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

設計3.18W

作爲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地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知識點:

1.什麼叫洋流?

2.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麼?以及洋流的分類。

3.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

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5.世界洋流的分佈有哪些?試找出分佈規律。

重點:

①洋流的分類

②洋流的分佈與流向③洋流的影響

難點:

洋流的分佈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參與討論什麼是洋流,是怎麼引起的。解說:什麼是洋流?→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5分鐘)

第二步:圖文並茂,深入講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麼?→最根本的動力是太陽輻射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而後帶動海水運動,產生現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海陸分佈和地球自轉帶來的地轉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10分鐘)。

洋流的分類→①洋流按成因分爲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風海流亦稱吹送流,漂流: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並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洋系統,按其成因來說,大多屬於風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異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的不同會使海水密度產生差異,從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異,在海水密度不同的兩個海域之間便產生了海面的傾斜,造成海水的流動,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爲密度流。補償流因爲海水擠壓或分散引起。當某一海區的海水減少時,相鄰海區的海水便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爲補償流。補償流既可以水平流動,也可以垂直流動,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爲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祕魯寒流屬於上升補償流。②按冷暖性質分爲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高,來自水溫低處,寒流,亦稱涼流,冷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低,來自水溫高處。③按地理位置分類:赤道流、大洋流、極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鐘)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區洋流流向是穩定的,不受季節影響,而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洋流的流向轉變均是受季風改變的影響。北印度洋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逆時針運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順時針運動;而中國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陸西北和東北季風影響,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東南季風影響,流向向北。

洋流系統:表層環流系統以中低緯海區的副高爲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以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低壓區爲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赤道爲低氣壓區,由赤道兩側吹向赤道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驅動赤道兩側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北面的`稱爲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稱爲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達大洋西岸時,受陸地阻擋,其中一小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沿海岸

向較高的緯度流去,至中緯地區受西風吹動形成西風漂流。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風沿大陸西岸折向低緯,成爲赤道暖流的補償流;另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高緯,構成極地寒流。南半球中緯海區的西風漂流。在南極大陸周圍形成的繞極環流,稱爲南極寒流。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信風漂流、信風漂流遇大陸後向高緯轉向的補償流、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大陸後向低緯轉向的補償流,便構成各大洋副熱帶海區(僅指大洋的如下海區: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氣旋型大洋環流:由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到陸地後向北分支形成的補償流、極地東風帶形成的中高緯大洋西岸的洋流組成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南極繞極環流:在極地東風帶的吹拂下形成環繞南極洲大陸一週的南極繞極環流,再往低緯方向爲環繞南極大陸一週的西風漂流,因本海區自然特徵比較一致,有些學者把南極外圍海區稱爲南冰洋,另一部分學者認爲大洋應有其對應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25分鐘)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對氣候的影響:總體來說,暖流增加溫度和溼度,寒流降低溫度和溼度。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於魚類大量繁殖,爲魚類提供誘餌。對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淨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範圍擴大。

世界洋流的分佈有哪些?

洋流的分佈規律: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爲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高中地理教案,北半球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洋環流。3.南極大陸外圍,在南緯40°~6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風漂流,其性質爲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順(時針)冬逆(時針)”的季風洋流,這主要與該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風,冬季刮東北季風有關。(20分鐘)

第三步:回顧知識點,有任何疑慮的向我提問。

課後總結:大部分學生能瞭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佈。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2

1、多激勵、活氛圍

根據新課程理念,地理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學生爲本”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的課堂氛圍,以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例如,自然地理有很強的思維理性,尤其是學習“日照圖、氣候、洋流”等思維難度的內容,地理教師要儘可能做到,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時,教師應該用一彎理解的微笑、一種耐心的態度,來化解學生的焦慮;當學生破解難題時,教師應該用一縷嘉獎的眼神、一種熱心的祝賀,來煥發學生上進的動力,教師的這種積極的評價與適時的激勵,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和感受到課堂的趣味。

2、多架橋、建聯繫

新課程地理教材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知識之間的跨度大,這無疑已經成爲學生學習和思維的難點,爲了突破教學難點,地理教師應該應通過“區域地圖、地理略圖”等途徑來架橋鋪路,來建立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繫,從而能夠達到破解難點的效果。例如,利用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簡圖進行知識的梳理和歸類整合。

