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自由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自由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由的心得體會

自由的心得體會1

自由主義是一種錯誤傾向,它是自私自利、敷衍了事、隨心所欲、無組織、無紀律的體現。今天讀到了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一文時,對自由主義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認爲反對自由主義是迫切的任務,作爲企業的一員,我想大家都應該遠離這種錯誤的傾向,要做到嚴於律己。這樣企業才能更好的發展。

對比自身發現原來的我也有很多缺點,遇事不愛爭辯個究竟,任何事情原則性不強,工作學習不及時充電,致使業務能力水平停滯不前。

“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反對自由主義要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正如“播種習慣收穫行爲、播種行爲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所說一樣,有了良好的行爲習慣,纔能有更好的發展前途,這樣也能爲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最終會有個圓滿的結果。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親朋好友辦事比較方便,已經成爲眼下“常規性原則”,但我要打破這種“常規性原則”要以身作則,做一個高標準、嚴要求的自我。在工作中有建議要立即向領導或上級表態,事後不再羣衆中指點評說任何事情。堅決不做毛澤東所形容的“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這種人。領導交辦的任務一定要努力完成,遇到麻煩要想盡一切辦法解決,絕不推諉發牢騷。要做到團結同事,共同進步,把工作做到

更好。不把個人憤恨、個人攻擊摻雜在工作中去。如果有損同事工作積極性的行爲,我會勇於制止,並且鼓勵同事積極工作,絕不行若無事。

我會始終把企業利益放在第一位,對工作要求要有目標和計劃,態度認真,及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以便自己能及時改正錯誤,更好的工作和進步,爲企業發展增添一份微薄力量。

自由的心得體會2

每每讀完《愛和自由》的各個章節,內心都激盪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並伴隨着些許悲哀和無奈。悲哀在於,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和發展,而且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這種幫助並不在於塑造兒童,因爲這一任務屬於自然之神,而是在於觀察兒童心理髮展的外在表現,在於能爲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爲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是辦不到的。

愛是土壤、是根基。《愛和自由》中,愛的定義爲“給與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爲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可是這種愛又何嘗不是相互的呢,兒童身上也具有愛的能量,兒童在敏感期中那種對周圍事物不可抑制的衝動,實際上就是他對所處環境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愛,也是智力發展的需求。同時成年人也是兒童愛的對象,他從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對兒童來說,成人是令人尊敬的。園長一再叮囑我們,不停的.對孩子表達我愛你,彷彿也喚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兒童也在用他們的愛喚醒着我們,喚醒着快消失的生機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愛的氣息!

《愛和自由》也強調說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上,這個自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對自由的理解爲,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着一種這種能力不是一從與父母的指導,而是自動自發的,尤其是在感覺的練習中,這種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這種練習能夠重複多次,這種自我教育就會使孩子的心理感覺更加完善,進而幫助他從對事物的感覺轉移到對物體的觀念。而他只有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愛和自由”彷彿是一個靈魂嚮導,貫穿於整個蒙氏教育體系。身爲一名新老師,務必要以“愛和自由”這個精神嚮導來要求自己,使之與自己的靈魂相融。

自由的心得體會3

從小到大,我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的,就彷彿一朵開的很旺盛的話花,花農很細心的照料它。正是這種呵護使我變得沒有一點兒自由。小事、大事都是由父母爲我決定的,就連買衣服,看什麼書都一一列好了單目。每逢週末,我總是待在家裏看書,我就像一隻蟲子,沾上了那罪惡的蜘蛛網,怎麼飛也飛不起來,在那拼命的掙扎,在那大聲的喊着:“救命,救命”。而這時,卻沒有一個人來憐惜我,幫我一下。我試着向父母發出求救,但也只能得到幾句話。爸爸通常會說:“你自己的命運是主宰在你自己的.手裏的,你自己看着辦吧!人生的第一次轉折點不久就來了。”媽媽會說:“好好學吧,如果學不好,你就會像掉進萬丈深淵一般,別無選擇。”我不知這是在安慰還是在告誡我要好好學習。總之,在我的心裏,總有一種說不出的不快。

