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

心理學1.3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1

這兩個孩子差別太大了,以至於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壓抑中,認爲自己不如哥哥能幹,遠沒有哥哥有價值。他可能經常從媽媽嘴裏聽到這些評價,而哥哥經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癡。擺在我們眼前的結果是:他認爲自己活得不如別人有價值。生活似乎也印證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學看不起他並對他百般嘲笑,他的作業錯漏百出,他認爲自己缺乏專注力。任何一個困難都足以把他嚇倒,結果教師還時不時說他不該進入這個班級或者學校。難怪最終男孩會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別人對他的看法是正確的。如果一個孩子灰心到對未來都失去了信心,這真的非常可悲。——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

  1、“我們應該努力給孩子更多的勇氣和信心,教導他們不要將困難視爲不可逾越的障礙,而是將它們視爲需要面對和克服的問題,以此激發他們的心理潛能”。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或者教師不要因爲遇到問題就輕易泄氣。我們不能因爲付出的努力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就變得絕望,不能因爲孩子垂頭喪氣、缺乏興趣或者極端被動就斷言孩子註定失敗,也不能讓自己被天賦早註定的遺傳論所影響。個體心理學認爲,我們應該努力給孩子更多的勇氣和信心,教導他們不要將困難視爲不可逾越的障礙,而是將它們視爲需要面對和克服的問題,以此激發他們的心理潛能。努力不一定有收穫,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足以補償我們的缺憾。下面就是一個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案例。

  2、“他很懶惰,並以此引起別人的關注,他抱怨自己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專心聽講”。

這是一個12歲的男孩,就讀於國小6年級。他的成績很差,但他毫不在乎。他有着非常不幸的過去,因爲患有佝僂病,他到了3歲纔會走路。快到4歲時,他纔會說很少的話。到了4歲,他的母親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但心理醫生認爲康復的希望很渺茫。他的母親並不相信,她將孩子放到一家兒童心理輔導中心,但孩子並沒有取得多少進步。男孩在6歲時開始了學校生活。在入學的頭兩年,他在家裏接受了額外的輔導,所以他可以通過學校的考試。他還設法完成了3年級和4年級的學業。

這個男孩在學校的表現是這樣的:他很懶惰,並以此引起別人的關注,他抱怨自己難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專心聽講。他與同學相處不融洽,經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他總是顯得自己比別人弱一點。在這麼多的同學中,他只有一個朋友,他非常喜歡這個朋友,兩人有時會一起去散步。他覺得其他孩子都很討人厭,無法和他們建立關係。教師抱怨他的算術不好,也不擅長寫作,儘管如此,教師還是相信他可以在學習上獲得與其他人一樣的成就。

  3、“最大的可能是這位哥哥已經訓練自己在課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學習,他能夠專心聽講,在學校就把看到和聽到的內容都消化並記在腦海裏”。

根據男孩過去的經歷和他現在的能力發展,很明顯男孩接受的治療並沒有基於正確的診斷。這是一個有強烈自卑感的孩子,簡而言之就是他有自卑情結。男孩有個哥哥,各方面都很不錯。他父母甚至宣稱他哥哥不用學習都可以考進高中。如果父母喜歡誇耀自己的孩子不需要學習就有好成績,那麼他們的孩子也會這麼吹噓。但毫無疑問,不學習是不可能學到東西的,最大的可能是這位哥哥已經訓練自己在課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學習,他能夠專心聽講,在學校就把看到和聽到的內容都消化並記在腦海裏。而那些在學校沒有專心學習的孩子就不得不在家裏繼續學習。

  4、“他深信別人對他的看法是正確的。如果一個孩子灰心到對未來都失去了信心,這真的非常可悲”。

這兩個孩子差別太大了,以至於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壓抑中,認爲自己不如哥哥能幹,遠沒有哥哥有價值。他可能經常從媽媽嘴裏聽到這些評價,而哥哥經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癡。擺在我們眼前的結果是:他認爲自己活得不如別人有價值。生活似乎也印證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學看不起他並對他百般嘲笑,他的作業錯漏百出,他認爲自己缺乏專注力。任何一個困難都足以把他嚇倒,結果教師還時不時說他不該進入這個班級或者學校。難怪最終男孩會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別人對他的看法是正確的。如果一個孩子灰心到對未來都失去了信心,這真的非常可悲。

