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致教師》心得體會13篇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致教師》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致教師》心得體會13篇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

教學之餘,我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一書,收穫很多,在此,我將把我的點滴感悟與同仁們分享。

朱教授是一個紮根於實踐的教育理論家,同時也是一個有積極行動的理想主義者。十幾年前,他就在思考什麼是理想的教育?然後他就做出了“新教育”,並且現在還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導廣大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讓學生脫離單一評價機制下學習痛苦、生活失敗的情況,讓教師擺脫嚴厲刻板的形象,讓一切迴歸“正常”,因爲成長本應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國各地已有200多萬參與者,以後還會有更多。

他們相信,理想的學生熱愛生活、積極進取、自信自強、善於和人相處、有豐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他們認爲,理想的教師充滿激情和詩意、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追求卓越、勤於學習、關注人類命運、堅韌剛強。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幫助人成爲他自己。

《致教師》這本書的內容有46封來往書信構成,每篇__開頭呈現一個現實中一線教師的困惑,後面是朱教授細緻完整的回答。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師問”。但在本書中我們不會看到空中樓閣般的、來自所謂權威的、冰冷的方法論,而是一個認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們不但有針對性地解決了那些老師們的具體問題,更在廣泛意義上提出了具有適用性的方法。這本書從修正“教師”的定義出發,先讓我們知道什麼是教師,然後通過解決一線教師的困惑,從職業生涯、專業發展、教育生活等幾個方面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一個好教師。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興趣的問題略舉一二,與同仁們進行分享。

1、幸福感從何而來?

以前有一個關於教師的段子廣爲流傳:滿腔熱血把師學會,當了教師吃苦受罪。急難險重必需到位,教師育人終日疲憊。學生告狀回回都對,工資不高還要交稅。從早到晚比牛還累,一日三餐時間不對。一時一刻不敢離位,下班不休還要開會。迎接檢查讓人崩潰,天天學習不懂社會。以上內容雖然有些誇張,但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了教師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與理想相對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書中,就有一個教師因爲感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問:做教師的幸福感究竟從何而來?

朱教授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先給我們分析了什麼是幸福。

對於“幸福”,許多名人都曾發表過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說:“每一個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體人所實現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說:“有研究的興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夠通過研究使自己精神擺脫妄念並使自己擺脫虛榮心的人更加幸福。”別林斯基說得更徹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屬於我,成千上萬當中的一個人的財產,那就快從我這兒滾開吧!”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徵——創造、服務、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這些共同的特徵。因此,教育本身應該能是一個讓人幸福的事業。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人與自己的關係。從時間看,工作佔據一個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陰。從結果看,工作最後呈現一個人一生創造出的價值。因此,從實現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斷調和上述三種關係,收穫內心的寧靜,這就是幸福。

作爲教師,我們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瑣碎的,不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這種高度的責任感不只是盡職盡責地完成每天的任務,而是要把學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單調而重複的工作中,怎樣收穫到幸福呢?我們必須具有科研的心態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態,我們才能帶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邊所發生的一切,那麼,每一天都是有區別而有意義的。一邊工作,一邊研究,我們就能一邊收穫,一邊伴隨着學生的成長而成長,然後,我們的內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師?

一說到科研,許多老師總會認爲那是一件非常神聖、神祕、困難的事,認爲那是專家、教授們的“行當”;或者是感到沒有時間,不知從何下手。但其實,朱永新教授說教育科學研究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反而,一線教師因爲最貼近教育實際、最貼近學生活,所以擁有大量的一線實踐經驗,更應該成爲教育科學研究的主力軍。

在書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師教育科研的方法分爲兩種:一種是“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紮根於教育實踐,從自己的教育生活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一種是“學院式或學者型”的科研訓練,學會精確地處理資料,超越實踐、超越時空的侷限,站在更高的層次思考問題。

總的.來說,找到要解決的問題,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響了這三部曲,也就吹響了教育科研的衝鋒號。

《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讀了朱永新老師的《致教師》後所引發的一系類感想。關心、關注、關懷每一個學生,是每位教師應該保持的工作作風。但現實生活中不是每一個教師都能做到。應該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每一個學生都應該享受到教師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師應該一視同仁。由於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們對待學生總有不同的態度和心情,他們總是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歧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好學生犯錯老師總爲其開脫,差學生犯錯老師們總認爲是學生的不對。因爲,成績好的學生能給教師帶來成功的喜悅,教育的希望,職業的幸福感,而紀律差成績差的學生總是讓教師花更多的時間而沒有得到半點的快樂和安慰,他們總是讓教師操心,讓教師失去職業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說來容易做到難。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體學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我們纔會贏得學生的心,我們的教育才會有說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怎麼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呢?