在漆黑的深夜,當我躺在牀上時,我偶爾便會失眠,總是想我在什麼時候才能上大學呢?聽姐姐說,上大學時時很自由的,學業也沒有高中時那麼累,並且還有很多的空閒時間,可以自己支配。我總是很羨慕她,因爲她找到了真正的自由。有一個字可以來形容得不到自由得人。“囚”,衆所周知,囚犯是沒有人生自由得,我想他們比我更渴望自由之神得到來。渴望自由,不僅僅是這些,假如上帝真的讓的讓我擁有了自由,那將會是什麼樣的呢?沒有父母的約束,沒有名次的限定,沒有升學的壓力,這樣的生活是否是真的自由呢?就是美好的呢?正如《大道之行也》中所說的大同社會呢?我無從知曉。

關在籠裏的鳥兒,總有一天會被釋放的,我會耐心的等待那一天的到來,或許幾天,幾個月,幾年,我相信只要努力就會被釋放出來。

自由的心得體會4

我獨自一人徘徊在街上,人有人們在我的四周穿梭,看了看肩上那沉重的書包,又擡頭看了看天空,沉思了一會兒,天是那麼的藍,可是卻引不起我的興趣。

慢慢地走回了家,肩上那沉重的書包壓得我幾乎喘不過起來了。我剛把書包往牀上一扔,準備躺在沙發上休息一會兒,可耳畔卻響起了媽媽的聲音:‘‘瑩瑩,快去做作業去,做好了在吃飯。”我咕噥了幾聲,便極不願意的向書房走去,拿出了書本,開始

了我那項浩瀚的工程。坐了一會兒,便無心思在做,就往窗外看了看。

夕陽西下,已是黃昏。花園裏仍就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幾株梧桐樹正在掉葉子,顏色各不相同,十分美麗。幾株月季也開了,是那樣的鮮豔,那樣的引人注目。窗外仍有幾隻小鳥在嬉戲,這兒飛到哪裏去,互相追趕。花園的角落裏還有一個小狗,懶洋洋的趴在那裏睡覺。太陽的餘輝映照在每一處景象上。本來那麼快樂的景象可到我眼裏卻是一片慘淡。不由得掉的掉下了眼淚。

時間一分鐘一分鐘過去,作業已被我的.淚水弄溼了一大半。我繼續做作業。這時,媽媽走進來對我說:“今天是星期五,你把學校作業做好。明天你去 -- 老師家家教,下午上奧數班。還有你的英語不太流暢,後天就上英語班吧,下午做練習!”

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現在我已經 14 歲了,我應該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爲什麼媽媽什麼事都要替我決定,而且也不給我一點自由的空間。

我望了望桌上那堆得多高的作業本,不禁淘氣的淚水又跑到了眼眶中。我的心在吶喊:我,渴望自由,我的心聲,你聽見了嗎,媽媽 ?

自由的心得體會5

讀孫雲曉《有自由纔有成長》一書,感慨萬千,作者的言論“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教育應是人的解放,而不是對人的束縛與壓迫。而信的教育必須改變,不變無從談中國的崛起,只是對權利,金錢,奴性的頂禮膜拜!那將昌一種怎樣的民族悲哀!”以人爲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是對被教育的發現,解放和發展,這讓我產生共鳴。下面說說我的兩點心得體會。

第一,只有尊重纔有教育,尊重是人的基本權利和責任,尊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主體地位。

書中講到蛾子破繭而出的故事,有好心人幫忙把厚繭剪開了一個口,好讓蛾子飛出來,可是蛾子卻飛不起來,因爲蛾子沒有經過歷練,翅膀還不夠有力,生命能量還不夠強,結果是這位好心人好心辦壞事,這不但幫不了蛾子,反而害了它。這讓我想起當今社會上的許多孩子和父母,爲了孩子的成長,父母處處包辦代替,費盡心機,讓孩子過着養尊處優的生活,其結果與下場如書中的蛾子沒有什麼不同,人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教育的規律必須要符合人成長的規律。不能違背規律,更不能拔苗助長,生命的成長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必須由自己來完成。所以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磨練,時間與空間,給予更多的愛。

更多的自由,讓其快樂的成長不要把孩子的時間與空間剝奪,成爲你的棋子,讓他們有選擇的支配自己的時間和行爲,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作爲教師,課堂上講的太多,甚至滿堂灌,也就等於剝奪了學生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機會,情況是一樣的。

