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致教師》心得體會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致教師》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致教師》心得體會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

暑假在校值班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吳非的《致青年教師》。《致青年教師》成書於吳非老師即將跟三尺講臺告別之際,他通過長談在書中拉進與讀者的距離,用通俗的手法將自己近三十載爲人師之經驗付諸筆端,躍然紙上,傾囊相授。希望給還在教學一線孜孜以求的“後浪”們照亮前行的路。

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爲我們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戶。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爲,真是受益匪淺!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書中吳非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第一輯爲《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在這一輯中,吳非老師寫道:“教師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優秀教師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樣遼闊,如同長空一樣高遠。只有教師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爲學生的樂園;他所教的學生,纔會愉悅的開墾自己的心靈。”教師在教學中不光是扮演傳授知識的角色,還要擔負起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別是像我這樣一個剛踏入教育行業不久的年輕班主任,面對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擁有愛心、耐心,寬容對待,用寬廣的胸襟對待學生以及身邊的人,無形中透露着教師不凡的氣度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些將春風化雨般滋潤着、影響着學生,學生也將心胸開闊起來,不自私,不與別人斤斤計較。

同時,吳非老師還指出有的教師心胸狹隘,總會把同行貶得一文不值:同行愛好讀書,他馬上就批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同行發表了幾篇學科論文,他就說“評價教師還是要看課堂教學”;看到同行上課受到好評,他又會說“只能上課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樣樣不如人,什麼都比不了,他甚至又會說“沒有生活情調又有什麼意思“。這些話是有據可循的,走上社會,會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爲青年教師,我們對自己,對別人都儘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蕩吧,爲了學生,更是爲了自己,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吧!

第二輯中《教師不是演員》這一篇文章也讓我感受頗深。很多青年教師免不了“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無時”,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我想大抵是這樣兩種原因:一、青年教師自身教學能力不過硬,容易照搬亂套;二、學校公開課的要求過多。有過這樣一種經歷,實習學校的公開課必須要有小組合作,沒有就不過關,不合格,若有人推門聽課,得臨時找個問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應付檢查。閱讀吳非老師的這邊文章後,我知道了教學上的“拿手好戲”常常是方法或是“技術”,而不是“戲”。優秀教師應該瞭解少年思維的共性,瞭解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善於和學生對話,從中找出合理的有價值的內容,而不是讓學生看一場演出。

拜讀通篇著作,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後生受益良多,從書中我讀出了吳老師對於未來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時吳老師傳授的寶貴經驗也激勵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荊斬浪,乘風前行!作爲一名一線教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一如既往地以學生成長爲己任,始終秉持素質教育發展理念、始終堅持走在教學創新的一線、始終保持樂學善教的初心!在基礎教育事業中風雨前行,努力做洶涌澎湃的“後浪”,不負芳華亦無愧於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2

讀朱永新老師的作品《致教師》,我收穫頗豐,這本書中對教師職業的熱情和對教師現實問題的解決之道的深刻敘述都讓我受益良多,句句落在我的心坎之上。古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這門功課實屬不易,然而朱永新老師給廣大教師們的一封封回信卻讓我很是感慨,它就像一盞閃閃動人的思想明燈,爲身處迷途之中的包括我在內的一線教師們指引出正確的航向。

作爲一名普通的國小教師,我深知教育這件事的任重道遠,而國小教育尤其如此。面對那些渴求知識的願望,異想天開的童心,調皮難訓的行爲,薄如蟬翼的自尊,已經是成年人的我們如果不是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之中,又如何能做好教育的工作呢?我想這也正如書中所言:真正的教育家,肯定擁有一顆童心。只有把握住國小教育的規律和脈搏,才能將其中的困難一個個全部解決。

朱永新老師說:“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這個觀點我十分贊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關於音樂,繪畫和舞蹈等天賦的漸漸湮滅,不只是客觀的教學條件的落後,更重要的也是教師主觀的打壓和扼殺,對藝術和天才想法不尊重的問題十分嚴重。

教師存在的.意義是作爲學生精神的啓迪和學識的傳授,就如同一支能夠點燃學生無限潛力和熱情的催化劑,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主觀地用催化劑改變被催化對象的本來性質,否則的話,催化的結果就是失敗,而放在教育中,這種失敗的結果卻是學生命運的從此留有陰影。