1、要一視同仁,正視差異。作爲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長處和不足,不要輕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學生,今天學生學習不行並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們的學生幾年後發展的差異是非常大的,當他們在學校的時候就應該給他們公平公正的待遇。

2、要學會體諒和寬容。學生的身心正處於一個成長的時期,教師需要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考慮他們的感受和行爲,要體諒學生,同時對學生身上發生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要給予寬容。

3、要給學生提供多樣的發展機會。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爲,每個個體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智能結構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這種差異並不表現爲好壞、高低、貴賤之間的差異,而是多樣化的表現。每一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承認差異、適應差異、追求多樣性,儘可能的提供適合學生髮展的機會,保證學生有機會獲得適合其特點的教育。

4、要多鼓勵少批評,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當教師的都想得到領導的表揚,何況我們的學生呢?學生經常性地得到教師的表揚,就會充滿激情去爭取更大的進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認和肯定,就會喪失信心,失去前進的動力。作爲教師不僅要表揚表現好成績好的學生,更要創造機會表揚平時表現不好成績不好的學生,他們的進步更難,他們的一點點小進步教師就要敏銳地去發現並加以表揚與肯定,這樣長期加以關注學生自然會養成良好習慣,各方面的表現就會不斷地好起來。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2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別最奇妙最千變萬化的事情。

同時,教育也是最堅韌最牢固最不會變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師在《致教師》一書中用了共四輯的書信方式,爲教育行業的我們解決了很多一線教師工作中所出現的實際問題。

首先,通過如何尋找人師、尋找教師的美麗生活、教師職業的四重境界、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進專業閱讀、如何閱讀思考、如何在壓力下堅守、如何成長爲名師、如何保持教育熱情、如何對學生一視同仁、如何讓自己越來越堅定、如何關注窗外世界等問題讓我瞭解到了做一位教師的理由。

其次,又通過如何做科研型教師、如何讓教育生活更充實、如何讓學生愛上真正的閱讀、如何出一本書、如何寫論文、如何選擇前行的'夥伴、如何對待問題學生以及如何提出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等等,使我明白了作爲一名教師必須有一雙慧眼來發現學生的優點,解決實際問題。

然後,通過如何向榜樣教師學習、師生如何共同創造幸福、如何學會交往才能受歡迎、如何讓生活豐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時間、如何走出亞健康狀態、如何做好晨誦、午讀、暮省、如何自我心裏調試等等這些問題使我明白作爲教師只要我們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種挑戰,或許就已經註定了我們的故事比其他熱的故事更精彩。

最後,通過我們正在漲潮的海上、出發吧,帶着使命,帶着愛、我的下一個十年、向沒被污染的遠方重新出發、每朵烏雲背後都有陽光、愛教育就是愛自己等等。

從優秀到卓越,這是我們對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們對生活的追求。

因爲幸福完整,教育不僅僅是一種行業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發潛能,在不斷成長綻放自我的光芒。爲了幸福,我們樂於做教師。作爲教師,我們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緣由。

總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中,前言就顛覆了以前對教師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裏,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裏呢?朱先生說,它在創造中,在服務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爲創造、服務、研究與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個普通的時刻,都會煥發不一樣的光彩,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我們都能與幸福相伴。他這樣說“職業”: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與智慧發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職業。教師面對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靈。他們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性。他這樣說“信仰”:信仰造就的樂觀,是生命中的太陽,任何境況下的人生都會因此溫暖明亮,並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這樣說“理想”:當理想遭遇現實,總會有碰撞,總會有較量,否則,理想如何能夠稱之爲理想?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烏托邦。他說“教師的專業成長”,將以閱讀爲基礎的“專業引領模式”,以寫作爲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與“以同伴互動爲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喻之爲教師成長之“吉祥三寶”。他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生命的敘事,在時光中創造那個更好的自己。時間抓起來是黃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3

