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5篇)

教師1.4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冽,沁人心脾。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本給人啓迪,發人深思的好書。

自從參加名師工作室之後,纔想起該給自己充充電了,於是就從《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開始吧!在書中,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理論家,爲廣大教師們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既使我開闊了眼界,更引我深入地思考。

從書中,我領悟到:教育重在師生間的相互信賴,而信賴取決於民主平等的溝通。我是一名國小教師,國小生雖然小,但也要尊重他們。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對孩子傾注全部熱情,和孩子平等相處,給他們親切感、安全感和信賴感。愛孩子,就要把自己當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用心靈來溝通心靈,用感情來贏得感情。我想:當老師們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孩子們能對我們說真心話、悄悄話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已經成功了。

蘇霍姆林斯基還提出:“爲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作爲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對那些“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困生,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爲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資料,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爲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之中哪怕獲得一點進步也好。是啊!學困生是老師們最頭疼的,讀了這本書,我彷彿頓時豁然開朗,知道開學後去怎麼去對待我們班的這些“無可救藥”的孩子們了。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善於在每個學生身上發現他的天賦和才能,爲他們提供發展的條件,竭力做到使每個學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從而感到快樂,從中樹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並不比別人差,自己也有優點。對國小生,尤其是那些學習困難者,特別需要的不是失敗,而是別人的肯定,老師的賞識和成功的體驗,通過這些,才能促使他們產生一種內驅力,促使他們成就動機的發展,促使他們發現自己,看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和優點,從而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功。

書中的每一條建議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實踐。今後我還會繼續學習這本書中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讓自己的教學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

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學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讓作爲剛進入教育崗位的我受益匪淺,讀着此書,就好像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惱,給我指點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學識淵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種種困難時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有了明確的方向,給我以極大的鼓勵,他就像一盞明燈一樣,讓我對未來的事業前景充滿信心。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對於剛踏入教育行業的我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如若這桶水不及時予以添加,也會有用盡的那一天。“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所以,我現在的任務不僅僅是認真盡責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時的充電是必須的,只有多讀書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纔會將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而且教師是否熱愛讀書,精神世界是否充實,對學生有很深的影響。教師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老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所以想要成爲一名好教師,自己首先要熱愛讀書,和你的學生一同走進知識的世界,在世界裏遨遊!曾經,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讀書需要一定的時間,那麼,我們的時間怎麼夠分配呢?帶着這個疑問,我仔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講述一個問題都會有生動的事例爲證,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大都是蘇霍姆林斯教育教學的實例,他娓娓道來,有益於提高我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晝夜只有24小時。”爲我解答了這個疑惑。書中說:“每天不間斷的讀書,給書結下終身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四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在科學知識的海洋裏,我所教給學生的這些科學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所以教師的時間跟教育過程中的一系列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聯繫。教師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棵大樹,需要雨水滋潤它,怎樣才能讓雨水源源不斷使這棵大樹永遠蒼翠有力,生機勃勃呢?這是我們要想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常思考,會使我們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做出嚴格的反省,不會害怕正視自己的短處,反會努力尋找補救的途徑。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3

早就想拜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名氣很大,師範生的必讀書目。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閱讀完之後,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一、讀書破萬卷

在“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此建議和我們參加欒老師的語文閱讀小組是相合的,在這種共同閱讀和共同交流過程中多多少少我還是讀一些東西的,雖然沒有樣樣都讀,但也像“海綿裏的水”。閱讀的目的應該是感受,讓自己沒有辦法去世間所有的情況下通過書籍感受世界。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一部分。

二、喜而愛之,樂而往之

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中,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從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學中如果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挖掘可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課堂上的情感投入可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的一手好字,一口投入的朗讀腔都可以觸發學生對於這個學科的熱愛,教師的主導作用往往體現在讓學生熱愛,而語文更是最好的踐行學科。那種對教材的知識認識很膚淺的教師,往往在課堂上造成一種虛張的聲勢,企圖用各種懲治措施來加強對學生意識的影響,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可悲的。不喜歡被強迫,作爲一個獨立人格我們尚且都不喜歡,更何況孩子呢,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在長久的教育教學中必然站不住腳,只有熱愛,我們纔會選擇奮不顧身。

