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創業

關於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集錦5篇)

創業1.85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集錦5篇)

關於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1

一、問題提出

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和李克強總理提出“大衆創新、萬衆創業”口號的背景下,如何培養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創業勝任力成爲各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以及對本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回饋。最後根據大學生具體要求提出相關建議,來切實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提高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更好的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進行。

二、調研過程及結果分析

(一)調查情況介紹

此次數據調查採用的是問卷填寫的形式,通過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總共發佈問卷200份,回收196份,有效問卷爲189份。此次問卷的主要調查對象爲大三、大四的大學生,專業類別側重於文科、工科、理科、以及醫藥類。

(二)調研數據分析

1.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看法根據調查得到的數據顯示,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概念的認識分爲三種:

一、開創屬於自己的一份事業,比如開店;現在許多文科類的大學生利用自己的優勢,在大學期間進行網店創業包括淘寶店、微商等。

二、開發一項創新項目;這一方面理工生較多,理工生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創新項目的研發。

三、開辦一個公司或企業;大學生創業現象越發普及,大學生也逐漸成爲了全社會創業的主力軍,在我校就有許多大學生開辦公司,其中也獲得了一定的程度的成功。隨着創新創業的潮流盛行開來,許多大學生跨入自主創業的隊伍中。在大學生創業羣體,專業類別的不同,創業主體也有一些差別。文科、理科和工科類的學生較有創業想法,而藝術和醫藥類的學生有創業想法的較少。

3.大學生創新創業阻力的分析

在調查數據裏70%的大學生都是支持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認爲大學生自主創業對社會都有着積極地影響;也有大學生認爲大學生自主創業風險大,創業勝任力不足,缺乏社會實踐經驗。這也是大學生不足之處,更是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必要。數據看出,大學生的創業的阻力因素主要爲經濟能力狀況、社會實踐經驗以及專業性知識。有創業想法的同學,考慮到最大的因素是經濟問題;而在迷茫中的大學生則是社會實踐經驗的不足;沒有創業想法的同學,比前兩者更在意的害怕失敗,因此對創業沒什麼想法。在調查中,有創新創業想法的同學,立馬執行的人很少,僅有23.81%;有48.68%的人猶豫不決,認爲自己的想法存在着缺陷,對自身不夠自信;也有人不敢去,畢竟現實和想法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達到了26.98%。因此大學生真正創業的很少,根本原因在於大學生自身的創業勝任力不足。

4.創新創業教育與創業勝任力的關係

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致力於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勝任力,從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本次數據分析爲高年級、低年級的學生在接受創新創業教育與勝任力關係。根據上表數據中得出,大三、大四的學生在創業勝任力“有一定的提升”方面,明顯高於大一、大二低年級的學生;而在“基本沒有提升”一項,大三、大四也低於低年級。同時在數據上也可以看出,高年級有一半的人數,創業勝任力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勝任力有很大提升的人數較少,不關心創業勝任力的同學也有不少。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調查得出,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充滿着濃厚的興趣,也非常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整體上,大學生對自身的創業勝任力倍感不足,認爲自身的創業勝任存在着缺陷,且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形式單一,創新課程配置不合理,社會實踐機會較少,自身的創業勝任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如何提高大學生創業勝任力

1.高校維度

高校要積極落實與強化創新創業教育,首先要優化創新教育課程,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其次實行項目管理,針對於創新創業意識強烈的學生進行創新管理。最後學校要多開展豐富的課外拓展和創業實踐活動,實行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成立創業俱樂部,以俱樂部的方式,搭建大學生創意交流合作的平臺。配備專業的師資團隊,加大對俱樂部的指導與服務。

2.大學生自身維度

大學生應當加強自身的創業學習,加大書籍的閱讀量,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參加創業類的課程學習、培訓以及創業大賽,多方面提升自己。同時也應該多利用課餘時間,結合課堂知識進行社會實踐,拓展自己的視野,進行市場分析,挖掘商品市場,培養自身的市場意識。

關於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2

一、高校畢業生基本情況

據統計xx縣20xx年至20xx年高校共錄取人數約爲4000人,其中高校畢業生回xx縣人才交流中心報到的630人,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選擇到發達城市地區自主擇業或創業就業,只有少數到xx縣報到。三年來採取措施擴大就業,其中招錄教師、特崗教師、公務員招錄安置了185名高校畢業生。經小額貸款扶持的有83人,創辦企業75個,帶動就業115人。

