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暑期閱讀心得體會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暑期閱讀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暑期閱讀心得體會

暑期閱讀心得體會1

當我讀到《有溫度的數學》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產生了一些疑惑:還有冷冰冰的數學嗎?我們平時在教學的時候,數學有沒有溫度?學生覺得冷的數學還是暖的數學?帶着這些疑問,我翻開了圖書目錄,作者楊老師從四個方面講述了有溫度的數學。看完之後,我深有感觸。它們是我們最熟悉的四個方面。結果我覺得很陌生,很疏遠。

第一,不熟悉的課本

我從來不認爲數學課本上的例題會有問題(這裏的問題不是知識點的錯誤,而是結構和排列的問題),我一直認爲例題都是編輯精心挑選的,都是精華。針對我們教材中不合理的地方,楊老師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並通過其他教學大師的陳述和查閱相關資料來證明和驗證自己的想法。印象最深的是書籍的插圖(數對)和經緯的解釋。當我在課堂上教學時,我曾經問過同樣的想法,即樑肖左邊的學生使用成對的數字。這是觀察者的左邊還是樑瀟的左邊?這個問題我想過,但一直沒敢。我很佩服楊老師提出來的批判精神。

結合我們現有的教材,我們的教材在低年級是否可以多一些圖片,多一些遊戲,多一些歌謠式的文字;而到了我們高年級,是不是可以更加生活化,更加人性化,更加動畫化,才能更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

二、陌生的教室

我們對教室很熟悉,每天都要和它打交道,但我們的教室真的有溫度嗎?真的是學生喜歡的教室嗎?數學的公式、性質、符號給孩子冰冷、嚴肅的感覺。如果數學課堂給孩子這樣的感覺,學生就會感到厭煩,所以不想學數學。楊老師提出了當今數學課堂的矛盾,其中圈養與放養的矛盾給我眼前一亮的感覺,我陷入了沉思。就像今天的生活,雞蛋要吃土雞蛋;母雞想吃散養老母雞,感覺散養的比圈養的好。在這裏,楊先生還指出了中國教育方法與西方教育方法的比較。但是在這裏我想說清楚,我們國家人口多。如果一個班十幾個人,像西方國家那樣,我們國家不知道還會多出多少學校和老師。這裏的財政支出是一個很大的數字。雖然圈養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但到目前爲止,還是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

第三,奇怪的自己

我們瞭解自己嗎?你知道我們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老師嗎?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有很多矛盾,制約着我們的發展,就像楊老師說的,主體與主導的矛盾。教師引導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我們教師需要藝術的引導。迎賓老師也是我看的最認真的地方。我想做一個幽默的老師,一個抒情的老師,一個少廢話的老師,一個技術過硬的老師,一個會講故事,會變戲法的老師。這些我都想做,但我最想要的是一個抒情的老師。我想和孩子們說說話,聊聊天,想想未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喜歡數學,自己去學習,自己去做。

第四,陌生學生

你瞭解你的學生嗎?你知道他們每天都在想什麼嗎?你知道他們想成爲什麼嗎?現在的孩子都想得很好,只是行爲方式不同而已。從前,我記得有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故意搗亂,就是爲了引起我的注意。楊老師提出要培養各種數學大師,其中我最喜歡反思型的學生。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我們都需要多次反思。有了反思,我們的知識水平會更上一層樓,這樣下次或下次就不會犯錯了。學生也是如此。一個問題錯了也沒關係。反思之後,分析原因。下一個好問題是錯題的值。如果你做錯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思之後,分析利弊,下次遇到就能從容應對了。

讀楊老師的《有溫度的數學》,讓我對我們的課本、課堂、老師、學生有了更深的瞭解,讓我覺得他們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我要不斷的學習,思考,學習,把他們從陌生人變成熟悉的人。

暑期閱讀心得體會2

我一直抽不出時間寫讀書筆記,也算是百忙之中的一次休息吧。這種閒適其實正好印證了今天要介紹的一本書——《邊城》。

第一次看沈從文的書是在國中。蘇教版語文課本上有一段文字叫《正午》。我記得很清楚,因爲下一個是《本命年的回憶》。

現在想起來,恍如昨日。我現在還坐在教室裏,看着書上那些親切的字體。聽着老師的朗讀,我的鼻子裏充滿了書的味道。

國中的語文課本真的很簡單。新書出來,我就拿回家看。我一般是邊吃飯邊看書,然後書就成了我這種吃飯的寶貝。

《端午》其實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完成的,其主要內容其實就在於沈從文對家鄉端午節的描寫。我之前已經偷偷把這篇課文的插圖記在黑板上了。