在書中朱老師提到新教育教師有三寶,分別是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和專業發展共同體。這種三專模式來源於國外的三大學派,一是以閱讀爲基“專業引領”模式,二是以寫作爲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爲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通過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教師可以來自我培訓以實現專業發展。

首先,專業閱讀就是站在了大師的肩膀上前進。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智慧對話,是在向偉大的人請教學習。作爲一名教師我們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會將老師當成百科全書來尋求十萬個爲什麼。在他們看來老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老師的知識面不廣就無法及時迴應孩子,就會丟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們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那麼我們應該讀什麼書呢?主要有兩大類:提高教師職業認同的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讀物和教師所教學科的.專業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與學習是不可分割的。怎樣纔是善於思考呢?主要表現在思維有一定的深度、速度、變通性和創造性。做爲教師應該主動鍛鍊自己的思維,如思維導圖法。但最主要的是師生共寫隨筆,即教師通過教育日記、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記錄、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覺地成長。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羣人能夠走得很遠。在我們完善自我時,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閃光點。無論是在哪裏,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讀書學習、討論交流、取長補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學校裏,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捷徑。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麼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穫!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4

暑假在校值班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吳非的《致青年教師》。《致青年教師》成書於吳非老師即將跟三尺講臺告別之際,他通過長談在書中拉進與讀者的距離,用通俗的手法將自己近三十載爲人師之經驗付諸筆端,躍然紙上,傾囊相授。希望給還在教學一線孜孜以求的“後浪”們照亮前行的路。

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爲我們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戶。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爲,真是受益匪淺!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書中吳非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第一輯爲《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在這一輯中,吳非老師寫道:“教師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優秀教師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樣遼闊,如同長空一樣高遠。只有教師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爲學生的樂園;他所教的學生,纔會愉悅的開墾自己的心靈。”教師在教學中不光是扮演傳授知識的角色,還要擔負起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別是像我這樣一個剛踏入教育行業不久的年輕班主任,面對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擁有愛心、耐心,寬容對待,用寬廣的胸襟對待學生以及身邊的人,無形中透露着教師不凡的氣度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些將春風化雨般滋潤着、影響着學生,學生也將心胸開闊起來,不自私,不與別人斤斤計較。

同時,吳非老師還指出有的教師心胸狹隘,總會把同行貶得一文不值:同行愛好讀書,他馬上就批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同行發表了幾篇學科論文,他就說“評價教師還是要看課堂教學”;看到同行上課受到好評,他又會說“只能上課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樣樣不如人,什麼都比不了,他甚至又會說“沒有生活情調又有什麼意思“。這些話是有據可循的,走上社會,會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爲青年教師,我們對自己,對別人都儘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蕩吧,爲了學生,更是爲了自己,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吧!

第二輯中《教師不是演員》這一篇文章也讓我感受頗深。很多青年教師免不了“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無時”,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我想大抵是這樣兩種原因:一、青年教師自身教學能力不過硬,容易照搬亂套;二、學校公開課的要求過多。有過這樣一種經歷,實習學校的公開課必須要有小組合作,沒有就不過關,不合格,若有人推門聽課,得臨時找個問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應付檢查。閱讀吳非老師的這邊文章後,我知道了教學上的`“拿手好戲”常常是方法或是“技術”,而不是“戲”。優秀教師應該瞭解少年思維的共性,瞭解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善於和學生對話,從中找出合理的有價值的內容,而不是讓學生看一場演出。

拜讀通篇著作,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後生受益良多,從書中我讀出了吳老師對於未來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時吳老師傳授的寶貴經驗也激勵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荊斬浪,乘風前行!作爲一名一線教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一如既往地以學生成長爲己任,始終秉持素質教育發展理念、始終堅持走在教學創新的一線、始終保持樂學善教的初心!在基礎教育事業中風雨前行,努力做洶涌澎湃的“後浪”,不負芳華亦無愧於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5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師》一書中說:“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的前提是什麼,無非就是“愛”,愛教師這個職業,愛自己的崗位,愛每一位學生。沒有了“愛”,就不能從這個職業中獲得幸福感。

