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新材料1.83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事蹟,肯定對各類事蹟都很熟悉吧,根據事蹟的性質,可分爲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想擬事蹟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

1971年,朱彥夫開始爲張家泉架電而奔波。沒想到,這場“仗”整整打了7年。架電器材短缺,供電部門愛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機會,到處聯繫架電器材,原本要兩個小時卸一次的假肢,經常一捆就是十幾個小時。

7年間,朱彥夫拖着殘疾的身體,先後乘火車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陝西聯繫材料來解決村裏的用電問題。有太多這樣的酸甜苦辣,但終究,兩萬多公里的奔波,換回了15公里的架電材料。1978年張家泉村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成了全鄉第一個用上了電燈的村。

清廉公正,用撫卹金接貧濟困

六七十年代的張家泉村,家家日子過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飽、穿不暖,有的無錢看病。只要朱彥夫知道的,他必會想方設法盡力去幫助鄉親渡過難關。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個,家裏人多地少,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1971年,家裏實在是吃不上飯了,四弟餓得乾瘦如柴。朱彥夫瞭解到情況後,回到家立即讓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幹,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糧。

朱彥夫當村書記期間,出出進進爲村子裏辦事,從來沒有在村子裏報銷過一分錢,幫村子看水利的、架電的上級來人,沒有地方吃飯,都是他掏錢在自己家招待。25年來,他不僅沒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組織伸過手,而且多次謝絕組織的'照顧,主動用自己微薄的撫卹金爲集體辦事情、接濟困難羣衆。

朱彥夫同志14歲參軍,18歲失去雙手雙腳和左眼,昏迷93天,動過47次手術,卻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面對羣衆的期望和家鄉的落後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書記的重擔,與羣衆同甘共苦,在張家泉村山山水水間,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滾行的“痕跡”。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換來了張家泉村“山上松樹帶帽、山下林果纏腰”的景象。這都源於朱彥夫同志一心爲民、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源於他對祖國滿腔熱血、對鄉親們一片真情。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2

蘇炳添一戰打破了三個紀錄:

首先,新中國從1984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到現在37年的歷史上,首次有中國男性運動員打進到100米決賽的賽場,絕無僅有,這個意義不亞於當年劉翔闖進奧運會決賽並且奪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奧運會上,曾經有一位日本運動員打進到奧運會男子100米的決賽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個時候是用手計時的時代,跟電子技術時代差的還比較多。

第三,亞洲國家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在1900年的巴黎奧運會,也就是第2屆奧運會上,到現在121年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位亞洲運動員以100米半決賽第1名的身份進入到世界最頂級的百米飛人大戰的決賽。

這是史無前例的偉大榮耀,屬於偉大的中國,也屬於亞洲。年過30的蘇炳添,靠着頑強的自律,靠着超強的意志品質,成功的`打進到了100米的決賽當中,爲全亞洲人長臉。就連中國田徑名將劉翔在微博上也發文祝賀蘇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決賽時,蘇炳添強調,半決賽就是自己的決賽:“對我來說,能夠進入決賽就算完成任務。如果能夠突破10秒大關,進決賽應該沒問題。”

看了比賽,真是激動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簡直是一戰封神!正像劉翔所讚揚的那樣,這是中國奇蹟和中國速度,這也是亞洲奇蹟和亞洲速度!簡直讓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賽場,蘇炳添的腦海裏都只有一件事:竭盡全力跑出“中國速度”,爲祖國添彩!能打破亞洲紀錄,打破黃種人的極限,站在東京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所有的夢想都在這一瞬間變成了現實!

把半決賽當成決賽。是啊,人生路上關鍵的每一步都需要這種精神,我要向蘇炳添學習,他是我最崇拜的奧運英雄。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3

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羣學習的榜樣,他們的事蹟感人至深,他們的貢獻和付出值得稱讚,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着責任、使命和擔當,催發我們共同成長進步!以下是觀感動中國20xx學習人物先進事蹟心得體會,一起來學習吧。

