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論語》心得體會18篇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心得體會18篇

《論語》心得體會1

去年“十一”黃金週,于丹在《百家講壇》連續七天主講《論語》,一炮而紅。由講稿而成的《于丹〈論語〉心得》更以60萬冊的首印量超過了《易中天品三國》,人氣已有超易中天之勢。

隨之而來的是,對於丹及《于丹〈論語〉心得》的評論與爭鳴如潮水般席捲網絡、電視等各種媒體。借勢跟風也好,炒作“造星”也罷,個人認爲這是一種令人欣喜的現象!它不但展示出文化內部的活躍與創新,而且反映出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極大關注。于丹及她的“《論語》心得”,同其他登上《百家講壇》的學者教授一起,有力地推動了“國學熱”的持續升溫。

《百家講壇》選定《論語》這個題目不是偶然的,《百家講壇》製片人萬衛曾介紹說:“當初我們在確定開講《論語》的題目時,就做了充分的市場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在社會風氣一片浮躁、人心充滿困惑的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從古人那裏汲取爲人處世、修身養性的方法。”而於丹也是抱着“半部《論語》修自身”的觀點,意在通過對這部傳世經典的解讀,給迷茫、焦慮重壓下的人們做一番“心理按摩”。效果是很明顯的,有人盛讚于丹用《論語》煮出熱氣氤氳的“心靈雞湯”,有的讀者很直白:“通過她的講解,我們明白了做人、處世的許多道理,並應用到生活中,從而受益匪淺。”

作爲一名普通的讀者,我在思考的是:在對《于丹〈論語〉心得》的熱捧之中,有多少人能將其所讀運用並且堅持運用於自我、運用於生活?就像于丹所提到的,國際上通行的說法,“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爲改變的學習”。讀《于丹〈論語〉心得》,不是爲了獲取對熱點話題的談資,而是爲了養護快樂、健康的心靈。也有許多人批評甚至貶斥《于丹〈論語〉心得》,但少有人批評貶斥《論語》;而那些批評貶斥《論語》的人,也沒有誰否定修養身心、強健精神之重要。如果我們在對《于丹〈論語〉心得》爭鳴的同時,堅持實踐着修養身心、強健精神之道,進而在更闊大的背景下,堅固我們民族的精神與信仰,豈不是令每一個人都振奮的快事?

對於丹的“《論語》心得”,爭議最大的恐怕是她個性化的解讀。中華書局總編輯李巖認爲這正是于丹的高明之處,“她講《論語》從個性的情感出發,像老朋友一樣,將閱讀《論語》的心得參合自己的經歷向你娓娓道來”。對此,也有人嗤之以鼻,說《于丹〈論語〉心得》是給那些僅具有中學文化水平的人看的',更有些代表精英文化的知識分子痛心怒斥:這是對《論語》的糟蹋!對此,于丹在接受採訪時是這樣說的:“《論語》有很多面,我所解讀的孔子不是一個我敬仰的聖賢,而是一個我愛的樸素聖賢,他能穿過千年塵埃,是最樸素道理的昭示者。同時,我也只能說我講的孔子的言辭是真實的,但言辭之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一個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我不希望強加於人。”

我覺得於丹在此表現的平和與謙遜是令人敬佩的。任何閱讀都是個性化的,經典更不是一副僵化的面孔,它能親近到每個人的生命中給人撫慰與啓示。所以,每個人閱讀,都可以而且應該有自己的心得,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心得。當年在柏林大學任教的叔本華,一心想與黑格爾在講臺上一決高低,選擇與黑格爾同一時間舉行講座。結果黑格爾的講座常常爆滿,而聽叔本華講課的學生卻從來沒有超出過三人。今天來看兩位哲學大師的對決,沒有失敗者,而且最大的贏家還是哲學,是諸多等待召喚與啓迪的人們。於是就想到《百家講壇》,在請于丹講《論語》時,可不可以同時請風格不同的“李丹”或者“張丹”來講呢?讓我們在近兩百年後也有幸感受一回精彩的學術pk。“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法國啓蒙思想家伏爾泰給我們描述了理想中的民主社會公民實現自己話語權的自然狀態。對於普通民衆而言,其實不存在捍衛別人說話權利的問題,所以,那些有能力捍衛別人說話權的人或組織,可不可以給更多的聲音表達的權利呢?

網上不少文章談到的“《論語》心得”中的硬傷,實在是令人遺憾。有消息說于丹接下來還要講《莊子》,講《世說新語》,講唐詩宋詞,希望不僅僅是于丹,還有登上《百家講壇》的每個學者都儘量不要出現這樣的狀況纔好。嚴謹,應該是學者永遠不變的風範。

《論語》心得體會2

星期一早上通過學習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讓我學習了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爲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但是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爲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我們都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講說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于丹教授在論語中講了一個小故事:說一條街上有三家賣布的店,第一家掛了一塊牌說:“是全市最好的布”,第二家店老闆看到了,心裏就在想我要比

他更好,於是想了一塊牌:“說是全國最好的布”,第三家店老闆則掛的是:“這條街最好的布”。於是第三家老闆生意最好,聽完後,我就明白了一個事理,凡事要從眼前着眼,不要好高騖遠。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講解,都是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爲,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它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纔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纔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爲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

