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精華)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5篇

教師6.62K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時捕捉,隨手記錄下來。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師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5篇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隨數學作爲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導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啓下,溫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繫以前知識,爲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兩點總結:

一、用懸念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有效情境,爲學生提供學習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尤其是對於國小生來說,直觀的、具體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們,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自始至終創設各種方式的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例如:在講授一節新知時,我這樣設計新課導入,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學生回答:“能!”接着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裏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着,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培養師生情感,使其親師信道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要使學生親師信道,必須改變過去“一言堂”的課堂環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不再受束縛,使教學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發展,允許學生有想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要把問題交還給學生,激勵學生在互動中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能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歸納的知識內容,教師絕對不說;能讓學生做的教師絕對不包辦;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找出答案的教師絕不再作指導。只有在不規範不準確的地方教師纔可以作補充說明,絕不允許教師將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學生。這樣師生間的距離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當然,新課的講授方式還有很多,但最終目的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爲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的經驗、揭示的規律,是人類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教學生學數學,就是教他們發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數學,把數學同生活融爲一體,緊密地聯繫起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那麼,現行的數學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現在何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它們之間聯繫?教師應該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數學教學新理念,怎樣組織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現將觀點闡述如下:

首先,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具體體現在那些方面?

新的數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爲主,而是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爲藍本,取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爲素材,着眼於小問題,昇華出科學性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大課堂,使得學生融入其中,其樂無窮。如國小低年級課改課程中,開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機靈狗、淘氣、笑笑等作爲主人公,貫穿於整冊教材,學生和活靈活現的主人公一起,暢遊數學這個充滿智慧的王國,寓教於樂。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幣》、《觀察物體》、《統計與猜測》、《時分秒》等直接聯繫生活實際的課題,使得學生能夠寓學於用,活學活用,樂學樂用,直觀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和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處。課堂練習的設計,摒棄了枯燥的寫寫、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賽一賽等遊戲形式呈現,學生在情境中充滿激情的完成知識練習和個性形成,高質、高效的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體味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如何處理教材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一、創設教學情景,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主要包括:

1、新課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枯燥而又幹涸的語言環境,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導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可愛的.企鵝》一課時,可以以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海爾兄弟》嗎?海爾兄弟經常和爺爺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險,春暖花開的這一天,海爾兄弟和爺爺又登上熱氣球出發了,不一會兒,熱氣球飄到了南極,在這裏他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企鵝(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這是,海爾兄弟又發現了新的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小組互相說說,看哪一個小組發現的問題多。”這樣,孩子們的情緒很快就被調動起來,投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中去。

2、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直觀化,使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直觀的像學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體圖形,學生通過看、想,交流,更加具體直觀的瞭解物體的方位特性。

3、教學例題簡單易懂創設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師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麼教什麼,不能夠靈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數學教學要求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要求在簡單的知識框架和結構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課堂變得有血有肉。如在一節三年級的《鐘錶的認識》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加菲貓這個孩子們熟知而又非常喜愛的卡通形象帶到課堂上來,生動而又形象地給學生展示了加菲貓一天中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們主動說出主人公每個活動的準確時間,藉此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時間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瞭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反應是積極的、熱烈的,充滿興趣的,這就使得學生把生活和知識融會貫通,對生活和學習產生了熱情和濃厚的興趣。

4、模擬生活創設情境

既然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因此,如果在課堂上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上來,那麼,就真正實現了生活和學習的統一。例如,在進行《人民幣》的教學中,可以爲學生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用人民幣進行購物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可以真實的感受到實踐的細節,合作的樂趣,而且還能夠學習到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等生活經驗,切實地在課堂上學會生活。

5、動手操作創設情境

好動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操作、合作與交流,各種感官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與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如在教學《有幾枝鉛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鉛筆擺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6、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

直觀具體的圖和物是學生最爲感興趣和最能調到學生積極性的,生動的圖畫和具體的形象可以很讓學生快樂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牢牢掌握。如在教學《找規律》時,可以準備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動多彩的形象圖片來吸引孩子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動物園裏舉行運動會,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你瞧,他們排着整齊的隊伍走出來了。”教師分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試着自己貼出圖片,說出理由。

創設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戰性的。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真正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在數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爲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

二、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不單單是爲了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髮現知識及規律產生的過程,長一雙充滿智慧、善於捕捉問題,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眼睛。所以,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採擷生活數學實例,提煉生活中的實踐素材,爲課堂教學服務。

1、指導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以幫其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徐錫數學的最佳途徑。低年級的學生數一數路上的交通燈、家裏的凳子、家用電器的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知道中高年級學生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美、結構美等。感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習慣。

2、挖掘生活素材豐富教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課本上所展示的知識相對來說是非常單一、靜態的,那麼,如果把學生的生活經歷拿來作爲素材,就可以豐富課堂氣氛,使課本知識和生活經歷更好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整體、客觀的感知數學,在生活中靈活的用數學,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時的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價格資料,如一枝鉛筆、一塊橡皮的價錢,或者一條毛巾、一斤蔥的價錢是多少,在課堂上把這些資料展示出來作爲題目資源,學生自然會覺得非常親切、真實,培養其熱愛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課堂這個小小的空間裏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3、客觀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原形