20xx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感動中國》還向四十年來的“改革先鋒”表達了特別緻敬。此次觀看有意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養,弘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感動中國欄目至此已經是第十七年了,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感人事蹟讓人動容,今年也不例外。20xx年度的感動中國傑出人物有:兩彈一星功勳程開甲,把生命獻給高原的植物學家鍾揚,守島衛國32年的民兵夫婦王繼才、王仕花,生活節儉卻捐贈千萬的退休老人馬旭,不畏犧牲的排雷戰士杜富國,勇鬥歹徒的退伍軍人呂保民,危急時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機長劉傳健,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堅守扶貧一線的基層幹部張渠偉,擔起未來的80後鄉村教師張玉滾。這一個個響亮的名字,讓大家沉浸在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事蹟中去。

在過去的一年裏,改革開放40週年的成果展現在了中國人民的眼裏,爲了中國發展而努力的傑出人物層出不窮,而他們事蹟的精神更值得當代大學生去學習。爲了祖國更美好的未來,必先進行精神的洗禮,擁有紮實的基礎,才能讓中國更加繁榮富強!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4

胸前的白花,已被淚水打溼。顫抖的雙手反覆摩挲着手機,屏幕亮起又暗。她叫宮濟輝,是王婭居住社區的居委會主任。在過去的上百個日夜中,對王婭的牽掛是幾十通簡單的電話,她在這頭,王婭在那頭。如今,牽掛是一排憂傷的菊花,她站在人羣中,王婭躺在裏頭。

“她喜歡安靜的生活,喜歡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爲了不打擾她,我兩天去一次。她嫌我煩,我就按照她的作息時間,在早上給她打一通電話,確保她平安。”宮濟輝說。電話裏的嘟嘟聲,緊密地連着宮濟輝的心跳。每響一聲,她的心就揪緊一下,直到聽見王婭的聲音,她才踏實下來。如今,爲王婭設置的特殊鈴聲再也不會響起。如今,與王婭相處的點滴時光化成無聲的淚水肆意流淌。

20xx年,王婭搬到西青區中北鎮居住。“我特別愛這裏,推開窗就能看見綠色。這裏的人熱情善良,每次看到他們在廣場上活動,我都特別開心,能感覺到他們身上那股勁兒。”王婭曾對宮濟輝這樣評價左鄰右舍。

是呀,這裏的人樸實善良,這裏的人熱心周到。王婭患重病的消息被媒體公開後,許多人都想來探望她。宮濟輝和同事們都婉言謝絕了。“病人需要休息,不能總被打擾,況且王婭喜歡安靜。”宮濟輝告訴記者,社區每一名工作人員,都知道王婭的'喜好,他們從不輕易打擾。由於王婭是獨居生活,作爲居委會主任的宮濟輝每兩天就會厚着臉皮去看看王婭。“她病重時已經無法走路了。我就自己開門進去,看看她。哪怕一眼,我也安心。”說着,宮濟輝又哭了。爲了既保證王婭安全又不打擾她,每早一個電話,成爲常態。今天,接電話的人要走了,然而,手機裏五十幾通已接電話,把這份關愛永久地保存下來。

今天,鄰居們與王婭道別。

新春佳節,社區書法活動隊送給王婭的春聯還散發着油墨的馨香,靜靜等待女主人回家。樓里居住的小朋友,習慣了還沒進單元門就伸出小手捂住嘴巴,爲王奶奶保持安靜。沒有鑼鼓喧天的口號,沒有錦旗和鮮花,左鄰右舍把關愛化成無聲的行動守護王婭喜歡的歲月靜好。王婭喜歡網購,得知王婭生病,負責接收王婭包裹的菜鳥驛站工作人員,經常把包裹送到她家門口,不讓王婭個照顧她的人再跑一趟。物業的工作人員,每天早晚總會在她家附近轉上一圈,確保她的安全。無聲無息的愛意,在每個人中間涌動。“她是好人,好人一生平安啊。”“比起王婭,我們做這些根本不算什麼。”樸實善良的西青人啊,他們早已是王婭眼中的美景,被記在心底。

這一刻,西青人的名字是王婭。

這一刻,王婭的名字,是善良。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5

“中國年輕人的膽子應當大一點。”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最近在清華大學給予渴望成功的年輕學子這樣的建議。

楊先生認爲,與中國小孩相比,美國小孩從小就喜歡這樣搞一下,那樣搞一下,結果是耐心不夠。美國小孩可以知道很多東西,但每樣東西都不深入。中國的小孩則很聽話,讓做三角習題就乖乖去做,如果天天做,做了一個星期以後,美國小孩的水平就沒法與之相比

