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教師2.44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師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教師的教學反思1

《毽子變乖了》這篇課文通過一個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滲透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無論學什麼,只要我們不斷練習,反覆練習,就能學會。上完兩課時,我覺得有幾點做得比較好:

1、導課有特色,從觀察“毽”字入手,讓學生理解字形與字義的關係。而且抓住一個“乖”字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2、識字有梯度,方法多,識字先帶拼音讀,再去掉拼音認讀,識字時採用多種識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謎語、編兒歌,編故事等。

3、以“讀”貫穿整堂課,朗讀課文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的形式靈活多樣,有開火車讀、小組讀、指名讀、齊讀等。

4、老師和學生和諧互動,老師範讀,讓學生評價,學生感情朗讀,師生互相評價,形成了一種平等對話的良好氛圍。

5、親身體驗,加深體會,爲了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特意創設情境,讓幾個學生上臺來踢毽子,體會毽子不乖,再抓住“一點也不”“到處亂飛”,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很快就能用不高興的語氣來讀了。

6、在拓展練習——“生活中,你碰過“毽子變乖了”這樣的事情嗎?如果有,說給老師和同學們聽一聽”。“有,老師教我們跳跳繩,跳繩也變乖了。”而且,還模仿課文說了題爲“跳繩變乖了”的內容,這一環節中,學生能夠聯繫實際,各抒已見,既明白了道理又練習了說話。

同時,本節課中也存在不足之處:面向全體學生做得不夠好。由於時間限制,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孩子關注較少,他們在這節課中鍛鍊的機會較少。

教師的教學反思2

數學遊戲能爲幼兒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

設計遊戲的目的要引導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幹,“賽"中增勇氣。所以,設計數學遊戲,安排課堂活動時應注意下面幾個方面:遊戲新穎,形式多樣,富有情趣,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他們主動地學、愉快地學。如富於思考啓發性的“猜謎"、富有情趣的“小貓釣魚"、“摘蘋果",“幫白兔收蘿蔔"等遊戲一一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們都喜形於色,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要參加,並自覺地遵守遊戲規則,努力爭取正確、迅速地完成遊戲中的學習任務,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

直觀形象的數學遊戲可以在學生“具體形象的思維"與“抽象概念的數學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則等知識,引導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形象地表演“數的組成"、“數的分解"、“數字歌"、“找鄰居"、“找朋友"、“送信"、“爭當優秀售貨員"等遊戲都是藉助學生的表演動作和生活常識來理解數學知識,教學反思《幼兒園數學教學反思》。例如兒歌“2字像小鴨,圓圓小腦瓜,斜着長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數字“2"的字形和書寫要領。如“找兄弟",學生拿着數字卡片“6"說:“我今年6歲,弟弟比我小兩歲,弟弟在哪裏?"學生們想出答案舉起數字卡片“4"說:“我今年4歲,比你小兩歲的弟弟在這裏。"學生繼續問:“比我大1歲的哥哥在哪裏?"學生舉起卡“7"說:“今年我7歲,比你大1歲的哥哥在這裏。"在這個遊戲中,開始學生依據數序知識想出結果,爲學習有關的應用題做了鋪墊。

所以學前班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把遊戲結合到教學中來。

幼兒園數學活動中的遊戲一般是把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重點、難點與幼兒喜聞樂見的遊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把它適當安排在教學活動過程中。

數學遊戲能爲幼兒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

設計遊戲的目的要引導幼餓兒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幹,“賽"中增勇氣。所以,設計數學遊戲,安排課堂活動時應注意下面幾個方面:遊戲新穎,形式多樣,富有情趣,纔能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內驅力,使他們主動地學、愉快地學。如富於思考啓發性的“猜謎"、富有情趣的“小貓釣魚"、“摘蘋果",“幫白兔收蘿蔔"等遊戲一一展示在幼兒面前,幼兒都喜形於色,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要參加,並自覺地遵守遊戲規則,努力爭取正確、迅速地完成遊戲中的學習任務,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幼耳4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

直觀形象的數學遊戲可以在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與“抽象概念的數學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幫助幼兒理解掌握概念、法則等知識,引導幼兒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形象地表演“數的組成"、“數的分解"、“數字歌"、“找鄰居"、“找朋友"、“送信"、“爭當優秀售貨員"等遊戲都是藉助幼兒的表演動作和生活常識來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兒歌“2字像小鴨,圓圓小腦瓜,斜着長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數字“2"的字形和書寫要領。如“找兄弟",幼兒拿着數字卡片“6"說:“我今年6歲,弟弟比我小兩歲,弟弟在哪裏?"幼兒想出答案舉起數字卡片“4"說:“我今年4歲,比你小兩歲的弟弟在這裏。"幼兒繼續問:“比我大1歲的哥哥在哪裏?"幼兒舉起卡“7"說:“今年我7歲,比你大1歲的哥哥在這裏。"在這個遊戲中,開始學生依據數序知識想出結果,爲學習有關的應用題做了鋪墊。

教師的教學反思3

任二年級和四年級國小英語教師的一個月來,一直都在反思,國小英語應該怎麼教能讓孩子更快接受英語?