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蒐集資料,瞭解生活,提煉生活。例如在教學《出租車上的數學問題》時,教師沒有自己把資料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課前自己蒐集搭乘出租車的有關資料,如出租成的起步價,每公里幾家及等待時間與價格之間的問題,熟悉瞭解這些問題後,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得課堂成爲師生、生生之間生動交流的平臺,種種生成性的問題在交流與研討中產生。學生藉此走進了生活,又瞭解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真誠成爲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見解,使得課堂成爲生動交流的平臺,產生很多生成性的問題。學生藉此瞭解了生活中的數學,真正成爲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三、數學練習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設計生活化的問題,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爲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可以設計符合學生口味的實際行的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實踐活動、生活問題相結合。

1、具有生活化、應用性的練習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學中,教學應該努力發掘出有價值的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因此可以設計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喜歡主動地完成。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佔優勢,喜歡生動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過關遊戲、兒童樂園和數學王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高年級學生可以進行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改變學習和練習是學生負擔的狀況。

2、數學練習的合作性和實踐性,使學生自主完成

現行的數學教材使得教師不斷思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合作性。爲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實踐能力,爲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個性和品質,可以定期讓學生以班或組等爲單位,製作內容豐富多彩又充滿生活樂趣的《數學手抄報》或《數學牆報》,學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過圖書、網絡等發現的數學問題或數學常識,通過交流、研討,製作出趣味性、綜合性、啓發性的報紙,學生易於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自主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

3、學科生活結合綜合發展

學生可以在已有基礎上,把生活中發現的已解決或尚未解決的數學問題,道聽途說的或充滿趣味的數學問題,通過《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不限制內容和形式,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獲取數學知識,使得數學練習更具有時代性、自主性和個性。學生對發現和探索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更加深入。

4、評價生活化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以往的數學評價往往只是單一的等級評價,只是起到了調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對主體的激勵作用。而生活化的數學評價,恰恰彌補了這些。在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作以評價之餘,從學生的解題思路、能力、習慣、情感、品質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表揚優點,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學生在真實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樹立學習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對認真踏實、書寫工整地的學生評價:你的作業書寫的真漂亮,批改起來可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啊!繼續努力吧,相信你一定會更加優秀!對聰明而又馬虎的學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錯,但是卻出了問題,好好查一查,看看問題出在哪裏?希望你告別粗心,和細心交朋友,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讓學生更愛學數學,更會學數學。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數學教學,需要靠教師積極的爲學生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爲學生儘可能的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問題情景和練習,把生活實例融入數學,數學問題迴歸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切實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人人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貼近生活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學會用數學。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2

在教學複式條形統計圖這一課時,我嘗試使用了遊戲教學,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獲取信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讓學生猜猜哪種投球方式投得遠一些,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

我特別注重學生的自主交流與探索,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嘗試完成條形統計圖,經歷了整理數據的過程,並在相互的評議和交流過程中,不斷改善各自的統計圖,逐步明確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完成統計圖後,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表述自己的想法。這一嘗試,既激發了學生收集、整理數據的興趣,又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對學生的鼓勵很重要,可以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3

人教版新教材如今已接觸到第七冊,從使用過的這七本教材來看,每冊的編排結構都是相同的,內容形式也是固定的,分四個方面的內容:空間與圖形,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在每冊書中,每項內容都化整爲零地編排在不同的章節,同樣每冊包括總複習都有八個單元,這八個單元是大小單元(通常我習慣把課時多的稱大單元,課時少的稱小單元)分開編排,大單元大多數與計算有關,其中包含一部分解決問題,小單元大多數空間與圖形、統計等內容。就拿正在使用的第七冊教材來說吧,有這樣幾個內容:大數的認識(11課時)、角的度量(4課時)、三位數乘兩位數(9課時)、平行四邊形和梯形(6課時)、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15課時)、統計(3課時)、數學廣角(4課時),課時多一些的只有三個單元,其餘幾個單元課時相對都比較少,前幾冊教材的`情況基本相同。

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出現了多的課時用不了,少的課時又不夠的情況。比如:正在教學的第四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參上教學時間的安排是6課時,可實際上教學這一內容我已經用9課時了,教材上最少還有一課時的練習沒有完成,如果要加上覆習及測試的課時,本單元最少要13課時,這樣一來,真正的教學時間相當於規定課時的兩倍。在這一冊裏,不此這一內容,《角的度量》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實際教學時間是規定時間的兩倍。但有些內容如《統計》、《數學廣角》雖然還沒有教學至此,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兩個內容在規定的時間裏完全能完成教學內容(不包括複習和單元測試)。可有些大的單元,如《大數的認識》、《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在規定的時間裏不僅能完成教學內容,就連複習檢測都能全部完成。

