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傳媒

平面廣告設計中隱性之美探討論文

傳媒1.9W

摘要:平面廣告設計中的隱性美,是富有美學特色的設計,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內涵,是隱性特性與平面廣告設計的完美結合。本文分析了平面廣告設計中隱性美的內涵,對隱性美的主要體現形式進行了深入探討,希望對隱性美有一個較全面的分析探究。

平面廣告設計中隱性之美探討論文

關鍵詞平面廣告設計;隱性美;表現形式

隨着媒體多元化以及商品多樣化的不斷髮展,對於平面廣告的設計效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廣告傳播過程中出了注重對產品的介紹宣傳外,更加關注廣告本身對於受衆的吸引力。只有保證廣告本身對消費羣體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使廣告中商品被受衆所接納,達到想要的設計效果。廣告本身就是一個視覺美的享受,我們在進行平面設計時候一定要注重“隱性”美的展示。

一、隱性美的內涵

隱是詞義修辭格中使用最廣泛也是最重要的修辭手法之一,是指物體的性質不表現在外表,靠個人體會去了解其特徵。平面廣告作品想要獲得更好的效果,很重要的途徑就是對隱性美的有效運用和顯現,做到明而不俗,隱而不晦。隱性美屬於美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指符合美學基本規則的事物或者意境。隱性美在美學中還具有特殊的審美屬性,在對事物意境的表達出,會展示出一種朦朧的感覺,讓受衆內心產生一種清新、神祕的獨特和持久審美感受,應用於平面設計中,可以使這個設計效果有美的屬性和持久的宣傳能力,從而達到想要的.宣傳效果。

二、隱性美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主要體現

(一)空白中的隱性美

在平面設計中,往往通過隱藏、留空、分解等手法制造出畫面中一些空白部分,用最簡單的圖像以及最有意味的形式給觀衆帶來心靈上的愉悅和輕鬆。充分將審美心理和美學原則相結合,將平面設計中所想要表達出來的內容進行深化,恰當的“留白”可以增加作品的靈動感,“留白”的部分往往會成爲受衆視覺的交點,提升受衆對於作品的關注度。“白”是一種意境,並不是真正的空白,作爲一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出現,能讓受衆在看到廣告時有一種回味思考的感覺,從而加強受衆的記憶功能。

(二)幽默中的隱性美

人類在交流過程中,能使人感到有趣、生動、滑稽的東西叫幽默,幽默能使人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幽默也屬於美學的範疇,有着放鬆精神、平和心態的功能,正是因爲這種特點,現在被越來越多的應用於廣告平面設計,能通過隱藏真正的目的達到銷售的目的,成爲最受大衆歡迎的廣告形式之一。“巧妙地運用幽默,就沒有賣不出去的東西”,幽默是通往受衆心理的一條捷徑,幽默可以淡化廣告中的功利性,減少消費者的牴觸、懷疑心理,讓人們在藝術的享受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廣告的信息。

(三)反常中的隱性美

反常,就是與常規思維背道而馳,藉助逆向思維,從而反映深刻主題的藝術表現手法。平面廣告中反常的運用,可以達到出人意料、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這種反常的手法也蘊含着隱性美,把真實、正常的意圖隱藏起來,用反常的畫面表達出來,能提醒受衆關心事物背後的真相,有着宣傳教育的作用,所以常用於公益廣告。在設計中遵循美的原則去進行反常設計,在大衆能夠理解的層面上,產生懸念反差引起受衆的興趣,同時又淺顯易懂,增強廣告的表達效果。

(四)視錯中的隱性美

現實中經常碰到錯視的現象,等發現真相的時候會由衷的表現出對錯視現象的讚歎。錯視是是一種能吸引人注意力的現象,不僅能讓受衆感到新鮮感,同時能給人們帶來驚喜和樂趣,平面設計中通常利用圖形產生的視錯規律進行廣告圖形的排版設計,使其形成一種反邏輯的多重視覺效果,在消費者眼中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使用這種方法的廣告設計,會形成一種高級的視覺隱藏美,加深廣告的底蘊。

(五)象徵中的隱性美

象徵是一種深入淺出、意境深遠的構思方式,將深刻的思想表現在平凡的事物上。象徵應用於廣告設計能使受衆在欣賞廣告作品的同時,產生豐富的聯想,同時得到一些啓示,增加廣告的深度。象徵可以在平面廣告作品中將平凡的事物賦予更深刻的內涵,將廣告想表達的內容朦朧的表現出來,使得具象化的事物有了思維,具有極強的暗示性,使大衆的欣賞廣告作品時產生豐富的聯想,增加對商品的購買慾望.

三、結束語

隨着人們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斷進步,對於平面廣告設計也有了新的要求。廣告設計不能簡單的對商品特性進行展示,還要通過廣告本身的藝術感染力來打動消費者,從而使得廣告效果最大程度的發揮。平面廣告設計中隱性美的合理利用,可以提升廣告的內涵,增加商品的檔次,讓消費者產生強烈的購買慾望,增加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促進平面廣告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咪妮.平面廣告設計中的“隱性”之美解讀[J].現代裝飾(理論),2016,02:123.

[2]王曉紅.論平面廣告設計隱性美的表現形式[J].智富時代,2015,08:329.

[3]彭冠淇.論平面廣告設計的隱性美[J].藝術教育,2015,09:281.

[4]黃璜.平面廣告設計如何體現隱性美[J].大舞臺,2013,05: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