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設計2.48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望江南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詞作者的生平創作。積累相關名句。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詞曲的朗讀及對名句的理解,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和詞曲的深刻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學習中理解詩人所表達的對現實的思考。

教學重點

積累相關名句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詞曲的深刻內涵。

教學方法

朗讀 感悟

課時設計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詞的風格導入詞的學習

二、簡介溫庭筠

三、讀順全詞

1、讀出節奏 。

2、讀出重音。

3、 示例:“獨”“盡”“千帆”“皆不是”“脈脈”“悠悠 ”“腸斷”。

讀懂大意

1、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詞的大義。

2、用一句話準確概括全詞內容。

四、讀出層次

建議你再讀全詩,從“時間、景物、情感、手法、表達方式”等角度說一句話,表示你讀懂了課文。

1、從時間來看,全詞 描繪了一位獨處深閨的女子從清晨到黃昏一天的活動。

2、從景物來看,全司 的景物猶如一個個掃描鏡頭,從家中→樓頭→千帆→江水,最後定格在白頻洲。

3、從情感看,全詞 女主人公從滿懷希望到一次一次失望 ,因而肝腸寸斷。

4、從手法看,全詞 沒有粉飾、刻板之語 ,多 用白描、直敘的手法,卻又含蓄、細膩。

5、從表達方式看,全詞 第一句敘事,第二句描 景,第三句抒情 ,[敘一筆,描二筆,抒一筆],構成敘→描→抒的模式。

小結模式:敘一筆、描一筆、抒一筆(或事一筆 、景二筆、情一筆)

五、讀出情味

“梳洗”一詞表現了女主人公滿懷信心的期待,她早起梳妝打扮,是相信愛人今天必定會回來。

小結:

1、“獨”字,說明她是在等候選行愛人的歸來,寫出了這一個女子孤單寂寞的生活處境,同時又引出一個懸念:行人到底歸來沒有?

2、“千帆”點明她看到許許多多帆船從樓前駛過,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歸舟,作者通過她看遍一艘艘駛過的客船,來寫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體現了她從希望到捻的心理變化過程與內心的痛苦(改變語序“千 帆過盡皆不是”)

3、“脈脈、悠悠”描繪了夕陽即將西下,江水不斷東流的自然景象,同時也是在表達這一女子的思想情緒,她從清晨到黃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結果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終究沒有回來。江水悠悠,預示着她明天后天還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預示着她的孤獨生活也將不斷地持續下去。夕陽有意,江水有情,思念無窮。

4、“腸斷”寫出了女主人公失望之情痛苦到了極點,把視線從“千帆”“斜暉”和“江水”那呈收攏回來,集中在“百頻洲”,那是她當初同愛人分手的地方,當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腸寸斷的地方。 (聚焦定格情頭)

六、讀背全詞

屏幕顯示關於詞的來源及特點。

根據學生積累介紹作者

指導朗讀

再讀全詩

深入理解

建議你再讀課文,就課文中的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個句子,談 談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教學回顧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2

知識與技能:

疏通全文,識記並積累“熬、霎、粼”等字詞,感知親情。

方法與過程:

掌握文中的寫作技法--如開門見山、細節描寫等,並讓學生能理解和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明白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學生體驗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重整體感知、品味。

2、學以致用、課堂遷移。

[教學設想]

力圖以此文爲例,教給學生學習此類美文的基本方法--感知內容、美點追蹤;而且,教學中將以學生爲主體,採取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等學習方法;教師只在適當之時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教學平臺展示]

一、話題談說,導入新課。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孩子,一隻遞給老人;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朝露,一隻遞給晚霞;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歷史,一隻遞給未來;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早春,一隻遞給金秋;

……

你有過如此“愛的感動”嗎?請把你家裏最令你心動的愛的鏡頭展示出來,與大家共享!(讓學生自由談說,時間在2分鐘左右)

當然,如此之鏡頭,定然不勝枚舉--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家是愛的港灣,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滿溢親情的濃漿,縱然是一次極平常的散步,也能讓人體會溫馨的親情。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孫三代相親相愛、和和美美……

二、聽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要求:

1、注意朗讀的字音、停頓、抑揚頓挫,輕重緩意。

2、能就你對文章內容的感知,從你喜愛的或理解的角度給文章擬個副標題並簡述理由嗎?

(二)明確

1、字音認讀

熬ǎo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讓學生自由重擬標題,並讓學生點評。

如(1)親情 (2)三代 (3)溫馨的家庭 (4)一家人

……

三、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1、點撥:美點尋蹤即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爲寫得最恰當、最生動形象的給人以強烈美感、給人以有力感染,給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內容,以及文章自身語言、結構特色等方面的內容。

(可用句式:“文章……美,美在……”說話)

2、示範:文章的開頭美,美在“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這個詩意的鏡頭。

3、學生討論、美點尋蹤

4、學生髮言,加以明確

(以下舉一些學生髮言的例子)