二、大學生就業存在問題

一是大部分高校畢業生不願回到農村一線來。大學生經過十年寒窗苦讀,步入高校,希望脫離農村,融入城市。二是大部分畢業生寧願就業不願創業。創業受到很多條件限制,技術、資金、經驗管理水平、抵禦風險能力等,直接就業風險低,穩定就業積累經驗、資金後再創業是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的選擇。三是大學生創業缺乏經驗、創業項目、創業資金。四是創業環境、創業風險、創業成功率低等因素影響到創業。

三、促進大學生創業意見和建議

一是出臺優惠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一線來創業。二是採取部門聯動,篩選建立優質項目庫。支持大學生在發展成熟項目、產業中實現創業。三是開展有針對性的大學生創業培訓,提高創業技能、管理水平、市場經營能力、抵禦經營風險。四是各部門出臺具體的關於大學生創業的資金扶持、擔保方式、稅收減免、場地租賃、准入條件等相關優惠政策。

關於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3

一.調研目的: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爲更好的瞭解濟南市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狀,我們以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大學生羣體爲樣本,對本校的大學生創業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在摸清現狀的基礎上,總結分析了影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主要因素,探討研究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基本思路,併力求探索加快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實現途徑和保障措施。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及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國就開展了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就業創業教育的項目研究,但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比較低。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我國的創業者羣體中,“具有大學學歷的創業者在全部創業羣體中僅佔3.7%”,而發達國家一般佔20%―30%。這說明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尚處於起步階段,其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還不夠完善。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就業模式,這種新的就業模式,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從被服從的地位,變爲就業市場中兩個平等、互選的主體,雙方都有自主的選擇,這就要求大學生要有更高的素質來面對選擇,更強的獨立創業者精神來迎接挑戰。大學生作爲社會向前發展的源動力,必須與知識經濟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基本現狀

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是大學生通過個人及羣體的努力,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技術和所形成的各種能力,以自籌資金、技術人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環境中,努力創新、尋求機會,不斷成長創造價值的過程。目前,隨着蘇州市正在創建國家型創業城市,作爲有知識儲備的大學生羣體的創業已引起重視,滄浪區在氛圍的營造、政策的扶持等方面進行了努力探索,建立了大學生自主創業孵化基地、虛擬創業工作室等一系列措施,大學生自主創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自主創業熱情高漲,但實踐者有限。

近年來,勞動保障、工商、稅務以及教育等政府各機關部門,對大學生自主創業都相應地給予了一定的優惠政策,大學生創業熱情明顯高漲,但是,真正加入到自主創業行列的大學生卻很少。據調查統計,滄浪區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佔66.13%,但真正創業的只佔35%。從數據上顯示,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還處於發展階段。

2、創業項目單一,創新力度不大。

大學生是知識的集合體,在創業領域裏,理應從事一些高科技或與知識儲備相關的產業,可是數據表明,80.65%的畢業生在選擇創業時,出於規避風險,往往選擇一些啓動資金少、風險低的行業,如培訓、廣告、貿易等小而適合自己的行業。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積累經驗。

3、創業教育欠缺。所謂創業教育就是大學生畢業以後,能夠走上社會進行自我創業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8年10月發表了《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爲高等教育的目標,要使畢業生“不僅成爲求職者,而且成爲工作崗位的創造者”。我國教育部也在1999年頒發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而創業教育在學生進入高校時就應該納入教學體系,但是我國大部分高校仍是停留在就業教育的階段,很少有高校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導致學生對創業方面的意識、知識、技能欠缺。就以蘇州的一些高校爲例,學校中除了舉辦諸如創業計劃大賽等活動以外,並沒有專門設置相應的創業教育課程。

4、創業政策有限。一是創業政策不配套。大學生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聯動,羣策羣力,制定出適合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二是政策執行力不強。許多政策國家早已頒佈出臺,但是有關部門不能夠落到實處;三是政策治標不治本。目前,大學生在創業中享受的優惠政策也僅僅侷限於辦理營業執照、社保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但是企業內部的管理,對市場的分析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外部條件再好,企業也還是會面臨破產。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曾在20xx年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創造發明大賽上獲一等獎的清華大學電子系研究生,爲自己的發明想了個好“點子”,他將自己發明的計算機軟件首先免費給用戶使用,當有了一定的客戶後,與幾個同學合夥在寢室裏辦起了“寢室”公司,在不長的時間裏就擁有了近百萬資產。

評論:創新思維一般是指認識領域內的一種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性的思維,它是人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從某些事實中進一步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或新思路。這種瓶思路人們習慣上也將其叫做“新點子”,這種新點子既可以用在新產品的開發或創業上,也可以用來解決各個領域裏的某些實際問題。有時候,一個奇點子、一個新主意或一個妙招數,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使一個人由失敗轉變爲成功,由窮人變成富翁??