在我十五年的教學生涯中,我深刻的體會到:愛是教育的靈魂、出發點和歸宿,它無痕更無私,是一種平凡的溫暖,但學生卻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份師愛。作爲一名教師,應該愛教師這個職業和自己的崗位,每天應該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專業技能和個人品質,如何能巧妙的把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又如何讓學生在師愛環繞的環境下認真學習,真正的愛上學習。學生都是來自於不同的家庭,家庭背景不一樣,學生的性情也會不一樣,作爲教師更是要用愛去了解,去鼓勵,去授課。高爾基曾說過一句話:“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是更好的教育者”。只有熱愛學生,才能耐心的去雕琢每一位學生,才能從各個方面去關心學生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就會對老師產生信任和尊敬。

在《讓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一章節中,朱永新先生寫道:“愛是教育的底色,但是,作爲一名教師,在真正的愛裏一定包含着智慧。”作爲一位充滿師愛的`教師,更是要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學會賞識。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會遇到很多性格不同的學生,特別是國小生,他們心智還不成熟,會發生自己很多預料不到的事情,所以要學會傾聽學生對於我們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愛,這樣學生纔會敞開心扉把我們當作知心朋友;更要平等的對待每個學生,所有學生都要一視同仁,把每個學生都放在第一位;對於犯錯的學生,要學會包容和開導,學會寬容,用寬容去呵護孩子,用師愛去成就學生;要賞識學生、讀懂學生,走進學生心靈的過程,對學生少一點批評,多一點肯定,少一點挖苦,多一點讚美。也許學生現在是一條涓涓小溪,然而只要用師愛去引導學生的每一步,終會擁抱大海;也許學生現在是一顆幼小瘦弱的小樹苗,然而只要用師愛去澆灌,終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6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穫甚少。可是,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現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於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或者現在正發生在我身邊的。捧着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

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作爲一名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新教師,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發現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脾氣,即便大家認爲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爲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於爆發了,他居然當着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着學生流淚。

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鬆,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後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於他們人性的甦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爲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爲教師這份職業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爲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學校爲每位教師準備了很多的新書,讓我們利用暑期好好閱讀,我拿到的就有這本《致青年教師》。書中寫了很多教育教學的常識,作者在冷靜地辨析教育現象,把自己遇到過的很多有意思的問題和大家分享,讓這些問題引發我們對教育的關注和研究。

《我是來欣賞同行的》,參加過很多次聽課,也聆聽過很多專家的點評,有時自己的困惑能從專家的點評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闡述出不一樣的觀點,有的觀點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謀而合,有的觀點以自己的水平還達不到理解的程度,這樣在他們的點評中能得到新的`東西,用以指導以後的教學。而作者的觀點讓人覺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來學習的,那就把心態擺擺正。讓我們來欣賞每位上課的教師吧。”“欣賞”這個詞非常喜歡,不管怎樣擺正自己的心態,能從一課中有一收穫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個人上課都有自己的特點,我是來參觀的,是來欣賞別人的,可能這樣的心態下會淡定地對待,這樣也會減少上課老師的壓力。

《課堂有你,更有學生》文中最後一段“如果上課可以不用課件,儘量不要用。教師在黑板上寫字,是一種文化薰陶……”作爲一名教師,在師範是必練的基本功就有粉筆字。記得我才進師範時,三字中從沒接觸過毛筆字,看到別人寫的毛筆字特別是隸書,真的很羨慕。輪到自己拿起毛筆,橫豎都不聽話,寫出來的甚至都看不出來是什麼字,老師對我們這些沒練過字的學生說的一招我現在還記得,就是用毛筆畫圈,一個接一個,連着畫,看線條的粗細是否能做到大體相同。

