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心理學心得合集15篇

心理學2.05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心理學心得合集15篇

心理學心得1

轉眼間將近學期末了,這意味着要和積極心裏學這門課說再見了。還記得第一節課鄒老師就給我們出了一個演講的題目:爲什麼選擇積極心裏學這門課,想從中學到什麼。這個小環節讓我們來自不同學院的同學互相都瞭解了許多,使一向枯燥無味的選修課活躍起來了。回想起當時選課的時候在電腦屏幕上看到“積極心理學”,我就果斷按下了確定,積極心理學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話題與學習目標。

作爲一個大三學生,即將畢業的我也曾過着渾渾噩噩的大學生活,從大一到現在兩年來我沒有考過什麼重要的證書,沒有做過瘋狂的事。自從上了積極心理學這門課我找到了自我,不應該沒有目標的活着,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並且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有時我也消極、沮喪、抱怨……鄒老師告訴我們要時刻鼓勵自己,心中默唸我會成功的、我是最棒的、我一定可以做好。很多癌症患者因爲擁有積極的態度堅信自己會好起來的,最後都戰勝了病魔,所以沒有什麼可害怕的,只要我們的意念夠堅定。不要時刻想着自己一定會失敗,那即便是你努力的'去做了,成功的機率也不會太大。

老師還給我們播放了視頻,讓我們真正瞭解了生命的產生,精子卵子的結合產生受精卵,受精卵逐漸發育成嬰兒,大到人身體中的器官,小到細胞的變化,這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切身的知識。

老師是一個十分親切並且非常負責任的老師她會照顧到我們每個人的感受,會和全班同學互動使我們有了很強烈的存在感。她教我們要學會寬容,寬恕別人,樂觀的對待每件事。課堂上同學們不亦樂乎說着自己想要改變的目標,有的想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想交更多的朋友,有的想要要戒掉電腦遊戲留出充裕的時間來學習。而我的改變目標是改掉我急躁的性,我是一個天津人典型北方人的急脾氣,有着耿直爽朗的做人原則,可是我的性子比較急,遇到急事不能再盲目的慌張,要更加鎮靜理智的尋找解決的方法。

我們要多方面探尋問題產生的原因,問題之所以會產生,肯定有它特定的原因,原因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去看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更有助於問題本身的解決。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開發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強調心理學要着力研究每一個普通人具有的積極力量,更是一種理念。其實快樂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只要樂觀積極的去對待會收穫不一樣的精彩。做一個善良、寬容、快樂的人吧!

心理學心得2

如何改變對任何事物的感受

人是透過身上五種器官的蒐集資料來認識周遭的環境,不過每個人都會偏重其中某一種器官,或者是一般所稱之感元。譬如說有的人比較受他眼睛所見的影響,亦即視覺器官的功能居於這個人對外界認識的首要地位;另外有些人則較偏重使用聽覺器官或觸覺器官。

每個感元下又可分爲數個次感元,它們各司我們對外界所蒐集資料的強弱變化,譬如說你可在心頭思量某一個影像,然後就這個影像的某一角度(一種次感元)作某種程度的改變,使你因而有較先前不同的感受。

當這個影像被你放亮一些後,你的感受很快地就會有所改變,這就是次感元的改變。理察?班德勒這位神經語言學的創始者,或許是最偉大的次感元專家了,他跟其他專家們所做的事可以上溯到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他是把人類認知方式歸類成五大的創始鼻祖。

透過次感元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強或減弱我們的感受,它的範圍沒有限制,可以是或沮喪,也可以是好奇或失望。要想了解次感元,我不妨用商品包裝的條碼來說明當更容易瞭解。

這些條碼事實上只是一些粗細不等的黑色直線條,不明內情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可是當它經過掃描機掃過之後,便可告訴電腦這個商品的名稱、成本、售價、庫存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次感元的作用跟商品條碼頗有雷同之處,當我們把它們掃過那個稱之爲“頭腦”的掃描機後,它們便會告訴頭腦這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樣的感受以及該怎麼辦。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條碼編制方式,而所編制出來的項目表洋洋大觀,每一種次感元都有它自己的主管範圍。

譬如說如果你較偏重於使用視感元的話,那麼你對於某次經驗的感受,很可能就是視覺次感元所蒐集到有關大小、顏色、亮度、距離和位移的綜合結果;又如果你較偏重於使用聽感元的話,那麼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跟那個經驗有關的音量、節拍、音調等次感元所測得的結果。

如果說要想使一個人振奮的話,首先就得調好他的感元頻道。偏重於視感元的話,那麼就得提供能刺激他視覺次感元的因素;若是他偏重於聽感元或觸感元的話,那就得提供刺激他聽覺或觸覺次感元的因素;至於有些人可能就得三管齊下,先用視覺、再用聽覺、最後用觸覺,當這三類都用上了才能管用。

一旦你瞭解了這些次感元對於人們認知上所扮演的角色後,便可從人們平常的談話中測知他們較偏重於使用哪一類的感元,然後便可以投其所好。

到底我們能使自己的感受改變到什麼樣的程度,就要看我們能把次感元改變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必須學會好好控制自己的次感元,讓它們所呈現給我們的一切經驗都對我們有幫助。

譬如說你要好好審視一下某個令你頭痛的`問題,那麼就不妨把這個問題擺在腦子裏,然後臆想着把它拉遠,接着你站在高處換個新的角度去看它,請問你這時對這個問題的感受如何?對很多人來說,頭痛的程度會減輕。

現在你再把它拉近,使它變得更大、更亮,請問此時的感受又會怎麼樣?是不是感受更強了些呢?這種次感元的改變有點像是改變菜單中的萊色那樣簡單,它們確能改變你對於外界事物的最終感受。

雖然在“激發心靈潛力”一書中我已經很詳盡地介紹了次感元,在此我再重複介紹只是希望各位確實瞭解這一重要的改變利器。別忘了,只要改變了次感元,你便可在很短的內改變對於任何事物的感受。

譬如說就以昨天所發生的某件事而言,如果你重新把它在腦海裏呈現,把它慢慢推到幾乎一英里之遠,成爲一個模糊的小點直至沒人黑暗之中,請問此時這件事給你的是昨天發生的,亦或是覺得好像發生了好久?