三、三人行,必有吾師

在“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中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這個問題,不論是對於青年教師還是老教師都是應該掌握的。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現在網絡信息十分豐富,是共享的、寬泛的,我們作爲年青教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從網絡或其他途徑學習的時候,全盤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顧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最終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們要清楚,名師絕不單單是靠簡單的行爲所能達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沒有一種結果是單靠一項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實際上每一種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幾十種、上百種乍看起來跟所研究、觀察、探索的對象相距很遠的,甚至沒有直接聯繫的因素決定的。在我所在的教研組,我是聽過所有老師的課的,其中有五位老師,我是跟聽了一年,五位老師毫無保留,一位青年教師何其幸哉,工作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裏,工作效率也是事半功倍的。

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務必快速成長,肩負起時代賦予我的使命感,做一個時代奮起者,傳播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真諦到底是什麼?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身上所承擔的絕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課業和成績,更爲重要的是讓您的孩子在學習的旅途中得到精神的洗禮和道德的昇華。能騰出一點時間,讀一點書。要讓自己不爲考試、不爲高分、不爲聲譽,只爲修心。

最後,教師並不是演員,但我渴望吸引孩子們的目光,我會用我的心靈澆灌這份職業,在今後漫長的教育征程上,我會用真心承擔起育人的重擔,一路向前,在平凡的教育生活中塑造不平凡的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4

看了《給教師一百條建議》,在結合螺小開展的讀書交流活動,深有感悟。在《給教師一百條建議》中書中有這樣一條建議,牢記猶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提高教師角色的轉變的重要途徑。

閱讀對老師和學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老師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需要大量地閱讀書籍,後進學生想要改變糟糕的學習狀況更需要大量的閱讀。閱讀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聯繫實際看來,這裏的讓學困生閱讀應該不是那種放任自由的讀,而是因人而異,有指導性的閱讀。不僅學生要讀書,老師也要堅持讀書,“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俗話說的好:站得高,看得遠。你書讀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就越多,思維開闊了,在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就有辦法解決了。所以作爲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爲了孩子們的一生髮展,也爲了自己能夠遊刃有餘、開心工作,讓我們來閱讀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5

《給教師的建議》真不愧是一部教育實踐的百科全書,從20xx年第一次翻開它時,就深深被書中生動的實際事例和精闢的理論分析所折服。後來在很多共讀的書目裏和跟隨共讀的活動中,又時時看到它的影子。這不,我們新密市靳凡瑋國小語文名師工作室在靳校長的動員引領下,每一位工作室的成員又捧起了這本既接地氣又聚人氣的“教育寶典”。

爲了能在新學期之初,讓大家更加地聚焦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問題,靳校長特地在共讀羣裏爲大家陸續發送了八次共讀驅動話題。這些話題牽涉到“教師閱讀、學困生、學習興趣、減負”等,其實這一系列的關鍵詞,都可以通過“閱讀”來解決一一隻有教師做到有效閱讀並能起到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學生纔會在潛移默化中快樂讀書,愛上讀書,愛上學習。即:教師“閱讀”,學生方會“悅讀”。所謂的學困生、減負等問題自然也就不存在。

先說一下“教師讀書”的問題吧。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着對時間的無奈,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裏說的:“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呢?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的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被大量事務性的工作像泥潭一般纏繞着,但是在“忙”的背後我們又留下了什麼呢?除了不斷增加的焦慮和不安,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也正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這個吞噬生命的“黑洞”裏,即使我們擁有再多的時間也只會如泥牛入海。

藉助我們工作室共讀《給教師的建議》的機會,我回頭梳理了一下從20xx年8月到20xx年8月這一年來自己所讀過的書,發現竟然非常輕鬆地把55個格填滿了(55本書,共1136.2萬字),也算是不小的成績。如此看來,我們本來以爲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填補自己忙碌裏的空白的,實際上當不停息地拿起一本接一本書的那一刻,你也正在爲自己的自我設限衝破一個個關卡。

