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熱】

生物2.36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物教學設計【熱】

生物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該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個探究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以來接觸的第三個科學探究,是本章第一節“種子的萌發”的重點。學生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進一步綜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定對照實驗。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活動,能夠描述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但對於學生而言,此探究活動有較大的難度,一是因為距前兩次探究活動的時間比較長,二是要探究的條件不止一個,要設定的對照組也不止一個,等一系列困難。根據教材和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擬訂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說出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2、能力方面:

(1)通過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掌握對照實驗這一方法,培養設計對照實驗方案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通過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使學生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樹立生態學的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二、)重點:

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本課知識重點。

2.設計對照實驗是本課技能訓練重點。

(三、)難點:

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是本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

根據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課安排的研究活動的重點為“實驗方案的設計”同時,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課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先安排設計種子萌發必要條件的實驗方案,再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其他條件。

另外,“種子的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活動,需要若干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本堂課的做法是在課內完成探究活動的方案設計、交流、確定等,而在課後去完成管理、觀察、記錄、整理資料、得出結論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課上進行交流討論。既不加重學生課外負擔,也較合理地利用了課堂時間。

三、教學設想:

基於以上的教學策略,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利用課件1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1)觀看課件1,欣賞奇花異草圖片---(奇花異草由種子萌發而來)(2)明確主題,明確學習主題: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利用課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啟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並能創設問題情境。

第二環節:作出假設

提問課前佈置的問題:如果給你一些種子你希望把它們播種到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學生通過課前請教長輩、查詢資料等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教師

引導點撥,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同學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

明確本課探究重點: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溫度。

第三環節:制定計劃

討論提綱,制定計劃:參照提綱(演示課件2)和課本的方案,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制定實驗計劃。

(一、)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空氣、溫度的探究方案。

(1)個人設計方案。

引導學生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分析課本的方案,複習設計對照實驗的要點:控制變數和設定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①出示討論提綱:提綱主要依據課本92頁討論題設計。

②演示課件3,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

種子:大豆、菜豆、綠豆、小麥、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頭瓶、培養皿、酒瓶、盤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

全班分成3個大組,分別針對種子的萌發需要水、種子的萌發需要空氣、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這三個假設開展探究,每名同學作為大組成員之一,針對本組研討主題,參照討論提綱,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③鼓勵學生不要侷限於課本、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進行實驗並用簡圖畫出實驗裝置。

(2)小組討論方案。每個大組內部分成若干小組(以4人為1小組),各成員在自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修訂計劃,推出最佳方案,準備小組間交流,討論結果。(3)小組交流。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設計出簡便易行的方案。組織學生間的交流與自評,參與互評。學生修訂、完善計劃。(4)小組再次討論方案。(5)再次小組交流,小組之間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況下,進行如下設計:

(二、)設計種子的萌發需要其他條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課件4,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圖:

材料:泥土、餐巾紙、粘土、棉花、濾紙、清水,牛奶、洗滌劑、醋等。

提示學生:你還想知道哪些條件對種子萌發有影響嗎?

鼓勵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條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滌劑、牛奶對種子萌發有什麼影響?等)設計對照實驗。

對有創意的給與肯定,不科學的幫助分析原因,鼓勵改進或重新設計。

(4)總結全課,提出課後探究要點。評論中讓學生明白:

①控制變數和設定對照實驗時,實驗條件中除了要研究的問題外,其他的應該保持一致。

②實驗材料的選擇要避免偶然性和減少誤差,實驗要有共性。

針對本堂課的難點是對照實驗的設計訓練,通過出示討論提綱、課件展示教師提供的材料用具圖等指導學生設計,突破難點,組織和引導同學設計方案;在協作性小組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工作,鼓勵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給予各個小組報告他們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機會,所以多次組織小組內、小組之間的交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訂、完善計劃。

第四環節實驗探究為課外活動,第五環節得出結論和第六環節表達和交流在下節課中完成。

設計這節課,我力求做到:通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讓學生在“做科學”的過程中,學會生物學實驗的一般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探索科學的樂趣。

在整個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平等中的個體,不僅僅是單純的教,而且也通過與學生對話被教,而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雖然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上側重訓練設定對照實驗,但“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時不僅應讓學生參加科學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動,也應該讓學生有機會參與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所以設計以上環節的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並進一步加以指導和鼓勵。

討論提綱:

1、你想探究的是什麼問題?

2、課後你將立即實施本計劃,在此前提下,你認為選擇什麼樣的種子比較好?

3、每一組應當有多少種子?每一組只有一粒種子可以嗎?

4、實驗探究時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請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準備怎樣設定實驗對照組時,實驗對照組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對每一個實驗組的處理,除了所研究的環境外,其他環境是否應當與對照組相同?

6、實驗中應如何操作?實驗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7、明確分工組長:主持討論每一個問題,作好分工

討論內容記錄員:簡單記錄討論結果,準備大組交流

實驗主操作人:負責實驗的操作,其他人輔助

觀察記錄員:負責觀察、記錄實驗結果

2、請設計實驗方案,並用簡圖或文字書面表達出實驗設計思路。(比一比,看誰的方案最優秀,看誰的記錄最精彩!)

生物教學設計2

一、學情分析:

我擔任八年級(95、97、99、101)班的生物教學任務,我想本屆學生已適應了課改的新教法。年齡也大了點,應該比七年級強才是,但根據學生的成績來看,差生也較多。要想提高成績也不是件容易事,這需要加強學生的紀律性,嚴格要求學生,尤其是那些差生。這個學期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爭取考試的成績有所提高。

二、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達能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逐步養成學生熱愛自然。關注生命。關注社會發展的責任。

三、確定發展目標:

1、 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 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3、 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儘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4、 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合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按學校要求積極組織好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能夠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四、本學期教學任務要求、重點、難點、關鍵

1.本學期講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

2.在繼續抓好“課改”實驗的過程中,努力學習有關教育理論,不斷提高對“課改”的認識,力爭在原有的基礎上,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有所突破。

3.繼續探究試教過程中新的教學模式,積極吸取過去一年的教學經驗,繼續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固化“課改”教學新成果。

4.繼續探究新課程的評價體系,特別是建立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標準,並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總結過去一年中的教學的經驗和體會。

5、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6、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7、引導學生概括出陸地上的動物適於環境生活的特點;

8、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他們總結和概括的能力,並對其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9、鳥、昆蟲等適於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概述鳥類、節肢動物和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10、動物行為對其生存的影響;認同人類學習和自身學習的重要性;探究實驗的實施。

11、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培養愛護動物的情感。

12、真菌的細胞結構以及生殖方式的特點

1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觀察能力的訓練

14、 嘗試根據生物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

15、探究並掌握生物的分類方法。

16、認識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17、理解基因的多樣性。

18、歸納能力、推理能力的培養;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的強化。

19、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原因

20、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特徵及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

