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5篇

教師9.91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師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5篇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如何理解數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 、 創設情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感

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大面積參與,使抽象的數學具體化,緊張的情緒輕鬆化,“若隱若現”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後再把它們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鞦韆,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裏的活動器械嗎?”於是,國小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只滑梯,2個鞦韆,3只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 、體驗生活,在生活實例中啓蒙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啓蒙學生的數感。

1.聯繫身邊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着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如在教學認識數時,開展了“天天和數交朋友”辨論會,有的學生慷慨陳辭:“早晨要看手錶幾點起牀;打電話要看電話號碼;進教室要看幾樓幾班……我們每天不和數打交道就不行”……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中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數的意義,爲建立數感奠定了基礎。

2.感受生活實例,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實例,並從中深刻領會數學知識,不僅能使學生加深數學與生活相聯繫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採擷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實例,爲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有些同學不理解5-0=□,我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爲什麼5-0=5?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被充分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說有5個蘋果,吃了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吃,所以還剩5個,5-0=5。生2:今天媽媽給了我5元錢,我現在一點也沒用,還有5元錢,列式5-0=5……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確了不管5個蘋果,5元錢還是其他物品,只要減去0,就都是從5個東西里去掉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去掉,所以5減0還是等於5。從而在這些生活實例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了數感。

  三、活動激智慧,在活動中發展數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又是學生經歷數學化並自我建構數學知識過程的活動,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認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動中匯合並得到表現。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爲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等活動的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1.構建活動平臺,讓學生感應數在何處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幫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順序等相對關係,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應數無處不在,體驗數感的存在。如爲了讓學生感應信息數字化,教師構建一個活動平臺:讓學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證號碼抄下並且解讀。當明白了身份證號各位數字所代表的信息後,請學生當一次校長助理,仿照身份證號碼的設置,爲學校設計全校學生的學號。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感應到數能表達和交流信息,而且數就在生活中。

2.開放活動時空,讓學生感受數有何能

學生對數學一般有枯燥無味、神祕難測之感。爲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開放活動時空,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使之感受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認識釐米、米以後,我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一根5米長的繩子結合估算實際丈量校園內某一地方的長度,進一步加深對米等長度單位的認識。往後我又隨機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讓學生以繩子當籬笆,去圍一塊地,開展“看哪個小組圍得多”操作活動,學生很有創意的想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圍法,有在操場上圍成長方形的,有靠一邊圍牆的,還有找一個角靠了兩邊牆圍的……學生通過相互比較,最後擇優選定了操作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就使原來枯燥乏味的單位概念教學“鮮活”了起來,學生也更加喜歡數學,更好地應用數學,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以人爲本”, 在估算中增強數感

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確計算。新課標也指出估算相對於精確計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廣泛的實際應用,更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各種有利時機,改變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逐漸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

如:“一本書9元,全班52人,全班每人買一本大約需要多少錢?”在估算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爲:“10×50 = 500,估計在500元左右。”有的學生認爲:“10×52 = 520,不到520元。”有的學生可能說:“9×50 = 450,肯定比450元多。”對於這些方法,教師都應該加以鼓勵,併爲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不斷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逐步發展估算的意識和策略,從而將估算內化爲一種自覺、自主的意識,進而形成一種習慣,使學生在不斷地估算中發展自己的數感。

綜上所述,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沉澱的、積累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較長時間的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來。教師應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深入鑽研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設有助於培養學生數感的情景,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良好數感,提升數學素養。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2

關於數學教學的本質問題,探索式教學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師生共同參與,全方位展示數學思維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主要包括揭示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概括形成過程,暴露數學問題的提出過程,解決方案的制定選擇過程以及探索數學結論的發現、論證過程。探索式教學是現代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重視背景介紹,通過概括形成概念、法則

教學中每一個概念的產生,每一個法則的規定都有豐富的知識背景,捨棄這些背景,直接拋給學生一連串的概念和法則是傳統教學模式中司空見慣的做法,這種做法常常使學生感到茫然,丟掉了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極好機會。探索式教學就是要克服這種弊端,還概念和法則形成過程與學生。如方程的概念

教學,傳統的方法是給出方程的定義,然後給出若干式子讓學生判別哪些是方程。探索式教學的做法是,先給出若干式子,然後讓學生觀察,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特點,如一部分式子是等式,一部分式子是代數式,在等式中又有一部分是含有未知數的,這樣我們就把這一種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類似的例子可以舉出許多,這裏不再多說。