後來再看的時候,高二寒假在家。無聊之餘,我從《邊城》下載了一本電子書,開心地看了一上午。那時,春節將至,外面的地面上覆蓋着白雪,但陽光燦爛。

可能是在和寒風作鬥爭,冬天家裏的溫暖氛圍越來越濃。迷迷糊糊中,我竟然看到了崔璀、龍舟賽和情歌對唱。

我一直認爲,最好的心態不是躲避車流,而是在窗前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車輛,把自己埋在另一個世界裏,擡頭又回到現實,在這兩個世界之間切換似乎是一種享受。

誠然,在讀《邊城》的時候,我依賴的一個想法就是這樣的。

我上一次完整地讀完《邊城》是在去年的這個時候。大學課本《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鑑賞》是我一個星期讀完的,但當時我還卡在最後一個小說世界裏,很難用自己內心的空去讀《邊城》。我覺得很可惜。

中國傳統愛情在《邊城》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至少,崔璀、大老和勞爾都是很樸素的愛情觀。

正如穆欣所說:

從前,人的顏色變化很慢。

汽車、馬匹和郵件都很慢。

只夠愛一個人一輩子。

我們可以考慮一下。如果崔璀有了微信,它就不會像以前那麼親切可愛了。當然,沒有什麼如果。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在於書中人物的情感塑造和愛米描寫。沈從文早年經歷豐富,寫的很多東西都是自己獨到的見解。

《邊城》只是因爲我答應了嫂子一個“講故事”的承諾。但這部小說塑造了一個美麗的鳳凰古城。

文字的魅力在這裏,但不僅僅在這裏。這些作家勾勒了很多青春和美好,寫了無數的世俗。

想來想去,還是有期待的。

暑期閱讀心得體會3

看完魯迅的《孔乙己》,感覺有點沉重。

孔乙己是封建社會的一位學者。他硬氣可敬,迂腐卻心地善良,卻最終被冷漠的社會和麻木不仁的人們吞噬。

酒館裏,長衫食客輕蔑地嘲笑孔乙己的貧窮;短衣幫無意識地把孔乙己的痛苦當成了玩笑;店主見孔乙己可憐巴巴的樣子,非人的取笑他...孔乙己當然是不幸的,明明是偷別人的東西,被人嘲笑的時候,卻死要面子。可以說,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個自以爲是,迂腐,自欺欺人的人。但他看完之後發現,孔乙己是一個善良熱心腸的人,總是讓別人捧腹大笑。

孔乙己在笑聲中出現,但也在笑聲中死去。這個秋天很難過。還有人鄙視嘲笑孔乙己。連“我”這樣的文員都看不上他,也不想和他多說一句話。足見這個社會對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是多麼的冷漠,人們是多麼的麻木不仁。最終“我”沒有親眼看到或聽到孔乙己去世的消息。在這樣的社會裏,孔乙己似乎必死無疑。

人的自私麻木逐漸抹殺了自己本性中的善良和寬容。同時,人們忘記了,一個人越寬容,越有愛心,越有同情心,越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尊敬。

看完《孔乙己》,心裏感慨良多:人活在世上,必然有起有落。如果他們有能力,他們必須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別人。沒有本事,就不能對那些更不幸的人冷嘲熱諷。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需要我們的尊重,友誼和幫助...