例1:你看,這裏其實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麼輕鬆、多麼愜意,甚至可以說是多麼浪漫、多麼幸福;再有這初春的美景:那有濃有淡的大塊小塊的新綠,那樹上逐漸顯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着春天即將來臨的冬水……一切構成了美麗而溫馨的圖畫,可以說就不止是一個家庭的世界了嗎?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魚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無言的細節,你看: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

……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就是愛,這就是家庭。

四、學法實踐:感知內容、美點尋蹤

要求:速讀《三代》一文,試着實踐(1)重擬標題;(2)美點尋蹤

1、讓學生思考、自由討論。

2、讓學生自由發言,在發言中加以評點明確。

以下是一些同學的發言:

如:重 ①交叉路口

擬 ②家

標 ③感人的畫面

題 ④責任

⑤遲緩的背影

……

(注:發言時可讓學生稍加解釋重擬此標題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又如:美點尋蹤

你看,那感人的畫面真美--一位先生一手牽着一個剛會走路模樣的小男孩,一手拿着一個步履蹣跚的年老中風病患者,三個腳步遲緩的背影……讓我覺得“家”的偉大的力量。

……

五、小結

同學們,剛纔你們自由地談了家裏最令你心動的鏡頭;又在課文的指引下,感受了兩家祖孫三代那溫馨的親情以及對美點進行了尋蹤--其實,對於一般的美文,我們一般要這樣去學習:先感知內容,再尋蹤美點,這也是我們學習美文的一般方法。望同學們今後能按此方法進行美文欣賞學習。

六、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後蒐集一篇有關“親情”的文章,摘錄或記誦其中令你感動或心動的地方。

示例:這裏是一位回家探望母親的大學的一段感人的話:

……我身在城市,心卻總是不由自主地飛回屬於我和母親的田地裏,飛回母親育我養我的那兩間茅屋裏,飛回母親那瘦弱的身旁……坐火車回來時,天還未亮,不顧路途的疲勞,心急火燎地趕着山路,進入我祖居的村子。母親不在,茅屋的門鎖着,我的淚頓時流出來,那是熱辣辣的淚,那是滾燙的心……

希望同學們今後養成蒐集、摘錄或記誦的好習慣,習慣養成的話,一定對你們的寫作會大有益處的。那時的你們,一定“文采飛揚”!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3

(一)導入新課

由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醜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然後,啓發:同學們,當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你是一味埋怨命運不公,還是勇敢地與命運抗爭?讓我們看看俄國詩人普希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二)瞭解作者

(三)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

(1)應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詩歌(或用錄音機播送課前錄製的配樂朗誦帶),有音像效果營造詩美的氣氛,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

(2)指名某同學在全班朗讀後,根據學生朗讀情況作初步的報導,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感情。

2、解讀詩歌

教師介紹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裏夫的紀念冊上的。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並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堅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3、合作探究

(1)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2)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4)從剛纔初步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了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面對困境時的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可是,從詩句上看,我們只能說“不要悲傷”是一種樂觀;可詩人又說“須要鎮靜”,“鎮靜”豈不就是“忍耐、忍讓”那不就是消極、無所作爲嗎,難道這也能說是“積極樂觀”?

(5)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成爲親切的懷戀”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普希金的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體會了作者身處困境時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再次領略了詩美的藝術魅力。對我們今後在人生道路上經歷風雨,經受磨練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義。

最後,讓我們一起,再次來齊聲朗讀(背誦)這位偉大詩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播放音樂,讓學生和着音樂吟誦這首詩,以加強對詩歌的思想感情的領悟和詩歌藝術美的品味。)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注意積累重要字詞;在課堂學習中學習能結合文意品味語言,解釋詞義。

2、通讀課文,能把握文章情節,概括文章內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領悟作者寫作意圖,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個性化的解讀。(難點)

教學流程預設:

一、導:

師:貓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動物。今天課前,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關於貓的視頻材料,請大家欣賞。

生看視頻“世界上最搞笑的貓”。

師:看了這段視頻,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覺得貓是怎樣的小動物?--生談看法。

師: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先後養過三隻小貓。從這三次養貓的經歷中,他又感受、領悟到什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貓》。

二、讀

1、請速讀課文,思考:文章到底寫了些什麼?讀完文章後,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麼?

2、生談自己最想搞明白的問題。

3、師: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問題,請思考:文章寫了什麼人?寫了什麼物?又寫了什麼事?--師生互動明瞭

三、議

1、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幾隻各不相同而又活靈活現的小貓躍然紙上。如果有這麼一個機會讓你選擇,你會領養哪一隻小貓?

生獨立思考後交流,在師生互動中追問如下問題:這隻貓有什麼特點?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然後引導學生朗讀、品味關鍵語句。

以下爲備用材料:

(1)關於第一隻貓

特點:活潑可愛

關鍵語句: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陽光裏滾來滾去。/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詞語滾來滾去等)

(2)關於第二隻貓

特點:更活潑更有趣

關鍵語句: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裏曬太陽。(品味其中的動詞)

(3)關於第三隻貓

特點:憂鬱懶惰

關鍵句:它不活潑,也不像別的小貓之喜歡遊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憂鬱性似的,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品味若有若無)

2、師:然後,這三隻貓的結局各不相同:他們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隻貓的亡失讓我刻骨銘心。爲什麼?也許就是因爲這隻貓的憂鬱懶惰,也許就是因爲它的外表醜陋,讓人既可憐又可厭,這隻貓最終被冤死在鄰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從頭再來,你認爲文中的“我”會更願意再養哪一隻貓?