再說說關於學困生的事情吧。其實,每個班裏應該都會存在“學困生”。根據從教二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我覺得“學困生”的存在,除了跟家庭有關係,另一方面就是學習習慣(尤其閱讀習慣)的問題了。“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轉化學困生工作的獨到見解,也是他幾十年教學工作的總結。但是一直到現在,仍然還是會有人認爲,學困生學習本來就有困難,還讓他分心去讀一些跟課本無關的讀物。純粹是耽誤事兒。而事實恰恰相反,學生學習語感越困難,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愈多,就愈需要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膠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暴光一樣,學生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說得多好啊!“學困生”學習困難,他就越需要從閱讀中獲得知識,進而增強學習興趣。所以,今年暑假,校外的輔導機構受到了相關教育部門的壓制,這是趨勢所在,也是教育發展使然。

新學期,我們可以借鑑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的建議:根據“後進生”的特點和知識的特點挑選一些供他們閱讀的書籍和文章,例如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該讀的是與數學有關的課外讀物,尤其是與他的學習困難有關的數學讀物。語文與文學方面的讀物,不可能直接地促進數學學習困難的解決,那是更大的背景。應該相信,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經過周密考慮地、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閱讀一些科普讀物,這是我們老師要關心的一件大事。

無論如何,我都覺得,課堂教學所有的問題,包括學困生的問題,都可以通過“閱讀”來解決。先解決教師閱讀的問題,具備了能帶給孩子們的東西,到孩子面前自然雁過有聲。他們在老師營造的聲音、氖圍裏,會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也會找到他們喜歡閱讀的書,對學習也會變得興致盎然。我的理解:學習困難的學生很多時候就是思考和思維能力比同齡人慢半拍,已有知識經驗比別人少一些,如何讓他們慢慢跟上來,閱讀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這就如小火慢燉一樣,在思維集中的閱讀中漸進式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從而培養思維能力,最終縮小與同齡人智力上差別,閱讀就如“隨風潛入夜”般起到春風化雨之效。

所以,教師閱讀拂春音,學生悅讀撥燈明。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6

那天說到:國小四年級左右有一個分水嶺,學生之間的差距在此時拉開。有些學生永遠地落後了。

爲什麼?我所想到的一個重要因素:

1、事實上,從四五年級開始,才真正開始展開對知識的學習,此前進行的,都是爲學習知識做準備的“前知識”的學習和訓練:拼音、識字、書寫、閱讀、思考力、專注力、紀律及自律……

蘇霍姆林斯基用另一套語言表達了類似觀點。他的表述是:到了中年級(前蘇聯的4~8年級)和高年級(9~10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爲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注:前蘇聯的國小指1~3年級),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比如,他舉例:在語言裏,有20xx到2500個寫法正確的字,它們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這些東西,是學生到了四年級以後掌握知識的工具。這類“地基性知識”,他還舉例了一些基本運算,比如千數以內的最常使用的加減乘除的運算題,等等。

關鍵是,對這些“前知識”,不僅僅是要求掌握,還要求牢牢掌握,不僅僅要求牢牢掌握,還要求無需運用“意識”地掌握——下意識,對,對它們的掌握要進入無需反應的下意識狀態。只有這樣,你才能無障礙進入下一個階段對知識本身的學習中。而很多學生所達到的,僅僅是“掌握”,距離“掌握到下意識狀態”還差一段距離,正是這一段距離,造成了這些學生對下一個階段學習的無能爲力。

2、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心性。這一點,我暫時沒有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提及。我相信他在後面的篇幅裏會提及——以不同的語言方式。因爲這個因素是如此重要。

老天賦予了人類兒童早期一個讓人驚歎的能力:無需注意力、無需努力即可學習。兒童早期,具備一種全方位學習的能力,就像海綿一樣,他可以一邊玩這個,一邊把那個也學了,他可以同時學習四五種甚至七八種語言,如果你同時在他耳邊灌輸它們。隨着長大,這種能力逐步喪失,漸漸,人類需要運用注意力來學習了。這大概也是因爲知識發生了,而知識是複雜的系統,需要甄別、整理和歸類。