按理說時間用的多,每節課的教學容量相對比較少,學生學得肯定不錯,教師教的也會比較輕鬆,但實際並不是這樣:往往大單元的知識點就集中在某兩、三節課上,只要學生能掌握這些重點內容,這一單元也就沒有什麼難點,學生學得也不錯,即使碰到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在重點部分稍加輔導,單元基礎知識也能過關。而小單元的教學可就困難的多,我似乎感到每節課都在跟學生在戰鬥,往往弄得兩敗俱傷,怎麼會這樣呢?在小單元裏,內容主要集中在一起,使每節課都有不同的重點,一節一個新內容,優生沒問題,但他們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都是平平的,爲了這部分同學,只能多花時間,原本規定一節課的內容,只好進行分解,變成兩課時或更多的課時,還不能包括另一部分學生,他們還得留在課後單獨輔導,並且輔導的難度特別大,又費時,經常弄得我筋疲力盡,不戰而退。

面對這些內容,每學期末,辦公室的老師經常開玩笑說:碰到這些內容就噁心。但卻不得不面對,爲了能讓學生掌握好一些小單元的內容,我自創了一種“冷處理”的方法,所謂“冷處理”,說白了就是“炒冷飯”,方法是:先在規定的時間內,適當增加一點課時,完成教學任務,剩下的什麼也不做,等新課結束後,將複習的重點放在這些小單元上,每天一個知識點,不斷的反覆、輔導,採取個個依次過關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刺激學生,促使其掌握這些“小”而難的內容,這種方法實用性是不錯,但總得不是什麼上乘之作,每每用之,心裏總不是滋味。

請看一筆流水帳:第七冊練習十二有這樣一些題目:動手剪(第3題)、判斷(第七題)、探索四邊形內角和(第八、九兩題),這三題我整整用了兩節課(前兩項一節課)。第七題中有兩道判斷題:兩個高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可以拼成一個大平行四邊形,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學中我將這兩個題目與第3題整合在一起,先用課前準備的學具不斷地拼,發現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正好能解決判斷題中的兩個題目。這樣一來,連同生成性的一些內容,一節課就結束了,探索四邊形的內角和也一樣,因爲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所以量的角比較多,且都在不同的方向,難度也比較大,一節課下來,還有些學生沒有量出正確結果來。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4

一個優秀的教師顯然應該具備系統紮實的專業知識、基本方法等,瞭解本學科的發展趨勢。不僅如此,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拓寬知識面,教學中也才能夠運用自如,課堂纔會生動有趣。

另外,要成爲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還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第一,優秀數學教師對數學要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數學不只是枯燥無味的公式、定理等,而是我們認識世界、分析問題的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從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信心。

第二:優秀的數學教師無一例外的具有較強的數學基本功、教學基本功。他們數學知識熟練廣博,接替機槍多樣,使學生心目中的“難不倒”的老師。他們不僅善於學習總結,更善於瞭解數學的發展近況,撲捉新信息,把握好重難點,找準問題的關鍵。選擇恰當的方式設計數學問題情景實施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優秀的'數學教師會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他們會深刻領悟編寫的意圖,聯繫學生的實際,不斷補充相應的內容,勇於創新,更好地“用活教材”,從而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除此之外,瞭解了國中的內容還不夠,還要評估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這一點並不全是與數學成績成正比。評估學生的認知結構,可以爲教學提供信息,確定怎樣的教學方法。也可以爲數學學習提供診斷,找出影響學習質量的原因。教師需充分調查瞭解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瞭解掌握的熟練程度,瞭解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程度,這樣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情況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原來的認知結構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要想成爲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數學基礎知識,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儘可能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環境和經歷,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體驗數學解題的思維過程,抓住數學的本質,學會學習數學。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5

一、教學時要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

將童話、遊戲、比賽等融入課堂教學中,同時要注意題目的靈活性、注意練習形式的多樣性,從而激發國小生的計算興趣,提高計算能力。針對國小生只喜歡做簡單的計算題,不善於做或做不準稍複雜的計算、簡算、估算等題目的弱點,教學中要善於發現國小生的思維障礙,然後對症下藥。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如:“趣題徵解”、“巧算比賽”、“看誰估得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知難而進、不怕困難的優良品質。

二、持之以恆、打好基礎。

國小生做計算題時,往往只滿足會做而已,不善於進行必要的練習,缺乏持之以恆的精神。因此,在計算題教學中,首先要向學生講明計算的'重要性,然後提出具體要求,紮實訓練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讓學生每天一練,及時督促、及時檢查。

三、要讓學生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

比如,我們檢查孩子的作業時,發現了錯誤。這時,只告訴他這一頁中有問題,讓他自己去找哪裏出了錯,並讓孩子講講如何出的錯,找到錯誤的根本原因。有些時候,並不一定就是粗心。同樣是計算,它也有方法,養成做計算題先觀察的習慣,根據式子的特點選用簡便方法或者是一些小技巧,都可以減少錯誤的出現。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6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保持着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形成互動。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爲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4、教學中應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創設開放的、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

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注意一定的開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後增強自信心,並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認爲開放的、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很大的作用。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7

