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介紹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就業狀況及教育對策

心理學2.41W

近年來,隨着社會和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內對心理學的關注和認可程度逐漸提高,社會對於心理學工作者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爲適應社會需求,200X年國家衛生部要求三級甲等醫院必須設有臨牀心理科,同年醫學院校中的首批應用心理學專業隨之建立。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開設,爲實現心理學與醫學的交融結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如何發揮醫學院校的優勢,構建具有自身特色、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需要的培養模式仍是各大醫學院校不斷探索的問題。

介紹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就業狀況及教育對策

目前,在醫學院校設立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初衷是爲社會輸送更多合格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專業人才,但我國絕大多數醫學院校的應用心理學專業學制爲四年,畢業生授予理學學士學位,不符合執業醫師資格報考條件,對畢業生進入醫療衛生部門從事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是一個巨大的障礙。我國的心理諮詢與治療市場發展尚不完善,就業形勢嚴峻,2015年教育部更是將應用心理學專業列爲“紅牌專業”,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同樣面臨就業難的問題。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教育改革應從明確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調整教學內容入手。本研究對某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及其對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建設進行了調查分析,旨在爲高等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提供依據。

一、對象與方法

採用方便抽樣的方式,在成都醫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2005級至2010級的6屆本科畢業生抽取72人,男性20人,女性52人,對其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訪談內容包括當前工作狀況、工作變動情況、對專業學習的看法、對專業建設的建議等。

二、結果與分析

(一)受訪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狀況

接受訪談的畢業生目前的就業率爲95.8%,65.3%的畢業生自參加工作後有工作變動,畢業生的收入情況見表1。

(二)受訪畢業生的就業領域

受訪畢業生就業最多的是企業(43.1%)和教育培訓及公益事業(20.8%)。在接受訪談的畢業生中有44.44%表示自己進入了期望從事的行業,他們期望從事的具體行業見表2。

(三)受訪畢業生的實習意願

受訪畢業生最期望的實習基地是心理諮詢與治療機構、企業和醫院,見表3。

(四)畢業生對專業學習的看法

受訪畢業生中有77.6%的認爲學習應用心理學專業對自己有幫助,主要表現在:加深自我認識,學會思考人生;提升個人的心理素質,可以更好地自我調控;有助於協調人際關係,把握他人心理;學會理性客觀地分析問題;對目前工作有幫助(人力資源管理、管理、教育、銷售、心理諮詢與治療等)。5.6%的畢業生認爲學習應用心理學專業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

(五)畢業生對應用心理學專業建設的看法

受訪畢業生對本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實踐體系、課程設置、培養目標,以及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教育體制等問題均提出意見和建議。

50%的受訪畢業生對實踐體系和教學內容提出建議:在教學中增加實習和實際操作培訓,同時增加專業實踐機會,讓學生多與社會接觸,多參與一些與時俱進的科研課題;拓展實踐領域,如醫療、教育、航空、整容諮詢、HR、獄警、青少年問題中心等;在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諮詢方面進行深入培訓。

22.2%受訪畢業生對課程設置提出意見:醫學院的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既學醫學課程又學心理學課程,但感覺內容太龐雜,什麼都學,結果什麼沒學好,課程設置應該有更強的針對性。

20.8%的受訪者認爲目前醫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教育體制有待改進:主要集中在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獲得的是理學學位,不能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和心理治療師,大大限制醫學院校的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極大地影響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

12.5%的受訪者對培養目標提出建議: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學習應用心理學專業以外的知識,多提供相關專業講座或者組織學生參加其他社會組織的相關講座;儘早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

三、討論

(一)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的生存現狀

就本次訪談結果看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的生存現狀並不樂觀:

1、經濟收入偏低

《就業藍皮書: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一項針對201X屆大學畢業生的跟蹤調查顯示,201X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後平均月收入爲5484元(本科爲6155元,高職高專爲4812元),而在本次受訪的畢業生中月薪5000元以上的不足10%,在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明顯偏低,受訪者普遍報告目前收入情況並不理想。

2、專業對口率低

就本次訪談結果來看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尚可,但多數受訪畢業生目前從事的工作與專業關係不大,只有少數畢業生在醫院、學校或者心理諮詢與治療機構從事心理諮詢或教學工作,還有一些在企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其他大部分畢業生均在企事業單位從事銷售、行政、文祕等與專業培養目標不同的工作,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沒能進入期望從事的行業。