2.1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晝夜長短判斷。

2.2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太陽高度大小判斷。

2.3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季節、日期判斷。

2.4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南北半球及直射點將要移動方向判斷。

2.5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緯度範圍的判斷。

2.6太陽直射點移動規律與風帶氣壓帶的移動規律。

2.7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與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

通過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思維規律的知識聯繫,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理解知識難點,同時還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昇華、能力的提高。

3、多引導、促探究

地理教學中要積極開展師生間的雙向交流,要讓學生在探究的氛圍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因此教學時地理教師應該大膽放手,要讓學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討的時間和空間,圍繞地理的主幹知識,提出一些有利於學生思維培養的,特別是能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激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結論。例如,氣溫分佈和等溫線是高中地理的重點,教學中就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教師進行適度的引導和啓發,從而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結論。

3.1等溫線的分佈:①等溫線分佈規律:等溫線的溫度數值總是由低緯向高緯遞減。②不論陸地還是海洋,如果表面狀況較均一,等溫線大致平行於緯線。③北半球1月份等溫線比7月份等溫線密集,但是其數值仍然是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3.2等溫線的凸向:①一月全球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海洋等溫線均向北凸;七月正好相反。②由於受洋流的.影響,海洋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的流向一致。

3.3等溫線分佈影響因素簡析。①許多沿岸地區等溫線近於與海岸平行。②等溫線與等高線平行或與山脈走向平行說明受地形的影響,如果等溫線閉合,則說明受山脈或谷地的影響。

4、多設疑、緩坡度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課堂情況、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提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這對啓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還要引起注意的是,提出的問題不能跨度太大,要遵循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問題的坡度要緩,要在漸進中不斷加深。例如在學習了高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後,讓學生總結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①中低緯大洋西岸爲暖流,東岸爲寒流。②中高緯大洋西岸爲寒流,東岸爲暖流。在此基礎上繼續設疑,通過提出新的問題,可以激發起學生新的求知慾望,爲學生課後進一步的思維,也可爲下一節課的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5、多歸納、顯規律

地理知識總體比較抽象,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學生顯得無所適從,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浮於教材的表面,而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知識的內在的線索和規律,從而利於學生掌握知識。例如晝夜長短的緯度分佈規律、晝夜長短的週年變化規律等。通過這種規律的總結,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鹽度分佈規律,當然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6、多訓練、輔方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發展性和創新性,關注的是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因此地理教學要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地介紹其結果。在地理教學中應該講練結合,並要處理好練習的強度和適度的關係,並應該讓學生在訓練中總結和體驗思維方法,從而真正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通過這種有意識的思維流程和解題方法的提煉和總結,不但能夠促進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還能夠幫助學生搭建知識間暢通聯繫的渠道,從而爲學生自己的靈活解題奠定基礎。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大西南的範圍、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

2、理解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發展交通的主要影響因素。

3、能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和不利條件,並由此會分析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交通建設的關係。

4、培養學生用普遍聯繫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和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交通運輸是流通領域中的`主要物質生產部門,以及支撐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必須先行一步,以適應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

交通運輸對於溝通各地區聯繫、保障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我國廣大的西部地區交通運輸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如大西南地區是我國腹地廣闊、資源密集、發展潛力的地區,而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明顯滯後,交通不暢是諸多因素中最爲突出的問題之一。

一、區位條件

1、相對位置

大西南地區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兩區一市。

2、經濟地理位置

⑴屬於我國邊疆區,與越南、老撾、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國相鄰,毗鄰國家經濟比較落後。

⑵爲我國內陸腹地,遠離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落後,開發程度低;

⑶爲大後方,具有國際區位優勢;

⑷從發展來看,隨着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入,該區將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⑸三峽工程的建設、重慶直轄市的成立使得本區區位優勢明顯增加。

二、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

1、自然條件:

⑴地跨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勢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勢影響,區內氣候多樣,差異很大。有__帶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高山氣候等。

⑶區內地殼構造運動活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

⑷河流衆多,但航運條件差。

2、資源條件

(1)西南地區自然資源潛在價值分析

西南區(不包括西藏)自然資源潛在價值佔全國23.3%,人均超過全國19.2%,潛在價值高。其中,農林和礦產資源約各佔一半,利於工農業協調發展。

(2)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而且地域組合好。釩、鈦、錫儲量居世界首位適宜於發展成爲鋼鐵、有色金屬、原材料生產基地。