通過這一個月實踐教學,我認爲國小階段學習英語要靠持續不斷的語言知識,而不是“單純玩”來培養學生持久的興趣。尤其是低齡階段的孩子,遊戲會讓孩子異常興奮,有時孩子還會因爲遊戲很開心而影響課堂紀律的維持。比如今天上一年級的英語課,讓孩子們欣賞Let’s enjoy 部分的音樂,孩子們開始的三分鐘聽的很認真,並且能夠隨着音樂的節奏哼唱出good morning 的問候方式,男女互相比賽,但是馬上就有一些調皮的孩子拿出長笛開始吹奏,然後……

我使出我的殺手鐗,我陪着孩子們一起笛子,我是擅長吹長笛的。

很快一些同學開始爭相效仿,並且互相對吹,有的孩子甚至拿着長笛互相打鬧。課堂紀律就受到了影響。本來是要求孩子鞏固good morning teacher的認讀,可是中途卻要花費時間維持課堂紀律。還有一點就是每個遊戲玩過幾遍之後有些孩子就覺得沒有新鮮感了,不再像剛開始那麼積極學習了。

雖然國小英語教學是要重視培養興趣,但不能單靠唱歌遊戲去學習,因爲培養興趣主要是爲了學習英語。我覺得只有不斷學到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能力,滿足他們的成就感,纔可能培養持久的興趣。

我曾經分享過一句話,就是隻有100分才能給孩子快感。

教師的教學反思4

面對九年級的學生,不論是對老師來說,還的對學生來說,英語教學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它關係到學生的畢業與升學,關係到學生的前途和命運。尤其是對於教師來說,那簡直是&“任重而道並不遠&”。回顧這個學期的教學,其中有收穫,也有不足。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以及認識。

一.面向全體學生,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1.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每上一節課前,都對前一課的知識做一簡單回顧,以次來降低難度,提高學生興趣,鼓勵他們儘量說英語,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對於說錯或說不好的學生進行積極鼓勵。而不是消極打擊。

2.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直接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一個空間。對於課本上有些內容,教師只做簡單的提示,然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解決,給學生以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最後教師做以點評,這樣學生就有了自我發揮的空間,學起來更輕鬆,更起勁。

3.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探索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比如對於本套教材有些聽力部分,內容太難,即使放幾遍聽力材料,學生依然聽不懂,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將其當閱讀理解去做,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最後得到正確答案,這樣,既降低了難度,也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其效果是兩全其美。

4.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的一些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對於每一單元后的長篇閱讀,分任務給每個小組和個人,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討論,查字典,對閱讀材料進行分析,提出問題並進行解答。

二.關注學生情感,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有積極的情態,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刻板的情態,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還會影響其它發展,情態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課堂上我努力創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空間,做到:

1.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2.把英語教學與情態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3.關注學習有困難的或性格內向的學生,儘可能地爲他們創造講話的機會。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關。

三.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適用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做到:

1.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2.引導學生結合語境,採用推測、查閱和協調的方法進行學習。

3.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並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教師的教學反思5

這個學期,我擔任二(1)班、二(2)班、二(3)班、三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期會考試過後,又增加了四(1)班,加起來一共三個年級,共計五個班。

剛開始接手教學的時候,我發現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非常強,也有着強烈的求知慾,但是很多學生學習習慣不好,英語基礎不紮實,二年級的很多插班生中還有一部分學生一年級沒有學過英語,根本沒有學習英語的基礎。更嚴重的是,很多學生對學習英語根本沒有興趣,有些學生有興趣,但是受畏難情緒的影響,也漸漸喪失了興趣。所以,教學中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愛上英語。

爲了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剛接手時的第一節課,我並沒有急着進入到課本的學習中,而是帶領學生做了好幾個英語遊戲,在遊戲中穿插了少量的學習內容,帶着孩子們做遊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很多學生都跟着我一起做遊戲,並在遊戲中大聲說英語。但是,這樣並沒有感染到所有的學生,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對我開展的遊戲避而遠之,於是,我暫時忘記了自己是個老師,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學生一起做遊戲一起瘋,終於,很多學生被我感染了,跟着我一起遊戲。

爲了使教學更有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每堂課前都要認真思考:這些教學內容能設計成哪些有趣的活動和遊戲?這些教學內容能不能編成簡單易記的兒歌或者故事,讓學生更容易記住?上課我該怎樣導入和過渡才能更自然更能吸引學生?