了。“中美學生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於西方的學生從小就不把‘聽話’作爲一個重要的原則,而中國學生則相反。”楊先生說。他舉例,如果對一個美國小孩說,你應當做功課,他會反問你,我爲什麼要做功課?而讓中國的小孩做功課,他就乖乖地聽着。美國小孩頭腦中沒有‘乖乖的’這個觀念。”楊先生說。

他認爲,美國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從小就讓孩子做種種決定,這當然有它的壞處,可是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楊先生以清華學生爲例,現在的清華學生考進來很不容易,唸書都念得很好。但是將來要想取得成就,僅靠唸書念得好是不夠的,他還必須能向新的方向發展。中國讓小孩“乖乖的”,所得出來的一個後果就是小孩比較膽怯,不肯向新的方向走。比較相信所有重要的東西書上都寫了,這不是有形的,幾乎是下意識的,覺得已經有這麼多人研究這麼多東西了,我怎麼能跟這些人比呢?這一點是所有跟中國學生有過接觸的'西方人都認同的現象。

楊振寧先生認爲,清華大學的學生,也包括所有的中國學生,要想登上成功之舟,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中國的方法去訓練,使得他打下良好的根基,同時,能夠找到合適的領域去工作,具備了這兩點是最容易有成就的。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6

劉秀祥回到了家鄉貴州省望謨縣成爲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他言傳身教,以真誠善良的心靈,剛毅頑強的品格獲得了學生們擁護和愛戴。“祥哥來了,趕快奮鬥!”這句話,表達孩子們對他的肯定和信任。

在教壇默默耕耘的7年裏,一組組的數字串起了劉秀祥的累累的工作碩果:

劉秀祥擔任了5個教學班的工作和3個班的班主任,並且兼顧學校的德育、團委、教研組和年級部的工作。劉秀祥騎着摩托車幾乎跑遍瞭望謨縣的各個鄉鎮到學生家中家訪,摩托車騎壞了8輛,先後把40多個孩子從打工工地拉回了校園。

教學之餘,劉秀祥積極開展公益活動,全國巡迴勵志演講1000多場,聽衆上百萬人,牽線企業和愛心人士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1700多人。劉秀祥曾經在一個差生班擔任班主任,畢業時全班47名學生全部都考上了大學。

劉秀祥說:“在我教書的過程中,我一直都告訴自己,一個都不能放棄,一直都不能放棄,要讓大家相信奮鬥的力量。”經過劉秀祥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多年來辛勤的勞動,終於使全縣的教育工作全面改觀,教育水平直線上升,大學聯考上線率翻倍提高。在望謨縣人民政府的官方網站上,有這樣一段話:

“望謨教育成效顯著。把教育扶貧作爲提高脫貧質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斬斷窮根的根本舉措……大學聯考成績連續三年創歷史新高,本科錄取人數從20xx年以前的全州掛末提高到20xx年的全州第四位。

20xx年本科上線學生達946人,上線率增加值在全州排第3位,上線人數實現逐年大幅增長,較20xx年增長了477%。”

望謨縣的教育工作得以蓬勃發展,可知道這個成績的背後凝聚了劉秀祥等教育工作者多少辛勞的汗水和嘔心瀝血的付出啊!

劉秀祥20xx年被任命爲望謨縣實驗高級中學副校長,同年被評爲“中國好教師”,得到了社會對他工作成績的肯定和讚揚。

如今的劉秀祥也成立了美滿的'家庭,他的賢內助幫他一起照顧母親,不但使母親過上了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替劉秀祥分擔了後顧之憂,使他能夠拿出更多的精力從事教育事業,服務社會,回報大衆!

