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

設計1.15W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下面是小編準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歡迎閱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篇1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的讀音和解釋,理解詩句的內容。

2、掌握律詩的體裁常識

過程與方法:

理解詩歌分析的幾種方法,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學習重難點】

理解詩歌分析的幾種方法,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學習方法】

講授法、批註法、探究法、討論法

【課時建議】

1課時

【課前預習】

一、預習篇:千呼萬喚始出來

1、知識鏈接:

文體講解: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

律詩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格律要求嚴格。分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律、七律。以八句爲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

2、作者簡介:

王勃,字子安,出身儒學世家,唐高宗時應舉及第,年僅16歲,授職朝散郎,後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27歲那年到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他才華橫溢,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位列四傑之首。

3、朗讀注意生字詞:

城闕( ) 宦( )遊人

歧( )路

4、根據課下注釋翻譯生字詞:

城闕( )

三秦( )

五津( )

宦遊( )

歧路( )

沾巾( )

【學習過程】

二、準備篇:未成曲調先有情:

1、題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提問:這是一首什麼題材的詩,從那些字可以看出來?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縣的縣尉。(送別詩)

①唐代的官制,一個縣的行政長官成爲“令”,縣令以下設一名“丞”,處理文事;有一名“尉”,處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協助縣令的官職。文人書簡往來,或者在公文上,尊稱縣令爲“明府”,縣丞爲“贊府”,縣尉爲“少府”。

②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區從漢至隋均爲蜀郡。唐初該郡爲州,故王勃改稱爲蜀州。但當王勃做這首詩的時候,成都地區已改稱爲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後來王勃死後武后垂拱二年,將益州分爲三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就稱爲蜀州。

2、送別詩的情感:雄壯

①大聲朗讀詩歌,通過詩歌內容,確定詩歌基調。 本詩的情感基調:(雄壯)

②與其他送別詩相比:(悲傷)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作爲一首暗含離情別緒的詩歌卻是完全不沉浸於悲傷,一言以蔽之:雄壯。 詩是具有時代性的,反映特定時代的審美情趣(宮體詩,陶淵明)但也有一些詩具有跨時代的超越性,從古至今大家都認可,例如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

三、學習篇:輕攏慢捻抹復挑

1、學習方法指導:

①律詩:

律詩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爲首聯,第二聯爲頷聯,第三聯爲頸聯,第四聯爲尾聯。

結合詩歌講解: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首聯)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頷聯)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頸聯)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尾聯)

簡要回顧我們常用的詩歌學習方法: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②“起承轉合”法:

“起承轉合”分別標誌了每聯的作用。

A起:首聯。作用在於破題,即交待事件發生的相關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等)。

B承:頷聯,緊承上聯所寫的內容和方向,加以具體化的描述(從情感和敘述上使之飽滿)

C轉:頸聯,強調在內容上或情感上要改變描寫方向。

D合:尾聯,迴應題目,在情緒、邏輯、意義上進行揭示和昇華

2、詩歌解析:

(1)技法指導示例:

①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起:破題作用,交待詩的主要因素,這首詩是送別詩,主要因素是時間和地點) 提問:詩中有幾個地名?這幾個地方各是什麼樣的?

A.首聯是一個地名對:

三秦:長安附近關中一帶的地方(點出了送別的地點)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個渡口(點出了遠行的方向)

B.城闕輔三秦:城闕:唐代帝都長安城

輔:輔佐 護衛

三秦:關中平原是秦地,關羽入關後一分爲三(秦嶺、秦川)

提問:景物的描寫給人什麼感受?(描繪帝都的渾雄大氣)

C.風煙望五津:風煙:風塵煙霧(點明時間是早上,詩歌常用節令、氣候、自然

景物的變化來象徵性的表現時間)

望:把相隔萬里的兩地連在了一起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的五個著名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

涉頭津、江南津,合稱五津,是古人由秦入蜀的必經之地, 用以泛指蜀地。

提問:詩的開頭明說離別了嗎?

(沒有直接說,但是卻點化了詩人心中的如煙如霧的迷茫和翹首相望的心情) 明晰:這別離在王勃眼裏,不是“折楊柳”,不是“看孤舟”,更不是“執手相看淚眼”,它不是小情小調,它是秦和蜀的對望,一近一遠,一明一暗,一實一虛,對比強烈,宏厚壯闊,氣象萬千,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真實的送別畫面。

(2)利用技法,以小組討論彙報的方式分析剩餘3句詩句:

②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承:緊承上聯所描寫的內容和方向加以具體化的描述。點明離別的心情) 需解決的問題:作者講述了怎麼樣的離別心情?(PPT展示) 討論達到的效果:

A.與君離別意:

離別意:我和你離別的情意(情誼太深,一言難盡反而言止)

B.同是宦遊人

宦遊人:爲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宦遊是唐詩的重要主題,指古時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成爲遊士或遊學,離開家鄉到異地做官稱遊宦或宦遊)

明晰:兩人都是客中作別,有共同的感受,詩人用了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勸慰杜少府,感情真摯,很自然的把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寫出來了。(嘗慣了背井離鄉之苦,認定飄蓬隨風的宿命)

③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轉:強調在內容上或情感上要改變描寫方向。作者情感發生變化) 需解決的問題:這一聯那些詞語讓你覺得雄壯大氣?(PPT展示) 討論達到的效果:

A.海內、天涯:地理上的空間之大(讓人望而生畏)