道理雖然如此簡單,但是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的初衷我們似乎已經忘卻,教育的夢想也在功利化的世俗面前逐漸變成一個矯情的詞彙,再加上有太多的老師把自己放的過高,以至於支配和指揮學生的心態明顯,因此教育的成效不甚理想。

朱永新老師說:“先生首先是學生”,說的不僅是知識和學問的金無足赤,也是品格和理念的人無完人。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對於國小生同樣適用,所謂教學,本就是教育和學習的雙重動作,因此作爲教師的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該謙虛爲上,積極進行不斷的學習,學習我們未知的知識,學習孩子們天真的理想,也學習孩子們純粹的樂觀,只有通過這樣的相互學習,與之相對的教育水平纔會有所提高,教師自身的人生也會變得精彩絕倫。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3

這次拜讀了朱永新老師所著的《致教師》,這是一本到目前爲止對我作爲一個教師來說收效最快、影響最大的精神食糧。書中,朱老師回答了近50個教師提出的比較普遍的問題,在精神層面、理論層面、實操層面,引領教師們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在書中,朱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以回信的方式,用其高深的專業知識引領我們瞭解瞭如何對待教師職業生涯中的困惑。

書中對於“我們還需要教育理想嗎?”,朱老師這樣說到:“理想在我心中從來都是神聖的,當理想遇到現實,總會有碰撞,總會有較量,否則,理想如何能夠稱之爲理想?”我仍然認爲,理想,值得堅守!也必須堅守!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比所有的軍隊更強大,那就是恰逢其時的一種理想!”真正擁有理想,就必然會激發起全部力量,挖掘出更多潛力,開創未來。

同時,與真正的理想相伴的,應該是行動——智慧的行動,堅韌的行動。追尋理想的路途中,只要行動就會有收穫,只有堅持纔會有奇蹟!

在讀書的過程中,也不自覺地想起自己,我是不是有教育理想的老師?這個,很慶幸,我還是有教育理想的老師,我還是個要求進步的.老師。只是,同許多人一樣,我也沒有堅持下去。有一段時間,我堅持寫字,最久的堅持了有半學期之久,那段時間,字也進步了許多,當時也很開心的拍照留念,可惜,由於缺乏堅持,由於各種藉口,工作忙,家庭瑣事,讓我中斷了那件事情。如今,寫字水平又退回到了曾經的水平。

讀了朱老師的《致教師》後,我又重新拾起了我的理想,又開始重新規劃我的教育生活,從堅持看書做起,一點一點讓自己成爲理想的好教師!我也相信,只要我堅持,一定會成功,一定會看到理想的收穫!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4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發自內心地熱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每一個學生都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自己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爲我討厭這個老師。爲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爲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時間內,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爲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爲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5

讀朱老師《致教師》一書讓我們看到的是一頁一頁的生命發現——於事實中發現價值,於日常裏發現永恆,於現象中發現本質,於局部裏看見整體。見真實,見真誠,見理性,見理想;見證深度,也見證溫度。我覺得這是一本基於教師'問題之困',更是平等對話的'智者之聲'.

書中每一個問題像是一個火種,照亮我們這些教師生命裏的昏暗與現實。如今互聯網信息與現代化科技水日新月異,然而書信卻是一種傳統而又親近的交流方式,全書以紙面的書信交流,特別能傳遞出一份優雅、舒緩而親密的古典情懷,一種細雨敲窗的溫和與浪漫。先生慣有的詩意與理性,親切與深刻,與'信'的語境契合到一起,構成迷人的質感與溫情。

一切爲了人的發展也是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我們教師去研究,去實踐的。朱老師新教育的目標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認識態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是時代的召喚我們這些身處一線的老師們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有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有一種超越自我的一種精神。

一、新教育思想給我的.觸動

朱永新老師認爲,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發展爲起點,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爲目的的教育實驗。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啓發。

理念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不應該只是'爲將來的工作與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孩子今天在學校裏所接受的教育,在爲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強調'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願望與計劃。新教育實驗提出'教育幸福',是針對現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現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二、感受以幸福成全生命真諦