《論語》心得體會3

《論語》論理,理論人生,理論孔子儒家思想,理論人生滄桑百態。自古文學家孔子,受萬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門生隊排長龍。作爲一部先聖的經典,《論語》給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是說不盡的。

《論語》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在國中、師範的課本里讀過,在參加自學考試時,大學語文我也自認爲對有關《論語》的內容有所瞭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論語》,才發現自己所理解的淺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翻譯《論語》,並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夠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靈的小故事,去註解去闡明去領會《論語》,《論語》不再高深莫測,不再那麼令人難以領會。

毋庸置疑,“孔夫子”在中國有着接近“神”的地位。我國近現代著名史學家柳詒徵曾直言不諱地讚頌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爲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爲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纔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爲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爲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堅持謙虛、嚴謹的治學態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都體現了其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這樣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衆多的知能,他成爲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掩卷長思時,才意識到《論語》裏滿是人的七情六慾和喜樂哀愁,被歷史神話的“聖人”原來離我們並不遙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去追尋。

不得不說《論語》是本韻味無窮、值得用一生細細咀嚼的語錄集,孔子是值得有志者用一生去努力複製的榜樣。咿呀學語時,半懂不懂地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樂無窮;青蔥年少時,裝腔作勢地笑談“唯小人與女子難爲養也”,樂在其中;風華正茂時,拋出一句“道不同,不相爲謀”,擲地有聲;如今,在網絡文化“神馬都是浮雲”的感染下,也加些調侃的語氣把“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變成了口頭禪。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對着蒼茫河水輕聲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理解他對生命價值的體悟;我們也會侃侃而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他的思想化爲自己的實踐;我們也能體味爲什麼北宋名臣趙普會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時,我們或許會覺得,與其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不如說我們是孔子的後人。《論語》裏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裏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這就是孔子!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心得體會4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後感觸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於是躍牀而起,舞筆暢言。該書從天地人、心靈、處世之道等爲我們解讀了孔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時內心的彷徨與掙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暢快瞬即間涌上了心頭。

感悟之一:幸福與貧富無關

《論語》的思想精髓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爲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而這些追求幸福的人們往往認爲,幸福的定義是足金足銀。一天a君這樣對我說,他爲了獲得足夠的幸福,每日超負荷工作,眼睛視力日漸衰退,身體越來越差。聽後心裏隱隱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勸解。看完《論語心得》之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實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

孔子在一次和子貢談話中說:“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纔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他的內心還具有一種清亮的'快樂。假若他是一個富貴而驕奢者,他仍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但當今社會上,有多少人能夠具有這樣的胸懷,金錢與物質的誘惑,使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以及夫婦反目成仇,“禮”又從而談起。

感悟之二:寬容是給自己一片樂土

“仁者不憂”的含義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的胸懷無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將會遭遇很多不幸,失業、婚變、朋友落難、親人離去,假設受到傷害的是一名嬌嬌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漸消極。相反面對災難的是一個堅強而樂觀的人,她可能會化悲痛爲力量,轉換一個角度去生活。因爲悲與不悲的結果是一樣的,慘劇依然不能還原爲喜劇。因此,遇事不順,要學會寬容自己,寬容別人,生活纔會快樂起來。

有一次,朋友b君對我說,她是世界上最無奈的人,丈夫愛上了另一個女人,她在悲哀與痛苦中漸漸瘦去。我在勸解b君時說,一個人生活和兩個人生活其實沒什麼區別,僅僅是一種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對婚姻中突然擊起的巨浪,風浪過後你會發現一切都那麼美好。

感悟之三:內心強大可填補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爲“鄙夫”。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遠不會有開闊的心胸。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缺少了關愛,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雜院裏,街坊鄰居有個風吹草動,大家夥兒都知道,人人伸出溫暖的雙手。現在住上了樓房,街坊鄰里的關係也逐漸淡泊,同處一樓的竟然從不打招呼。所以人們總會有時無時感到惶恐、擔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內心強大了,才能遇事從容淡定,同時也能填補其中的遺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規劃

“人生有限,自然永恆”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孔子將自己的一生概括爲六個階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孔子的這個人生座標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每個人都是從曾經的意氣風發走到不惑之年時才逐漸表現得淡定從容,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能夠感悟四五十歲的境界,能夠把生活中的壓力變爲一種生活的反張力,那麼這個人的人生規劃纔算成功。

《論語》心得體會5

讀《論語》,思孔子。我個人認爲孔子的偉大在於他所傳佈的爲政之德,仁愛之道積澱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近不惑,我在思索孔子。孔子生前有志於安定天下的宏偉抱負,但他周遊列國,漂泊不定,它的施政綱領很難得到實施。爲何在孔子死後使得統治階級的體認和利用。

