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和教師的談話》讀後感

教師4.34K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和教師的談話》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和教師的談話》讀後感

《和教師的談話》讀後感 篇1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來形容教師這一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記得當老師的第一天爸爸對我說:“教師是全天下最崇高的職業,你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用心去做,一定要對得起這句話——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那時起我一直兢兢業業的工作,把所有的熱情和愛心投入到學生身上,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但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

疑問。於是我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不斷向老教師請教,總是在盼望有人能爲我指引方向,就在這時候,朋友向我推薦了一本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從而獲得了一次向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學習的機會。

《和教師的談話》——它是一部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親身向教師們“現身說法”的名著。贊科夫在這本書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論體系淺顯易懂地介紹了一線教師,涉及“課堂上的生活”、“教師和兒童”、“學習的誘因”等11個章目的框架設計,很清晰地展現了贊科夫理論體系的全貌和要點。因爲深入淺出,聯繫實際,使我很自然的聯繫到自己的教育教學,讀後使我豁然開朗。它使我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師德的核心源自於“師愛”。

一.愛學生,就是要深入地瞭解他們。

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個世界裏有他們的夢想,有他們的喜怒哀樂。通過多途徑瞭解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我們找到他壞習慣的成因,才能讓他們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對於學生的學習也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每天,我們都有責任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玩耍,他們的世界應該有藍藍的天空,燦爛的陽光,歡快的笑聲。“學生的很多命運,其實掌握在教師的手裏”。我們班有個學生行爲習慣懶散,上課總愛打瞌睡,沒有一點學習的積極性,後來經過和家長聯繫,和學生談話,得知這個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邊,自小跟隨爺爺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學排擠,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得知這個情況後我便找他談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他爺爺的愛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強自立,懂得用行動去感恩。因爲身體原因,許多同學不願和他搭檔,於是我特意讓科代表做其師傅,輔導他學習。很快我便發現他狀態好轉,並能主動地和我接近。瞭解就是教育的鑰匙。

二.教育學生,就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

作爲一名老師,面對這樣有獨特生命的“精靈”,我們不必去美化他們,但是又不能迴避他們在學校生活中的種種矛盾,而是要寬容豁達,善待他們。放大他們的閃光點,賞識他們的優點,充分釋放潛能。因爲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看得起”,對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這是讓孩子快樂成長的奧祕。在我們的教育行爲中,要多說一些“太好了!”“你真棒,你真行”。這樣的話,能讓孩子感到自信,一個“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懼感;一個“行”字,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一個“行”字,喚起了對生命的熱愛;一個“行”字,找到了學習的快樂感覺。這樣,就能夠使孩子在各項活動中保持良好的狀態,能夠積極參與活動,充分體現了活動中的主體意識,也能夠縮短老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使孩子更能親近老師、信任老師。而我始終堅信這樣一句話“用陽光的笑容對待陽光的學生,我們的教育必定會充滿陽光。”以前有個學生上課老愛趴桌子,課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厭煩。課後我找她談話,說她基礎不錯,完全可以成爲語文科的種子選手。結果這次談話讓她大受鼓舞,上課便開始積極發言,後來發現他朗讀功底不錯,於是在課堂上有意識地給她很多朗讀的機會,在同學們的好評和掌聲中,她終於有了學習的熱情。事後她對我說,她很感謝我這麼重視她。其實我只是一根火柴,點亮了那根燈芯。

三.愛是耐心和熱情的結合。

《和教師的談話》的第二章講到了教師和兒童之間相互的情感關係。他提到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體現在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教育工作很瑣碎,學生們在成長中總會反反覆覆出錯,這就需要我們要任勞任怨,持之以恆。心平氣和地面對各種學生錯誤。教學初,因年輕氣盛,常爲學生的錯誤而惱怒不已,大發雷霆,教育缺少足夠的耐心。因此教育效果很不好,學生不僅不能正視錯誤,還產生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後來發現冷靜得傾聽,細心的教導,持續的關注,不斷的鼓勵,嚴格的要求才能讓學生聽話。其次,教師的愛還應該與合理的嚴格的要求相結合。贊科夫同時也說到教師還需要很大的熱情。沒有熱情就不可能會很好地去愛學生。這時候對照我自己,有時候我沒有一點熱情就走進了教室裏,結果學生聽了一堂乏味無聊的課,我自己是窩了一肚子火出來。相反,我精神抖擻,學生也是激情高漲,課堂熱鬧,課後有收穫。老師要把課堂變成自己的舞臺,走上舞臺,就要進入角色。要用自己的熱情去帶動學生的熱情,用自己的愛去帶動學生的愛。我很信奉贊科夫的這句話:兒童對教師給予他們的好感,反應是很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教師的愛的。

總之,書中贊可夫談到的問題很多很多,我所學到的知識遠遠不止這些。古人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爲此我要把這本書當成我前進路上的指明燈,不斷的閱讀

它研究它,讓自己重新當一名渴求知識的學生,學習書中提到的教學上的技巧和知識,同時從正確的角度不斷去反省自己的教學,更好地培養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成爲德才兼備的.21世紀新人才,也讓自己成爲一名真正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和教師的談話》讀後感 篇2

