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農戶家庭農業生態論文

一、數據來源、解釋變量的設定

農戶家庭農業生態論文

(一)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源於2013年10月及11月筆者組織學生對安徽省鳳臺縣、明光市、桐城市、當塗縣、青陽縣、宣州區以及歙縣7個縣市的水稻種植農戶進行的入戶調查。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450份,經整理剔除部分數據缺損的問卷,獲有效問卷402份,樣本有效率爲89.33%。在調查的總樣本中有293人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有所認知問題,佔比72.89%。

(二)解釋變量的設定

本文借鑑國內外學者的已有研究並結合實際調研情況認爲:影響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的因素主要取決於四大類:農戶戶主個人稟賦、農戶家庭特徵、農業信息的可獲性和外部環境。

1.農戶戶主個人稟賦年齡:一般理論認爲,年齡因素影響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識的速度。由此推斷,年齡越大的農戶越不容易認識到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因此,本文假設:戶主年齡負向影響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性別:在農村,由於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以及同外界環境交流的機會均要少於男性,故她們在對新信息及新知識的理解上也要弱於男性。因此,本文假設:女性戶主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程度較男性戶主低。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於拓展人們的視野,增強人們對信息的接受、處理和吸收能力,提升對來源於不同渠道信息的判斷力。Ervin(1982)和Pampel(1977)證實了農戶的文化程度與農戶對土壤侵蝕問題的認知程度正相關。因此,本文假設:文化程度與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呈正相關關係。是否是村幹部:村幹部往往能力較強且文化層次較高,對於新的信息和政策理解更爲透徹。而且村幹部比一般村民具有更多的機會和渠道獲取外部信息。因而,本文假設:作爲村幹部的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更深刻。風險偏好類型:風險偏好是指組織或個體在實現一定目標過程中對待承擔風險的種類、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態度。按照不同主體在對風險採取的不同態度可以將風險偏好分爲三種:風險厭惡、風險中立及風險追求。風險追求型農戶由於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及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因而,本文假設:風險追求型的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更深入。環境意識:環境保護意識越強的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越關心。他們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信息更爲關注。因而,本文假設:環保意識越高的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越深刻。

2.農戶家庭特徵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收入高的農戶在當地屬於“能人”,其獲取和評價農業生產信息的能力會更強。因此,本文假設:家庭人均年收入高的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更深切。家庭非農收入佔比:目前農戶家庭非農收入高表明農戶正從事着兼業,兼業往往是戶主外出打工。戶主走出農村,進入城市打工增長了見識,拓寬了視野,從而增強了對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文假設:農戶非農收入佔比的提高增加了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耕地面積:在我國農戶家庭的耕地面積一般與家庭人口數成正比。若農戶家庭人口數越多,其耕地面積就越大。家庭耕地面積大的農戶在經營過程中會更加註重農業生產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因此,耕地面積越大的農戶會越主動通過各種渠道尋求各種農業技術發展趨勢的信息。因此,本文假設:耕地面積正向影響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

3.信息可獲性與村民交流的頻率:在我國農村,信息傳遞的方式往往是通過農戶之間的交流這種非正規的傳播渠道。因此,本文假設:與其他農戶交往越頻繁的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越深刻。農業信息的獲取:信息獲取得越多,對外部世界的理解越深刻。通過各種媒介獲取信息越多的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發展趨勢越瞭解。因此,本文假設:農業信息的獲取顯著促進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4.外部環境是否參加可持續農業生產培訓:政府主導的培訓和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往往會向農戶闡述農業發展的最新動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採納可持續農業生產技術的益處。同時農戶在參與培訓的過程中可以與推廣人員及其他農戶進行交流,提高了他們對農業環境退化的認知。因此,本文假設:培訓顯著正向影響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距離鄉鎮遠近:農戶因居住區域的差異對信息獲取存在顯著的差異。距離鄉鎮遠、交通閉塞的地方,增加了農戶信息獲取的難度。因此,本文假設:農戶家與鄉鎮之間的距離負向影響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根據以上的研究假設,將對變量的定義及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作用方向列。