驀然回首,豁然開朗。孔子“弟子蓋三千焉”有七十二位賢徒。孔子的學生有一些是從事政治的。如子路、冉有、子貢,也有一些是從事教學的,如子游、子夏、曾參。是他們宣揚、繼承、踐行着孔子的思想。使之發揚光大,經過代代相傳,慢慢的'滲透在我國兩千年來的封建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人們的行爲、思想、言語、活動中了。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子孫裏無論是我們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已經滲透了現實的思想,不管我們是不是願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都是存在的。

孔子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運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論語》中,有不少生動的事例表明,同一個教學內容,孔子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論語.顏淵》篇中,樊遲、司馬牛、仲弓、子張和顏淵曾分別向孔子問“仁”,孔子做出了五種不同的回答: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子張問仁。孔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爲什麼同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不一樣呢?因爲孔子對五個弟子的性格,稟資有所瞭解。樊遲的資質較魯鈍,孔子對他就只講“仁”的最基本概念——“愛人”;司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誡他:做一個仁人要說話謹慎,不要急於表態;仲弓對人不夠謙恭,不能體諒別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顏淵是孔門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標準來要求他——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的規範;子張有時過於偏激,辦事好走極端,這種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常顯得不厚道。所以當他請教仁德時,孔子講得比較具體細緻,告訴他如何與人相處。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個性的不同,孔子對同一問題作出了五種深淺不一的回答,針對具體對象的思想行爲實際,實施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

讀《論語》,以孔子爲師,與孔子爲友。沉潛其中,其樂融融。

《論語》心得體會6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讀論語心得體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先說對人的分類與判斷,我們學論語的目的之一是爲了培養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就包括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在這一節課,我的到的對君子與小人的分辨是這樣的:君子是有價值觀、原則與思維方式的,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會學得比較好,因爲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沒有侷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維,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去攻擊別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學術上的另談),君子先做事然後再說自己做的事,這樣既不會有空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也能用在判斷事上)。

小人呢?沒有自己的原則、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維,只能掌握有限的數量較少的知識,並且因爲沒有思維體系把知識串聯起來,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個器具只能做相對於君子來說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當然,君子不願意學某些東西或者有些東西不學另當別論),因爲沒有自己的原則,所以喜歡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經常變臉,跟誰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溫故而知新也是一種思,但是要結合學,否則光學不思,就會迷惑,如我在上文舉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學不思,甚至我懷疑是否學了(學而不思則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呢?這種是非常危險的,因爲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爲沒有學(思而不學則殆)。

近日,岔河中學的張校長來我校做了一次報告,他所在的學校推行國學文化,張校長本人對《論語》研究頗深,我也靜心讀起了《論語》。

俗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舉足輕重,其文化影響與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學術無法相比的。因此,《論語》成了中國曆代文人墨客、先賢政要的必讀科目。可以說,大凡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論語》的。對於《論語》的解說也很廣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讀《論語》。真是不讀不知道,讀過才知道孔子着實偉大。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就是對幾千年後的我們也深有啓迪,有着燭照千秋的意義。

孔子作爲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語間總圍繞着“教育”這一主題,離不開“育人”兩字。大家知道,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爲“仁、義、禮、智、信”。我認爲,這五個字既可以作爲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評價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你教出來的學生如果能達到“仁義禮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個人如果能作到“仁義禮智信”,他就是一個好人,心得體會《讀論語心得體會》。所謂“仁”,就是愛人,要有一顆愛心。仁是做人的基礎,有愛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爲一名教師,更要有一顆博愛之心、恆愛之心,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所謂“義”“禮”是說做人要有一定的行爲準則,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遵守紀律、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與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禮儀常規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其實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識、智慧。人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培養智慧。作到“活到老,學到老。”身爲教者,更需要經常讀書學習,通過讀書完成知識的更新,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誠信。

我是一名教師,所以我更關心《論語》中關於教學的言論。孔子在治學上非常嚴謹,他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要“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博學而篤志”;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要學會謙虛,學會“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他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孔子對學習非常重視。他還特別講究治學的方法,強調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學與思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重視啓發式教育,“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讀書的這段時間裏,我就像是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和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對面的對話。我從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博學多才、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見,對我們深有啓迪,可謂高屋建瓴,燭照千秋。

《論語》心得體會7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共計七章,重點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論語心得體會。

天地人之道中,子貢問政:一個國家要富強、安定,重要的什麼?夫子答: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貢又問,如果非得去一條,於斯三者何先?夫子答:去兵。子貢又追問:如果必須再去一條,於斯二者何先?夫子答:去食。夫子認爲,兵和糧食都可以沒有,但信仰的力量足以使國家凝聚,只要全民信之,一個國家的富強、安定就是有希望的`。

這句話讓我想到了新鴻基集團的今天,新鴻基集團的全國化戰略全面展開,新鴻基集團是否能夠成功也取決於三條,優秀的團隊、充裕的資源、新鴻基集團人必勝的信念,心得體會《論語心得體會》。而新鴻基集團人必勝的信念凝聚起來的力量就是新鴻基集團取得成功的基礎。

“創建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的心願”是我們新鴻基集團人的使命,也是我們共同的信念。信念是團隊的魂,信念力量是無堅不摧的。子曰:“臨大節而不可奪”,有了堅定的信念我們就能大事難事敢擔當,就會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和辦法,只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魔鬼就會讓路,就能贏得世人的尊重。信念決定能力,信念+能力決定成功。