(3)能源資源:可開發的水能資源佔全國70%;四川天然氣儲量居全國首位;貴州省是我國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資源前景看好。

(4)農林資源:四川盆地物產富饒,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林區,滇南谷地是我國主要的熱帶作物基地。本區生物資源和物種資源居全國首位。

三、社會經濟條件

1、本區地處西部地帶的內陸邊疆,又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社會經濟基礎薄弱。

2、新中國成立後,本區發展變化很大,現已建立起鋼鐵、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業爲主體的工業體系,區域經濟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和規模。

3、本區交通運輸已經成爲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加強交通運輸建設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四、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及對策

交通運輸是制約本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加強交通建設,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狀況,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學生閱讀最後一自然段,結合現實談感想。

作業佈置:

舉例說明西南地區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討論]面對西部大開發這一歷史機遇,大西南應怎樣抓住機遇,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4

工農業污染的防治

[教材分析]

工農業污染構成了環境污染的主要組成部分,如何防範工農業對環境的污染及其重要,本節課就是讓學生了解在工業農業減少污染的措施。

[教學目標]

1.瞭解工業生產造成的主要污染,理解工業污染、治理和預防的相互關係。明確工業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2.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意義和基本原則,瞭解循環經濟的模式——生態工業園區。

3.明確農業污染的類型和危害,以及農業污染的防治途徑。

4.瞭解當地工業污染或農業污染的狀況,選擇突出的問題,研究預防和治理的措施。

【教學重點】

工業生產造成的主要污染,工業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教學難點】

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意義

【教學方法】

啓發式、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可利用本節開頭的情境導入。補充DDT的發明初期給人類帶來的驚喜,及後來對其危害的認識方面的資料。展開討論,創設學習情境,引入新課。

承轉: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巨大的財富,伴隨工業文明而來的污染也是空前的。

(學生活動)學生讀火力發電廠、造紙廠排放“三廢”示意圖。

(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工業污染主要是工廠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簡稱“三廢”。

(教師引導)解決工業環境污染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大體可以分爲三個層面:

第一是廢物的終端治理及達標排放

第二是推廣清潔生產

第三是發展生態工業,走循環經濟之路。

(知識拓展)通過實例說明:對於工業污染,預防優於治理。

要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必須以“預防爲主”,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實行工業生產全過程控制。

講解: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重視對工礦企業廢物的綜合利用,從末端治理思想出發,通過回收利用達到節約資源、治理污染的目的。進入90年代開始提出了源頭治理的思想,以循環經濟理論爲指導的清潔生產得到發展。推廣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學生閱讀課文,明確清潔生產的概念和內涵。

(教師點撥):清潔生產包含工藝(技術)和管理兩個層面。可補充說明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

(學生閱讀,總結)“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比較表”

描述清潔生產比末端治理有哪些優越性。

承轉: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爲世界潮流的近幾年,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爲國家環境與發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們在不斷探索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以資源利用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爲主線,逐漸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爲一套系統的循環經濟戰略。

講解: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從物質流動的方向看,傳統工業社會的經濟是一種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即“資源→產品→廢物”,線性經濟的增長,依靠的是高強度地開來和消耗資源,同時高強度地破壞生態環境。循環經濟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爲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爲準則,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以限度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提高資源利用率,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引導學生閱讀知識窗和正文,回答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目的和特徵。

學生自學課文。

提問:生態工業園區是循環經濟的主要模式,閱讀課文說說什麼是生態工業園,與一般工業園區有什麼不同

引導:近年來,循環經濟在我國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並在理論上進行了探索,特別是在清潔生產的基礎上,開始建設工業生態園區示範。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是典型範例之一,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引導學生閱讀知識窗:“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小結工業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徑。

承轉:工業污染危害嚴重,已是公認的事實,其實,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污染對人的生命同樣也構成了威脅。

讓學生通過討論,自己說說農業生產存在哪些污染。針對農業生產中的污染問題分別應採取哪些措施。

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總結概括。明確防治農業污染的主要措施。

學生自學課文。可分步自學分步講解、點撥。

點撥:化學肥料在農業生產中的施用,大大地提高了農業產量,並養活着地球上的'幾十億人口,可謂功不可沒。合理施用化肥確是奪取高產的主要措施。如果錯誤地認爲化肥施用量越多越好,就會產生負面影響。

