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15篇

教師1.19W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爲了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隨筆,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15篇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1

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是在學生會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掌握了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因此學生計算能力初步具備的基礎上,學習本單元的內容,難度並不算很大。但在實際教學中,從課堂練習和作業反饋來看,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主要表現在:

1、數位不對齊,有的學生把一位數加減兩位數中個位上的數對到十位上,造成計算錯誤。

2、橫式上的得數不寫。

3、有的學生在寫豎式時,總是把數字或符號抄錯,如把23抄成32,把加號抄成減號。

4、有的學生豎式是寫對了,但在具體計算時把減法當加法在做,或把加法當減法做。

5、有的學生口算了以後就把答案寫在橫式上,再列豎式計算。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回顧我的教學,不難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並不熟悉低年段的學生學習特點,在我的潛意識裏,已經把他們的能力拔高了,很多細節,我沒有強調和深入講解。例如我認爲“數位要對齊,就是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學生理解沒有絲毫問題。現在看來,我的想法太幼稚了,我應該應該舉一個如25+9或類似的算式,讓學生在錯例上,加深對“十位對十位,個位對個位”的印象。

針對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應該加強列豎式計算,嚴格要求按規範的方法和過程去計算;爲了提高計算速度和正確率,對差生還要鞏固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能力(可以讓學生熟讀口訣表);

通過一個多月的教學,我覺得,瞭解教學對象和把握教材真的很重要,“把握教材+熟悉教學對象=有效教學”這句話真有道理。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2

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單元有這樣幾個知識點:一、兩位數乘一位數、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三、速度、時間、路程三個量之間的關係;四、積的變化規律;五、估算。這五個知識點在教材的編排上是分兩塊(口算和筆算)逐步呈現的。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幾個知識點教材在編排上前後聯繫緊密,特別是速度、時間、路程三個量的關係與積的變化規律兩個知識點雖然教材上安排了集中教學的例題,但在這之前有過多次滲透。

考慮到教材編排上的特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時我沒有按照教材安排的次序依次教學,而是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局部整合:

一、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的關係的整合教學:

1、口算這一節,過去已經多次接觸,本班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熟練掌握,兩課時的教學時間過於充裕;另外,爲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題圖的資源,我將速度、時間、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學,並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第一次初步滲透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2、筆算教學置於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利用學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爲媒介,引出筆算內容,學生自主探索筆算方法後,重新審視問題,對比問題,從而發現共同點:速度×時間=路程。至此,教材上還沒有出現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二、積的變化規律,早在三年級時,教材上曾見過類似規律的探索,但當時學生的發現只限於表面現象的觀察,由於沒有明確的引導,學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這可能就是初次接觸。本單元在教學這一內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兩道有關練習。練習之初,放手讓學生自我發現,但效果不盡人意,爲了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利用照樣子寫一寫的形式,讓學生先寫後說,兩次練習後,學生雖然還沒有形成完成的知識塊,但有不少學生已經會用自己的發現去解決新的問題。

面對教材提供的資源,重新整合教材進行教學,我感到這樣處理有一些好處:

一、節省了教學時間,增大的課堂教學容量,本單元教材上安排了9課時的教學時間,可進行整合後,如今我只用了7課時就基本完成了這一單元的教學任務,省下的時間就可以對一些內容進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個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教學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節課進行速算規律的探索。

二、利於學生系統的掌握知識,教材編排本身就已經考慮到這一因素:系統呈現知識,但在具體的單元內,爲了體現知識的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特點,有些知識點在編排上系統性不太強,教學起來總感到知識間是一塊一塊的呈現的,但進行整合後,不少知識點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識鏈。

三、利於瞭解學生“原生態”的思維情況,孩子雖小,但班上總有一些孩子學習習慣特別好,每天都能提前預習新的內容,這樣一來,課堂上每教學一個新的內容,這些學生就成了老師的代言人,課堂也容易從教師講滑向優生講,不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對教學內容整合後,每一個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每當出現問題,只有自己想辦法解決,雖然這一過程相當困難,但這確實是學生自己的智慧,值得肯定。當學生們自己發現積的變化規律並用非常準確的數學語言概括: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几倍,積也跟着擴大或縮小几倍,此時學生的興奮是發自內心的。

不過,這樣處理後,也讓我感到一絲遺憾:沒有完整的課堂教學,感悟不深。比如,教學積的變化規律,由於提前孕伏,這節內容是分段進行,當到達教材安排的內容時,大部分學生已基本掌握了這些內容,新授課也就沒了“新”的感覺,只是讓學生利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問題而已。本來我想在這課上有所創新,看來今年是沒有希望了。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3

本次期末考試結束了,根據學生答卷情況,結合平時的教學實際,我認真進行分析與思考,主要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從試卷的出卷情況看試卷分析:

1、首先,版塊設計得簡潔、明朗,結構合理,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答題空間。考出了學生的真實成績和水平,增強了他們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2、貼近生活實際,體現應用價值。“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是新課標的一個基本理念。本次試題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題材,把枯燥的知識生活化、情景化,通過填空、選擇、解決問題等形式讓學生從中體驗、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實用性和應用價值。

3、重視各種能力的考查。本次試題通過不同的數學知識載體,全面考查了學生的計算能力,觀察和判斷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4、試題量適中,題型多樣,內容豐富,有很強的針對性。特別注重了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繫,滲透了結合情境解決問題的思想,讓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對學生的發展有一定的導向性。

5、試題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靈活性,學生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遇到的一些問題。如:計算部分的簡便計算等。

二、改進措施:

1、 學生的口算能力有待於加強,提高準確度。

2、在教學中,有意識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針對學生分析理解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在今後的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培養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中。教育他們要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對他們因材施教,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5、加強對分數知識的拓展。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4

一、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美麗的心座》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請7個同學上臺,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7由幾和幾組成。師還可以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後,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7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

二、 以猜爲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衆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擲雙色片》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個雙色片,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爲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 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5

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於過於注重教學邏輯和知識的傳授,而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學生乏味無趣,教學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實上好一節好的數學課,讓學生聽得有趣、學得輕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的開頭導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課堂的開頭導入好了,就能高度激發學生的求知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整個課堂非常的活躍。那麼怎樣導入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我認爲數學課的導入最好是走近國小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置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接受、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好。我校開展數學公開課,我們有幸聽了兩位數學老師的兩節數學課,這兩位數學教師對數學課的導入對學生很受啓發。先談談陳老師的一節課的導入,陳老師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爲《小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課本上設計的導入是通過複習以前學過的一般小數的加減法進而直接開始探討新授內容,陳老師卻是從課本出發,但又不僅僅侷限於課本,她從去年我校測量過的學生的體質健康數據出發,通過設疑解決誰比誰高、誰比誰重的生活化問題來引導學生探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整節課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漲,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解決了問題又有成就感,教學效果相當好,同時也使整個課堂非常活躍,教學效果也很好;再談談鹿老師的一節二年級的數學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爲《混合運算》,課本上的設計是通過男女學生的過河乘船來導入進行教學的。事實上我們有好多二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乘船的經歷,並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的含義,因此如果老師直接引用課本上的例題進行教學,或許好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會很高,想當然效果不會太好。幸好我們鹿老師在備課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她把學生的“過河乘船”改成“咱班學生坐汽車參觀動物園”,這樣一來,有好多學生因爲有親身體驗,所以學習興趣極高,課堂氣氛寬鬆,不知不覺一節課下了,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學生學習熱情也很高。

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數學導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着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己視爲學生中的一員,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國小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6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數學教學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內容與“數學現實”活動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裏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麼如何讓生活與數學“親密接觸”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爲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起始於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作爲一名21世紀的數學教師,要自覺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密切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繫,幫助他們接觸實際,瞭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例如,在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會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們有的說:“我會從1數到100。”有的說:“我會做一些加減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還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離開數學?”老師的發問引起學生們的爭議。有的學生提出:“你做電梯不按數字能上、下樓嗎?”“買東西花錢時,不用數學能行嗎?”“你上學不看錶能知道幾點嗎?”“媽媽給你買了5個蘋果,吃了2個,還剩幾個,你不用數學知識去算一算,怎能知道還剩幾個?”……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議論了起來。通過議論,從中發現到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學,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中間,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學數學就是爲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激起了學生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級的孩子們養成了自覺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來學習數學

既然數學源於生活,那麼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聯繫生活、貼近生活。這樣才能拉進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親切感,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作爲教師要設計更多的情境,爲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及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增強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1、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來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根據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採用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的方法。

例如,在講“前後”這一新課時,教師提問:“你們大家還記得前幾天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嗎?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低年級組的跑步比賽,下面讓我們重溫一下當時緊張又激烈的場面。”這時教師出示本班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跑步比賽的一段錄像,讓學生認真觀看,然後教師把畫面定格在比賽開始不久,接着向學生提出問:“你通過觀看,知道當時誰跑在最前面嗎?誰跑在最後面嗎?”從而引出今天這節課所要研究的有關問題“前後”。這樣引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再比如“認識物體”,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家裏的各種傢俱、擺設),使學生初步感知各種幾何物體的樣子,然後再觀察、觸摸自己桌子上擺放的各種形體的學具,這樣從視覺到觸覺,從大物到小物,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在學生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礎上,再引入新課。這些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導入新課,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同時又強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是思維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從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在教學中,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二)”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我是一名小小郵遞員”的遊戲,將口算卡片製成信件,請“郵遞員”將信件投到與口算卡片得數相同的信箱裏,再集體檢驗“小小郵遞員”送信的結果是否正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的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一副郵遞員的姿態,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認爲該投的“信箱”裏。教師根據孩子們好動、好說、爭強好勝的特點,將枯燥的計算寓於教學遊戲中,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突出了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又例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休息日裏,你們喜不喜歡跟父母一起逛商場選東西呢?”“下面老師請同學門看一組照片,你們看一看這是什麼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麼擺放的呢?”教師出示照片(大商場各種物品擺放的幾組照片)讓學生觀察並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果。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裏的物品是分類擺放的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分類整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商場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購物環境,通過多媒體再現了商場物品分類擺放的優越性,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