朱老師《致教師》書裏的每個問題與話題,哪一個都逃不出教育與生活的庸常。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塵一樣,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斷擦亮'教師'二字。在他眼裏,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與'完整',成爲新教育最爲飽滿的兩枚理想種子。因爲它們的存在,教師掙脫一切'標籤''臉譜'與'定型',悄然還原成真實的生命,真實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那麼,'幸福'在哪裏呢?朱先生說,它在創造中,在服務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爲創造、服務、研究與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個普通的時刻,都會煥發不一樣的光彩,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我們都能與幸福相伴。

在朱老師看來,教師是教室的國王,教師的胸懷決定着一間教室的大小。因爲,凡能發光的人,必定在內心燃燒了自己。在他眼裏,讀書是尋求心靈的自由,備課就是精神的體操,交友就是與'未來的自己爲伍';'大音希聲是行動的迴響';'創造的起點是問號','一個人的專業寫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空氣穿過針孔時,比穿過山谷更有快感。

三、懂得以現實求證未來

於時間的波峯浪谷裏,總看得見歷史的背影,聽得到現實的歌吟,映得出未來的表情。《致教師》的最後一輯文字,不是答問,勝似答問。讀之,心情久久無法平靜。那是自20xx年起,每一年度的辭舊迎新之時,永新先生深夜或凌晨寫給全國新教育同仁的年度獻辭。

我們知道,自20xx以來,'朱永新'的名字就與其倡導、推動的'新教育實驗'成爲生命的共同體。十多年來,新教育由一個學者的熱切理想或書齋念想,化作春天的種子,迅速撒播到大江南北的兩千多所實驗學校,數以千萬計的學生心田。'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亦如朱先生髮出的一個簡單信號,就匯聚了無數理想主義的能量,亦集合起無數生動而深刻的民間智慧。

或許,在永新先生眼裏,歲末年初最是年歲的刻度,是現在與未來的節點。而在他心裏,教師的終極意義在於'以現實求證未來'.讀他關於新教育的年度文字,我們無法忽略那漫天飄着祝福的跨年語境,更無法忽略的是,新教育實驗於神州大地間得到的熱切呼應。新教育所構建的'晨誦、午讀、暮省'的教育生活節奏,正在柔軟地植入了千百萬師生的內心。

教育是一切的'果',也是一切的'因'.對一個教師來說,痛恨積弊的方式是行動,是將讓自己置身於'漲潮的海上',相信'愛教育,就是愛自己',相信每朵烏雲背後都有陽光。唯有建設,唯有行動,才能'帶着使命,帶着愛','向沒有污染的地方,重新出發'.最後讓我們就像新教育說的那樣,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纔有奇蹟。教育永遠沒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建構自我,在永不停步的發展中壯大自我,教育永遠是一個美麗的夢,是我們每個教育人擁有的夢,我將與新教育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尋教育之夢,讓我們這些龍湖的老師和龍湖的學子們真正能夠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努力吧!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6

隨着年復一年的教學,我的鬥志,我的耐心,我的熱情,似乎像蠟燭一樣,“成灰”湮滅了。找不到了職業的幸福感,也找不到想要前進的力量,直到遇見你——《致教師》。於是,開始踏上“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的探索“書旅”。

職業上的困惑和挫折總讓我產生對教育狀況無力的感覺,不想再去努力什麼,覺得自己能力和條件就在這了,折騰也是徒然。可書中提到的人生教科書——曼德拉卻說:“沒有人的生活會一帆風順,無論大小,每個人都會遭遇困境。束縛每個人的枷鎖,不是周遭環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擺脫這樣的枷鎖,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而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就會本能的認爲“臣妾做不到”,然後找各種理由原諒自己的懦弱。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傷痛,都有着不爲人知的不得已,也有着不少“無能爲力”,然真正的強者並不是已經戰勝多少次困難,真正強大的是那顆勇敢的心,那個面對重重困難卻絕不屈服的信念。我開始懂得,我的不幸福首先來自我那不強大的內心,我的不曾完全努力。

想要從職業中找到幸福感,需要深刻了解職業的魅力所在,理解職業,發現教師職業的.內在魅力,也是做好教師的第一要務。雖然我們的工作有很多不確定性、充滿挑戰性也給我們增添了很多困難,但是卻因此接觸了很多“純潔心靈”,欣賞了許多祖國“最美的花”,我們的工作不但是提升自己也是在滋養別人,想來也是有趣的。我們應該真正用心對待自己的每一次講課、沒一次與學生的溝通,感受着當中的樂趣,體驗做教育的幸福,去發現教師生活中的美麗。