五.關於大學生創業情況的調研總結

我們本次針對本校大學生的創業問題進行了調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調研報告,在此次調研中,我們緊緊圍繞大學生對創業的想法和存在的問題,認真開展好調研研究,希望能爲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調研報告。

通過此次調研,我們獲得了很多在課堂上不能學到的東西,不管是選題還是實際操作都和想象的有所不同,雖然在調研中有很多困難,但我們還是用我們的智慧克服了困難,有幾點經驗,這是值得我們在以後做調研時應該吸取的。

1、緊扣當今社會的實際,精心選擇調研課題。選題很重要,它決定了調研有沒有必要,能不能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建議有沒有價值。我們這次選擇了大學生創業問題,這在當代中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爲隨着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很難找到工作,畢業等於失業,可是作爲社會的高素質人羣,存在這樣的狀況很不利於社會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建設,所以提高到大學生就業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而讓大學生創業更能很好的促進就業。所以我們選擇了這樣一個有價值的題目。

2、抓住重點,積極開展調研。主要開展對策性調研,調查當今大學生創業現狀,包括他們主觀的想法和客觀存在的創業環境,以及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立足全面,突出重點,從而提出可行的建議。

3 、健全調研機制,確保工作落到實處。首先是明確分工,把工作落實到個人,做到每個人都發揮效力。其次是制定目標計劃,不盲目,爭取每次出去調研都能取得有用的數據。

雖然我們這次調研很成功,也總結了我們的經驗,但是在調研中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下次注意。

1、溝通方式有問題。因爲我們要調研的人羣包括大學生、政府人員等,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採取一種溝通方式,而要因人而定,因具體人而定。

2、調研準備不充分。由於原來參加調研比較少,社會調研經驗不足,調研準備工作做的不夠細緻,下次爭取做得更好。

創新思維與常規的邏輯思維不同,它突破了邏輯思維的侷限性,因而具有新穎性和獨創性。邏輯思維一般難以突破傳統,故很少有新思想產生;而創造性思維恰恰是在邏輯思維看來不合邏輯的地方有所突破,故容易產生新的東西。

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除了進行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外,還必須樹立起由創業導向模式向培養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轉變的新理念。只有將第一課堂課程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從深層次不斷喚醒、啓發和挖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團隊訓練、崗位見習、創業實踐等實踐活動,逐步培養出創業領軍人物,才能在大學生中塑造創新創業理念,從而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整體水平,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品格和創業能力。

關於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4

一、生逢其時,還是命途多舛?

——廈門市創業環境現狀分析

進入20xx年以來,廈門打造創業型城市的步伐加快。據悉,最新的《廈門市創業觀察研究報告》新鮮出爐。報告表明,廈門的創業環境優良,在參評的全國24個城市中居於第4位。廈門正努力着手於各方面的建立,以達到國家各項創業環境的標準,在此,我們將着重從政策、經濟、金融、市場、文化和地域等方面來析廈門市大學生創業環境。

從我們的調研情況來看,可以發現廈門目前的創業環境有着以下幾個典型現象:

(一)政策環境:大學生難以運用優惠政策。

全國各地的地方政府都紛紛爲解決當地大學生就業問題提出了種種創業方案,制定了各項創業政策。然而,大學生難以運用優惠政策的現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宣傳不足、落實不到位,有些政策還存在設計不合理的現象。

(二)經濟金融環境:大學生創業資金來源狹窄,風險投資等先進金融投資方式十分缺乏。

通過採訪一些大學生創業者,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難是資金問題。通過統計分析我們做的調查問卷可知,創業過程中遇到資金不足等財務問題時,近45%的大學生選擇了“向銀行貸款”,20%的學生選擇“吸引風險投資基金”。然而,銀行貸款也未必能夠得到充分的支持:很多大學生自身的創業項目成長性不足,而且由於無充足的擔保源,使得銀行沒有動力爲這些大學生創業者進行擔保貸款,從而導致很多大學生創業者連最基本的銀行貸款都無法實現,最終只能通過向親朋好友借款,甚至是進行非法的資金募集。