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 如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可以想到什麼地方有“位置”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有關的問題。這些看來不算難的內容,如果不多加那麼一兩句話,學生就可能不會聯想到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數學內容,也可能當拿到一張火車票時,不會有數學應用的意識,當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車票去尋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個國小生(7歲左右)有了這種意識,當和父母一起乘車時,就會高高興興地手拿車票幫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學生從小就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是多麼的必要。

三、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理解生活世界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有利於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數學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地讓學生帶着數學問題接觸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加深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我曾向學生提出一個生活問題:“你能說出爲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學生很快說出:因爲圓形的蓋子美觀。我適時引導他們:“能否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這個問題呢?”學生及時地聯繫所學過的知識去思考、交流。最後得出:因爲圓的直徑相等,圓形的蓋子翻起時,不怕掉下去這一結論。經常這樣指導,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問題,用數學的知識和頭腦去想生活中的現象。不但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源於現實並用於現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歸宿。人人要學習有用的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重視挖掘教材與生活實際有聯繫的因素。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從而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如學習了“分類”後,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整理自己的書包和書桌,讓整理好的學生來說一說他是按什麼進行分類整理的;學習了“生活空間”的前、後、左、右後,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座位的前、後、左、右分別是誰,學校的前、後、左、右分別是什麼地方;學習了“統計”,讓學生統計教室內各種清潔用具的數量、統計一年級各班學生人數及男女生人數,統計班裏學生是在那個季節出生的;在學完“20以內的加減法”後,有意識的帶領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每個孩子拿20角錢去菜市場買菜。在這次活動中,就有許多學生出現了不會算賬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過關,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關係……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麼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

學生從活動中不僅理解、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能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在解決中又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再開動腦筋加以完善解決,從而獲得應用的技能。

總之,要讓數學與生活“親密接觸”,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生活與數學密切聯繫起來,只有加強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繫,促使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使運用數學知識成爲每個學生的本領。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7

所謂鋪墊,就是“陪襯,襯托”。鋪墊是教師在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策略。在一節課的開始,教師常常通過適當的鋪墊,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所謂“適當”鋪墊,意指時機恰當,坡度適宜,追求不知不覺、水到渠成的效果。比如,教學二年級(上冊)《認識乘法》。教材第二道例題是提供4張課桌,每張課桌上有2臺電腦的情境圖,讓學生計算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如果僅僅“教教材”,我們通常會分三步走:一是出示情境圖和問題後,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這些電腦是怎樣排列的;二是讓學生列式解答;三是問學生這裏是幾個幾相加,在明確是4個2相加後,告訴學生“4個2相加,可以寫成4×2=8或2×4=8”,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乘法。

這樣教學,學生固然也能學會乘法,但是在新接觸一個數學概念的時候,我們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概念的來由。特別是在這裏,學生很可能會產生一種困惑:已經可以用加法解決問題了,爲什麼還要學習乘法?當然,教材在接下來的“試一試”中通過5個4相加的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同時揭示寫成乘法比較簡便。不過,由於學生的困惑是伴隨着例題而生的,因此我總覺得,這樣的體會還是在例題中有所鋪墊更好。也就是,爲了讓學生體會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數的連加比較簡便(鋪墊的目的),我們可以在例題解決的基礎上及時鋪墊(鋪墊的時機)。

接下來,我們思考了鋪墊的具體教學安排。由例題的情境繼續出示問題:“電腦教室有20張電腦桌,一共有多少臺電腦?”讓學生說說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結果,用加法計算的學生說着說着就不記得到底說了多少個2,而用乘法計算的學生一下子說出了乘法算式。當時我們覺得,學生對乘法寫法的簡便已經有所感悟了,因爲用加法計算的學生沒有把算式說清楚嗎,這不正說明加法算式不夠簡便嗎?