1、對第一隻貓

“我”的態度:感覺到它的可愛,討人喜歡,對它的病亡感到一縷酸辛、可憐,表示要再要一隻。

2、對第二隻貓

對它的被捉感到悵然、憤恨並咒罵,對它的丟失很不高興,心裏牽掛;好久不養貓。

3、對第三隻貓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小動物,決定自此,永不養貓。

五、辯

然而,雖然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貓終究是貓,它是不能說話的,生活也無法從頭再來。因此,作者只有用質樸的語言、動情的敘述告訴我們他的教訓和反思。那麼,我們能不能從中讀懂他的思考呢呢?

1、有人讀了文章後得到了這樣的啓發:從第二隻貓的討人喜歡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讓自己活潑些開朗些,這樣纔能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尤其在注重團隊精神的今天,更應善於與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體中去。

2、你從中得到什麼啓發?師生互動中完成對文章主題的多元解讀。以下爲備用說法:

(1)從第三隻貓的死,我們應該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觀臆斷,妄下斷語;否則就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2)從家裏人對待第三隻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做人時應該改變自己的性格,要活潑開朗,有真才實學;應該適當地注意自己的外表,這樣才能改變別人對你的不好印象。

(3)從家裏人對三隻貓的態度來看,我們在對人時不能以外貌和性情來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

(4)三隻貓都是社會中的弱小者,命運都掌握在別人手中。因此,作爲社會中的弱者,應該自立自強,這樣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的主人。

六、結

1、師:正如剛纔同學們多樣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訴我們的那樣,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樣的收穫。但《貓》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有善於反思、勇於自責的精神,要學會從生活和經歷中感悟做人的道理,這一點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樣,讀了文章後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這麼一首小詩表達我的感受:活潑可愛小貓咪, 病死亡失人惋惜。

憂鬱懶惰醜陋貓,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詩填寫並交流。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之“我的語文生活”要求最終實現的學習目標是:一是養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二是嘗試擬寫廣告詞、對聯,通過小組評比,創建分享園地等文學活動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學情分析】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初步瞭解到語文學習的範圍不僅僅包括課堂,還包括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招牌、廣告語和對聯等事物非常熟悉,但是如何鑑賞、評價卻是困難的。同時,學生的關注熱情也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中被壓制。

【教學目標】

1.蒐集並瞭解各種各樣招牌的含義。

2.發現招牌中的不規範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範用字的良好習慣。

3.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發現招牌中的不規範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範用字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一:解讀名字,走近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出示“千仞岡”羽絨服店的招牌)猜猜看,這樣起名是什麼用意呢?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對名稱含義的思考,以趣味引入,讓學生認識到招牌和姓名一樣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其中蘊含着不同的獨特含義。

活動二:交流收穫,解讀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各小組已經收集到了相當豐富的關於招牌的信息,小組代表依次展示。

1.首先指出招牌中的錯別字現象,組員可以補充。

2.呈現本組對招牌的分類情況,概括招牌取名的規律。

【設計意圖】1.全班參與,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慾望,讓討論聚焦到招牌的語言文字和表達含義上面。

活動三:迴歸生活,延伸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若干年後,你長大了。假如你成了一名創業者,你準備開一傢什麼樣的店鋪?

1.請你爲自己的店鋪設計一塊有創意的招牌。

2.通過招牌“拍賣”活動,學生展示、解讀自己創作的招牌。

【設計意圖】換位思考體驗爲店鋪起名的過程,從而瞭解到招牌的命名,不管運用哪種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大家眼球,招攬四方賓客。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瞭解音樂巨人貝多芬。

2、理解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瞭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體會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情感。

3、體會課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寫和語言描寫,掌握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學習作者通過肖像描寫展現人物個性特徵,通過語言描寫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寫作方法。

4、揣摩語言,理解貝多芬對待厄運的態度和感受

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生在互動交流中解決他們學習中的疑難問題,真正做到“我思考,我釋疑”,努力體現課堂教學學學堂化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習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培養學生樂觀的人生態度,人人爭做生活中的強者。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肖像描寫的技巧,理解貝多芬的精神世界。

2、理解文中艱深語句的含義,理解“心裏的音樂”的深刻內涵。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導語s

“苦難是人生中最好的學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難成正比”“磨難能使人優秀”“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看來,對個人而言,經歷一些磨難,的確不算是壞事,況且,磨難的來臨與否並不以你的意志爲轉移。今天,我們走近一位勇士、強者、一個真正的英雄貝多芬。

二、資料彙總(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學生輪流介紹自己收集到的貝多芬的有關資料,教師出示貝多芬畫像。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大意

1、同桌間相互合作完成字詞的考察。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暢談閱讀課文的感受。

3、學生利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篩選關鍵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提問:“客人”是這樣訪問貝多芬的?其間寫了哪幾件事?請簡單介紹本文的思路。