對一個不懂書法的人來說,我不知道這樣做的道理,但練着練着,再去寫字,感覺有點能握住筆了,每個暑假,包括到現在我都有練字的習慣,毛筆字的練習影響了鋼筆字和粉筆字,所以我的三字寫出來是差不多的,粉筆字更好一些。曾經帶一屆學生帶了三年,而那時的學校沒有多媒體,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轉動的、整塊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會爲明天的課準備小黑板,可能學生受我的影響,班上有一部分學生的字體越來越和我相似,這時我纔看到小處對學生的影響。

生而有涯,知識無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時間內好好工作、讀書,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師們,讓我們一起把教師做成播種幸福的職業,願我們共享生命與職業的歡欣和幸福!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7

教育與理想是亦菲孿生兄弟。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後,前言就顛覆了以前對教師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裏,教師不是

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在哪裏呢?朱先生說,它在創造中,在服務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爲創造、服務、研究與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個普通的時刻,都會煥發不一樣的光彩,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我們都能與幸福相伴。他這樣說“職業”: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與智慧發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職業。教師面對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靈。他們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性。他這樣說“信仰”:信仰造就的樂觀,是生命中的太陽,任何境況下的人生都會因此溫暖明亮,並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這樣說“理想”:當理想遭遇現實,總會有碰撞,總會有較量,否則,理想如何能夠稱之爲理想?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烏托邦。他說“教師的專業成長”,將以閱讀爲基礎的“專業引領模式”,以寫作爲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與“以同伴互動爲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喻之爲教師成長之“吉祥三寶”。他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生命的敘事,在時光中創造那個更好的自己。時間抓起來是黃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還記得自己剛站走上教育崗位時的手忙腳亂和經歷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這一切我都經歷了,堅持了下來。迄今爲止,我在教育這個崗位上風斗了18年了,但如今的我仍然保有當初教學的熱情的熱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歡我的課,因爲課堂上的'我比較幽默,親切。仍然充滿朱永新先生在書中談到的教師的幸福從哪裏來,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來源: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與自己的關係。我的幸福感大多是來自教育,來源於特殊的學生。而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有不同的態度,往往是因爲我們給孩子貼上了不同的標籤。外貌美麗、乖巧聽話、聰明能幹、沉默寡言、頑皮淘氣等等詞語,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標籤。一旦貼上了就像“牛皮癬”一樣難以卸下。這種先入爲主的有色看法直接影響教師的態度。但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作爲教師,要給孩子自由,給他時間,給他空間。同時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及時鼓勵表揚,也許他們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所以當一個特別調皮不聽話的孩子,在你的課堂上認認真真,積極參與可課堂活動時,內心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8

隨着年復一年的教學,我的鬥志,我的耐心,我的熱情,似乎像蠟燭一樣,”成灰”湮滅了。找不到了職業的幸福感,也找不到想要前進的力量,直到遇見你——《致教師》。於是,開始踏上“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的探索“書旅”。

職業上的困惑和挫折總讓我產生對教育狀況無力的'感覺,不想再去努力什麼,覺得自己能力和條件就在這了,折騰也是徒然。可書中提到的人生教科書——曼德拉卻說:“沒有人的生活會一帆風順,無論大小,每個人都會遭遇困境。束縛每個人的枷鎖,不是周遭環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擺脫這樣的枷鎖,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而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就會本能的認爲“臣妾做不到”,然後找各種理由原諒自己的懦弱。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傷痛,都有着不爲人知的不得已,也有着不少“無能爲力”,然真正的強者並不是已經戰勝多少次困難,真正強大的是那顆勇敢的心,那個面對重重困難卻絕不屈服的信念。我開始懂得,我的不幸福首先來自我那不強大的內心,我的不曾完全努力。

想要從職業中找到幸福感,需要深刻了解職業的魅力所在,理解職業,發現教師職業的內在魅力,也是做好教師的第一要務。雖然我們的工作有很多不確定性、充滿挑戰性也給我們增添了很多困難,但是卻因此接觸了很多“純潔心靈”,欣賞了許多祖國“最美的花”,我們的工作不但是提升自己也是在滋養別人,想來也是有趣的。我們應該真正用心對待自己的每一次講課、沒一次與學生的溝通,感受着當中的樂趣,體驗做教育的幸福,去發現教師生活中的美麗。