如果這件事給你的是個好的印象,那麼就把它拉回來,否則就讓它留在那裏吧,誰希望一直記住那樣的事呢?當你有一個很好的記憶時,就算是它發生於很久之前,好好地回想一下吧,把它拉到近前,讓它變得更大、更亮、更立體、更富有色彩。

現在請你跨進去成爲其中的人物,請問此時你覺得它是發生於很久之前呢?還是它就發生於近前?你瞧,我們只要改變一下次感元,便可以把發生的都改變了

心理學心得3

又是一期的團體心理課程落幕了,在這次課程中我受到很多啓發,意外的發現了一些自己從未發現的問題。

老實說,我內心非常抗拒這樣的上課氛圍。因爲有事耽誤了,當我走進教室的時候,看見所有的同學都已圍坐成圈。我的心就開始七上八下了。剩下了兩個位子,我選擇了靠女生的那個安頓下來。失去桌子保護的座位排列方式,感覺自己的一切暴露在別人的眼皮之下。這種沒有安全感的空間感真的讓我渾身不自在。

在整個活動互動中,各種問答,思考,感受的環節讓我第一次碰觸到那些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問題。

我是個開朗樂觀的女孩,我善於交友。我一直堅定的認爲自己與人的'關係間根本不存在害怕的感受。我從來沒有發現當自己被別人矚目的眼光看着的時,渾身如此的不自在。我迫切的需要一些東西遮擋住自己。我緊緊的抱着本子,感覺這樣可以拉遠一些我和別人的距離。每一輪迴答我都努力用微笑掩飾自己的緊張感,身體儘量的貼住椅背讓自己覺得安全一些。也會時不時的開關我的筆套,緩解緊繃的神經。無數個瞬間我都有一種想逃離的衝動。

在面對大家挑選一個最喜歡的人的環節,我受到了很多啓發。我開始去嘗試感受怎麼接納和理解不同的人;去試着感受着一些同學身上的真實的情緒;我發現了自己原來那麼害怕不被別人喜歡;同時也害怕被人喜歡;還有當自己成爲焦點的那種恐懼感……

這些都是現在我無法解決的問題 ,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能夠更進一步的瞭解自己。希望將來的某一天我可以很坦然的在別人的矚目下仍舊擁有燦爛的笑容。

心理學心得4

很認真的把紹瑞珍老師的《教育心理學》讀了一遍,感覺是如沐春風,豁然開朗。通過讀書,使得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論依據;澄清了一些錯誤的、想當然的想法;更是學到了有效教學、學習和管理的方法與技巧。結合自己的閱讀,談談體會。

一、教育心理學已經不再僅是純粹的理論研究,實際應用越來越多

以前,見到過幾本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總的感覺是理論敘述比較多,儘管內容很好,但和實踐總有段距離,況且由於自己對理論的認識比較膚淺,導致有些內容無法有效實踐,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書中,作者以現代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爲背景,系統闡述了教學、學習等諸方面的內容,且和實際情況聯繫密切,比如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從知識的表徵到獲得的過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個方面深入淺出的做個介紹,並且因爲內容結構組織的好,讀起來也不費勁,確實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二、教育心理學應該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修課

作爲一線教師,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在根據經驗教學,但僅憑經驗必然導致教師教育教學的專業化水平偏低,而錯誤的經驗給學生帶來的後果更是無法彌補,所以,強調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越來越重要的事情。

在陳琦和劉儒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當學生反覆擅自離開座位時,教師應該怎麼辦?按照一般的經驗,教師要提醒學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並且這樣做也能幫助學生記住這條上課的紀律。但研究發現,對於國小生來說,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離開座位的想法會越來越強烈,因爲學生是在通過這一行爲引起老師的注意,所以,當老師置這些學生於不顧,轉而表揚那些不動的學生,離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不能再僅憑經驗。

對於如何教學,如何有效教學,如何促使學生理解知識的意義並長期保存,如何促進能力的提高等等問題,現代教育心理學已經作出了比較有效的研究和解釋,只有遵循科學理論,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高效進行。作爲教師,如果不能掌握這些理論,不能有意識的應用,至多算是一個教員,一個低水平的教員。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學理論,才能科學、有效的教學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應該就是澄清了錯誤觀念,堅定了用科學指導實踐的信心。

比如書中在談到了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在有效學習中的作用,並提到了古訓:“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學中,對這條的理解並不深刻,有時根本不去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觀念,不管學生的情況直接就講。頂多在教學中,考慮學生學過什麼東西,並假定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教學,關注點是學生以其原有知識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識,但原有知識是否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繫如何建構,這個考慮的就少了。

書中詳細講述了知識學習與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學中,對這些策略的關注度太低,有時只追求自己內容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訓練。現在看來,這隻能是給學生帶來知識,而不能利用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踐行理論知識,做教育實踐者。

我們一直在倡導做科研型教師。一線教師如何做科研?研究什麼東西?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聯繫起來。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論研究,也不能是簡單的教學經驗的總結,而應是聯繫實踐,解決問題,上升到理論。比如,書中談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我們就可以據此設計德育目標和過程,在班級管理或者教學中研究如何形成學生的品德,研究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該如何解決,並進一步總結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會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所以,如果堅定了用理論指導實踐的信心,也就爲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專業水平,爲教育教學把脈開方。

教育教學需要心理學的信息和服務,心理學也必須爲教育教學服務纔能有廣泛發展的前景。而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爲師生提供心理學服務應是其工作的應有內涵,而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將成爲心理老師這項工作的堅實後盾。比如,關於專家和新手解決問題的差異研究爲教師培訓和年青教師成長提供了理論基礎,心理老師可以據此爲學校和教師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導方案。而通過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最有效的診斷和輔導。爲教育教學把脈開方,和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結合起來,心理老師也就能穩固自己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

最新教育心理學老師不僅要具有本體性知識,還要具有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是教學實踐的基礎,而實踐性知識是教師把知識很好地傳授給學生的重要條件,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方向,也是教師職業的獨特性、不可替代性的優勢所在。實踐證明,知識面越廣,能在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愈能運用自如,易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學校對我們教師的專業發展特別關注,建議我們閱讀《教育心理學》這本書。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也對學習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認識,下面是我學習的心得體會: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習與教學的中間學科或者聯繫學科。該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它不是普通心理學原理的簡單應用,也不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和差異心理學等幾門與教育有關的心理學分支學科的簡單組合。作爲一門擁有自己理論觀點的獨立學科,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教師深入理解學習與教學中的種種現象及其實質,這就涉及知識(或能力)觀、學習觀和教學觀這三方面。只有在瞭解了人類獲得的知識的類型及其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選擇合適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才能在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同時使學生也得到更好的學習與發展。

教育心理學主要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心理,第二部分是學習心理,第三部分是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包括學生的認知發展,社會和情感發展,智力與創造力以及特殊學生。學習心理包括學習的行爲主義觀,學習的認知觀,學習的社會認知觀和建構主義觀,複雜的認知過程。教學心理包括制訂教學計劃,激發學生動機,有效課堂教學,學習結果的測評。其中我對學習心理這部分感觸比較深。它既介紹了學習的本質,並對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學習理論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我認爲這部分內容相當重要,它讓我開始了對學習的思考,第一次去嘗試理解人類是怎樣學習的。行爲主義、認知派、人本主義、構建主義等對人類的學習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其中的很多觀點都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佩服和敬仰這些偉大的心理學家的同時,我學會了用辯證的方法來看待問題。他們提出的理論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對問題得到很好的解釋,但也必然會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細深入的思考可以給我們很多啓示,對我們的學習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人類學習機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謎。

