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第1篇:《于丹論語心得》交友之道讀後感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爲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寬容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所以有一個寬容的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裏以他的廣見博識爲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作出選擇。

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爲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牟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第2篇:《于丹論語心得》理想之道讀後感

談及理想,不得不感慨自己永遠是個胸無大志的人。或許也曾經有一瞬間想要做出些什麼事、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最終亦不了了之。于丹對於理想的闡述是我心底所真正信奉和實踐的。“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個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這遠比要掙多少錢、要有怎樣的地位來的實際。

我的理想就是在有限的生命裏能成爲一個善良、快樂的人。工作後對社會逐漸接觸,越來越清楚這兩個簡單樸素的詞組,對很多人來說是奢侈。

書中有一段對於理想與現實關係的分析,很是經典。

“神於天,聖於地。

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區進行他行爲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

同學、朋友說我總是活在自己營造的世界裏,其實我只是傾向於美化一點、樂觀一點,篤信人性本善。蘇軾和佛印的故事深刻我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我願意爲了一天充足的陽光、寒冬一杯熱氣騰騰的茶而感動,繼而感激別人的賜予。這些表面看來或許毫無價值的東西,就是我爲自己設定的關於理想的那個淡定的起點。“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從來不否認自己有虛榮的一面,我喜歡穿漂亮的衣服,我喜歡精緻可口的食物,我喜歡出行可以有車接車送 但一直很慶幸,仍舊可以被生活的細微而觸動,於是,我的快樂變得很具體、很悠長。

第3篇:《于丹論語心得》人生之道讀後感

在現代人的視線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繁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語演繹出來,把孔子及其弟子描述的這個人生座標放在了今天,讓每個凡夫俗子去體驗、去規劃自己的人生。這部論語心得給了我以心靈上的洗滌!

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爲“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以爲這種人生座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她認爲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那麼“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四十而不惑”又不惑在何處?“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麼?什麼又叫做“六十耳順”呢?所謂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呢?孔子對人生境界的劃分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何在?我們真正能夠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嗎?古往今來,七十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概,這種感概在《論語》中也不例外。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這麼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鐫刻成什麼樣的模樣,成爲我們的不朽、成爲我們的墓誌銘,每一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思想,但是一切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爲一個有社會規則制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今天,我們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關於學習,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標準說得好,什麼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爲改變的學習。其實這顛覆了我們過去的標準,過去認爲導致思維改變就是好的學習,比如說一個觀點一個理論,哪怕一個道聽途說的見聞,入手耳、發乎口,可以去講給別人這就是一種學習。但是今天只有導致一個人整個價值體系的重塑,行爲方式變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會要求,這纔是個好的學習。其實我們今天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太多了,所有好的東西都有它的度,與其貪多嚼不爛,把自己的腦子複製成一個電腦的內存,還不如把自己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于丹認爲: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它不在於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對立,而是形成一種融洽與提升;四十不惑就是人面對很多世界給你的不公正、打擊、缺憾,不再孜孜以求追問爲什麼不公平,而是在這樣一個座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絢爛之極而歸於平淡,到了四十就是淡定而從容;五十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對抗外界。所以五十才能夠知天命,也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可以做到不怨天不憂人了;六十而耳順就是悲天憫人理解以包容,也就是說真正可以瞭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發點與利益,這是一種包容、是一種體會;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人生苦短,等到七十就太晚了,那麼我們怎麼做才能早日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那就是隻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只爭朝夕這句話用在今天再合適不過了,一萬年太久,七十年也太久,學習《論語》、學習經典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編短歷程。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的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於祖先,也才能知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標籤:心得體會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