  5、“他總是試圖重溫過去,想回到比現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幫助的過去”。

我們試圖用愉快的方式和男孩開始聊天,在此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看出男孩完全喪失了信心,不是因爲他顫抖的身子和蒼白的臉色,而是因爲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小細節。當我們問他多大時(我們知道他12歲),他回答:“11歲。”我們不應該將這樣的回答看成偶然的口誤,因爲絕大多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確切年齡。這樣的錯誤是有潛在原因的,有很多跡象幫助我們弄清楚這一點。結合他的回答,我們仔細回想兒童的各種經歷,我們感覺他總是試圖重溫過去,想回到比現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幫助的過去。

  6、“男孩想留在過去,如果可能的話,他希望時光倒轉”。

根據分析結果,我們可以重構男孩的人格系統。他沒有像同齡人一樣完成既定的任務並獲得正常的發展,反而在行爲上表現得不如別人,難以與別人進行競爭,他心裏似乎也是這麼想的。把自己年齡說小的舉動正好體現了他感覺落後於人的心理狀態。雖然他回答“11歲”,但實際上他的心理狀態和行爲表現可能連5歲的孩子都不如。他非常確信自己能力不如人,以至於他試圖使自己所有的行爲都符合這種假想的落後。

他白天仍會尿褲子,無法自如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如果兒童相信或希望自己仍然是嬰兒,這些症狀就會出現。這證實了我們的分析:男孩想留在過去,如果可能的話,他希望時光倒轉。

  7、“男孩不喜歡上學,因爲他與同學難以和諧相處,感覺處處受壓抑,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幹不了,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喜歡上學的”。

男孩家裏有位保姆,她在男孩出生前就已經來到這個家庭。她對男孩充滿了愛心,只要有可能,她就取代男孩母親的位置,充當男孩的後盾。我們就此可以得出進一步的結論:男孩的生活被照料得很好。我們還知道他早上不喜歡早起,他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從牀上起來,他的父母向我們描述這一情境時渾身上下透露着嫌棄。我們的結論是男孩不喜歡上學,因爲他與同學難以和諧相處,感覺處處受壓抑,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幹不了,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喜歡上學的。

然而他的保姆卻說他很想上學,因爲當他生病的時候也會提出想上學的請求。其實這和我們的結論並不矛盾,真正要弄清楚的是“這位保姆怎麼會犯這樣的錯誤?”答案很簡單也很有意思。當男孩生病的時候反而提出上學的要求,是因爲他很清楚他的保姆會說:“你不能上學,因爲你生病了。”然而保姆並沒有弄清楚這似是而非的矛盾,也不知道該怎樣對待男孩的言行。諸多事實表明這位保姆其實沒有真正理解男孩的內心想法。

  8、“拿(偷)錢買糖是極其幼稚的行爲,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誘惑和自己行爲的小孩子纔會這麼做”。

男孩被送來諮詢的直接原因是發生了另一件事。他從保姆那裏拿錢去買糖。這再次說明他的行爲像個小孩子,因爲拿錢買糖是極其幼稚的行爲,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誘惑和自己行爲的小孩子纔會這麼做。男孩通過這種行爲向家人表達:“你要好好照顧我,否則我會調皮搗蛋的。”因爲他對自己缺乏信心,他會製造各種狀況使得人們圍着他轉。如果我們將他在家裏和學校的情況進行對比,就能明顯看出差異。他可以在家裏讓大家都圍着他轉,但是在學校,人們不可能像家人一樣圍着他轉,所以他的策略在學校沒有取得成效。