二、提供開放問題,通過探索發現定理、結論

數學中的每一個定理結論都是前人經過艱苦的探索發現的。即使是一個一般的命題,一個猜想,其提出的過程也凝聚了數學家的智慧。傳統的做法往往是給出現成的結論,然後照搬現成的證明。這樣做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總是心存疑慮:這個定理是怎麼來的?這個證法是如何想到的?探索式教學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的被動局面,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疑慮,讓學生

主動積極地去參與探索,嘗試發現,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創設問題情景,通過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解決”的能力是數學能力的集中體現。傳統做法往往是淡化“問題意識”,教者奉獻該學生的是一些經過處理的規律問題和現成的漂亮解法,捨去了對問題的加工處理過程,也捨去了制定解決方案的艱辛歷程,學生聽起來似乎顯得輕鬆,但數學的能力卻未能得到應有的提高。探索式教學則是要強化“問題意識”,充分展現對問題加工處理過程和解決方案的

制定過程,既磨練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造就民主氣氛,通過比較優化解題方法

在數學中,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法是十分普遍的,傳統的做法通常是將那些教者認爲最佳的方法介紹給學生,害怕學生走彎路浪費時間。然而這些最佳的方法往往不是垂手可得的,學生有時很難想到,甚至無法想到。學生在讚歎教師“妙筆生輝”的同時又感到一絲無奈。

探索式教學則要求儘量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要打破權威,造就民主的課堂氣氛,充分傾聽學生的意見,哪怕走點“彎路”,吃點“苦頭”

;另一方面,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評判各方面之優劣,最後選出大家公認的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增加發散機會,通過交流,實行羣體效應

數學中除了“一題多解”以外,還有“一題多變”、“一法多用”、“一圖多畫”等多種發散機會。探索式教學十分重視爲學生增加發散機會,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和參與場所,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因素,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並通過交流,集中羣體的智慧,實現課堂教學的“羣英會”、“大合唱”。

六、注意回顧反思,通過總結提煉數學思想

探索式教學要求充分暴露知識的發生過程,其中包括數學思想的提煉概括過程。數學思想總是蘊藏在各種具體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之中,它是知識的結晶,是高度概括的數學理論。數學思想不僅對學生系統地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具有指導意義,也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大有好處。探 索式教學通過對學生知識的回顧、反思,對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煉,挖掘出其中的數學思想,並用數學思想指導數學教學實踐。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3

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是在學生會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掌握了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因此學生計算能力初步具備的基礎上,學習本單元的內容,難度並不算很大。但在實際教學中,從課堂練習和作業反饋來看,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主要表現在:

1、數位不對齊,有的學生把一位數加減兩位數中個位上的數對到十位上,造成計算錯誤。

2、橫式上的得數不寫。

3、有的學生在寫豎式時,總是把數字或符號抄錯,如把23抄成32,把加號抄成減號。

4、有的學生豎式是寫對了,但在具體計算時把減法當加法在做,或把加法當減法做。

5、有的學生口算了以後就把答案寫在橫式上,再列豎式計算。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回顧我的教學,不難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並不熟悉低年段的學生學習特點,在我的潛意識裏,已經把他們的能力拔高了,很多細節,我沒有強調和深入講解。例如我認爲“數位要對齊,就是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學生理解沒有絲毫問題。現在看來,我的想法太幼稚了,我應該應該舉一個如25+9或類似的算式,讓學生在錯例上,加深對“十位對十位,個位對個位”的印象。

針對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應該加強列豎式計算,嚴格要求按規範的方法和過程去計算;爲了提高計算速度和正確率,對差生還要鞏固2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能力(可以讓學生熟讀口訣表);

通過一個多月的教學,我覺得,瞭解教學對象和把握教材真的很重要,“把握教材+熟悉教學對象=有效教學”這句話真有道理。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4

一、基本情況.