爲了調動課堂氣氛,不管再累,一進到教室我馬上活力充沛,帶着孩子又唱又跳,經常引得他們哈哈大笑。爲了鼓勵學生,我專門買來了英文字母印章,孩子取得進步時,在他們的書上蓋一個大大的“GREAT!”(非常棒!),以此來激勵他們學習,對於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我耐心開導他們,對他們每一點小小的進步都要進行表揚,漸漸地,很多內向的學生開始愛開口講話了。

爲了使學生真正把學到的英語知識靈活運用起來,我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裏大膽開口說英語,並從自己帶頭,在課間和學生用英語打招呼,當學生髮現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用他們課本上學過的英語來表達時,他們覺得很奇妙、很開心,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也因此而高漲,孩子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後,我在上課的時候就輕鬆多了,因爲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會跟着我的教學思路認真配合。

我深知,學習英語不能光學習語言本身,語言和文化是分不開的,作爲一名英語老師,應該讓學生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多樣性,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習英語感受語言背後蘊含的英語國家的社會與文化,換句話說,應該讓英語學習更多元化、豐富化。於是,我結合教材,在上課前儘量蒐集一些圖片、動畫片、圖畫書等資料讓學生觀看,在觀看的過程中帶領他們學習英語。例如,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食品”這一單元時,我找了一本美國的原版圖畫書——《肚子好餓的毛毛蟲》讓學生欣賞,學習裏面關於不同食物的英文表達;在四年級學生學習形容人物特徵的形容詞時,我找了《你是特別的》這本美國圖畫書,讓

學生在看這些詼諧幽默的圖的過程中自然地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

此外,本學期的學習過程中正好趕上了兩個西方的重要節日——萬聖節和聖誕節。在這兩個節日的那幾天,我專門製作了ppt,分別買了萬聖節面具和聖誕節的裝飾品,帶學生邊看圖、邊欣賞音樂邊瞭解這些節日的習俗,學生覺得非常有意思。

臨近期末複習,課程內容難免有些枯燥和乏味,加之學生學習任務重,所以很多學生又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這個時候,我在教學的時候調整了方法:在上課前承諾學生,如果學習效果好的話,可以騰出時間來帶領着他們看英語動畫片。聽到這樣的消息,孩子們都情緒飽滿地投入學習,學習效果很好,並且比預期用的時間少,剩下來的時間,我就帶着他們看動畫片,並把動畫片裏面出現的他們已經學過的單詞進行復習,這樣,他們既得到了放鬆又鞏固了英語知識,孩子們很開心,我也很滿意。

興趣被調動起來後,學生學習的學習效果也隨之好了起來,我發現很多學生喜歡上了英語課,甚至還有學生說以後長大了想當英語老師,作爲老師,聽到這樣的話自然很欣慰。

作業佈置上,我儘量追求集團“少而精”的理念,減少純抄寫性的作業,並且把每天學生寫英語作業的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這樣,學生既能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同時,作業又不會成爲他們的負擔,因此,很多學生學習起來很輕鬆,學校給學生定的教輔《天天向上》,很多學生在離期末還有一個月的時候就把整本練習冊自覺完成了。

學生有這麼高漲的學習熱情,所以學習效果也自然格外好,這個學期期末考試中,所有班級都超額完成了集團下達的期末考試平均分的要求,取得了優秀的成績。

當然,反思這個學期的英語教學工作,我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由於教學時間有限,所以沒有專門讓學生在字母上下功夫,很多學生英文字母的基礎非常差,能全部過關的學生也不多。針對這個問題,我除了這個假期請家長督促學生每天進行字母練習外,在下個學期的教學中也要多加重視。另外,在教學中我只是鼓勵學生在課堂和課外都積極使用英語,而沒有對他們在課外使用英語的情況進行監控和指導,這一方面的問題也會在下學期的教學中改進。

以上就是我這個學期的英語教學工作總結,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學習新的教學教學理念,努力思考和嘗試用更多的方法使更多的學生最大限度地在英語這一學科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教師的教學反思6

今年十一月份上了一堂區教研課,在備課、上課和專家的評課過程中,收益匪淺,對國小英語教學的一些現狀略有所思。

一、教材的變動

隨着一輪又一輪的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開展,教材也相應地做出一次又一次的調整。我國現行國小英語教材有很多種版本,不下數十種。我省大部分地區現用的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國小英語》。在新一輪的課改下,外研社的教材也相應地做出了一些改動,內容有所增加,難度也有所加大。如五年級上冊(第五冊)在每一單元的開篇部分都增加了warm-up部分,每單元第三課還增加了FunReadingandWriting,目的是培養學生初步地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從五年級開始培養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教材中這一部分的增加是值得肯定的。

教材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設計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編者抓住國小生愛動愛唱這一特性,設置了一些活動和chant部分。但有些chant部分的設置並不是很好,句子太長,不太符合國小生的語言規律;節奏感也不是很強,詞與音樂的節奏配不上套。這反而增加了學習的難度。

沒有一套教材是完美的,不被人挑剔的,永遠不被淘汰的;也沒有一套教材能夠符合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學生的要求。但無論哪一套教材,我們希望它能順應時代的潮流,符合現階段的教學趨勢,體現新的教育理念,真正滿足學生的這一羣體的需要。

二、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舊的教學模式是填鴨式,滿堂灌。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得注意力本身就容易分散,老師講得吃力,學生聽得也疲勞。

現在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一節課只講十五分鐘,大部分時間要留給學生。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定的情景和組織語言環境,讓學生自己去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教師組織,學生活動;教師導演,學生表演。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課堂活動的主人,就會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責任感和自覺性。