我猜測,這個改變發生的關鍵時間點便是國小四五年級的時候。這時候,一個孩子要再運用老天給他的本能、無需努力地去學習已經不可能。這時候,人的抽象運思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開始比較明確地發生。而這時候,那些沒有養成良好心性而只憑本能學習的兒童,便不可避免地落後了。

3、思維力。這裏的差別是無需迴避的,是事實上存在的。這之間的差別可以有一個全網高速公路、鐵路系統和一條鄉間小路之間的差別那麼大。這裏給胎教早教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但這個領域過於神祕,我尚未深入研究,不敢多言。

對智力或思維力落後的孩子,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一些經他實踐覺得非常有效的方法。

他有一段話,值得思考:“必須識記的材料越複雜,必須保持在記憶力的概括、結論、規則越多,學習過程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換句話說,學生要能牢固第識記公式、規則、結論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須閱讀和思考過許多並不需要識記的材料。”在蘇霍姆林斯基那裏,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後者是前者的智力背景。

這時,對於那些落後的、智力尚未打開的兒童,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對於這類兒童,正是前面說過的‘第二套教學大綱’能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這套教學大綱能讓這些兒童的大腦產生一種驚奇。“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

我想起我的表姐、一位高中語文老師對她那些來自貧困山區的、智力顯得相當沉滯的高中學生所做的工作:她給他們看《蠟筆小新》之類的動畫片。而她發現這十分有效:智力的沉滯,似乎鬆動了。她發現,這些來自信息閉塞的深山、頭腦幾乎沒有經過像樣訓練的小孩,跟城裏小孩所需要的,是十分不同的東西。

我不認爲她找到了最好的辦法,但她似乎做對了一些事情。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7

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

我們不妨打個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的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發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有經驗的教師,在一節課上給一個學生布置2、3道甚至4道應用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佈置1道。這個學生做的是比較複雜的應用題,而另一個學生做的則是比較簡單的。這個學生在完成語言的創造性作業(例如寫作文),另一個學生則在學習文藝作品的片斷。

在這種做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兒童完成作業而得到評分時,從評分中看見了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學習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和有所發現的歡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心與相互信任相結合。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說: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着“想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

我有一個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他談到自己備課的情況時說:“我周密地考慮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做些什麼。我給所有的學生都挑選出這樣的作業,使他能在作業中取得成就。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讓我們看看帕夫雷什中學教師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薩克的數學課吧。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而解題佔用上課的90%的時間),他們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幾個組。在第一組裏,是學習最好的兒童,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應用題;其中還有一、兩個學生能夠即席口頭解答,不需要做書面作業:教師剛剛讀完條件,學生就舉手要求回答。對這一部分學生來說,除了教學大綱規定的題目外,教師還要挑選一些超過大綱要求的習題:應當給這些學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並不輕鬆的、要求緊張地動腦的工作;有時候,需要給學生布置這樣的習題,使他不能獨立地解答出來,但是教師給予的幫助只能是以稍加指點和提示爲限。

第二組裏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能很好地完成作業,是和進行一定程度的緊張的腦力勞動、探求和克服困難分不開的。教師們常說,這-部分學生是靠付出勞動和用功學習而取勝的,他們能順利地學習,是因爲他們勤奮用功和堅持不懈。

第三組學生,能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中等難度的習題,但是對複雜的習題則有時解答不出。在他們做作業的過程中,對這些學生的幫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組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一節課上所能完成的作業,要比第二組、第三組學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師無論如何不要催促他們。

第五組是個別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能力應付中等難度的習題。教師要爲他們專門另選一些題目,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這些組的學生並不是停滯不動、凝固不變的,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是會收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結果的。

有些教師能夠做到使他的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取得進步。應當去仔細看看這些學生在上課時的腦力勞動的情況。在這裏,充滿着上面所說的那種師生間相互體諒的氣氛,有一種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個學生都在儘量靠自己的努力去達到目的。你從兒童的眼光裏就能看出那種緊張地、專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會兒發出快樂的閃光(正確的答案找到了!),一會兒又在深沉地思索(從哪裏入手來解決這道應用題呢?)。教師在這樣的氣氛裏工作確是一種很大的享受。我親愛的同行,請你相信:無論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上的勞動是多麼緊張,他都會有喘息一下的時間,否則,要連上4、5節課是很難的。

