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休閒觀光農業下的農業生態論文

1休閒觀光農業發展現狀

休閒觀光農業下的農業生態論文

當陽市休閒農業各具特色,吸引顧客消費的側重點各有不同,有的以自然觀光爲主、有的以農事體驗爲主、有的以休閒娛樂爲主、有的以農家美食爲主,部分休閒農業特色鮮明,個性突出。如半月鎮胡家灣風景苗木基地,由民營企業龍源公司投資1.5億元,在該村租賃3333.33hm2林地,帶領當地農戶發展風景苗木種植,辦起生態觀光旅遊,通過舉辦“櫻花節”、“桂花節”等活動,吸引了宜昌、荊門等周邊地區近萬名遊客前來賞花遊玩;廟前鎮林橋村藍莓種植基地,是湖北省兩家藍莓種植基地之一,2014年夏季的“藍莓採摘節”吸引了市內外及武漢的大批遊客觀光、採摘、購買,遊客興致勃勃,反響良好;廟前鎮井崗村陳江開辦園特色休閒農業,面積約13.33hm2,其中建設全硬化高標準垂釣魚池3.33hm2,設置釣臺50個,林木、花草基地6.67hm2,開辦有美食城、觀花園、釣魚場等相關服務項目,客人邊吃邊買,形成了獨特的服務特色。同時,全市休閒農業已初具一定的品牌優勢,“郭場雞”、“王大巖”等品牌在當陽市乃至宜昌市範圍內有一定的知名度,並被消費者所接受和認可。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規劃滯後,開發層次不高

目前,當陽市休閒觀光農業尚缺乏整體規劃,其發展基本上處於農民和業主自主發展狀態,服務項目少,內容單一重複。全市休閒觀光農業主要構成部分是零散分佈的“農家樂”,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大型休閒觀光項目較少;另外,由於管理不夠規範,引導不夠到位,相當一部分“農家樂”開發層次低,品位不高,競爭盲目,在經營時間上也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如依託百寶寨風景區的幾家農家餐館,在開業之初生意紅火,但由於缺乏統一的引導,各自爲陣,沒有注意自身的特色挖掘,菜品普通化,休閒娛樂設施不完善,已有幾家處於半停業狀態。

2.2規模較小,特色影響有限

當陽市休閒觀光農業雖然點多面廣,但規模普遍較小,管理粗放,品位較低,宣傳不力,影響力還十分有限,輻射半徑多在30km內,旅遊客源基本來自附近的城鎮,政府引導不夠。另外當陽市休閒觀光農業品牌創建欠缺,缺乏自身特色挖掘。即便是有一定特色的,由於缺少市場意識,品牌開發和保護意識不強,可持續性發展受限,如王大巖野味、郭場火鍋雞雖然在宜昌、荊門、荊州等周邊縣市有一定的知名度,甚至走進了武漢,但“王大巖”等品牌至今沒有註冊,隨時有被別人搶注的可能。

2.3配套落後,服務水平較低

一是由於不少休閒觀光景點位於丘陵山地,道路交通條件有限,遊客進出不便,而且普遍存在停車難問題。另外,電力保障不夠,尤其是用電高峯時,許多農家樂的空調幾乎無法派上用場,直接影響接待能力。二是不少休閒觀光農業經營戶硬件設施功能不全,嚴重影響了客流量增加與知名度提高。主要問題是:缺少路線指示牌;住宿條件和衛生狀況較差;可遊玩景點少,休閒娛樂場所寥寥無幾,遊客無法享受真正的農家風情;另外,基本無垃圾處理系統。三是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當陽市休閒農業多是家庭化經營,從業人員多爲普通農民,缺乏從事經營活動的相關知識和經營謀略,服務意識不強,整體服務水平較低,影響了當陽市休閒觀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的獨特優勢

3.1自然資源優勢

首先,境內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景象萬千,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兼而有之,構成了“六崗、三平、一分山”的地貌格局。丘陵崗地涵蓋了全市70%的鎮(辦事處),適宜生態種養一體化模式發展,且兼具休閒觀光等獨特的地理優勢。其次,當陽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適宜衆多動植物生長,森林覆蓋率38.3%,各類自然保護區18個;沮漳河兩大水系縱貫全境,東風、百里、漳河、鞏河四大灌區控制全域,126座水庫星羅棋佈,具備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旅遊必需的自然資源。再次,農業產業基礎較好,當陽市農作物233種,特產品種360種,森林植物419種,已形成鳳凰山現代生態農業園區、沮西水產品基地、漳東水生蔬菜基地、壩慈蔬菜基地、荷當路林果基地等五大生態農業示範基地,有“糜城藕、仙人掌茶、雙蓮荸薺、金水梨、清坪豬、玉皇李、雙蓮雞、慈化菜、鳳凰果、沮漳魚”等地方特色產品。

3.2交通區位優勢

當陽西接宜昌、東臨荊門、北承襄陽、南抵荊州,位於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和“宜荊荊”城市圈中心地帶及宜荊荊三地“一小時”經濟圈內,輻射半徑100km左右,輻射區城鎮人口390萬人,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客源基礎。當陽境內漢宜公路、荊宜高速橫貫東西,遠當一級公路、正在建設的當枝一級公路縱貫南北,在建的保宜高速、宜張高速在當陽交匯,焦柳鐵路、襄石複線穿越全境,漢宜高鐵、三峽機場輻射當陽,通村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極爲便利,近至宜荊荊三地,遠至襄陽、武漢等地遊客利用“雙休日”及節假日到當陽休閒觀光均可實現當日往返。