本次數學考試,參加考試的學生共有47人,合格率爲88%。

二、試卷分析

1、主要成績。

從卷面來看, 有以下幾點成績值得肯定:

(1)學生的基本概念掌握得比較紮實,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較好地運用。

出學生利用基本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好。

(2)學生的計算技能較爲熟練。

這充分說明,教師在簡便運算和複習簡便運算時,充分運用變式練習,加深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與運用,因此,學生對於乘法分配律運用較好。

(3)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應用題中基本的數量關係。

從這次畢業試卷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應用題數量之間的關係,基本掌握了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具備了一定的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這次數學畢業的卷面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我們知道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量與率的對應關係是學生掌握的一個難點,但是從卷面上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夠比較好地掌握。應用題的第一、二、三題就是稍複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學生對於數量關係分析得比較好,失分率較低。

2、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這一類題的失分率較高。

二、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沒有完全養成

1.稍複雜的數據和文字都會對一些能力較弱或習慣較差的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計算時顧此失彼,面對衆多信息時理不清頭緒。

2.對題中提供的原始材料、情境、信息,不能耐心解讀、全面觀察並選擇有用信息幫助解決問題。

3.卷面中還是免不了有單純的計算錯誤、抄錯數據、漏小數點、漏做題目等我們俗稱的低級錯誤。可見平時的作業習慣、讀題習慣、驗證習慣等影響學習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臨考時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數學教師一貫的關注,循序漸進的培養和持之以恆的培養。

面對以上諸多問題,我和多位數學教師在一起針對試卷中的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教學研究,深刻反思了我們平時的教學行爲改進措施如下:

今後改進方法: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利用課堂教學及課上練習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紮實程度。

(2)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尤其是動手操作認真分析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培養。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認真審題,及時檢查,仔細觀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4)教師應多從答題錯誤中深入反思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的靈活性,聯繫生活、及數學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既面向全體,又因才施教。

(5)加強培優輔差的力度,對學困生的個別指導,縮短差距。

(6)圍繞知識點多設計各種類型的練習,指導學生解答,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要對學生進行規範化要求和訓練,對照課標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注意從平時的每節課抓起,注重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教學,在教學中要注意展現問題解決的過程,概念的形成過程,公式、法則、性質等結論的推導過程,解題方法的思考過程。同時每次考試前老師都要給學生講一講考試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提高學生做題的速度和準確率,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考試後要注意總結失分的原因,要讓學生學會反思。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5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教師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最好的方法及途徑。興趣沒有,學生學得也就沒勁。我覺得學生學習沒有興趣,主要原因在於教師沒有創設良好的環境,應該把題目放在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學習。比如:我在教學除法的過程中,“買東西”老師做顧客,請學生做小小售貨員,東西當然由顧客決定,需要的錢數就需要小售貨員作答。答對的要給以獎勵,這樣就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學生們會搶着回答,那就請坐的最認真,上課聽課最認真的學生回答。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請同桌之間相互做顧客和售貨員,看那兩個小夥伴合作的最好,要適時的進行表揚,並加以物質獎勵“小五星”。我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比以前有進步,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

再就是對學生的問題一概不拒。雖然有些孩子提出一些我們回答不或聽不懂的問題或與知識關係不大的問題,我讓他們放入問題銀行等到以後自己就能解釋,並不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老師來回答,只要認真學習自己就能解決問題。我覺得這樣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進師生關係。

還有在平時上課應該讓學生自己找出信息,自己提出問題,獨立解決問題,並引導學生進入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6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效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而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這門藝術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在20xx年就研究《國小數學課堂導入策略的研究》這一課題。

從參加工作走入講臺以來,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課堂教學讓我重新認識了師生之間的關係。原來一直以爲師道尊嚴,教師是高高在上,其絕對權威不容置疑。隨着工作的不斷開展、與學生的不斷接觸以及業務學習,我逐漸明白:課堂是師生間的一種對話,師生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沒有絕對的權威,也沒有絕對的平等。在教學實踐中我漸漸意識到:只有在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中,纔會感受到孩子們真正的自主;只有蹲下來與孩子說話時,纔會發現孩子們原來也是這般的“偉大”;只有心中充滿愛,纔會感覺到生活是這麼豐富多彩。

以下的一個小故事是我教學中的點滴再現,雖平凡,但很實,正是因爲有着一顆平常之心,我才覺得跟他們在一起,我學到了很多很多……

在教“萬以內數比較大小”這一課時,我事先讓學生帶來了厚厚的書本,告訴他們比比看看誰的書最厚,裏邊裝的知識最多,就當着全體同學的面給他頒發“知識小博士”證書,學生們急不可待地搬出從家帶來的厚書,尋找着書本最後的頁碼。 “我的頁數最多,有988頁!”王春瀅第一個把自己帶來的書的頁數報了出來。

“988!”我一邊認可地點頭,一邊把數字一板一眼地寫到黑板上,然後鄭重其事地宣佈:“這本書有988頁,這個數可真不小哇。看來這個證書得發給她了!”