我在五至七年級教過幾年數學。確實,這些和文學課、歷史課交叉安排的數學課,對我來說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那麼這種課就不會把教師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盡。教師不必緊張地等待着會發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監視那些由於無事可做而不時地用調皮行爲來“招待”教師的那些機靈而坐不安穩的孩子們,因爲在這樣的課上,他們的精力都被納入了正當的軌道。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着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多麼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啊!這些學生在緊張的勞動中顯示他們那積極活動的精神,他們變得跟以前完全兩樣了,因爲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業上。

有些教師經常抱怨說,兒童在上課時調皮,做小動怍……這些話總使我覺得困惑莫解。

如果你們,親愛的同事們,能夠認真地思考一番,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麼上述的情況是絕不會發生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8

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正如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所以,讀書吧,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爲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9

到了國中和高中,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主要是因爲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身的程度。

國小教師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的地基。

首先要注意基本讀寫能力。在語言裏,有20xx~2500個寫法正確的字,它們是知識、讀寫能力的“骨架”。經驗證明:如果兒童在國小裏牢牢地記住了這些字,他就成了一個有讀寫能力的人。但是其意義不僅如此。在國小裏獲得的讀寫能力,又是學生到了中學後掌握知識的工具。

遊戲成分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400個修辭性的成語也是基礎言語訓練的一種獨特的“骨架”。600個“童話用的”的詞,也就是那些在兒童的童話裏經常重複出現的詞,這是最低限度的詞彙量。

數學方面,在國小的四年級的教學裏,孩子們要牢記這樣一些運算,這裏不僅包括乘法表,而且包括千數以內的最常使用的加、減、乘、除的運算題。這裏還包括最典型的測量和量的變化。到了國中和高中,不要再讓單調的運算塞滿他們的頭腦,而應當把儘可能多的智慧精力用到創造性勞動上去。

全部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覺地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可是也不能不注意到:並不是一切東西都要解釋的。

我努力做到,使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跟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0

在這個暑假當中,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在書中,作者談到了很多教師都面臨着的困惑問題,並給予了深度的分析和解答。讀着此書,就彷彿是一位睿智的教師前輩,對我循循善誘,指點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藹而博學的老人,爲我細細剖析,樹立信心。在本書中作者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我深以爲然,作爲教師中的一員,我正應像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書中列舉出了一百個話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着實幫助了我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作者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相信這也是很多教師困惑的問題之一,在平時的工作當中,經常能聽到大家談論“實在是太忙了,完全沒有時間。”這一點我也不能倖免,平時我也這樣抱怨過。一天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已經排得很滿: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還要時常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回答家長的問詢,另外還要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已經是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之後,我們也要和所有人一樣,做好家務、教育子女。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作者給出的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學科裏,教科書所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教給學生們的這些基礎知識,也不過是滄海之一粟。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作爲老師,最希望不過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纔有興趣學纔可能學好!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愛上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建議教師去努力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甚至跟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爲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來說,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1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作爲一名新教師,我更能夠深切地感受到這句話的含義。有南師大組織孔起英主編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系列叢書中的在這本書《美術教育》,這本書將給教師的建議:分成了基本理念、活動設計、實施操作、材料運用、領域滲透、家庭教育和發展評價七個篇來逐一向我們展現。這裏面既有幼兒美術教育的理論知識還有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疑惑不解甚至還有如何幫助幼兒家長解決幼兒美術教育中的疑惑。從這本書中,我有三點認識:

1、給教師的建議意味着一種理論的高度;

2、給教師的建議意味着一種實踐的積澱;