第二是不要經理人孩子壓力,給孩子輕鬆愉快的成長環境。

如一些家長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給孩子定下了目標,國小成績要達多少分,中學上哪個重點中學,大學要上哪個名牌大學,長大了要成爲科學家成爲富豪等等。這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那樣高的目標對孩子的壓力可想而知,這未必適合每個孩子,我認爲必須實事求是爲好,讓孩子去選擇自己的專業、職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實現目標中獲得快樂感和成就感。

一個人吸有怎樣實現自己的夢想時,纔會有貪心和幹勁,才能爲實現目標而努力,奮發,因此奉勸那些“恨鐵不成鋼”想法的父母,給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成爲快樂的人,在生命的進程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實現自我價值,全會幸福人生。還原孩子們的真正生活世界。

自由的心得體會6

霍姆斯說: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有幸拜讀《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覺一股清風撲面而來,是那麼的清新。這本書是他多年來從事教育、教學和管理中潛心實踐的結果,是他理論和實踐的結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體現。他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字裏行間充滿着智慧,他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

讀這本書,使我感到了我們的教育大有可爲。他書中的文字能驅走諸多教育天空的陰霾,使我們的教育充滿絢麗的陽光。你看這些文字,是春雨無聲滋潤了物——教育

無痕,是不動聲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應該從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呼喚原生態教育。

在20____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屆青歌賽團體組複賽第七場的比賽場上,“阿鵬”,一位來自雲南的原聲態歌手,卻用他最質樸最單純的全身心的演唱風格,完美而透徹的詮釋了他用“舒服”的.感覺來演唱的他家鄉的民謠,而阿鵬接下來說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這句話讓大家更覺他的樸實和可愛。阿鵬用他最直接最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唱者要唱得舒服,聽者才聽得舒服。沒有經過正規嚴格的訓練,沒有經過名家悉心的指導,他憑什麼拿走了這麼高的分數,他憑什麼打動全國這麼多聽衆的心?

因爲他覺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樂的事,這就是他的動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錯誤,就像學習走路的幼兒跌跟頭,絕大多數與道德品質並沒有多大關係。

欣賞!欣賞學生,欣賞他們的創造,欣賞他們的成果,讓學生們覺得學習是一種享受。

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佔用學生自主的時間是尊重學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工業的特徵是流水線,是標準化,而農業的特徵是生態化、多元化。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爲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侖美奐。

一個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或緊要的關頭才表現出來,但它確實在無關緊要的時刻、在瑣碎的日子裏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應當是着眼於孩子一生髮展的教育,應當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教育,應當使師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樂的教育。

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不講,講了也學不會的不講。

只有活躍氣氛而沒有屏神思索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不是健康的課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恆。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願我們能爲“把這個簡單的事情做好”而努力!尊重、欣賞孩子們,放開手腳,讓孩子們自由、快樂、幸福的學習吧!

自由的心得體會7

俗話說:“國家有國法,家庭有家規。”如今,法律法規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爲我們這一代跨世紀的孩子,現在提倡的是知法犯法,理性使用法律武器進行自我辯護。

我是一名新的教育家,我要遵守母校的“一日常規”,爲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奮鬥,爲未來漫長的人生之路鋪就光明的磚石!從“一天的套路”出發,腳踏實地的走完每一步,回頭看看自己以後走過的路,就能問心無愧!學校搞“一日套路”是對的,是關心我們。比如學校裏所有的學生都要講普通話,在外面遇到老師、領導來訪或視察,要主動打招呼,禮貌讓位。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作爲一名學生,品德是最重要的。從小就說普通話,對別人有禮貌,不僅會給別人帶來溫暖,也會讓你開心。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好的品德都可以更好。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言行上尊重他人是極其重要的。另外,你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所以每個看到你的人都必須被說服,以便他們願意接近你,幫助你,愛你。所以育新派的“一日套路”是很有好處的,爲我們以後做人奠定了基礎,指明瞭方向。

“凍了三尺,不是冷天。”從小遵循“做一個乾淨的人,安靜的學習”的原則,那麼你就知道“一天的套路”對我們有多有益了。利用法律法規,你會活得更自由!