但是,學生會有怎樣的想法呢?他們真的都能體驗到乘法的簡便嗎?有的學生只是聽別人說20個2相加,自己並沒有經歷如此煩瑣的相加過程;有的學生仍是對加法計算情有獨衷,對乘法的簡便並沒有深刻的體驗。因此,就這一點而言,我們覺得改說爲寫比較好,同時還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寫,在比較中增強體驗。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恰恰與教材“試一試”中的意圖不謀而合。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直接出示20張電腦桌,想一步到位讓學生體驗寫成乘法比較簡便,似乎事與願違。這樣的鋪墊,對於學生來說,可能顯得比較突兀。由於沒有對這一鋪墊加以“鋪墊”,學生的體驗很難水到渠成,而是教師告訴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可以在出示20張電腦桌之前,出示數量稍小些的問題:“電腦教室一組有6張電腦桌,一共有多少臺電腦?”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後,問問學生有什麼感覺。此時,並不急於點破玄機,但是學生勢必會產生對算式煩瑣與簡便的初步感受。繼續出示20張電腦桌一共有多少臺電腦的問題,學生在兩種算式的比較中,自然會生髮寫成乘法簡便的感慨。

教學是講求時機的,鋪墊的時機往往應把握最需要的某個時刻;教學是講求坡度和節奏的,鋪墊的過程往往不能急於求成,最好在不知不覺間完成。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8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潛力。結合有關的教學資料,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決定、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在國小數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教學情境,我覺得十分適合國小數學的教學工作。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用心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潛力。

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潛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齊,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構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到達預先教學的效果。

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潛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透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潛力,使學生用心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潛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用心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持續着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構成互動。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爲鋪墊。

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潛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潛力,用心調動學生主動、用心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9

現行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這兩條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經提高了相當重要的程度。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也證明,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注重實踐教學。

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學生興趣剛拿到數學新書時,總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機,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爲一種積極的真正興趣,無疑這當中上開始的課尤爲重要。

  二、設計育人情境,內化學生情感,使生親師信道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教材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教學內容的最佳呈現,需要教師讀活教材

多年來,我總是努力使每一個40分鐘的教學,成爲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認知過程;努力把教師的外部指導內化爲學生的能動活動;總是在怎樣才能喚起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新知識上下功夫,適時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使學生不僅長知識,能力也得到訓陳和培養。而且從小就能受到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這對提高學生的素質無疑幫助很大。要做好以上這些,我認爲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準確地理解教材,駕馭教材。否則,都是空話。這是因爲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科書不同於一般參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課外讀物,它是按照學科系統性結合兒童認知規律,以簡練的語言呈現數學知識的。知識結構雖存在,但思維過程被壓縮。學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維的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思想、方法更是難以體現。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呈現進行精心設計和加工,通過教學實踐,體現數學本身那種令人傾倒的豐滿的內容,體現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爲此,作爲數學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書本上看得見的思維結果,更要讓他們參與那些課本上看不見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我的體會是教師必須熟練地掌握教材。通過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啓發,把教材的思想內化爲自己實實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讀活。讓自己從書本中精練的定義、公式以及敘述等的背後,看到數學本身本來豐滿的面容,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弄清它的形成過程。這樣,我們才能使學生不僅獲得真理的條文,而且更能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成爲人與人、前輩與後代、數學家與學生之間的活生生的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否則,教師自己頭腦裏沒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沒有思維過程,把課本當成一本死書,照本宣科,那麼就不可能把知識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很好地展現開來,那學生也只能是死記硬背、機械模仿。這樣的教學也一定是既沒有生機,也沒有深度。不可能使學生的知識形成網絡,更談不上讓學生主動建構了。因此,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是使數學教學成爲思維活動教學的前提,也是提高我們教學水平的前提。

教師理解了教材,瞭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暫時),並不等於學生也理解了、瞭解和有了。學生不是靠我們頭腦裏的數學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識的,而是靠我們教師把自己的思想變爲行爲。學生是通過我們的語言、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創設的思維空間到達知識彼岸的。同時,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完全依靠教師的主導。

不論我們教師對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麼透徹,把教材讀活到什麼程度,但如果不能對教材進行很好地加工、處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很好的設計,那麼,對學生學習來說,都等於零。教師也只能是啞巴吃湯圓自己心中有數。因此,我認爲:教師還必須遵循教學規律,緊密結合實際,選取恰當教法和教學手段,把教師的思維內容轉化爲學生的思維內容。教師先受到啓發後,再通過老師去啓發學生。如果教師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於教學,那教學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視在提高自己駕馭教材能力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體現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爲課本與學生之間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老師的課堂教學,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具備該具備的各種能力,提高應有的素質。因此,我認爲教師熟練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讀活,設計出合理的教案,並在實際教學中靈活地加以運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根本保證。

總之,教師讀活教材,熟練地掌握教材,是我們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有了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把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楚,講清楚,才能給學生設計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爲他們主動構建認知結構奠定基礎。有了這個前提和保證,我們才能瞭解知識形成過程中所運用的思想方法,纔能有機地滲透給學生,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全面完成國小數學教育任務。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10