暑期閱讀心得體會4

也許我現在還無法預測《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影響。有一點是肯定的,它給了我來自靈魂的震撼。它改變了年輕時的我。我的想法,我的行動,我的態度。我無法用語言說出真實的東西。我只記得那段時間我感覺很麻木,就像回到了那個年代,心裏充滿了各種幻想。我開始變得多愁善感了,覺得世界上的事情多美好。

人生沒有如果,他們的命運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人生,會有很多坎坷和荊棘。但是,我們要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夢想,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它會帶你進入一個全新的生活,一個全新的世界。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是從中我們得到的是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態度,走自己的路。不管路途有多遠,這就是生活。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一個不平凡的自己,懂得生活中的困難,學會珍惜,在痛苦和歡樂中前行,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色彩,這就是我的收穫。看完之後,感覺大學真的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學的東西也很多。用自己的思想裝點夢想,真的很有意義。在大學裏,我可以做一個完整的自己,過理想的生活。

前陣子買了幾本有趣的書,想着過幾天就看完了。但每次坐下來,打開書看不了幾頁,就會把書做書籤,輕輕合上,扔到一邊。慢慢的,書就變成了家裏的道具或者玩具。那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無奈地寫道:書不能看,除非借。現在只能把書都送人,然後再借回來看、、、晚上,安靜的時候,我看着書架上沒有看完的書,心裏想,是什麼讓我現在看不下去?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人提倡讀書,早就有“萬般皆下品,讀書爲高”的說法。認真讀完一本書需要很長時間,但現在的人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每個人的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了很多瑣碎無聊的事情上。電影和八卦新聞,下班後,被太多的刺激吸引。漸漸的,人們都不願意讀書了,認爲讀書太孤獨,太無聊。人們不願意靜下心來思考,卻習慣了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快餐式的閱讀,然後轉發或者點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早已被微信上的短信、簡單的文字、表情符號所取代,越來越被忽視,難以表達。大家手機微信聊天也是這麼簡單直白,通常不外乎“知道了,謝謝,發個紅包,呵呵”這幾個字。在這樣一個網絡信息飛速發展,充滿誘惑和功利的時代,我們其實需要留出一些時間來認真閱讀。讀書可以讓人更瞭解這個世界,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讓人的心更清晰。

“胸中滿藏,腹中滿詩書”讓我們從忙碌浮躁的生活中靜下心來認真讀一本書。享受閱讀的樂趣,領略作者的智慧,喚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讀書成爲我們健康生活的態度,那就從認真讀書開始吧。

閒來無事的時候,我常常捧着一本書,讓自己在智慧的海洋中自由遨遊,這是我生活中的一種享受。

上次和一個小表弟聊天的時候,我鼓勵他有空多看書。他淡淡地對我說:“姐姐,讀書多無聊啊!我看不懂。”我問他:“有什麼好玩的?”“打遊戲看Tik Tok!”他毫不猶豫的回答,但聽了他的話,我隱隱有些難過。那天回去,我還是忍不住給表哥發了一條很長的信息,告訴他沒事就少玩遊戲,多看書。

如果你問我,讀書有什麼好處?我真的不能直接說讀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因爲僅僅讀一兩本書並不能改變我太多,但是當讀書成爲我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我們就會發現它的無窮魅力。

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很喜歡讀書的人。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媽常說我不愛活動,只知道把我禁錮在學習裏。但是漸漸的,她意識到我是真的喜歡讀書,讀書真的可以讓我變得越來越好,比如我不再衝動,不再執迷,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更有耐心、、、這些都是書籍不經意間傳遞給我的收穫。

我一直覺得讀書是一件很簡單很享受的事情,很少受時間和空的限制。除了工作,只要我想,我可以在任何其他時間做,無論是在地鐵裏還是在排隊的時候,我甚至喜歡一些奇數的時間。

隨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沉迷於手機,低頭族也越來越多。我真誠地呼籲大家,讀足夠多的書,用心去感受文字中蘊含的美好。

暑期閱讀心得體會5

這個暑假,我懷着激動和興奮的心情,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本書記錄了李先生25年的教學經驗和收穫。從作者的發帖開始,從開始寫作,到有了一定的閱歷,再到閱歷豐富,知識淵博,這本書一步步向讀者介紹自己的成長和成熟。看完之後,我受益匪淺。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在教育理念和實踐、學生、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和他對班級的管理打動了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我這個有一定教學經驗的老師,找到了前進的方向,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在這裏,我可以找到最新的教育思想;在這裏我可以學到寶貴的經驗總結。從李老師成長的印記中,看到自己進步的影子;從他成功的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適合我們時代的方法。它讓我明確了自己作爲老師的目標,那就是做一個敢於自我批判、善於積累、善於反思、有愛心、敢於挑戰、有目標的老師!