每個人都缺少一些東西/我們會在一瞬間不開心/簡單困難/雄心勃勃/勇敢/難過…

出了考場,大腦缺氧。我在車上聽到這首歌,《想自由》。夏試圖在qq上與我分享,但不幸的`是設備升級受阻,中途夭折。好聽的聲音慢慢唱着,突然有點意外,林傑佳原來是個男的。出醜。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他們不住在桃花源,卻不知道魏晉。

在離大學聯考還有幾天的時候,夏向我推薦了這首《想自由》。我理解這個想法。看到她的頭像每天晚上都亮着,她的qq簽名每天都在變,我突然像媽媽一樣沉迷於嘰嘰喳喳,提醒她抓緊時間學習。然後被告知正在查字典做題,默默溜走。其實我根本就不想把她推向死衚衕。接下來我想說的潛臺詞是不要熬夜太晚,累了吃個蘋果,不要給自己太多梨;看了半天書,出來曬曬太陽,透透氣。

我不知道全力以赴是什麼感覺,但我絕對不是想讓自己筋疲力盡後難堪。就像五月裏,到處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前所未有的混亂,一秒鐘前我在鍵盤上飛指應付計算機考試。接下來,關掉電腦,在回家的路上逛一些不知名的店鋪,把那些專業的或者粉色的襯衫一件一件翻過來,然後心滿意足地對老闆說謝謝,轉身走了。我知道,我不是真的想買,我只是缺乏購物的樂趣。滿足了,心情就會好,就像上帝的幫助一樣。

我自由了。從我出考場那一刻起,什麼單詞,xp,練習,模擬都該死!

自由的心得體會8

自由主義是機會主義的一種表現,是和馬克思主義根本衝突的。作爲一名教師應該以工作和集體利益爲第一生命,襟懷擔白、對黨忠誠、無私奉獻,無論何時何地,都堅持正確的原則,反對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爲,不斷加強自身修養,鞏固集體內部的團結,認真負責的做好本職工作。我認爲,要想旗幟鮮明的反對自由主義,就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嚴格要求自己。

一是反對自由主義要樹立從點滴做起的思想。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反對自由主義就要從日常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培養艱苦奮鬥,拼搏進取的作風,更要關心集體,樂於助人,更要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培養廉潔從教的高尚品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培養以上優良的作風,必須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二是反對自由主義要有嚴於解剖自己的勇氣。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每個人都難免產生不對的思想苗頭,難免遇到困難和疑慮,面對不正確的傾向,個人要及時與領導和同事們交流,徵求正確的意見和建議,並及時加以改正。平時要積極參加各項專題討論,在工作實踐中聯繫自己的思想,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

三是反對自由主義要樹立從我做起的決心。反對自由主義,在我們工作、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有着現實的指導意義,在今後工作和學習中,我要努力做到:

1、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平時自己要做到多學、多練、多積累,提高綜合素質,尤其是業務素質,爲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打下基礎。

2、真誠是對領導和同志們的尊重,是促進團結,增進友誼的基礎,無論何時,都要胸懷大局觀念,誠心待人,推進集體的團結協作。

3、積極促進工作上臺階。勤奮敬業是幹好工作的基礎,要甘於奉獻,默默無聞的`做好本職工作,以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促進工作水平的提高。

4、保持自我的持續進步。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是我黨的一大優良傳統,面對困難,要加強基本功的練習,在磨鍊中提高自己;面對成績,更要力戒浮躁,踏實工作,虛心的向領導和同志們學習,不斷促進自己的進步。

自由的心得體會9

《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字裏行間充滿着智慧,李希貴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在書中,李老師緊緊抓住三條主線: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主要寫作者從管理一所學校到管理一個縣的教育,進而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爲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爲了教師的幸福成長,爲了學校的長足發展,爲了打造教育強市等等,李老師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學習、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創新,他的成功應該源於他對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經成爲習慣。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爲地把它搞複雜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作爲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一個無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對待。決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要善待孩子的錯誤和缺點。把孩子們當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爲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複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非常認真的在告訴學生真理,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

總之,《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啓發。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們去品讀。

自由的心得體會10

現在的孩子,普遍在物質上得到很多,自由卻太少了。

背後的原因是人們對自由與愛的關係沒有吃透,理解極爲膚淺。

很多家長聽到“自由”這個觀念時會大吃一驚:給自由,那孩子不就無法無天了?!