目前,我認爲我們鄉村國小數學教師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新課程改革成功的主要因素;如果我們鄉村國小數學教師隊伍文化素養低直接制約數學教育方向的發展;影響着家家戶戶孩子的前塵;減慢了很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爲鄉村國小必定佔國小學校比例的三分之二,可想而知,我們鄉村國小數學教師隊伍是比較龐大的,而我們鄉村國小數學教師不能一味教孩子數學知識,而應考慮爲數學教育發展而教,爲孩子快樂成長而施教。因此,我們鄉村國小數學教師應當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同時也要關注孩子的文化素養的形成及其今後的發展方向,總之,要順應新課改的潮流,圍繞教育方向的發展,做一切有益於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一、抓緊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每天家長自己專門接送孩子,把孩子送到學校教室位置上,還是放心不下,等老師來了又跟老師交流後才離開教室,這就意味着家長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這孩子身上,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情更迫切,那我們教師怎樣做到,纔不會讓家長失望!我必須抽一切時間來學習,以便提高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因爲學習對搞教育工作有所創新發展起着橋樑作用,如果一個人不學習,就像鳥兒失去了翅膀一樣,就再也無法飛行了,而我如果不學習的話,就不但不能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更談不上育人了,我作爲偏僻邊遠的農村第一線的數學國小教師,現在能有多少文化素養,因爲外出學習機會很少,又加上自己又是女教師,主持家務活多,自己又沒太多的興趣擠出過多的時間來靜下心學習,現在能有學習機會,可千萬不要錯過,如今我有信參加基礎教育幹部培訓平臺網絡學習可帶給我奇蹟現象。坐在家裏就能知道專家、教授的直接教育先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我以後一定珍惜像一切學習機會,除此之外,我作爲鄉村國小數學教師,自己還應積極主動安排自主學習時間,在自由快樂學習中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快樂學習中不斷前進;使自己工作激情高、教學能力領先、有文化素養,孩子的家長能不滿意嗎!我能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嗎!

二、關注學生人文意識的教育。

其實數學學科的人文性不亞於其他自然學科的人文性,理所當然數學人文教育是數學教育的一個方面,因而必須通過數學人文教育來發展學生的數學人文意識,同時有益於對國小生人文素養的滲透,我認爲數學人文意識就是在數學實踐中的人文因素的具體體現。要發展學生的.數學人文意識就得貫穿於數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盡最大可能滲透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之中,當然數學這門學科也是具有嚴密的邏輯推理性,學習數學應當持嚴格要求的態度,否則將會影響孩子今後人生的工作態度。如在課堂教學中可穿插名人數學家的動人故事,可吸引學生注意力,變厭學到想學,再到樂學,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成長,真真感受到數學文化素養的魅力。理所當然應接受數學文化素養的教育。可反映出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同時也促進學生人格品質逐步形成。數學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肯定會出現忘我犧牲的科學家。這勇敢犧牲科學家的精神會永遠激勵着學生不斷刻苦學習。

三、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我在教學數學這門學科中,已有16個年頭,感到不想學數學的人挺多的,上體育課、音樂課孩子挺開心的,大家一笑,個個都露出小酒窩,而鈴聲一響,個個都不情願的走進教室,這就意味着我們數學教育極大悲哀,必須引起反省:我從平時實際中觀察到,學生做練習太多了,在累中生厭;其次不懂學數學方法,經常做錯被打叉,失去興趣;再次學生不明白爲什麼要學數學,學數學留幹什麼的,都不知道;再次數學課堂枯燥無味,不像語文課上經常聽到生動有趣的故事;再次數學題目變化太大,形式多樣,換一個字方法就不一樣了,學生很難摸索規律,掌握起來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數學新課程進行改革,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爲主,興趣那裏來,這是我們鄉村國小數學教師最大的職業追求,只要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好多內容不需要老師講,自己就會思考,自然就會做。就得從數學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儘量讓人人蔘與,讓個個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成就感。這就意味着我們鄉村國小數學教師要在課前備課就應考慮到的事,這是衡量我們鄉村國小數學教師的文化底蘊。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積極性是提高學習質量的內在動力。問題是我採用什麼方法才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就自己平時工作實際來說吧!我們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學內容是《認識100以內的數》,我第一節聽一(1)班老師執教第三單元教學內容是《認識100以內的數》,發現老師非常認真講解,可下面有很多孩子不聽,自己玩自己的,我看一(1)班老師只顧按自己的備課思路講下去,我邊聽課邊着急想,面對這樣情況怎麼辦呢!第二節課我回到我們班也上這節課內容,我利用學校調研考試學生座位號安排考場來組織教學,先給孩子編號,1號,2號,3號。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8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如何理解數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創設情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感

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大面積參與,使抽象的數學具體化,緊張的情緒輕鬆化,“若隱若現”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後再把它們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鞦韆,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裏的活動器械嗎?”於是,國小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只滑梯,2個鞦韆,3只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體驗生活,在生活實例中啓蒙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啓蒙學生的數感。

1、聯繫身邊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學認識數時,開展了“天天和數交朋友”辨論會,有的學生慷慨陳辭:“早晨要看手錶幾點起牀;打電話要看電話號碼;進教室要看幾樓幾班……我們每天不和數打交道就不行”……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中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數的意義,爲建立數感奠定了基礎。