《論語》心得體會8

一直以來不斷在提醒自己要擠時間看看書,可總是被這樣或那樣的事牽絆,直到前些日子,才終於拿起放在枕邊的被擱置多時的《論語》。

讀着這些熟悉的文字,一種淡然浮上心頭。《論語》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爲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即使是現在,他的很多教育觀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對我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導意

1.反思是一種人生智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意思大家都明白。

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生命的價值。與西方不同的是,論語裏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蘇格拉底所說“關心自已的靈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懺悔自己與生俱來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並沒有一個萬知萬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諧而美好的,人本身沒有罪孽可以懺悔。因而,它所關注的是現實性的,是人與人羣之間的紐帶,是建立合理的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在社會的大視野中尋找自我,完善自我。“君子日參省乎已,剛知明而行無過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爲要達到知行合一,說穿,是一種生存智慧,行動智慧。在教學中我們不也是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麼?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爲。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後則奮進,發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昇華。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要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燈光下靜靜深思,也可能遙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於在本來沒有窗的牆上開一排窗,你可以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風光。不但是多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更還多一個頭腦!

2.自信是一種坦然。

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裏?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自信是我們每個人生存立世的重要意志品質之一。特別是正處在心理生理髮育期的學生,更是要從我們這裏學習、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時會從教師的言行中去感染和影響他們,假如一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做到約制。自信是一種內在的`東西,需要由你個人來把握和證實,要善於肯定自己、激勵自己。與成功一樣,強烈的自信並不是一夜之間建立起來的,需要有個過程,要善於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突破和成績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充分肯定它,適當獎勵一下自己,鼓勵自己再加把勁,這樣就能得到一點自信。在建立自信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勇氣面對別人的譏諷和嘲笑。自我激勵的辦法之一,是運用臨時性的激勵辦法。學會自我激勵,要給自己一個習慣性的思想意念,如果你在內心經常存有失敗的念頭,你便已經輸掉一大截。相反地,倘若你對自己充滿信心,要把每一次進步都看成是一種成功,而每一次成功都會增加信心,都會有助於主宰自我的意志與習慣的形成,那麼即使面對逆境,也能泰然自若。換言之,自信是力量增長的源泉,它能助你與成功同步前進。讓我們多多肯定自己,多多肯定學生吧,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3、快樂是一種境界

快樂是一種境界。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反觀現在社會,做教師這一行,不正是一個清貧的職業麼?高尚的職業榮譽感不能改變囊中羞澀的現實,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又使我們對孩子們欲罷不能。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便意味着我們選擇清貧,但不代表我們不能選擇快樂。回頭看看我們所處的世界,五光十色,誘人心志的事物實在太多,而身處塵世不動搖,置身名利不追逐的人又有幾個?可是這以名利做曲,以聲色爲水釀造的慾望之酒,能讓人得到一時的虛名,卻能讓人失去更多。倒不如淡然平和讓自己心情開朗來的更實在。一個人的“淡泊之守,必須從濃豔場中試來”。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經世事的蒼白,而是經歷之後不貪濃豔之心的有內涵的淡然。我們可以做的是在清貧的生活中保持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爲富貴而驕奢,內心依然快樂富足,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由內而外自然流露出自信心。現代教師不正是應該如此嗎?

讀書讓我們明智,學習讓我們快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應該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爲我們樂趣的一部分。不想標榜自己有多麼的淡泊名利,畢竟我只是俗人一個。只想平靜的面對虛名利祿,以古以鏡不斷學習,做到“守節聲色場,安志紛鬧中!”

《論語》心得體會9

在xxx報告中,增加國人的閱讀量,向我們數千年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去學習,增強國人的文明素質的大背景下,我學習了《論語》、《弟子規》、《詩經》《增廣賢文》,這些古典文化給了我深刻的感受。特別是《論語》,它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成爲中國文化的代名詞。我被孔子深深感動,更爲他爲我們留下的文化精髓所折服! 他的一生沒有留下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讀着《論語》,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爲歷代君王所推崇,爲文明禮儀傳播留下流傳痕跡。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成長期,弘揚以儒家文化爲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發揚光大,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

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爲這其中蘊藏着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是孔子給我們的啓示。

一定要勤學善悟,勤學善思,學以致用。

孔子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於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於“不善者”要引以爲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即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學習首先要勤奮,其次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有個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奮努力+正確方法+講究效率=成功”。把勤奮看成是首要因素,說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須具備勤奮精神。勤奮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方法,就是要勤學、勤記、勤思,“溫故而知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就必須認真讀書和思考,兩者不可廢,要養成經

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習慣。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形成自己有理有據的判斷,那就是要勤奮學習,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並“學以致用”。

二 是要愛人猶如愛己 ,敬人猶如敬己 ,由己推人

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爲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現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爲什麼自己付出了什麼,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裏;有的人出口就髒話粗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沒有了別人,就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真誠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心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爲。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對待每一位前來辦事的市民,對所提出的問題要一一解答,爲市民提供快捷服務、便利服務、微笑服務。

三是要在生活中正確認識自己的得與失

《論語》一書作爲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遺產,具有極大

繼承價值,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真可謂是“學而不厭悔人不倦”。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細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過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同一山體的花崗岩石砌成的,臺階不服氣的對佛像提出了抗議: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領導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了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心中常常自覺不自覺的與他人凡事做比較時,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較方法是否有科學和理性。通過比較應該是發現差距而產生壓力和動力,因有了鑑別而便於定位和確定目標,其目標應是催人向上,奮發有爲,這樣比起來我想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作爲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爲今用”。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們努力創造和諧社會的今天,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爲重要。

《論語》心得體會10

《論語》,不得不說,它對後來人們的言行舉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啓發!

