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資訊介紹

端午節7.68K

端午節簡介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也叫端陽節,普傑節,天中節,大長節,木蘭節,女兒節,農曆五月初五兒童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除此之外,端午節還有很多別稱,比如:午時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迪拉節、詩人節、龍舟節、艾節、端午、夏節、雙午、午日等等。雖然名字不同,但總的來說,世界各國人民的習俗相同點多於不同點。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民中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資訊介紹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日之一。五月為毒月,五日為毒日,五日中午為毒時,排名三毒之末。端午節也叫“五月底”。五月是一整天炎熱的開始。五條毒蛇變得活躍,鬼怪就會橫行。這些都會給人帶來災難,尤其是給那些毫無顧忌,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5月底要重點為孩子消災防藥。因此,人們把五月的端午節稱為“兒童節”或“娃娃節”。

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由於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其中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畲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達斡爾族和仫佬族。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時,掛鐘馗畫像,迎鬼船,下午躲,貼午後葉籤,掛菖蒲和艾草,遊過各種疾病,戴香囊,備祭品,賽龍舟,打架,擊球,盪鞦韆,給孩子畫雄黃,喝雄黃酒和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有些活動如賽龍舟有了新的進展,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界限,成為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各種傳統民俗活動】賽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穆傳》卷五:“皇帝乘鳥舟,龍船浮於沼中。”《前九歌·項峻》“今駕飛龍北,行我洞庭”,“石瀨淺,飛龍迷人”。文中的“飛龍”就是龍舟。河姆渡遺址和天羅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獨木舟和木槳存在。龍舟最初的原型是在單個獨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成用木板製成的龍舟。

在龍族比賽之前,你應該邀請龍並向神獻祭。比如廣東龍舟,端午節前要出水。祭祀完神之後,配一個龍頭龍尾,然後就準備比賽了。閩臺祭奠媽祖廟。以前人們在龍宮祭祀時,氣氛非常嚴肅,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辟邪,消災,萬事如意,行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要幸運”表達了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

龍舟比賽歷史悠久,流傳了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水上運動娛樂專案,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比賽。它傳到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性的比賽。[8]在屈原的故鄉湖北秭歸,也有祭祀屈原的儀式。

艾蒿和菖蒲

各種能辟邪祛病的花草佈置在端午節,來源也長。最早的例子是在門上掛艾草,《荊楚元年》:“以艾草為人,掛於門上,用毒氣。”這是因為艾草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可以用來製作治療疾病、艾灸、驅蟲的艾草。五月艾草含艾草油最多,所以效果最好,人們爭相採用艾草。屋前常掛幾株艾草。由於其特殊的香味,人們用艾草來抵禦疾病,蚊子和邪惡的靈魂。

民間有句話叫“清明種柳,端午種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莖和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可以驅趕蚊、蠅、蟲、蟻,淨化空氣體。菖蒲的葉子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醒腦、醒腦開竅、壯骨散結、殺蟲殺菌的藥物。可見古代人插艾草、菖蒲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流傳已久,主要是因為它有入藥的作用。比如,宗楚《荊楚紀年》記載“雞不啼時,取艾草如人形,取之,以灸治之,甚有效果。是艾人形的日子,掛在門上,能毒死人。”

端午節餃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谷粽板”、“鼓餃”。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用茭白葉(茭白葉)包裹成喇叭狀,稱為“粟米”;大米裝在竹筒裡,密封烘烤,稱為“筒餃”。東漢末年,將小米浸泡在草木灰水中,因水中含鹼,用茭白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後成為廣東鹼水餃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岳陽志》在《周人》中記載:“俗為用野葉包粟,...熟了就是熟了。五月五日至夏至,一個餃子,一個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且品種增加。粽子也被用作社交禮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到了宋代,已經有了“臘味粽子”,也就是把水果放進粽子裡。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由茭白葉變為茭白葉。

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要蘸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且傳播到了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端午沐浴(木蘭湯)