3、給教師的建議意味着一種心靈的交融。

在基本理念篇中,我彷彿又一次回到大學,回到課堂,從新拿起我的理論課本,美術教育的的特點、美術活動的原則、繪畫的特點還有繪畫的目標原則等等。在日常的美術教育過程中,很多理論的知識時間一長就會有些模糊,而這次的讀書又讓我鞏固眼了這些寶貴的知識。有的老師可能會認爲面向時間的讀物與理論關係不大,甚至與理論無關,但是實踐都是以理論作爲指導的,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才能解決美術教育過程中的現實問題。

在這本書中,除了理論知道的再一次提高,對我影響頗深的是實踐地積澱。關於美術教育中的實踐問題,本書中也有很多地介紹比如不同年齡班的學生美術欣賞活動的設計要點,不但詳細地予以介紹還附上舉例分析,在看了書中的設計要點以後結合心中的那些不明白的地方,閱讀後面的案例,就很清楚明白了。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很多在比如:怎樣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怎樣讓學生大膽地畫畫?還有如何讓學生既習得技能有不影響創造性地發揮等等。這些問題在我們的美術教育過程,常常會跳出來困擾我們年輕教師,而這本書就通過前人的經驗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些棘手的問題。如同一位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我們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找到捷徑,通過這些實踐的積澱,幫助我更快地成長起來。

教師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態度與家長相處。教師要主動、積極地幫助家長不斷地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面對孩子美術活動中的問題,很多家長會有不同的疑惑,作爲家長大部分的時,他們會向教師尋求幫助。面對家長的疑惑,作爲年輕教師的我們很多時候自己也搞不清楚,這樣,我們在家長心目中的形象就會有所折扣。在這本書中,就在美術活動中家長可能存在的問題也給我們比較詳細的建議。如何正確對待社會上組織的繪畫競賽活動或繪畫考級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一般家庭中都會存在的,也是我們教師應該瞭解的,我們可以在這本書的幫助下,更快地瞭解到這些知識,使我們在與家長交流的時候,更加地自信。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爲年輕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爲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省悟人生——起點上的終點思考。

“ 一個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實用的方法——由終點開始思考。譬如說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歲想幹什麼,達到什麼程度,正在幹什麼,身邊會有什麼人……當這些明確時,你就知道50歲的時候自己應該在哪裏,已經完成了些什麼;在推想40歲、30歲以至於今天。”這是李老師文章中的話。如今的我當然已經明白並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學生緊緊連在了一起,和教育脫離不了關係。可是我在20歲的時候就沒想過30歲的樣子,在做什麼,到什麼程度,和什麼人在一起。更沒有想過40、50歲甚至再往後的日子。今年我30歲,我會不由自主想一些東西:教學的,教育的等等,會想幾天後的,幾個月後的我在做什麼,和什麼人在一起。當然就會想今後更遠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我想要什麼,我該做什麼,我正在做什麼,開始了思考不就是一個好現象嗎?

醒悟自己——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生活

“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爲一般的人” 是啊,人與人的區別就是脖子以上的區別,也就是想法決定活法,活法決定結果。如果我們和一般的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一樣的追求,一樣的思維方式,一樣的朝九晚五,一樣的春種秋收,你憑什麼可以成爲不同一般的人!這就像是工廠流水線,同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別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標新立異,有一個點與別人不同,有自己的特點就可以。往往能給你意外的收穫。我的“自留地”是什麼?如何耕種這塊地?很多問題隨着思緒的流動而明晰起來,那樣的我是什麼樣子的?人生因爲這樣的思索變得神聖而另人嚮往!

醒悟教學——一切的教育都應該從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

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呈現突出了學生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些理念不都是在極力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只有學生真正動起來的課堂,纔是以學生爲主人的教學。當孩子的眼睛晶亮,雙手揮舞,情不自禁時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課堂嗎?當學生正襟危坐,紋絲不動時,當學生千啓而不發時,我們是不是要自我反省:學生願意學嗎?學生學得開心嗎?