隨着現代文化的逐步發展,《論語》也被人們翻譯、演繹了出來。有的爲了方使人們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們改編成了電影、動畫片等等。

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論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隨着它的廣泛傳播,人們現在對《論語》的傳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來越大。因爲爲了使更多人知道理(瞭解)《論語》,就把它弄成了各種各樣的形勢來傳播,那些電視劇或是電影爲了提高收視率,就把《論語》的內容篡來改去,沒有尊重歷;打不的人爲了敷衍了事,並沒有把握和充分散發出《論語》的本質,有違《論語》的本質;也有人認爲這是是可以接納的,因爲它假進了文化的傳播……

人們各有各的意見。或許吧,現在《論語》的傳播方法確實各有各的意見。就像古人說所說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的確,現在的《論記》被人們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樣子,這就有違了《論語》的實質。但這也有它對立的一面,這促進了《論語》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論語》。

如大家所知,《論語》告誡了人們的言行舉止;教人們如何做人;如何來對待學習;遇到困難時的態度……

我們不應該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義。就像這《論語》,人們對它的傳播方式各懷意見,雖然它現在的傳播方法被我們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認的的是,它確實,真真實實地使知道《論語》的人越來越多。這使得更多的人通過《論語》所述的,養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爲習慣。

因此,我認爲通過媒體傳播的方法是可行的!

《論語》心得體會11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於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複雜社會下處於“心靈衝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爲于丹教授關於《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國中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裏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聖賢爲什麼會說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後,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爲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溫暖備至。

于丹教授說:“《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爲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

對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於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說,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爲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啓示和幫助吧!

《論語》心得體會12

孔子作爲我國兩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他在其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系統的教育思想。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去研究孔子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使之爲我所用。

有教無類,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說是不管什麼地位、什麼階層的學生都可以受到同樣的教育,得到同樣的關愛。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就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窮人。

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個學生不可能樣樣都棒,但也很少有學生樣樣都不行。所以,我們務必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因爲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其“閃光點”。關鍵是我們要善於捕捉“後進生”身上的“亮點”,並善於將其放大。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後進生”的不完美,不要草率的認爲“一壞百壞”,在悅納他們的同時,給予他們更多地關愛,並積極地引導和幫助他們挖掘自身的潛力。這學期,在我的班級就有一位特殊的“後進生”。

他,一個不愛說話的男孩,一個學習上“拖後腿”的男孩,一個天生有些殘疾的男孩。在老師眼裏,他辦公室的“常客”,在學生的眼裏,他的座位是課間被冷落的一角。

他叫朱忠國,因爲眼睛先天有些殘疾,我也因此加以特別關注和照顧。他被安排在第一排中間位置,值日表裏沒有他,擦拭班級的講臺就是他每天的任務。因爲視力的緣故,他寫字時幾乎是鼻子碰着本子,每當我批改到他的作業時,都能想象到他那寫字時吃力的樣子,因爲他的字跡能透過好幾張紙。可想而知,他想盡力去做好每件事情的.態度。但是,因爲自身的缺陷,加之成績的糟糕,讓他彷彿被孤立起來,生活在被這個集體遺忘的灰暗裏。直到那天上午的那節語文課 ……

那天我準備上《黃河頌》一課,爲了達到提升朗讀水平的目的,我精心做好了一份課件。我先讓學生聽配樂朗讀,然後進行朗讀要點的指導。接着就是自由練習朗讀。這時我也看見前排的朱忠國和平時一樣在認真的朗讀着。當我讓一位學生爲大家朗讀時,沒有人舉手。在我再三鼓勵之下,仍然沒人響應,這時,我的眼睛的餘光覺察到了有一隻手緩緩的舉了起來,他就是朱忠國。很顯然,他的這個舉動引來了很多同學“異樣”的乃至不信任的眼光。我滿懷驚喜,毫不猶豫的給他展現自己的機會,結果出乎意料,他很認真的有感情的朗讀完了全文,而且朗讀的很不錯。儘管中間讀錯了幾個字,但他的勇氣,他的努力早已讓全班同學爲之震撼,他們不約而同的送上了熱烈的掌聲,當然也包括我在內。當我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在全班表揚了他時,全班又一次響起了掌聲,比上次要更熱烈,顯然這次的掌聲裏包含了全班同學的真誠和讚許。

等下課鈴響起時,我帶着那份意外的欣喜走出了教室,走到走廊,透過被暖暖的春日斜照着的窗戶,我看見他的桌子周圍圍滿了同學們 ……

醜小鴨的經歷告訴我們:“只要你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的,作爲一名教師,對待學習困難生,他們有時缺乏的就是我們讚許的目光,肯定的眼神。面對他們那敏感的心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一份耐心,更要多一份期待!總有一天,在我們辛勤地澆灌之下,會讓他們的心靈之花美麗綻放的!

