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優秀

新材料2.76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都不陌生吧,從先進對象的形成和內涵上來分,事蹟可分爲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蹟的材料和在一時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蹟的材料。擬起事蹟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優秀,歡迎大家分享。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優秀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優秀1

“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不要爲自己着想,要爲人民着想。”

“做每一行事我們都要帶頭。”

“我們作爲一個黨員的話,就是要多做事,不管你怎麼說,如果一件事沒做,就沒得意思。”

這是記者問到黃大發對青年黨員有什麼寄語時,黃大發提到的。

而實際上,這也是這名有着62年黨齡的老黨員一直踐行着的初心與擔當。

在那個物資緊缺、技術落後的年代,“大發渠”的開鑿可謂困難重重。一錘錘鑿、一釺釺撬,前後兩次動工,跨越整整36年,最終引得活水來,憑的就是“一錘一釺幹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鋼”的精神,靠的就是“我們共產黨員不講虛的,就是要帶頭幹,幹出來讓老百姓看到”的勁兒。

1958年,黃大發被推選爲草王壩大隊長,次年,24歲的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我決心爲村民幹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這是黃大發當時立下的“軍令狀”。雖然在村民看來無異癡人說夢,但黃大發心裏卻有底:“草王壩缺水,但幾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開阻隔兩村的靈寶山,水就能流進草王壩。”

那個時候,一千五百公里外的河南林州“紅旗渠”工程火熱進行,黃大發備受鼓舞,第一時間響應號召,帶着鄉親們開始修建草王壩的“紅旗水利”,計劃將附近一條水量豐富的螺絲河水引進村裏,工程總計15公里。

“我們修的渠一開始也準備叫‘紅旗渠’。”一位村民笑着說。

不過草王壩的“紅旗渠”最後以失敗告終。

“那個時候不懂技術,測量豎起竹竿用眼睛瞄;沒得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作數,錘子鋼釺靠蠻力鑿,進度特別慢,洪水一來,溝渠被衝得稀巴爛……修修補補十幾年,辦法想盡,可水就是進不來。”

“我當時很難過,但我覺得,我們黨員必須遇事堅定,不能動搖,渠總有一天要修成功。”黃大發並沒有就此被嚇倒。

1992年春天,修渠工程再次啓動。因爲有上次的失敗,村民們對這個修了十幾年都沒修通的水渠還是持懷疑態度,黃大發堅定地迴應:“我是黨員,我是拿生命去換水,我用我的黨籍來保證。”

修渠開始後,從材料運輸到實地施工,年近六旬的黃大發總是衝在最前面。“那會兒我們就跟着老支書,早出工晚收工,穿草鞋上工地,手腳都磨出了血泡。”“遇到一些危險陡峭的地方,老支書自己綁着繩子就去幹了……”

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來回步行36公里到鄉鎮揹回來的。築渠需要的水泥,是他親自到縣城“押運”回來的。有一次運水泥車行至半路突遇暴雨陷入泥潭,黃大發擔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

如今的“大發渠”已是熱門景點,渠道邊上修建了木棧道,黃大發的老房子也被改造成“黨代表工作室”,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

“我接待我們的遊客,能講一下我們修渠的故事,講一些共產黨人的精神。我很高興啊!”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優秀2

20xx年9月4日下午,學校組織全校教職工進行了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專題學習,收看了張桂梅老師的先進事蹟視頻。

伴隨着一首優美深情的經典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以“信仰的力量”爲主題的報告會視頻拉開帷幕。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傑出女性張桂梅老師走上舞臺,通過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在場觀衆分享了自己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依靠信仰的力量,紮根貧困山區創辦華坪女子高中,並帶領全校教師用“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精神,12年間將1600多名貧困山區女孩送入大學校園的故事。

觀看視頻過程中,我屢次潸然淚下,受到了深度的精神洗禮,那一個個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傳奇,讓我深深體會到信仰的力量,深切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爲張桂梅老師對黨忠誠、信仰堅定的政治品格及心懷大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所動容。偉大出於平凡,英雄來自人民。張老師是那樣平凡,那樣真實,她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她讓信仰的力量最大化,她始終衝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託舉起他們的夢想和希望。她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身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着追求。