我話音未落,就聽見一個同學大聲說:“老師,我的頁數比她的還多,有1302頁呢!”“1302?”我把這個同學報的數字寫到988的旁邊。“憑什麼就說1302頁比988頁多?”文藝委員從來不肯輕易認輸:“你的都是1、2、3,還有個0,我的數都是9和8,怎麼不比你的大?”她的質問還真拉來了響應的夥伴,但同時也激起了更多的反對:“988再大也沒有到1000,1302可是一千多呢!”“1302是四位數,988是三位數,四位數就比三位數大!”激烈的爭論中,同學們時而獨立思考,時而互相商量,每個學生的思維都伴着激情自由地飛翔。一次、兩次……直到我鄭重地宣佈第四次,大家才心服口服地讓我把證書發給了吳夢瑤。

……

一節課的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溜走了。這節課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認爲,正是在課堂一開始就營造出了一種積極思考的環境,學生才能更放得開。在課堂中,我總是儘量以學生爲主體,給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機會。在學生的自由討論,自主發言,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增強了對數學知識的熱愛。我想,只有尊重學生,順其自然,學生纔會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課後我在想:數學所要給予學生的不僅是邏輯思維和計算能力,還要讓每一個學生“長”出一雙數學的眼睛,發現並有興趣解決生活中無數個數學問題!體驗多了,信息豐富了,課堂活躍了,探索有價值了,孩子們的興趣濃了,數學也就不再枯燥了。只有這樣,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纔不是一句空話;只有這樣,學生的個性才能在學習活動中盡情地舒展;也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在激情的陪伴下自由地飛翔!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7

今天的風很大,天空中不時會有颳起的土和小草。從廁所回活動室的路上,郭海洋突然指着天空大聲地喊起來:“快看哪,天上什麼飛來了?”。我和小朋友都隨着他指的的方向看去。只見從北方有一個很大的白色東西向南方飛來,隨着那個白色東西越來越近,小朋友有的說是飛機,有的說是大鳥,甚至有的小朋友還說是飛碟。白色的物體離我們很近了,終於看出了是一個很大的白色塑料布,小朋友們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回到活動室,很多孩子還在討論着那個白色的塑料布。我見他們還對那塊塑料布那麼感興趣,就問他們塑料布怎麼會飛到天上去呢?通過討論孩子們明白了風大了就會吹起來,很大的風會給人們帶來很多不便,甚至還會把大樹房子吹到等很多危害;但小一點的風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多好處,例如發電,吹乾衣服等。我又問孩子們塑料布和塑料袋飄在空中好不好?有的孩子說很好看,可有的孩子說不講衛生。針對這些我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讓他們懂得塑料袋舊電池等這些東西,對環境破壞非常嚴重,不能隨便亂扔,看到垃圾要撿起來放到垃圾桶,從而培養了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8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如果孩子生活在讚賞中,他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鬥;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學會憂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周圍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幫助中,他便學會關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親情、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一個積極、樂觀、進取、勤奮、堅強勇敢、好學、豁達、善良、聰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極悲觀自卑,而是外界壓抑的結果。多給學生說我希望、我建議、你覺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貫徹素質教育的前提。,徹底改變評語中該生怎麼樣,寫出你的特點、對你的建議、對你的期望,要點燃學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現學生高高興興進學校,而一部分學生雙差而出。教育要爲學生的一生負責,決不能僅僅爲了考試,我們在培養一個人,一個將來在社會立足的人,一個要有創造性能力的人。這是教師神聖的責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問題是家長缺少教育觀念!

家長會一定要給家長講清楚:

1、儘量多表揚孩子,輕易不要批評他們,因爲他們已經長大。

2、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和進步,不要因爲考試失誤而責備學生。

3、多瞭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員之間要民主,要談心,要溝通,但決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不能在別人面前說孩子的缺點,堅決不能給孩子下結論。

5、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待人接物、學會關心學會尊重別人、學會負責。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9

[片斷]:

用小棒擺平行線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請同桌互相檢查。

生:他擺的不是平行線。這兩條線向下延長後會相交。

生:向上延長就不會相交。

師:那它們是兩條平行線。

生:不是,上面不相交,但下面相交了就不是平行線。

師:你怎麼知道下面會相交。

生:延長後他們會連的越來越緊,最後連在一起。

師:延長後他們間的距離會越來越近,最後相交。

師:你擺的是平行線嗎?你怎麼證明。

生:延長後不會相交。

師:爲什麼不會相交呢?怎麼知道你擺的就是平行線呢?