在課改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的教學理念在不斷更新,但我們要學會從“大師”的言論中汲取教育智慧,學會從品讀“經典”中爲自己在教學中的困惑開一劑良藥!作爲我國古代大教育家的孔子的教學思想至今還啓迪着我們,警醒着我們。他告訴我們每一位教師:每個學生都能成功,包括我們眼中的“後進生”,這關鍵是教師能否使學生得到同等的關愛,能否使學生找到自信,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應該有責任去用我們的“師愛”,去驅逐“後進生”內心的陰霾,爲他們的心靈點亮一盞明燈!

《論語》心得體會13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爲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並不是說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纔會成爲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裏真正接受平民成爲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瞭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說門當戶對是封建毒害的殘餘,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爲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並不是說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爲應該作爲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爲,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麼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爲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麼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我們學校是一個經典古詩文學校,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讀了:《三字經·弟子規》····我們現在上了四年級就開始讀了《論語》,這本書寫了許多篇值得我們學習的話,其中我最喜歡:《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你知道麼?我告訴你吧!這句話是說:花言巧語,一副僞善面目,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給你講一個小故事吧!:唐玄宗時李林浦任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個人品德敗壞,凡是才能比她好,聲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擊。對唐玄宗他又開始討好賣乖。有一次,他對李適之說:“華山有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採出來,那就可以爲國家增加財富。”(李聽了,趕快向皇帝報告,建議開採。唐玄宗聽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卻說:“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還是不要開採了。”唐玄宗聽了他的話,以爲他是個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對李適之卻疏遠了。

聽了這個故事,我又聯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臉紅了。因爲在上一次,媽媽給弟弟買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語的對弟弟說:“今天你讓我吃一個糖,明天我給你買一個漢堡包,你讓我吃個糖唄!”,弟弟聽了,把糖給了我好幾顆。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這件事忘了個一乾二淨。所以我什麼也沒有給弟弟買,我本以爲這只是一個好玩的遊戲。但這一次讀了“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就再也不這樣做了,每次弟弟買糖,我不再花言巧語了!

我一定堅持把論語讀完,在把我的壞毛病改掉!

《論語》心得體會14

每一次讀《論語心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柳局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能夠給我心靈的洗禮。讀這一篇感觸我的有很多。柳局說:《論語》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是中國教育的元典,是中國倫理的底色,不學習不僅做人做不好,不學習做教育也做不好,不學習做其他事業也很難做好!“人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1.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柳局說:依照孔子的主張很簡單,管理一個領域,管理一個地方做好三件事情就可以了,一是自己做出榜樣。二是下屬或百姓勤勞,三是認準的道路堅持不懈走下去,不能朝令夕改。比如校長管理一所學校嗎,首先是校長率先 ,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是的。上週的一天下午吃完飯的時候陳校打好飯從飯堂出來,發現一年級伏羲班孩子排隊沒有精氣神,陳校立馬放下手中的飯來整理隊伍,幾分鐘之內一支懶散的隊伍被陳校訓練出一支像解放軍的隊伍。特別是譚國俊兩個老師都說搞不定。上課不認真走路也走不好。在陳校面前也英姿颯爽。我們老師也一樣,我們讓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了嗎?就拿進出教室的鞠躬禮來說吧。孩子們每次進教室都是恭恭敬敬的九十度鞠躬禮,而我經常會因爲事情多而忘記了鞠躬禮。慚愧的是:一個是自己沒有以身作則。二是不能堅持。孩子反應出來的問題就是老師的問題。如果孩子表現的一副懶洋洋的樣子,應該老師本身也是懶洋洋的。以後應該想辦法來約束自己的行爲舉止才行。老師要爲人師表首先學會學習,學會琢磨,學會思考,學會總結…..要先把自己武裝起來,老師要給學習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2.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爲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柳局說:孔子辦學不是培養農民,不是培養菜農而是培養精英,以精英傳承文化,傳播文化,改變社會,在孔子看來,學好禮儀,講求信義,天下歸心,大事可成。這與伏羲教育培養的方向非常吻合。可是我們很多還是更注重孩子的知識方面。不能像林老師那樣,把教育做到極致。林老師教的不單只是書本知識,更多的是:生活自理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還有擔當、膽識、細心、誠信、積極的領袖品質。

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這是在處事爲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和而不同“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柳局說教育的根本追求是尊重差異,然而教育部,教育廳,教育局這些管理者每天都在幹着“求同”的事,這樣的教育如何發現個性,如何張揚個性,如何培養大師?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我們撒下去,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着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長大,陪着他沐浴陽光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爲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語》心得體會15