2、感受生活實例,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實例,並從中深刻領會數學知識,不僅能使學生加深數學與生活相聯繫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採擷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實例,爲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有些同學不理解5-0=□,我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爲什麼5-0=5?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被充分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說有5個蘋果,吃了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吃,所以還剩5個,5-0=5。生2:今天媽媽給了我5元錢,我現在一點也沒用,還有5元錢,列式5-0=5……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確了不管5個蘋果,5元錢還是其他物品,只要減去0,就都是從5個東西里去掉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去掉,所以5減0還是等於5。從而在這些生活實例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了數感。

三、活動激智慧,在活動中發展數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又是學生經歷數學化並自我建構數學知識過程的活動,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認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動中匯合並得到表現。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爲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等活動的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1、構建活動平臺,讓學生感應數在何處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幫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順序等相對關係,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應數無處不在,體驗數感的存在。如爲了讓學生感應信息數字化,教師構建一個活動平臺:讓學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證號碼抄下並且解讀。當明白了身份證號各位數字所代表的信息後,請學生當一次校長助理,仿照身份證號碼的設置,爲學校設計全校學生的學號。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感應到數能表達和交流信息,而且數就在生活中。

2、開放活動時空,讓學生感受數有何能

學生對數學一般有枯燥無味、神祕難測之感。爲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開放活動時空,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使之感受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認識釐米、米以後,我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一根5米長的繩子結合估算實際丈量校園內某一地方的長度,進一步加深對米等長度單位的認識。往後我又隨機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讓學生以繩子當籬笆,去圍一塊地,開展“看哪個小組圍得多”操作活動,學生很有創意的想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圍法,有在操場上圍成長方形的,有靠一邊圍牆的,還有找一個角靠了兩邊牆圍的……學生通過相互比較,最後擇優選定了操作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就使原來枯燥乏味的單位概念教學“鮮活”了起來,學生也更加喜歡數學,更好地應用數學,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以人爲本”,在估算中增強數感

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確計算。新課標也指出估算相對於精確計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廣泛的實際應用,更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各種有利時機,改變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逐漸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

如:“一本書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買一本大約需要多少錢?”在估算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爲:“10×50 = 500,估計在500元左右。”有的學生認爲:“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學生可能說:“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對於這些方法,教師都應該加以鼓勵,併爲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不斷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發展估算的意識和策略,從而將估算內化爲一種自覺、自主的意識,進而形成一種習慣,使學生在不斷地估算中發展自己的數感。

綜上所述,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沉澱的、積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來。教師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深入鑽研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設有助於培養學生數感的情景,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良好數感,提升數學素養。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9

我是一名擁有10多年教齡的教師,但從事數學教學才一年,因此在這門學科中也算一名新手。此次經學校推薦和自己報名,我有幸參加了20xx國小數學教師國培網絡研修,機會難得,爲了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學業務水平,更新觀念,提升能力,走上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道路,特制定個人網絡研修計劃。

一、更新觀念

以前我們追求“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這種觀念明顯已過時了,工作中我們發現,時代在進步,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如果我們還在原地固步自封,必將爲社會所淘汰,所以我們不能僅僅要求自己有一桶水,而是得“爲有源頭活水來”,爲此,我們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建立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發展觀和評價觀;改進原有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爲和教學手段,走進、理解新課程、新課標,提高教學藝術。我們要多渠道學習各種領域的知識、技能,特別要學習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構建、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二、研修目標

1、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

2、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3、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4、通過學習,促進自己對新課標的理解。

5、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具體措施

1、積極參加師範學校組織的線下培訓。

2、堅持每天認真觀看網絡教學視頻,對學習內容及時反思,並寫好觀課隨筆。

3、積極參與提問答疑,到沙龍中和一起學習的老師共同探究交流,學習老師們的經驗,分享自己的收穫,共同進步。

4、理論聯繫實際,做以學以致用,把學到的先進理念運用到教學中,並及時總結,反饋,撰寫論文,心得,並上傳資源。

5、按時保質完成作業。

總之,我一定珍惜學習的機會,好好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業務水平,提升各方面綜合素質,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教師。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0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美麗的心座》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請7個同學上臺,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7由幾和幾組成。師還可以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後,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7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爲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衆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擲雙色片》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個雙色片,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爲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數學教學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內容與“數學現實”活動聯繫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裏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麼如何讓生活與數學“親密接觸”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爲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起始於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作爲一名21世紀的數學教師,要自覺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密切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繫,幫助他們接觸實際,瞭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例如,在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會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們有的說:“我會從1數到100。”有的說:“我會做一些加減法2+5=7 30+10=40 9-3=6 15-5=10等。”“我還知道3-4=-1 4-7=-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離開數學?”老師的發問引起學生們的爭議。有的學生提出:“你做電梯不按數字能上、下樓嗎?”“買東西花錢時,不用數學能行嗎?”“你上學不看錶能知道幾點嗎?”“媽媽給你買了5個蘋果,吃了2個,還剩幾個,你不用數學知識去算一算,怎能知道還剩幾個?”……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議論了起來。通過議論,從中發現到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學,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中間,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學數學就是爲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激起了學生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級的孩子們養成了自覺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來學習數學