《致教師》的探索沒有結束,只是剛剛開始,我正在路上想要遇見未來的自己。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7

昨天終於讀完了《致青年教師》一書,這本書寫的非常好,它爲我們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戶。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爲,真是受益匪淺!書中吳非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個成熟、理性的教師是不能只靠教齡的累計、豐富的經驗和資歷的。

我懂得了“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職責,更應當是我們教師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

我懂得了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我還知道了教師的心中沒有陽光,學生的心靈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陰暗。

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懷揣夢想和激情,走上教學的'工作崗位。在近兩年的實際教學中,我認識到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要想對職業生命負責,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爲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教育是一份美麗的事業,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樸實的工作態度和發自內心的話語,就像把一粒種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潛心耕耘,就會開出智慧之花。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高貴與卑微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嚴。試着在心裏裝下學生的心,有些事,儘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明確的態度,從小培養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識。作爲青年教師,要自覺維護教師的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無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想、氣質和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之於“青年教師”,“青年”說明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去思考,去理解,去實踐;“教師”說明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說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擁有精湛的傳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藝術。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應該負責,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還是自己的專業發展。而且每時每刻都要意識到這一點:自己教育教學業務的錘鍊,不只是爲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展現。學校爲青年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教藝精湛的師傅,團結友好的團隊。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吳非老師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教育。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我要愛所有的孩子!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8

學習朱老師《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導的新教育並作思考判斷,愈發增強了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理想課堂第一重境界爲:落實有效教育框架,爲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朱永新認爲:這成爲新教育人進行課堂框架研究的起點。“我們希望這個框架,可以成爲我們理解課堂的一個工具。”朱永新還認爲:這個框架分爲教學目標、預習作業、個體學生學習清單和教學板塊。“預習”被朱永新稱爲這個框架的一大特色,“預習是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不應只是爲課堂教學做一些準備工作,而應儘可能地針對所有教學目標,是真正的自主學習。”這就重新確立“教爲學服務,讓學生的學習成爲課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富有成效。

理想課堂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朱永新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爲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視爲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祕,以及發現這種奧祕的方法和過程。朱永新認爲:優秀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重現這一神奇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核心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

理想課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朱永新認爲,理想課堂不會停留於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而要展開三重對話:人與知識的對話、人與他者的對話、人與自己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師生生命的復活”。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9

通過參加這次學校讀書活動,我再次溫習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相隔的時代迥異,但大師思想的精華卻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將此次讀書心得彙報如下,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時候,我們不滿意的學生僅僅只是因爲:他的成績不能使我們滿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他達到的合格或者優秀,——也許,他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同一知識,有些學生是接近然後達到,有些是達到然後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達到,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與忍耐:對不同的兒童來說,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感悟:這句話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爲在我的課堂上,有多少時候是在進行着集體性的無效勞動,有多少學生自始至終地在那裏進行着無效勞動,又有多少學生終於厭倦了這種無效勞動而不再“勞動”,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裏!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感悟:“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爲: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應該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己的必讀書目中。

3、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祕密——也可以說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爲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可是把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脫落;人們每天都忙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可是牆基在裂縫。

感悟:我是一個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許多落後的學生並不是,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可以趕上去的。我們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0

在過去的5月,僅僅相隔21天,接連出現3位捨己救人的平民英雄——張麗莉、吳斌、高鐵成。英雄們不平凡的舉動深深的震撼了我,久久不能平靜。

5月8日,黑龍江佳木斯市。28歲的女教師張麗莉面對失控衝向學生的大客車,奮力推開身邊的學生,自己卻被捲入車輪下,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那一瞬,張麗莉柔弱的身軀如同一道銅牆鐵壁擋在生死之間,挽救了兩名學生。

5月18日傍晚,哈爾濱火車站附近的一家麪館突發燃氣泄漏併發生爆炸。在這裏用餐的北京衛戍區某團糾察連班長高鐵成忍着被燒傷的劇痛,三闖火場排險救人,和店員一起關閉燃氣閥門,並指揮沒受傷的餐館員工開窗通風、關閉電閘,消除再次發生爆炸的危險。完成這一切之後,他踉踉蹌蹌走出店外,暈倒在地。就在急救車上,他還使出全身力氣取下吸氧裝置,交給另一名傷者。

