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15篇)

設計1.6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線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山中訪友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15篇)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1

六年級語文上冊《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山中訪友》是一篇詞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學時以“審美”為切入口,按照美的規律從審美角度進行閱讀設計,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創設審美的閱讀情境,喚起學生的美感情趣,使學生獲得美感體驗。在具體的教學中以課文為本,以緊扣品讀字句為前提,領著學生在誦讀中發現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發美的心聲,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想像、審美情感、審美意識,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作者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語段,

領會文章第二人稱的妙用、擬人手法的運用。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鑑賞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欣賞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欣賞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細膩的描寫),學習運用。

四、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導讀法、點撥法

五、教學步驟

一、走近山中:

1、匯入新課:

有人說,沒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百花爭豔的時節出去踏青訪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時還會留下一個好記憶。因此,我特地為大家請來一位導遊,他是李漢榮作家。(課件顯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導滿懷好心情帶我們到“山中訪友”。(課件顯示課題)

2、播放課件《山中訪友》,學生觀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設計意圖:藉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走進文中所描繪的畫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為下環節與文字交流打下基礎。)

二、走進山中: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件顯示問題)

(1)作者滿懷好心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誰?(學生答,師板書: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雲、懸崖、瀑布、雲雀、落葉、老柏樹、歸鳥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

(2)這些“朋友”我們平時也常常見到,我們通常稱之為什麼?(景物)

文章寫的是作者“山中觀景”的過程,為什麼要以“山中訪友”為題呢?

這兩個標題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區別?用心體會,認真思考。

(3)學生暢談看法。

(4)教師小結:用朋友稱呼山中的景物,表現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與它們的親近,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把景物寫活了、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讀一讀,並說一說喜歡的理由。

(1)作者喜愛、親近大自然的感情還可以從哪些詞語、句子中感受出來?

(2)作者是“訪友”而非“觀景”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進一步感受出來?

(設計意圖:此環節意在讓學生於誦讀中,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並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學生可能找到的好詞好句有:

(1)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

(由第三人稱變為第二人稱。用第二人稱,好象面對面地與老橋交談、傾訴,使得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更親切、更自然、更強烈。)

(2)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彼岸,你把滾滾流水送向遠方,你躬著腰,俯身吻著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擬人手法,既抓住古橋形狀的特點,又寫出古橋鞠躬盡瘁為人類服務的奉獻精神。)

(3)走進樹林,鳥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擬人,“喚”和“交換眼神”,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感覺特別的親切。)

(設計意圖:在學生列舉句子時進行引導,讓學生對一些有特點的句子進行分析、感悟、閱讀理解並通過朗讀加深體會。)

3、欣賞品味,領悟感受

在作者的筆下,各種各樣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在朗讀中,哪一樣景物深深地打動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麼?(靜心默讀。一邊讀一邊想象文中動人的畫面,並且給畫面配上色彩和聲音,讓畫面在腦中動起來;也可以聯想生活中或者書中,影視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詩情畫意的畫面,好,請進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歡、最令自己感動的景物,欣賞領略語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自己喜歡的景物的語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麼?

我希望自己成為_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表述,反映他們對於課文語言的理解和領會,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句話,著重朗讀,深入體會,再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對於重要詞語、關鍵語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沒有,為作者所讚揚的、被我們所喜愛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一種為我們所熟悉的,在我們身邊存在著的可貴的品質,有哪些呢?(無私奉獻、自我犧牲、清澈純潔、充滿智慧……)——正是由於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給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啟迪,所以才讓我們這樣流連忘返吧。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和薰陶。使他們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導學生朗讀美句佳段。

5、聯想創作: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在我們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讚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迴應呢,試著猜想一下它們的內心世界,試著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迴應的話吧。

要求:①同桌兩位同學互相配合,一位同學讀原文,一位同學進行相應的想象,然後互換角色,再試一次。

②要儘量地喚起自己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自然景物的特點。

③要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人稱的變化,恰當地選用詞語,儘量做到語言生動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關練習。。

(2)全班交流,教師和同學及時予以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設計意圖:小組中的交流與合作,這個過程體現了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關注,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橋爺爺!,你無怨無悔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抬頭望你,我就想起長征途中的老班長和捨己為人的老支書。

古橋爺爺:你好,我矗立在這裡,看風雲變幻,看人世滄桑,深感時光易逝,幾百年,幾千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孩子,要珍惜現在的一切啊。

(設計意圖: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訪友時的“好心情”帶回了家。為答謝山中好友,他準備舉辦一個朋友聯歡會。為此,他特邀記者參加並準備會前接受採訪。如果你是記者,你有什麼問題想採訪李作家?(教師扮演李作家,學生扮演記者開展采訪活動)

(設計意圖:一是教師因勢利導,適當滲透思想教育---要熱愛大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二是活動中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四、總結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我們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經歷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難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們,大自然是我們的好朋友,能給我們以許多啟迪,我們可以盡情地去親近大自然,放鬆我們的身體,同時也應該愛護大自然。