中午洗澡(木蘭湯)是達岱裡記載的古老習俗。但本文中的蘭花並不是蘭花,而是佩蘭或菊科草本植物,有香氣,可以在水中煮來洗澡。《九歌·雲中君》裡還有一句話叫“沐浴蘭花湯,會讓你芬芳”。《荊楚年譜》:“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記載明代人中午取五色草,因“藍湯不可得”而沐浴。後來,我們通常用香蒲和艾葉等芳香的草藥洗澡。

在廣東,孩子們用苦菜或艾、蒲、鳳仙花、玉蘭等花草煮著洗,而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則到河邊、沙灘上洗澡,這被稱為龍船水,以沖走厄運。在湖南、廣西等地,男女老幼都用柏葉、銀蓮花根、艾草、菖蒲、桃葉等藥水沐浴。端午節洗澡,這一習俗至今仍存在並廣泛流行。據說能治面板病,還能辟邪。

放風箏

在中國南方,孩子們在端午節放風箏,這被稱為“消災”。風箏,也就是紙風箏。它是一個玩具。竹條等的骨架上糊上紙或絲。,然後拉一根綁在上面的長線,讓它在風中空放入天空。屬於單純使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相傳翟墨用木頭做了一隻木鳥,歷時三年研製而成,這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在翟墨用竹子來改進風箏的材料。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風箏才由紙製成,故稱“紙風箏”。

裴鬥娘

在過去,女人戴五種頭飾。多見於江南。有些地區也叫健康人。這個東西起源於古代的抖步,是愛的人的一種不同形式。《賈青錄》引用《唐宋遺事》說:“在長江、淮河南北,五日中彩制度極為巧妙。各種艾葉出售製成,或繡上仙、佛、蓮、黑、蟲、魚、獸、花等。縐蛛、林、繭虎絨陀、草蜥、螳蟬蠍、葫蘆瓜果,都色彩鮮明。叫豆娘,有繡球,有鈴鐺,或者有串鈴,所向披靡。”

系五色絲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色“綠、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五顏六色的絲線起源於古代南方人的紋身習俗。《漢書·地理志》記載越人“紋發防龍害”。晉人在他的《世說》中寫道,粽子用五色絲綢包裹著扔進河裡,這是蚊子和龍害怕的。雖然是傳說,但透露出一絲有趣的資訊。五色絲綢系在手臂上,或者是紋身遺物。過去,在端午節用五色絲線扎手臂是一種流行的節日習俗。這些習俗流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多種精美的擺件,製作也越來越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產品。

在端午節,孩子們會在手腕和腳踝上繫上五顏六色的絲線來辟邪。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第一場大雨或者夏天第一次洗澡的時候扔到河裡。據說小孩子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把它扔到河裡,意味著河水會沖走瘟疫和疾病,意味著它可以消除邪氣,挑起災難,帶來好運。

撞上中午的水

端午節是五月初五,“五日”(正午)為正。古人認為這一天中午陽氣最高,中午驅邪最好。所以說“午水”是用來炒菜、燒水、煲湯的,有驅邪、淨身、除障的功效。[11]

龍舟水浸泡

端午節期間,南方暖溼氣流活躍,與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地自北向南的冷空空氣交匯,往往導致持續大範圍強降水。此時稱為“龍舟水”,因為是端午節的時間。划龍舟是流行於南方沿海地區的傳統習俗,因為龍舟象徵著好運,龍舟滑過的水被認為是“好運水”。根據傳統說法,蘸龍舟意味著好運,一切順利。

楊穗

東漢王充《論衡》記載了端午節“鑄陽歲”的禮儀和習俗:“陽歲使火於天。五月初五中旬,煉五石,鑄物,鐳射。你抬頭看太陽,火就來了。這才是真火之道”。古人認為中午有三火,當時陽光燦爛。此時此刻,正是熔金鑄鏡的最佳時機。鑄造的銅鏡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

畫額頭

端午節時,在孩子額頭上塗抹雄黃是一種習俗,雲可以驅除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一種用雄黃驅毒,一種用老虎(“王”形似虎額,虎為百獸之王,因用來代替老虎)辟邪。傅查敦湧《燕京歲時年譜》:“每次去端陽,從月七年級日起,取雄黃灑酒,敷於小兒頸間、鼻耳間,以避毒。”除了額頭、鼻子、耳朵,也可以塗在其他地方,用意相同。山西的《河曲縣志》中說:“端午之際,飲雄黃酒,敷額於小兒之手及心,以止其煩。”