  9、“他總是以悲觀消極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沒開始前就接受了失敗”。

我們已經清楚男孩行爲的原因,問題是如何才能糾正他的行爲?在男孩來諮詢之前,人們都認爲他是一個發展緩慢、落後於人的孩子,實際上他並非如此。只要他重獲自信,他完全可以像正常的同齡人一樣完成各項任務。然而他總是以悲觀消極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沒開始前就接受了失敗。他用各種行爲表達自己的自信不足,教師的評語也證實了這一點:“不能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不好、散漫、缺乏交際能力等。”他的信心不足顯而易見,幾乎明眼人都能覺察出來。外界環境也不利於他的自信心發展,要改變他對自己的看法非常困難。

  10、“兒童早期的職業夢想體現了他們稚嫩的價值觀”。

在填寫了個體心理學調查問卷之後,我們開始這個案例的正式諮詢。除了男孩本人,其他相關人員都會分別被邀請過來參與談話。首先是他的母親,她早已對男孩放棄了希望,只是希望他可以繼續生活,最終可以找點事情謀生。其次是他的哥哥,他非常看不起自己的弟弟。

“你長大後想做什麼?”面對這個問題,這男孩自然沒有什麼想法。但這有點不尋常,當即將步入成人階段的孩子確實不知道自己以後想做什麼時,這確實很值得探究。當然,兒童長大以後一般不會真的從事他們小時候選擇的職業,但沒有關係,只要他們心裏有想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自己的行爲。兒童早期的職業夢想體現了他們稚嫩的價值觀,例如有些兒童會渴望成爲司機、守門員、售票員,或者其他自己聽過、見過的職業。如果兒童缺乏一個肉眼可見的目標,我們可以懷疑他缺乏放眼未來的志向,沉湎過去,也就是說他想逃避未來以及與未來相關的問題。

  11、“他只想要走回頭路,想要變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賴別人”。

這看似與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論斷相矛盾。因爲我們曾說過兒童具有追求卓越的特性,我們一直在證明每個孩子都想展現自己,想變得比別人強大,想有所作爲。但我們面前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個截然相反的孩子,他只想要走回頭路,想要變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賴別人,我們該如何解釋這個案例的情況呢?心理活動並不簡單,它的發展背景錯綜複雜。如果希望從複雜的案例中得出簡單的結論,我們很容易犯錯誤。因爲這些複雜的情況具有一定的欺騙性,我們需要進行辯證的分析,纔會發現與表面事實截然相反的真相。例如,男孩的行爲在倒退,因爲這樣,他才感覺自己最強大、最安全。可見,除非我們瞭解事情的全貌,否則似是而非的情況很容易使人產生錯覺。

  12、“遇到任何需要用優點和能力證明自己的情況,他都避之”。

實際上這類孩子也追求卓越,只是他們的方式比較荒謬。當他們還是很弱小、很無助的嬰兒時,外界對他們沒有任何要求,這段時光是有史以來他們感覺最強大、最有權力的日子。這個男孩對自己完全沒有信心,擔心自己什麼也幹不了,這樣的孩子無法面對對他有所要求的真實世界,也無法面對對他有所期待的未來。所以遇到任何需要用優點和能力證明自己的'情況,他都避之。久而久之,他可應對的情境所剩無幾,只剩下極其受限的幾項活動,而這些活動對他幾乎沒有任何要求。他也追求卓越,追求他人的認可,但是這些追求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跟需要依賴他人的小嬰兒所追求的認可差不多。

  13、“如果人們對心理學持有偏見,那麼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參與談話的人員很多:男孩的教師、母親、哥哥、父親及我們的同事。一連串的會議工作量很大,如果我們可以得到教師的幫助,那會節省很多工作量。這並非不可能,但也不容易。因爲很多教師仍然墨守成規,慣用舊的方法和理念,認爲心理測驗太荒謬。不少教師害怕心理測試會限制他們的工作方式,甚至對他們的工作橫加干涉。事實並非如此,心理學不是一門可以立馬上手的科學,我們必須進行潛心研究和實踐。然而,如果人們對心理學持有偏見,那麼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要接受新知識,開放寬容很重要。尤其對於教師來說,對新的心理學觀點保持開放的態度是很明智的,雖然這種新觀點似乎與我們一直秉持的觀點相悖,但長期來說會有利於兒童的教育。在這一案例中,我們沒有權利直截了當地否定教師對男孩的評價。情況很棘手,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14、“除了讓孩子脫離困境,我們別無他法,也就是說只能讓男孩轉學,這樣誰都不會受到傷害”。