自由,絕對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甚至胡作非爲——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現——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恐懼自由的典型方式是包辦、控制和嚴厲管制。

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擇業擇偶——表面上看是給了孩子很多,背後的實質則是事無鉅細地剝奪本屬於孩子的自由。

這樣披着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其實就是我們說的“溺愛”。

在教育上它是“反愛”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規律的,會阻礙兒童正常潛能的'發展,剝奪了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這就是爲什麼被“溺愛”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沒主見、窩裏橫、沒有同理心等。

溺愛不是“太多的愛”,而是“太多的打着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

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

自由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擁有安身立命的資本,所以父母要想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培養快樂幸福的孩子,就請把自由和寬容還給孩子。

自由的心得體會11

一大摞書中,我首先挑中這本,就衝自由二字。我喜歡自由,雖然說自由的人是孤獨的。熊培雲的《自由在高處》一書告訴我們:生活是可以選擇的,自由在高處。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藉助工具穿梭於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心還有一個小環境,那裏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而這個完全在於你的覺悟,在於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創造一個屬於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這番話可給在現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啓示。不要爲不可改變的外部環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國能這麼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絡讓這個夢想不那麼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衆如撼樹的蚍蜉,因網絡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着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攀登。

自由的心得體會12

最近,我看到一本書,叫做《愛和自由》,讓我感觸頗多。這本書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在這裏,希望推薦給廣大家長朋友們,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啓迪。

《愛和自由》飽含着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瞭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她說: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爲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後,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然後,現實中的許多問題又困擾着他們,學校學習壓力的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的層出不窮,使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呢?還是應該讓他們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來自於實踐。她說,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他們的感覺經驗成人無法替代;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現在很多家長都推崇智力,他們把智力和兒童的自我割裂開來,他們積極地給孩子報各種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各種知識,當知識填滿一個孩子的腦袋時,他的心靈肯定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一個沒有玩過水玩過沙,沒有領略過大自然的美,沒有和同伴追逐嬉戲過,沒有發自內心大笑過的孩子,雖然渾身披掛着知識,卻可能離幸福很遠。讓我們用書中的一首詩來形容所有家長們的心聲: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生活就是這樣殘酷,你沒有給予,你當然得不到回報,你會說: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他,我心裏愛他。是的,不頂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責備他、訓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着別人的面訓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腳。家裏來人時,你當着孩子的面告訴客人你所認爲的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爲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個成人如果用有賓行爲和態度來對待和理解孩子,這個孩子定會快樂、自信、勇敢和充滿愛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依據這種愛在未來去創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與人相互理解;聽不到吐痰聲,看不到蒼蠅和垃圾,人們帶着孩子在門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樹蔭下乘涼,哲人們在窗前的沙發上低聲交談,花叢裏少女們靜坐在木椅上手捧詩集,少年們奔跑在網球場上,詩人們在附近的茶館裏高談闊論這一切並不遙遠。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託在兒童身上要比寄託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爲可靠。因爲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兒童興趣的動機來自於內在,而獎勵的刺激可能是暫時的。我們可以相信,沒有一個科學家和任何一個專家的成就來自於獎懲,他們都是因爲自己的強大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學而有成。作爲成人,作爲家長,我們的責任是如何保護兒童的這種內在的動機不受干擾和破壞。

蒙特梭利有一句話:對人的懲罰莫過於兩種,剝奪他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內心的力量;一個是人格的自尊。我們暫且把內心力量放在一邊,因爲這個問題過於複雜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們成人訓斥孩子,或者說成人給孩子臉色看,這是家常便飯。父母認爲兒童無自尊可言,兒童也果真喪失了自尊。長久下去,父母罵孩子、打孩子也無所謂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維護自尊,並在矛盾中苦苦掙扎,一方面在不斷地維護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卻又不斷傷害別人。所以我要告訴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自尊的話,你最好先問問自己,你是否給予過他這樣的財富。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懲罰多於獎勵。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誤時,總是要說:看看,我早給你說過,你怎麼這麼笨等等。但大多數成人不知道,錯誤本身對兒童就是一種激勵。如果我們學會站在一旁觀察而不急於插手的話,很快就會發現錯誤或失敗會促使兒童一遍一遍反覆進行,直到兒童完全掌握並順利做完爲止。兒童從來都不太重視他是否一次成功,兒童非常喜歡重複,他會專注地反覆進行,恰恰是成人的態度使兒童有挫敗感。

學會觀察、學會等待。改變一個觀念:允許孩子犯錯誤,錯誤和失敗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東西和成功。