四、研讀課文,揣摩文中難句,理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

【活動設計】

學生思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感觸最深的句子,用筆畫出來,以學習小組爲單位,共同研討,理解句子含義,暢談自己的感受,然後全班交流。教師巡視全班,酌情給予必要的指導點撥。

1、教師再次播放《命運交響曲》,學生復聽,再次感受貝多芬的精神世界。

2、就“我心目中的貝多芬”這個話題,暢談對貝多芬的認識、評價,更深切地感受貝多芬不屈的鬥爭精神。

3、請學生自由質疑問難,請同學解答,或請教老師。

學生針對文中貝多芬的慨嘆:“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提出疑問:寫貝多芬低沉的情緒,是否會削弱貝多芬的精神力量?

教師提示:這樣寫,更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性和感染力,使全文瀰漫着一種悲壯的美,從而使筆下的人物形象更豐滿,更能打動人心。

五、品讀課文,賞析文中的肖像描寫,學習文章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

我們瞭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但仍對他“對面應不認識”,現實生活中的貝多芬會是什麼樣子呢?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描寫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名學生朗讀。

2、學生精讀6、7、8、9段,勾畫出關於貝多芬外貌描寫的句子,並說說這些句子反映了貝多芬怎樣的內心世界。

(貝多芬是一位獨立而驕傲,沉鬱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的藝術家)。

3、教師總結:從貝多芬的外貌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其貌不揚、極不講究,可作者在描繪時,以形傳神,顯示了人物獨有的個性和精神氣質。

描寫人物外貌,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個性的外貌特徵重筆刻畫,要做到以形傳神,切忌臉譜化。

4、教師要求學生學習運用文中肖像描寫的方法,用幾句話描寫自己最熟悉的一個同學的外貌

六、體驗反思

教師以記者的身份採訪在座的學生,請他們用一句話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

七、課堂小結

八、佈置作業

以“《音樂巨人貝多芬》給我的啓示”爲題,寫一篇讀後感,不少於400字。

九、板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木蘭詩》有關的文學常識;反覆誦讀,理清故事基本脈絡,背誦;體會木蘭替父從軍的高尚情感及愛國熱情。總結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復沓”“對偶”“排比”等句式特點,並展開聯想和想象活動。

(二)、過程與方法:反覆朗讀,理解性背誦,討論理解作品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二教學中難點

教學重點:複述故事,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三學情分析

儘管學生已經進行了上冊以及本冊一單元中古詩文的學習,但閱讀理解古詩文能力畢竟有限,因此,學習本課時要加強文言詞語的積累,以豐富詞彙;加強文章的誦讀,以培養語感。同時,作爲一個鮮活生動的案例,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學生責任感缺失的現象,通過木蘭爲家分憂、爲國擔責的事蹟,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四教學課時: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內容:瞭解作品;學生疏通文義;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一、導入新課:

1、中國(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

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等

2、簡介《木蘭詩》及《樂府詩集》(用課件打出)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衆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後魏,這詩產生於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後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樂府詩集》是最完備的一部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分南歌、北歌兩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題才廣泛,格調雄頸、熱烈、質樸。 “樂府雙壁”指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當在西魏。那時正是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戰爭是北朝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現象,整個北朝的歷史幾乎與戰爭相終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國”的130多年中,戰爭尤爲頻繁。五六世紀間,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與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區進行過長期的戰爭。這與詩裏所寫的木蘭出征路線正相吻合。這可能就是《木蘭詩》的歷史背影。

二、學生自學課文,相互討論,理解詩句的含義。

1、師範讀,學生注意字詞讀音、停頓及節奏。

2、生齊讀,讀準字音及節奏。

3、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註釋理解課文。(學生4人小組開展探究,老師出題檢驗)

4、比比看,你會了嗎

(1)字詞注音及解釋

機抒:zhù(織布梭子)可汗:kè hán鞍韉:ān jiān(馬鞍下的墊子)轡頭:pèi(繮繩)燕山:yān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騎:jì(戰馬)戎機:róng(軍事)著我舊時裳:zhuó(穿)

紅妝:zhuāng(裝飾,打扮)朔氣:Shuò(北方)傍地:bàng(臨近,此處引申爲貼着)

(2)積累詞語競賽(以組爲單位搶答)

木蘭當戶織當:對着戶:門惟聞女嘆息惟:只

問女何所憶憶:思念昨夜見軍帖帖:文告

軍書十二卷十二:表示多數,很多的意思

阿爺無大兒阿爺:指父親願爲市鞍馬爲:爲了市:買

旦辭爺孃去旦:早晨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只濺濺:水流聲

朔氣傳金柝朔:北方策勳十二轉策勳:記功

賞賜百千強強:有餘木蘭不用尚書郎用:做

出郭相扶將郭:外城扶將:扶持著我舊時裳著:穿

當窗理雲鬢雲鬢:像雲那樣的鬢髮對鏡帖花黃帖:通“貼”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撲朔:動彈,迷離:眯着眼

雙兔傍地走走:跑

(3)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理解句式,認識互文修辭手法。(按組每組回答一句,看誰最準確)