關於認知領域的學習過程和行爲領域的學習過程,我主要學習了六個方面的內容:知識的學習、學習策略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動作技能的學習、學習的遷移、品德的形成。這是對認知領域和行爲領域的學習過程的詳細介紹。這幾方面的內容都是很實用的。而且我個人對這方面的內容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喜歡學習這部分的知識。

掌握知識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也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知識的定義,知識的分類,知識的表徵形式,以及元認知和概念學習,這些關於知識學習的內容讓我對"知識"二字有了不同的認識,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沒學習之前雖然覺得自己很清楚什麼是知識,但卻不能用準確的文字表達出來,學習了教育心理學後才知道知識是指存在於語言文字符號中的信息,或者說是主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形式。學習了這門課程後,感覺到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了,能用心理學的一些術語和理論來解釋學習中的一些現象。在不經意間就會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現實聯繫起來,嘗試着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去理解、解釋。

學習策略的學習這章內容,我認爲非常重要,雖然在我們的日常學習中經常會使用某些策略,但從未系統的考慮過,經過學習,我們可以系統條理的瞭解我們在學習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這部分知識給學生進行學習策略輔導,幫助不善於使用學習策略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更加輕鬆愉快的學習。

智力和創造力是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的重要表現,也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創造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智力的測量。對於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學家設計出了一個又一個量表進行量化,對神奇的智力進行測量,這讓我感受到了心理學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學把心理和教育融爲一體,把心理學的理論應用到教育中來,真正實現了它的價值。對於創造力的培養也讓我有很深的感觸。隨着年齡的增長,創造力似乎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幼兒的創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創造力水平則比較低。

對於動作技能的學習,知識的遷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內容也同樣讓我獲益匪淺。例如:知識遷移的學習定勢說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瞭解了這個理論以後,可以知道我們在以後的學習和教學中,善於運用已有的學習定勢,因勢利導,促進新的學習和問題解決,同時,還可以避免由於學習定勢對問題解決帶來的干擾。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應用教學理論才最爲有效?對於各種學與教的理論模型,教師應該根據什麼標準進行選擇?對不同性質的.知識是否要使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又該怎樣運用教學策略?對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教師應採用什麼教學方法?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在教學心理的有效課堂教學這一章節。傳統的教學都是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教師是課堂的焦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他們通常採用強制性的教導方法,伴以獎勵和懲罰行爲,協調與學生的互動關係,最終達到將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的目的。而學生的地位則比較被動,僅僅作爲教師備課時的相像對象,以及上課時的教授對象,學生更多地採取順應、被動等行爲。隨着行爲主義影響式微,認知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影響逐漸擴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越來越受重視。將學生置於學習過程的中心,引發了教師的角色轉換。教師不僅僅要呈現於解釋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在使用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方法時,教師有時會誤解它的真正含義:明確目標和認真備課沒有那麼重要;只要學生參與討論或其他形式的社會互動,學習就必然發生;與傳統教學相比,教師在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比較微弱。所以要明確理解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方法的真正含義:學生處在教學活動中心,以平等身份與教師互動的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發現法、討論法和個別化教學法。對於國小階段學生的學習討論法和個別化教學更有效,發現法更實用中學生的課堂教學,它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系列事例,讓學生運用歸納推理的方式得到隱含於其中的原理。而討論法是旨在激發思考、挑戰態度與信念並發展人際交往技能的一類教學方法;個別化教學是爲了滿足每個學生特定的學習需要而採用的一種教學形式。討論法符合學習的認知主義觀,這是因爲學習者在形成自己的理解時積極主動的,而且也強調學習的社會方面。由於現在我們大班額的教學使得個別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並不那麼實用,所以教學時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的社會,技術不僅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教學方式。不同形式的科技手段,包括計算機]、影碟、錄像、因特網和教育電視等對提高教學效果都有巨大的潛力。與傳統教學相比,實用技術的教學對學生所做的課堂作業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更加強調問題解決技能與研究技能的使用;同時,還要求使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如不僅要評估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也要評估學生所獲得的問題解決、思維與研究技能,甚至還有學生的動機。結合教學方法要合理合適的實時的選擇技術進行教學。

總之,《教育心理學》從用教育心理學去發現學生、呵護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學亮點、培養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等方面出發,從多角度、多方面分析、總結了教師如何在教育中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如何利用心理學的知識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

記得從孩子媽媽懷孕的初期,我就開始籌劃着今後如何去教導、輔助孩子的向善的本性。因爲在這個弱肉強食、勾心鬥角的社會和工作環境中讓人有一個平穩、靜心的心態太難了。想想周邊的人和自己的處境延伸想象一下孩子的未來是不是也這是這樣?這是件一直讓我頭疼的事,嬰幼期、兒童發展期、青春期、成長期等等,到了現在孩子出生了,如今已經1歲5個月了,雖然我和孩子媽媽在誘導孩子、教育孩子這塊是摸着石頭過河也好,邊學邊教也罷,但是一直以來我的腦子裏面對待這些問題都是一個問號。網上狂風亂炸那些教育孩子的文章看了又看讀了又讀,似乎真是有點誰說誰有理的感覺,每個孩子的性格,脾氣秉性不一樣這樣導致針對性的教育也是不一樣的,在和媽媽、父母對抗孩子是與非的時候,最終還是決定學習兒童發展心理學這門專業,看看到底是傳統教育受寵還是科技教育孩子的方法爲上?

報名成功後,轉眼開班了,一進教室的感覺是不是到了“女兒國”了?環視了一週只看到2個男生。第一個想法我是不是走錯班了?決定又出門看了一眼確實無誤之後坐在了位子上,既來之則安之吧。第一堂的課程應用心理學的陸老師,真是讓人頗有喜感,還有教學的方法也能進入生活,不像我們之前上課的老師那樣死板,6次課時即能讓我們記住這位可敬可愛的陸老師又能學習到了心理學的基本要領,我算真是欣慰了。

這門課程結束了,使我充分體會到作爲一個父親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細心和耐心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他們的心去思考,去體會。這樣的話,纔會成爲一個好父親。前一陣看過一篇文章叫父親的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在想自己凡事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高大、男人剛性的榜樣,爲孩子今後成長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作用。

心理學心得5

青年成才十大心理障礙

在日趨激烈的今天,青年人積極向上,成才。認清自己,調整,排除障礙,才能最終立於不敗之地。從心理學角度,現在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的年輕人,大致有以下10種類型:

1、型:沉浸在王國裏,眼高手低,不願腳踏實地地幹平凡的工作。這山望着那山高,一件事沒有做完,又想到第二件事,不切實際。

2、自卑型:自以爲事事不如人,受到冷遇更受不了,總覺自己是一個局外人,鬱鬱寡歡,自暴自棄。

3、閉鎖型:有些青年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與別人不同,又不易爲別人所理解,因而他們傾向於把自我體驗封閉在內心,而不願向他人表白。

4、失意型:失意,是當人的期望不能實現,某種需要得不到時所感到沮喪的心理體驗。它使有些人會產生不正常的.自我評價和期望,將導致個人社會適應的失調。

5、嫉妒型:這不但有礙於別人,而且害己,對是極爲有害的。

6、惟分型:考試流於重本本、條文的弊端,牢牢地打下“分數第一”的心理基礎。在這種惟分心理支配下,人們只得爲“分”而奮力拼搏。

7、怯懦型:這種心理的人過於謹慎,小心翼翼,常多慮,猶豫不決,稍有就退縮,不想有所作爲。有這種心理的人一般都氣質脆弱,無所謂創新,成才。

8、情緒型:青年情緒的變化帶有兩極性,容易動情、喜悅、激動和振奮。同時,也容易悲觀、消沉、憂愁和苦悶。對於青年的這種正常心理活動,重要的是在行爲過程中加以正確引導,以減少不良影響。

9、習慣型:習慣的形成,一是自身養成的,一是傳統影響的。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節奏緩慢,求穩怕亂,安於現狀等保守的心理習慣,於是,就出現了這種妨礙人才的不良習慣。

10、厭倦型:一旦遇到波折、困難或不順心的事,都要抱怨他人,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悔恨“明珠暗投”,牢騷滿腹,對生活失去興趣,對的東西失去追求。這種厭倦心理磨損人的志氣,是成才的一個致命傷。

心理學心得6

學科教育心理學是主要研究中國小各學科的學習與教學等心理現象及其規律,是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的重要內容,是形成學科教學知識的重要基礎。通過這一段時間的網絡學習,讓我進一步發現學科教育心理學對於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我是一個數學教師,一直以來認爲數學學科也需要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來輔助教學,因此關注數學教學科學的心理科學。本學期,我參加了北京市中國小教師"十二五"公共必修課培訓。通過《學科教育心理學》的學習,我收穫頗多。如果說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經遵循過一些教學規律的話,除了道聽途說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覺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專門從心理學角度、在科學的指導下進行更有效教學。

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專家型的教師至少應當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

(1)所教學科的.知識,

(2)學科課程材料和結構的知識,

(3)一般教學論的知識,

(4)教本門學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識,

(5)本學科特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的知識,

(6)學生的性格特徵、文化背景及學習環境的知識,

(7)學生學習本門學科的特殊規律的知識。現在讀了這部書之後,感覺自己的理論知識還差得很遠,充分感受到在每個學科教學領域中如何引進教育心理學的一般規律,並且能用它指導學科教學實踐,實在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重要的工作。也覺得從學習中大有收穫,下面結合數學學科課堂教學實際,談一談心得體會。

我有個學生,國小三年級,上數學課的時候總是聽一會兒,就不自覺地東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麼東西都想玩,一枝鉛筆、一塊橡皮都能讓他玩上半堂課,等到被教師提醒而轉過神來聽課時,由於數學知識具有連貫性,沒聽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邊的東西。考試成績自然不好,教師和家長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課應認真聽講,想改掉這個壞毛病,可一上課就不自覺地又神遊了。針對於該生的情況,我根據國小生年齡特點以及數學課的特徵,我在上課時注重讓學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實例,模型,經歷觀察、分析、比較、操作、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多設置新鮮、有趣、生動、形象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也適當增加數學活動的內容讓學生參加,比如數學遊戲,口算競賽等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心理學心得7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是我入職前就細細品味過的一本科學類讀物,還是在學校圖書館某個書架上發現它的,讀它的理由很簡單,我認爲自己也是一個身患拖延症的病人,而且有愈發嚴重之勢。比如與友人赴約,我往往會把時間預算得剛剛好,不遲也不早;比如說上班的時候,喜歡在規定時間前一兩分鐘再安心地打卡;又比如說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喜歡把作業拖到節點前一兩天才開始做,像是現在的讀書筆記,明天就是截止日期了,這纔開始匆匆動筆。

正像書中反覆提到的一句話,拖延者總能在最後關頭之前完成任務,只是在拖延的過程中多了幾分煎熬。

我本着從書中找尋靈丹妙藥的心態從第一頁翻到了最後一頁,這才發現,原來書中所說的大多是緣由,而非解決方法。可見,想根治拖延也沒有什麼好方法。類似的問題還有如何逃避孤獨?如何克服自卑?也許我們也沒必要去對付它們,心平氣和去接受也許比堂吉訶德大戰大風車要強得多。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爲: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仔細想想,我喜歡把赴約時間調整得剛剛好,是由於我曾經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或者坐在咖啡店裏等待,而我又恰恰是個厭惡等待的急性子,於是選擇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提前到達,我又感到十分慚愧;至於在學習上的臨時抱佛腳,我想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暑假前幾天,滿懷信心要先完成假期作業,後面就可以毫無壓力地恣意玩耍。可是總會有犯懶的時候,心裏反覆安慰自己,我只是稍微休息幾天,過幾天接着寫。然後暑假就不知不覺進入尾聲了,而沒完成的作業還有大半。當然,最討厭的還是假期最後幾天厚着臉皮來抄作業的小夥伴們,也許正是因爲他們的存在,才讓原本按時完成作業的自己,變得不那麼勤快和樂於分享。

所以,當你拖延的時候,還是要看看這件事是否會對其他人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接受隱藏在內心中的`拖延小妖精。就像書中最後寫道,“快樂來自於按照你的價值觀健康地生活,來自於跟他人和跟自己內心深處的連通,它還來自於能夠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來自於不管拖延是否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仍能夠如實地接受它,就像雖然花園里長着一些蒲公英,而你依然能夠樂在其中”。

拖延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當我們感到了自己在拖延某事時,說明我們已經在開始排斥它了。就像看到了蛇或者蜘蛛時產生的恐懼之情,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和順理成章。

因此,還不如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興趣或最適合自己的事情上,因爲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壓根不會拖延。至於那些不感冒的事情,還是主動把時間節點提前,然後在節點到來前加班加點吧。

心理學心得8

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於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學校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律,如學生應怎樣去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有什麼關係等。教育心理學,說簡單一點,教育心理學就是學與教這個過程的方方面面規律的科學,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方面。

教師是學生的心理輔導者。因此,教師必須要懂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應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策略,並在上課過程中多加思考,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以藝術的眼光去對待教學,爭取精益求精。教育心理學首先就要了解教育過程的執行者。教師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什麼影響。不管你是否意識到,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學觀念和方法,有些老師認爲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因而採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有些老師則認爲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主張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活動中學習和提高。另外,研究還發現,教師的性格特徵也會影響教學過程,嚴厲的老師更傾向於採用傳統教學法,課堂氣氛也不很活躍,而民主活潑的老師則更願意採用新式教學法,更願意多作嘗試,課堂氣氛更活躍,