百家講壇,于丹講“論語心得”我沒看,學校每人發了一本書“于丹論語心得”看過後感觸頗深,對於丹的某些論點我不敢句同,但看完心得,很是受益。

于丹“論語心得”使我受益的原因是她以平和的心態,質撲的語言,淺顯的哲理,通俗的講解了中華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道德觀,解讀了交友理念,人格修養,人的良知與意志,寬懷與仁愛,正直與氣節等。讀來平易,絲毫無那種造作,故弄玄虛,裝腔作勢的感覺,也沒教師爺的嘴臉,讓我感覺離孔子很近,更覺此書真的“道不遠人”並引導我輩走近傳統文化的源地,在世風日下,物慾橫流的今天,能讀到這樣一本書,令我耳目一新,心曠神宜,也受到很大的啓發。

有人認爲因爲國人普遍缺少精神信仰,而論語節目的推出,于丹的大膽演繹,在國人貧瘠的精神世界裏,依稀看到了精神的歸宿,所以《論語》走紅,于丹成名,都是水道渠成的美事。而我自己的感覺,是我自己的判斷,先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疑惑,在聽於丹說論語後,居然也找到了一些答案,原來論語可以這樣來解讀。于丹果然有其獨到之處,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是真實的感覺,而不是無病的呻吟。

談到論語,必談孔子。孔子是儒家的靈魂人物,古今褒貶不一,反差極大。在封建王朝裏是不可爭議的聖人,是萬世師表。而在今天的世界裏,他一度被打倒,我也是在聽着打倒孔老二的口號聲中長大的一代。所以在我開始主動接觸論語的時候,我對孔子仍心存那麼一絲芥蒂,我早期憤恨中庸之道,以爲那是中國衰弱的原因,它掩飾了純真的人性,使人漸漸失去血性和創造力,使人習慣於被規則約束,所謂天朝上國不就是因爲這樣而沉淪的嗎?

然而在今天,我卻希望自己在論語中找到心靈的歸宿,時間積累下來的問題需要一個很好的解釋,論語恰能給我這樣的答案。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誠不欺我也。我按照自己的規則行事,留下傷痕累累,才悟出中庸的大道之理,它至少能讓我保持被世俗力量折磨後,心中能有那麼一點坦然。我明白了我是對的,但我卻不可能成功的道理。君子在這個世界上,要讓自己的內心堅持與世俗世界的流行規則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的君子,纔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才能做好入世的事業,不流於空談。

現代中國人的種種心靈困惑,在於不相信精神信仰的力量。有信仰總比無信仰的好,我秉持這樣的觀點,在我們心中有太多問號的時候,看看論語吧,聽聽於丹的論語心得吧,圓滑處世,並不困難,讓自己擁有快樂的靈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做到。我們在與周遭的世界有機融合後,也可以巧妙地保持自己的個人操守和原則。

這就是所謂高尚成功的含義吧。

在網上也看了許多有關“論語心得”的資料,沒想到在網上卻看到對於女士大加口誅筆伐揮舞大棒的文章,還有聯名封殺及史學權威的暴跳,大有將於女士至於死地而後快之感,這不僅讓我想起文革時產生的文霸,真是文革遺風仍存,張姚後人重來,一篇心得感受,竟干戈四起,又同是作學文的.人,學術探討,各抒己見“橫看成嶺側成峯”對同一事物,各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在探討中,在爭鳴中求得正源,(人總是在錯誤中不斷的修正自己,完善自己。)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不可思議的是動不動就封殺,就棒喝,那還有什麼學術探討了?況且於女士的心得則是個人所見,獨家感受啊。豈不知千人看心得,有千種之體會,千人讀論語,則有千人之感受,大家都有權談論語,都有自由寫心得,能被大衆所接受,這就是正確,這就是成功的標誌。於女士的文章即便不是鮮花,但也決不是毒草,如果讓反對她的人也寫一篇“心得”也許未必如於女士。又何必何必橫眉冷對?這正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正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看看現在屏幕上充斥的超女,胡編亂造的垃圾電視劇。爲一夜成名不顧一切的逐名奪利。人們精神的困惑,道德水準的失恆。更有那良心的喪失。我們的孩子不知道有屈原,岳飛,不知道李白、杜甫,過幾年連我的孫子都不知他爺爺的名了,我想,這是件可悲可怕的事情,國民需要一種精神,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我們更希望多有象於女士這樣的文人,多寫這樣的心得,能讓我們對傳統文化有新的認知與理解。心得成書,閱過受益,善亦大焉,感謝於女士的推動做用。

以上一點體會和大家一起探討,有言語過激之處請諒解,畢竟是個人見解。同時我也希望我們的學者,文士,博士們還有權威的史學家們,都能象於女士一樣寫出更好更多的“心得”讓大家共同學習體會。

《論語》心得體會16

上午沒課,去圖書館借了本書,于丹《論語》心得,看了看,覺得也沒說啥,挺淺顯的。但于丹對《論語》的人生之道的見解對我挺有啓發的。

"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十有五而至於學"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對於學生的一種要求。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只是十五向學了。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最大的苦惱時信息太多,到底如何選擇呢,"過猶不及"是孔子的觀點。再好的東西都有它的度,與其貪多嚼不爛,還不如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三十而立"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走到三十,應該是人生"合"的階段,就是既不像十來歲是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歲時覺得一片慘淡。三十而立的"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後纔是在社會座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並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座標來衡量自己是否已經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並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內心真正認定的事情,這大概是"立"的一種見證。

"四十不惑"是人生最好的時光。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的收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所以,三十歲以後,就要開始用減法來生活了,也就是要捨棄一些不是你真心需要的一些東西。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已經有了一種內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爲外物所動了。

"六十而耳順",此時,你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個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傾聽各種聲音,並站在別人的出發點上去了解他爲什麼這樣說。這種境界就是我們常說的"悲天憫人"。

我想,我們大概就應該如此做人吧!