難點:

1、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2、引導學生概括出陸地上的動物適於環境生活的特點;

3、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學習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他們總結和概括的能力,並對其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4、嘗試獨立完成“鳥適於飛行特點”的探究活動和對昆蟲翅的“觀察與思考”

5、探究實驗材料的準備和操作過程。

6、提出問題並進行探究的能力。6.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7、探究活動中各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做好觀察記錄。

8、巴斯德實驗的理解;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的原因。

9、(1)《觀察與思考》的組織教學(2)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

10、甜酒和泡菜的製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儲存方法的選擇。

11、① 嘗試根據生物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② 通過觀察與思考,總結出生物分類的方法和依據。

12、認識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及它們之間的關係。2.理解基因的多樣性。

13、歸納能力、推理能力的培養;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的強化。

14、分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

五、轉變理念、改進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目標的措施:

1、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念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3、繼續探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重量。

4、重點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

5、在教學中落實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

6、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

7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

8、積極參加教研教改,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

9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10、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課程標準。

六、提出學期學生學習常規要求;

1、課前10分鐘預習。

2、課堂上積極發言。

3、作業按時單獨完成。

4、課堂上的實驗課、討論課、可以互相討論問題,但要保持課堂紀律。

5、實驗課、探究課佈置的準備工作要做好。

七、設計安排學科實踐活動

(1)實驗探究法:明確探究課題-->引導探究-->獲得結論-->測試反饋

(2)理論聯絡實際的學習方法:

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所遇到的生物學現象,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3)識圖學習法:

新教材圖文並茂,色彩鮮明,可讀性強。它形象、直觀、不僅有利於教師把有關知識講清楚,而且利於學生理解內容,便於記憶。

(4)比較、歸納學習法:

通過對知識的比較歸納,可找出知識之間內在聯絡,使知識間的關係更明瞭。

(5)綜合學習法:

引導學生運用相關學科(如物理、化學)的知識來解決生物學問題

(6)注重學生的實驗與探究的設計和操作,從而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充分利用網路資源,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功能和作用,與學生一起,共同探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八、課程教學進度表

本學期總課時為38課時,其中授課32課時,機動2課時,每週2課時。(30課時):

第一週:20xx-8-30—9-4 報名

第二週:9-5—9-11 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第1節 水中生活的動物 2課時

第三週:9-12—9-18 第2節 陸地生活的動物 2課時

第四周:9-19—9-25 第3節 空中飛行的動物 2課時

第五週;9-26—10-2 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第1節 動物的運動 1課時

第六週:10-3—10-9 國慶放假

第七週:10-10—10-16 第2節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課時

第八週:10-17—10-23 第3節 社會行為 1課時

第一、二章小結 1課時

第九周:10-24—10-30 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學圈中的作用

第1節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課時

第2節 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1課時

第十週;10-31—11-6 第四章 分佈廣泛的細菌和真菌

第1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1課時

第2節 細菌 1課時

第十一週:11-7—11-13 第3節 真菌 1課時

第三、四章小結 1課時

第十二週:11-14—11-20 期會考試

第十三週:11-21—11-27 第五章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1節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課時

第十四周:11-28—12-4 第2節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2課時

第十五週:12-5—12-11 第六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

第一章 根據生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第1節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1課時

第2節 從種到界 1課時

第十六週:12-12—12-18 第二章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1課時

第三章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1課時

第十七週:12-19—12-25 第六單元複習

第十八週:12-26—20xx-1-1: 第五單元複習

第十九周:20xx-1-2—1-7: 期末複習

第二十週:20xx-1-8—20xx-1-15:期末考試

生物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節的內容,包括演替的型別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兩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層次上分析生命系統的發展變化,後者是探討人類在這方面的作用。本節對前後的種群和生態系統的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模組中佔有重要地位。《群落的演替》關注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對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及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和決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①說出演替的概念和型別。

②舉例說出群落的演替。

③舉例說出頂級群落的概念。

④比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能力目標:

①分析群落演替的過程,揭示群落演替的有關規律。

②運用演替理論,為退耕還林工作提出合理建議。

③通過觀察地衣、苔蘚實物及生活環境等活動,說出在初生演替過程中地衣先於苔蘚出現的機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體驗科學研究的艱難,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認同群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③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並探討人類在這方面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群落演替的概念、初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頂級群落。

教學難點:闡明演替機制與初生演替過程。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四章的前三節已經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對種群和群落已有一定的瞭解,而且我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學生對農田、地衣、苔蘚及群落演替的現象並不陌生,只是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絡。在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始終圍繞著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絡與相互作用,以動態發展觀引導學生對演替的本質進行思考。

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創設問題 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黃土高原的歷史變遷”的視訊資料並組織學生觀察討論:

1、什麼原因使黃土高原從6000年前的伊甸園變成了如今千溝萬壑的荒山禿嶺?

2、這樣的荒山禿嶺千百年後會形成茂密鬱蔥的森林嗎?

觀看視訊,思考

創設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

演替的概念和型別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討論:生活中的我們應該怎麼做?

結課

完成練習,佈置作業

展示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的資料,設疑: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樣長出森林的呢?

多媒體投影展示教材“發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過程圖片。組織學生思考討論:

1、光裸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麼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階段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為什麼苔蘚能夠取代地衣?

3、在森林階段,還能否找到地衣、苔蘚、草本、灌木嗎?(強調優勢取代)

設疑:演替只發生在光裸的岩石上嗎?還有沒有其他的演替?

生物教學設計4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是國中生物第一課,教師應通過這節課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情,宜採用比較輕鬆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另外,本節的重點知識就是掌握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分方法,而區分的過程則需要通過對比待分析事物與生物的一般特徵是否吻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二、能力目標: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設計: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個小機器人,說明它們的根本不同在哪裡?