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一定要在教師正確的指導下,在聽清教師的指令,領會老師的意圖,明確教師給出的任務的前提下,學生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教師給出方向,學生自行前進。而不是讓學生象無頭蒼蠅亂撞,那就走了彎路,適得其反了。

三、教師需要組織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和遊戲

國小生生性好動,注意力易分散,一堂課最多隻能集中到20分鐘。教師要想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到達教學目的,就要求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創新精神,課程設置生動有趣,教學活動多種多樣,設計的遊戲活潑有趣。Guessinggame,bingo都是深受教師和學生喜歡的遊戲。另外,對話表演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學活動。

有些教師頭腦靈活,富有創新意識,能正確地設計出多樣的活動形式,效果也很顯著。但有些教師滿堂都在做遊戲,課堂看起來很熱鬧,學生玩得也很高興,但最終學生到底學了多少東西,有沒有明確教師的意圖和教學目標,就不得而知了。

教學活動和遊戲都只是教學形式,是爲教學目的服務的。每一個活動和遊戲都應圍繞一個教學目標和主題而進行。所以,教師要有創新精神,勇於探索,圍繞一個教學目標設計出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在遊戲和活動中學習到知識,這纔是其真正目的。

四、正確對待多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活動是藉助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展開的,教學活動的具體過程,組織方式以及質量效益等都是和教學活動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隨着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教學設備,優化教學技術是教學發展的歷史規律和要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

現代信息技術中的課件製作,是目前十分受重視和歡迎的一種教學手段。但課件是否要做;做了又何時用,何處用,怎樣用,都要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定。語言知識才是英語教學的重點,一切教學手段,技術和設備都是爲教學內容而服務的,只能作爲一種輔助。多媒體、現代信息技術作爲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也只是一種輔助,起輔助作用,絕不能替代教學內容而站主導地位。(網絡教程,遠程教學另當別論。)

現在很多公開課,競賽課都流行使用多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幾乎每堂公開課都有課件製作,幾乎每一個課件都製作精良,絢麗多彩。公開課幾乎成了課件展示課。有的運用得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卻本末倒置,失去重心。

教學手段多種多樣,而採用何種教學手段要看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實物教學也是一種很直觀有效的教學方式。如果能用實物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就沒有必要再使用課件。如果只是爲順應潮流,爲了做課件而做課件,就失去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意義了。況且,公開課與平時的課堂有很大的不同,課件在平時的課堂上並不常用,我們的使用也是根據具體需要而定。

教師的教學反思7

記得師範畢業後的十來年教學工作中,一直從事的是國小數學的教學工作。與信息技術結下不解之緣,應該是從20xx年開始吧,當時第一次這接觸“課件”這個詞。於是心中便萌起一個想自己學做課件的念頭,也就是從那個時候,對電腦一竅不通的我,開始了信息技術的學習。從最初的五筆打字開始了我漫長的信息技術學習,然後是WORD、EXCEL、PPT……,後來用PPT開始我的第一個課件製作。隨着時間的推移,覺得PPT並不能滿足我做課件的需求,於是通過網絡得知FLASH能更好的製作精美的課件,接着是癡迷的FLASH學習,幾年前做的一個語文FLASH課件還獲得省一等獎呢……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了過來……後來因工作需要,我成爲了一名信息技術教師,開始了信息技術的教學生涯。

通過幾年的信息技術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很多困惑。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學生和家長對這門課程的認識問題: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新興的課程,對於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人們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卻根深蒂固,不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對一門課的重視程度往往取決於它在會考、大學聯考當中所佔的比重,是否對於以後的升學有沒有用處來衡定一門課程的重要與否。對於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學校的領導也好,教師及家長也好,誰都不願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對於這門課具體怎樣去上,大家都不會很重視。另外網絡給中國小學生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與後果,使得人們對學生過早的接觸信息技術有種牴觸情緒。現在部分學生長時間沉湎於遊戲,導致其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影響學生的學業,一些新聞媒體上傳播的學生因某些網站上不良信息以及暴力遊戲的影響,誘使青少年學生誤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件屢見不鮮。於是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反對呼聲較爲強烈,很多家長認爲這門課開還不如不開,亦使得它一定程度上遭到冷落。

所以我覺得,不管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應從思想上改變對信息技術教學的看法。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和學習信息技術這一門課程。知道信息技術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爲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爲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因此我覺得,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時,應着重讓學生從思想認識這門學科對自己的重要,引導他們認識好這門課程,顯得極爲重要。

信息技術課作爲技能課,偏重於實踐、側重於操作,與社會生活聯繫密切,如果把符合時代潮流和社會規範的思想觀念、道德準則結合起來,穿插、滲透到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就能使信息技術學科中可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在很多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都寓有明顯的積極因素,教師要善於挖掘其內涵,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讓我們伴着信息技術這個“法寶”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這條道路上越走越寬,今天、明天、將來我與信息技術的舞步更輕盈更親密!