既然數學源於生活,那麼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聯繫生活、貼近生活。這樣才能拉進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親切感,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作爲教師要設計更多的情境,爲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及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增強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1、通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來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根據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採用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的方法。

例如,在講“前後”這一新課時,教師提問:“你們大家還記得前幾天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嗎?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低年級組的跑步比賽,下面讓我們重溫一下當時緊張又激烈的場面。”這時教師出示本班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跑步比賽的一段錄像,讓學生認真觀看,然後教師把畫面定格在比賽開始不久,接着向學生提出問:“你通過觀看,知道當時誰跑在最前面嗎?誰跑在最後面嗎?”從而引出今天這節課所要研究的有關問題“前後”。這樣引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再比如“認識物體”,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家裏的各種傢俱、擺設),使學生初步感知各種幾何物體的樣子,然後再觀察、觸摸自己桌子上擺放的各種形體的學具,這樣從視覺到觸覺,從大物到小物,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在學生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礎上,再引入新課。這些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導入新課,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同時又強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是思維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從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在教學中,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二)”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我是一名小小郵遞員”的遊戲,將口算卡片製成信件,請“郵遞員”將信件投到與口算卡片得數相同的信箱裏,再集體檢驗“小小郵遞員”送信的結果是否正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的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一副郵遞員的姿態,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認爲該投的“信箱”裏。教師根據孩子們好動、好說、爭強好勝的特點,將枯燥的計算寓於教學遊戲中,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突出了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又例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休息日裏,你們喜不喜歡跟父母一起逛商場選東西呢?”“下面老師請同學門看一組照片,你們看一看這是什麼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麼擺放的呢?”教師出示照片(大商場各種物品擺放的幾組照片)讓學生觀察並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果。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裏的物品是分類擺放的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分類整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商場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購物環境,通過多媒體再現了商場物品分類擺放的優越性,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

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 如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可以想到什麼地方有“位置”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有關的問題。這些看來不算難的內容,如果不多加那麼一兩句話,學生就可能不會聯想到生活中還有那麼多的數學內容,也可能當拿到一張火車票時,不會有數學應用的意識,當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車票去尋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個國小生(7歲左右)有了這種意識,當和父母一起乘車時,就會高高興興地手拿車票幫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學生從小就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是多麼的必要。

三、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理解生活世界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有利於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數學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地讓學生帶着數學問題接觸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加深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我曾向學生提出一個生活問題:“你能說出爲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學生很快說出:因爲圓形的蓋子美觀。我適時引導他們:“能否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這個問題呢?”學生及時地聯繫所學過的知識去思考、交流。最後得出:因爲圓的直徑相等,圓形的蓋子翻起時,不怕掉下去這一結論。經常這樣指導,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問題,用數學的知識和頭腦去想生活中的現象。不但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源於現實並用於現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歸宿。人人要學習有用的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重視挖掘教材與生活實際有聯繫的因素。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從而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如學習了“分類”後,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整理自己的書包和書桌,讓整理好的學生來說一說他是按什麼進行分類整理的;學習了“生活空間”的前、後、左、右後,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座位的前、後、左、右分別是誰,學校的前、後、左、右分別是什麼地方;學習了“統計”,讓學生統計教室內各種清潔用具的數量、統計一年級各班學生人數及男女生人數,統計班裏學生是在那個季節出生的;在學完“20以內的加減法”後,有意識的帶領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每個孩子拿20角錢去菜市場買菜。在這次活動中,就有許多學生出現了不會算賬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過關,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關係……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麼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

學生從活動中不僅理解、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能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在解決中又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再開動腦筋加以完善解決,從而獲得應用的技能。

總之,要讓數學與生活“親密接觸”,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生活與數學密切聯繫起來,只有加強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繫,促使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使運用數學知識成爲每個學生的本領。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2

時間匆匆流逝,轉眼之間自己已經是有四年多教齡的一位教師了。作爲一名教師,爲了使自己能更準確掌握基本的課堂教學的規律,提高研讀教材的能力,努力成爲一名反思型教師,我制定了本年度個人發展計劃。

一、自我分析

(一)個人優勢

工作踏實,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在工作上能夠積極完成學校領導佈置的各項任務;與同事關係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處,樂於助人;善於接受別人的不同意見,虛心向他人學習;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能夠積極參加各類教研活動和教師繼續教育學習。

(二)個人存在問題

教學經驗不足,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略顯稚嫩,教育科研能力薄弱,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設計課堂教學的能力和教師語言水平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在專業素養和專業知識上有許多不足,尤其缺乏對學生心理狀態,特徵的認識和研究。教育科研方面,往往停留在感性經驗的層面。

二、年發展規劃總目標

1、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能夠以發展性眼光來看待學生與教學,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及教研意識。

2、進一步鑽研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基本的教學規律,努力提升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