《論語》心得體會17

古人云:“人非賢聖,孰能無過?”父母犯錯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對待犯錯的父母是一門不平常的學問,從小處說,它是家庭的教育問題,從大處看,它直接影響到了一個民族的存亡問題,孔子就像一盞明燈爲我指出正確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錯,要好言相勸,聽不進時,要尊重他們,要任勞任怨。”看到了這句話,我思續萬千,於是暑假裏的那一幕霎時間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個炎熱的早上,媽媽帶我到外婆家去,由於眼睛被蚊子叮了一個大包,奇癢無比,一路上不斷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紅又腫,可惡的眼睛過敏疹又發作了,一進家門,外公見到我着副尊容大發雷霆,二話不說就朝媽媽嚷嚷:“你怎麼把他的眼睛打成這樣,你還配做母親嗎?”媽媽見了外公那怒氣衝衝欲言又止,她輕輕地把我拉到衛生間給我沖洗眼睛並上了藥,這時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平常您批評我時,總是那麼嚴厲,可這次外公錯怪了你,你都那麼地溫順,這是爲什麼呢?”媽媽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見有一些工人在爲小樹在修剪枝丫,還又一些工人在爲一棵爲我們這風擋雨的,傾斜的大樹支撐並加固,這時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就是那棵小樹,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樹。”“我懂了,我懂了,你對我嚴厲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對外公溫順是報答他對你的養育之恩,盡到孝的責任!”我搶過媽媽的話茬說道,“對,對你說得很對,”媽媽點了點頭, “你一定要好好記住這句話‘百事孝爲先’”這時,我恍然大悟,於是飛奔回大廳對正在生氣的外公說:“外公啊外公,你錯怪了媽媽,我眼睛腫不是媽媽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說:“你怎麼不早說,你看現在多不好意思啊!”“沒關係,沒關係,”媽媽淡淡一笑地說,“給你罵幾句有算得了什麼?”家庭裏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想到這裏我終於悟到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意,媽媽的言行是勞無怨的寫照。

孔學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寶,是民族思想的精華,幾千年來,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義”,準則行事。這句話告訴我們,爲人子女,一定要報答上一輩的養育之恩,對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錯的時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緒的`干擾下,容易失去孝心,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忍辱負重的精神,寬容的態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我還悟到了其實孔子的這段話還有另一層的教育意義。首先要培養自己對父母有孝心——報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後纔有能力以博大胸懷,用報恩之心對待社會,對待大自然,對待祖國,用坦蕩,樂觀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戰,無怨無悔爲社會爲人類,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一個和諧安定的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論語》心得體會18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於《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們關於《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並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於“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於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 “聖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纔會奮力於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於書籍,而在於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於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誇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後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纔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論語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聖賢經典的誤區,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教學可以說是課堂教學改革一個全新的嘗試。教學的主要思想是: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基礎上,能用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具體表現爲以下幾點

1、 確定基礎與發展並重的教學目標

以人發展爲本是當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本節課中,教師不僅重視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能十分重視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學習方法的滲透,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的展示,讓學生通過回憶想象、自學教材、學習交流、動手實踐等

數學學習活動來發現知識,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

2、 着力於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了自主探索學習的步驟,學生通過自主選擇研究內容、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和相互質疑等學習活動,獲得了快樂數學知識,學生的能動性和潛在能力得到了激發。體現在兩大特點;一是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兩種學習方式,重視直觀教學,通過觀察、判斷、交流、動手操作抽象出分數的意義。二是做到了學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識,教師決不替代。如: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出多種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時出現,就是讓學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這樣的份數,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義,並能用分數表示;對不懂的地方和發現與別人不一樣的,有提出疑問的意識,並願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加以解決。這樣就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學生有了發揮創造的空間,有了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3、 營造民主、寬鬆的探索學習氛圍

這節課從一開始到結束,始終處於熱烈的氣氛之中,平等的師生關係和開放的學習方式,有力地支撐了這種積極的氛圍,形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獲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尊重學生,平等對話、相信學生、讓學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二是注重課堂自主學習與合作精神的體現,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真正懂得如何與他人融洽地協作學習,真正懂得正確對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難。學生面對新知識,敢於提出一連串想知道的新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廣泛地探討,使概念內涵充分揭示,讓學生動手操作深化對分數的理解。整節課都在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數學,獲取知識。

標籤:心得體會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