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學生興趣

要使學生一拿到數學新書時就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學生的興趣是它的基礎。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麼如何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爲一種積極的興趣,這在第一課尤爲重要,特別是在佈置第一課的作業中尤爲重要。

二、培養學生情感,促進師生感情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知識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情感傾斜,關注學困生

對於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果教師在情感上多一些傾注,在課堂多一些關注,課後多一些幫助,他們在學習上可能會有所提高,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也會隨之提升。所以作爲一名數學教師不但要有一顆愛心,更要有一顆耐心。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困生”轉化工作越來越受到關注,爲此,廣大教師已經從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轉化措施,促進“學困生”轉化工作的開展。但本人覺得,在教育應張揚學生有個性、應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今天,採用鼓勵表揚方式,來引導促進“學困生”的成長,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勵表揚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要讓陽光哺育每一個學生們快樂地成長,就需要有“六心”。

1、愛心。愛是教師的一把金鑰匙。真摯的愛,可以填平師生之間的鴻溝,取得學生的信任。教師要真正瞭解學生,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困生”,才能輕鬆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學困生”感受到愛的陽光,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學困生”成功的基礎,在對待“學困生”方面,一是教師自身要樹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個“學困生”不僅有進步的心態,也有進步的渴望,老師只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樹立起轉化“學困生”的信心,“學困生”身上雖然存在着明顯的差異,但也蘊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閃光點”,老師應選擇有利時機,適當加以表揚、鼓勵,循循善誘,喚起其積極向上的心靈火花。

3、細心。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學生都有有缺點和優點,作爲教師絕不能緊盯着學生的缺點不放,以致於看不到他的優點。特別是對“學困生”,他們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更需要教師細緻觀察,全面瞭解,從而發現挖掘在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讓一個“閃光點”在愛的陽光沐浴下變成更多的“閃光點”。

4、耐心。“學困生”的個性特點,素質天賦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導致了在轉化他們的過程中的差異性和複雜性,往往花費了艱鉅的勞動卻收效甚微。作爲教師,要切忌煩躁和蜻蜓點水,應一個知識點、一道習題耐心地講解,作個別輔導,指點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不厭其煩地指導,直到讓他們掌握爲止。因此,教師需要有耐心,更要“導之以行,持之以恆”。

5、寬容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寬容,會給“學困生”撐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師對犯錯的“學困生”不要動不動就批語、斥責,這樣會使“學困生”變得消極自卑,尤其對個性倔強的“學困生”,無休止的批語、斥責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產生叛逆心理,使“學困生”從感情上疏遠教師,不願意按受老師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包容“學困生”的所有缺點,從感情上親近他們,興趣上引導他們,學習上啓發他們,生活上關心他們,讓“學困生”體會到老師時時刻刻都在愛護、關心他們。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11

估算,是每次計算教學都不會少的內容。但從以往教學估算來看,一般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先精算後估算,這種情況主要是一、二年級的學生用得比較多,有不少學生在估算時,先用口算的方法算出正確的結果,再求出精確值的近似數;二、不能真正理解估算意義,爲了估算而估算,學生被動估算,這種情況主要是一些單純的估算運算,只需要學生掌握估算方法而已,在估算這些內容時學生沒有自主意識,更爲主要的是學生不能將運算過程的估算方法靈活運用,使估算的作用得不到發揮。

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估算能力培養,但總不能擺脫以上的尷尬局面,問題的關鍵還是無法讓學生真正體會估算的實用。如何使學生體會這一點,在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教學中我做了一些積極的嘗試。

首先在口算部分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估算上,通過不斷的估算訓練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口算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想爲後面的筆算教學做一些鋪墊,在這裏,學生進行的還是估算運算,是一種技能訓練,還沒有達到自主運用的程度。自主運用還是在筆算部分得到體現,商是一位數的筆算教學部分一共有這樣幾道例題:92÷30,140÷30,84÷21,196÷39,140÷26,前兩道例題主要是讓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筆算方法,不少學生由於有口算的基礎可以直接寫出商來,第三道題主要有兩種情況,一些口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直接寫出商,但這畢竟是少數學生,大部分學生口算能力沒有達到這一步,只能依託估算的方法進行試商:將21看成20,84看成80,估商爲4,後兩道題的情況也是這樣:196、39、140、26這四個數學生分別看成200、40、150、30,估商都是5。除數是整十數的情況畢竟比較少見,大多數除數都是非整十數的兩位數,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是將除數用“四捨五入”法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數,被除數不變,這樣就會出現試幾次商的情況,比如教材在後兩題就出現了試兩次商,才能確定最後的商。

這節內容在教材的編排除了安排了“四捨五入”法試商外,還安排了一些特殊的練習,比如被除數的前兩位和除數比較接近的,一般商8或9;看成中間數的,比如將26看成25,16看成15等等。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試商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選擇靈活方法進行試商的能力。但無一例外的是,所有這些題目,學生用估商的方法都可以解決,和教材上的方法比起來試商的次數是最少的。