講解:農藥是現代農業穩定高產不可缺少的物質,它對防治危害農業生產的病菌、蟲害和雜草三個大敵起了特殊作用,爲人類作出了貢獻。但農藥一般都是有毒的化學藥品,長期大量施用,會給農作物、土壤留下殘毒。全國每年農藥使用量達30多萬噸(原藥量),除30%—40%被農作物吸收外,大部分多餘藥液進入了水體和土壤及農產品中。同時,據報載,全國僅受農藥污染的農田就有1.4億畝。

由於農藥本身不易被陽光和微生物分解,對酸和熱穩定不易揮發,且難溶於水,故殘留時間較長。農作物在吸收土壤中養分的同時,也吸收了殘留在土壤中農藥毒素,再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給人們的健康造成危害。如果農藥在作物上,特別是其果實上殘留不多,對消費者健康到關係不大。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糧食作物檢測不出農藥殘留,而蔬菜和水果則比較嚴重。

點撥:土壤污染是農業生產污染造成的主要後果,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都會造成土壤的污染,另外,垃圾中的重金屬、塑料等也會造成土壤污染。

“白色污染”一詞不是科學的定義,而是一種對現象的描繪。“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對環境造成的“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兩種負面效應。

講解:聯繫到必修知識,有必要弄清有關農業的幾個概念:石油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弄清生態農業與石油農業的區別。理解有機農業的含義。介紹一些有關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方面的知識。

總結全課。安排作業和活動。

兩項活動內容要求課後進行,農村學校可選擇活動1,城市學校可選擇活動2,條件允許也可安排活動1。

【板書設計】

一、工業污染的防治

1.清潔生產

2.循環經濟基本原則

3.建設生態工業園區

二、農業污染的防治

1.合理使用化肥農業

2.發展有機農業

3.加強土壤污染治理

【隨堂練習】

發展綠色產品,進行清潔生產、避免因產品生產和使用過程而產生污染,是保護環境、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重要措施。據此回答1~2題。

1、關於清潔生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清潔的廠區、清潔的設備、健康的工人

B、清潔的能源、清潔的生產過程、清潔的產品

C、清潔的環境、清潔的產品、清潔的消費

D、清潔的環境、清潔的產品、清潔的包裝

2、下列屬於清潔生產的是( )

①生產可在自然界分解的包裝紙②生產過程中使用礦物燃料③加強對生產末端環境污染的處理④及時清理垃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屬於循環經濟行爲原則的是( )

①減量化原則②再使用原則③再循環原則④可持續原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關循環經濟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循環經濟是將清潔生產與廢棄物綜合利用融爲一體的經濟

B、循環經濟是一種建立在物質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

C、循環經濟中的物質和能量是循環流動、多次利用的

D、循環經濟生產模式中完全沒有廢棄物的排放

5、目前,我國治理城市環境,防止工業污染的工作已趨向( )

①末端治理②全過程控制③分散治理④濃度控制⑤嚴格控制污染物總量排放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④

【佈置作業】

【教學反思】

通過讓學生了解工業生產造成的主要污染,來掌握對於工業污染防治所應採取的主主要措施。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意義和基本原則,並且瞭解循環經濟的模式——生態工業園區。知道農業污染的類型,給人們帶來的主要危害,以及農業污染的防治途徑。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5

有效的教學才能使教學提質,何爲教學中的有效呢?第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有預期的教學目的;第二,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有效。教學的有效性是師生雙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教師起主導的作用。如何搞好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學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要進行有效教學就必須制訂行之有效的教學計劃

1、常規的學期教學計劃要有始有終,同時要實時地進行修訂和完善,以保證學期教學的有序、有效進行。

2、詳細的課時教學計劃和具體的實施方案,是課堂教學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每一課時都必須有對應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課題、課時、課的類型、教學的目的、教學的重點、教學的`難點、教學的方法、學習的方法、教學的輔助教具、具體的教學過程、課後的作業、課後教學反思等這幾個方面。

二、“三步三環雙贏”教學模式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把握好“三個步驟”和“三個環節”的教學,實現“三步、三環”的“雙贏”才能使課堂教學實現有效。

1、“三步三環雙贏”教學模式其結構如下圖所示雙贏三個環節

2、“三步”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促進了教學有效性的發展。

第一步:課前的有效準備。包括教師的課前有效準備和學生的課前有效準備兩個方面。教師的準備:

(1)思想上的準備:備課。(2)物質上的準備:指的是各種實驗器材,各種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試用,相關教具的準備。

第二步: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課堂教學有效組織的中心環節是教學的具體過程,主要包括教師對新知識的講授和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

第三步:課後有效練習課後的有效練習,是針對章節性的教學內容來設計的鞏固練習。

(1)教師所設計的練習要精選。(2)題量以30分鐘以內的題量來設計。(3)教師要認真批閱,使作業有效。

3、“三環”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促進了有效教學的提質。

(1)新課導入的有效性問題新課導入的有效性,關鍵是導入的藝術性問題。導入方法可以歸納爲以下三種類型:①知識性的承上啓下導入法;②音視頻、圖文導入法;③生產生活實例的導入法。

(2)具體教學過程的有效性,是知識傳授的重要環節,是有效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有效課堂的實施,新課導入是基礎,過程講授是關鍵。過程講授,必須以學生爲中心,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態度問題、能力問題和主動性問題。

(3)課堂小結及鞏固練習,在具體授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梳理所學的內容。第二,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運用。第三,反思教學活動,便於在下一節課的教學中,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補充講解。第四,佈置適量的課外作業。具體教學過程中,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教學以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爲目標,讓學生想學、會學到願學,最終學以致用。

三、“三步三環雙贏”教學模式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質的保障

“三步三環雙贏”教學模式的中心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和具體教學中的“講授新知和學習新知”兩個部分。

1、從高中地理教師的角度看“三步三環雙贏”教學模式中的每一個環節,教師起的是主導作用,是一個外因的作用。

2、從高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角度看“三步三環雙贏”教學模式中的“三環”,學生是一箇中心體,是一個內力因素,他(她)得通過外力才能起作用。

3、從師生的角度看“三步三環雙贏”教學模式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通過教師這個外因才能對內因(學生)產生影響,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其真正的有效性。

只有外因起作用了,“有效教學”才能得到保障。“三步三環雙贏”教學模式中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促進了師德的發展,完善了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升了教師備課、反思的水平;提升了教師評閱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技能。“三步”“三環”必須雙贏,缺一不可。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6

一、說教材

1、承上啓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後進行的,從這點上說,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後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前後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並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對圖表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國小、國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說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爲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說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五、說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教學內容設計目的

聯繫生活,展示作息時間表,設疑導入不久前,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進行了調整:早上上課的時間推遲了,而下午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提前了,爲什麼呢?暗示學生通過以下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激發求知慾。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裏?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徵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於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嶽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於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後,瓶內產生泡沫,隨着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後,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國中所學化學知識——酸鹼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後,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着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着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岩漿是沿着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岩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後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並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範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蒐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彙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於底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着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本課包含兩部分內容:

一是介紹產業轉移的概念及分類;

二是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產業轉移的概念、分類。

2、運用實例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產業轉移案例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工業區位、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知識,有了區域聯繫及產業結構升級的知識儲備,又對區域分析、區域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有所瞭解,這都爲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對產業轉移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讓學生想思考,敢探究,進而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表達。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更好體現“學習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據案例教學的特點主要採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探究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基地的轉移引入)

(二)新課學習

1、實例分析明確概念

實例分析:

1、日本汽車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技術,市場

2、服裝,製鞋企業的轉移————勞動力

學生結合教材,解釋產業轉移的概念

2、比較分析區分類型

生結合教材分清類型:國際產業轉移和區域產業轉移

3、分析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式變化、原生產地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

4、課堂活動

(三)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並強調:不同區域由於區位條件、資源狀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等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產業轉移中所處的環節、地位、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高二地理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外景區的景觀特徵,學會從地理角度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2.理解景觀與自然和人文環境之間的關係。

3.通過對景觀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學會從外觀結構和形成原因兩方面欣賞旅遊景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各景區的景觀特徵及形成原因

難點:各景區的形成原因

教具準備:風景圖片、自制圖片等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對比分析法與啓發教學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黃山風景名勝區

通過黃山景區示意圖介紹黃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及其位置。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於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徵:黃山有四絕“奇鬆、怪石、雲海、溫泉”。集國內衆多名山風光之大成。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決議,正式將黃山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岩構成,其花崗岩體垂直節理髮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岩地貌中的傑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1)奇鬆

黃山“無峯不石、無石不鬆、無鬆不奇”。鬆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絕妙佳境。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鬆之奇與哪些生存環境特點有關?