學生在老師目前也能夠更自由的表現自己。 作爲師範生,只有學好教育心理學,以後在自己的崗位上才能更好的做一個優秀的教師。“人貴有自知之明”,教師要具有自知之明,就需要自覺地用心理科學理論去分析和評價自己的教育活動,增強自己對學生心理和行爲的影響力。每個有威信的教師,都是善於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完善的。所以,中學教育心理學問題的研究,不僅是教書育人,培養學生的品德,而且是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角色適應力。教育心理學知識是所有教師的專業基礎,現代社會和教育的進步日益證明,教師不僅要懂得教材本身,還要懂得教學本身。教師關於有效教學和教育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屬於教育心理學的。因爲,學校中的學和教,都是心理過程,懂得這種過程的教師才能更好地發展有效學習的程序和方法,教師才能夠形成用教師的專業方式處理教育問題的能力和專長。

2、學生方面。

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師必須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纔能有的放矢的實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功效。因此,教育心理學還必須瞭解教育過程的另一半參與者 。只有更好的瞭解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做好指導,讓學生往更好的方面發展。所以師範生學習教育心理學,就是學習怎樣更好的瞭解自己教育的對象,怎樣更好的.引導他們,指導他們學習。只有充分的瞭解學生,才能熱愛學生。

3、教學方法。

教育心理學以教與學互動作用爲主線,以學習心理爲核心,對學習動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習策略與教學策略、學習遷移、智力與創造力、品德心理、羣體心理、個性差異與因材施教、心理衛生與教師心理等方面作了較爲系統、深入淺出的分析。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判斷學生是否熱愛學習以及引導學生學習的能力。不同教學方法對於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有什麼影響,以及教師如何與教學方法進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動手操作的教學方法,對於物理、化學等操作性強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對於歷史、語文等科目卻可能沒什麼效果。對同一門學科,不同的內容來說,同一種教學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遠。教師與學生之間最關鍵的就是教學方法了,它是最主要的因素。是學生能否學好的關鍵,所以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就是學習怎樣更好的教會學生。同時,提供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基礎,教育心理學來自實踐,又可指導實踐,它與教育的經驗互爲基礎。它代表了學校教育的那些能從實驗、測驗和觀察證實的方面,實實在在地是“學校教育的科學基礎”。在當前教育改革大潮中,特別在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改革中,其理論和方法是主要借鑑的武器;與此同時,教改和教研成果的價值大小、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的使用。經驗證明,學校教改和教研以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爲突破口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心理學心得9

如何才能改變不良的習慣?

改變有一定的步驟和方法。

第一個步驟,明確你到底要改變哪個習慣。

比如說你希望克服拖延的習慣,你希望戒菸,你希望每天堅持運動30分鐘……不管你的習慣是什麼,一定都有方法可以改變。

改變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明確你要改變的,你最好拿出紙筆把它寫下來:我每天要運動30分鐘,或我要成爲一個不抽菸的人……先把它寫下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第二個步驟,改變要靠意願。

你必須激起自己100%要立刻改變的意願,也就是不是"想要"改變,而是"一定要"改變。我時常問一些想要減肥的人:"你們在座有想要減肥的,請舉手!"我看一下,當然就有很多人舉後,有些人身材已經很瘦還要減肥,也不知道他到底舉手要幹什麼。"你們想減肥想了多久了?"他們說好多年了,我說到底多少年?他們說有20年了,我說了沒有?他們說當然沒有。我說因爲你們只有"想要"減肥,而不是"一定要"。

所以說任何習慣都可以改變,可是你必須先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而且是現在就要改變。同時你必須,現在一定要改變,而不需要十幾次。

第三個步驟,打斷自己的慣性。

比如說想要減肥的,建議下次你去餐廳的時候,就拿大堆的食物,當你要吃的時候,你就大聲地喊說:"我是一頭豬。"在餐廳裏大聲吼,很多人就會看到你,覺得你這個人很奇怪。你有這樣的經驗,你可能會嚇一跳,自己會覺得很丟臉,所以下次一拿很多食物要吃的`時候,就會想到此次慘痛的經驗,這樣就可以停止自己的行爲舉止。或是每當自己有負面情緒和時候,告訴自己"停止",這樣一句話,你就會立刻振作起來。

很多習慣之所以沒有辦法改變,是因爲慣性沒有被打斷。當你在抽菸的時候,你可能把煙反過來抽,一下燙到嘴巴,說:"啊!好燙。"打斷慣性是很重要的。或者你喝啤酒,一次喝25瓶算了,喝到全部吐出來還要繼續喝,滿臉都沾到這些東西,你覺得實在太噁心了,下次一定要戒掉。

所以打斷慣性是很重要的,之所以習慣沒改掉,因爲慣性沒有被打斷。

第四個步驟,必須要輸入新的慣性或是新的習慣。

舉例,當你想要每天吃蔬菜水果的時候,你覺得有益於身體,那你是想打斷以往肉食過多慣性;可是你辦公室附近都是一些牛排、炒菜、炒肉或是一些肉羹、肉圓之類的餐館,這時你可能會習慣地說:哎呀!算了!另外一家好遠,就近吃了吧!

你必須找一個好的彌補方案,所以你必須打聽到一個固定的餐館,它可以提供你要的食物,你每天去那個地方要求他改變菜色,這樣就等於有另外一個新的解決方法,你纔可以形成素食的新習慣

心理學心得10

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因素是影響組織管理中人的行爲差異的重要心理條件之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愛好、興趣及個性特徵,這使人眼中的事物被打上了主觀的烙印,這也就是爲什麼不同的人對於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管理主要是針對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學必須涉及個體行爲的管理問題。人的個性是個體行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有瞭解了人的個性差異,做到人盡其才,管理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下,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待人處世的態度,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工作行爲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管理活動中,必須重視態度的作用。目標管理的概念擴大到整個企業,它是通過上下級共同參與制定企業目標,使個人從中受到激勵,共同爲實現目標而努力,並檢驗目標實施情況和事實結果的管理方法,今天,目標管理已成爲一種激勵技術,成爲員工參與企業管理的一種有效形式。職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對於工作效率有重大影響,人的智力、體力的發揮,不但要有健康的身體,還要有健康的心理作爲前提條件,所以我們應該瞭解有關職工心理健康的知識,創造有利於職工心理健康的工作環境和心理環境,這是現代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人是社會性的,作爲社會的一個成員,人不能獨立的生存,他總是生活在一定的團隊中,個人在團隊中的行爲,同他在獨自一個人時的行爲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規律。現代社會是信息的社會,信息把許多獨立的個人,團體貫通起來,成爲一個整體,信息溝通是交流意見,傳遞感情,協調人際關係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溝通是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一個管理者,首要的一個任務就是有效的溝通。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生活,人在社會實踐和團體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與他人發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定的人際關係,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使人們團結一致,協調工作,提高勞動生產率。