盆栽植物是生物。說明生物與非生物是有區別的。生物具有區別非生物的本質特徵。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後,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彙報,最後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後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下面是討論的大致內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

(1)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自己製造有機物,併為動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獲取別的生物體中的有機物。如豬籠草、菟絲子、食人樹等。

(3)動物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現成的'有機物。如貓抓鼠吃。青蛙抓蟲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細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葉朽木動物的屍體糞便等有機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來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項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從出生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頻率16—18/每分鐘。

(3)魚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濾水從水中攝取氧氣。

(4)鯨每15—20分鐘就要從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動物有專門適應水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如海龜它的肺能貯藏空氣,它的洩殖腔內有肛門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鱉喉部有粘膜形成絨毛突起,其上毛細血管豐富,水中氣體可由此進入,可以10小時在水中不出來。

(6)水生植物有氣道如藕的莖中有氣道。水稻的莖杆是中空的可通氣。

3、生物體都能繁殖後代

(1)許多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用種子繁殖後代。

(2)有些植物能產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麥、水稻能分櫱。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類、苔蘚、蕨類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後代。

(5)細菌、草履蟲等生物通過分裂生殖,產生新個體。

(6)許多動物通過產崽繁殖後代。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1)植物缺水會發蔫。水多了會澇。

(2)施肥少了長不好。施肥多了會燒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捕蟲植物有特殊的捕蟲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動物會捕捉食物逃避敵害等。

5、生物能將身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

(1)植物能夠通過落葉帶走一部分廢物。

(2)人可以通過出汗、撥出氣體和排尿等將廢物排出體外。

6、生物能生長

(1)植物能由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2)小鳥由卵孵出長成大鳥。小孩能夠長成一個大人。等

7、生物還會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會生病。

(2)動物有生有死,動物也會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等等。

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能說一說什麼是生物嗎?(根據生物的特徵說)

板書設計: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二、生物能進行呼吸。

絕大部分生物需要吸入氧氣,撥出二氧化碳。

三、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體內會不斷的產生各種廢物,並且能將廢物排出體外。

四、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生物能夠對來自環境中的各種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植物對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一般不明顯,但也有一些反應比較明顯的。

五、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六、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生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識記重點字詞;

⑵ 把握本文的結構大意,掌握文中常用的幾種說明方法。

2、能力目標:

通過全文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以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等問題。

3、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應該密切的關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之間的微妙聯絡,注意觀察生活,科學的認識與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絡。

【重點、難點】

“能力目標”。

【策略與方法】

討論式、啟發式、分析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

二分鐘演講;教師念優秀文章。

一、新課匯入

念一則新聞,有關生物入侵。

二、識記重點字詞

三、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說說本文是按照怎樣的說明順序進行描寫的?試概括每一個段落的大體意思。

精讀文章,然後回答問題組:

1、什麼是“生物入侵者”?

2、為什麼在自然條件下的生物遷移不會造成生物入侵的現象發生?

3、在文中的`3、4自然段作者介紹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現象?

四、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哪些生物入侵的現象?如果有,請與同學們一同交流一下。

五、佈置作業

【課後記】

本文教師通過問題組的形式幫助學生解讀全文就好,通過課文聯絡實際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培養學生的環保科學意識。

《生物入侵者》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瞭解與生物入侵者相關的知識。

2、理清說明順序,概括說明要點,體會文中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揣摩語言。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1、掌握說明順序和方法。

2、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難點】

瞭解“生物入侵者”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為人類造成的損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教師播放視訊“不速之客──貓鼬”。

“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作一番考察。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課文朗讀,學生認真聽讀課文,獲取相關資訊:

⑴通過剛才的閱讀,你獲得了哪些關於生物入侵者的知識?

⑵作者按什麼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明確:⑴開篇:假設情境,引出話題,作出解釋。

第2~4段:具體寫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

第6~7段: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

第8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相應措施。

⑴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順序。

三、區域性揣摩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件中“課文練習”部分。)

四、合作探究

1、以組為單位,根據已有資料,簡介一種生物入侵者(姓名、來源、特點、危害等)並針對其特點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2、全班交流合作學習成果。教師啟發思考:預防、治理、利用。

五、總結提升

一枝黃花有可能讓我們的城市或鄉村“盡帶黃金甲”,薇甘菊將吞掉伶仃島,水葫蘆欲使雲南滇池死掉,飛機草要霸佔西雙版納,大米草在毀掉海邊灘塗……據統計,我國已有外來雜草107種,外來害蟲32種,病原菌23種,每年造成農林業經濟損失達574億之多。

以前提到環保,人們頭腦中閃現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濁水橫流、亂砍濫伐等情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嚴峻課題。保護環境的警鐘再次在我們耳畔敲響。希望同學們繼續對這一現象予以關注,為抵禦和防治生物入侵貢獻我們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佈置作業

蒐集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加深對生物入侵的認識,從而增強環保意識。

生物教學設計6

第一節

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B)

板書

教學過程

(二)細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質出入細胞膜的幾種方式:

(1)自由擴散:

特點: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動運輸:

①特點: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義:(略)

2.細胞膜的生理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二課時)

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與它的功能密切相關的,那麼,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講述:科學家經研究發現,細胞膜有多種生理功能。比如說,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洩、免疫,等等。其中,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是細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細胞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就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物質交換必須通過細胞的“門戶”——細胞膜來完成。離子和小分子物質是通過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等方式進入細胞的,而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主要是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首先,我們學習一種比較簡單的運輸方式。

(教師展示事先製作好的自由擴散活動圖板,對照活動圖板作簡要說明:圖中黃色表示細胞膜,紅色球狀物表示某物質。紅色球狀物多的部分為膜外,少的部分為膜內。接著教師演示紅色球狀物不斷由膜外通過膜進入到膜內的情況。)

提問:如果紅色球狀物的多少代表某種物質濃度大小的話,那麼,這物質進入細胞是由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還是由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運輸?

(回答:略。)

講述:對了,是從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上邊這種運輸方式叫做自由擴散。自由擴散相對於主動運輸來說,又叫做被動運輸。符合這種方式運輸的物質僅限於小分子物質。

另外,還有一些物質在進入細胞時,不同於自由擴散方式,例如:輪藻細胞中的K+濃度比它所生存的環境中K+多63倍,海帶細胞中的I—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紅細胞中的K+比血漿高30偌,而紅細胞中的Na+濃度卻是血漿中Na+的濃度的1/6。由此可見,以上細胞具有不斷積累K+、I—的能力和運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內外的Na+、K+、I—達到平衡。上述這些物質是怎樣進行運輸的呢?(教師展示事先製作好的主動運輸活動圖板,在做簡要說明後演示物質由膜外進入到膜內的過程,同時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

提問:上述這種運輸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回答:略。)

講述:當物質通過細胞膜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移動時,就像物體沿斜坡上移一樣,必須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對上述Na+、K+、I—等物質的運輸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細胞來供給的。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出主動運輸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①是從濃度低的一側運輸到濃度高的一側;②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

提問:物質的主動運輸方式在生物學上有什麼意義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並討論,最後請一位同學回答,略。)

講述:由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兩種運輸方式可以看出,細胞膜可以讓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另一些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這一現象說明細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麼特點呢?