教師的教學反思8

高效課堂教學建構反思

這次聽專家幸興所做報告受益匪淺,幫我們解決了很多教學上的困惑。對於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有了規劃思路。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0分鐘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無論教學被注入什麼樣的新精神,有一點應當是不變的,那就是課堂教學應當是務實高效的。能夠說,高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呢?自主與合作是我們實現高效的兩個途徑。筆者認爲:

教學中的高效不僅僅來自於教師對學習資料的研究,也來自於對課堂流程、課堂環節操作方法與操作程序的統籌規劃。

知識學習過程的四個主要環節:獨立學習(預習)→組內合作學習(討論)→班內合作學習(展示)→鞏固消化、反饋、檢測

具體細化:(可能的指導、點撥、講解)→預習(嘗試)→預習檢測(學困調查、學困呈現或錯誤呈現)→討論(幫扶、組內問題解決)→展示準備→展示、質疑、補充、點撥與拓展→學困消化與反饋檢測。

自主學習需要引領,利用導學案是較務實的方法,導學稿案的本質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文本,而不是教師教學的教案。《導學案》是多位專業教師團體備課的結果,也稱爲一次備課的成果,研究了學生基礎不一樣層次的學校,供給給各個基礎層次學生使用。可是每一個層次的學校或者班級,要適當的選擇使用《導學案》的資料,才能充分發揮《導學案》的作用。

課堂環節操作方法注重六個核心要素1)突出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2)強調學生的先學:先學後教、先學後交流。3)注重學生的合作交流:討論交流、展示交流。合作交流的最重要載體是小組建設。4)以知識的學習過程爲課堂流程的基本組合要素,以課常流程引領導學稿的編寫。5)運用構成性評價,尤其是過程性評價6)民主管理、自主管理

操作程序的統籌規劃。遵循學科規律,探究高效教學方法

高效課堂能否成功,與新學生能否養成好習慣有關,首先規範學生習慣,學生學習規範、行爲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經過制定班規進行養成教育:告知——做到——習慣。

課堂操作手段選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合作的前提是合作的組織架構與運行機制的設置,一些有益合作的嘗試:小組建設、小組管理,尤其是利用小組管理進行學習管理:如利用小組的學困收集、學習清單管理、利用小組的小組討論與小組幫扶。

高效課堂的流程:

1.獨學:規定學習時間,3-5分鐘,全班必須安靜,不能討論,有利於獨立思考,教師指令,全班統一行動。

2.對學:(1)組內結對,對子握手三下,意思同意結對,互相幫忙。(2)規定對學的時間:3-5分鐘(3)規定對學方法:每組第一排同學起立,把自我寫的資料告訴第二排,講完了坐下;第二排同學起立,說出聽到的資料,並做簡單評價,然後講出自我的答案或見解;站起來講話,說完話坐下;(4)全班統一行動,便於教師控場

3.小組交流:可分爲3種:以解決疑難問題、突破難點爲目的的小組討論;以問題的不一樣解決方案的交流爲資料的小組討論;分工協作後的成果收集審議的小組討論。小組交流的形式包括:一對一式、一分爲二式、集中式、個別學生講析式、組長提問式等。

4.有效展示展示學習的組織培訓是關鍵。培訓組長和學科長,再由他們分頭培訓組員。組內要分工明確,中等生展講,潛能生讀題,優秀生補充,其他同學和教師傾聽補充、質疑,力爭讓每個人都置身於學習之中。班主任和各科教師要分別進行展示形式、資料、禮儀的培訓,組織小組長觀摩學習,開展多種展示形式培訓如組內展示、組間展示、班級內展示等

5.高效精講,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前有準備,對本課時的資料高度總結;講三“點”:重點、難點、易錯點;做到三講:預習導學後講、合作探究後講、達標測評後講;兩不講:全班會的不講、全班不會的不講;

6.檢測

貫徹分層教學的思想,不一樣層級學生要求不一樣。基礎題:A、B、C、D四級學生都要做。本事題:A、B、C三級學生要求做完,鼓勵D級學生完成,對教師要求,學生D級完成了本事題,必須表揚。拓展題:A、B學生做完;鼓勵C、D級學生完成,對教師要求,學生C、D級完成了本事題,必須表揚。有彈性地佈置任務。

7、反思小結

做好記錄,記錄要詳細。哪位學生哪個問題那道題目不清楚;哪幾位學生沒掌握哪些方法;什麼原因,用什麼方法補救,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補

總之,高效課堂作爲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合理運用控制論的原理,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教師的教學反思9

新學期開始以來,由於詞彙量的加大,難度增加,課文內容,知識點的增多,學生上英語課的積極性遠不如上個學期,上課總是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英語課作爲一門語言性學習,首先要求的就是張嘴說英語,長此這樣下去,這可怎麼是好啊?