合作、競爭和衝突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合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和手段,同時,當人們具有不同的目標和利益時,對稀有資源的爭奪,就產生了競爭和衝突,如何管理和控制這些競爭和衝突,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管理心理學》是一門專門研究管理活動中個體、團體、組織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學科。它強調以人爲中心和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的理念,協調組織與團體的人際關係,改善組織與環境條件,改進領導與管理方法,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組織目標和促進組織與人員發展。

合作有三個條件

合作格言:心靈共鳴,方能長久合作。

認識一致,目標一致,利益一致,是一切合作的'前提條件。

話說在原始森林中,三條飢餓的小狼狗見到一匹大斑馬,於是,他們一起撲了上去。第一隻小狼狗一上去就咬住了斑馬的鼻子,無論斑馬怎麼撞它,它都咬得死死的,一點不鬆口;第二隻小狼狗一上去就咬住了斑馬的尾巴,無論斑馬怎麼踢它,它都咬得死死的,也一點不鬆口;這樣,龐大的斑馬前後都受到了攻擊,

已經喪失了自衛的能力。這時,第三隻小狼狗開始咬斑馬的腿,斑馬無力反抗第三隻小狼狗,只得任憑它嘶咬。不一會兒,斑馬倒下了。這時,三隻小狼狗就撲到斑馬身上,享受它們的美餐。可見只有利益一致,分工明確,緊密合作,纔會產生強大的力量。

香港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19年初意圖收購恆昌公司。恆昌旗下有七家全資子公司,資產70多億,主要經營汽車產業,年營業額三四十億元。但他面臨三大問題:一是集團內部有人不同意,力圖阻礙;二是沒有如此龐大的收購資金;三是恆昌公司有人反對,公開指責榮智健沒有管理能力,中資不可信,要搶香港人的飯碗等等。面對種種謠言,榮智健並沒有放棄他的理想,而是採取與李嘉誠、郭鶴年、鄭裕彤、百富勤等人合作,最終以40多億元的成本淨額成功收購恆昌97.12%的股權。由於他們心心相映,到19年x月,中信泰富全資收購恆昌股份,恆昌易性。這次收購中,李嘉誠等合夥人共獲利7800多萬元,榮智健也因此宏圖大展,大賺一筆。

李嘉誠說: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大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願,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合作:

1、一種聯合行動的方式

2、書法名詞

1、合作(co—operation)

個人與個人、羣體與羣體之間爲達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合作的基本條件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主要有:①一致的目標。任何合作都要有共同的目標,至少是短期的共同目標。②統一的認識和規範。合作者應對共同目標、實現途徑和具體步驟等,有基本一致的認識;在聯合行動中合作者必須遵守共同認可的社會規範和羣體規範。③相互信賴的合作氣氛。創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賴、互相支持的良好氣氛是有效合作的重要條件。④具有合作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定物質基礎。必要的物質條件(包括設備、通訊和交通器材工具等)是合作能順利進行的前提,空間上的最佳配合距離,時間上的準時、有序,都是物質條件的組成部分。

合作的類型按合作的性質,可分爲同質合作與非同質合作。同質合作,即合作者無差別地從事同一活動,如無分工地從事某種勞動。非同質合作,即爲達到同一目標,合作者有所分工,如按工藝流程分別完成不同的工序的生產。按照有無契約合同的標準,合作分爲非正式合作與正式合作。非正式合作發生在初級羣體或社區之中,是人類最古老、最自然和最普遍的合作形式。這種合作無契約上規定的任務,也很少受規範、傳統與行政命令的限制。

合作是指具有契約性質的合作,這種合作形式明文規定了合作者享有的權利和義務,通過一定法律程序,並受到有關機關的保護。按合作的參加者分,有個人間的和羣體間的合作等等。就合作本質而言,雙方具有平等的法人地位,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實行不同程度的聯合。

2、合作

書法術語。唐代孫過庭《書譜》稱:“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舊時行家們習慣於將書寫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稱爲“合作”。如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引張懷瓘、二王等書錄:“(王)獻之嘗與簡文帝十紙,題最後雲:?下官此書甚合作,願卿存之。?”

吸收

解釋

①把外界的物質吸到內部:海綿吸收水分|滴在紙上的墨水被粉筆吸收了。 ②

接受;接收:吸收新會?員|吸收衆流,匯成大川。 ③獲取有益的成分:吸收營養|吸收外國的先進經驗、新技術。

心理學心得11

讀完《拖延心理學》,我又擁有了一個認識自我的“武器”——手術刀。今天,我要用這把“手術刀”,對準自己的拖延做一個手術——解剖自己。

五月份的作業,我一直拖到五月三十一號才上傳。我給自己找的藉口是:這段時間工作太忙了,我真的是沒有時間看書寫心得;還有就是四月份的分享活動因爲外出培訓而沒有參加,所以我不知道五月份的作業是哪本書的心得。我曾私下問過亞楠,在這件事上她和我知道的一樣多。於是,我就在五月十四日想當然地開始讀《拖延心理學》。開始讀書的時間已經到了作業截止時間,所以我當時打算破罐子破摔,不交作業了。可當我在羣裏看到亞楠因爲忙“六一”活動,沒有時間推送作業時,我的想法又變了:我可以在亞楠“六一”活動結束前,神不知鬼不覺地將作業提交,就OK了。但我一直沒有確認共讀的書目,而我又絕不會在羣裏問。五月十八日中午,我看到於靜在羣裏發信息,猶如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即私信於靜,詢問讀哪本書。給於靜編髮信息時,我內心有些緊張,心臟有些緊縮,噪子處有些異常。萬幸的是,我還是鼓足勇氣將信息發出去了。等待於靜回覆我的時間裏,我如坐鍼氈、心亂如麻、度秒如年。我擔心她故意不理我,看我的笑話……下午三點十六分,於靜很認真地告訴我——讀《積極情緒的力量》。我如釋重負。終於可以正常地呼吸了!