生:我把兩根小棒緊靠着直尺擺,然後再抽出尺子,兩根小棒就不會跑了,就擺出一組平行線。

師:你用直尺固定小棒,這個方法不錯。

生:我用尺量,我這兩根小棒的左邊寬5釐米,右邊寬也是5釐米。

師:兩邊寬一樣就是平行嗎?

生:兩邊一樣寬,怎麼延長都不會相交,它們的寬始終是5釐米。

師:如果兩邊寬不一樣呢?一邊是3.1釐米,另一邊是3.2釐米,它們會相交嗎?在哪邊相交?

生:會相交,短的一邊相交,延長後短的一邊會越來越短,最後就交在一塊了。

師:原來兩條平行線兩邊的寬相等,如果不相等,延長後就會相交。

師:中間放把尺子後,兩邊的寬度怎麼樣?

生:兩邊的寬度也是一樣的。

師:其實這兩種方法道理一樣的,都可以幫助我們擺出平行線。

……

[反思]

以往教學平行線的畫法時,許多學生對教材上介紹的方法不理解,大多數學生都是用模仿的方法在畫平行線,至於爲什麼這麼畫,學生們知之甚少,再加上如果按標準的畫法畫又比較麻煩,師生都愛在這上面偷懶,導致不少學生畫得很隨意。如何讓學生掌握平行線的畫法,感知平行線的特點是畫好平行線的第一步,平行的兩條直線延長後爲什麼不會相交,是因爲兩條平行線中間的距離是保持不變,無論怎麼延長,兩條平行線的距離始終不變,這樣他們就不會相交。掌握了這一點,可以幫助學生從距離不變的角度思考:怎樣才能使兩邊的距離不變呢?只能通過平移,隨手平移尺子容易移動,不容易畫,最好的方法是能夠找到一個靠山(尺子),引導學生思維向這方面轉變,讓學生通過自己嘗試找到方法,經歷畫平行線方法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平行線的畫法。

不過,這只是教學的理想狀態,效果還要等學生真正學過畫法後才能下定論。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0

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積極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動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數學教學得心應手。就此,本人想談一點淺見,以待指教。

一、實踐教學,創造成功條件,激發學生興趣

要使學生一拿到數學新書時就愛不釋手地翻來覆去瀏覽,學生的興趣是它的基礎。積極的興趣的傾向是朦朧興趣的開始,那麼如何把這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設法轉化爲一種積極的興趣,這在第一課尤爲重要,特別是在佈置第一課的作業中尤爲重要。

二、培養學生情感,促進師生感情

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對知識的領會程度,對教師教學的興趣密切相關。

三、情感傾斜,關注學困生

對於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果教師在情感上多一些傾注,在課堂多一些關注,課後多一些幫助,他們在學習上可能會有所提高,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也會隨之提升。所以作爲一名數學教師不但要有一顆愛心,更要有一顆耐心。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困生”轉化工作越來越受到關注,爲此,廣大教師已經從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轉化措施,促進“學困生”轉化工作的開展。但本人覺得,在教育應張揚學生有個性、應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今天,採用鼓勵表揚方式,來引導促進“學困生”的成長,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勵表揚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要讓陽光哺育每一個學生們快樂地成長,就需要有“六心”。

1、愛心。愛是教師的一把金鑰匙。真摯的愛,可以填平師生之間的鴻溝,取得學生的信任。教師要真正瞭解學生,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困生”,才能輕鬆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學困生”感受到愛的陽光,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學困生”成功的基礎,在對待“學困生”方面,一是教師自身要樹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個“學困生”不僅有進步的心態,也有進步的渴望,老師只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樹立起轉化“學困生”的信心,“學困生”身上雖然存在着明顯的差異,但也蘊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閃光點”,老師應選擇有利時機,適當加以表揚、鼓勵,循循善誘,喚起其積極向上的心靈火花。

3、細心。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學生都有有缺點和優點,作爲教師絕不能緊盯着學生的缺點不放,以致於看不到他的優點。特別是對“學困生”,他們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更需要教師細緻觀察,全面瞭解,從而發現挖掘在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讓一個“閃光點”在愛的陽光沐浴下變成更多的“閃光點”。

4、耐心。“學困生”的個性特點,素質天賦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導致了在轉化他們的過程中的差異性和複雜性,往往花費了艱鉅的勞動卻收效甚微。作爲教師,要切忌煩躁和蜻蜓點水,應一個知識點、一道習題耐心地講解,作個別輔導,指點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不厭其煩地指導,直到讓他們掌握爲止。因此,教師需要有耐心,更要“導之以行,持之以恆”。

