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的讀後感

心理學5.02K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犯罪心理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犯罪心理學》的讀後感

《犯罪心理學》的讀後感1

未成年時期還是人類的成年時期,在社會因素和個體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犯罪心理則成爲一種人類固有的且潛在的隨着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可以轉化爲犯罪行爲的心理。

1、犯罪心理的潛在性

犯罪心理的潛在形態是指當個體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特定的犯罪心理結構時,各因素之間處於混沌狀態,缺乏明晰的指向性與穩定性。個體犯意的產生,標誌着犯罪心理結構開始形成,各種不良心理因素由混沌向有序轉化,但並未完全擺脫無序狀態。此時處於實施犯罪行爲前的準備狀態。犯罪心理在犯罪主體沒有與社會環境的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鬥爭、相互影響而達到一定程度時,是具有很強的潛在性的,它是犯罪人大腦的活動,在沒有用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的時候,即沒有發生犯罪行爲之前,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也摸不着的。而且犯罪心理的潛在性與一般的心理活動的'潛在性不同,一般的心理活動是一種很自然的心理活動,但是對於犯罪心理而言,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之前往往會刻意地去隱藏精心謀劃的犯罪計劃,使犯罪心理更加不易被他人察覺。

2、犯罪心理轉化爲犯罪的預防

犯罪心理轉化爲犯罪的預防是指通過採取適當預防措施,給其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以防止個體形成犯罪行爲。犯罪心理轉化爲犯罪的預防行爲應以個體爲預防對象,以微觀的、針對性的手段對個體犯罪心理採取具有預防和矯正作用的措施。

犯罪心理轉化爲犯罪的預防的一般原則有早期預防原則、防微杜漸原則、綜合效應原則。早期預防具體說來就是指在個體未成年階段和社會化過程中,開展全面的社會教育,重點是社會行爲規範的教育、健康心理結構的教育、自立能力的和良好行爲習慣的教育,這些對於一個人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自立能力的養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犯罪心理向犯罪行爲轉化的預防最基礎的工程。防微杜漸原則也就是爲了預防犯罪的形成,從微小的過失開始就要做工作,不能因爲是微小的過失就放任。綜合效應原則要求的是將犯罪心理向犯罪行爲轉化的預防的各個方面的工作結合起來,使之生成合力,產生綜合效應,這樣才能確切預防犯罪的形成。

犯罪心理轉化爲犯罪的預防的途徑和方法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對犯罪高發人羣的管理,引導和教育,主要是對青少年和有過違法犯罪經歷的人加強工作,防止其形成和再次形成犯罪心理;

二、加強對易受害人羣的教育引導,提高他們的防範意識和能力;

三、改善社會風氣,消除犯罪誘因乃防止犯罪心理轉化爲犯罪的根本所在。

《犯罪心理學》的讀後感2

犯罪心理學指的是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爲以及犯罪對策中心理學的一門學問。本書從犯罪心理結構,犯罪心理成因,犯罪心理預防及矯治等內容來豐富其主要內容,給受衆詳細地介紹了有關犯罪心理學的知識。

其中講到不同年齡與性別的犯罪心理時,作者從少年、成年男性、老年以及女性犯罪心理進行分析。文中深入到年齡特徵、生理髮育與心理髮展的矛盾、個性特徵、行爲特徵,這四大類型挖掘不同年齡與性別的犯罪心理。其中少年犯罪行爲特徵的突出特點是具有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少年往往處在心理和生理髮育不夠成熟的階段,少年極其容易模仿他人或者受他人暗示而發生違法犯罪行爲。例如電影、電視、小說、遊戲中的某些暴力、色情的情節,常常成爲少年的模仿對象。

羣體犯罪是文章中提出的又一關鍵詞。當然羣體犯罪心理自然也離不開個人的犯罪心理,它不是由幾個簡單相加的個體犯罪心理構成的,而是總體構成之間相互影響作用的結果。社會在逐漸地發展,伴隨着和諧社會的到來,其中不免有動盪的時刻。社會上的閒散人員,相互之間勾結在一起,策劃並實施共同犯罪的案例屢見不鮮,構成了羣體犯罪。羣體犯罪心理既是成員之間相互交往和心理上互動的表現,又是社會動亂,社會壓力負效應產生的結果。