觀看視頻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思考得最多的是:何爲信仰的力量?通過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專題學習我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那就是“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一個民族可以貧窮、可以暫時落後,但絕對不能失去信仰。正是有了千千萬萬胸懷堅定信仰的中國人,我們的祖國纔有了今天的富強,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實現偉大的復興。“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張桂梅老師爲我們創造了榜樣!她的無私奉獻只爲學生的未來。這種“大愛無疆”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要以張桂梅老師的精神作爲工作的榜樣和標杆,學習她人民至上、心懷大我的情操,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情感關懷融爲一體。見賢思齊,我將把楷模的精神力量貫徹落實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自己的力量,播撒陽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將愛的溫暖傳遍雲嶺大地!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優秀3

何以想象,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仍然堅持着初心教書育人,守護者孩子們的一方天地,爲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名字深深刻在每個人的心中,他是我們的時代楷模,也是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他就是張玉滾同志。

2月18日晚,觀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從始至終,我在觀看中一直是眼含熱淚,那些感人的事蹟深深打動了我的心。尤其是在看到張玉滾老師的感人事蹟後,更是感動不已。

張玉滾老師,是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村的國小校長。黑虎廟村位於伏牛山深處,四面羣山環抱。惡劣的環境,阻斷了貧瘠的大山與外面世界的聯繫。就是這樣艱苦的環境卻打造出了一位平凡英雄,張玉滾老師在這裏摸爬滾打了十八年。從二十一歲到三十九歲,他的最美年華都在這所山鄉國小度過。十八年的堅守,源於對家鄉對孩子們深深的愛,十八年的山鄉教育,讓他練就了一身全能工夫。他可以抄起勺子給孩子們做飯,可以拿起粉筆在三尺講臺授課,可以拿起針線爲孩子們縫補衣服,可以打開藥箱爲孩子們看病。爲了山鄉的教育,他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還動員妻子辭去工作來學校食堂給孩子們做飯。爲了孩子們的明天,他十八年如一日,成了學校最堅實的堡壘和後臺,十八年,他培養出了22名大學生。十八年來,他讓學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用大山做教材,教給孩子們一個理念:知識改變命運。所以,他竭盡所能,不氣餒,不放棄,爲山鄉的教育托起了一個燦爛的明天。

在流着眼淚看完短篇之後,我又百度了關於張玉滾老師的一些事蹟。這個看似滄桑老成的憨厚男人,用他的樸實,溫暖,堅毅演繹了什麼是師愛,什麼是師魂。

人心浮躁,在太多人都在爲金錢疲於奔命的時候,張玉滾老師最初的代課工資只有80元,卻仍然堅持留在了學校。在我們抱怨生活條件不好的時候,山鄉的學校更是破敗不堪,路沒修好時,他靠一根扁擔,從山外挑進學生的課本和文具,付出的艱辛可以想象。在我們遭遇挫折患得患失的時候,張玉滾老師爲了教育,失去了他僅僅九個月大的女兒,可是,他仍然選擇留下來。他的肩膀,背過扁擔,背過上學的孩子們,背起的是希望,送去的'是溫暖。這一切都源於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改變山鄉貧窮面貌的信念和執着,對孩子們美好明天的期盼。這種大愛,這種行爲和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我們是新時期的教育者,我們也把愛孩子當成自己教育的信條。可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在教師也不能堅守初心的今天,張玉滾老師的事蹟盪滌了我們心靈上的塵埃。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新時期師德的內涵————“學高爲師,德高爲範”。他那種無私奉獻的行爲,那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精神是我們每一個爲人師者學習的標準。我們除了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之外,更需要做的是加強師德的修養。我們要學習他不忘初心,爲人師表的價值追求,學習他靜心育人,心懷大愛的高尚品德,學習他不畏艱辛,努力進取的優秀品質,不斷修正自己,提升自己,爲教育事業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優秀4