3、每一學期爭取上儘量多的高效率課,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所向往的數學王國。

4、通過學習與研究,使自己成爲一位“志存高遠、愛崗敬業、爲人師表、教書育人、與時俱進”的新型教師。

三、具體實施方案

圍繞以上四個目標,制定了以下方案,期待通過這些方案的實施,讓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水平都有所提升,真正走上一條研究型教師之路。

1、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品質。成爲研究型教師談何容易,自己在這條路上遇到的困難可以想見,在研究實踐的過程中,我首先要求自己做到善始善終,不能半途而廢,無論成功失敗,都要堅持下去,不能放棄。

2、在學校範圍內多上一些研究課。區級市級的公開展示課機會有限,但是隻要想做研究,不必拘泥於機會的多寡,在平時的教學中,在家常課中開展研究,對於學生的發展才最爲有利。厚積薄發,家常課鍛煉出了水平,公開課競賽課才更能把握好機會。

3、在平時的教學中善於研究發現,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到善於觀察課堂的整個教學氣氛,善於觀察課堂的`學生情緒,善於觀察學生的操作過程,並注重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保證每堂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4、結合自己的研究進程撰寫相關的論文和報告。作研究一定要有積累的意識,在研究過程中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應不吝筆墨,將其撰寫成文。並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促進自己不斷髮現問題,積極進行思考,推進研究的進程。

四、具體行動策略

1、勤於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學習,可以使我們瞭解前人和他人,瞭解過去和未來,關照反思自我,從而獲得新的生成。所以,我覺得要做到“三學”。

(1)堅持不懈地學。活到老,學到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2)多渠道地學。要做學習的有心人,在書本中學習,學習政治思想理論,教育教學理論和各種專業知識,增強自己的理論積澱;也要在“無字處”學習,學習他人高尚的師德修養,豐富的教學經驗,以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3)廣泛地學。廣泛地閱讀各類有益的書籍,學習各種領域的知識、技能,特別要學習現代信息科技,不斷構建,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2、善於思考,在實踐中探求、感悟。要堅持用腦子工作,力爭做到: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揚長;審視今天——在審視中甄別;前瞻明天——在前瞻中創新。

時刻把工作與思考相結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3、樂於動筆,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堅持寫好教學隨筆,及時積累專題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2)嘗試進行教學案例的分析,學期結束時完成教學案例至少2篇。

(3)通過撰寫論文,把自己的專題研究從實踐層面提升至理論層面。

數學的魅力在於促進人的思維發展,所以,成爲一名數學教師何其幸運!愛因斯坦說:“生命只爲兩件事,發展數學與教授數學。”自己做不到他那樣偉大,但也願用此言作爲自己的目標,不斷前行。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3

[片斷]:

用小棒擺平行線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請同桌互相檢查。

生:他擺的不是平行線。這兩條線向下延長後會相交。

生:向上延長就不會相交。

師:那它們是兩條平行線。

生:不是,上面不相交,但下面相交了就不是平行線。

師:你怎麼知道下面會相交。

生:延長後他們會連的越來越緊,最後連在一起。

師:延長後他們間的距離會越來越近,最後相交。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你怎麼證明。

生:延長後不會相交。

師:爲什麼不會相交呢?怎麼知道你擺的就是平行線呢?

生:我把兩根小棒緊靠着直尺擺,然後再抽出尺子,兩根小棒就不會跑了,就擺出一組平行線。

師:你用直尺固定小棒,這個方法不錯。

生:我用尺量,我這兩根小棒的左邊寬5釐米,右邊寬也是5釐米。

師:兩邊寬一樣就是平行嗎?

生:兩邊一樣寬,怎麼延長都不會相交,它們的寬始終是5釐米。

師:如果兩邊寬不一樣呢?一邊是3.1釐米,另一邊是3.2釐米,它們會相交嗎?在哪邊相交?

生:會相交,短的一邊相交,延長後短的一邊會越來越短,最後就交在一塊了。

師:原來兩條平行線兩邊的寬相等,如果不相等,延長後就會相交。

師:中間放把尺子後,兩邊的寬度怎麼樣?

生:兩邊的寬度也是一樣的。

師:其實這兩種方法道理一樣的,都可以幫助我們擺出平行線。

……

[反思]

以往教學平行線的畫法時,許多學生對教材上介紹的方法不理解,大多數學生都是用模仿的方法在畫平行線,至於爲什麼這麼畫,學生們知之甚少,再加上如果按標準的畫法畫又比較麻煩,師生都愛在這上面偷懶,導致不少學生畫得很隨意。如何讓學生掌握平行線的畫法,感知平行線的特點是畫好平行線的'第一步,平行的兩條直線延長後爲什麼不會相交,是因爲兩條平行線中間的距離是保持不變,無論怎麼延長,兩條平行線的距離始終不變,這樣他們就不會相交。掌握了這一點,可以幫助學生從距離不變的角度思考:怎樣才能使兩邊的距離不變呢?只能通過平移,隨手平移尺子容易移動,不容易畫,最好的方法是能夠找到一個靠山(尺子),引導學生思維向這方面轉變,讓學生通過自己嘗試找到方法,經歷畫平行線方法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平行線的畫法。