5月29日,江蘇的錫宜高速公路上,忍受着腹部被突然飛來的制動轂碎片擊中的劇痛,48歲的杭州司機吳斌用76秒的時間,完成了靠邊停車、拉手剎、打開雙閃燈等一整套保障安全動作,及時疏散車上24名乘客。這76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承受了難以想象的生命極限,挽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卻因傷勢過重,於6月1日凌晨在醫院去世。

如果沒有這一切,張麗莉、高鐵成、吳斌仍然會像從前一樣,日復一日做着平凡的工作,過着平淡的生活。我們中的絕大多數,無從知曉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平凡卻表達了我們內心的想法,不需要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蹟,我們只注重‘舉手之勞’。沙粒雖小,積聚成堆便可是無邊際的大漠;小流雖短,匯聚江海便可是浩瀚的大洋。從大自然的現象中我們可以得出道理,以小積聚而成的力量不容忽視。他們都用自己點滴的行動去爲所需要的人給予幫助,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這一行爲不是爲了求得他人的讚賞,而是爲了求得自身內心的安定,這就是人之本性。如“最美媽媽”吳菊萍雙臂接住從樓上墜下的小女孩,那是人性本善在現代的最好表現,就如古代孟子所打的比喻:假如一位婦人見到一個小孩掉進水井裏了,那她會毫不猶豫地迅速去救那孩子上來。因爲人心是善良的,因爲那是人最本質的能動感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就算在他身邊的只是一個路人,他的臉色也是溫和的,有一種暖意的。可見這種觀念是源於內心的一種本性的表達,是無需修飾的。而那都是社會芸芸衆生中的一員,他們的事蹟並非轟轟烈烈,並非感天動地,但卻足以震撼人心,引起人們的共鳴。

而如今新聞媒體,報道了太多的貪污受賄、偷盜、搶劫等等的負面新聞,這些負面新聞充斥了我們的視野,身邊的好人好事看到、聽到的越來越少,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下,慢慢的有種迷失了人的本性和自我的感覺,已經分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如果哪一天沒有這些負面的新聞反而覺得不習慣,當報道一篇好人好事覺得很新鮮的時候,我們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已經到了岌岌可危即將崩潰的邊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是不是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禮儀之邦開始倒退了?這時,一篇篇“最美”的報道、一個個“最美”的人物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出現在全國大地,猶如黑夜中的閃電照亮了我們,文明古國的傳統美德沒有消失,沒有被遺忘,她深深的埋藏在我們心中,埋藏在我們平凡的生活、工作之中,當時機成熟的時候,她就破土而出,他們的行爲將深深的烙印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烙印在下一代人的心裏。

新聞媒體這些大量的正反面報道,給我們的社會起到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它會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爲,可以使人的'思想重新定位,有可能使人原始的本性喪失,但只要得到正確的引導,或者保持着原來的想法,人性的善就會產生思想共鳴發揮作用,讓我們感知那是出於內心的思想與行動的一致。

通過對先進事蹟的學習,使我明白在現實中的道德規範就應該是始於這種善的表達。學習這些“最美”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學習他們在工作崗位兢兢業業的工作,學習他們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學習他們不受外在的誘惑、保持內心的清醒,學習他們長期品德修養鑄就的職業素養。同時我們每一位員工要有辨別“美與醜”的能力,要在平時的工作中發揚老一代xx人不怕苦、不怕累、甘於奉獻的職業精神。崇尚這種職業素養,在公司上下形成良好的風氣,正確引導好的思想主流,使這些良好的風氣在公司的每一個角落開花結果。學習這種職業素養,做好傳幫帶的橋樑紐帶,可以對每一位新進員工造成潛移默化的作用,產生正面的影響,從而使公司的優良作風代代相傳。