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錯、補充。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西南北泛指,是一種排比鋪陳的寫法,

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往南市買了轡頭,從北市買了長鞭。

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木蘭戰鬥十年勝利歸來

這兩句的意思是:勇士們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鬥,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

打開我東屋的門,坐在我西屋的牀上。

這兩句的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看看。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對着窗戶梳理美麗的頭髮,對着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

這兩句的意思是當着窗戶,對着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

(4)解釋句子含義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不遠萬里,奔赴戰場,過關越山,飛速而行。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北方寒氣傳送着打更的聲音,白色的月光與雪光交織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鎧甲。

三、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內容。

1、在學生充分複述的基礎上,老師歸納理清故事情節,大屏幕上顯示:

①停機嘆息,代父從軍②準備出征,奔赴戰場③征戰沙場,凱旋迴朝

④建功受封,還朝辭官⑤解甲還鄉,親人團聚⑥雙兔難辨,隱喻作結

2、引導學生劃分這首詩的結構層次:依據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束,這首詩可以分爲幾個部分?各寫出了什麼?概括本詩情節。

第一部分(1、2、3段)寫木蘭代父從軍、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經過長期激烈戰鬥勝利凱旋。

第三部分(5、6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功成身退,返回家鄉,家人團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詩歌的人用比喻讚美木蘭。

四、小結

《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雲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後,她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的優秀品質。

五、作業背誦

第2課時

教學內容:探究課文內容;分析木蘭形象;揣摩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與學互動過程:(接上節課的步驟)

一、導入:

千百年來,這位花木蘭已成爲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成爲中國婦女學習的榜樣。今天,我們就來深入地學習這首北朝民歌《木蘭詩》。

二、師生共同合作探究課文內容。可師生間相互提問,互相解答。

(一)、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圖片,引導學生答出相關詩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辭手法)。

1故事的開始怎樣引出木蘭停機嘆息,爲什麼要寫木蘭停機嘆息?

——詩篇由“唧唧復唧唧”引出“木蘭當戶織”,表明了木蘭織布姑娘的身份。“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組對偶句表現出木蘭停機不織,只是連聲嘆息,自然地引出母親的發問,木蘭的回答。富有生活實感,寫出了故事的開始。表現了木蘭的勤勞孝順。在結構上引起了讀者的懸念,使文章簡潔。

2你從木蘭的答話中讀出了什麼?從中可看出木蘭怎樣特點?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的夜傳,“十二卷”(虛數)的誇張,表明了軍情緊急,顯示出戰爭氣氛。“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銳的矛盾,表明了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表現木蘭停機嘆息的原因是決定代父從軍。表現了木蘭的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3第三段運用排比的修辭方法寫出了什麼內容?爲什麼不在一個地方買齊這些戰具?

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的急切操辦而又井然有序。作者這樣寫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二是表明戰事緊迫,三是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四是這是樂府詩常用的寫法。

4這一部分還運用什麼修辭方法寫出了什麼內容?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旦辭黃河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但,只。前後四句之間構成對偶並運用了間隔反覆修辭方法。“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和“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這兩組對偶句之間,間隔反覆,層層遞進,表現出木蘭出征的路線,征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點明瞭宿營的荒涼地點;“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和“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之間,間隔反覆,緊相呼應,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從而細膩地透露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寫出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在詩中起什麼作用?你從中又想象到什麼?

既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過渡到下文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這兩句詩,寫出征途之遙,誇張地表現出木蘭萬里奔赴戰場,穿過關隘、飛越層巒的矯健雄姿。

2後四句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方法,你從中又讀出了什麼?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出了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鬥生活的一個畫面:凜冽的北風傳送着打更的聲音,將士們在軍中宿營;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鎧甲,哨兵們在深夜值勤。表現木蘭在戰場上的艱苦生活,從而烘托出木蘭的勇敢堅強。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悲壯。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過上百次激烈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從“木蘭朝見天子,辭官還鄉”這一部分中你又讀出了什麼?結合你對封建社會的瞭解談談你對木蘭辭官還鄉的看法?

我從“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中讀出了天子爲木蘭記功多、賞賜甚豐,並且還“問所欲”,想封她爲高官;而“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可見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耕織生活、不慕榮華富貴的純真性格、高貴品質。第二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木蘭回到家園”這一層又寫了幾層意思,是做具體分析?

(1)“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一家親人因木蘭歸來而各自產生的符合年齡、身份、性別特徵的行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表現出木蘭勝利歸來給全家親人帶來了一片歡樂。

(2)“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徵的換裝梳妝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徵勝利歸來,恢復女妝,欣喜興奮的感情。

(3)“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出夥伴看到“木蘭是女郎”時的驚詫和讚歎,襯托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喜劇高潮中結束。

(四)分析第四部分。這一部分是吟唱詩歌的人在詩篇故事結束以後的吟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體現了什麼樣的感情?