二、解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根據對調研資料的整理可以得到:變量的描述性統計、不同個人稟賦的農戶戶主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以及不同家庭特徵農戶戶主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在被調查的農戶中,有293人對目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問題有所認知,佔總樣本的72.89%,而沒有認知的爲109人,佔比僅爲27.11%,這說明大多數農村居民對於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問題還是有一定了解的。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從年齡結構來看,隨着年齡的增加,農戶戶主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認知的比例逐漸降低。年齡對農戶的認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具有負向作用。從被調查的農戶來看,四十歲以下的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有認知的比例爲9成左右,而60歲以上僅爲3成左右。

(2)從文化程度來看,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問題有認知的比例隨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提高。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有認知的比例僅爲26.05%,國中文化水平的爲87.73%,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認知的比例幾乎爲100%。

(3)從性別上看,農戶的性別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沒有顯著的影響。女性有認知的比例爲68.75%,而男性的認知比例爲73.24%,男性和女性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比例幾乎沒有差別。

(4)從農戶是不是村幹部上看,村幹部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有認知的比例要遠高於不是村幹部的農戶。村幹部有認知的比例爲94.12%,而非村幹部農戶有認知的比例爲71.85%。

(5)從風險偏好類型上看,戶主的風險偏好類型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具有較爲明顯的影響。風險追求型的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有認知的比例爲94.21%,而風險厭惡的農戶有認知的比例僅爲59.02%,即風險偏好程度越高的農戶,對於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比例越高。

(6)從環保意識上看,環保意識越強的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比例越高。環保意識很強的`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有認知比例爲98.21%,而環保意識很差的農戶有認知的比例僅爲43.55%。

三、模型估計結果分析

(一)戶主個人稟賦的影響

戶主的年齡在模型中的係數爲負,與預期相符且在10%的檢驗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年齡越大的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水平越低。從邊際效應上看,戶主年齡增加1歲,對農戶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概率下降0.24%。戶主性別在模型中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但係數爲正與預期不符,這可能是由於女性戶主對外在環境的感知方面比較敏感從而使得他們比男性戶主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更多。文化程度是影響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認知的重要因素。戶主文化程度在模型中係數爲正,與預期相符,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說明戶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認知的概率也越大。從邊際效應上看,戶主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對農戶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概率上升4.68%。戶主是否爲村幹部在模型中的係數爲正,與預期相符,但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可能的解釋是由於村幹部在總體樣本的佔比較低,從表2中可以看出,村幹部在總體樣本中的比重僅爲4%。戶主的環保意識在模型中係數爲正,與預期相符,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說明隨着戶主環保意識的提高,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水平也越高。從邊際效應上看,戶主的環保意識提高一個單位,對農戶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概率上升3.13%。農戶的風險偏好類型在模型中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的解釋是風險偏好類型並不是影響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認知的重要因素。

(二)農戶家庭特徵的影響

家庭人均收入、家庭非農收入比例以及家庭水稻種植面積在模型中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是由於這些因素對於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的影響較小。

(三)農業信息可獲性的影響

農業信息的獲取在模型中係數爲正,與預期相符,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說明農戶對農業信息獲取得越多,其對農業環境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從而提供了他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水平。從邊際效應上看,戶主與村民交流的頻率提高1個單位,對農戶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概率上升0.01%。與村民交流的頻率在模型中爲通過顯著性檢驗。但係數爲正,說明農戶與村民交流有促進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認知的作用但效果不明顯。

(四)外部環境的影響

是否參加可持續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在模型中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呈現出正向影響,這表明參加培訓有助於農戶對生態環境退化的認知更加深刻。到鄉鎮的距離在模型中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係數爲負,與預期相符,表明到鄉鎮的距離有負向作用於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認知,但不顯著。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第一,在調研的地區大部分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有一定的認知,在調查中的402戶農戶有72.89%的農戶有認知。第二,戶主文化程度、環保意識、參加可持續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及農業信息的獲取顯著促進農戶對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認知,但年齡呈負向作用。

(二)建議

通過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建議:第一,通過各種媒介向廣大農戶大力宣傳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強廣大農戶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這是解決農業生態環境退化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當農戶樹立起了環境保護的意識,他纔會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落到實處。第二,拓展農戶農業信息獲取渠道,增強農戶對各種農業新技術信息的交流,利用農戶之間相互模仿的心裏促進更多農戶採用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建立健全可持續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和推廣機制,可持續農業生產技術只有被農戶接受和消化並且實施於農業生產過程,才能起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