《致教師》的探索沒有結束,只是剛剛開始,我正在路上想要遇見未來的自己。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9

最近讀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並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這一篇。爲什麼要這麼急躁?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

語文教學要做真正爲學生長遠發展的事。於永正老師說教語文要做好三件事,讀書、寫字、寫作。讓學生愛上閱讀,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學習不大可能太過糟糕。相反不愛閱讀孩子的學習會比較困難。兒童的學習越困難,就應該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反觀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出於追求分數,像猴子種果樹一樣急於求成,把語文課上成了訓練課,讓學生做許多的練習,有基礎知識的,也有閱讀短文的。可孩子的語文素養還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國小五六年級還不能寫一篇字通文順的作文。因爲做題浪費了時間,學生讀書、思考以及說話的時間大大縮水,有的孩子因爲成績不理想,上課完全變成聽衆,上課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懶於動腦筋,等着老師和同學的.答案。與其費力不討好做題,還不如簡簡單單地學語文,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練練字、讀讀書,寫寫日記、讀後感。老師、學生的腳步也放鬆下來,享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育是慢的藝術,欲速則不達。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遵循教育的規律,拔苗助長,學生的根基沒有牢固,將來很難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還要有耐心。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的心態去從事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要好。只要我們有愛心、耐心,靜聽花開的聲音,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0

爲什麼我的班級成績這麼差?爲什麼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我究竟該以什麼態度面對學生?我究竟該做一名什麼樣的老師?這些問題,在我成爲教師這兩年常常困擾着我。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時而能將我浮躁的心情撫平,吳老師的諄諄話語,他娓娓道來的人生經歷,雖未能完全解惑,卻也爲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

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首先,我應當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態。學生是作爲人生存於世上,他們有情感,他們有生活,他們不是製造成績的機器。

在追逐成績的道路上,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生活。他們有的家庭並不完滿,他們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們有的來自外地,沒有朋友玩伴……尤其,我還是一名國中老師,我所面對的孩子正處於身心急速發展變化的.階段。我想,偶爾閒暇時,和學生們聊聊生活,將課堂教學與他們的生活相連,正如書中所述的那個涉及“離婚”的案例一樣。“心裏裝着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溫暖,我想,這是教育的基點。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情感。我常常對學生的行爲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們不成熟。讀着這本書,自己的想法變得有些可笑,他們本身就是孩子啊。我着急地希望學生們快點長大,讓我“省心”一些,卻從未發現吳老師筆下孩子們的天真活潑。他們願意表達,他們有很多奇思妙想,他們有時沒心沒肺,有時也脆弱膽怯,他們不是大人,但也有尊嚴。我該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應該常常提醒自己,他們是孩子。慢一點成長也無妨,“揠苗助長”從來不可取。我是引導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對話,尊重學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式。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總有其自己的學習狀態,他們是個體不是整體。面對整個班級上課的我,常常會忽略這個事實。每一個孩子學習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來,看每個學生課堂的表情,聽他們的討論與回答,課下詢問他們的聽課感受,此外,訓練自己的語言,讓我的每一句話精練且通俗易懂,這應當都是我需要學習做到的。

“教育教學是‘慢’的藝術”,吳非老師如是說。我想,我應當慢下來,認真細緻地面對學生,走進他們,用心地關心愛護他們,在“慢”中,幫助孩子們穩健快樂地成長。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1

昨天終於讀完了《致青年教師》一書,這本書寫的非常好,它爲我們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戶。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爲,真是受益匪淺!書中吳非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個成熟、理性的教師是不能只靠教齡的累計、豐富的經驗和資歷的。

我懂得了“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職責,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

我懂得了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我還知道了教師的心中沒有陽光,學生的心靈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陰暗。