——這一部分以雙兔爲喻,很有風趣;“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蘭說話的意味,體現了對木蘭十分親切和非常喜愛的感情,讚美了木蘭在從軍十二年中未被發現是女郎的謹慎和機警。

(如有學生把這四句詩歸入上一部分,理解爲木蘭自己的話,認爲木蘭在這以兔自喻當中閃耀着風趣、智慧的光芒,體現了喜悅、自豪的感情,也應予以肯定。)

三、教師點撥,學生分析木蘭的形象。

全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妝、代父從軍、還朝辭賞、回到故鄉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北方人民矯健尚武的精神,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純樸、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不慕名利的優秀品質。

木蘭,相傳姓花,花木蘭已成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她是一個勤奮織布的普通姑娘,但當戰爭到來的時候,竟自勇敢地承擔起一般婦女所不能承擔的代父從軍的任務。從這一壯舉中,可以看出木蘭深明大義,既體貼父母的困難,又考慮到國家的需要。買了“駿馬”“長鞭”,經歷黃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萬里長征,十年轉戰。凱旋歸來後,木蘭不但不貪功圖賞,而且鄙棄功名利祿,這種氣概是何等的磊落軒昂。在爹孃姊弟的熱烈歡迎的歡愉氣氛中,她“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理雲鬢”“帖花黃”,一旦恢復女兒裝時,同行的夥伴才驚訝的認出這個十年征戰,功勳卓著的“壯士”,竟是一個“女郎”。這個喜劇性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無不烘托出純樸、天真、活潑、機智的女子形象來。這個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羣衆所喜愛的巾幗英雄。(課間顯示下列板書)

木蘭形象: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情懷)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四、品讀鑑賞,把握特色。

1、本文運用哪些修辭手法?使舉例說明。

(頂針、對偶、排比、互文等,舉例略)

2、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麼特點?爲什麼這樣安排?

歸納:詳寫第2、第3、第4、第6段,即對木蘭的從軍緣由、戀別、辭官和還家都寫得比較詳細。這是因爲作者緊扣住“木蘭是女郎”的身份特徵和性格特徵去精心剪裁安排詳略的。凡有助於突出這一特徵,更好的表現主題的,則鋪寫不厭其煩,反之則惜墨如金。如對歷時十年的戰鬥生涯(第4段),僅有“萬里赴戎機”以下六句,還有出征前的準備(第3段開頭四句)也寫得比較簡略,詳略搭配得當,正是爲塑造木蘭這一巾幗英雄形象服務的,爲全詩主題服務的,也是這首詩在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3、提問: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嚮往。

五、總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板書設計

木蘭詩

故事情節:一代父從軍、踏上征途。(詳寫)二奔赴前線,十年征戰。(略寫)

三還朝辭官,家人團聚。(詳寫)四吟唱比喻,讚美木蘭(略寫)

木蘭形象: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情懷)(詳寫)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略寫)

六作業課後練習二、三題。默寫。

教學反思:這首詩寫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千百年來,花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家喻戶曉,深受人們的喜愛。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抓住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族情味的特點,背誦起來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麼的枯燥。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只是對於文中的修辭手法,變化過多,掌握不是很好。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2、學習藉助關鍵語句及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對第二隻貓的失蹤與第三隻貓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學習如何正確把握課文的主旨。

教學過程

(課前請同學們自由結合,4至6人爲一小組,圍坐一起,便於課堂上的討論、合作)

這一設計,主要爲了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以及怎樣合作學習

閱讀應該是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速讀要求,既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也是一種方法的學習,借速讀來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爲後面精讀作準備。這裏的複述設計,並不是流於形式,而是教給了把握課文的方法;對複述也提出了要求,爲的是讓學生明確怎樣的複述纔是我們需要的。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各種閱讀能力。

同學們,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一生中會有許許多多的人或事都是值得我們去品味的。但打動我們的,留給我們深刻印象的未必都是轟轟烈烈的事與物。今天,我們不妨來看看鄭振鐸的小說《貓》,看看作者借這篇文章想告訴我們什麼。

下面先請同學們自己來閱讀課文。請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進行閱讀。

[多媒體鏡頭1]

速讀要求

1、用速讀法閱讀課文,要求能把握課文主要情節。

2、讀後要能借助課文中的關鍵語句來複述課文,閱讀時邊讀邊用筆劃出你認爲重要的語句。

請同學在3分鐘內完成以上要求。

(閱讀後,請個別同學來概括課文)

哪位同學願意來試一試?

複述時請注意:既要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又要做到語言簡潔明瞭。

(同學點評,補充,老師點撥)

教師明確:剛纔同學複述得都不錯,這裏老師還想提醒大家,對於這一類內容較多但結構清晰的文章,複述時要注意把握文中的關鍵語句。

請同學們在剛纔複述的基礎上,從文中分別找出最能體現作者對三隻貓亡失後的感情和態度的語句。

閱讀小說,把握主題,重在選準好的切入口。抓住文中表現作者感情、態度的語句,易於把握課文主旨。教師在思想意識上注重隨時隨處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

師生討論後明確:

這些句子是:

第一隻貓:“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個月來相伴的小侶。”

第二隻貓:“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着那個不知名的奪取我們所愛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

第三隻貓:“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

自此,我家永不養貓。”

教師啓發:從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哪一隻貓的亡失對作者觸動最大或者影響最深?