回答:具有選擇性

講述:對,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關於細胞的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小字部分。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生理功能,瞭解到細胞結構與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統一的,尤其是物質出入細胞膜時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對於細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填寫下表。

出入細胞物質舉例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細胞膜內外物質濃度高、低

是否需載體蛋白質

是否消耗細胞內的能量

甘油

進入紅細胞的K+

生物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國中生物學科學業考查的目標和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識性目標要求、技能性目標要求和科學探究能力目標要求。其中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是: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式,能根據問題作出假設、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等。生物學科被列為國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的考查科目。其中實驗和探究部分併入有關的知識考查內容,約佔20%。可見實驗和探究在生物學教學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面臨生物畢業考查,時間緊,學習任務重,很多學生對七年級的知識已經遺忘了,而實驗探究部分對學生來說更是一個難點,老師有必要幫學生歸納知識,並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

2、過程與方法:

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式,能根據問題作出假設、知道怎樣提出問題、找出變數,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等。

讓學生掌握常用的科學探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分享的能力。

重點難點:掌握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能根據探究課題作出假設、找出變數,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

教學方法:歸納法、比較法、收集和分析資料法、分組分享教學法。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實驗探究的資訊。

教師:課前收集若干個實驗探究的資訊;課前培訓學生,指導小組長如何開展收集和整理資料。教學過程:

一、課前小測(見學案)

二、確定目標,籌劃策略

依據學案中“學習目標”,引領學生認定目標,在學生認定目標後提出要求、希望和必要的提示或鼓勵。

三、分組分享活動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兩年的學習中,哪一次實驗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這個實驗屬於哪一類實驗?為什麼?請同學們用筆寫下來,然後在小組內進行分享。(根據學生回答適時匯入,點明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四、分組分享活動二

①先獨立完成學案中的材料1,然後小組內分享,你是怎樣找出變數以及實驗組、對照組的?(提出問題,佈置任務,培養學生團體合作的精神。)

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結論。可依據問題探究,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自主探究,疑難問題同組(或同桌)相互合作,必要時求得老師的幫助。

③適時交流成果。小組內進行交流分享。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總結出怎樣找出變數以及實驗組、對照組的規律,並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進行點撥。

五、運用知識,實踐創新

1、依據學案中材料2中問題的設定,進行知識的鞏固與活學活用。

2、理清知識主幹,構建知識網路,可根據新知識的主幹,構建出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結構形式。教師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釋疑,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六、分組分享活動三(梳理思路,歸納方法):

你是怎樣提出問題的?變數怎樣找?怎樣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新課程的實施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驅動自己的學習動機機制、積極主動的構建知識的過程,這種構建是學生在自身的經驗、信念和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而實現的。所以,讓學生通過同學間、師生間的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總結知識,體驗學習方法,將所學知識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來增長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

七、運用知識,實踐創新:完成學案中的材料3中課堂反饋,讓教師更好的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查漏補缺。

八、分組分享活動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還想探究與這相關的哪些問題?

在課堂臨近結束時,注重知識的發展延伸,讓學生站在新的知識水平上重新思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想探究與之相關的哪些問題?”拓寬了學生探究的空間,激勵學生進行課下的探究。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收穫同時也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

九、作業佈置:完成複習資料中的實驗探究內容。

生物教學設計8

1.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一節。

2.教材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與原教材相比有較大的變化,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抓住重點,借用多媒體手段,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完成教學計劃,實現教學目標。

2.2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能認同動物的運動要依賴一定的結構的觀點,理解運動對動物生存的重大意義,從而真正理解運動和行為的關係,為今後學習動物的行為打下基礎。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③情感目標: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樹立嚴謹的生活態度,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2.3 教學重難點 ①重點:運動系統的組成及相互關係,運動需要身體各系統的配合才能完成,運動對動物的生存有重大意義。②難點:運動是動物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運動是動物行為的具體表現。

2.4 教具準備:①教具:多媒體課件、豬的脛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自制模型、條形木棍(一頭鑽洞)、小鐵釘1個、玩具汽車、細繩。②學具:20 cm×2 cm紙板(或木板)2塊、皮筋2根、小鐵釘1個。

3.教學過程

3.1 複習提問 ①動物的運動方式有哪些?②動物為什麼能運動?教師稍作引導。

3.2 匯入新課 提供一組動物捕食、遷徙、求偶的視訊材料。提問:①這些動物在做什麼?②它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了生存和繁殖)③你根據什麼來判斷動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頸部)④所有動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樣嗎?(不一樣)⑤簡述動物捕食的過程。(動物捕食時需要觀察、奔跑和撲咬等)

小結:同捕食有關的運動是動物的捕食行為,同理動物也有繁殖行為等,所以運動是動物行為的具體表現。

3.3 運動系統的組成 學生討論得出:運動需要骨、骨連線(關節)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3.3.1骨的`外形和作用 取豬的脛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讓學生觀察骨的外形。多媒體課件提供常見槓桿作用的動畫,讓學生分析骨在運動中的作用。

3.3.2 關節的結構和功能 ①多媒體課件提供關節運動的動畫,師生共同分析關節的結構和功能,瞭解關節炎對運動的影響,瞭解關節脫臼的原因和後果。②演示一根木條不能彎曲,兩根木條連線後可以彎曲,連線處相當於關節,說明關節就是骨連線的方式。

3.3.3 骨骼肌的結構和功能 ①多媒體課件演示骨骼肌的結構,觀察肌腱繞過關節連在不同骨上的特徵。②多媒體課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縮的視訊,說明骨骼肌有受刺激產生收縮的特性。③用木棍和細繩演示,說明骨骼肌附於不同骨的特點。④用玩具汽車和細繩演示,說明骨骼肌只能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並且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特點。

3.4 骨、關節和骨骼肌的關係 課件動畫演示伸、屈肘運動,然後引導學生做伸、屈肘運動,感覺運動時骨、關節和骨骼肌的變化,最後用自制模型演示運動時骨骼肌(用彈簧代替)的變化。學生製作模型,觀察模型運動時皮筋的變化情況。

小結:骨骼肌受到來自神經傳來的刺激時,就會牽引骨繞關節活動,引起軀體產生運動。

3.5 觀察人體骨骼標本 多媒體給出人體骨骼標本,學生觀察人體的上肢骨和下肢骨,認識與運動有關的重要關節的位置。

3.6 運動同身體各系統的關係 學生分組討論在體育課上運動時,自己身體的各種生理特徵變化。理解動物的運動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和神經系統等的配合才能完成。

3.7 鞏固理解 討論回答:①肌肉拉傷或骨折後,人就不能正常活動,為什麼?②通過學習,你認為在勞動和體育鍛煉中應當注意什麼問題?

小結:運動需要運動系統來完成,同時也需要身體各系統的配合。作為生活在集體和社會中的個人,我們應當承擔起對集體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3.8 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動物的運動不但依賴一定的身體結構,還需要身體其他系統的配合。運動對動物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有重大意義。

生物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3)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鼓勵學生創新,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理解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活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請學生欣賞“老師帶領幾位同學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視訊。讓學生感受春天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百花盛開的氣息。

2、創設問題情境,進一步啟用學生的思維。從冬天的蕭零到春天的生機勃勃,請學生推測引起這些變化的因素是什麼?