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掌握以下知識:

黃山鬆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幹虯生,樹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黃山由花崗岩構成,花崗岩巖體堅硬,但垂直節理髮育,表面易發生球狀風化;其次是旅遊者的觀賞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異,妙趣橫生。

(3)雲海

黃山雲海的動態美、朦朧美,呈現出一種天地交融、渾然一體、虛無縹緲的景象。奇峯怪石和古鬆隱現在雲海之中構成了一幅朦朧美的畫卷,美在天邊、美在眼前。

探究活動:分析黃山多雲海的形成原因。

點撥:黃山雲霧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溼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峯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

(4)溫泉

黃山溫泉成因:黃山的花崗岩體龐大,深厚且斷層發育,節理髮育使地下熱能沿斷裂處釋放,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巖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着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歸納:黃山四絕

現象成因奇鬆黃山鬆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遍佈于山巔峯巒之間。黃山鬆依山勢而長,形態有立、有臥、有仰,還有異體同幹。正所謂黃山“無峯不石、無石不鬆、無鬆不奇”。黃山的松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奇異的姿態聞名於天下。黃山鬆生存於高峯懸崖之上,那裏岩石堅硬,土壤貧瘠。然而,黃山鬆根部能釋放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岩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幹虯生,樹冠扁平。怪石古人曾留下這樣一副對聯,極言黃山峯石的奇絕:“人間有石皆奴僕,天下無山可弟兄。”黃山羣峯之間怪石星羅棋佈,形態各異,名物狀景,惟妙惟肖。前人謂黃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黃山石之怪還在於它往往有“移目換彩”“移步換形”之妙。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峯的基礎上,通過外力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雲海“黃山自古云成海”,黃山雲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霧,有“十日九雲煙”“山色去來雲”之說。黃山雲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於__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溼度大,水汽多,容易成雲致霧。此外,峯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雲霧變幻詭譎。溫泉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遊人青睞,因此有“五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淨,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巖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着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二、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

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大堡礁縱向分佈在離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斷續綿延2000餘千米。礁區覆蓋着澳大利亞大陸架大約35萬平方千米的`面積,是世界上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佈、成因

⑴位置、分佈

①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⑵成因

形成條件海域環境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鹽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海水淺,陽光充足地質環境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總結:大堡礁的成因:

①處於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隨島嶼下沉逐漸形成。

3.大堡礁豐富的旅遊資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②從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環境和地質環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佈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數是分佈在水面以下很淺的部位。

③欣賞水下景觀,只有近距離的觀賞才能達到欣賞的目的。

大堡礁海區水下有着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其鮮豔靚麗的色彩足以與珊瑚相媲美。

(2)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國海南島附近的南海屬於熱帶海區,海中也有珊瑚礁分佈。如果有人想在那裏建立一個珊瑚礁主題公園,你認爲可行嗎?

點撥:學生可以認爲“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學生能夠說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島的三亞大東海——亞龍灣是海南的海灘之一,這裏屬典型的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25.5℃,海水能見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着衆多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熱帶魚種,屬珊瑚礁重點保護區。在亞龍灣的西島,建有我國第一個以貝殼爲主題的展覽館,展廳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珍奇貝殼和珊瑚。

三、中國雲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陽縣位於我國雲南省南部,與雲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過圖片展示元陽的美麗和梯田的壯觀,雲南的元陽梯田景觀是居住地風景文化的典型例子。這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裏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着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探究活動:根據圖文資料,說明元陽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陽修建梯田與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條件、水源條件等密切相關。)

說明:首先,地理條件使元陽建梯田成爲可能,說明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次,根據地理條件修建梯田,說明在人地關係中,人是具有主觀的一面,需對自然條件進行改造,但改造活動要符合自然規律;第三梯田景觀是人地和諧發展的產物。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初春——流水飛濺,恰似一條條從天而降的銀鏈;

三四月——宛如一塊塊綠色的地毯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要把握觀賞時機

夏末初秋——一片金黃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鏡子,映照着藍天白雲

思考雲南元陽梯田四季景色怎樣反映了水稻生產的過程?

點撥:反映了播種、生長、收割的生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