“樹欲靜而風不止”,不良的風氣不會因爲“最美”的人、“最美”的事戛然而止,他還會在我們的身邊悄悄的上演“節目”,新聞媒體還會報道這些負面事件,我們不要爲這些醜惡現象所左右自己“善”的一面,不要有一概而論的偏激想法,應該看到社會的主流是好的,“人性本善”的大局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應該學習“最美”人的不平凡事蹟,一個人是力量是渺小的,衆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事事從我做起,做給身邊是人看,做給不良風氣看,做給我們的下一代看,正確的去引導周邊的人,去弘揚真善美、去抵制假醜惡,去爲社會的文明進步貢獻出自己一份力量。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1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當一個好老師難,當一個好班主任更難,班級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說是千頭萬緒。特別是現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都影響着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我們班主任不僅要面對一個個不同個性的學生,也要面對他們背後的家庭環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師》第三輯中通過《好的教育是一種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讓父母成爲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們深入淺出地闡述瞭如何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讀後讓我受益匪淺。

父母的處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對學生的成長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社會進步了,國富民強了,孩子們有了優越舒適的環境,但行爲習慣爲何出現了滑坡。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學校教育模式與部分學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異,或者說是家庭問題給孩子的行爲習慣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說:我們的家庭之路上充滿了無證駕駛的“司機”,現在沒有駕照不能開車,違規要罰款。而做父母比開車要複雜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們在面對多種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我們的班級管理如不能採取相應的對策,而簡單地採取整體化一的措施,勢必讓這些孩子感到無所適從,或者無處躲藏,那麼,怎樣才能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結合朱教授的觀念,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學校開展的“家長一日訪談“活動,爲不同的學生家長,構建一個共同教育平臺,是班級與學生家長,以及學生家長之間相互交流的好機會,活動開展以來,我總是留出一定的時間請學生家長介紹自己的“教子之道”,討論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再讓孩子當場發言,有時甚至請一部分問題學生髮言,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溝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長們結合自己的孩子,談談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引起了家長們的共鳴。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門管理人的藝術。學生不可能屏棄一切因素的干擾,帶着純而又純的心理坐在教室內從事學習活動,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學生健康成長,從而形成合力。一旦兩種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學習、生活必將步入一個和諧的軌道,正如朱教授所言:當學生的父母成爲教師的教學助手,教師就會像有了三頭六臂,這樣就能夠在教育教學中從容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2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穫甚少。可是,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現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於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或者現在正發生在我身邊的。捧着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

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作爲一名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新教師,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發現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脾氣,即便大家認爲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爲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於爆發了,他居然當着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着學生流淚。

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鬆,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後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於他們人性的甦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爲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爲教師這份職業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爲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學校爲每位教師準備了很多的新書,讓我們利用暑期好好閱讀,我拿到的就有這本《致青年教師》。書中寫了很多教育教學的常識,作者在冷靜地辨析教育現象,把自己遇到過的很多有意思的問題和大家分享,讓這些問題引發我們對教育的關注和研究。

《我是來欣賞同行的》,參加過很多次聽課,也聆聽過很多專家的點評,有時自己的困惑能從專家的點評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闡述出不一樣的觀點,有的觀點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謀而合,有的觀點以自己的水平還達不到理解的程度,這樣在他們的點評中能得到新的東西,用以指導以後的教學。而作者的觀點讓人覺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來學習的,那就把心態擺擺正。讓我們來欣賞每位上課的教師吧。”“欣賞”這個詞非常喜歡,不管怎樣擺正自己的心態,能從一課中有一收穫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個人上課都有自己的特點,我是來參觀的,是來欣賞別人的,可能這樣的心態下會淡定地對待,這樣也會減少上課老師的壓力。

《課堂有你,更有學生》文中最後一段“如果上課可以不用課件,儘量不要用。教師在黑板上寫字,是一種文化薰陶……”作爲一名教師,在師範是必練的基本功就有粉筆字。記得我才進師範時,三字中從沒接觸過毛筆字,看到別人寫的毛筆字特別是隸書,真的很羨慕。輪到自己拿起毛筆,橫豎都不聽話,寫出來的甚至都看不出來是什麼字,老師對我們這些沒練過字的學生說的一招我現在還記得,就是用毛筆畫圈,一個接一個,連着畫,看線條的粗細是否能做到大體相同。

對一個不懂書法的人來說,我不知道這樣做的道理,但練着練着,再去寫字,感覺有點能握住筆了,每個暑假,包括到現在我都有練字的習慣,毛筆字的練習影響了鋼筆字和粉筆字,所以我的三字寫出來是差不多的,粉筆字更好一些。曾經帶一屆學生帶了三年,而那時的學校沒有多媒體,有很多的小黑板,有卡片式的、轉動的、整塊的(有大小之分),每天下午都會爲明天的課準備小黑板,可能學生受我的影響,班上有一部分學生的字體越來越和我相似,這時我纔看到小處對學生的影響。

生而有涯,知識無限。能在精力充沛的有限時間內好好工作、讀書,真的是非常幸福的。老師們,讓我們一起把教師做成播種幸福的職業,願我們共享生命與職業的歡欣和幸福!