提到過去的艱難生活時,劉秀祥感到歷歷在目。當年在面對困境時,劉秀祥選擇了堅強面對和勇敢付出,他開玩笑地稱自己爲打不死的“小強”,經過了種種磨礪終於苦盡甘來,纔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說:

“如果沒有和母親相依爲命的生活,我可能沒有那麼堅強,沒那麼勇敢,有了她我纔有了活下去的目標,因爲我知道有一個人需要我。”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7

看了中央臺播出的“時代楷模”朱彥夫後,很多人哭了,不是因爲他做出的事蹟有多些,也不是因爲他讓人們富起來,而是因爲他那種永不退色的共產黨員的本色。

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能從一個廢人變成一個比一個正常都強的人;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比每一個正常人所做事都超出尋常。

他被追爲“時代楷模”當之無愧啊!朱彥夫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起來有三條:

一是朱彥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一個在戰爭中生存下來的重殘戰士,沒有躺在功勞薄上享福,而是離開休養所回老家,瞞着老人,練習生存本領;用畢生的心血帶領村民致富,從不領取任何待遇,教育子女做人,還寫出兩本書。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二是朱彥夫的人品值得我們學習。他當村支書,從不領村裏一分錢。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還經常拿出自己的撫卹金幫助他人。自己的女兒出嫁,作爲親生父親卻沒出一分錢給女兒買嫁妝,他是不願意買嗎?不是,他是沒有錢,他的錢用在別人身上啦。

三是朱彥夫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朱彥夫的毅力不僅表現在他的身體上,而且還表現在他一生不停地的爲人民服務上。他爲了實現人生價值,他堅持鍛練自理能力。大家可想而知,一個沒有四肢的人,連吃飯都困難,要達到正常上班、寫書、爬山,這個毅力得有多大啊。另外,朱彥夫從年輕起,堅持造福於民,一直到81歲,心裏還是想着百姓,從沒有想過自己。這種毅力又有多大啊。

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學習他們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懷。張麗莉、吳斌、高鐵成等時代楷模,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可以說是大家的同事、鄰居、朋友。他們平平常常、樸素無華,默默無聞地工作着學習着生活着,默默無聞地堅守着道德標準、涵養着道德情操,以點點滴滴的積累,以持之以恆的追求,成就了平凡中的偉大,匯聚了不尋常的道德力量,鑄就了關鍵時刻的堅強意志。從這些平民英雄身上可以看到,無私與善良就在自己身邊,無畏與勇敢就在自己身邊,平凡和偉大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把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勿以善小而不爲”,認認真真做好身邊事,力所能及幫助周圍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舉手之勞做起,崇德尚義、積小成大,自覺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實踐者。

向時代楷模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們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職業精神。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把工作崗位作爲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是時代楷模的一個鮮明特徵。張麗莉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的崗位,在車禍瞬間保護自己的學生,詮釋了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吳斌連續十多年安全行駛一百多萬公里,在遭受突如其來的重創後,用生命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職責;高鐵成三次勇闖火海,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展示了當代革命軍人的風采。這一個個壯舉背後,是他們對職業理想的追求,對職業精神的堅守。他們崇高的職業操守,托起了生命的方舟,昇華了民族的美德,成爲激勵人們奮發有爲、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恪守職業道德、弘揚職業精神,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職、紮實工作,以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在推進改革發展中創造一流業績。

我們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每一個時代楷模就是一面鮮豔的旗幟。發揮好時代楷模示範引領作用,是培育文明新風的時代要求,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要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以及互聯網等大衆傳媒的作用,把宣傳時代楷模作爲一項經常性工作,以發現偉大的眼光和崇尚先進的情懷,挖掘閃光事例、報道先進典型,大力營造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要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運用文藝作品、宣講報告、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示時代楷模的感人事蹟,熱情謳歌時代楷模的高尚情操,讓人們從中汲取精神養分、感悟道德力量。要堅持知行統一,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廣泛搭建平臺、豐富渠道載體,把學習時代楷模與精神文明創建、志願服務、送溫暖獻愛心、扶貧濟困、互幫互助等活動結合起來,使時代楷模的崇高精神轉化爲人們的實際行動。要充分發揮政策法規的導向作用,完善相關激勵機制,禮敬時代楷模、關愛時代楷模,褒揚良好道德行爲、制約不道德現象,推動形成好人好報的良好風氣,形成尊重時代楷模、學習時代楷模的社會環境。要進一步健全文明委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團體積極配合、各方面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完善工作措施、建立長效機制,推動學習宣傳時代楷模活動深入持久開展下去,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祥和、更加溫暖和諧。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8

堅持纔是王道飛人也差點中途放棄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展現出來。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說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可以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xx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牀訓練並不適應。而且,由於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裏做說客,勸說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xx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爲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爲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幫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纔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9

