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13篇[必備]

新材料8.17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蹟吧,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蹟可分爲集體事蹟和個人事蹟。擬事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13篇[必備]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1

感動,它像一把火,給我們送來了溫暖;感動,它像一根蠟燭,給我們帶來光明;感動,它像一把傘,爲我們遮風擋雨;感動,它像……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讓我們感動。那些感動“驚天地泣鬼神”讓我們爲之震撼。

今日,我們看了《感動中國》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胡忠、謝曉君夫婦的所作所爲。他們在藏區堅守指教12年。在這之前,他們都在成都中學當教師。胡忠的事四川一所福利學校急需教師,當時他想都沒想,毅然決然地前去支教。3年後,謝曉君帶上年幼的女兒,也去四川支教了。高原的天氣讓謝曉君腰痠背痛,可她卻不肯去看病,依然堅持着。

他們帶上三歲半的女兒,是爲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是爲了成爲最好的父母。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不是衝動,是不悔的抉擇。

這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怎能不激勵我們我們的奉獻自我呢?事實上,感動不僅僅是捨己爲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孕婦讓座,同學有問題時,專心致志的幫忙他們一起度過難關,甚至彎腰撿起地上的垃圾……這些小事雖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也不足以堪稱偉大,但卻能溫暖我們的心,讓我們沐浴在美德之中。

胡忠夫婦是平凡人,但他們卻做了不平凡的事。他們是偉大的,值得我們學習!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2

一個黑色的星期五。

錢偉長,爲中國人熟知的科學家,“三錢”中的最後一位,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歲的一生。

這位愛國學者近一個世紀的歷程,猶如一條大江,時而浩蕩,時而曲折。像很多同輩的中國科學家一樣,錢偉長在民族危亡之際,選擇了科學救國的道路;國家的需要,永遠是他事業的指南針。戰爭的苦難,或者政治厄運,始終沒有壓倒他。

晚年,他成爲了大學校長和熱心的教育者。培養有創造力的年輕人,爲民族開拓未來,是他最後歲月裏牽掛的主題。

錢偉長的傳奇人生,是一代中國學人希冀和奮鬥的縮影。

棄文從理

1931年9月,清華大學招入了一批新學生。其中有一個瘦小的戴眼鏡的無錫人。這位新生作文和歷史拿了滿分,理科卻幾乎是零分。他就是錢偉長。

清華的招生作文題目是《夢遊清華園》。“我寫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賦。”錢偉長回憶說:“出題目的老師想改改不了,後來他給了一百分。”

歷史考題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誰;各有多少卷;註釋者是誰。錢偉長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個滿分。

錢偉長的文科好,一點也不奇怪。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教書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學者錢穆。他中學的文史老師,則是語文學家呂叔湘。錢偉長自小看古書長大,10歲的時候就可以把《三國演義》倒背如流。

可是,19歲的錢偉長對理科卻十分陌生,數學、物理、化學和英文,總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從沒有學過,考0分。所幸靠着文科成績,通過了清華的考試。他聽從錢穆的建議,選擇就讀清華中文系。

誰能料到,第二天錢偉長就改變了自己的選擇,也改變了一生的走向。這一天,爆發了震動全國的“九一八”事變。侵略,以中國軍隊的退讓告終。

“我聽了以後就火了,”錢偉長回憶說:“沒飛機大炮,我們自己造嘛。所以我下決心,要學飛機大炮。”

他想轉到物理系,於是幾次跑去找系主任吳有訓。這讓吳有訓爲難了——錢偉長的數理化實在糟糕。禁不住錢偉長的糾纏,吳有訓提出先讓錢偉長試讀一年,如果化學、物理和高數都考過70分,就允許他轉系。

那一年,錢偉長除了吃飯睡覺,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撲在物理和數學上。但一開始效果很不好,每週課堂測驗,他一連七個星期都不及格。

物理系第一學期的課程中,由吳有訓親自講授普通物理。他勸錢偉長:不要上課只顧記筆記,重要的是仔細聽講,力求當堂聽懂,課後用自己的語言擇其關鍵簡明寫出。吳有訓知道錢偉長的'英文底子薄,特地找來一本中譯本物理講義,便於他查閱。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學期結束,錢偉長的物理及格了。到學年結束時,他的數學、物理、化學、外語等科目的考試成績都拿到八十多分,得到了以嚴格著稱的吳有訓的認可。