黃文秀家境貧寒,通過國家的助學政策完成了學業,她懷揣感恩之心,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只有把個人的追求融入黨的理想之中,理想纔會更遠大。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爲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爲國家、爲民族、爲社會做出貢獻”。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從入黨那一刻起,她就確立了她的初心與使命:把自己的力量投入人民和國家事業中。黃文秀說:“百色是脫貧的主戰場,我有什麼理由不來呢?我們黨是切實爲羣衆謀發展謀幸福的黨,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這就是我的使命”。扶貧之路充滿艱辛,卻也是檢驗黃文秀的試金石,事實證明,她對黨忠誠,恪守初心,得到黨和人民的認可,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梁啓超在《呵旁觀者文》中寫道:“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巾幗不讓鬚眉,黃文秀的身上就有大丈夫“捨我其誰”的意氣。她沒有聽從剛做完第二次肝癌手術的父親的挽留,“正因爲有暴雨更得趕回去,怕村裏受災,我馬上得走了”。讓她說出這話的正是她的責任與擔當。其實,這只是一個小選擇,在研究生畢業後,她沒有留戀都市的繁華,做了一個大選擇,毅然回到革命老區百色,響應組織的號召,到樂業縣偏遠的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她說很多人從農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她就是要回來的人。她用行動詮釋了擔當,她把青春選擇了奉獻。她投身扶貧事業後,藏起了漂亮的裙子,穿上了“戎裝”,把腳紮在泥土裏,身上不是濃香淡馨,而是滿身鄉土氣息。她甚至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婚姻大事,她說:“等百坭村的父老鄉親都脫貧了,我一定轟轟烈烈愛一回,讓鄉親們做證婚人……”

爲生民立命是從古至今知識分子的擔當。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仁人志士高呼“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治國之道,富民爲始”“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扶貧路上的黃文秀,繼承和發揚着古代知識分子這一情懷,她帶領羣衆修建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對接市場、建立了百坭村電商服務站……在黃文秀的奔忙下,昔日的貧困山村發生了變化。20xx年,百坭村88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88%下降到2.71%,這些成績都見證了她爲百姓謀福利,爲生民立命。她用行動告訴青年朋友們,把人民裝在心裏,青春才能無怨無悔;爲羣衆辛勤奉獻,青春才能精彩綻放。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黃文秀把生命奉獻給了百坭村,但她永遠活在百坭村羣衆的心裏。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優秀5

12年前,一位剛剛考入大學的學生,爲了讀大學,而又不得不同時要照顧自己患病的母親,所以只能揹着自己的瘋娘一起上大學。他的故事當年感動了很多人,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那麼12年過去了,這位不惜千里背瘋娘上大學的劉秀祥如今怎麼樣了呢?

他叫劉秀祥,1988年出生在一個貴州偏遠的普通農村家庭,如果生活是順其自然的,那麼也許大家也就都不會認識他了。但是他正因爲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而收穫了成千上萬人的眼淚和感動。他在家裏他排行老三,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本來最小的他應該是得到哥哥姐姐們的照顧,和父母的寵愛的。生活即使過得有點艱難,但是一家五口在一起也是其樂融融,然而上天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讓他四歲開始就要承擔起所有家庭的責任。

在劉秀祥四歲那年,命運的魔爪便毫無聲息地扼着了他的咽喉,讓他本來幸福的家庭偏離了軌道。這一年,劉秀祥的父親突然發病,被緊急送往醫院後不久便去世了。這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也許還不知道什麼是生死,什麼是永別了。劉秀祥的父親走得很急,家人甚至都沒能見到他最後一面,更別說他怎麼託付別人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了。在失去了丈夫的巨大悲痛中,緊接着他的母親也因爲承受不住這天大的打擊,患上了間接性精神失常。屋漏偏逢連夜雨,全家人的生活全部落在了這三個未成年人身上。