究其原因,儘管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具有醫學背景,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四年制的應用心理學專業只能授予理學學位,該專業畢業生不具備報考臨牀執業醫師的資格,即使進入醫院也大多隻能從事行政管理和文祕的工作,只有極少數能夠對口從事心理輔助工作;而在醫院以外的用人單位眼中,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與其他專業的畢業生相比並沒有特殊的優勢。

此外,由於我國的心理諮詢與治療行業起步晚,普及程度不高,對心理諮詢與治療的人才需求有限,致使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難以找到對口工作一展所長,同時獲取滿意回報,使很多畢業生選擇轉行。

在本次訪談中,筆者注意到一些可喜的現象,如本專業畢業生開始逐漸進入之前從未涉足的領域(如公益組織、社工機構等)就職,他們的工作可能是帶領弱勢羣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對有生理或心理殘障的羣體進行康復訓練等與應用心理學專業對口的.工作,這些都極大地拓展了日後畢業生的就業思路,同時還能爲在校學生提供衆多的實踐機會,帶來更多的社會效益。

(二)課程設置的調整

目前國內醫學院校開辦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時間都不長,辦學經驗不足,缺乏成熟的參考模式。幾乎所有醫學院校的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主幹課程都由醫學和心理學兩個部分構成,而這兩個學科課程繁多,學生難以在4年時間內完成所有課程的學習並實習,因此,在專業培養上對課程進行了一定的壓縮,形成“基礎醫學+基礎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的培養模式,這使得該專業畢業生感覺醫學和心理學都學了,但都只學了皮毛,使之與其他非醫學院校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競爭心理學相關工作崗位時反而存在不足。

(三)實踐體系的調整

訪談中超過半數的畢業生提到,應該進一步增加實踐課程,不僅是學時的增加,實踐領域和內容也應該予以拓展。

我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目前的實習基地主要集中於學校提供的醫院、學校、少管所,以及學生自己聯繫的企業、社工組織等。從表3中可以看出,心理諮詢與治療機構纔是最希望進入的實習機構,然而目前我國西南地區成熟的、具有社會公信力的、具備培養大量實習生的實力、且願意接收實習生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機構寥寥可數,導致本專業能夠如願進入心理諮詢與治療機構的實習生數量極少。

雖然醫院能夠爲實習生提供一些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學習機會,但更多的實習醫院仍沿用與醫學實習生相同的“轉科”模式,並未因專業的不同而對應用心理學專業實習生做出不同的實習安排,但這種實習模式並不能爲學生提供最有效的職業訓練。

目前,我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的工作主要集中於心理諮詢與治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資源管理與銷售等方向。隨着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發展,在校學生對於自己將來的就業方向也越來越明確,因此學生在校期間就應該鼓勵他們多參與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和實習(如,人力資源管理、青少年問題處理、犯罪心理研究、整容諮詢、社工工作等),可以是學校統一組織的,亦可以是學生憑個人能力獲得的機會,這樣既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拓展實踐領域,又可以讓學生有機會進行更深入的實踐。

(四)培養目標的調整

我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目前的培養目標爲“培養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需要,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有科學思維和實踐技能,在醫療、教育、行政、企業、事業、社區等單位從事心理諮詢與治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測評和科學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

不難看出,該培養目標是基於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的,本次訪談結果顯示若根據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看,目前的專業教育距實現該目標還有一定距離。然而,作爲大學,不僅是一個培養職業素養的地方,更應是一個促進和引導個人成長的殿堂,專業培養目標不僅要着眼於職業發展,更要突出其對個人發展的意義,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塑造更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展現人文關懷,這是應用心理學專業教育的特殊之處。

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固然是評判專業成敗的硬指標,應是目前專業教育努力的方向,然而對於發掘學生的個人潛力、塑造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時常自省的習慣等目標不應該被應用心理學專業教育輕視或遺忘。從訪談結果來看,大部分受訪畢業生都承認應用心理學的專業學習對其生活和工作都是有幫助的,專業學習對個人發展和職業生涯(即使在非對口的工作中)有積極的意義。這樣的結果,對教育者來說無疑是一種肯定和鼓勵。

  四、建議與對策

第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學方法改革,使實踐教學真正達到效果。

第二,合理增加實踐教學在整個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學過程中所佔比例,有針對性地建立和豐富見習和實習基地。

第三,合理設置醫學與心理學課程安排,並利用醫學院校的醫學優勢,突出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的專業特色,發掘與專業對口的職業,拓寬就業思路。

第四,豐富和深化現有培養目標,重視應用心理學專業在學生個人成長中的特殊積極作用。

第五,合理調整教育體制,力求學制與專業特色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