在清華物理系的四年,錢偉長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底子。當時物理系教授周培源、薩本棟、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五位,每一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系裏經常有研討會,時有歐美著名學者諸如玻爾、狄拉克、郎之萬等人,來訪問演講。學生們有緣與大師交流,洞悉了物理學最前沿的景觀。在吳有訓、葉企孫等老師的鼓勵下,錢偉長還選學了材料力學、工程熱力學、近世數學、化學分析諸學科。

1935年錢偉長本科畢業,畢業論文是與同學合作的《北京大氣電的測定》,是年六月在青島舉行的全國物理學年會上宣讀。這是中國自行測定大氣電量的第一批數據,也是錢偉長開始科學研究的開端。

畢業後不久,中央研究院南京物理所招考一名實習研究員,錢偉長前往應考,被所長丁西林錄取。同時他還考取了清華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導師仍爲吳有訓教授,主攻X光衍射。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3

葉先生說:“其實我一生經過了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來,我卻一直保持着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的確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爲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慾所矇蔽,而不再能認識詩歌對人的心靈和品質的提升功用,這是一件極可遺憾的事情。如何將這遺憾的事加以彌補,這原是我這些年來的一大願望。”

1948年,她隨丈夫渡海來臺。在白色恐怖之下,丈夫因思想問題入獄,幾年後出獄,卻因長期囚禁性情扭曲,動輒暴怒。爲了老父和兩個讀書的女兒,她辛苦教書維持整個家庭,極盡忍耐。王安石的《擬寒山拾得》把她從悲苦中提振了起來。“衆生造衆業,各有一機抽”一句,如當頭棒喝。她跟自己說,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殺死,殺死了,就不再爲它煩惱。1969年葉嘉瑩攜全家遷居加拿大溫哥華。1976年3月24日,長女言言與婿永廷以車禍同時罹難,又一次給了她沉重的`打擊。料理完女兒女婿的後事,她閉門不出,日日哭泣,寫了10首哭女詩。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爲”,她嘆命運不公,反思勞瘁一生的意義。

經此一難,葉嘉瑩突然覺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和理想。”

1978,她向中國政府申請回國教書。一年後,她收到了中國教育部批准回國教書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不久,又應李霽野先生之邀去了南開。每年3月,溫哥華的大學停課放假了,她就飛回國內講學。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她決定定居南開。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4

每年的早春三月,《感動中國》如約而至,在中央黃金頻道播出,已經是第十六個年頭了,已經是第十六次感動着中國,每年推出的十大感動中國的人物,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如盞盞明燈,點亮千家萬戶,溫暖人們的心房。

第一位感動中國人物——盧永根院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名老科學家,用無言的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中科院院士盧永根身患重病,在夫人徐雪賓的攙扶下,一同來到建設銀行,將十幾個存摺的存款都取出來,分別輸入密碼,簽字,歷經一個多小時,將業務辦理完畢。共計8809446元捐給了華南農業大學。

當我聽這個到數字,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這可是筆鉅款啊!可是卻被盧永根夫婦輕描淡寫地捐了出去。鏡頭又回到了盧永根的家裏,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四室兩廳的房子並沒有裝修,簡單的`擺設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樣子:破舊的木沙發、鐵架子牀鏽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着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可想而之,盧永根的家庭生活是異常的儉樸。“錢都是老兩口一點兒一點兒省下來的。”盧永根的祕書趙杏娟說,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成爲了一擲千金的富豪。盧永根有女兒,但是他沒有將財產留給子女,而是慷慨地將自己的財產全部捐獻給國家,捐獻給學校。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因爲在盧永根關於科學家的定義是這樣的:一個科學家,必須是真正愛國的科學家。這是一位淡泊明志的科學工作者,卻懷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將身心全部撲到了祖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上。他罹患重症,卻仍然不忘記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這就是最徹底的無產者。

看到這裏,我熱淚盈眶,爲這樣一位無私奉獻的老科學家點贊!正是有這樣一羣感動中國的人物在默默無聞地奉獻着,才使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我身爲一名學生,更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把榜樣力量化作精神動力,付諸學習實踐,高質量地完成學業,爲構築中國精神凝聚更多的正能量而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結束了,但是它所展現的人性的精神境界不會結束,依舊閃耀着感動的力量,鼓舞着我們每一個人。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5