3、學生認真思考,踴躍發表意見,認識到生物的生活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順利引出課題。

(二)展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

學習目標:

1、瞭解環境因素的概念

2、舉例說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3、舉例說明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引領同學們以學習目標為導航,開啟學習之旅

(三)進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隨同學們踏青的`腳步來到草莓採摘園,播放老師帶領同學們採摘草莓的視訊,藉助情境,提出問題:影響一株草莓生長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積極踴躍發言,歸納總結出影響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師明確環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大類。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1、實驗探究,獲得新知

利用黃粉蟲通過科學研究光照對它生活的影響

(1)實物展示

請出“小客人”黃粉蟲(老師展示實物)學生介紹黃粉蟲生活特點。

(2)溫故知新

老師和學生一起回顧科學探究的六個步驟,引領學生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並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結論。

(3)合作交流,制定計劃

請學生分組討論如何設計探究方案,教師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會控制實驗變數和設定對照實驗,並認識其重要性,如實驗過程中應給黃粉蟲幼蟲提供哪兩種不同環境?如何設計?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兩隻黃粉蟲做實驗行嗎?為什麼?)同學們大膽設計,充分討論,合作學習,制定出本小組的探究方案

(4)彙報展示,確定計劃

在教師的組織下,小組代表進行彙報交流。各小組設計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啟發,又在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和超越。

(5)小組合作,動手實驗

各小組根據修正後的實驗方案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巡迴指導,同學們分工合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實事求是地記錄實驗資料。教師組織各小組代表上黑板記錄最後一分鐘實驗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處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生活有影響。”(或黃粉蟲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請各小組同學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或發現的問題,如明暗環境對比不明顯;黃粉蟲生命力強弱不同;同學們圍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環境。

(7)拓展延伸

黃粉蟲的生活是否還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如果同學們感興趣,課下選擇一種非生物因素進行研究。隨著問題的逐漸深入,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開闊,認識愈加全面深刻。

2、圖片展示,學生辨認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老師展示多幅圖片,學生辨認它們分別受到哪種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3、聯絡生活,學以致用

同學們角色扮演作為小果農愛思考,藉助影響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產量,小組合作交流,獻計獻策,同學們集思廣益,辦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農。

4、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1)、欣賞視訊,記錄生物之間的關係

視訊播放螞蟻互助、大象互助、猴子鬥爭、瓢蟲捕食蚜蟲、貓頭鷹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間關係的視訊,學生自學、記錄視訊中生物之間的關係,並彙報展示。老師歸納總結生物之間包括種內關係和種間關係兩種。

(2)、知識遷移,加深理解

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給生物之間的關係找家遊戲

(3)、聯絡生活,學以致用

引導學生判斷影響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間有怎樣的關係?並藉助這些生物之間關係思考提高草莓產量的方法。

暢談收穫

談一談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由此構建知識框架。

四、測評練習

每一隻蝴蝶下方隱藏一道練習題,學生通過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練習題

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句詩中所描寫的影響鴨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光

B、溫度

C、水

D、空氣

2、下列生態因素中不屬於非生物因素的是()

A、陽光、溫度

B、空氣、溫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蘭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異的生態因素是()

A、溫度和水分

B、光和溫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溫度

4、學以致用:為什麼我們這個地方沒有香蕉樹和椰子樹?為什麼我們冬季可以吃到黃瓜、西紅柿等新鮮蔬菜,菜農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克服非生物因素對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響?

生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通過觀察和飼養家蠶等實踐活動,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舉例說出昆蟲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一、 匯入

昆蟲是最繁盛的一類,它們的生殖是怎麼樣的呢?觀察P、8圖Ⅶ—2,類似的有家蠶、蠅、蚊、蜻蜓等。

二、 新授

㈠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1、說說家蠶與人類的關係

2、觀察與思考

⑴生殖過程排序 。想一想,家蠶一生要經過和 時期。

⑵比較家蠶幼蟲、成蟲和蛹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並填表。

形態特點 生活習性

幼蟲 休柔軟,有環節,有8對足 以桑葉為食,有蛻皮現象,化蛹前吐絲結繭

成蟲 三對足,兩對翅,被白色鱗片 不取食,雌雄交尾後,雄蛾死亡,雌蛾產卵後死亡

蛹 體表光滑,呈橢圓柱狀 不食不動,羽化成蛾,破繭而出

討論:①家蠶通過哪種方式繁殖後代?該方式特點是什麼?

②哪些昆蟲與家蠶的生殖、發育方式相似?

③P、10 討論3

3、變態發育: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

㈡其他昆蟲的發育

⑴觀察蝗蟲的發育過程

說說:其發育過程經過幾個階段?與家蠶有什麼區別?

⑵蝗蟲的發育過程

卵 形態、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體小,稱若蟲

幼蟲 生殖器官沒成熟,僅有翅芽,可跳躍,叫跳蝻

成蟲 5次蛻皮

不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

⑶比較發育過程

名稱 完全變態發育 不完全變態發育

過程 卵幼蟲蛹成蟲 卵幼蟲蛹成蟲

代表 蠶、蝴蝶、蠅、蜜蜂等 蟋蟀、螻蛄、螳螂、蝗蟲

三、 小結

列表比較家蠶與蝗蟲生殖、發育的異同點

四、 作業

完成課課練相應練習

第三節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教學目標: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教學重點、難點: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一、 匯入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有什麼特點?與昆蟲類似的發育方式還有哪些代表?

二、 新授

常見的兩棲類: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比較常見兩棲類的異同點。

相同:面板裸露

不同:青蛙、蟾蜍無尾:大鯢、蠑螈有尾。

㈠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 觀察圖Ⅶ—6

說說雌雄蛙區別,青蛙的發育過程是怎麼樣的?

蛙與蟾蜍的卵有什麼區別?

雄蛙:有鳴囊,有婚墊

雌蛙:略大

青蛙發育過程: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陸地上

蛙卵團狀,蟾蜍卵帶狀。

想一想:雄蛙的鳴叫、雌雄蛙抱對各有什麼意義?青蛙的發育過程與家蠶有什麼異同?

鳴叫吸引異性,抱對使受精更加容易。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均有很大差異。

㈡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1、資料分析P、14—15資料分析

討論:⑴上述事例說明,環境的變化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麼影響?(乾旱、沙漠化不利兩棲類生長。)

⑵某些地區出現畸形蛙,可能是什麼原因?(環境汙染)

⑶從上述事實你受到哪些啟示?(保護環境)

2、 討論

本地區兩棲動物的生活環境如何?數量是不是在不斷減少?如果是,我們應當採取哪些保護措施?(耕地大量被挪作它用,活動區域越來越小。數量亦在減少。措施:合理開發利用耕地;產卵期注意保持水面面積;不允許大面積作業化捕捉等。)

三、 小結

青蛙發育的特點

四、 練習

生物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注意“撥”字寫法,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裡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麼?