有了這樣的體驗,現在班上的學生每見到一道式題,最先想到的不是精算,而是估算,然後利用估出的結果很快就找到了正確的商。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12

剛教學完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爲了瞭解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我進行了一次小測驗,通過測驗發現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都不錯,特別是計算,班上學生整體的計算水平還不錯,計算錯誤很少,但在批閱試卷的過程中,有兩個學生的情況引起了我的注意,計算部分的24分,只對了一、二題,是粗心,還是不會?當時,邊批閱試卷我就在想,計算應該都會做,因爲平時他們的作業我都一個個過關,只是有幾個學生試商的速度慢些而已。

爲了能瞭解這兩個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我專門找來這兩個孩子來我身邊訂正,可這次訂正真的讓我發現了問題,原來他們倆商是二位數的都會做,而商是一位數的全都不知該怎麼辦,我只好重新教他們算,讓他們比較二者的區別,半節課的時間過去了,兩個學生似乎都懂了,我以爲沒有問題了,也就放心了。雖然是有點放心,但心還是放不下,今天早晨,我又叫來了這兩個孩子,隨手出了幾道計算題,這裏面有商是二位數的,也有商是一位數的,可接連出了幾道題,發現他們倆只對了一題,速度特別慢,連最起碼的試商基本都不會,這是怎麼啦?在前一段時間的學習中,我幾乎每天都要檢查他們的作業,他們也曾經在我身邊做過作業,當時他們只是速度慢一些,但計算方法還是會的,這是怎麼啦?

課餘和同事閒聊,聊到了這一話題,同事告訴我,可能是負遷移對他們的影響,這一句話提醒了我。這兩個孩子,當初學習由商是一位數的除法過渡到商是二位數的除法後,我就發現前者他們就有點把不準,老是出錯,但經過幾次輔導以後,情況有了些好轉,因爲考慮到商是一位數的計算比較簡單,又是基礎性的知識,前期的教學已經非常紮實,後一階段就沒有強化訓練,誰知問題就出現了。

對於大部分部分學生來說,出現這種負遷移的可能性很少,但這是兩個特殊的孩子:一個接受能力很差,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反覆炒好幾遍才能掌握簡單的基礎知識;另一個上課從來就沒有辦法讓自己停下來,一旦停下來就可能會進醫院。面對這樣的羣體,避免負遷移對他們影響的最好方法只有讓他們在每一個知識點上都要反覆訓練,形成技能,再利用遷移學習稍深一些的內容,又通過不斷訓練,形成技能,長此以往。可這樣一方面會增強他們學習的負擔,使他們的學習壓力更大,另一方面他們自己的學習時間不允許教師這樣做,這樣做勢必影響他們其它知識和學科的學習。

面對他們倆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我真的束手無策,唯一的方法只能重新再炒一遍,我別無選擇,只希望可惡的負遷移離他們遠遠的!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13

——執教五上“確定位置”有感

前日,在教研室基地活動中執教了一節五年級上冊的“確定位置”,或許上課的效果並沒有達到理想中的那種交融之感,似乎想在表達一種對課堂教學理念實踐的渴望,又似乎並沒有完全顯露那種因渴望而產生的激情。但在三次的試上過程中的確是在尋找一種對課堂教學價值觀的理解與實踐,正是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逐步走進課堂教學理解的深處。

一、爲何而教——關注目標價值取向。

我以爲有效教學至少應該包含兩個維度,一個是技術層面,另一個是價值層面。技術層面上的教學往往追求教學行爲功能的最大化,“多教總比少教好”、“多學總比少學好”,寧可少思考片刻,勿可少做一題;而價值層面則更多地考慮這樣的教學有沒有價值,學生在你的教學行爲中有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有沒有產生合理的附加值。如果在教學設計時僅僅思考技術層面的東西,而不在價值層面上進行探索,那麼,我們的教學就只能永遠處在同一平面上。

在教研組備課時,我們一致認爲這節課的教學價值應該是,通過多樣化的活動,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關注學生的記錄過程,逐步滲透數學的“對應”思想,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簡潔美。感受豐富的確定位置的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正是思考爲何而教,我們才能擁有這一種目標價值的驅動,才能讓課堂教學產生內在動力,才讓課堂教學真正駛入預定軌道,才能讓課堂教學富有意義。

二、因何而教——關注教材編排意圖

“用數對確定位置”是蘇教版教材五下的一個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用“第幾”來描述物體在直線上的位置,二年級的時候又學習了用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來表示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備了用有序數來表示物體位置的經驗。本課時的教學正是基於前面學生已有認識基礎的上進一步提升,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同時也爲學生奠定第三學段認識平面直角座標系的基礎。