自由的心得體會13

這個寒假不尋常,一本《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思考。

這本書是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著述的,李校長是我們山東人,他以教學線、教育線、管理線三條線爲線索,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敘寫展現了自己的成長曆程,闡明瞭自己的教育主張。雖然書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來的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教學、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愛書的爺爺”不懂教育,卻把熱愛讀書、熱愛文化的種子種在了李校長的心中;母親的'講效率、父親的沉穩淡泊在李校長的心中種下了幸福的種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長最適宜的土壤;上學時老師的信任,不經意間的賞識都讓李校長感受到了尊重,自覺開啓了心智,激發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李校長的成長經歷正是“孟母三遷”故事的最好詮釋,一個人的成長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爲種子的成長提供最適時的養分。李校長是幸運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圍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動力。然而,生活中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像李校長那般幸運,不幸運的成長氛圍必定會讓天真的孩子們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班級的明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大班時父母就離異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爺爺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紀大了,閒賦在村裏,爸爸腿有殘疾,在一家工廠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覺得孩子很可憐,所以格外慣着他,明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因爲老人“不想讓別人瞧不起這個沒媽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於手機中,從不完成作業,也是班級裏朋友最少,最不願說話的那一個。雖然在學校裏我採取了各種激勵的措施,但明從不爲所動;雖然我多次走進明的家,但爺爺奶奶的觀點就是“我的孫子不用別人管,他想怎樣就怎樣”。對於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蒼白而無力的。

最終我不再執着於他的學業,而更多的去關注他的快樂。家訪時,爲老人帶上一箱奶,爲孩子帶去一本書,問問家裏有什麼困難;在校時,關注孩子每天的吃飯情況,鼓勵與小夥伴之間的融洽交往……沒有批評、沒有說教,也沒有期望。可是沒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反倒讓爺爺奶奶着了急,“老師,孩子總玩手機怎麼辦?作業不完成怎麼辦?”我的“不教育”也讓明有了改變,“老師,我能不能也找一個小老師?”

教育真的應該是潤物無聲的。正如李校長在工地上因爲少年意氣的“輕狂”,僅僅是參與與體驗,感同身受中丟棄了自己對工人的嫌棄,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

“如果他僅僅是把我教訓一頓,換來的可能只是我內心的牴觸和不滿。”雖然我們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時我們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發心靈的震撼,激起自覺成長的願望……

自由的心得體會14

早就聽說李希貴校長在北京十一中實行教育改革的成功舉措。這次利用課餘時間閱讀了李希貴校長的《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覺得着實收穫良多。李老師以樸實無華的簡潔的文字給我們講述了一位從鄉村中學普通教師一步一步成長爲中學校長、縣級市的教委主任、地級市教育局局長,最後成爲當代教育家的“教育故事”。

(一)閱讀豐富自我

李老師說:“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 “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

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閱讀積累及對這種閱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經營人生的智慧》;從約翰基西克的《理解藝術》,到瑪麗凱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從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到拿破崙的《成功的策略》……從教育理論專著到其它各類書籍,李老師從不同種類的書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將其用於教學、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這些思想,李老師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鐘”、 “朝陽讀書計劃”、“百萬人家盡讀書”、“親子共成長”等一系列別具一格的讀書活動。

說實在的,我甚至談不上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但是讀了這本書後,我深受鼓舞,決定製定看書計劃,豐富自己,豐富教學。

(二)博愛每一位學生

作爲一名教師,要以寬廣的胸懷博愛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愛如同陽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潤萬物,但是,愛並不意味着遷就放鬆,而是嚴而有愛,愛而從嚴。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願望是受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如果能儘量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後真誠地慷慨地去讚賞他們,就會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鼓勵他們奮發向上。曾記得一位優秀教師說過這樣一句話:打着燈籠尋找學生的優點,用顯微鏡來觀查學生的“閃光點”,儘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滿腔熱忱地歡迎每個學生的微小進步。

教師一味苛求學生,以貓對老鼠的姿態而自居,到頭來只能使自己變成孤家寡人。在教育現實中,經常看到許多活潑好動,雖有些毛病,但渾身上下充滿靈氣的學生被一些“嚴師”訓教之後,“效果”顯著,這些學生變得溫順安靜了,由“敢想敢說敢做”變得“叫我說什麼就說什麼,不讓做的事不做”,或者乾脆“做了也不讓你知道”。有些教師把這種轉變效果視爲成績,至於學生們的將來如何,他們則很少考慮。像這樣,教師只是把活潑變得安靜,把學生個性的東西“壓榨”成共性的東西還不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教師的這種教育抑制了學生的身心發展,阻礙了學生智能的提高,扼制一代創新人才的產生。