醒悟教育——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分寬容,如此而已。

作者在楔子部分的第二句話用簡單客觀的事實和樸實明白的語言道明瞭教育的幾個利好原則:長者的身教;民主的成長氛圍,瀰漫其間的真愛,寬容。他說“我的長輩親友沒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們,卻以勤勞,善良,寬厚的品格無聲的薰陶了我,爲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礎,讓我能夠自由自在的生長。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分寬容,如此而已。儘管我們也曾喊過,教育要有愛心,但是我深深地被這個文本背景下教育是“一腔真愛”感動而且共鳴;我們也認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能力的最好途徑之一是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但我們可能會忽略爲學生的體驗創造輕鬆安全自由的環境,並用寬容錯誤的博大的愛心允許和用言傳身教引導體驗中的失誤和偏差!短短的三句開篇語深深的打動我,也因爲他讓我想起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經歷。“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是的,人性是一個人有別於其他人的根本,人性的善,就像太陽的熱,他會溶解人心中的冰點。而孩子們美好人性的塑造不需要任何的教育,他們只需要接收周圍成人們發射傳遞來的善良、寬容、仁愛等美好的信息。他們需要的是榜樣與模仿,榜樣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因此作爲我們教師——孩子們心中最崇拜的人,孩子所生長“土壤”的創造者與耕耘者。我們的人性如何?我們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過嗎?相信我們曾經努力過,就是不知道堅持過多久?回想一下我們孩提時代,都是善良的,單純的,勇敢的,仁愛的,可是自己都不明白什麼時候變的世故、狹小,自私起來。其實孩子們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一個微笑,一息讚許,一個眼神,一個撫摸,一個擁抱。讓我們平時對孩子們多些讚美與鼓勵,少些批評與指責;多些尊重與理解,少些挖苦與抱怨。這些對於我們來說不算多,也不算難,就像李老師說的“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難的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快樂做。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2

作爲一名國小教師,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難題。有些時候自己絞盡腦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由於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沒有形成較好的解決對策。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很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啓發,而且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的辦法,這也燃起了我對讀書以的熱情。

在書中的第28條建議中,提到了勞動的重要性。這裏的勞動並不只是指幹活,而是指動手操作。有時候教師說了一堂課可能也不及學生動手試一試,理解的紮實。所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更多的採用動手操作的形式讓學生更爲直接的感受和體會,提高教學的效率。

建議中第35條和第36條都是說如何培養學生記憶力。書中提到,學生的思維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學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所以,記憶力不管是對成人還是對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想想那些學習好的學生是不是都是記憶力特別強的呢?但是這種記憶力並不是指的死記硬背。這樣只會把人變成傻瓜。他說:“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麼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在這裏,他特別強調了有理解的記憶。也就是說,在記憶的過程中,不隨意記憶佔的成分越大,他可能記憶的東西就越牢固。

其實,書中的每一條建議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實踐。今後我還會繼續去學習這本書中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爲己所用,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3

早就從各種渠道聽說過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也曾對其中的內容有過涉獵,然而在自己真正擁有了這本早想擁有的“教育寶典”,懷着無比虔誠的心情認真拜讀之時,心靈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啊,作爲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纔有興趣學纔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

怎樣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英語課,是令多數英語老師費神的一個問題。課堂上的感受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填鴨式”教育方法難以讓學生進入學習之“門”,所以作爲一名教師其重要任務是讓學生學會怎樣學習,要給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積極的學習氣氛,愉快的課堂模式、輕鬆的學習心態,讓學生獲取最大限度的語言信息量。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活起來!

活動課堂教學起始於良好的師生關係

“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了一半”。融洽的師生關係爲英語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良好的師生關係能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肯定的心理傾向,因此作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讓學生情緒飽滿地投入學習,獲取知識。

1、用微笑縮短師生距離

當我走進課堂,我總是用親切自然的微笑,拉開課堂教學的序幕。用微笑來問候他們,用微笑來激勵他們,同樣用微笑來提醒他們,我覺得微笑比嚴厲更能拉近師生關係,更能讓他們培養出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讓興趣教學貫穿整個英語教學始終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讓興趣教學貫穿整個英語教學始終。因此想方設法讓英語課情景化,戲劇化,讓講臺變舞臺、賽臺,讓學生在課堂“舞臺”上大顯身手,盡情地自我表現。使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使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將“寓教於樂”發揮到極致。