爲了切實把握教學的要求,上出蘇教版教材的編排特色,教研組參閱了不同版本教材對這一內容的編排。作爲新課標教材新增加一個教學內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用數對確定位置”編排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人教版教材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六上,北師大版安排在四上,而蘇教版安排在五下。儘管該內容安排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教材呈現的內容卻是大同小異。這幾種教材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座位圖作爲情境引入,這就給我們以提示,用座位圖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場景來引入新課,可以自然地生成研究問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比較,北師大版的座位圖上寫出了每個同學的姓名,而蘇教版教材卻只是標出了小軍的姓名,繼而用小圓圈代替了每一個學生。可以看出,蘇教版教材更注意抽象出數學內容的本質,引導學生逐步經歷由直觀——半直觀——抽象的“數學化”的過程。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14

今天上的是《圓柱的認識》,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自我感覺不錯。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就想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但上課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帶着這種不安開始上課,隨着教學內容的進行,我這種不安也隨之消失,學生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

在本節課中,我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感知圓柱的有關特徵後,展開驗證性的操作活動(主要驗證兩個關鍵問題:“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和“側面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學生以活動小組爲單位進行驗證。方法由學生自定,完成後全班交流。從活動後的反饋來看,活動效果較好。如在驗證“兩個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圓”這一知識點時,學生不但驗證成功,而且方法也較多。一種是說量一下底面圓的直徑,直徑相等,他們的周長、面積相等。第二種用線圍,量圓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長,再用此線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長,用的線長度相同,說明兩底面相等。還有學生想出了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的底面畫下來,然後把圓柱的另一底面直接與畫在紙上的圓進行比較。體現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效果也相當不錯,有的`小組沿高剪,得到長方形;有的小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邊形。由於我準備的疏忽,剪開的圖形沒有出現正方形的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了沿高來剪,還有可能出現正方形的情況。並說明如是正方形應具備的條件。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 15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隨數學作爲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導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啓下,溫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繫以前知識,爲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兩點總結:

一、用懸念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有效情境,爲學生提供學習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尤其是對於國小生來說,直觀的、具體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們,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自始至終創設各種方式的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例如:在講授一節新知時,我這樣設計新課導入,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學生回答:“能!”接着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裏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着,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培養師生情感,使其親師信道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要使學生親師信道,必須改變過去“一言堂”的課堂環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不再受束縛,使教學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發展,允許學生有想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要把問題交還給學生,激勵學生在互動中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能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歸納的知識內容,教師絕對不說;能讓學生做的教師絕對不包辦;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找出答案的教師絕不再作指導。只有在不規範不準確的地方教師纔可以作補充說明,絕不允許教師將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學生。這樣師生間的距離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當然,新課的講授方式還有很多,但最終目的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爲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一) 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的經驗、揭示的規律,是人類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教學生學數學,就是教他們發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數學,把數學同生活融爲一體,緊密地聯繫起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那麼,現行的數學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現在何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它們之間聯繫?教師應該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數學教學新理念,怎樣組織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現將觀點闡述如下:

首先,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具體體現在那些方面?

新的數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爲主,而是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爲藍本,取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爲素材,着眼於小問題,昇華出科學性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大課堂,使得學生融入其中,其樂無窮。如國小低年級課改課程中,開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機靈狗、淘氣、笑笑等作爲主人公,貫穿於整冊教材,學生和活靈活現的主人公一起,暢遊數學這個充滿智慧的王國,寓教於樂。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幣》、《觀察物體》、《統計與猜測》、《時分秒》等直接聯繫生活實際的課題,使得學生能夠寓學於用,活學活用,樂學樂用,直觀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和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處。課堂練習的設計,摒棄了枯燥的寫寫、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賽一賽等遊戲形式呈現,學生在情境中充滿激情的完成知識練習和個性形成,高質、高效的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體味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如何處理教材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一、創設教學情景,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主要包括:

1.新課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枯燥而又幹涸的語言環境,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導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可愛的企鵝》一課時,可以以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海爾兄弟》嗎?海爾兄弟經常和爺爺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險,春暖花開的這一天,海爾兄弟和爺爺又登上熱氣球出發了,不一會兒,熱氣球飄到了南極,在這裏他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企鵝(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這是,海爾兄弟又發現了新的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小組互相說說,看哪一個小組發現的問題多。”這樣,孩子們的情緒很快就被調動起來,投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中去。

2.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直觀化,使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直觀的像學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體圖形,學生通過看、想,交流,更加具體直觀的瞭解物體的方位特性。

3.教學例題簡單易懂 創設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師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麼教什麼,不能夠靈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數學教學要求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要求在簡單的知識框架和結構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課堂變得有血有肉。如在一節三年級的《鐘錶的認識》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加菲貓這個孩子們熟知而又非常喜愛的卡通形象帶到課堂上來,生動而又形象地給學生展示了加菲貓一天中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們主動說出主人公每個活動的準確時間,藉此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時間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瞭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反應是積極的、熱烈的,充滿興趣的,這就使得學生把生活和知識融會貫通,對生活和學習產生了熱情和濃厚的興趣。