3.3旅遊文化優勢

當陽是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馳名中外的三國古戰場和著名的佛教勝地。現有大小旅遊景區(點)139處,其中國家森林公園1處,國家4A級景區1處,國家3A級旅遊景區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溼地公園1處(青龍湖溼地公園)。玉泉寺—關陵景區被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十大核心景區”範圍。全市年旅遊接待人數、綜合收入分別達到190萬人次和12億元。正在建設的關公文化旅遊城項目將進一步激發當陽旅遊活力,帶動旅遊市場的蓬勃發展。當陽的民俗文化底蘊豐厚,特色鮮明。如關公文化旅遊節、關陵廟會等,已成爲享譽海內外的知名旅遊品牌,關陵廟會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省最大的`鄉鎮民俗文化博物館—?U溪鎮民俗文化博物館正式建成,以及遍佈全市的麥城、磨盤山遺址、周倉墓、鬼谷子洞等歷史遺址開發,將吸引更多的遊客到當陽市觀光旅遊。

4加快休閒觀光農業發展的對策

4.1加強規劃引導

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要做到有序發展、合理佈局、規模經營。一是要加強統籌規劃。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突出特色”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根據自然、人文、農業資源和經濟狀況,合理劃定各鎮(辦事處)休閒觀光旅遊發展類型,突出一鎮(辦事處)一特色,避免重複建設。二是休閒觀光農業發展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業發展規劃、新農村發展規劃、城市旅遊規劃等相銜接,確保規劃的整體性、前瞻性和延續性。三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市場需求、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將資源節約和美化環境的理念貫穿於規劃始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高度重視休閒觀光農業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旅遊企業投資開發休閒旅遊農業項目,發展休閒觀光農業配套產業。四是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大力鼓勵廣大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參與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

4.2加強政策扶持

成立市休閒觀光農業開發領導小組,建立相關部門參與的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部門職責,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制定投資、土地流轉、信息提供、人員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等配套政策,將農村改水、改廁、環境保護、交通建設、郵電通信、亮化美化等與休閒觀光農業發展結合起來,統籌建設。設立休閒觀光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對重點項目優先給予貸款支持。在水電供應方面,按農業水電價格政策給予支持。通過轉包、轉讓、互換、入股、出租、兼併等形式,引導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有序流轉,促使土地相對集中,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建設;對農家樂項目集中區域開闢交通、旅遊專線等。

4.3加強宣傳推介

建立以宜昌市城區及周邊縣市區爲休閒觀光農業旅遊一級客源市場,以省內大中城市羣爲二級客源市場。一是廣泛利用新聞媒體進行推介。利用互聯網、報刊、電視、廣播等多種新聞媒體,開發市場資源,挖掘和激發遊客的消費潛力和興趣。二是藉助特色產業節慶活動進行推介。由政府主導,挖掘培育各項節慶活動及其他民俗活動節,擴大當陽休閒觀光農業旅遊的知名度。三是藉助與旅行社的合作進行推介。以歡樂城鄉遊系列活動的形式,積極與旅行社銜接,開闢農家樂休閒線路,重點突出農民風俗、農業觀光和農村風情的宣傳推廣。四是藉助省市專項活動進行推介。組織規模較大,服務較好的旅遊點參加旅遊交易會、農業旅遊博覽會、旅遊節慶新聞發佈會等,擴大知名度。

4.4加強品牌培育

一是注重文化內涵挖掘。各鎮(辦事處)應充分挖掘併合理利用當地的農業景觀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民俗藝術及風土民情,努力使之與農業生產、旅遊相結合,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休閒觀光農業。二是加快休閒功能拓展。要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等資源,開發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將農業生產、生活、生態進行有機融合,集現代農業、科普教育,以及環境保護、農事體驗於一體。注重吸引遊客參與,並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羣,開發個性化的休閒旅遊產品,以滿足不同類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三是大力發展特色飲食。在飲食方面應有所創新,推出具有農家特色和民俗特色的美食,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土特產加工、銷售連鎖店等。四是充分發揮品牌效益。政府要積極出資,加快註冊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閒農業品牌商標,並免費提供給廣大農戶和經營者使用,充分發揮品牌的綜合效益。

4.5加強培訓指導

一是整合部門力量。農業、衛生、工商、食品監督等部門要主動走入“農門”,加強行業培訓和監管。農業部門要結合新型農民培訓、科技入戶等工程將休閒農業經營者培訓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着力加強現代農業種養知識、農產品加工知識、現代農業經營管理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指導;衛生、食監部門要着力加強食品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培訓指導;工商部門要着力加強守法經營等方面的培訓指導。二是整合培訓資源。一方面要加強對休閒農業從業人員旅遊知識、禮儀知識、服務規範、管理知識、烹調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幫助從業人員爲旅遊者提供專業化服務,加強服務意識,規範服務行爲,整體提升休閒農業的質量與品級;另一方面要加強休閒農業從業人員對本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方面培訓,使休閒農業與當地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實現有機結合,提高休閒農業旅遊文化品位和服務檔次,帶動本地旅遊業整體發展。三是推進行業自律。成立休閒觀光農業旅遊協會,進一步加強行業規範管理,提升經營水平,確保休閒觀光農業旅遊走上健康有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