我所描述的是我的`行爲和症狀。讀完《拖延心理學》,我開始問自己:我爲什麼不敢在羣裏詢問共讀哪本書?我爲什麼選擇了亞楠和於靜私聊?答案是:因爲我有恐懼。我擔心大家知道我拖延交作業的事情,會給我差評,那麼我之前樹立的良好形象會轟然坍塌。我還擔心這樣的自己不被羣裏的大家接受,以及我不能遵守承諾按時交作業帶給我的羞恥感。而選擇亞楠和於靜私聊的原因是我認爲她們倆即便知道真相,對我的影響也不太大(當我寫下這句話時,我知道我有多麼地缺少安全感,生活中我是多麼地善於僞裝自己)。

我爲什麼有恐懼?因爲在我的成長曆程中,有過不被父親接受的不舒服的感受的記憶,我拒絕那種不舒服,所以我纔有了恐懼。腦海中有一個這樣的場景:上國小五年級時,我在我們村辦國小讀書,而大哥、二哥被爸爸帶着在縣城最好的國小讀書。媽媽不止一次地對我說:“你爹看不起你,不讓你去城裏上學。你自己爭口氣,一定要學出個樣子讓他看看。”我不知道這話到底在我身上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我知道,就是從那年開始,我的學習狀態開始變好,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成爲我們那所村辦國小裏第一個考上縣城最好國中的學生。最終我成爲我們家族裏的第一個大學生。工作後,我也是不斷地努力學習,絕不允許自己落後於他人。現在想來,應該是我渴望被父親接納,被父親關注,所以纔會那麼努力向前。我的羞恥感是來自於我的低自尊,我很努力,渴望外人的認可提升自己的自尊。所以我總是委屈自己迎合別人,得到他們對我的好評。我是外人眼裏的“乖乖女”,是鄰居眼裏的“好閨女”。我活得沒了自己,於是我成爲了一個愛笑的、熱情的、隨和的人。而這一次不能按時交作業有違我的一貫作風,所以會讓我感到羞恥,這就是我對自己的解讀。

通過這把特殊的手術刀,我又找到了隱藏在我身上的一顆閃亮的“珍珠”。那些渴望得到認可而遭受的委屈猶如包裹在體內的沙子,隨着時間的流逝,爲了減少委屈而做的所有努力形成了我熱情、樂觀、向上、好學等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成就了我今天的幸福人生!所以,它們是閃亮的“珍珠”。此時我也明白:當我擁有了這種轉化能力時,我離更幸福又近了一步!

心理學心得12

通過繼續教育必修課的學習,使我對教師職業道德與理想和教育心理學這兩門課程有了全新的認識,感受頗深。

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使我更加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不僅要求我們教師發揚蠟燭的精神,還要求教師自覺服從黨和人民的安排,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甘爲人梯,做辛勤的園丁。只有這樣才能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終生獻身教育,並用自己智慧的鑰匙,打開學業生踏入科學知識的大門。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讓我更加熱愛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一個教師只有具備了這種道德情感,才能產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強烈願望。千方百計的去教好學生,孔子說的:“愛之,能勿勞乎?言之,能勿誨乎?”就是這個道理。

能過學習教師職業道德,使我明白了凡事都要以身作則。教師從事的是培養人的工作,教師勞動最有影響力的就是“言傳身教”,也就是說教師是用自己的學識、思想品質和人格魅力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無論哪一層的學生都自覺或不自覺的把教師當成自己的榜樣。教師是學生學習做人的參照對象,所以人們常說“教師是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以身做則要求了教師做事要言行一致,表裏如一,還要求我們儀表端莊,大方得體。否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

學習教師的職業道德不僅可以促進我們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幫助我們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而且是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的基礎。

品讀完《教育心理學》,回顧我們的教學實踐,很多教學現象與書本中的理論竟然不謀而合,是對我們教育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

我常常會埋怨現在的孩子上課不認真,學習成績不理想,原來現在很多孩子出現厭學心理,害怕去學校,害怕見老師,很大一瞭解了這些心理學理論,對我的教育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辦事,有章可循。用愛,用情,用心,做教育。把“心靈的圍欄”變爲“心靈的花園”,要用仁愛澆水,用文化做土壤,用智慧做陽光,用理性的思考做研究。去精心養護它,讓它永遠垂青着綠茵,飄着花香,結滿碩果,給孩子們真正帶來成長的快樂和終身發展的幸福。部分原因就在於“習得無助”,而且不僅僅是學習方面。

對於孩子來說,由於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約束的能力相對較弱,如果總是經歷失敗,那麼對事情的興趣就會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學習這種需要付出長期努力的活動。而對學習一旦失去了信心,學習就很難進行下去,當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所以,對於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給予鼓勵,讓他們自己品嚐更多的成功,體驗更多的成功後帶來的`喜悅。這樣孩子纔會把繁重的學習任務,變成內在的動機,只有有了內在的動機和興趣,學習纔會變得輕鬆。同時體驗了更多的成功之後,孩子纔會更有信心,也纔會更願意去嘗試困難,面對挑戰,戰勝自我,纔會出現良性的循環和不斷的進步。

因此,教師的職業道德是貫穿教育全過程的精神支柱。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讓我受益匪淺,我會用它時刻的鞭策我自己,讓它成爲我教育事業中的一盞明燈!

從用教育心理學去發現學生、呵護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學亮點、培養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等方面出發,從多角度、多方面分析、總結了教師如何在教育中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如何利用心理學的知識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

心理學心得13

你有“心理飽和”現象嗎?

“飽和”一詞系化學術語,將精加人水中,當它不能再溶解時,叫做“飽和”。“心理飽和”則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如: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着“擰螺絲”的活,幹久了,他看見過路胸前的一對鈕釦,也用扳手去擰。又如:一位參加書法大展,工作人員請他題字,他信手寫下“同意”二字。這雖屬笑話,卻也是心理飽和的典型例子。

心理飽和現象在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有個美國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遊,他見那裏的編織草帽很漂亮,於是問道:“買一頂多少錢?”對方回答:“10元。”“如果我買100頂同樣的草帽呢?”“每頂20元。”“爲什麼我買批發反而更貴?”“做一頂我們感到很新鮮,做10頂我們要耐着性子,而要做100頂相同的草帽,我們將要怎樣強忍着性子!”心理飽和導致這筆生意流產。

心理飽和多爲負面效應。比如,老師佈置100道數學題,學生開始做作業時,動作快,做得也正確,但做到後來,速度慢了,還常出差錯,同時出現厭煩情緒。同理,工人做同樣工作,幹部伏案辦公等,都可能出現心理飽和的現象,簡而言之,他們幹膩了。

現在婚外戀的現象比較多,其實也是心理飽和在作怪。兩夫妻結婚幾年或十幾年,一直在一起生活,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自己都瞭如指掌,彼此之間漸漸失去了當年的新鮮感,就連性生活也遠不如新婚時那麼癡迷,互相間要說的話都說過了,要做的事也都做過了,一種隱藏着的厭倦開始萌生。此刻,一旦碰到別的異性向他(或她)投來異樣的目光,飛來意味深長的媚眼時,他們便感到新奇、刺激,覺得對方比自己的配偶有趣,假如墜入情網,便難以自拔。縱觀各種婚外戀,屬於心理飽和的要佔相當的比重。