(三)創業文化環境:多數大學生對創業缺乏一個成熟的理解

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大學生分成兩種顯著的羣體,一是想要創業的大學生或是創業初期的大學生,這類大學生對創業的概念理解相當不成熟,他們多數將創業當作一種餬口的工作,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創造企業;二是創業成熟度較高的大學生,他們大多數考慮到事業的長遠發展,在經歷了很多困難的磨練後,他們追求的是創造價值。因此,兩者有着本質性的區別,前者在“做事”,後者在“做事業”。

(四)創新環境:大學生創業的核心技術普遍不足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大學生創業依靠核心技術起家的並不多,大部分的大學生僅僅依賴於簡單的營銷手段等低技術含量的商業活動而將其當作創業,例如代理服裝、校內複印、雜誌製作等,他們的“創業”更多的強調“挖掘未挖掘的市場”,但他們沒有發現這個市場的深度不足,即該市場已經被開發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些門檻極低的邊角料,都令我們爲他們的未來擔憂。

我們認爲沒有“核心技術”的“創業”並非創業,而是在就業,在掙錢。大學生創業應當牢記,只有擁有核心技術,大學生在創業中才有與他人競爭的資本,才能在這個行業中生存。

(五)家庭環境:家人的支持極大影響創業者心態

在我們對創業者的調查過程中,幾乎近90%的受訪者有考慮到家庭因素對其創業的影響。來自家庭的因素對於創業者的創業之路的選擇以及創業成功的可能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其一,家庭環境影響其創業素質;其二,在選擇創業道路時,家庭的態度也會對創業者有重大影響。

A.政策面的四大矛盾

我們看到,在上面所述的五個影響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中,應該說存在最大問題的在於政策實施現狀,即政策環境在形式上是樂觀的,實際實施情況卻值得堪憂。就我們的調查上看,政策直接影響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四個主要矛盾在於:

(一)豐富的政策與基層機關政策宣傳動力不足的矛盾

根據我們發放的問卷調查,在目前打算創業大學生中,知道這些政策的比例不足50%,很多大學生通過自己向銀行貸款或者向親朋好友籌集資金來解決初始資金問題。在調研過程中,當我們以創業大學生的身份去廈門政府某部門詢問關於創業政策的問題時,部門的工作人員對我們卻愛理不理,給我們看的政策僅僅一些在網上就可以找到的、有限的幾個政策。據很多創業已久的大學生透露,這個現象由來已久,因爲他們創業多年積累的人脈已經使他們其能夠輕易的瞭解到政府政策動向,而初創業的大學生則沒有那麼多渠道能夠了解一些政府早已頒發卻不爲大衆知曉的文件或政策。

根據我們對多位創業者的走訪總結出造成該現象的原因在於:政策出臺與落實在宣傳環節中出現嚴重脫節,有些文件之所以難被大衆獲取,在於我國政策執行環節中長期存在的“潛規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麼對基層工作人員而言,少一事如何實現?少宣傳或者不宣傳政策,政策信息不被瞭解,自然就減少了工作量。可見,政策推廣中的宣傳環節備受考驗。政策頒佈和執行力度未統一,光頒佈不執行的做法未免有造“形象工程”的嫌疑。

(二)多樣的政策推動與政策執行效果的矛盾(以廈門YBC爲例)

YBC的申請與發放從屬於政府運作環節,在實際運作中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YBC審覈的過程,按照制定的程序從申請到放款至少要四個月時間,而且通過率很低,只有30%的項目可以通過;其次,YBC爲每個項目只能提供小額融資(一般爲3~5萬元)。而在我們對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創業項目的發展一方面需要有資金持續注入方可存活,另一方面資金需求量較大。所以,短期小額的資金扶持並無法滿足大學生創業中的資金需求。因此,YBC對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幫助更多的體現在“形式上的幫助”,並無法從根本解決大學生創業的實際困難。

YBC雖然是衆多政策扶持之一的一份子,卻能深刻的反映出目前政策與落實的實際問題。廈門市在創業資金扶持、創業培訓以及創業服務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以政策推動創業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政策的“量”已得到了保證,而“質”卻未得到相應的保障,這就是政策“量”與“質”的直接矛盾。