《致教師》心得體會 篇13

教學之餘,我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一書,收穫很多,在此,我將把我的點滴感悟與同仁們分享。

朱教授是一個紮根於實踐的教育理論家,同時也是一個有積極行動的理想主義者。十幾年前,他就在思考什麼是理想的教育?然後他就做出了“新教育”,並且現在還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導廣大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讓學生脫離單一評價機制下學習痛苦、生活失敗的情況,讓教師擺脫嚴厲刻板的形象,讓一切迴歸“正常”,因爲成長本應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國各地已有200多萬參與者,以後還會有更多。

他們相信,理想的學生熱愛生活、積極進取、自信自強、善於和人相處、有豐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他們認爲,理想的教師充滿激情和詩意、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追求卓越、勤於學習、關注人類命運、堅韌剛強。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幫助人成爲他自己。

《致教師》這本書的內容有46封來往書信構成,每篇文章開頭呈現一個現實中一線教師的困惑,後面是朱教授細緻完整的回答。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師問”。但在本書中我們不會看到空中樓閣般的、來自所謂權威的、冰冷的方法論,而是一個認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們不但有針對性地解決了那些老師們的具體問題,更在廣泛意義上提出了具有適用性的方法。這本書從修正“教師”的定義出發,先讓我們知道什麼是教師,然後通過解決一線教師的困惑,從職業生涯、專業發展、教育生活等幾個方面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一個好教師。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興趣的問題略舉一二,與同仁們進行分享。

1、幸福感從何而來?

以前有一個關於教師的段子廣爲流傳:滿腔熱血把師學會,當了教師吃苦受罪。急難險重必需到位,教師育人終日疲憊。學生告狀回回都對,工資不高還要交稅。從早到晚比牛還累,一日三餐時間不對。一時一刻不敢離位,下班不休還要開會。迎接檢查讓人崩潰,天天學習不懂社會。以上內容雖然有些誇張,但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了教師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與理想相對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書中,就有一個教師因爲感到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問:做教師的.幸福感究竟從何而來?

朱教授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先給我們分析了什麼是幸福。

對於“幸福”,許多名人都曾發表過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說:“每一個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體人所實現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說:“有研究的興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夠通過研究使自己精神擺脫妄念並使自己擺脫虛榮心的人更加幸福。”別林斯基說得更徹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屬於我,成千上萬當中的一個人的財產,那就快從我這兒滾開吧!”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徵——創造、服務、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這些共同的特徵。因此,教育本身應該能是一個讓人幸福的事業。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來源: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人與自己的關係。從時間看,工作佔據一個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陰。從結果看,工作最後呈現一個人一生創造出的價值。因此,從實現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斷調和上述三種關係,收穫內心的寧靜,這就是幸福。

作爲教師,我們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瑣碎的,不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這種高度的責任感不只是盡職盡責地完成每天的任務,而是要把學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單調而重複的工作中,怎樣收穫到幸福呢?我們必須具有科研的心態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態,我們才能帶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邊所發生的一切,那麼,每一天都是有區別而有意義的。一邊工作,一邊研究,我們就能一邊收穫,一邊伴隨着學生的成長而成長,然後,我們的內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師?

一說到科研,許多老師總會認爲那是一件非常神聖、神祕、困難的事,認爲那是專家、教授們的“行當”;或者是感到沒有時間,不知從何下手。但其實,朱永新教授說教育科學研究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反而,一線教師因爲最貼近教育實際、最貼近學生活,所以擁有大量的一線實踐經驗,更應該成爲教育科學研究的主力軍。

在書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師教育科研的方法分爲兩種:一種是“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紮根於教育實踐,從自己的教育生活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一種是“學院式或學者型”的科研訓練,學會精確地處理資料,超越實踐、超越時空的侷限,站在更高的層次思考問題。

總的來說,找到要解決的問題,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響了這三部曲,也就吹響了教育科研的衝鋒號。

標籤:心得體會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