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我們知道,學生的智力各有差異有的智力水平高,有的智力水平低,再加上一些非智力關係的影響,其接受能力和鞏固能力肯定有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因人制宜,在教學中始終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堅持激勵教學法,對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獎勵,使他們樹立信心,獲得成就感。

活的課堂教學需要依靠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作爲一名英語教師,個人的素質和教學特點是不完全相同的,要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充分利用英語教材的特點,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將課堂教學搞活、讓學生樂此不疲。

1、表演對話

國小的英語都是對話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的,所以我就利用表演的形式讓他們試着走進想象中的情景中,發揮他們的想象,盡情地去表演,去理解、學習對話內容。表演能夠加深他們的印象,營造一種歡樂和諧的教學氛圍。真是“一箭雙鵰”啊。

2、善用活動課

在教學中適當安排一些英語活動課,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到一定的語言知識,培養一定的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活過程中自然地運用語言,讓英語課成爲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實踐證明,只要有效地激活英語課堂教學,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4

20xx年大學聯考結束後,填寫大學聯考志願成爲了那一階段家人、朋友最關注的話題。那個時候家裏並不富裕,所以我選擇了淄博師專。畢竟那個時候剛剛十八歲,對未來並沒有什麼打算,只是覺得學費便宜就去了。

師範專業的學生,從一進校門開始,“蘇霍姆林斯基”這個名字就無時無刻的出現在生活中。課本里有、講師會講、考試會考,連學校街邊的培訓機構都是講他的名字印在小廣告上。但是因爲年紀小不好學,並沒有認真拜讀過他的著作。

20xx年畢業後,很有幸成爲了一名教師。20xx年更是很榮幸地成爲青西新區管桂梅名師工作室的成員。這才深知自己並沒有什麼才能能當得起“名師”這兩個字。藉着工作室的讀書計劃,終於在20xx年的四月份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不僅是教育理論學專著,而且還是教育實踐鉅著。書中事例結合理論,通俗易懂,發人深省。從教7年來,捫心自問讀過幾本書?每天都在管理班級、備課、上課,課餘時間看綜藝、追韓劇,很少會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找理由、找藉口、抱怨自己沒有時間去讀書。現在想想,浪費了7年的光陰。

書中提到了教師讀書“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羣體,雖然待遇不是很高,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書籍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細膩而平靜,內心逐漸變得博愛而不自私,一句話,讀書可以使教師的靈魂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其實不光教師要讀書,更應該引導學生熱愛讀書。多讀書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課堂教學啓而不發。書中提到“要訓練學生的思維,就應該把他們帶到思維的源泉那裏去,那裏會展現出現象的鏈條,應該讓學生努力把握住這根鏈條,在記憶中保持住幾樣事實,事物的關係,這時候他們就是在受着無可替代的思維訓練。當然在各種現象的鏈條中,要一個接一個地進行發現,這樣纔會刺激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主要是要讓學生產生共鳴,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將要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在一起,抓住學生的認識與所要學習的內容之間的結合點,引發學生的共鳴,讓他們有的想,有的說。

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爲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俗話說得好,“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來說,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5

閱讀的重要性,多次被蘇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題中強調。從注意力的培養,到對後進生的工作,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抽象思維的發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觀現實,許多家庭、許多學校卻依舊不夠重視,或者是有形無實的開展,或者是有心無術的引導。這的確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當然,我們在引導學生們好讀書、讀好書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對學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響。“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教師能夠讀書破萬卷,勢必也能做到上課如有神。

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鍊,也是蘇霍姆林斯基書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蘇霍姆林斯基成爲“思維的活的源泉”。這對於當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們有着很好的借鑑意義。現在的學生在室內待得時間太久,在室外待得時間太短;在教室內待得時間太久,在野外待得時間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實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書,大自然中更有着無限待開發的課程,我們應該爲學生們提供更多這樣的場所,提供參觀、研究大自然的機會,而我們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帶領學生們從中學到更多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學生們可以觀察到很多,感受到更強烈的萬事萬物的聯繫,從而使思維得到更好的開發。

標籤:讀書筆記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