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叫巴甫裏克的學生,在剛入學的時候,是一個活潑的、好動的、好奇心強的孩子,而過了不久,他就變得沉默寡言,過分地守紀律,聽話和膽小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的女老師經常憤怒和過分地嚴格,並把他定爲“思維遲鈍的兒童”廣爲宣傳,直到小巴甫裏克國小四年級畢業時也沒有什麼好轉。到了中學以後,一位善解人意的植物學老師才把小巴甫裏克的才能發揮出來,後來巴甫裏克成爲一位農藝師。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小巴甫裏克從一入學就遇到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師,就受到公正的待遇,潛能得到開發,也許他還有可能成爲巴甫洛夫式的大科學家呢。

(三)原生態教育語言摘錄

讀李老師的這本書,使我感到了我們的教育大有可爲。他書中的文字能驅走諸多教育天空的陰霾,使我們的教育充滿絢麗的陽光。你看這些文字——

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的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

教育不需要“目中無人”的管理。

老師的心目中不應該有壞學生。不要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不要輕易揮動處罰的大棒。

評價的尺子越多,好學生就越多。

欣賞!欣賞學生,欣賞他們的創造,欣賞他們的成果,這成了我每一天的享受。

教育必須從細節入手,然後才能塑造出注重細節的學生。

不佔用學生自主的時間是尊重學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工業的特徵是流水線,是標準化,而農業的特徵是生態化、多元化。

一個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或緊要的關頭才表現出來,但它確實在無關緊要的時刻、在瑣碎的日子裏形成的。

最好的教育應當是着眼於孩子一生髮展的教育,應當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教育,應當使師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樂的教育。

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不講,講了也學不會的不講。

只有活躍氣氛而沒有屏神思索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不是健康的課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恆。

……

最後讀完這本書,我深深明白:作爲教師,我們更需要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活水,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信息,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傳遞;只有讀書,我們才能引領學生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促進學生髮展。

讓我們都捧起書來吧!做一個閱讀者,遠離浮躁與平庸;做一個閱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做一個閱讀者,爲了教育的發展;做一個閱讀者,爲了民族的崛起!

自由的心得體會15

愛是恆久的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計算他人,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

對於愛和自由這個話題似乎一直都有很多話要說,可是這個話題太大太大又讓我不知從何說起,不是一一媽的督促,還不知道這個作業什麼時候能交呢,呵呵。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義在不同的領域又是不同的,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行爲。在我看來自由是人類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這本書中的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可說實話,面對孩子,有時我卻很難把握自由和原則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擾很多父母的問題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尺度不好把握,話扯遠了,談談我對這本書裏感受最深的二點吧!

一、《愛和自由》裏表達的是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中國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很多觀念強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遺憾和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爲自己夢想中的那一個,孩子揹負着父母沉重的寄託,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孫老師曾說過的同情兒童的苦難!讀過這本書的父母應該都有所收穫,能更寬容面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從孩子的立場爲孩子着想,從而更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是溝通的最直接的橋樑。

二、書中說到其實教育的整個目的就是爲了發展人自身的潛力,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對此觀點我是贊同的,爲人父母,應該清楚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東西是對於孩子的未來是最重要的?通常偉大的人物後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過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們有個偉大的父親分不開的,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環境下,她們的爸爸宋查理就經常告訴她們:我宋查理的女兒都是將來是要做大事業的人!,玫lin凱的媽媽,從小就一直告訴她寶貝,你一定行!,就是這樣一種信念一直伴隨她走過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夢想、自信、積極樂觀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將來一定會是美好的,他會學會享受生活給他的一切經歷,把困難當成挑戰,把挫折看做是磨鍊,天堂和地獄其實都在我們的心智之間。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人的成功、升遷、成就85%是來自於我們的態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來自於我們的技能,今天很多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教會我們的都是技能,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於事實與數字僅有10%在於感覺與態度,花90%的時間來研究只有15%和我們幸福相關的東西,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是有點問題呢?個人成長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上的。我認爲的成長是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和挑戰,從而慢慢走向成熟和優秀,再邁向卓越。

還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們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而不僅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們要探討和摸索的。

標籤:心得體會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