(三)必要繁瑣的審批程序與審批成功率之間的矛盾。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只要涉及資金支持的創業扶持政策的申請都有較爲嚴格的審批程序,這在客觀上極大的降低了申請的成功率。例如,在上面介紹的YBC項目,實施效果有限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審覈過程至少需要四個月。這裏就反映了我們一直強調的政府政策執行力的問題,政府執行效率能夠有效提高的關鍵在於審批程序的精簡和審批門檻的降低,審批手續的簡化是提高政府運作效率最直接的辦法。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審批程序的簡化是否可行?廈門市YBC負責人林煒主任給我們介紹,目前申請YBC扶持需要通過初篩、培訓、實地考察、YBC全國辦複審等程序,通過這幾個必要審查程序的合格申請人才能獲得創業啓動資金貸款,並得到指導老師一對一的輔導。而這些程序確實是在審查項目的必要環節,林主任也表示: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如何把這些有限的資源真正送達到那些最需要幫助,才能夠產生最大效益的項目上,政府作爲政策的執行者,有義務嚴格管理好這些社會資源,將它的效益發揮到最大。這也反映了大部分政策執行者的心聲,他們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常常會面對追求政策執行效率和嚴格政策執行原則之間矛盾的權衡,一方面高效的政策執行效率意味着簡化的審查程序;另一方面,政策執行原則又要求政策的落實必須符合政策頒佈的意圖,真正能夠幫助有需求的大學生創業。

(四)項目成長性與政策扶持原則的矛盾

在調研中,不僅是政策執行者有這樣的考慮,連創業大學生都有相同的反應,大學生創業的項目普遍過於理論化,甚至大部分的項目並沒有嚴格的策劃書。就策劃書而言,大學生對未來現金流的估計和折現率的選擇,都主要是從理論角度出發;相反,實際創業的現金流估計卻需要學生了解這個行業的利益結構和利益來源,才能對現金流形成合理的估計。這源於大學生尷尬的創業地位,他們通常沒有考慮到這個項目涉及到各利益羣體以及項目在市場的可接受性。因此,很多項目未來的現金流很難估計,也就是說現金流的不確定將會導致成長性不穩定。

可見,一個創業項目面臨的現金流不確定因素越多,這個項目的風險越大,因此,一份優質的策劃書至少應當考慮到各類可預見的因素,否則就會因爲考慮不周全而面臨失敗的風險。

二、 創業環境面面觀

-----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創業環境的比較

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創業環境究竟有哪些差異呢?根據實際調研及對國外創業環境和案例的研究,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創業教育的差別

西方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教育成熟度遠高於我國,它們在理論與實踐上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體制。在理論上,國外已經編寫了若干部創業學著作,其中美國創業學專家傑弗裏蒂蒙斯和小斯蒂芬斯皮內利編著的《創業學》已更新至第六版;在實踐中,國外創業實踐活動豐富,美國、新加坡和英國等國家都在大學設置了創業培訓基金,鼓勵大學生申請資金將想法投入運作,旨在培養其成熟的創業心態。而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卻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且未有較爲成熟的指導思想與教育體系,廈門作爲我國沿海經濟開放城市,在創業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取得的實際成效卻也十分有限。總體說來,我國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仍十分匱乏。

(二)創業心態的差別

發達國家青年的創業心態較我國大學生相比更爲成熟,他們將創業視爲磨練自己、考驗自我的過程,是主動式的創業,他們在乎的是過程的享受與體驗,從而達到經驗積累的目的;而我國的大學生創業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就業壓力所迫,是被動式創業,僅僅將創業視爲一種就業的替代方式,對創業概念理解不夠深刻。在對廈門市大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計劃畢業後創業的大學生中,約有37%是在近一年內纔開始考慮創業的,自己對創業並沒有特別明確的認識和長期準備。

(三)市場化程度的差別

相比於歐美髮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來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幹預,以政府爲主導的思維仍然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在創業過程中,許多措施比如創業推介會及創業初始投資方面由政府來做反而不如由市場來做會更有效率一些。創業本身就屬於市場領域的內容,因此從政府層面來講,對待創業,應當把服務於創業者,爲創業着提供便利作爲政府理應做好的職能,而不是僅僅作爲考覈政績的指標。我們在對新加坡鍾駿源教授的採訪中瞭解到,新加坡政府對於其創業者來說提供的資金及指導和優惠措施比中國目前更加豐盛,而且落實到位及其嚴格。

(四)創業思路的差別

在創業思路上來講,歐美國家講究的是專業化分工的創業方式,對於那些初創期的企業來講,可以沒有資金或市場,也可以沒有這些方面的人才,只要創業者擁有令那些投資機構另眼相看的個人素質能力、創意新奇的產品、獨特的經營思路和管理理念,那麼對於創業者所缺乏的其它一切來說,投資機構都可以提供給創業者,甚至到了後期,投資者甚至會更改企業的經理人,以致創業者與企業不再擁有控制權,但是,此時的企業,也已成爲了其領域的佼佼者,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而在中國,對於自己辛苦創立的企業,最後卻轉手給別人,在對廈門市各高校的走訪中,我們發現,對於大學生創業者來說,無論是在感情還是思想上,這點是都是很難接受的。