有人說,愛是一盞燈,在黑暗中照亮你;愛是一首詩,溫暖寒冷中渴望的心;愛是夏天的風,冬天的太陽,春天的雨,秋天的果實。是的,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恰恰證明了這一點。他把所有的愛都投入到了他熱愛的教育事業中。25年來,他像愛兒子一樣熱愛生活,用自己的“激情歲月”,譜寫了愛情篇章。他把自己融入班級大家庭,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贏得他們的信任和敬佩。

對比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於急於求成,往往忍不住對學生髮火,缺乏教育技巧;有時候對於寫不完作業的學生,缺乏耐心指導和個別指導,讓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缺乏代溝。

讀完李鎮西的書《做最好的老師》,我不斷反思自己,深感愧疚。感覺自己和一個好老師差距太遠了。怎樣才能愛我的學生?經過反思,我明白了,教育中的愛,不是爲了達到一個目的的姿態,而是一種理念,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當,自然會貫穿教育的某一個環節,悄悄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中。所以,我深深體會到,因爲愛,冰雪纔會融化;因爲愛,枯樹會春;因爲愛,我希望開花,因爲愛,我能撥雲見日,未來永遠值得期待;因爲愛,所有的生活都充實了。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決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爲榜樣,以“愛”爲己任。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積極進取,顧全大局,識大體,努力按照上級的要求和學校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樹立競爭意識。不僅要思想強,品行好,業務水平高,愛崗敬業,態度端正,責任明確,有大作爲,而且要自覺維護學校利益,遵守規章制度,服從安排,舍小家顧大家,潔身自好,先吃苦,後享樂,甘當天梯,愛生如子。

最後,我用著名教育家振西曉宇的話作爲我的座右銘,“教育是靈魂的藝術,愛是教育的靈魂”來鞭策自己,激勵自己。這是我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在學習上的方向。

暑期閱讀心得體會6

通過教體局組織的這次培訓以及對李文文老師對閱讀教學策略的解讀,讓我對低年級閱讀教學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閱讀教學是國小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母語教育的起步階段發揮着奠基作用,直接關係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說明多讀的好處。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的形式,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不行的。閱讀的過程應該是感受快樂的過程,特別是對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還處於自由自在的玩耍、遊戲狀態,突然進入嚴肅、規矩的學校學習生活,孩子的樂趣需要延伸、繼續,同時也要上升到新的層次,開拓新的方法和途徑。通過學習以及本人低年級教學實踐,將幾點體會小結如下:

一、在情境中進行閱讀的指導。

國小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以讀爲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入境,入情,

二、讀演結合,提高說、寫能力。

“讀”是對信息的輸入,而“說”應該是對信息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說結合起來。並加強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說的態度和語言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非常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

三、繼續引入多種評價方式

在朗讀的過程和方法方面,要做到重方法引導又不扼殺學生的自主性,應適當加點激勵。

四、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教師應將語文課程根植於現實生活,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去觀察、發現,去創新,以此來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真正把語文課堂與生活“鏈接”。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的只是一個範例,一堂課應該成爲學生學習的又一個起點。教師要讓學生帶着喜悅與滿足離開課堂,懷着激情與好奇投入更爲廣闊的空間。這樣,教師纔是真正實現了從一個“灌輸者”到一個“點火者”的角色蛻變:學生,纔有可能從一個“接受者”轉變爲一個“發現者”。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情境中閱讀,把聽、說、讀、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就會相得益彰,再給以多種評價方式,一定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爲他們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們受益一生。

通過學習我懂得了在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在師生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生態氛圍,這是實施有效對話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對話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享有平等參與對話的機會,不能使一小部分學習好的學生成爲對話的“主角”,絕大部分學生淪落爲對話的“聽衆”。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當發現學生在對話過程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以激發他們對話的熱情,讓他們從對話中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從而促進他們認知與情感的協調發展。

暑期閱讀心得體會7

暑假期間,我讀了李鎮西寫的《當班主任》這本書,感觸頗深。這本書是李鎮西26年班主任工作經驗和教育智慧的結晶。全面闡述了他在教育、教師、學生、家長、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和實踐。從這本書裏,我深深體會到,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真誠地關心和愛護學生,不僅在思想、學習、生活上,而且在實際行動上,我要求學生寫“老師我想對你說”,把平時不敢當面對老師說的話用文字告訴老師,讓老師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想法有更深的瞭解,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親切和平易近人。

