思。正由於發現了這片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因此,“認前朝”又進一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爲後二句論史抒懷做了鋪墊。

三、教學過程

1.全班齊讀《浣溪沙》。

2.《浣溪沙》上閡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畫面有何特點?

明確:山下小溪邊,生長着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鬆間沙路潔淨無塵,黃昏時流涕細雨中杜鵑在啼叫。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

3.下闊轉入抒懷,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明確:由西流的溪水,聯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爲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師補充:

作者寫此詞時,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處於逆境之時,能有如此積極的人生觀,豁達的胸懷,實在難能可貴。

4.《浣溪沙》中“門前流水尚能西”體現了蘇軾什麼樣的寫作風格?

中國的河流大多是西水東流,而蘇軾所寫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現今的浠河,此河發源白蓮河(解放前稱“百里險”),在清泉寺的東面,自東向西流經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鎮境內)至蘭溪入長江。這是地理環境的實寫。其二是,過去人們寫人生易老如東流之水。今觀水能西流,那麼人生不是可再少嗎?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從這些可看出“東坡詞,無意不可人,無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編《唐詩宋詞》學習材料)。不僅打破了詞爲“豔科”的民間遺風,也使詞擺脫了僅僅作爲樂曲的歌詞而存在的狀態,成爲可以獨立發展的新詩體。

5.蘇軾的《浣溪沙》引經據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麼回事?

詞中的“白髮”、“黃雞”語出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西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白居易詩是感嘆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失,調子比較低沉。蘇軾這裏說不要徒自悲嘆白髮,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裏是引經據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沒有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了上闋“蕭蕭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從而使詞的主旨得到了昇華。

6.小結

《浣溪沙》是蘇軾元豐五年(1082年)被貶黃州期間所作。詞的上闋寫景,同時也烘托了自己被貶黃州的淒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蕭蕭,子規哀鳴,均是實寫。從蘇軾一生坎坷經歷來看,他是一位“奮厲有當世志”(唐圭璋主編《唐宋詞鑑賞辭典》)的人物。他從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難道人生就不能再重來嗎?於是下闋轉入抒懷,集中表現了他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來,這首詞像他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一樣,不知給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繼續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讀了也讓人倍受鼓舞。

四、齊讀並背誦這首詞

五、課堂練習

課後練習:對對子

出:白對:黑出:來對:去出:美對:醜出:是對:非出:藍天對:白雲

六、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五首詩詞

2、完成課後練習四

蘇軾《浣溪沙》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

2、體會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3、背誦全詞。

教學手段:

多媒體設備、蘇軾圖片、古曲。

教學步驟:

一、導入,並展示“學習目標” (投影):

一首詞的意境往往是由畫面構成的,我們要學會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每一首詞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要體會的是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二、蘇軾及背景介紹;教師範讀全詞: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先自由發言,後教師總結:

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詩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

2、教師問:“這樣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們心裏會怎樣?”

引導學生答:“憤懣、抑鬱、淒涼。”

4、教師由此發問:“然而蘇軾是用何種心態去面對這種艱難處境的呢?”

學生沉思中,悠揚的古曲響起,屏幕上出現蘇軾的畫像及全詞內容。教師用抑揚頓挫的語調範讀全詞。

三、全體學生在樂曲聲中初讀全詞:

四、整體感知全文: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詞,並試着用自己的話講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討論幫助。然後請學生髮言,大家共同補充完善。教師提醒重點(投影):

子規—布穀鳥;白髮—代指老年;黃雞—代指時光流逝。

2、再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內容。

參考:詞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蘇軾的心境引入畫面賞析:

1、教師提問:“大家覺得蘇軾在遊清泉寺時心情是怎樣的?”

對學生各種不完全的回答,教師隨機引導。

2、教師引導:“如果我們能體會出這幅畫面的意境,也許我們就能體會出詞人的心情。下面請大家伴隨着悠揚的樂曲,走進這幅畫面,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一會兒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麼。”

3、向學生介紹畫面賞析的方法(投影):反覆誦讀、抓住特徵、調動感官、聯想想象。

六、學生聽曲賞畫,評點詞的意境。

學生口頭交流所看到的畫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學生所寫的畫面。學生老師共同評點,最後點出這首詞的意境是“清淡幽靜”。

七、由畫面意境引出詞人心情:

1、教師提問:“一個人在什麼樣的心情下,筆下的景物纔會如此清淡幽靜?”

學生討論後答:“平靜、寧靜。”

2、教師緊跟着問:“蘇軾面對挫折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這體現了他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答:“曠達樂觀。”

3、教師再設置疑點:“那麼蘇軾會不會就此放棄世俗的一切,不再執着於自己的理想了呢?”

學生可在老師的提示下,看詞的下片,從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師補充:“事實上,蘇軾在屢遭貶謫的晚年仍敢怒敢罵,可見他的堅毅執着。”

八、朗讀下片,理解含義。

1、學生自由暢談對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啓發。

2、教師結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它指引我們積極樂觀,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勇往直前。我們還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同學們,你們說對嗎?”

九、全詞小結:

全詞情景理交融,充分體現了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給我們以生活的啓示。

展示板書(投影):

情——寧靜自適

景——清淡幽靜情景理交融

理——曠達樂觀

十、佈置作業:

1、背默全詞。

2、積累蘊含人生哲理的詩詞句五條。

賞析:

1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②。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③。

①元豐五年(1082)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餘)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

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

②蕭蕭,同瀟瀟,雨聲。子規,杜鵑的別名。

③休將,不要。白髮,指老年。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着。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爲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着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爲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爲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爲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爲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爲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譯文: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

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髮,多愁唱黃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