(五)創業政策的差別

國外良好的創業政策是造就一個個創業神話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政策是在近年逐漸加大扶持力度的,在資金、教育、指導等方面的扶持計劃都處於初始階段。與我國相比,國外不但在資金上做足功夫,成立各種創業基金,爲大學生解決“創業血液”問題,還特別重視大學生創業軟實力的建設,注重培養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例如新加坡,近10年來,新加坡政府以每年不少於20億新幣用於風險投資、技術轉移和創新創業。EDB(經濟發展局)還設立了各項優惠扶持計劃促進了創業活動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的創業氛圍。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制定政策,將每年派出一批大學生赴美硅谷創業型公司學習一年,意在將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帶回新加坡。相較而言,我國的創業政策較爲簡單,扶持面小,在目前嚴峻的就業環境背景下大多數政策帶有“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色彩,其次我國創業政策的執行力較爲薄弱,這也成爲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一個瓶頸。

當然,我國與國外在創業環境上的差別不止體現在這五個方面,但是其他的各個差別都可以由上述五個因素引申,從這五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對於創業的整體思維和認識是重點,因此創建創業型社會,促進大學生創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發佈幾個政策,建立幾個基金就能完成的,這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三、我的未來不是夢

---更多優質創業,我們還需做些什麼

我們根據上述所提到的現象,結合中外創業環境的對比,借鑑優秀的國外經驗,從與大學生創業環境相關的兩個主體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一)政府:

1.提高政府運作效率,強化政策執行力,合理的制定政策

我們認爲我們不應該過分關注政策發佈的數量,而應更重視其實施的質量。如果因爲審批手續複雜、審批週期長、政策宣傳不到位、政府職員責任心差、政策制定不合理的原因打擊大學生運用政策的積極性,那麼政策只能徒有其表。

2.加強法制建設,完善市場經濟環境

前文中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廈門在法制城市的建設上已取得很大成效,但從總體上來講,我國與國外的一個重要差別在於法律環境的差異,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指出的是我國在知識產權以及維護市場公平方面做得仍是不足。我們理應正視問題,明白法律法律保護的不僅僅是大學生,更是健康的創業環境。完善的法律體制對我國構建公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改善大學生創業環境的是很重要,把法治思想深入貫徹到公平市場經濟的建設中,爲大學生提供公平的創業環境,提供知識產權的保護。法律保護的不僅僅是大學生,更是健康的創業環境。

3.增強對創業的認識和理解

在政策上偏向於知識文化層次較高的大學生創業要比偏向於勞動導向型卻沒有任何發展優勢的創業要更能提高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我國的經濟生產發展競爭能力。對於創業,政府不能只滿足於做表面文章,除了在制定創業政策時要慎重考慮,更多的是要參考專家學者的意見,而不應由領導拍板做決定。政府轉變思維方式,使其政策能真正惠及到大學生創業者,使其在創業過程中更能專注於其企業經營與管理。

4.普及創業知識,搭建創業幫扶平臺

這裏有兩個方面,一是普及創業知識,即創業教育。

其次,搭建創業幫扶平臺指的是政府等服務機構與組織應作爲中介的身份參與大學生創業的過程,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5.應適當引導創業方向,對高新技術等成長性好、潛力大的項目進行偏向性支持

目前我國創業項目中高新技術,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項目佔的比重偏低,這不但與我國的法制不健全有關,也與國家對科技資金投入偏少有關。只有國家堅定支持高新技術的發展,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實行更多的政策傾斜,纔有利於引導大學生的創業方向,實現創業結構的優化。

6.多部門合作,爲大學生創業資金融通打通經脈

資金是大學生創業中最容易面臨的困難,而政策支持的資金不但量小,而且申請難度大,在實踐中的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目前,除了有福建省推出的專爲異地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申請貸款提供擔保的大學生自主創業擔保基金,目前在廈門市已有交通銀行等多家銀行推出了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小額貸款。另外,廈門同安等地區也出現了互助性質的小額貸款擔保的創業民間團體,這些都構建成了正在完善的創業金融體系。只要方法得當,就能爲大學生解決最急迫的困難。

(二)學校:

1.教育改革。事實已證明,在大學所實施的教育產業化,現在早已不能適應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整體思想。僵化的應試教育打壓了中國學生的創造能力。論動手能力,創新思維,活躍程度,皆要弱於國外大學生,但中國學生優勢在於基礎紮實,勤懇認真,改革中國大學的教育制度,既要保留中國特色教育下所帶來的優勢,又要彌補其不足。這樣的話,那些在大學中的佼佼者,將會成爲創業的新生主力,而不僅僅只有讀研一條路,因爲創業更能考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

2.推廣類似“創新創業園”創業教育模式。在實踐中,我們特別走訪了廈門多家高校的創業教育情況,這已經是一個重大突破。但是結合我國目前的實際,我們特別推薦廈門理工學院的創業教育模式——廈門各高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廈門理工學院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我們認爲其運作模式值得在高校中推廣。

3.開展創業專業教育。除了上述論及的創業教育外,高校還可以創辦專門以教授創業有關內容爲基礎,培養專門的創業學人才爲目的的創業學院。

廈門市已於20xx年創辦了專門的創業職業培訓學校,現已爲廈門專科教育培養出衆多的創業人才。另外,在全國範圍內,無論是上海交大、中山大學等一線高校,還是西安外事等衆多的二三線高校,都紛紛成立了創業學院以培養創業專業人才,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和水平。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創業專業教育已成爲新的趨勢,而在開展專業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又要注意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實踐和融入社會,培育出真正具有自我創業能力和價值實現的創業者,從而避免落入職業教育的俗套。

關於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5

當前,教育部官員稱大學生應定位爲普通勞動者。由此我對我校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針對大學生如何適應開餐館這種職業,以及提出一些這方面的建議。

一、選擇自主創業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現實,大學生就業現狀:高校畢業生是人才市場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近年,隨着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以來就是社會上關注的焦點問題,但作爲吸收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力軍:企業,則較受冷落,很少有把關注的焦點聚焦到企業,徵詢企業對畢業生的看法或總結企業的聘人之道。事實上,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人才的選擇條件沒有在有效的時間的傳遞給大學生,大學生的培養缺乏市場導向,這方面高校作爲培養大學生的主體,並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高校在指導大學生就業上遠遠滯後於大學生及企業的對其的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畢業生順利就業。

我們再來看下面一篇報道:

麥當勞前掌門人吉姆·坎塔盧波說:“美國任何一個鄉村老太太都會做漢堡,但她們做的漢堡只能自己吃,而我做的漢堡能賣遍全球!”在河南南陽市,也有一個普通的下崗女工,她不僅把中國家庭主婦都會做的餛飩,做成了像麥當勞的“漢堡”賣遍全市、全省、全國,還要到聯合國介紹賣餛飩的經驗。

她,就是南陽市巧味餛飩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33歲的徐曉恩。

這不是在調查這個成功的下崗女工,也不是在鼓勵大家都去賣餛飩。是建議大學生自主創業,包括開餐館之類的普通職業。我做的問卷調查,第一個問題是:爲什麼大多大學生不願意自主創業?答案主要有下面幾點:

(一)大學生剛畢業,那裏來資本自主創業?

(二)要是自主創業,那我們學那麼多知識幹嘛,不用讀書也可以去開個私營企業什麼的,現在身邊不是很多小老闆什麼書都沒讀嗎?

(三)自主創業的風險太大,父母投入的教育資本何時能收回?

(四)特別是一些女生會有這樣的問題,只想安安穩穩的找份工作。

等等。

其實這樣的答案很現實,也是蠻符合大部分大學生的心理的。

二、選擇開餐館

再來看下面的材料:據統計XX年至XX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是107萬、115萬、145萬、212萬、280萬、338萬、XX年各類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將高達410萬,XX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已經是5年前的三倍,而從我們調查的企業XX年招聘大學生的人數來看,並沒有和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增長同步,在調查的企業中,只有35、39%的企業表示XX年招聘的大學畢業生人數有所增加,而且還有28、03%的企業表示XX年招聘的大學生人數有所減少,所以從用人單位來看,XX年招聘大學生人數只是有小幅增長,遠遠落後大學生人數的增長。

其實大學生就業苦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看看網上關於大學生的熱門職業,可以看到:

(一)大學生的就業心態還沒調整好,都一味的往外企、國企、政府機關擠,就象是大熱天裏擠火車,結果是可想而知了。

(二)對工作的要求過高,以爲自己是天之嬌子,瞧不起一些看似低微的職業。

我所調查的一些在校大學生,包括和自己一起的同學,結果顯示:

1、40人當中有35人都表示既然讀了大學,就要選擇有利於自己前途的工作,即那些看來風光的職業,讀會計學的就去企業當會計,學工程管理的就想去城市管理局工作。

2、33人沒有明示瞧不起某些職業,自己沒有擺大學生架子,但也不想將來就從事餐飲之類的職業。

3、有10人表示自己以後可能考慮開酒店,但沒人選擇從開小餐館開始。

接下來再看下面的材料:

趙明晨,一個23歲的青年,當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各大媒體上時,他的身份還只是個大學生,他現在的身份是“八零年代”主題餐廳的總經理。XX年6月26日,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對一家校園餐廳的經營權進行公開招標,即將畢業的該校學生趙明晨和他的7名同窗一起聯合參加競標,在和另外兩名來自校外的個體經營者的角逐中,憑藉文化理念的優勢,趙明晨最終奪得了餐廳的經營權。他的創業舉動,在當時和他一同走出校門的280萬大學畢業生中,成爲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一大亮點。

三、用管理學開餐館

毛主席說過,理論要聯繫實踐,要服務於實踐的。我相信這是真理的。所以大學生也要下鄉,要把自己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即使當時的情況和現在不同,下鄉的做法到現在幾乎是反面的了。但是這個想法從根本上說是正確的。方式是可以改的。到現在還有大學生同志說開餐館是浪費自己的才學嗎?

如果說真的講才學,開餐館,你這點學識也是不夠的。麥當勞,肯德基,這些跨國公司,說到底就是餐館。別人可是有大學問,有自己的文化。當你想開第二家餐館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我想翻翻大學裏的那本管理學。繼續,到後來,你會覺得自己太淺,會找個專業的mba(誇張了)。

現在有很多用餐飲化語言來寫管理學的書,象《麻辣三國》,《水煮三國》等,難道我們不能用管理學來開餐館嗎?

所以我們大學生包括大部分中國人的思維裏還是固化的,以爲大學生讀過書的就一定是文職,上班族。也許是高等教育的成本過高,也許是時代進步太快,我們還沒有接受教育普及化的浪潮。

但是如何自主創業,如何來開一個擁有大學生智慧的餐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是調查那40個同學,問題是這樣的:假如你開餐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幾乎90%以上回答是要專業的廚師,然後就是資金問題。但是資金問題解決了,好象廚師也好找了。

我們再來看看上面那個成功的青年,據瞭解,從新聞傳播系畢業的趙明晨曾經以出色的廣告創意在一家廣告公司找到了一份月薪6000元的工作,但他卻選擇了自主經營餐廳。

這個倒是沒必要,並不是人人都有他的好運氣的,但是我覺得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應該是心理上能夠承擔風險、具有開拓意識和創造力,不過我很佩服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這種敢闖敢幹的精神是社會應該提倡的。大學生思維是很獨特的,要發揮自己的所長,開餐館也是要創新的。

我也做了一個不太正式的調查,就我平時觀察學校周邊的小餐館的情況。我歸納出幾點:

(一)餐館有相對集中於某地段和特殊選址,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區位優勢來。選擇在學生流量大,離學校距離近。這樣方便學生,一般同學選擇到食堂吃飯就是爲了方便,所以選址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餐館良好的就餐環境,相信會吸引不少學生的。我就親眼目睹了金宴湖餐館的開張與倒閉,本來是條旁街,學生來往不多,還盲目開張……

(二)目標人羣要明確,在學校周圍就要以學生爲主體,一切要迎合學生的趣味。記得一個餐館(現在沒了),沒名字(這點就宣佈它的最終滅亡),開在學校周圍,但因爲少數的民工就把自己定位爲“低級飯館”,佈局差,飯菜品位差,至少要一個文雅的名字。那個大學生願意到那樣的地方,即使是虛榮(這裏不討論)。

(三)要有創新,要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同學酒家,目標定位明確,服務到位,最主要的它懂得創新。學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同學酒家辦同學聚會,辦生日party,開大長今情侶套餐……可謂是用盡點子,但效果出來了,同學酒家辦的就是火(不是廣告)。

這些是我親身體驗,可惜是沒進去大一點的酒樓,酒店調查情況,但不用懷疑那些大型餐館對管理知識的需求。

結語:開餐館將是一個大學畢業生的擇業選項。現在教育部官員稱大學生應定位爲普通勞動者,我們也應該接受這個現實,從“開餐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