3、體會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記憶是人生的珍寶,值得回憶。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會作者眼中“表裡的生物”究竟是指什麼。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體會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寶。

【教學準備】

查詢與課文有關的文字資料。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生物嗎?你看過表裡藏著的生物是什麼樣子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表裡的生物》

二、請大家自讀課文,說說你從課文中讀懂了什麼?初步瞭解課文大意。

三、檢查預習,解決文字障礙。

(一)生字:

秒:秒錶、秒針

憐:憐愛、憐惜、憐憫、可憐

撥:撥號、撥弄、撥打

拒:拒絕、拒捕、拒諫飾非

怖:恐怖、陰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絃(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蟬(chán)

(三)多音字:

轉:zhuǎn(轉彎)zhuàn(轉動)

蒙:mēng(矇矇亮)méng(矇蔽)

(四)近(反)義詞:

立即--馬上呈現--顯現

增加--減少拒絕--接受

(五)生詞解釋:

和諧:配合得適當和勻稱。

清脆:(聲音)清楚悅耳。

缽:陶製的`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

三、再讀課文,自由交流,嘗試著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佈置作業:

寫本課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課時

一、 指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解決以下問題: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這段主要講了什麼?(明確:在作者的看來,一切能發出聲音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這段中有一句話使用了分號,注意體會分號前後兩句話之間的關係。

二、品讀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課文。

1、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在作者看來表裡的生物其實指的是什麼?

2、作者對錶裡的生物充滿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你從文中哪些語句中看出來了,請你讀一讀這樣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

3、作者結尾說“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其實表裡根本沒有生物,作者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4、“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不說了。”作者又為什麼不說了?

5、從小作者童年的這件事情中,你想對小作者說些什麼?

三、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過與小作者類似的經歷,用筆記錄下來。

第三課時

一、指生朗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

二、合作學習,解決:“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不說了。”作者說了什麼?為什麼後來不說了?

三、拓展與運用。

⒈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講一講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經歷。

⒉結合課文理解文中分號的使用方法以及分號的作用。

四、讀詞語、句子,認真體會所要表達的意思,擴充積累。

五、佈置作業:

預習下一課。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瞭解蒸騰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實驗繼續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觀察能力;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繼續培養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蒸騰作用的過程及其他相關知識,建立植物體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增強生態意識,提高對綠化祖國、保護環境的認識。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內容包括:證實植物體蒸騰水分的演示實驗,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蒸騰作用與人類的關係等內容。其中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是本節教材的重點。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平常不甚瞭解的,因此,這節課必須先進行演示實驗,使學生確信植物體有蒸騰作用以後,才能進一步講清蒸騰作用是怎樣進行的。

植物體主要通過葉進行蒸騰作用,因為葉具有適應這種功能的形態結構——氣孔。關於氣孔對於蒸騰作用的調節機制比較複雜,現行教材未做過多的解釋和要求,教師可通過模型或多媒體,對此問題進行簡單的講解,只需要讓學生對氣孔的調節有直觀的感受就足夠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不把這一點講清楚,學生就不會理解這種生理現象對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會誤會這種現象對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師在講解蒸騰作用的意義時,應該儘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接受和理解蒸騰作用對於植物生活的意義。

教法建議

通常國中學生應該對蒸騰作用有所瞭解,所以課前可以佈置學生在家裡進行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對蒸騰作用進行初步的探索。

同樣,教師也要製作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裝置。可以按照課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將一個不漏氣的乾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葉上或一個枝條上,袋口一定要紮緊。將這個實驗裝置放在溫暖的地方,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內壁上有許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連花盆一起套進去,只能套住莖和葉。在套前澆一次水,效果會更加明顯。

有關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簡圖來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經過莖運輸到葉並蒸騰出去),或直接通過多媒體制作的動畫來進行講解,以利於學生形象地理解這一動態的過程。

關於蒸騰作用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植物體不致被灼傷的問題,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來說明。夏天洗澡後,留在人體體表的水分蒸發時,會帶走人體的一部分熱量,從而使人感到涼爽。由這類生活例項再引伸到植物體的蒸騰作用,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

難點:蒸騰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蒸騰作用的概念可以通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得出。而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藉助動畫或投影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而對於蒸騰作用的意義則可以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

複習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組織學生回答。

總結,引入新課題:植物體的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那麼水分進入植物體後是否都被植物體利用了呢?

二、講授新課:

(一)蒸騰作用的概念:

出示課前準備好的演示實驗裝置(為了說明葉與蒸騰作用的關係,可以準備一套相同實驗裝置,只是在葉片上塗抹一層凡士林)

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提出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麼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裡來的?

3、水珠是從葉片的什麼地方散發出來的?

4、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液體的形式從氣孔中流出來的?還是以氣態形式從氣孔中散發出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並回答問題。

總結:

1、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2、植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可以蒸騰水分,但蒸騰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

(二)蒸騰作用的過程:

提問:植物蒸騰出的水分是由哪來的?

出示投影或動畫:演示蒸騰作用水分由根到葉的動態的過程。

提問: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麼?

2、氣孔的作用是什麼?

講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進入根內,然後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送到葉肉細胞。

2、植物體吸收的水分僅有1%左右參加植物體各項生命活動以外,99%左右的水通過氣孔散發到大氣中。

(三)蒸騰作用的意義:

提問:植物體為什麼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絕大多數都通過蒸騰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由於重力的作用,水應該向下流,但植物體中水分卻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動,原因是什麼?

2、無機鹽必須以什麼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體吸收?

3、為什麼夏天在樹下會有涼爽的感覺?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總結: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避免灼傷。

講解:由於植物具有蒸騰作用,大面積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氣溼度,使天空雲量增多,從而增加降水量,起到減輕乾旱、調節氣候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進行大面積地植樹造林。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水分的散失--蒸騰作用

一、蒸騰作用的概念:

蒸騰作用:是指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二、蒸騰作用的途徑: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莖、葉的導管→葉肉細胞→氣孔→大氣

三、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避免灼傷。

探究活動

實驗目的:觀察葉片的蒸騰作用

實驗材料:兩個重量相等的新鮮枝條(葉片多的枝條設為甲,葉片少的枝條設為乙)

實驗用具:錐形瓶、托盤天平,中間有孔的活塞

實驗步驟:

1、兩個相同容量的錐形瓶中裝入等量的水(水溫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兩個枝條分別插入裝有水的錐形瓶中,放在已調節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調節天平使兩側達到平衡;裝置如圖所示

3、10分鐘後進行觀察,記錄觀察結果。

實驗結果:

乙枝條所在的托盤向下傾斜,這顯示出左盤燒瓶中的水通過葉片散失的水分較右盤多。

實驗結論:葉片不僅能散失水分,而且葉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等活動,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3.通過分析資料等活動,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由於學生未學到物理課中的擴散作用,且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比較抽象)

教學重點

1.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

2.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方案一:深吸氣後屏住呼吸,看能維持多久,體驗氣體交換的意義。

組織活動,引導學生說出氣體交換的重要性。

方案二:聯絡自己的身體結構,對照模型或掛圖,觀察肺在人體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掛圖,進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觀察並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觀看錄影,小組交流討論。

播放錄影,通過直觀手段引導學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憶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回答提出的問題。

複習舊知識,提出問題: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肺有什麼功能?