藉助初讀後的分析,水到渠成,將學生引入深層次的分析,指導學生在細讀中討論、分析老師提出的問題。比較閱讀,是閱讀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閱讀中有一定難度的閱讀方式。閱讀方法的學習與閱讀能力的訓練應融合起來。

明確:顯然是第三隻貓。

教師啓發:請同學們認真比較這三隻貓,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鏡頭2]

思考討論

1、開始時“我”對第三隻貓的態度是怎樣的?爲什麼和對前兩隻貓有很大不同?(請從多角度進行比較分析)

2、爲什麼最後“我”對第三隻貓的死比以前兩隻貓的亡失又要“更難過得多”?

3、作者通過寫第三隻貓的遭遇想告訴我們什麼?

下面請小組同學討論後回答。

(同學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既然是比較閱讀,就要能從多角度展開,將異與同分析透徹。這些閱讀都爲後面把握課文作準備,學會有步驟逐層深入地分析課文。

好,請同學分別來回答以上幾個問題。注意回答時儘量用文中語句來解答以上問題。

師生討論後明確:

1、開始時,“我”不喜歡第三隻貓是因爲它從來歷、外形、性情上看都不及前兩隻貓。

(1)來歷:第三隻貓本是被人遺棄的,是“我家”出於憐憫拾來的,而第一隻貓是從隔壁要來的,第二隻貓是從舅舅家要來的。

(2)外形:第三隻貓毛色花白,並不好看,又很瘦,燒脫了好幾塊毛之後,樣子更難看了,第一隻貓則白雪球似的可愛,第二隻貓渾身黃色,也很可愛。

(3)性情:第三隻貓不活潑,憂鬱,懶惰,第一隻貓很活潑,第二隻貓更加活潑。所以第三隻貓大家都不喜歡它,而第一、二隻貓則是家中的寵物。

教師引導學生選準角度分析,鼓勵學生閱讀時的合作交流,爲的是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能發現新的問題;在這種不斷髮現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深度的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對第三隻貓的死更難過,是因爲它的死,責任在“我”。我因爲不喜歡它,而主觀臆斷,斷定鳥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傷而死的,而且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又因爲這種負罪感不能消失,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所以“永不養貓”。

3、(這個問題,同學可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師適當歸類。)

從第三隻貓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可能有以下幾方面,比如:

(1)講了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憑個人的好惡、私心和偏見加以處置,否則就會出差錯,甚至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過失;

(2)作者是一個嚴於律己、知錯就改的人;

時刻抓住整體把握課文這一思路,是正確理解小說主題的先決條件。當學生髮現問題時,教師並不急於告知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尋找答案。教師能調動學生進行探究、思考是至關重要的,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問題。

(3)我們不要像第三隻貓那樣,做一個不受歡迎的人,這種人常常會被別人誤解。

(4)……

教師啓發:看來,前兩個問題,同學通過文本的閱讀,比較容易掌握。而第三個問題分歧較大,那麼,到底哪一種看法比較貼切呢?我們又應如何來把握課文的主旨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同學一定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理解一篇文章或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一定要學會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也就是從全文的角度,綜合考慮各部分內容,才能得出一個較客觀的答案。

隨着閱讀的深入,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討論,允許學生各抒己見。課堂中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剛纔從寫第三隻貓的文字中體會到的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是否能涵蓋全文,或者說作者從這三隻貓中想共同表達的思想內涵是什麼。

在同學們討論前,老師想提出一些問題供大家在研討時參考和思考,你們可以用來幫助思考,也可不必理會。討論時可以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定要圍繞文本展開,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不要僅憑自己的主觀臆斷。發表自己的看法時要做到有理有據。

[多媒體鏡頭3]

思考討論

1、此文主題反映的側重點是“貓”還是“我”?或者是兩者的結合?

2、這三隻貓詳略上有不同,是否在反映主題上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3、寫第二隻貓的文字中還提到了周家丫頭和“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4、對於課文主題,有人認爲,是借“我”表現“我”嚴於律己的精神或者是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認爲,是借貓揭示生活中發生不幸的原因。你覺得是怎樣的?

(教師朗讀這幾道題)

敢於讓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理解,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應是我們追求的課堂效果。

問題的設置,是幫助學生思考分析,並不是爲了限制學生的思維,所以,允許學生可以不必理會這些問題,自由地、大膽地進行思考,討論。

好,現在請同學們再次仔細閱讀課文後,小組討論解決,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來。

(同學討論,教師點撥)

同學自由發言,可以有不同的意見,關鍵是教師要注意他們是如何分析的,是否整體把握了全文,是否做到了有理有據。

教師總結:

教師發表自己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分析方法講給學生聽,希望對他們有所啓示,並不是一定要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教師將自己置於與學生同等的位置去分析問題,體現了平等的民主氛圍。

剛纔同學們都談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學分析問題較全面,較有思想;有的同學則把握得不夠到位,但大家多多少少都講出了一定的道理,這是值得肯定的。

下面老師也談談自己的理解,同學們聽聽看,和你的看法有哪些異同?