24日下午17時30分,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三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亮相。他們是: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他們有着相同的年齡:42歲;他們有着相似的體重,相近的身高,甚至他們的成長背景、興趣愛好、性格特點都有諸多相似之處。今晚21∶07至22∶27,他們將攜手飛天。

此次入選神七航天員乘組的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同爲1966年出生,同爲1985年入伍。翟志剛、劉伯明還是黑龍江老鄉,他們從空軍招飛體檢時起就相識,兩人從航校到飛行部隊一直在一起,甚至結婚也在同一天。

教員們對劉伯明的評價是,愛思考,愛鑽研。在航天員隊伍裏,綽號“小諸葛”的他曾因流利地回答一名教官10多個刁鑽的專業問題,從此被這名教官“免提問”。

泥濘求學路每天往返20公里

劉伯明出生在黑龍江省依安縣一個農民家庭。劉伯明最難忘記的是自己的高中時代。他家離縣城9公里,高中三年,劉伯明每天奔波在這條9公里的路上,顛簸不平的道路成爲他永遠的記憶。日曬雨淋,劉伯明已記不得有多少次,沒有替換的衣服,硬是用體溫把溼衣服“烤”幹。

難以想象,當時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每天在這泥濘的道路上跑着,往返近20公里,風雨無阻。

那一段艱苦的求學生涯,讓劉伯明在收穫好成績的同時,也鍛煉出一個強健的體格,令他受益至今。他在空軍部隊的體育達標評比中,曾取得引體向上37個的傲人成績,至今無人啓及。

“從小到大,我心中形象最高大的就是母親。東北的冬天,別人都不吃早飯,而母親每天比我提前兩小時起牀,然後生爐子,給我做飯。”

“我母親覺得當航天員光榮。選航天員時,她對我說,都說在飛行員身上投入的黃金和飛行員的體重差不多,國家選你,你要爭取上去。”

劉伯明結婚時就跟妻子商量,等條件好一些後,在北京,哪怕是周邊地區給父母買一套房子,讓父母來住幾年,報答一下父母。然而,這已成爲一個永遠的遺憾。

劉伯明的母親幾年前去世了,那時正值神五發射前夕,航天員即將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發射場人船箭地大型演練。領導得知消息後,決定讓劉伯明回家看看。然而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即將執行,作爲航天員不能因此缺席訓練。他強忍悲痛,只在家待了3天就踏上歸程,奔赴發射場。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6

葉嘉瑩爲她一生獲得的學者、教師和詩人等衆多名號排了個序,說大半生的時間都用於教學了,所以首先是教師,其他的都排在這後面。

“我天生來就是一個教書的。”葉嘉瑩說。從1945年大學畢業至今,她在講臺後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開,葉嘉瑩白天講詩,晚上講詞,堂下座無虛席。她寫下了“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的句子。

詩詞幾乎是葉嘉瑩生活的全部,尤其現在當她孑然一身邁入老年,給年輕人講課成了她最願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請,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來,她曾經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講學,舉行古典詩詞演講有數百場之多。

“我一直在教書,這是情不自已。”她說,“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能講給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對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當被問及,爲何在如此高齡,還要堅持推廣普及古詩的吟誦時,葉先生這樣說:“因爲我覺得我對不起年輕人。以前我上課大多是在講批評啊講欣賞啊,但是我沒有教吟誦。近代之後,吟誦被認爲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漸不被提倡。離開臺灣後,我覺得吟誦要是斷絕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統的吟誦,我覺得對不起下一代的學生。”

古典詩詞該用什麼方式來傳承?這是個討論了很久的議題。

葉嘉瑩的答案之一是吟誦,古人講究“吟而成文”,中國古詩詞由吟誦而始: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出自《周禮》,樂語是古代貴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從周朝開始,我們的學習就是伴隨着吟誦開始的。吟誦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法門,它所帶來的.興發感動的體會,是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基礎。”

在國外生活了許多年的葉嘉瑩強調:只有中國有吟誦,其他國家的文學沒有。英文詩有朗誦、朗讀,也有輕重的讀音,但是沒有我們這樣拿着調子的吟誦。所以他們把吟誦翻譯成chanting,這樣翻譯並不準確,因爲chanting 其實是佛教做法事時的唸誦,與詩歌的吟誦不同。