5、寬容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寬容,會給“學困生”撐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師對犯錯的“學困生”不要動不動就批語、斥責,這樣會使“學困生”變得消極自卑,尤其對個性倔強的“學困生”,無休止的批語、斥責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產生叛逆心理,使“學困生”從感情上疏遠教師,不願意按受老師的教育。因此,教師要包容“學困生”的所有缺點,從感情上親近他們,興趣上引導他們,學習上啓發他們,生活上關心他們,讓“學困生”體會到老師時時刻刻都在愛護、關心他們。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1

不知不覺中,工作已經四年了,本以爲最難忘的教師節是第一次過教師節,可直到去年,才發現,去年纔是最高興的一年,因爲我的第一撥學生已經畢業了,他們那天都會來看我了,我一向在操場上等他們進來,看着他們進來看到我,一個個的衝過來和我擁抱,並送給了我一封封長信,以及一個個並不算精美,但必須是精心準備的禮物後,真是“得此生,能夠無悔亦!”

但同時,一份愧疚也油然而生,班中47人,除一人出國外,回來了42人,剩下的4人全是會考考砸了的學生,或許是對我有些憎惡,或許是對我有些歉意,或許是還無法從會考的失敗中擺脫出來,無法應對我和同學們的眼神,他們最終沒有回來,新教師感言。其中,還有一位因會考考砸而未到的女生髮來信息表示歉意:王教師,您好。首先,祝您節日歡樂!記得您以往說過“會考之後有人就聚不齊了”,當時,我怎樣也沒有想到那個缺席的人會是我…對此我感到十分愧疚和抱歉。但您放心,三年後將會有一個全新的任某某出此刻您的面前。對於剛剛開始的高中生活,一切都好,只是常常會想念您及其他教師、同學,但我想當我真正融入此刻的班級時就會好些了,範文《新教師感言》。再次祝您節日歡樂,請您原諒我無法讓自我像其他同學一樣,手捧鮮花地出此刻您的面前,但我會在那裏爲您及其他以往教過我的教師深深的祝福,願您一切都好。您永遠的學生——任某某”

那天,我其實很高興,和學生們在一齊聊天,回憶着一齊走過的三年時光,之後,還一齊去了ktv,與學生們一齊唱了很多歌:《再見》、《紅蜻蜓》、《朋友》。可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回來我想我會更加的高興,因爲我真的想你們了。明年教師節,不管會考你們考得怎樣,不管未來你們能否考上清華北大,你們都回來吧,因爲我想你們了。

任某某,如果你能看到教師的這篇札記,請你相信,教師是哭着寫完它的,此刻每一天坐地鐵上下班,坐到北苑時,都不敢讓自我的臉面向東方,怕自我看到你們家,怕自我回憶起去你家家訪時的樣貌,更怕自我又想起你從前稚嫩的樣貌。之後,忍不住給你打了電話,強忍住感情,和你說了很多,最終你答應以後必須會參加每次同學聚會,這纔是教師最高興的事。

沒過幾天,要換手機,手機號要一個一個重新輸入時,我把你們所有的聯繫方式都輸入了下來,也許,許多可能一輩子都再也用不上,但我還是會留着你們每個人的聯繫方式。因爲,也許,我不是你們人生中最好的教師,也許,你們不是我最優秀的學生,但請你們相信,我是最在乎你們的教師,而你們也是我最在乎的學生。

正是這樣的一個真正意義的教師節,讓我明白:也許,世界上再沒有一個職業像教師一樣,包含着這麼無私、這麼複雜的感情在裏面。可是,也正是這次教師節,讓我更加體會到教師的職責感。同時,也讓我把教師這個職業看成一份事業,讓我更加熱愛這份工作,它也支持着我,必須把工作做得更好,因爲,它除了關係着自我的未來,更關係着班中無數孩子們的未來。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2

所謂鋪墊,就是“陪襯,襯托”。鋪墊是教師在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策略。在一節課的開始,教師常常通過適當的鋪墊,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所謂“適當”鋪墊,意指時機恰當,坡度適宜,追求不知不覺、水到渠成的效果。比如,教學二年級(上冊)《認識乘法》。教材第二道例題是提供4張課桌,每張課桌上有2臺電腦的情境圖,讓學生計算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如果僅僅“教教材”,我們通常會分三步走:一是出示情境圖和問題後,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這些電腦是怎樣排列的;二是讓學生列式解答;三是問學生這裏是幾個幾相加,在明確是4個2相加後,告訴學生“4個2相加,可以寫成4×2=8或2×4=8”,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乘法。