我認爲,作者在文中不論是寫“我”,寫貓,還是寫其他人,都體現了一個共同的主題: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或者說是想告訴我們應做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做人的道理,不僅僅指的是“我”嚴於律己的精神,因爲如果爲了反映這一點的話,前兩隻貓在文中就顯得是多餘的了。這一點僅僅是做人道理的一部分。從貓身上,也能反映做人的道理,那就是應該去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如寫第二隻貓中捉去貓的過路人和“周家丫頭”又分別代表了損人利己和不聞不問的兩種世人。第二隻貓遭到丟失的悲劇,難道不是和它自身的性格特點也有很大關係嗎?所以,我覺得作者寫出了人間衆生像,各種小人物的處世態度、做人風格在這篇文章中都活生生展現在我們面前。

同學們是否同意我的分析呢?我說這些,並不是要大家一定要接受我的觀點,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析、理解。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讓大家學會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要真正把握全文的主旨,不能脫離對全文的整體把握,而開頭通過比較的方法對第三隻貓的分析能幫我們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不知我的分析對同學們是否有啓示。希望同學們課後再讀課文,看看有沒有新的認識與理解。

作業

1、對於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老師發給大家一些文章資料,看看別人是怎樣來理解和分析這篇文章的主題的,讀後是否對你有所啓發,你是否有了新的認識。請寫一篇小的評論文章,談談你的新認識。

設計目的:

從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就滲透了這樣一個理念:閱讀是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但方法應是科學的。要有令人信服的見地必須有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思路,這個作業就讓學生充分體會這個開放的閱讀理念。讀讀他人的評價,聽聽他人的理解,說說自己的體會,都是精讀一篇文章可採用的方法。特別是對爭議較大的文章,怎樣分析作者的思想,怎樣看待他人的理解,怎樣闡述自己的看法,都是值得學習的。

2、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通過整體把握課文來明確主題的方法。當然,課上學到的方法,我們還要能靈活地運用到平時的課外閱讀中去。以“貓”爲題的文學作品很多,同學們可以藉助網絡搜索一下這類文章,先用學到的方法分析理解一下所選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然後可以將這些寫“貓”的文章作一個比較閱讀。

設計目的:

課堂上教師教給閱讀方法的目的,正是爲了讓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能活學活用。通過讓學生上網搜索寫“貓”的作品並進行閱讀,旨在將課內的學習引入課外,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積累生活的體驗。同時教師又是有意識地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指導,對閱讀的範圍及閱讀的方法都作了一定的建議。這說明每節課佈置的課外閱讀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系統地、有計劃、有步驟展開的。這樣的學習,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把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情節簡單、結構清晰、思想內涵卻較深的小說。所以此課的教學難點就在於如何把握全文的主旨。教師有必要借這一課的學習教會學生分析、把握課文內涵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的學習、知識的傳授,不是被動地讓學生接受,而是採用了讓學生討論、探究的形式,使學生在互助、交流的過程中,自主地獲得學習這一類小說的方法。這種自主學習易於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同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自主不是對學生閱讀過程的放任自流,也不是說只要是學生閱讀獲得的感受都是正確的。這種課堂上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並不拋棄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追求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間的最佳結合點。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在中學階段需要逐步地有計劃地進行,落實到每一課也應有所側重。所以一課一得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篇文章在教學中整堂課設計的各個環節,都爲了讓學生明白,一定要學會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主旨,不能割斷課文,孤立地借某幾個片斷的分析就得出某種結論。但爲了整體把握,我們又可以選準突破口,先從對某些重要片斷的分析、理解入手,從而擴展到對全文的把握。

本設計注意各個環節有機的結合,注意對學生閱讀方式的指導,即借一遍遍閱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明白,每一次閱讀的側重點都是不同的,對課文的理解不是讀一遍就能獲得的,每一步的閱讀方法指導與閱讀要求又是不同的。第一步,方法:速讀;要求:藉助關鍵句能複述課文主要情節。第二步,方法:有側重的細讀;要求:藉助比較法,把握關鍵片斷的幾個重要問題。第三步,方法:精讀;要求:從宏觀上把握幾個細節問題,深入分析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閱讀過程,由淺入深,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意味着,師生的交流是平等地與文本對話,教師的引導與分析,並不是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啓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創新的思維。師生可以在課堂上共同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更主要的是把學生帶入正確的思維軌道後讓他們任意馳騁。

在一節課內完成這篇並不簡單的小說的理解,教師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這種引導不能流於形式,必須實在而有效地進行。多媒體的運用,充分體現輔助作用,重在以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

作業緊扣課堂教學,在師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推薦閱讀他人的評論文章,用課上學到的方法,學習正確評價他人的結論。這樣能幫助學生在課後更深地把握課文主旨,從而使學生明白,一篇文章的理解,可以是不斷深入的,這個過程並非一節課所能達到的。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後進行遷移閱讀,藉助網絡可閱讀大量的寫同類事物的文章,而比較閱讀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體驗。課上學到方法,爲的是到課外進行更大量的閱讀。這樣的作業設計,大大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與視野,是大大有益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