變態犯罪心理在新聞裏時不時的播出,給社會上帶來了輿論的熱議。在互聯網信息時代裏,我們的視野中充斥的變態犯罪事件也是有所增加。變態心理犯罪的類型主要分爲:人格障礙與犯罪,精神發育遲滯與犯罪。精神病患者的犯罪是變態心理犯罪中比較常見的,也往往是最讓人束手無策的犯罪,其手段十分殘忍,造成的危害社會的後果也比較嚴重。

針對各式各樣的犯罪心理,對於犯罪心理的矯治就顯得尤爲重要。犯罪心理的預防從外部因素講要淨化文化環境,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減少社會壓力。從內部因素講要培養積極、健康、正面的心態,養成好習慣,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發生了犯罪時,如何加以引導?運用親情、友情或愛情去關愛犯罪者,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讀了《犯罪心理學》這本書,增加了我對犯罪心理學相關知識的瞭解。我國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是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何抑制這種趨勢是需要運用《犯罪心理學》的知識去實踐的。所以讀完這本書,我最深的一個感觸是,我們應該想辦法把書中的知識用來指導實踐,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纔是學有所用。

《犯罪心理學》的讀後感3

也許很多人認爲研究犯罪心理會容易讓自己心裏扭曲,我卻對它充滿了興趣。研究犯罪心理不單純是對人的心理思維的研究,也是一種對人性的拷問。同是犯罪,有過失的有故意的。怎樣對這些犯罪行爲進行區分呢?除了當時的情況不同之外,犯罪行爲的性質通常是由一種心理因素而定的,這種心理一定是出現在犯罪行爲之前的,它們支配並且影響着犯罪人的犯罪行爲,這種心理因素就是我們所謂的犯罪心理。做一項研究已非易事,更別說是極其特殊的犯罪心理研究,剖析犯罪心理必須要先了解犯罪需要在罪犯的配合之下來完成,然而罪犯往往會對這一項研究相當牴觸,導致研究難以進行,再者這些行爲是難以模擬的,使得相關人員只能依靠工作經驗和證據材料進行剖析。不過,這寫問題都阻擋不住研究前進的腳步,犯罪心理學就在慢慢摸索下形成了自有的理論和體系,爲後來者的學習提供了一個極大的便利,這本書就是這樣的一個引導者,帶領我們走進犯罪心理學的世界。

電視中常常看到的例子,一個地位卑微的人,常常被有錢人捉弄嘲笑,他心裏嫉妒怨恨這些有錢人。一天,他正因愛人的死去而悲痛時,一個以前經常嘲笑他的人又對他百般侮辱,甚至包括他死去的愛人。他忍無可忍,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趁此人家中無人,潛進去殺掉了他。可見,形成犯罪心理的因素是非常複雜的。不僅僅是取決於罪犯本身的意識,也和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然而僅僅有犯罪一事,還是不足以引發犯罪的。從朦朧的.犯罪意圖到明確的侵害目標,最後到決定執行三個環節,這就需要一些條件,犯罪人已有犯罪意識後,一些刺激誘使這樣的一向轉爲決定;犯罪機遇的出現使得犯罪成爲可能。這些條件可能是偶然出現的,也可能是人主動製造的。

犯罪心理的變化不僅僅出現在犯罪行爲發生之前,也會出現在犯罪行爲進行之時,這樣的變化導致犯罪行爲的變化,就如搶劫犯搶劫人的錢財,若被劫人乖乖配合則相安無事,若大聲呼救強烈反抗,劫犯就可能因爲慌張氣氛而傷及人命。犯罪心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着罪犯主題情緒的轉變而發生變化,這其中可能包括主體需求的轉換和滿足,生理條件的限制以及認識的提高等等。

犯罪心理,我們不僅要研究它,也要預防它的形成,加強自我心理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遠離外界的消極因素。同時,家庭和學校要給孩子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社會也要樹立良好的風尚,淨化文化環境,預防犯罪,就從預防犯罪心理的形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