語言學習,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我認爲都應該按照聽 、 說 、 讀 、 寫這樣的順序來循序漸進地進行。聽,首先就要求我們老師在課堂上儘可能多地使用口語,刺激學生的聽力;說,就要求在英語課堂上每個學生都開口,說英語,無論對與錯,最重要的是讓說英語成爲一種習慣,說的同時有能刺激學生的聽力,聽說之間彼此聯繫,共同發展;讀,是指閱讀英語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講解英語短文時,提出幾個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先泛讀然後再在我們老師的知道下進行精讀,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在聽講的時候有所側重,效果更好;寫,每單元課後都有相對應的寫作訓練,我們可以在學生背誦短文的基礎上,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先模仿着寫,基礎稍好的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之上拓展,使其寫作水平慢慢提升。

基於以上觀點並針對開學以來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首先,我在課堂導入上做了些改變,如果本節課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那麼我就會創設一個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自然的張口說英語,如果本節課是知識點講解並訓練的話,課前我會找句名人勵志語並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背後的故事,比如“ Nobody gets to write your destiny but you ! (**)”,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提高士氣!其次,在新授課時,一般都是呈現新的語言任務,比如對話之類的,我就會在師生對話的基礎上,讓他們進行生生對話,然後小組進行展示,這樣不僅有助於他們對新的句型的理解,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又鍛鍊了他們的口語能力!最後,在背誦時,我會分層次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跳一跳都能夠得着”!並且爲了激發優等生之間彼此競爭的良好局面,我會有意識地在他們之間“挑起戰火”,比如,今天背誦短文時 A 落到了 B 的後面,在 A 背誦的時候我就會走到他跟前悄悄地說“人家 B 可都已經給我背會了哦!人家現在正在背下一篇呢!”,這樣雖說效果只能保持那麼一小會兒,但如果每次都能提醒他一句,時間久了,他們之間必定就會形成良好的競爭局面,成績自然就會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以上幾點僅是我自己的思考與看法,在今後的實踐教學中, 我會更加用心,細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師的教學反思10

新課程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歷史課堂中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鐘的課堂裏常常就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就是,認真審視、研究一下目前的歷史課堂教學,我認爲:對新課程的理解就是片面的、膚淺的,突出的表現就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頭,對歷史課堂實踐中某些教學行爲進行剖析。

一、在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新課程改革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就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就是爲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教師們把超多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但就是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似乎強調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貼合新課標的要求。例如,在設計《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時,課前佈置學生把這課出現的歷史故事“烽火戲諸侯”,“減竈記”,成語“管鮑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戰”、“圍魏救趙”等以自我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上課時學生把自我創作或製作的的動畫、漫畫、劇本等拿出來交流,形式十分活潑,學生興致很高,但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掌握、理解的史實究竟有多少呢難道只要明白這些故事就能夠了嗎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徵就是什麼齊桓公、晉文公成就霸業的原因就是什麼這些本應在師生的活動中解決的知識卻不了了之。知識就是基礎,就是依託,就是載體,就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僅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構成歷史學習的初步潛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纔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職責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所以,要真正實現歷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僅不能貶低知識的地位,反而應當進一步強化知識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就應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透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二、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不能走“形式”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爲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們用心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就是教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能夠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但就是,有些活動作爲一種教學形式只就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就是學生十分喜歡的形式,但就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思考要到達什麼目的、學生能夠從中瞭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資料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就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就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又比如:討論幾乎就是教師們每節課都要採用的教學形式,但就是有些問題根本就不具有討論性。

另一類諸如“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這樣的問題書中就是能夠找到答案的,只要給學生時間看書,學生就能歸納出來,討論實在就是畫蛇添足,不但不能開啓學生的思維,引發爭論,進出火花,久而久之還會泯滅學生思考的熱情。所以,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就應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不能爲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會遠離新課程的要求。

教師的教學反思11

最近大家都在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如何用好課堂的40分鐘,讓孩子在課堂上既學習好我們的母語——漢語,感受到漢語言的魅力;又紮實地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是我們年級組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於是我們3人同上一課《鳥島》。

備課時,我們就一直思考,第一課時應該怎樣上好才能做到提高效率。因爲孩子有了回家預習的要求,所以課堂上,初讀課文讓學生讀通、讀順課文以後,我們就進入精講課文的環節。學生在對課文最高的興趣點上精講訓練,我們想是行之有效的,也是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的。整個課堂上我們引導孩子抓住關鍵詞句,感受鳥島的鳥多,並讀出自己的感受來。在學生找出體現鳥多的一些詞語後,一方面我們還設計了一些詞語、句式的比較,比較中引導學生將舊知聯繫新知,不斷體會、感悟。另一方面,我們讓學生看圖片、錄像,這些直觀的媒體資料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指導讀好課文。整堂課上,孩子一直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思維得到了發展,語言表達也得到了訓練。課堂上我們還留給學生寫的時間,讓學生手腦並用,和諧發展。在提高效率方面的嘗試我想我們是成功的。

上課的思路我和其他兩位老師大致一樣。不過可能因爲教學經驗不足,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點”、“撥”力度不夠,還顯得不夠老練。我會繼續努力,不斷磨練自己,讓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能真正有所得。

教師的教學反思12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慰藉。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雜誌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大學聯考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爲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爲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爲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複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爲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形象,化枯燥爲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爲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爲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纔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臺》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爲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爲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爲伍、與偉人爲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麼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爲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爲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爲重要。高會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教師的教學反思13