國小生雖然年紀小,但也是有獨立想法的敏感個體。教師的性格、責任心和愛心、知識和教學能力、對學生的態度等。,會在日常言行中傳達給學生。老師的愛和付出會得到學生真情的回報。

1、熱愛學生。“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學生,包容學生的錯誤,耐心雕琢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對待班裏的後進生,給他們更多的愛。經常和他們交談,多瞭解他們的優點,及時給予表揚,督促他們不斷前進。

2、給學生尊重。尊重比愛更重要。因爲學生通過尊重,可以感受到師生之間的平等,可以感受到自尊的存在。一旦他們認爲自己失去了自尊,就會失去向上的動力和精神支撐,從而導致抑鬱。相反,他們會獲得向上的動力。爲此,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意志、隱私等,用一切手段肯定和欣賞學生。

3、讓學生成爲主人。最終還是學生自己掌握知識,學生自己動手。這就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應主動參與實踐,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修養,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示。

4、改變自己。師生關係是對立統一的。教師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運動變化中起主導作用。所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關鍵在教師。作爲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師德和教學能力,用高尚的品格和優秀的品質感染和征服學生。正因爲如此,很多老師每次去上新課都會得到學生的歡呼。其次,要轉換角色。在素質教育中,教師不再是獨奏者而是伴奏者,舞臺的中心應該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他們的監督者。

暑期閱讀心得體會8

看完《幹法》,我受益匪淺,不得不驚歎和佩服日本人的毅力和優秀。稻盛和夫先生的“幹法”簡單而沉重。雖然沒有太多的語言,但卻能一針見血的說到他的心底。我突然意識到我的目標和意義:一個人工作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心智。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特別是第二章講的是改變思想,投入工作,熱愛工作,迷戀工作。其實,想要過得充實,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二是讓自己喜歡現在的工作。恐怕很少有機會找到我喜歡的工作。與其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自己現有的工作。稻盛和夫先生說做一行,愛一行。每一份工作,無論平凡還是高尚,都應該兢兢業業一絲不苟,都應該有對自己的崗位負責的職業精神和道德自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做好每一項工作,這是一種“幹法”,也就是一種工作觀。

書中說稻盛和夫先生畢業後進入宋風工業界,當時他正處於破產的邊緣。面對同學的辭職,他也想過動搖,報考自衛隊幹部候補學校。但是到了後期,因爲戶口本的問題,他重新認識到轉變觀念的重要性。後來,他改變了主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如果他不能有一個喜歡的工作,他會試着喜歡他現有的工作。“就因爲你覺得不滿意就辭職了,那你以後的生活可能就不會一帆風順了。”現在,我們有多少人在爲跳槽找藉口,說現在的工作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是工作生活中的一種體驗。不滿意就逃。怎樣才能勇敢面對未來的其他問題?無論是市場部還是前臺,還是車間,都需要我們用心、細心的工作。

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的時候,總是說“盡力”,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說“盡力”。我們可以原諒這種說法,但不能原諒這種做法。本着盡力而爲的精神,我們什麼也做不了。盡力而爲是我們在工作中應該達到的境界。俗話說,只要你用心,沒有什麼是困難的。我們應該在工作中樹立必勝的信心,我們應該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只有付出“和別人一樣的努力”,纔是人生和事業成功的最強動力。專心一行一業,不無聊,不焦慮,努力工作,不屈服於任何困難,持之以恆;只要你堅持這樣做,就一定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格,你的人生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工作,需要積極健康的心態去投入和熱愛。帶着“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理性和坦然的微笑,對生活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讀完稻盛和夫先生的《甘法》,我突然意識到我的目標和意義:一個人工作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心智。工作可以鍛鍊人的心智,提高人的人性,長期不懈的工作可以磨礪人的心智。稻盛和夫先生告訴我們:工作是爲了提高一個人的思想。一定要喜歡,不斷設定高目標,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堅持下去。

《幹法》作者總結的人生。工作結果=思維模式×熱情×能力方程。爲了豐富我們的人生歷程,爲了豐富我們的工作成果和人生價值,讓我們隨時保持熱情,隨時完成自己的工作,清除積壓的空,以一種零的狀態衝向工作,而不是被工作沖走。這樣才能不斷達到人生奮鬥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