根據我們的經驗,除了讓孩子脫離困境,我們別無他法,也就是說只能讓男孩轉學,這樣誰都不會受到傷害。幾乎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是至少男孩卸下了肩上的重擔,他可以進入全新的環境重新開始。在新學校,他可以努力不讓別人對他形成壞印象,不要讓自己再被別人輕視。具體操作不太容易,但總體來說家庭環境的支持很重要。此外,每個個案的處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有一幫精通個體心理學的教師可以用理解的眼光看待個案,並且在學校裏對他們進行幫助,這樣的個案處理起來會容易很多。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書筆記2

1、什麼是“壞孩子”?

“他們之所以不想上學,是因爲他們追求優越的心理非但沒有成功轉化爲學校的要求,反而對學校的要求有所抗拒。”

“追求優越”是每一個孩子共同的內心追求,“好孩子”就是那些追求優越的心理符合了學校的要求的孩子,“壞孩子”則是那些不能適應學校的規範,轉而通過其他方面(運動、違紀等)來滿足追求優越心理的孩子。

因此,學校的多樣性,特色化發展滿足不同孩子追求優越的心理就顯得非常重要,既要有“好孩子”的學校,也需要“壞孩子”的學校。

2、學校爲誰培育學生?

“學校必須明白,它是在爲社會而不是爲自己培育學生。”

“學校不是爲自己培育學生”,這句話很值得校長和老師們思考。

如果一個學校是爲了社會培養人,學校就會思考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怎樣培養適合未來社會發展的人。學校爲自己培養人,就會搶生源,就會市場化。

衡水中學這大幅的宣傳牆是爲了什麼?是爲了搶生源,是爲了學校自己的發展。如果它說是爲了社會培養人,那恐怕是一個笑話。我們國內的大部分學校都是爲了學校自己培育學生,有幾個是爲了社會培養人?

3、“懶惰的孩子”心裏是怎麼想的?

“人們越是責備一個懶惰的孩子,就越是正中他的下懷。因爲不停地責罵轉移了人們對他能力問題的注意。“

阿德勒對孩子的懶惰心理分析的非常深刻,”懶惰“真的是一種不錯的心理狀態。

一個”懶惰的孩子“和一個”勤奮的孩子“學習成績都很好,你會對懶惰的孩子說:“假如你再勤奮一點,一定會取得比現在還好的成績。”而面對勤奮的孩子,你覺得獲得這樣的成績是應該的,甚至會覺得他已經盡了全力,沒有潛力了。

同樣,一個”懶惰的孩子“和一個“勤奮的孩子”學習成績都很差,你會對懶惰的孩子說:“假如你不這麼懶惰,你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勤奮的孩子,你覺得努力了還學不好,一定是能力不夠,甚至會覺得他笨。

所以,在對優越感的追求上,懶惰的孩子是大贏家,不管怎樣,都是勤奮的孩子吃虧。

4、尊重兒童有多重要?

“在有些場合,對於孩子來說,說話是多餘的。”

在對兒童的尊重方面,我們確實做得還遠遠不夠。

當兒童在津津有味得跟大人講話的時候,大人會有意無意的忽視掉兒童,要麼根本沒有發現兒童在講話,要麼假裝在聽,兒童講的什麼根本不在意,次數多了,時間長了,兒童就會感覺到自己說話是多餘的,就不再跟大人講話了。

還有一種對兒童的不尊重的表現是對兒童的溺愛,“兒童需要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優越感的追求”,因此兒童總是試圖表達自己的願望,溺愛的家長在兒童表達自己的願望之前,他們就猜到並滿足了兒童的要求,久而久之,溺愛的孩子也會感覺到“說話是多餘的”,溺愛延緩了兒童的發展,長此以往,這樣的兒童也懶得跟大人講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