晚飯後,小朋友們先去漱口,然後回到活動區玩玩具。只聽見盧蕭急匆匆地走到我跟前說:“周老師,張婉迎哭了。”我找到張婉迎,發現她正在廁所裏哭呢。原來她尿褲子了。只見張婉迎紅着臉,低着頭一副很不好意思的樣子。我走到她身邊輕聲地問:“你怎麼了,可以告訴我嗎?”她擡起頭看了看我說:“周老師,我……我尿褲子了。”“這一次是怎麼了?”她說:“剛纔上廁所時,我的褲子帶兒太緊了,脫不下來,所以……”聽了孩子的一番話,我向她笑了笑,說:“沒關係的,別的小朋友都不知道,老師幫你保密,咱們不跟別人說。”她一聽我這麼說,馬上點了點頭。

孩子把褲子尿溼了,一定很難受,我馬上把她帶到寢室,幫她把褲子換下來,蓋上被子,並陪她等着她爸爸來接她。

我看她的表情很不自然,便問她:“張婉迎,你在家幫媽媽幹活嗎?”“我有時幫媽媽幹活兒,有時媽媽不讓我幹。媽媽總誇我是好孩子。”我說:“你是個好孩子,老師喜歡你,爸媽也喜歡你。這次雖然尿褲子了,但是我們不會怪你的,你也別難過、害羞了。老師小的時候還尿過牀呢!”她忙問:“周老師,你也尿過牀?”“對呀!那時候周老師還很小,自控能力差,還不如你呢!”我這麼一說,她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老師,咱們拉鉤兒,這件事不對其他人講,好嗎?”“好吧!”我看到孩子臉上露出的笑容是那樣的真誠。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應該關心她,幫助她,而不應責備她,羞辱她。要尊重她的人格,讓她處處感受到老師對她的愛,讓她感受到這個世界處處充滿愛!

評析

幼兒把大、小便弄到褲子上並不是罕見的事。然而,處理此類事情的態度卻各不相同。有的人從成人角度出發:“怎麼這麼大了還尿褲子,拉褲子!”問幼兒的語言就帶着責備,再加上厭惡處理此事給自己帶來的髒、臭、累等麻煩,斥責孩子也就不足爲奇了。也有的人一句話沒說,幫孩子把褲子換了。孩子是有情感的,看見老師不理自己,只管做事,以爲老師生氣了,第二天說怕老師,不愛來幼兒園了。有人想:當老師也太難了,難道還讓我們滿面笑容地去表揚孩子尿褲子不成?其實不然,事情很簡單、只需我們換個位置――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的感受、他現在的需要,就知道老師――作爲孩子成長的促進者、幫助者應該怎麼做了。周老師首先很尊重孩子的人格,一句“你怎麼了,可以告訴我嗎?’’把主動權留給了孩子,而不是居高臨下地指責、命令。她從張婉迎小朋友的行爲、表情上看到了孩子的緊張、羞愧.看到孩子現在需要老,幣的理解、諒解:“是褲帶太緊,脫不下來,才尿的褲子。”需要老師幫她維護自尊:“這件事不對其他人講。在此,周老師巧妙地利用主動關心、輕聲詢問、親切安慰、滿足需求、聊家常等方法使孩子放下一顆緊張的心,特別是通過“我小時候還尿過牀呢”、通過拉鉤兒使孩子從心底露出了真誠的笑容。老師這樣敏感而細心的關心、照料,會使孩子在感受愛的同時學會關愛他人。

教師的教學反思14

教授新課程已經一個學期了,給了我很深的感受。在瞭解了新教材的內涵和思路的同時,我也體會到,對於新課程的教師來說,更重要的就是怎樣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新課程的思路和內涵,從而使教學效果更好。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注重的是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中學習、歌唱,發揮自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儘量減少對他們的限制,多給他們表現自我,展現自我的機會,這樣學生纔會更有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迸發出超乎想象的東西來。所以在課堂中我從不去限制孩子們的想象或者一些行爲。記得在欣賞《歡樂的小熊貓》一課時,我先用故事導入:在美麗的大森林裏住着一隻可愛的小熊貓,他愛學習、愛勞動。還經常幫媽媽做家務。有一天,他又幫媽媽去河裏打水,可是一不細心把水桶掉到河裏了,這下可急壞了小熊貓,因爲他不會游泳。我們幫忙小熊貓想想辦法好嗎?其實,我只是想用這個故事導入一下,想辦法的環節只是一帶而過。可沒想到,卻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七嘴八舌的地說開了,那場面十分的熱鬧。有的說:“用一根樹枝伸到河裏把水桶夠回來”。

有的學生立刻反駁到:“如果樹枝不夠長怎樣辦呀?”另一個學生說:“能夠用竹子做一個小船,然後划過去不就夠到了嘛!”我趕緊表揚他,誇他的想法真妙。我的一句表揚更加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議論也更加熱烈了。我明白如果這樣下去,可能會打亂我最初的課堂設計和構想。可是看着孩子們興奮的勁頭,我沒有去阻止,因爲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更要給他們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由、歡樂的去想象,去議論。這時,一個學生突然舉起手來說:“教師,我有個辦法,不僅僅能讓小熊貓夠到水桶,還能讓它不用走這麼遠就能有用!”我立刻用驚奇的目光盯着他:“那你快說說吧!”他自得的說:“能夠順着小河挖一條水溝,讓水流到小熊貓家的門前不就行了嘛!”說實話,當時我真沒想到他會有這個想法,因爲,畢竟才一年級。我用十分讚賞的語氣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並且對全班的孩子說:“某某某多有想象力啊,我們獎勵他一個‘創造獎好不好’?孩子們都爲他鼓,這樣也激發了其他孩子進取想象和創造的興趣。

