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與幼兒之間如何相處

教師2.62W

在幼兒園,與幼兒相處最多的是教師,在這相處過程中,因年齡小,往往處於被動狀態。教師與幼兒相處得如何直接反映在孩子的評價上。對怎樣贏得幼兒的好評,如何與幼兒親密相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下面是教師與幼兒之間如何相處,歡迎參考閱讀!

教師與幼兒之間如何相處

1.教師應該給幼兒創造一個寬鬆、自由的心理環境

綱要指出:“教師的態度和方式應有助於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因此,我們首先要尊重兒童,理解兒童,成爲幼兒的夥伴,傾聽幼兒的心聲,使幼兒感受平等,感受被尊重;要用溫和的目光、微笑、點頭、撫摸等給幼兒安慰、鼓勵和幫助。在一次區角遊戲中我看到夏夏小朋友一個人坐在美工角安靜地折手工,而且折了許多不同的手工,就主動走過去問她:“你這個電話機怎麼折出來的呀?能教教老師嗎?”她驚奇地睜大了眼睛並問我:“你是老師,你怎麼不會折呀?”我微笑着對她說:“老師也有不會的呀,不會的就要向別人學習。”聽了我的話,她就像個小老師一樣地教我折,還自豪地對其他小朋友說:“你們看,這是我教老師折的電話機。”

這使我認識到,教師與幼兒平等交往,是開啓他們心靈的鑰匙。教師只有努力創設一個以幼兒爲主體的和諧寬鬆的人際環境,和幼兒一起玩耍、一起歡笑、一起學習,孩子們纔會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投入活動。其次,教師應成爲幼兒活動過程的觀察者。蒙臺梭利認爲:要教育兒童就要了解兒童。教師應具有較強的觀察意識和科學的觀察態度,要以欣賞、研究的態度去觀察幼兒,要會理解幼兒的行爲。觀察到某一個幼兒碰到困難、活動無法進行時,要適當給予指導、鼓勵和支持。

2.正確瞭解如何愛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這是他們成長中的心理需要。孩子的心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爲孩子判斷自己是否被愛的依據。現代教育要求教師“接納全部的孩子,接納孩子的全部”,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要求。孩子們時常會“不按常理出牌”,有時候會讓你束手無策,但是無論孩子怎麼樣,我們都要學會去忍耐、包容、欣賞和研究。孩子們都需要了解和尊重,都希望教師能和他們平等地交流,所以當你面對孩子的時候,請你先蹲下身來,我們的笑容、拉手、擁抱都是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你正被我關愛着。

3.與孩子聊天

聊天,即幼兒在一種無拘無束的氛圍中與教師直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感到自然就會暢所欲言,師生關係也就更融洽。我們班有個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掉眼淚,我通過與家長的交談了解到其在家也是如此。爲此,我主動與她聊天,瞭解到在家裏她的爸爸媽媽爲了讓她多吃點,每次都給她盛較多的飯菜,她總是害怕吃不了,所以一到吃飯就掉眼淚。於是我對她說:“以後吃飯的時候老師給你盛少點好嗎?”她點點頭,笑了。第二天吃飯,我給她少盛了一點,她很高興地吃完了,以後幾天我都給她少盛一點,她都高興地吃完了。這天,我對她說:“你前幾天都吃得很好,今天吃完一碗後添一點好嗎?”她低下頭,不做聲了,我就對她說:“你一定行的。”在我的鼓勵下,她又添了一點點飯菜,我馬上在班上表揚了她,從那以後,她每天都主動來添飯。可見,聊天能使教師獲得許多意料之外的重要信息。對有的放矢地引導和教育幼兒有很好的作用。

4.委託任務

教師採用委託任務的方式與幼兒交往,可以使幼兒的獨立性、責任感和辦事能力得到較好的發展。如:每天早晨,在幼兒抹好小椅子和窗臺後,教師可以委託一名值日生負責檢查是否合格;在餐前洗手時,委託一名值日生檢查是否洗乾淨、擦乾;有時還可以委託幼兒到辦公室拿東西,以及分發學習用具等,長期堅持,可以增強幼兒的集體意識,培養幼兒樂於爲集體做事的良好行爲習慣。

5.以身作則,建立威信

幼兒行爲習慣、道德品質正在逐步形成,父母、教師往往同時對他們提出各種要求,教育他們“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等。在家中,父母是他們的權威,他們的言行都受到父母的關懷和指導,入園以後他們的行爲又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指導,家長和教師在幼兒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尤其是教師。因此,家長與教師的言行對幼兒的心理髮展有重大影響。我們對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時,應該對自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如在園進餐時,要求幼兒保持安靜,如果教師大聲與人交談,幼兒也會邊吃邊聊,影響進餐。如果家長有挑食、剩飯的習慣,往往孩子也會存在相同的不良習慣,慢慢地在孩子心中失去應有的威信。反之,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幼兒進餐時,我首先做到拿東西輕拿輕放,與幼兒交流時儘量使用手勢、表情來暗示、鼓勵,與幼兒達到一種默契,注意營造一種安靜的氣氛,使幼兒專心愉快地進餐。

6.批評適當,講究藝術

批評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育手段,能否準確把握孩子心理、講究批評藝術,結果是大不相同的。孩子犯錯時,我們要接受、理解他們的各種行爲(如搶玩具、打人、撒謊等),要杜絕一些不正確的行爲,如冷落、笑話他們,對他們吼叫,可用不滿的眼神、臉部表情或搖頭,用簡短的語言“這樣做不對”“你太不應該了”“真可惜”等來批評幼兒的不良行爲。還可採取個別交流、集體談話,讓幼兒明白道理,知道錯在哪、應怎樣做,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如:“假如別人打你,你會覺得怎麼樣?”切勿打罵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教有損孩子的身心健康,難以贏得孩子的真誠,要保護幼兒的自尊心,把握分寸。

7.客觀地看待教育問題

對於幼兒教育,出現的問題大致有“不會”和“不能”兩類。對於“不會”,教師應該因材施教,轉變觀念,更換方式地讓孩子學會,而對於“不能”,教師要關注並分析其生活背景和身心因素。孩子的特殊行爲的背後隱藏着多種原因,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更應該理解這些行爲背後的意義,其中或許就有“渴望關注”、“渴望交往”的意願。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只有正視孩子自身的發展水平和特點,才能讓教育發揮最大效能。面對孩子們,先放鬆心情,消除偏見,學習並嘗試從多角度瞭解和分析孩子們的內心意願,只要你的愛以科學規律爲導航,你就一定能和孩子們愉快地相處。

標籤:幼兒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