4.模擬生活 創設情境

既然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因此,如果在課堂上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上來,那麼,就真正實現了生活和學習的統一。例如,在進行《人民幣》的教學中,可以爲學生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用人民幣進行購物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可以真實的感受到實踐的細節,合作的樂趣,而且還能夠學習到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等生活經驗,切實地在課堂上學會生活。

5.動手操作 創設情境

好動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操作、合作與交流,各種感官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與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如在教學《有幾枝鉛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鉛筆擺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6. 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

直觀具體的圖和物是學生最爲感興趣和最能調到學生積極性的,生動的圖畫和具體的形象可以很讓學生快樂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牢牢掌握。如在教學《找規律》時,可以準備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動多彩的形象圖片來吸引孩子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動物園裏舉行運動會,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你瞧,他們排着整齊的隊伍走出來了。”教師分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試着自己貼出圖片,說出理由。

創設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戰性的。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真正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在數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爲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

二、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不單單是爲了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髮現知識及規律產生的過程,長一雙充滿智慧、善於捕捉問題,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眼睛。所以,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採擷生活數學實例,提煉生活中的實踐素材,爲課堂教學服務。

1.指導學生髮現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以幫其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徐錫數學的最佳途徑。低年級的學生數一數路上的交通燈、家裏的凳子、家用電器的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知道中高年級學生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美、結構美等。感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習慣。

2.挖掘生活素材 豐富教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課本上所展示的知識相對來說是非常單一、靜態的,那麼,如果把學生的生活經歷拿來作爲素材,就可以豐富課堂氣氛,使課本知識和生活經歷更好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整體、客觀的感知數學,在生活中靈活的用數學,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時的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價格資料,如一枝鉛筆、一塊橡皮的價錢,或者一條毛巾、一斤蔥的價錢是多少,在課堂上把這些資料展示出來作爲題目資源,學生自然會覺得非常親切、真實,培養其熱愛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課堂這個小小的空間裏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3客觀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原形

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蒐集資料,瞭解生活,提煉生活。例如在教學《出租車上的數學問題》時,教師沒有自己把資料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課前自己蒐集搭乘出租車的有關資料,如出租成的起步價,每公里幾家及等待時間與價格之間的問題,熟悉瞭解這些問題後,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得課堂成爲師生、生生之間生動交流的平臺,種種生成性的問題在交流與研討中產生。學生藉此走進了生活,又瞭解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真誠成爲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見解,使得課堂成爲生動交流的平臺,產生很多生成性的問題。學生藉此瞭解了生活中的數學,真正成爲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三、數學練習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設計生活化的問題,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爲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可以設計符合學生口味的實際行的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實踐活動、生活問題相結合。

1.具有生活化、應用性的練習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學中,教學應該努力發掘出有價值的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因此可以設計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喜歡主動地完成。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佔優勢,喜歡生動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過關遊戲、兒童樂園和數學王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高年級學生可以進行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改變學習和練習是學生負擔的狀況。

2.數學練習的合作性和實踐性,使學生自主完成

現行的數學教材使得教師不斷思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合作性。爲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實踐能力,爲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個性和品質,可以定期讓學生以班或組等爲單位,製作內容豐富多彩又充滿生活樂趣的《數學手抄報》或《數學牆報》,學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過圖書、網絡等發現的數學問題或數學常識,通過交流、研討,製作出趣味性、綜合性、啓發性的報紙,學生易於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自主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

3.學科生活結合 綜合發展

學生可以在已有基礎上,把生活中發現的已解決或尚未解決的數學問題,道聽途說的或充滿趣味的數學問題,通過《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不限制內容和形式,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獲取數學知識,使得數學練習更具有時代性、自主性和個性。學生對發現和探索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更加深入。

4.評價生活化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以往的數學評價往往只是單一的等級評價,只是起到了調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對主體的激勵作用。而生活化的數學評價,恰恰彌補了這些。在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作以評價之餘,從學生的解題思路、能力、習慣、情感、品質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表揚優點,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學生在真實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樹立學習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對認真踏實、書寫工整地的學生評價:你的作業書寫的真漂亮,批改起來可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啊!繼續努力吧,相信你一定會更加優秀!對聰明而又馬虎的學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錯,但是卻出了問題,好好查一查,看看問題出在哪裏?希望你告別粗心,和細心交朋友,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讓學生更愛學數學,更會學數學。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數學教學,需要靠教師積極的爲學生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爲學生儘可能的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問題情景和練習,把生活實例融入數學,數學問題迴歸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切實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人人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貼近生活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學會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