這學期,我拿到了一本蘇聯列·符·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一書。贊科夫是蘇聯心理學家、教育科學博士、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蘇聯教育科學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學與發展問題實驗室”領導人。

雖然蘇聯已經解體了,但蘇聯的教育曾經是世界上最優越的教育之一。衆所周知,中國教育受蘇聯教育的影響很深,建國之初,我們曾根據蘇聯教育的經驗對舊中國的教育進行了徹底改造,這給當時我國的教育帶來過積極影響。

在蘇聯教育界涌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有鼓動用共產主義教育青年的加裏寧,他對教育下的定義至今仍影響着教育理論界;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歐美教育的克魯普斯卡婭,她對少年兒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發着光芒;有改造流浪兒童的教育家馬卡連柯,他提出的許多教育原則不僅豐富了教育理論寶庫,也被廣大教師所運用;有提倡教育促進發展的贊科夫,他的實驗研究爲教育科學實驗提供了範例,他的發展能力的理解對教育適應時代的要求、實現教育職能的轉變具有重大的意義;有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他可以說是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教育實踐鼓舞着千百萬的教師,他已經成爲廣大教師心中追求的偶像,此外還有像維果茨基、巴班斯基等一批教育家,他們都爲教育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是作者以其長期實驗積累起來的研究成果。全書分十一章,以各種談話形式闡述了低年級教學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把對國小教學的各種不同的教學論觀點、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方式進行了對比,分析了它們的特點和效果,是專門爲中國小教師而寫的。

翻開書來,剛看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第一章講的是“課堂上的生活”。其實這個說法和“教學聯繫生活”有些類似。書中有人認爲像是在作文裏描寫兒童觀察到的東西就是聯繫生活,或學語文時舉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聯繫生活。依我的理解,這確實是聯繫生活。也有人認爲:

——兒童是那麼渴望多瞭解一些周圍的事物,如果學校不能給以響應,那將會對他們欠下一筆多麼大的無法償還的債務啊!在此,指的是那些記憶猶新的、昨天或者前天才在我們眼前發生的事件。孩子們滿懷着新的印象來到學校上課。可是結果怎麼樣呢?在課堂上,常常是根本不談這些重大事件,或者是三言兩語的一帶而過,而孩子們很想傾吐自己的滿腔熱情,並且希望對不懂的問題得到解答。

因爲是談話,所以會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可是,我本以爲既然孩子們從自己家裏的人那裏,從電視裏已經聽到或者看到了,課堂上又何必重複講解呢?書中有一段話說得很好:

——就是在課堂上跟老師、同學交談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聽到別人的談論並不是一回事兒。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衝進教室的門兒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兒童們就會感覺到我們祖國前進的巨大的步伐。這裏就會萌發出幼芽,從裏面培育出愛國主義的情感來。

是呀,這種無拘無束的談話,對於班級集體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每一個孩子聽着同學們的發言,如同他們體驗着同樣的內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於集體的團結。

讀到這裏,我感覺到這一切很需要,但是做起來就有困難。首先,在上課時哪裏有時間跟兒童進行這種談話?其次,怎樣跟兒童進行這種談話?

——當教師解釋他要說明的事件和談話的時候,必須克服那種形式主義、裝腔作勢的作風。如果班級裏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的交談思想的氣氛。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中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後面以語文課的講讀課時的做法爲例。比如說,我們一般會這樣上課:把課文初讀之後進行分段閱讀和分析,然後把全文重讀一遍,再把全文來個表情朗讀。還不算完結,還要進行分角色朗讀。

—-按照上面所說的方法進行教學,課堂上的氣氛是多麼的枯燥乏味。即使教師竭力想把課上的活躍一些,向兒童提出幾個引起注意的問題,說幾句有特色的話,但是仍然達不到目的。看得出來,兒童眼光裏剛剛露出一點火花來,可是剎那之間就熄滅了。有時候,眼看着兒童就要“熱情奔放”起來了,可是並沒有發生這樣的事。因爲,按照教學法的規定,這時候卻要轉到重複朗讀課文的階段去了。

我想,這些話觸及了一個怎樣上課的問題的一個新方面:兒童在課堂上的生活。那什麼叫生活呢?生活就是人的(也包擴一切有機體的)生理的存在。這就是說,人在呼吸,他的心臟在跳動,消化器官在工作,感觀在活動,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然,在任何一節課上,不管課是怎樣上的,學生都在生活。但是,還應從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願望)的意義上來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積極的、豐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貧乏的、萎靡不振的、單調的。

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質疑,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到底對學生有什麼樣的意義?能否提高學生的發展能力?爲什麼分析課文一定要先經過六個階段,纔開始闡述作品的中心思想呢?爲什麼加深對課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和闡明它的中心思想分開進行呢?爲什麼整篇課文的表情朗讀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讀是跟闡明課文內容和它的語言表達手段無法分割的!起初呢,我還覺得原來的這種教學方法很嚴整,很有邏輯性,我上學的時候老師就是這樣教授的,而且一直是這樣教的。但是,現在讀了專家的談話,我也開始懷疑它的優點究竟在哪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