她對於吟誦非常“執着”,在《掬水月在手》裏,能看到許多的吟誦鏡頭。葉嘉瑩覺得,吟誦是“復活”詩人生命的手法,要讀懂詞人,就是要進入對方的語境中,過別人的人生。

當詩詞加上韻律聲調,不僅更好記憶,也離作者的情感世界更近一步了。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7

女排世界盃第七輪,中國隊3:0完勝美國隊。9月23日的這場比賽,不僅一掃今年世界女排聯賽江門站中0:3失利的陰影,女排的姑娘們也找到了抑制對手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以嚴肅示人的郎平,比賽中不時地露出了笑容。

1981年世界盃,初出茅廬的郎平跟隨中國女排站上了世界盃舞臺,同樣是對陣勁敵美國隊,同樣是關乎獎盃的焦點戰,郎平和隊友們同樣創造了七戰七捷的成績,最終拿下了中國“三大球”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時至今日,國人對中國女排的關注,可以說超過了衆多體育競技項目,不只是因爲比賽的“含金量”,更多的是因爲“女排精神”。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的比賽,舉國關注、萬人空巷。30多年後的今天,再次感受這樣的氛圍,再次因女排精神而心潮澎湃。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奪得“五連冠”之後的經驗總結。女排精神的基本,可概括爲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精神,永不言敗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詮釋了“爲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一直以來朱婷都受到了大家的關注,的確朱婷在球場上的表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大家對於朱婷的出身也是非常的瞭解,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女孩,從小家境就非常的貧窮,但是她對於排球這項運動卻十分的熱愛。因爲自己生長在農村,從小朱婷就非常的懂事,也是希望能夠早點來賺錢幫助父母供養自己的弟弟妹妹上學。所以朱婷一直以來也是大家心中的精神榜樣,她用她的故事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只要努力了肯定就會有結果。

朱婷的勵志故事,一個農村女孩的排球之路,堅持自己的夢想

從小朱婷就表現出了非常好的排球天賦,在她13歲的時候,她的身高已經達到了1米7多,進入體校,也幸虧了她當時的老師非常的具有眼光,把她介紹的當地的一所非常著名的體校中,進行邊學習邊打球,當時的朱婷也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所以從小她就比別人更加的刻苦。但是由於自己的家境不好,從小她就剩吃簡用,她的父母爲了能夠讓朱婷在體校上學,也是欠下了非常多的外債。但是朱婷也是非常的爭氣,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來一定有一天肯定會有結果的,也希望能夠儘快的拿到薪資幫助父母來分擔一下壓力。

當時朱婷在微博上和大家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她剛剛進入體校的第一年,球隊結束訓練,她就和隊友搬着小板凳去教室,看開奧運是會的開幕式,但是訓練完之後的朱婷也是十分的勞累,很快就睡着了,大概也是在那個時候她,也就將奧運會的夢想埋藏在了心裏,就是這樣一顆非常堅定的信念,讓她一路走來都變得非常的堅強。她也是夢想成真,成了一代非常著名的排球球星,可以說她的人生故事也是非常的具有傳奇色彩的。

朱婷的成績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亞運會上,她也是率領中國女排3:0戰勝泰國球隊,朱婷一個人就砍下了26分,她可以算得上是女排奪得亞運會冠軍最大的功臣了。朱婷一直以來代表我國參加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賽事,也爲我國爭奪了非常多的榮譽,對於朱婷的表現還是值得大家非常敬畏的。婷也用他的勵志高故事告訴了我們,只要堅持有夢想,只要有一顆堅定的`信念,只要努力的付出自己的汗水,哪怕你是一個農村的女孩兒,一定也會取得成功,雖然對於農村女孩兒的起步比較晚,但是後天的努力完全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