在經受了這樣的打擊,4歲的劉秀祥本來還可以依靠一下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可沒想到7年後自己的哥哥姐姐因爲忍受不了這樣不堪的生活離家出走,再無音訊傳回。劉秀祥從此過上了更加艱難的生活,只能依靠村裏的一些鄰居幫襯過日子,好在哥哥姐姐這些年教會了他如何種地,才讓這11歲的孩子可以維持生存下去。剛讀三年級的劉秀祥,承擔起了照顧患病母親的重擔,忍受着成年人都難以承受的痛苦。正是因爲這種磨練,讓他懂得了堅強,懂得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每天他爲了不影響去上課,迎着還未褪去光華的月亮就得起牀了,去地裏種菜,去山上砍柴,爲一天的生活提前做好準備,最後給母親做好早飯才能放心去上學。生活已然怎麼艱難,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讀書的念頭,所以他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當時學校離他家很遠很遠,每天來回就得花4個小時,這不得不使他要比別人跑得更快,所以腳常常都被磨破了皮,但是他從來沒有抱怨。

最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中學,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感到高興的,因爲他付不起高額的學費,也不能去太遠的地方讀書,家裏喪失自理能力的母親還需要他照顧。最終他做出了一個堅強的決定,選擇了一個不要學費的`民辦中學就讀。爲了更好地照顧母親,他帶着母親到縣城上學,爲了解決住宿問題,他在學校的附近山上搭起了簡易的棚子,這裏便成了他臨時的家。

這樣艱苦的條件並沒有影響他求學的信念,白天他在學校心無旁騖地上課,晚上他就出去撿破爛來換生活費,去菜市場撿剩菜拿去做飯,吃肉對於他來說是一種奢望。爲了夢想和母親,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而是保持着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那個金光燦燦的夏天他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學通知書,高興得在自己的“家”的上坡上跑了好幾圈。爲了湊足自己的學費,他揹着自己的母親到山東賺學費。當然大學他同樣是揹着自己的瘋娘去學校,在經過了報道之後,他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好心人開始向他伸出援手,在學校的幫助下,他最終比較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大學學業。

畢業那年,很多單位向他拋來了橄欖枝,可是都被他一一拒絕了。在面對前程似錦的未來時,他又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做一名鄉村老師。也許在大城市裏工作會更好,工資也會更高,但是他說,他要回饋這個家鄉,回饋這個社會,要用自己的經歷去激勵更多的孩子,讓他們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就這樣他帶着母親回到了曾經的故鄉,成爲了當地的一名普通老師,不再過漂泊不定了生活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如今他已經是縣裏實驗高中的副校長,不過他仍然堅持在教育一線的崗位上給孩子們上課。

劉秀祥入選了中國好教師,他說這只是幸運,而沒有覺得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是上限了,他覺得自己還要更加努力。劉秀祥榮獲了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他說這是碰巧,他的內心到底有多偉大才能承榮譽時而沒有半點驕傲。

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戰勝不了的磨難,不拋棄,不放棄就會成功。我們出身的環境沒法改變,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他用自己最勵志的人生告訴我們,“倘若命不眷你那便與命爭,倘若天下不容你那便與天鬥。”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優秀6

1981年11月16日傍晚,全國人民守在黑白電視機和收音機前,此時,第三屆女排世界盃的決賽正在日本大阪體育館進行,中國隊對陣東道主日本隊。在主場球迷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一個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最後關鍵一分,中國女排3∶2艱難獲勝拿到世界冠軍。

中國女排7戰7勝,首奪世界冠軍,實現三大球歷史突破。

讓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是,這僅僅是一段傳奇故事的'開端。1981年在日本世界盃奪冠後,中國女排接連拿下了四個世界冠軍:1982年第九屆世界排球錦標賽冠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金牌,1985年第四屆世界盃冠軍,1986年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

這五支冠軍隊伍裏,始終都有郎平的身影——前四年,她是隊內的頭號主攻手,1986年,她以助理教練身份出征。

取得這樣夢幻般成就,郎平靠的無非是一個“拼”字。

“我記得特清楚,我們一進體育館,牆上就掛了大標語,臥薪嚐膽,打敗日本韓國。”郎平說。

“每天就是三點一線,訓練場、食堂、宿舍。”年輕的郎平知道,“你不比人家多付出,不這麼艱苦地去訓練,你就趕超不了別人。” 正是憑着這股刻苦勁,郎平包攬了三大賽的冠軍MVP(1982世錦賽,1984奧運會,1985世界盃),也讓她贏得“世界第一主攻手”稱號,成爲球迷口中的“鐵榔頭”。

標籤:事蹟 感動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