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懷揣夢想和激情,走上教學的工作崗位。在近兩年的實際教學中,我認識到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要想對職業生命負責,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爲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教育是一份美麗的事業,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樸實的工作態度和發自內心的話語,就像把一粒種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潛心耕耘,就會開出智慧之花。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高貴與卑微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嚴。試着在心裏裝下學生的心,有些事,儘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明確的態度,從小培養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識。作爲青年教師,要自覺維護教師的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無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想、氣質和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之於“青年教師”,“青年”說明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去思考,去理解,去實踐;“教師”說明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說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擁有精湛的傳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藝術。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應該負責,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還是自己的專業發展。而且每時每刻都要意識到這一點:自己教育教學業務的錘鍊,不只是爲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展現。學校爲青年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教藝精湛的師傅,團結友好的團隊。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吳非老師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教育。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愛所有的孩子!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2

作爲教師,我們怎樣尋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師告訴我們,要尋找真正意義上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英雄”教師作爲原型。就像李鎮西老師的人生榜樣、職業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蘇霍姆林斯基。作爲一名鄉村教師,我們先從讀優秀教師的作品開始。朱老師在《致教師》中特別提到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雷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尼爾的《夏山學校》、蘇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學校》等作品。尋找生命的原型,傾聽內心聲音的`引導,更加從容的在這條道路上堅定地做好老師!朱老師在作品中的家國情懷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師每天面對的不一樣的學生,或外貌美麗、或乖巧聽話、或聰明能幹、或長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實這些詞彙都是我們給孩子們貼的標籤。對於受教育者來說,人人平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實驗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使者。朱老師告訴我們“作爲教師,一定要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着與生俱來的力量,知識有待於教育來發掘和喚醒。”“只要老師不放棄,孩子纔不會自棄。協助無力的孩子挖掘潛力,協助迷失的孩子發現自我,正是教育的價值,也是教師的意義。”

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朱老師通過《致教師》告訴我們: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懷、眼界、努力、思考、學習決定未來,說大一點就是決定未來的教育,決定未來的孩子。他真誠地期望,教師學會關注窗外的世界,關注教科書以外的東西,關注正在劇烈變化的社會,關注國家的大事情,爲培養祖國的脊樑而奮鬥。

最後,我想引用朱老師的一句話作爲這篇隨筆的結束:“我想,幸福是人類的永恆追尋,對教師而言也不例外。爲了幸福,我們樂於做教師。作爲教師,我們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緣由。”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3

讀朱永新老師的作品《致教師》,我收穫頗豐,這本書中對教師職業的熱情和對教師現實問題的解決之道的深刻敘述都讓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這門功課實屬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師給廣大教師們的一封封回信卻讓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盞閃閃動人的思想明燈,爲身處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內的一線教師們指引出正確的航向。

作爲一名普通的國小教師,我深知教育這件事的任重道遠,而國小教育尤其如此。面對那些渴求知識的願望,異想天開的童心,調皮難訓的行爲,薄如蟬翼的自尊,已經是成年人的我們如果不是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這也正如書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擁有一顆童心。只有把握住國小教育的規律和脈搏,才能將其中的困難一個個全部解決。

朱永新老師說:“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這個觀點我十分贊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關於音樂,繪畫和舞蹈等天賦的漸漸湮滅,不只是客觀的教學條件的落後,更重要的也是教師主觀的打壓和扼殺,對藝術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問題十分嚴重。

教師存在的意義是作爲學生精神的啓迪和學識的傳授,就如同一支能夠點燃學生無限潛力和熱情的催化劑,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主觀地用催化劑改變被催化對象的本來性質,否則的話,催化的結果就是失敗,而放在教育中,這種失敗的結果卻是學生命運的從此留有陰影。

道理雖然如此簡單,但是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的初衷我們似乎已經忘卻,教育的.夢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漸變成一個矯情的詞彙,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師把自己放的過高,以至於支配和指揮學生的心態明顯,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師說:“先生首先是學生”,說的不僅是知識和學問的金無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無完人。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對於國小生同樣適用,所謂教學,本就是教育和學習的雙重動作,因此作爲教師的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該謙虛爲上,積極進行不斷的學習,學習我們未知的知識,學習孩子們天真的理想,也學習孩子們純粹的樂觀,只有通過這樣的相互學習,與之相對的教育水平纔會有所提高,教師自身的人生也會變得精彩絕倫。

標籤:心得體會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