朱婷也用她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人生很多的哲理,也希望各位球迷們除了看球之外,更從她們吸取更多的正能量的東西,我們沒有必要仰慕她人的人生,也許你的人生沒有別人富有,沒有別人具有名分,但是並不代表着你的人生並不精彩。朱婷的故事也是告訴我們只要有夢想,去努力一定可以實現,朱婷一直以來也是用自己的行動,闡釋着女排精神的真諦。希望她在接下來的比賽中能夠再接再厲,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朱婷從這樣一個農村女孩變成了當今中國女排的隊長。從她的身上我們也是看到了非常多的東西,也希望女排精神一直能夠深深地影響着大家,也希望中國女排在未來的發展能夠越來越好。如今的女排聯賽已經開打了,有很多年輕的球員和邊緣的國手球員都表現的非常的出色,同時從她們的身上我們也是看到了女排的未來,希望女排在郎平的精心培養和栽培之下,能夠依舊保持着巔峯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8

短短的2小時,我的心在顫抖,眼淚不停地往下流,我不知道這樣的2小時能在我心中持續多久。會不會一夜之後,揮別淚水,再提起她們的名字,已爲陌生。我想,我應該買幾盆馬蘭,帶在身邊,給我提醒,讓我相信,這個世界有值得讓我相信的東西。激動地看過《感動中國頒獎禮》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縱死終令汗竹香的林俊德,孝更絕倫足可矜的陳斌強,何處春江無月明的何玥,悲莫悲兮生別離的高秉涵,爝火燃回春浩浩的高淑珍,動人以行不以言的陳家順,冰雪爲容玉作胎的張麗莉,能受天磨爲鐵漢的李文波、清香傳得天心在的周月華、艾起,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羅陽,他們的這些行爲符合了我們共同的價值標準,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它觸動了所有人的心靈。

在震撼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無法言喻的那份感動。

歲月無痕,當我們驀然回首,翻閱着自己的心靈,總有一段段記憶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跡。每當我們想起它時,心裏總涌動着一絲久違的衝動,這便是感動。

從不會有人刻意得去尋找感動,因爲它是一種樸素的真實,一種心靈的震顫。父母牽掛的目光,一天一天憔悴的`背影是一生一世的感動,一條祝福的短信是給飄落在遠方的你的慰籍,不經意間的一聲招呼,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一點緣分……便是一種感動,久了,便是深刻,

甚至是一生的刻骨銘心。這些溫馨的記憶,當我們孤單寂寞時會不自覺的涌出,備感溫馨,

所以,每每捧着一張偶然翻出的舊照片,不要驚詫自己爲何淚流滿面,也許那模糊的身影是你曾經的牽掛。

所以,夢裏飄來一片紅葉,不要驚詫於它的無端,或許它是你一段塵緣的珍藏。

所以,臨窗偶讀1篇精緻的小品,不要驚詫於自己爲何指尖微顫,也許那一段哲理演繹的正是你走過的滄桑。

而感動也需要懂得體驗與回味,在別人給你愛的同時,你是否也想過付出?

其實我想,別人,感動着中國。也許我們身爲學生,無力是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用心努力爲別人做些什麼,爲集體做些什麼,爲家庭做些什麼,那我們也會成爲一個感動中國的人。哲人說,只要慧心獨具,即使隨處拈花微笑,也能感受也一份愛意!這何嘗不是呢?

謝謝!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9

20xx年3月30日下午,四川涼山木裏縣發生森林火災,四川森林消防總隊涼山支隊西昌大隊組織消防隊員開赴一線展開撲救。 3月31日消防隊員克服山高坡陡、溝深林密、缺氧難行等困難,每人負重30餘斤,徒步行軍8個小時,在海拔3700餘米的地方與森林大火展開了搏鬥,當天下午,明火已被撲滅後,消防員在向山谷兩個煙點迂迴接近時,遭遇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三名當地撲火人員全部犧牲。

痛失患難與共的.戰友兄弟,一起出徵卻沒能活着一起回家。大隊營區的笑臉牆上,每一張年輕的臉龐都笑容燦爛。犧牲指戰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8歲。爲有犧牲多壯志,爲國捐軀重如山。讓我們向這些可愛可敬的撲火勇士致敬!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10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入天和核心艙以來,空間站環境已經變得整潔舒適和秩序井然。除了有航天員辛勤整理的功勞,也有空間站結構上的收納便利。

原來是天和核心艙內部大有乾坤。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期間,行李包裹是用特製的包裝袋收納起來,捆綁在覈心艙內壁。這樣航天員進駐的時候,就能夠更直觀更方便的看到所有包裹的內容和狀態。但如果任由這些包裹留在艙內,看上去不夠整潔,並且會佔用航天員大量的'活動空間。那些暫時用不到的包裹,就會被收納進空間站的夾層之中。