躲避端午節

端午是指把新婚或已婚女子接回家過年,簡稱“躲午”,也叫“躲端午”。古代北方習俗視五月、五月五日為邪月、邪日,一切需要避邪,因為端午節有帶女人回家避邪的習俗。這個流行的宋朝似乎已經成型了。陸游《封睢》詩有云:“羊腔飲酒遇女子,送龍舟爭神仙”。《嘉靖隆慶志》也說:“出嫁女兒召歸節”。另外,《灤州志》:“女子新婚,每月迎客回家,謂之‘躲端午’”。

裴明祿

長命縷是端午節時的一種消閒裝飾品,又稱延壽縷、延壽縷、長生線、百索、碧冰燒、七彩縷等。,名稱不同,形狀和功能相似。在端午節,常見的有用五色絲結做成的繩子,或掛在門上,或掛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綁在孩子的胳膊上,或掛在床帳、搖籃等。,意思是可以避災、治病、延年益壽。

這種節日有五種形狀:簡單地把五色絲線纏繞成一根繩子,綁在手臂上;用金錫飾品裝飾一條彩色的繩子,掛在脖子上;彩繩折成方形勝利,裝飾在胸前;五顏六色的繩結被人像佩戴;繡太陽、月亮、星星、野獸等。用彩色絲線,獻給你的長輩。這種習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時,以彩帛縛臂,以避鬼兵,使不疾。一個是神仙,一個是軍人。”以後互相學習,直到近現代。

傣鄉堡

佩戴香包,也稱香囊、香袋、錢包等。,由五色絲線或破布縫製而成。它們裝滿香料,放在胸前,聞起來很香。陳亮《年譜》引用《年譜》提到一種“端午以紅白兩色為囊,貫穿色線,化為花狀。”而另一種“蜆粉鍾”:“五日蜆粉用帛,以棉飾之,若數珠。讓孩子拿去吸汗。”這些馱包的內容幾經變化,從吸汗蚶粉、驅邪符、銅錢、驅蟲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製作日趨精細,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產品。

佩戴香包是相當講究的。為了防病健身,老人一般喜歡佩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蓮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花等,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孩子喜歡鳥獸,比如老虎、豹子;猴子爬電線杆,鬥雞抓兔子等。年輕人佩戴香包最為講究。如果他們是熱戀中的戀人,多情的女孩會很早就精心製作一兩個獨特的香包,在節日前送給她的戀人。當一個年輕人戴上心上人送的甜包,自然會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稱讚他物件的別出心裁。

忌五毒

端午節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是邪日。這種思想在民間信仰中流傳下來,所以有各種求平安、消災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炎熱,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傳播;另外蛇蟲滋生,容易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這就形成了這個習慣。認為五月是五毒(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橫行的時候,人們要用各種方法預防五毒的危害。一般是在屋裡貼一張五毒的圖片,在紅紙上印上五毒,然後在五毒上紮上五根針,就是把毒物刺死,不能再橫行了。這是巫術的遺產,用來辟邪。民間還把五毒繡在衣服上,用五毒圖案裝飾糕點,都是為了驅趕之意[9]。

採集草藥和製作涼茶

採藥是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之一。《夏鄭瀟》中寫道:“此日服藥,以除毒氣。”《歲時年譜》卷二十二《集雜藥》,引用《荊楚年譜》佚文:“五月五日,爭雜藥可治百病。”魏《齊疏雜注》後,有“五月捉蟾”的記載,也用於製藥。

直到現在,中國各地的人們仍然普遍保留著端午節用的藥最靈驗的信念。支援這種民間信仰的原理,自然是基於一種宇宙論的解釋:在端午節或這種正午,陽氣因季節變化而極其旺盛,但同時也是各種草藥最茂盛的時候,所以在這一天採摘的草藥最靈驗有效。