心理飽和的能量很大,許多自殺事件均由它而起。所以,有人又把心理飽和戲稱爲“自殺者的幫兇”。江蘇某地有位青工小李去醫院看病,醫生診斷爲“疝氣”。小李識字不多,誤把“疝”字認作“癌”字,以爲自己得了絕症。因他內向,既不敢向醫生求教,也不向彙報,自個兒悶在心裏。他越想越怕,越想越絕望,最終達到心理飽和的程度,草草留下一紙遺書,自殺身亡。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飽和是一種“不安定因素”,對人有害無益,不過,它並非不治之症。比如,當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現厭煩情緒時,你不妨自我輕鬆一番:活動活動身子,極目遠眺片刻,或散散步,或與別人說說話,分散一下緊張的情緒,這樣,可以減少心理飽和給你帶來的精神。

因心理飽和導致的婚外戀,是個比較複雜的社會課題,然而,只要“預防在先”,同樣可以將它消滅於萌芽之中:一是夫妻雙方都要自律,莫放縱,立場堅定地拒絕外來的性挑逗、性誘惑,對配偶負責,對子女負責,對負責;二是也要“更新”,夫妻都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品位,自己,使自己成爲一部一讓對方永遠看不厭的“好書”,不叫配偶產生心理飽和。

至於疑心自己患有絕症而自殺的心理飽和現象不是很多,不過,因對自己疾病是否能治癒而產生的心理飽和現象卻是屢見不鮮的。身爲病人,首先要有堅強的信念,自己能戰勝病魔。若解不中千千結,可以向書本討教,請醫生指導,對親友傾訴,以求正確答案,將憂慮疏散開來,別讓心理飽和成爲自己的包袱。

對於心理飽和,我們應有清醒認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無處不在,並時時干擾我們的正常生活。我們應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預防措施,一經遇上它,要沉着,莫驚慌,要善於知己知彼,採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將它“大化小,小化了”,讓它遠離我們的正常生活。

心理學心得14

“情緒感受是由情緒的和感覺的兩種心理特徵結合而成的”這一新的發現,提示了對情緒和情緒感受的傳統概念要重新看待。

人們一直認爲如恐懼、憤怒、喜愛、妒忌等等各種情感體驗,都是對各種整體性的具體情緒的感受或體驗,它們“不是特異神經通路的感覺(sensa-tions),而是非特異神經通路的感受(feelings)。”任何一種具體情緒都可以歸結爲某種基本情緒或由多種基本情緒結合所形成的複合情緒,對這種具體情緒的感受就是對產生它的情緒神經通路興奮的感知。比如恐懼感受,通常認爲恐懼是一種基本情緒,恐懼感受就是對恐懼情緒的`感受,是我們對恐懼情緒的神經通路興奮的感知。雖然人們早已知道認知對情緒的影響,但認爲這種不同神經通路之間的影響所影響的只是產生某種具體情緒的過程,並不認爲某些認知性感覺會不可分辨地融入到情緒感受之中。而在主觀感受是由非特異的情緒和特異性感覺結合而形成的整體感受的認識下,傳統概念下的情緒感受就不再只是對具體情緒的感知,而只能說對情緒的感知只是具體情緒感受中的一種成分。那麼嚴格地說,恐懼、害羞等等感受就不能再看做是對情緒的感知或意識中的情緒,而只能說這些感受中含有情緒。如恐懼感受,它實際上是由對某種非特異的情緒的感知,和對特異的肌肉緊張的感覺,以及對刺激對象的形象的特異感覺三者結合而成的主觀感受。那麼,恐懼感受中這後兩個感覺的神經通路,也就不該再作爲情緒通路來看待。雖然包括肌肉緊張等任何明顯的身體變化也都會再產生新的情緒,但情緒反饋和感覺反饋的通路和原因本質上也都是不同的。

在新的對情緒感受心理結構的認識下,也許可以這樣去區分某些概念:

一、情緒或情緒意識,是對腦內非特異神經通路興奮的感知,它是構成並存在於人們各種具體的情緒性感受(含有情緒的感受,即通常意義下的情緒感受)如一般身體快感或痛感、飢餓、解渴、恐懼、喜悅、悲傷、熱愛等等身體感受和情感中的一種感情性成分;

二、情緒感受(嚴格地說應該稱爲情緒性感受,包括身體感受和情感),是由大腦內同時發生的情緒體驗和認知性感知覺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心理特徵結合而成的心理意識。

三、當由某種刺激產生了情緒通路的反應,如果此時與之在第二級神經映象區中結合在一起的,是反映身體部位和機械性特徵的身體感覺,它所形成的就是如疼痛、快感、飢餓等等身體感受;

四、當與情緒結合在一起的不只是來自身體上的感覺,並且含有對非身體對象如外界對象和自我意識等內容的感知,就形成我們的恐懼、喜愛、害羞等等情感。

個人認爲,對“情緒”和“情緒感受”傳統概念的重新看待和區分,將有助於對它們更深入細緻的研究和解釋。

心理學心得15

如果你想要戰勝拖延,那麼從拿起本書的這一刻開始改變吧。翻開這本書,引入眼簾的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

拖延,並不僅僅是一個貶義詞,他可能指一種有用的習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以及因衝動而損耗的精力,他也可能指一種有害的習慣,是在完成一件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中懶惰的表現。開始我以爲拖延只是個人行爲習慣的養成問題。一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感到,拖延,大部分的時候只是我們問題的冰山一角。

深層的原因纔是需要引起我們真正重視的。比如:心理障礙、生理缺陷、價值觀衝擊等等。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我的生活存在了太多拖延的事情。例如想要減得肥,肉永遠長在身上,想要練習的瑜伽,身體總是拉不開筋,想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際關係等總是遲遲不能邁出第一步。

總是告訴自己,沒事,還有明天。可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由於從小隨性慣了,害怕固有的圈子被打破,不習慣改變,懶於創新,喜歡成功,害怕失敗,對失敗的恐懼,害怕自己固有能力的失去,害怕別人的評估,深層的不自信貫穿了我的生活,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淺,淺嘗輒止,對事情不認真,不追求,沒有生活目標,不能做到創新,很快接受新事物。

學習了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目標太含糊,想法總是說來就來,計劃不具體,具體做事情的時候,不知道該做什麼,造成拖延。我們可以通過誠實地對待自己,分析自己,來明確自己生活的目標。看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分析哪些只是人云亦云,哪些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必須要做的。我們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發生在自己的意識以外,這幫助我從外在的.原因轉到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尋找,從而保持不斷成長的心態,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收穫。我還學會了一種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溝通的方法。

如快樂來自於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健康的生活,來自於和他人和跟自己內心深處的溝通,來自於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這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讓自己時刻保持正念,保持對自己內心的關注,關注自己的意識以外的精神形態,充滿了對世界精神的敬仰。

希望您聽到我的分享,雖然不能很快的戰勝拖延,起 碼可以更清楚的審視自己,從今天起,開始喜歡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瞭解自己。

標籤: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