這樣教學,學生固然也能學會乘法,但是在新接觸一個數學概念的時候,我們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概念的來由。特別是在這裏,學生很可能會產生一種困惑:已經可以用加法解決問題了,爲什麼還要學習乘法?當然,教材在接下來的“試一試”中通過5個4相加的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同時揭示寫成乘法比較簡便。不過,由於學生的困惑是伴隨着例題而生的,因此我總覺得,這樣的體會還是在例題中有所鋪墊更好。也就是,爲了讓學生體會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數的連加比較簡便(鋪墊的目的),我們可以在例題解決的基礎上及時鋪墊(鋪墊的時機)。

接下來,我們思考了鋪墊的具體教學安排。由例題的情境繼續出示問題:“電腦教室有20張電腦桌,一共有多少臺電腦?”讓學生說說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結果,用加法計算的學生說着說着就不記得到底說了多少個2,而用乘法計算的學生一下子說出了乘法算式。當時我們覺得,學生對乘法寫法的簡便已經有所感悟了,因爲用加法計算的學生沒有把算式說清楚嗎,這不正說明加法算式不夠簡便嗎?

但是,學生會有怎樣的想法呢?他們真的都能體驗到乘法的簡便嗎?有的學生只是聽別人說20個2相加,自己並沒有經歷如此煩瑣的相加過程;有的學生仍是對加法計算情有獨衷,對乘法的簡便並沒有深刻的體驗。因此,就這一點而言,我們覺得改說爲寫比較好,同時還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寫,在比較中增強體驗。實際上,這樣的想法恰恰與教材“試一試”中的意圖不謀而合。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直接出示20張電腦桌,想一步到位讓學生體驗寫成乘法比較簡便,似乎事與願違。這樣的鋪墊,對於學生來說,可能顯得比較突兀。由於沒有對這一鋪墊加以“鋪墊”,學生的體驗很難水到渠成,而是教師告訴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可以在出示20張電腦桌之前,出示數量稍小些的問題:“電腦教室一組有6張電腦桌,一共有多少臺電腦?”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後,問問學生有什麼感覺。此時,並不急於點破玄機,但是學生勢必會產生對算式煩瑣與簡便的初步感受。繼續出示20張電腦桌一共有多少臺電腦的問題,學生在兩種算式的比較中,自然會生髮寫成乘法簡便的感慨。

教學是講求時機的,鋪墊的時機往往應把握最需要的某個時刻;教學是講求坡度和節奏的,鋪墊的過程往往不能急於求成,最好在不知不覺間完成。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3

作爲教師,更應該付出更多的“愛心”來愛這些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快的讀懂他們。

“老師,讓我來分吧!”早點時間到了,我提着籃子匆匆走到孩子們中間,就聽見徐世英小朋友在我背後輕聲說,我扭頭一看,她張着兩個小手,擡頭看着我,正等待我的答案。“好啊!”我一邊說着,一邊將幾個小蛋糕放在他的小手裏,接到蛋糕,他馬上“忙”起來了。

說起徐世英,他確實算不上我們班非常乖巧聽話的孩子,在剛進幼兒園時,她的調皮好動愛哭也着實讓我和其她老師“頭疼”了一陣。慢慢的,我發現徐世英不像很多調皮的孩子一樣,“混世小霸王”似的,只知道玩,不學知識。他調皮好動,卻也非常聰明好學,在老師講故事、發書給小朋友、教小朋友唱歌時,他都一改往常的調皮好動,靜靜的聽着,認真的學着。不僅如此,興樺小朋友喜歡出頭,當老師帶小朋友複習以前學過的歌曲時,他就站在前面,面對大家,做給其他小朋友看;當我帶小朋友戶外活動結束回教室時,他就站在門口,像老師似的摸着小朋友衣服,讓他們一個一個進來,雖然這也時常讓許多膽小的小朋友不敢進教室;當我們開始吃飯時,他就跑過來“忙前忙後”。