2.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2.1測量胸圍差

方案一:閱讀有關的課文後,一組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其他同學觀察操作過程。課後每位同學測量自己的胸圍差。

提供軟尺,引導學生閱讀和觀察組織交流,並做出評價。

方案二:上講臺演示的同學故意進行錯誤的操作,讓其他同學找出錯誤並糾正。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強調要仔細觀察,引導學生糾錯。

方案三:學生課前測量自己的胸圍差,上課時小組成員將測量結果展示出來,並果進行交流討論。(課前佈置,上課時引導學生交流討論。)

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或分組討論分析提綱中的問題,得出正確結論。

2.2在測量結束後,嘗試提出問題,並進行交流討論。

測重出示討論提綱,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討論提綱如下:

你和其他同學的胸圍差有區別嗎?你認為你們的胸圍差的差別和什麼有關?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積的變化嗎?胸圍差的大小說明了什麼?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呼吸肌運動引起胸廓容積的變化活動:將手置於肋骨處,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交流討論,歸納出由於肋間肌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的前後徑、左右徑的增大和縮小的結淪。

2.3組織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探究呼吸時胸廓的變化。

2.4觀察錄影或模型演示,在教師的引導廠思考,並得出結論。

2.5放映有關呼吸時胸廓變化的錄影或演示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明確容積變化引起氣壓變化,氣壓變化引起換氣。

2.6質疑: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麼關係?到底是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導致胸廓擴大呢?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引導學生觀察,降低學習難度。

通過打氣筒給氣球充氣的演示說明。

2.3模擬膈肌運動

2.3.1觀察教師的演示,分析討論並歸納出膈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上下徑的變化。

2.3.2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討論。

2.3.3小組討論後,全班進行概括小結: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容積變化,容積變化引起肺內氣壓變化,從而完成呼吸運動。

2.3.4引導學生小結呼吸運動的過程。

說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關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關係的例子(如冬天蓋厚被子感到胸悶等)。

引導學生聯絡日常生活經驗,啟發學生說出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的關係,留下懸念:氣體進入肺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第二課時)

1.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回憶上節課所學知識,複習提問:胸廓的變化與呼吸運動有何關係?由學生的回答引入本節課內容:氣體進入肺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氣體進入肺內之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

A.按資料分析中的實驗裝置操作;

B.取兩個錐形瓶,分別裝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為什麼在實驗置中設定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說明了什麼?

D.人撥出的氣體和環境中的氣體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 (耳球向另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並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3.氣體交換原理

嗅到教師噴出的香水,理解氣體總會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

向教室內噴灑香水,引導學生了解氣體擴散的原理,說明氣體進入人體也遵循3.1擴散原理。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3.1.1觀看掛圖,認真聽老師講解。理清思路,綜合概括。

3.1.2回憶所學知識,合作交流,歸納問題的答案。

3.1.3引導學生歸納外界氣體進入人體組織內的過程,並對學生的答案及時進行反饋。

將前後知識聯絡起來,自己解決疑惑。

提問:進入血液的氧最終在細胞中的什麼部位被利用?引導學生聯絡前後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3.1.4小結和練習

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蛄本節內容,並指導學生做課後練習。

課後實踐

課後測量自己的肺活量,並和其他同學的肺活量進行對比。

引導學生參與課後活動,並給予評價。

生物教學設計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從生物圈中獲取食物和氧氣,並把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須通過迴圈系統的運輸。血液是迴圈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迴圈系統的基礎。

2、教材內容:本課教學包括:血液的組成及功能;血漿的成分和功能;三種血細胞的特點及功能;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幹細胞的研究。

3、重點難點分析及確定的依據:分析教學內容,與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識難度,減少了過多的專業術語,避免學生學習過細過難的生理學知識。所以我把重點難點放在以下幾方面:

教學重點: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裡迴圈流動,帶動著物質的運輸,保障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掌握這部分內容是為學習“血液迴圈”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血紅蛋白的特性

藉助顯微鏡來觀察人血的塗片,可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血液,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

4、學情分析:學生對血液既熟悉又陌生。雖有流血、驗血的經歷,但對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麼作用,還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c、瞭解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幹細胞的知識。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運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態度;激勵學生將來從事醫學研究,解決醫學難題,造福人類。

二、教法學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如果把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為建造一座大樓房,那麼教師應提供給學生的只是建築材料——磚頭、石灰等,把這一切堆砌的工作應當由學生去做。為了充分體現教師是引導著,學生是主體,我在這堂課的設計過程中運用先學後教、合作探究、問題探究等教學手段,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問題激趣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活動,即發揮了集體的作用,也能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學會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1.熱點問題引入法:

通過“白血病”這一熱點,引出什麼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現異常會有什麼嚴重後果,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體,真實形象的展示血液,並安排指導學生實驗,給與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自由探究的空間,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獲取及處理資訊等各方面的能力。

3.讀圖分析小組合作學習:

通過讀圖析圖,獲取資訊,讓學生認識顯微鏡下的血細胞,進一步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來鞏固問題、深入問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同學們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

4、模擬轉換角色法:

通過角色的互換,進一步體驗血液及各種成分的功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並能加深鞏

固基礎知識,激發學生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學程式分六個步驟

1、熱點問題匯入新課

教師出示有關白血病的有關報道,由學生說出對白血病的認識與看法,引出學生對血液的興趣。教師出示幾組圖片,明確血液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進一步認識探究血液的積極性。

2、讀圖實驗自主探究

首先,教師出示血液分層圖,血常規化驗單,血漿成分示意圖提出下列問題:a、試管中的血液分為幾層?各層呈什麼顏色?各層的比例大致是多少?b、綜合上面的資料,你認為血液可能由那幾部分組成的?常規化驗單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別應在什麼層次?c、血漿的主要成分是什麼?d、為什麼把血液稱為“流動的組織”?