收納的祕訣,就在地板上的這些儲物空間。視頻中,聶海勝和湯洪波打開了攝像頭最近處的儲物間。湯洪波整個人趴在地板上,將手探進去尋找包裹,聶海勝手中還拿着一支手電筒幫他照明。在他們的身邊,已經有了兩個大型包裹。

像這樣的儲物空間,在空間站中還有不少。可以說爲了方便航天員在軌生活,空間站設計者們集智巧思,設計出了很多人性化的使用模式,並且在應用方面進行了反覆驗證。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11

20xx年,一部反映全國脫貧攻堅題材的紀錄片《無窮之路》火了,豆瓣評分9.5,片子的主創是香港的媒體人陳貝兒。出發前,她看到許多西方媒體對中國脫貧成功的質疑。陳貝兒覺得作爲一個媒體人,真的'不可以只看人家的報道就信以爲真。是真的要親身去看、去聽。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溫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麼概念,對去脫貧地區的艱辛是她未嘗預料的。爲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原因,陳貝兒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累得腳軟不說,有恐高症的她身體一度抖到不行,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一路走來,對於西方媒體的質疑,貝兒也有了自己的認知與看法。陳貝兒:我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的報道,說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後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我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我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的,國家爲了脫貧的決心是非常強大。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脫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全面詳實地見證了中國的脫貧之路。《無窮之路》播出之後,出乎陳貝兒的意料,不僅內地觀衆讚譽不絕,香港觀衆也好評如潮。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12

初秋的華坪縣城涼意沁人。

凌晨5點,天空還一片漆黑,位於華坪縣“兒童之家”孤兒院內,張桂梅宿舍的窗子已經發出微弱的燈光。20餘分鐘後,燈光熄滅,隨着一聲關門聲響,她匆匆出門,前往相隔幾裏遠的華坪女子高中,開始一天的工作。十幾年來,無論嚴寒與酷暑,張桂梅的這一習慣始終未曾改變。15歲時,張桂梅隨支邊的姐姐從黑龍江來到雲南,隨後在麗江教育學院(現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讀書,畢業後與丈夫一起到大理任教。丈夫突然病故後,她孤身一人來到華坪縣民族中學,成爲一名普通老師。教書育人過程中,張桂梅漸漸發現,當地重男輕女思想嚴重。

有一次,她去家訪的途中,認識了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由於家裏貧困,女孩想繼續求學,但父母卻打算讓她嫁人。聽了小女孩的話,張桂梅心如刀絞。“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承擔。”“不行,彩禮錢我們收了,再說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嗎?”張桂梅的努力勸說並沒有打動孩子的父母,這件事成了她的心病。

此後,她萌生了創辦女子學校的想法。張桂梅說,她想讓山裏的女孩子都能免費接受高中教育,讓她們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但要創辦學校十分艱難。回顧學校成立之初的場景,華坪女子高中老師羅夢華至今難忘。據羅夢華介紹,一棟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塊四周長滿荒草的空地上,這就是最初的華坪女子高中。爲了籌集辦學資金,曾經身患重病的張桂梅,每到寒暑假就拖着虛弱的身體四處募捐。

有一次,她去企業募捐,人家就放狗追她。籌集資金建學校的過程中,張桂梅常常委屈地哭,但哭完了又繼續咬牙堅持。

2008年,在省、市、縣三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女子高中終於建了起來,教學樓的牆上貼滿了每一筆捐款的來源。學生的課本、住宿、校服都是免費的,張桂梅的願望得以實現。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13

少小離家,鄉音無改,曾經勇冠巾幗,如今再讓世人驚羨。以點滴積蓄匯成大河,澆灌一世的鄉愁。你畢生節儉,只爲一次奢侈。耐得清貧,守得心靈的名貴。

【主要事蹟】馬旭,85歲,誕生於黑龍江木蘭縣,1962年勝利登機跳傘,成爲我國第一位女空降兵。作爲第一代空降兵,馬旭總計跳傘140多次,創下三項中國之最:第一個跳傘女兵、跳傘次數最多女兵、實施空降年齡最大女兵。她研製的`充氣護踝、單兵高原供氧背心等空降兵裝備,先後獲國家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