喝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喝蒲酒,雄黃酒,硃砂酒,灑酒。《荊楚年譜》:“菖蒲(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水邊,地下有淡紅色的根,葉子形狀像劍和穗。根狀莖可用作香料或藥物)或雕刻或碎裂以涼酒這酒味道清香爽口。後來酒里加了雄黃和硃砂。明滎經《廣義月令》:“初五用硃砂酒辟邪解毒,額、胸、手、足、心沾酒,則不會有蛇咬(古書一種毒蛇)。灑在牆壁、門窗上,避免毒蟲。”這種風俗廣為流傳。

藥材包括雄黃、朱雷、白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蘸酒,然後在牆壁、門窗、床等角落蘸上菖蒲艾蓬。,再用酒塗在孩子的耳、鼻、肚臍上,以驅毒蟲,求孩子平安。此外,有些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孩子的額頭上塗上“王”字,讓孩子帶著虎符辟邪。這些活動,從健康的角度來說,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在室內加水和酒可以消毒殺菌,喝蒲草也有好處。

端午節下雨

多雨的端午節在南方被稱為龍舟水,洗龍舟可以帶來厄運和好運。認為北方端陽無雨,是個好年景,中午下雨,鬼旺人苦。五月五日哨響,人染毒,歲無災;雨鬼曝藥,多人生病;老年人照顧的民俗;俗話說,端午節下雨,不吉利;反之,則吉祥;這種流行的信仰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陳的《歲時錄》引用《紀要》說:“五月五日,人受用藥,歲時無災。然後雨鬼曝藥,好多人生病。”許月卿《蜀二韻李時周端午》注:“臨川人說午時下雨,鬼旺人苦;清代趙懷玉詩歌的自我註釋也引用了“端陽無雨是好年”的諺語。

跳鍾馗

鍾馗舞鍾,鍾馗鬧鐘:自晉代以來,鍾馗舞鍾,鍾馗鬧鐘,祝福鎮宅,是端午節、春節的重要內容。掛鐘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說是畫家聖人吳道子所作。

據北宋沈括《孟茜布比談》記載:“唐明帝患病近一月,夢裡忽得兩鬼。小鬼偷走了玉帝和楊貴妃的紫色香囊,逃之夭夭。大鬼抓住了小惡魔,割下了他的眼睛,然後打碎它,吐了出來。......唐醒來,也就是病好了,就把畫師吳道子叫來,讓他根據夢裡的情景畫鍾馗捉鬼圖,道子提筆。”後來,鍾馗的畫逐漸進入民間,多在五月端午,或端午前後幾天作畫。到了清朝,長江以南的江浙一帶的居民,大多在農曆五月,在大門或大廳掛一月的鐘馗畫,以驅邪、消災、祈福。

豆草

在此之前,漢朝沒有打草戲(尚何冰,考歷代通俗之事)。沒有原產地的檢驗,一般認為與中醫的出現有關。遠古祖先為生存而奮鬥,生活單調。閒暇時,他們自娛自樂,與昆蟲、草和野獸搏鬥。收穫後常舉行競賽,花名與草名以對抗的形式互相報出,多有獲勝,有植物知識與文學知識的樂趣;小孩子用葉柄勾住,互相掐拽,斷者輸,再換葉子打。白居易《看兒戲》詩說:“作塵或打草,終日樂。”

《婺源》說:“始於漢武”。據樑代宗巴在《荊楚紀事》中記載:“五月五日,四人踏草,有草爭。& quot《年度故事》:“建府端午儲藥,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為“踩草”,唐代稱為“鬥草”或“鬥草”。《劉斌科傳》雲:“唐中宗時,安樂公主與百草交戰五日。”宋朝引申為平日隨時用兵。歷代文人的作品中對此有很多描寫。

打馬球

馬球,騎著馬,拿著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中國北方人在端午節沒有賽龍舟的習俗,但在端午節射柳、打馬球,這顯然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競技習俗。馬球,騎著馬,拿著棍子打,古代叫鞠躬。

九頭獅子崇拜像

近代,在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當地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動“九獅拜象”表演團在縣城裡歡快地遊行。《九獅拜象》以傳統舞龍燈為基礎,突出舞獅大象造型。“九獅拜象”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既有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客家的文化創新。它表達了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祝願和對穩定幸福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