其次,是要還學生一個平等的地位,不能總以“權威”自居,不能總是居高臨下。俗話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教學中,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心靈的接觸。如果師生關係良好,心理相容,學生能夠就會把教師的關心遷移到課程上來,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應。所以,在課堂中,我會經常注意主動走進學生,以此來拉近我與孩子們的距離。例如:坐到他們之中和他們一齊欣賞新月,觀看學生表演。有時我剛走近他們,有的孩子就會熱情主動地邀請我挨着他做。並且在課堂中我會自然和真誠地使用“多謝”“對不起”“你太讓我感動了”“我好喜歡你們啊”等等的語言,使學生感到教師和自我是好朋友。在學習歌曲《拉勾勾》時,我和孩子們一齊演唱歌曲,一齊表演。學會歌曲後,我安排了這樣一項資料,就是每個同學一邊唱着歌曲,一邊去和自我的好朋友拉勾勾。孩子們可高興了,都去找朋友。這時,我也走入他們之中,和每個孩子都勾一勾指頭。這下孩子們更高興了,都紛紛來到我的面前搶着和我勾指頭。使我感到異常親切,我想孩子們也必須和我有同樣的感受。最終,我總結到:我們勾了手指頭就是好朋友了。一個孩子突然大聲說:“是永遠的好朋友!”聽到這句話,我很激動,立刻說道:“對,教師要和你們做永遠

的好朋友!”我想如果不是我主動走進他們,主動和他們去勾手指頭,怎樣會有這樣的一句話,又怎樣會讓這樣普通的一節課充滿了溫馨和感動呢!

最終,我體現到的一點就是教學的安排和設計。音樂課不一樣於其他學科,能夠不必必須按着教材中的資料安排去進行。爲了教學效果更好,每節課的資料能夠互相調換。在學習《開火車》一課時,教材的安排是,學會歌曲後,帶着學生做開火車的遊戲。爲了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我先帶領學生到操場去做開火車的遊戲,讓他們先在做遊戲中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在學生愉悅的心理氛圍下學唱歌曲,學生學的既快又有興趣。學會後再做一次遊戲,這樣教學的效果更好。

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實踐,使我感到新教材給教師的空間更大了。我們能夠有更寬闊的空間去發揮、實踐。

教師的教學反思15

《長城贊》是一幅長聯,敘述了長城悠久的歷史,描繪了長城綿亙萬里,雄偉壯麗的風光,讚美了“黎庶百工”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這幅對聯語言精練,意蘊深刻,句式整齊,意境開闊,內容博大。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長城資料,提升對長城的感性認識,然後引導學生就對聯的特點對課文進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聯、下聯逐句進行分析,邊分析的同時邊練習有感情的朗讀,進而對長城的現狀加以介紹,喚起學生保護長城的意識,並進行了背誦的練習,最後又讓學生蒐集古蹟上的對聯,以激發其誦讀、積累對聯的興趣。

從這個課例我得到幾點體會:本文不長,但由於是對聯,與詩詞不同,與其他體裁也不同,學生學習理解起來,看似簡單,但實則很難。

1、從對聯的特點分析本文的體裁特點,突破難點,恰到好處。本文很短,可以只簡單告訴同學這是對聯,然後單從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內涵。可是,本文以對聯的形式描寫讚美長城正是作者的獨具匠心的所在。如果這樣簡單處理,對激發學生積累對聯的興趣就不會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時間對本文進行對聯形式及特點的處理,效果會更好。實際上也是,課後同學們不但對蒐集對聯、積累對聯的興趣濃了,甚至有人愛做一些簡單對聯了。這也是語文教學彈性所致。

2、教無定法,教學設計關注預設,還要關注生成。我原本準備幾個背景資料,準備在各個時機出示,但是教學時,在第一環節交流自己蒐集到的長城資料時,有的同學提到了長城建設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也在其中,這時,我就決定調整出示順序,相機把我準備的影音資料出示了,學生很感興趣,後面的學習便沒有出示這個資料。

3、交流蒐集資料的時間把握不十分妥當,主要表現爲耗時過長(10分鐘),以至於下面的學習的時裝間顯得緊迫了。這表明,我在課前應引導學生把資料進行篩選,多餘部分可在課下交流,這樣課堂的時間就更自如一些啦!

改進設想:

課前、課後應進行對對聯的練習。課前練習對對聯,既會激發學生積累對聯的興趣,又會使學生對對聯形式特點有所把握,更深切體會對聯言簡意賅的語言風格,進而使學生課上對《長城贊》從形式到內容的理解便捷很多,會節省很多時間,體會會更深刻,同時,只一課時便會完成主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