指導學生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並且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對照顯微鏡下的血細胞的圖片回答問題:a、你所觀察的人血永久塗片中數量最多的細胞具有什麼特點?這是什麼細胞?b、你是怎樣區別紅細胞和白細胞的?c、為什麼看不見血小板?利用你認識我嗎這個活動鞏固新知,激發學生興趣。

然後,教師播放一段有關血紅蛋白的影片,血紅蛋白的特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把難點易化

3、角色互換知識再現

通過我是小醫生、角色互換等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並能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使知識得以再現。

4、鞏固小結自我評價

通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路圖表,加深鞏固基礎知識,形成網路體系,增加整體記憶。

5、前沿科技思想昇華

指導學生閱讀有關“人造血液”和“造血幹細胞和幹細胞研究”,激勵學生致力於科學研究,造福人類,實現學生思想的昇華。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分析教材

這是一節七年級的生物課。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生物的生存、延續和發展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旨在使學生認識到“家”中有很多成員,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處在動態變化之中。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保護和改善環境是人類的迫切願望,加強環境教育,使國中生提高環境意識,正確認識環境問題的現狀,學習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觀念,並使學生的行為與環境相和諧,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分析學生

七年級的學生雖然沒有學過生物學知識,但他們從國小的《自然》及生活中的電視節目中已瞭解了許多生物學的知識。他們能說出各種各樣生物的名稱、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沒有構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環境”的整體體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七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的規律要求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說教,但樂於觀察、分析圖片,自己動手做實驗等能表現他們的活力。

七年級的學生不喜歡、不滿足簡單的教材裡的圖畫、文字,他們喜歡講自己熟悉的人或事。佈置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空間,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以活動教學方式為主,通過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力求在整個教學中體現出“三維”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生物圈,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應該積極、主動認識並保護這個家;

2。 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發表的見解。

(二)能力

1。 使學生初步具有蒐集、處理圖文資料,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2。 會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 培養學生合作討論問題,提高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知識

1。 描述生物圈的範圍;

2。 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 嘗試蒐集和分析資料;

4。 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匯入課題。

1。 播放歌曲《大中國》,教師和學生齊唱。

[讓學生體會到家的溫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同時我們全世界人民還生活在一個比中國還大的家,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這個家的名字。

[讓學生對生物圈有個初步的理性認識。]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層)──一張薄紙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這個家嗎?

4。 引入課題:生物圈。

[使學生在一種輕鬆而又好奇的氛圍中愉快地進入角色,開始本課的學習。]

(二)學生通過討論、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學習新知。

1。 生物圈的範圍。

(1)說一說: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證一證:閱讀教材第11、12頁“生物圈的範圍”,看看科學家的觀點是否與自己的相同。

[給學生自由發言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提出問題:通過驗證,哪些同學的觀點和科學家的一樣,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嗎?

引導學生概括出:以海平面為標準劃分,向上可達到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約10千米的深處,整個厚度約為20千米。

提出問題:在這個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呢?

(2)角色扮演:全班學生分成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並做彙報表演。

[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進行交流活動(一般前後四個學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扮演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幫助。如有利於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表演結束,學生概括出:

(3)由此介紹: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開的嗎?

[讓學生自己先猜想,再舉例說明,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想象的科學精神。]

結論:不是。

(4)設疑:為什麼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沒有呢?

2。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1)討論:學生分成6大組(確定1人為組長,及時、準確記錄該小組成員活動情況,以作學期成績參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比較教材第12、13頁的6幅圖片。

[分組討論,培養學生探究合作學習能力。]

討論題:

①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麼?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麼異同?

③為什麼乾旱會使糧食嚴重減產?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訊資料,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觀察、比較和綜合歸納的能力。]

p; (2)彙報結果:以組間競賽形式,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說出該組討論的結果,其他組成員和教師作評委,對各組的作答給予適時的、恰當的評價。

[通過競爭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注重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方式和應用。]

(3)小結:

討論1:向日葵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

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討論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陸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討論3:因為植物的生長需要水,沒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長,所以乾旱會使糧食減產。

(4)質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這些條件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這些條件。

(實物投影)投影學生蒐集的多種資料,有文字的、有圖片的……

②如何獲得和分析這些資料?

引導學生回憶、並結合教材第12頁紅框中內容,掌握有關蒐集和分析資料的知識後小結:

資料形式:文字、圖片、資料、音像資料等。

對資料處理:整理並分析,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發現探索的線索。

[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和時間,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5)小結: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條件都是一樣的,這些條件包括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6)知識遷移:任舉一種熟悉的生物,說說它的生存也必須具備這些條件嗎。

[遵循鞏固性原則。]

3。 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關“生物圈”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本節所學的知識點。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小結本節主要知識及學習活動,養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並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讓學生設計一道題,儘量把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進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設計了類似的題目:下列條件是該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則填“—”,問其他哪一個學生願意表現一下?(學生爭著回答。)

[讓學生大膽創新,改變以往教師考學生的方式,自己設計題目考自己,在提高創新能力的同時,也使所學知識得到了鞏固。]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關“生物圈”的知識你還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這些條件一旦改變或不足時,對生物有沒有影響?生活在這個生物圈中的生物會不會對生物圈造成影響?

[培養學生虛心提問,學無止境的意識,併為下節課或以後的學習做鋪墊。]

4。 鞏固練習。

(1)你會填嗎?

(2)我來試一試。

我們在養花的過程中,經常給花鬆土、施肥、澆水、放在陽光下,天氣冷了,還要把花搬到屋裡

,而且一般一個花盆只栽一種植物,這體現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與上述順序相對應,分別是( )

①陽光②水③空氣④營養物質

⑤適宜的溫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間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體現“STS”的教學模式,將所學的內容緊密結合生活實際,體會生物學習在生活中的應用。]

(3)課後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內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條件改變或不能滿足時,生物是否還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請蒐集資料說明你的觀點。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學反思

本設計中匯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雖然只是一首簡單、普通的歌曲卻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了,使他們愉快輕鬆地進入本節知識的學習。對於知識點的學習,採用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也是本設計的較成功之處。

讓學生學完知識,自己編一道題考一考其他的同學,並將編好的題目寫在預先準備的紙上,以便實物投影展示,“考”時由編題者當“主考官”,學生自願參與,“被考者”的回答正確與否,主要由編題者確認,對於較難的問題可以採取集體討論方式來解決。這樣,讓學生編題互問互檢,注重學生間相互評價方式的應用,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實施開放式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將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意識培養落到實處。

需要反思的是:1。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生物是一門新學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學生尚未進入正軌,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討論風氣、合作精神,出現了課堂氣氛鬆散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從這一方面狠抓學生,分組時採取責任制,責任到人,做到“組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 以後的教學過程要認真解讀、努力鑽研新大綱、新課程標準,儘量達到高的要求。

標籤:教學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