認識到這一點,我跟其她老師也不再認爲他那是不聽話,違反紀律了,而是時常滿足他的“小虛榮心”。結果,他卻明顯比以前聽話了。最讓我意外感動的是,他的那一句“謝謝”。離園時間到了,我像往常一樣給孩子們穿好外套,戴上帽子。“老師,我鞋帶開了。”徐世英在我旁邊說。“那老師幫你係上”,我笑着說。我蹲下身,幫他繫好鞋帶,我剛要站起來離開,“謝謝”,他輕輕的抿着嘴說。聽到這兩個字,我一愣,參加幼師工作幾年了,每天離園時,幫小朋友穿外套、戴帽子、繫鞋帶,徐世英是第一個對我說謝謝的小朋友,這兩個字也在我心裏盤旋了很久,我又進一步認識了這個調皮好動卻也聰明好學的孩子。看到孩子的進步我心裏感到特別的高興。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4

一、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美麗的心座》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請7個同學上臺,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7由幾和幾組成。師還可以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後,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7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

二、 以猜爲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衆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爲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擲雙色片》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個雙色片,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爲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 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國小數學教師隨筆15

新教育的路,曲折而漫長,思考、應對,重新出發:

一、走着走着,別忘了當初爲什麼出發

某某培訓三年後,我依舊仍走在這條路上,用三個字來總結——不容易。

1、應對內心的迷茫,不容易。某某培訓的資料很強大,看似表面聽懂,其實有很多的東西是真不懂,最最關鍵的是明明懂得卻做不到,那時內心的那個迷茫、那種無力、那種黑暗……不斷地懷疑、反問,不斷地尋求答案,最終發現所有的答案都在自我內心時,才漸漸開始平靜、淡定、從容。

2、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容易。處理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不難,拿起過就能夠放的下。但人與人之間因爲摻雜了情感,就顯得格外複雜,心與心的距離有時就如天與地般遙遠。同樣一段文字,因解讀人的心裏認識不一樣,會得出不一樣的解讀,也最終理解了校長培訓時說的那句話:如果上帝明白人類發明了文字,估計它會被氣死。

3、做到“風不停,樹應靜”,真不容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怕是新教育圈子也是一樣,同樣一句話可能會被解讀成各種版本,傳遍天下,原說話者也無法解釋,因爲這一解釋,又將有各種不一樣版本的解讀,如此應對“風不停”,只能做的選擇是“樹應靜”。

還好,我依舊走在這條路上,因爲無論曾被他人如何誤解,或是被貼上多少標籤,我還是我——此心光明,夫復何求?!

再次反觀自我當初爲什麼選擇新教育?最初因拜讀校長博客中關於道德經的解讀部分而癡迷,隨後參加的培訓及送女兒入讀新教育學堂,皆因自我缺乏做人的智慧,缺乏爲人母、爲人妻的智慧,缺乏與人相處的智慧,如此,依舊走在這條路上,我的目標是提升自我的做人智慧。

二、也許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幸福是什麼?沒有人能夠概括出定義,因爲它只存在於你的心中,沒有外在標準的衡量。同樣的一天,有人爲賺到300元錢而感到開心,有人卻爲捐贈300元而感到開心,有人因感情而笑,也有人因感情而哭,而我的女兒可能因爲吃到一碗味道可口的蘭州拉麪而倍感開心,那時那刻,她很幸福。然而幸福卻沒有終點和極限,就像沒有百分百純正的黃金,它僅是一種感受,當時當刻。

既然如此,新教育最具價值的應是追求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因爲沒有結果。有一天,朋友問什麼是新教育?我突然覺得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因爲我所能概括的任何一個定義都不準確,也無法準確,我只能談談自我的經歷與感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收穫了些什麼,但這些都不是最終的答案,因爲目標在遠方。

三、最重要的目標應當是“我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

自從接觸新教育後,我就異常想辭職,以往因爲工作的選擇而異常糾結,一方面來自家人的反對,另一方面來自於自我內心的不確定,不確定自我的“另類”選擇是否真的是自我真心喜歡的;有朋友說是因爲我放不下此刻工作所帶給我的種。種名和利,看似對又好像不對,直到有天突然想明白一個道理,我的選擇目標是“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不是選擇工作的種類,只要目標和方向是明確的,選擇什麼樣的工作都是對的,因爲工作的動力和方向就是你“成爲”的方向,如此,糾結了三年的事最終放下了。

小某今年未被今日錄取,據說原因是孩子的目標感不強,剛聽到時還是有疑惑,如今也漸漸明白,目標清晰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教育中所提到的“喚醒”“發覺孩子的內動力”都離不開目標二字,一個人僅有目標明確,才明白自我平常要做什麼,也纔有動力去自願自發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