B.知己、比鄰:心靈上的情誼之深(讓人思而生悅)

明晰:這既是對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對他的一種讚揚,豁達大度、擲地有聲,表現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志趣,使真摯的友情得到了昇華。(真正的朋友不是每日的廝守,而是心意的相通)

這是本詩的名句,也是唐詩中數一數二的名句,但這不是王勃的首創,他是對曹植的詩句“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高度概括,是對建安風骨,慷慨悲歌的繼承,是對古詩歌的推陳出新。

如今已經成爲壯別的代名詞了,根植於中國人的心靈之中。

④尾聯“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合:迴應題目,作情緒、邏輯、意義上的揭示和昇華。再次勸慰朋友) 需解決的問題:尾聯在抒情上與前幾聯有什麼不同?(PPT展示) 討論達到的效果: 無爲: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別得路口(照應分別主題)

沾巾:揮淚告別(人哭用手帕拭淚,於是沾巾用來代替哭泣)

明晰:這一句使得詩從極高的情境下舒緩進溫柔的情感世界裏,收放自如,陽剛的基調裏託這麼一句溫柔的結尾,讓人覺得剛柔並濟,委婉動人。(勸慰朋友,寬解自己,極具有人情味)

3、回顧全詩:

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爲了勸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來就勸他不要過於傷感。而是先用環境描寫勾畫出一個真實的送別畫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樣都是宦遊人,因而最能理解那種因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並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爲全篇的金句。最後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於悲傷。

四、展示篇:大珠小珠落玉盤

經典詠流傳:學唱歌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結語:江淹的《別賦》開篇就寫“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但王勃此詩卻瀟灑渾厚,獨樹一幟。其原因有二,一是他年輕,二是他趕上了初唐時期。人生的青春和時代的青春相互呼應,纔有這樣渾厚的氣象。正如大家這個年紀和所處的中國大發展時期,所以也希望大家秉持青春豪情,爲華夏崛起而讀書,在中國發展的大舞臺上盡顯個人風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理解詩歌內容和詩人情感。

通過品讀,理解此送別詩“贈別不作悲酸語,魄力自異”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無註解、無背景裸讀詩歌。

二、釋題

送別詩 官職 到、往 四川

杜少府=杜審言?

三、讀詩

(一)一生讀 關注字音停頓 補充律詩的停頓

(二)自由讀 提疑:有哪些字詞的意思不太明白?

可能涉及:城闕 三秦 五津 歧路……

(三)師生共同賞讀 邊賞邊朗讀

1.首聯

由學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聯的賞讀

寫景特點:一遠一近,一明一暗,對比強烈。

輔:長安城雄偉的氣勢

望:站在氣象雄偉的長安城下,舉目遙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蒼茫一片,風煙迷茫,路途遙遠,在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風霜及日後的艱難,無線依依惜別之情展現在壯闊的境界中。

形成板書:起——將遠別 平 緩 壯闊

2.頷聯

將離別,這樣的離愁別緒,我與你,“與君”感同身受,爲什麼呢?

“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傷我懂,客居中的話別,別中別,更是多了一份愁緒。

形成板書:承——同宦遊 憂傷 共鳴感

3.尾聯

“共沾巾”: 在離別的地方送別,在“歧路”上,如果是你跟最好的朋友分別,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百度搜索,現在西安(長安)到成都(蜀州)乘坐火車快車需要十幾個小時。那麼在交通不發達的唐代需要多久呢!何況“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啊。這一別許是生離死別呀!是常人就會“共沾巾”,這種情況下,詩人王勃怎麼說?

“無爲”:不要,不需要。體現一種勇往直前的積極進取的態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書:合——莫沾巾 釋然 放下 樂觀

4.頸聯

“知己”:莫沾巾憑什麼?——知己 “知己”與“友人”的區別

“比”:靠近、挨着 如:其兩膝相比者。心近、情真,即便是遠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身在近鄰。正如秦觀所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幕幕。這是怎樣的一種胸襟和氣魄啊。

形成板書:轉——若比鄰 豪邁雄渾

5.結合板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讀——師範讀——齊讀

(四)關於離別詩及詩人王勃

1. 同學的朗讀讓我感到這麼一種豪邁和曠達。下發打印好的離別詩。

請同學結合詩句談談大部分離別詩所表達的情緒。——悲傷 惆悵

2.《唐詩三百首》選者曾說,“贈別不作悲酸語,魄力自異。”

王詩一出,其它的送別詩便黯然失色,緣於立意不落俗套。

生命的長度不以年齡衡量,即便有諸多不如意(官職小,兩度被貶,找人記恨),好好向前看。

(五)關於離別

“離別”“告別”這是一個很由情懷的詞語,古人一別許是一生再難相見,因此,古人很重視離別,離別之際,人們不僅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要作詩話別,所以“離別”也就自然成爲我國古典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容,形成了送別文化。

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讓你黯然銷魂的,只有離別。

面對離別,有人說離別是獨在異鄉爲異客的綿綿情懷;有人說離別是別時容易見時難的切切思念……

王勃說,離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邁。就象詩中所說那樣,即使遠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們也能感覺到就在近旁,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

論詩悽婉的離別還是豪邁的離別,都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罷了,無可厚非。作家曹文軒和故鄉和父親的告別,讓我們明白:文學寫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實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離死別。

這是一種生命的體驗。

董卿在《朗讀者》第七期卷首開場說得好:離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離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