傷病對於每名運動員都是頭號“公敵”,蘇炳添也沒能倖免。在蘇炳添14年的職業生涯中,20xx和20xx年兩次遭受腰傷的困擾,並且10年他還受過一次傷。20xx年他飽受腰部肌肉傷病困擾,競技成績嚴重下滑。全年17強,只在室內賽拿到3個冠軍。他最看重的室外百米僅在瑞士賽奪冠,成績爲10秒34。當時蘇炳添傷病嚴重程度,教練組都很悲觀了。更可怕的是,蘇炳添自己也萌生了退役的想法。跟小時候自己總想着做逃兵不同,這次是因爲自己的身體跑不動了。想着壯志未酬,蘇炳添那段時間無比痛苦。但是經過無比漫長的`困獸之鬥,最後蘇炳添還是選擇了繼續戰鬥。在500多天沒有參加任何比賽的背景下,蘇炳添在 20xx年4月24日廣東肇慶的田徑分區邀請賽跑出9秒98。賽後蘇炳添熱淚盈眶,上次破10秒還是在3年前。雖然離的時間不久,但是對於蘇炳添來說卻恍如隔世。觀衆們看到蘇炳添的神勇表現也無比激動:他們的“蘇神”回來了!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0

楊振寧在7歲的時候來到清華園,在這裏一共住了8年。當時的附小叫成志國小,裏面有兩個“大頭”,一個是楊振寧楊大頭,一個是俞平伯的兒子俞大頭。

楊振寧小時候,至少不是一個最守規矩的孩子。據他自己說,清華的每一棵樹他都爬過。

中學是在絨線衚衕上的,就是現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個學校當時只有不到300個學生。這時候,當北大數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已經知道兒子學數學的能力很強。他當時如果教兒子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兒子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在七年級與八年級之間的那個暑假,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學《孟子》。所以在中學時代楊振寧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楊武之喜歡圍棋和京劇,但並不去培養兒子這些方面的興趣,下棋可以讓兒子17顆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對於父親書架上的許多英文和德文數學書籍,楊振寧常常翻看。因爲外文基礎不夠,所以看不懂細節,每次去問,楊武之總是說:“慢慢來,不要着急。”

上課唸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祕的宇宙》,那裏面講的是20世紀到那個時候爲止,所發現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後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說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

楊振寧在抗戰勝利的1945年夏天離家赴美國求學。那天清早的細節至今歷歷在目:“父親隻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捨,母親卻很鎮定,沒有流淚。”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還鎮定。話別後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鐘後他即被擁擠的人羣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現父親原來還在那裏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長袍,額前頭髮已顯斑白。看見他滿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現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爲是有永存的價值的。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學的精神,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

40年以後楊振寧這樣寫道“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學採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也許因爲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爲欣賞數學。我欣賞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讚美數字的優美和力量;它有戰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奇蹟的奇蹟,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無論如何,父親與兒子的分別,是人生之中最順理成章、最令人惆悵,最刻骨銘心的分別。

此一去,三疊陽關,唱到千千遍。23歲的楊振寧也許沒有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爲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1

經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備份航天員爲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航天員聶海勝參加過神舟六號、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劉伯明參加過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湯洪波是首次飛行。今天上午,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將加註推進劑。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軌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關鍵技術,首次檢驗東風着陸場的航天員搜索救援能力;開展多領域的'空間應用及試(實)驗;綜合評估考覈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和性能,進一步考覈各系統間的匹配性和協調性,爲後續任務積累經驗。

按計劃,神舟十二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核心艙,執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工作生活,駐留約3個月後,搭乘飛船返回艙返回東風着陸場。

目前,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二號組合體狀態穩定,各項設備工作正常,具備交會對接與航天員進駐條件。執行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的各系統已完成綜合演練,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前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2

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20xx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要對得起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學校是建起來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

爲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學生家的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訪完一屆學生的家庭。儘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一名學生的家裏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了山下,司機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學生的家在山頂,僅有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爲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餘悸。

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爲什麼要回這兒來啊?你怎麼還老想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麼回來的啊?”女孩低着頭淡淡地說,“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

這樣的家訪已持續11年,覆蓋學生1345名,行程近11萬公里,張桂梅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還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可正是這一次次的家訪,更加堅定了張桂梅將女子高中繼續發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裏的孩子因爲沒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然後將缺失文化帶來的無知和貧困又一代代傳下去……