不過,這只是教學的理想狀態,效果還要等學生真正學過畫法後才能下定論。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4

——執教五上“確定位置”有感

前日,在教研室基地活動中執教了一節五年級上冊的“確定位置”,或許上課的效果並沒有達到理想中的那種交融之感,似乎想在表達一種對課堂教學理念實踐的渴望,又似乎並沒有完全顯露那種因渴望而產生的激情。但在三次的試上過程中的確是在尋找一種對課堂教學價值觀的理解與實踐,正是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逐步走進課堂教學理解的深處。

一、爲何而教——關注目標價值取向。

我以爲有效教學至少應該包含兩個維度,一個是技術層面,另一個是價值層面。技術層面上的教學往往追求教學行爲功能的最大化,“多教總比少教好”、“多學總比少學好”,寧可少思考片刻,勿可少做一題;而價值層面則更多地考慮這樣的教學有沒有價值,學生在你的教學行爲中有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有沒有產生合理的附加值。如果在教學設計時僅僅思考技術層面的東西,而不在價值層面上進行探索,那麼,我們的教學就只能永遠處在同一平面上。

在教研組備課時,我們一致認爲這節課的'教學價值應該是,通過多樣化的活動,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關注學生的記錄過程,逐步滲透數學的“對應”思想,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簡潔美。感受豐富的確定位置的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正是思考爲何而教,我們才能擁有這一種目標價值的驅動,才能讓課堂教學產生內在動力,才讓課堂教學真正駛入預定軌道,才能讓課堂教學富有意義。

二、因何而教——關注教材編排意圖

“用數對確定位置”是蘇教版教材五下的一個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用“第幾”來描述物體在直線上的位置,二年級的時候又學習了用類似“第幾排第幾個”的方式來表示物體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備了用有序數來表示物體位置的經驗。本課時的教學正是基於前面學生已有認識基礎的上進一步提升,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同時也爲學生奠定第三學段認識平面直角座標系的基礎。

爲了切實把握教學的要求,上出蘇教版教材的編排特色,教研組參閱了不同版本教材對這一內容的編排。作爲新課標教材新增加一個教學內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用數對確定位置”編排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人教版教材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六上,北師大版安排在四上,而蘇教版安排在五下。儘管該內容安排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教材呈現的內容卻是大同小異。這幾種教材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座位圖作爲情境引入,這就給我們以提示,用座位圖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場景來引入新課,可以自然地生成研究問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比較,北師大版的座位圖上寫出了每個同學的姓名,而蘇教版教材卻只是標出了小軍的姓名,繼而用小圓圈代替了每一個學生。可以看出,蘇教版教材更注意抽象出數學內容的本質,引導學生逐步經歷由直觀——半直觀——抽象的“數學化”的過程。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5

一、基本情況、

本次數學考試,參加考試的學生共有47人,合格率爲88%。

二、試卷分析

1、主要成績。

從卷面來看,有以下幾點成績值得肯定:

(1)學生的基本概念掌握得比較紮實,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較好地運用。

出學生利用基本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好。

(2)學生的計算技能較爲熟練。

這充分說明,教師在簡便運算和複習簡便運算時,充分運用變式練習,加深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與運用,因此,學生對於乘法分配律運用較好。

(3)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應用題中基本的數量關係。

從這次畢業試卷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應用題數量之間的關係,基本掌握了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具備了一定的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這次數學畢業的卷面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我們知道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量與率的對應關係是學生掌握的一個難點,但是從卷面上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夠比較好地掌握。應用題的第一、二、三題就是稍複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學生對於數量關係分析得比較好,失分率較低。

2、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這一類題的失分率較高。

二、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沒有完全養成

1、稍複雜的數據和文字都會對一些能力較弱或習慣較差的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計算時顧此失彼,面對衆多信息時理不清頭緒。

2、對題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讀、全面觀察並選擇有用信息幫助解決問題。

3、卷面中還是免不了有單純的計算錯誤、抄錯數據、漏小數點、漏做題目等我們俗稱的低級錯誤。可見平時的作業習慣、讀題習慣、驗證習慣等影響學習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臨考時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數學教師一貫的關注,循序漸進的培養和持之以恆的培養。

面對以上諸多問題,我和多位數學教師在一起針對試卷中的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教學研究,深刻反思了我們平時的教學行爲改進措施如下:

今後改進方法: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利用課堂教學及課上練習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紮實程度。

(2)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尤其是動手操作認真分析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培養。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認真審題,及時檢查,仔細觀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4)教師應多從答題錯誤中深入反思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的靈活性,聯繫生活、及數學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既面向全體,又因才施教。

(5)加強培優輔差的力度,對學困生的個別指導,縮短差距。

(6)圍繞知識點多設計各種類型的練習,指導學生解答,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要對學生進行規範化要求和訓練,對照課標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注意從平時的每節課抓起,注重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教學,在教學中要注意展現問題解決的過程,概念的形成過程,公式、法則、性質等結論的推導過程,解題方法的思考過程。同時每次考試前老師都要給學生講一講考試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提高學生做題的速度和準確率,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考試後要注意總結失分的原因,要讓學生學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