學校創辦初期各方面都很艱難,整個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沒有食堂、廁所,學生和女教師擠在教室裏睡覺,男教師睡在樓梯間。由於學校的院壩沒有硬化,風一吹,整個校園滿是灰塵,老師每天下午五點半還得清掃校園。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時,17名老師,9人辭職,只剩下8人。

張桂梅坐在學校的旗杆下抹淚:“怎麼辦?學校是不是辦不下去了?”哭完後,她回到辦公室去整理學校的檔案時意外地發現,留下的8名教師中,居然有5名是黨員,加上自己,學校有6名黨員。

“只要有黨員在,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張桂梅心中暗想。“我說咱們開始重溫入黨誓詞。我們沒有錢,就在二樓畫了一個黨旗,把誓詞寫在了上面。我們宣誓,沒宣誓完,全哭了。”

從那之後,學校開始了軍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看似有點殘酷,但她們對得起自己肩上這份責任和使命。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3

我看了20xx,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蹟,心中是一片激動與期待。心中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動,的確傷神,可是它補心,並且化作繼續前行的信心與勇氣。有的時候,感動讓人脆弱,因爲它總是觸碰你內心裏最軟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時候,感動讓人堅強,因爲當你看到身邊還有那麼多人,有尊嚴並善良而有質量的活着的時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氣。

“同樣是生命,同樣有親人,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外一個生命。別去問值還是不值,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用交換體現。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啓示。”孟祥斌,一名中國的軍人,在他的身上,我們讀懂了軍人的使命,讀懂了人間的大愛。他爲了救一名落水青年,不顧自己身有疾病,不顧自己的安慰,立即跳水救人。然而最後落水青年得救了,而這位可個可敬的英雄,卻將生命舍給了冰冷和河水。我彷彿看見孟祥斌的女兒提着爸爸的鞋用嘶啞的聲音喊叫着“爸爸,爸爸??彷彿聽見孟祥斌妻子悲哀的大叫“孟祥斌跳河救人死掉了!”在我看來他不僅是失去至親的心痛,更是對未來生活的迷惘。我們爲孟祥斌鼓掌,我們被孟祥斌感動,我們爲這個人民的子弟兵,爲這個人民的好兒子而驕傲。感動,長存??

“曾經艱難險阻,她十年不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醫生,治療疾病,也讓這個行業更純潔。”陳曉蘭,她無私無畏地堅守醫德,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堅持,什麼是良知。陳曉蘭曾是上海一家地段醫院的理療科醫生。近年來她一直從事醫療器械行業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種醫療器械超過20種,其中8種假劣醫療器械被查處。在與假劣醫療器械10年的鬥爭中,爲了取得一手證據,陳曉蘭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險“以身試針”。良知,這是白衣天使的良知,一個醫生所具備的基本良知,然而我竟驚訝地發現,在中國,這種良知竟少得可憐。陳曉蘭現在已經不能再穿上白大褂,不能她當她喜歡當的醫生,不能幫助人們救死扶傷。然而這個勇敢執着的醫生,卻擁有着高於常人的品質和精神。在全中國人的心中,她是我們最負責,最好的醫生!

其實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着別人,也感動着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爲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

也許我們身爲人民教師,無力是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爲別人做些什麼,爲集體做些什麼,爲家庭做些什麼,那我們會成爲一個感動中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

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時,走路的腳也更結實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點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於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4

蘇炳添不僅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爲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繫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爲訓練缺課,都會及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爲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爲了互相推進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

蘇炳添破十神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戶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爲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說。作爲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及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啓動能力。在國內,蘇炳添面臨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儘管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藉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註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15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生於安徽省合肥縣(後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000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國小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北平,居於清華園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國小三年級。

1933年,國小畢業,入讀城內絨線衚衕天主教聖公會崇德中學。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後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爲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後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啓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1945年,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就讀於芝加哥大學。

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導師是愛德華·泰勒教授。

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同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複合模型。

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的理論結構。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發表論文,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恆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爲自傲,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爲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後,鼓勵在中國臺灣的岳母曹秀清設法取道美國轉往中國大陸。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從美國飛往日內瓦,由中國外交部的同志親自接機,安排休息數日後,轉機飛往北京定居。

1958年,當選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