五、佈置作業

仿寫片斷《秋日的山中訪友》

板書設計

山中觀景(事)

山中訪友 擬人手法

熱愛自然(情)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景物優美、寫法獨特、感情真摯、語言精彩,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是一篇能打動他們的文章,在講課過程中應著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講課中的最大問題可能是對景物的描寫過於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難免會顯得零亂,而且逐一講解的後果是課文給學生的感覺會支離破碎。如何使學生既能細緻地體味課文,又保持著課文的整體感、一氣呵成的美,這是教材處理中的一個難點。

在教材處理中儘量注意給學生空間和時間去與文字進行充分的接觸,在與文字的直接接觸中產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進行交流。注重對文字的體會和感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把握作者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語段,領會文章第二人稱的妙用、擬人手法的運用。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鑑賞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標: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重點

欣賞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欣賞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細膩的描寫),學習運用。

五、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導讀法、點撥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匯入新課:

我們非常地幸運,生活在一個群山環抱的小山城。相信我們同學都有過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遊玩的經歷,可以說說你走進山林時有些什麼感受,有些什麼收穫嗎?

(和我們的同學一樣,作家李漢榮也非常地喜歡爬山,而且對他來說,爬山還有另一種樂趣,那就是可以拜訪山中的眾朋友。這些好朋友將會讓他忘卻疲乏,帶回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 。在山裡他究竟拜訪了哪些朋友呢?這些朋友又各有什麼魅力呢?讓我們跟隨著作者的腳步,一起開始我們難忘的`山中之旅。)

2、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請大家通過欣賞課文朗讀來進行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漢榮的帶領下、描述中我們會依次發現作者許許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麼這些好朋友都有誰呢?請大家在山中之旅的過程中把這些好朋友找出來,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山中好友。

(1)學生欣賞課文配樂朗讀,明確文章寫作內容、表現物件。解決字詞問題。(3-5)

(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閱讀期待走入課文所營造的意境中。優美的配樂朗讀為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產生獨特的閱讀體會,為下文交流個人閱讀體會作準備。)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裡見到了哪些朋友?(1-2)

學生明確:古橋、大樹、山泉、瀑布、溪流、白雲、懸崖、老柏樹。 雲雀、小花、

石頭、雷陣雨、螞蟻、歸鳥。 (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3)這些“朋友”我們平時也常常見到,我們通常稱之為什麼?(景物)

文章寫的是作者“山中觀景”的過程,為什麼要以“山中訪友”為題呢?

這兩個標題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區別?用心體會,認真思考。

(學生思考、討論:用朋友稱呼山中的景物,表現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與它們的親近,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把景物寫活了、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4)作者喜愛、親近大自然的感情還可以從哪些詞語、句子中感受出來?

(作者是“訪友”而非“觀景”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進一步感受出來?)

(景物後面的稱謂,將景物進一步擬人化了,;一些極具個性的句子;活用的詞語。)

在學生列舉句子時進行引導,讓學生對一些有特點的句子進行分析、感悟、閱讀理解並通過朗讀加深體會。

3、欣賞品味,領悟感受。

在作者的筆下,各種各樣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在朗讀中,哪一樣景物深深地打動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麼?(靜心默讀。一邊讀一邊想象文中動人的畫面,並且給畫面配上色彩和聲音,讓畫面在腦中動起來;也可以聯想生活中或者書中,影視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詩情畫意的畫面,好,請進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歡、最令自己感動的景物,欣賞領略語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自己喜歡的景物的語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麼?

我希望自己成為_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

(通過學生的表述,反映他們對於課文語言的理解和領會,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句話,著重朗讀,深入體會,再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對於重要詞語、關鍵語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沒有,為作者所讚揚的、被我們所喜愛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為

他們身上有著一種為我們所熟悉的,在我們身邊存在著的可貴的品質,有哪些呢?(無私奉獻、自我犧牲、清澈純潔、充滿智慧……)——正是由於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給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啟迪,所以才讓我們這樣流連忘返吧。(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和薰陶。使他們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聯想創作: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在我們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讚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迴應呢,試著猜想 一下它們的內心世界,試著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迴應的話吧。

要求:①同桌兩位同學互相配合,一位同學讀原文,一位同學進行相應的想象,然後互換角色,再試一次。

②要儘量地喚起自己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自然景物的特點。

③要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人稱的變化,恰當地選用詞語,儘量做到語言生動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關練習。。

(2)全班交流,教師和同學及時予以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小組中的交流與合作,這個過程體現了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關注,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例句:你好,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歷代的高僧和隱士。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

懸崖爺爺:你好,我矗立在這裡,看風雲變幻,看人世滄桑,深感時光易逝,幾百年,幾千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孩子,要珍惜現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結: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我們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經歷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難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們,大自然是我們的好朋友,能給我們以許多啟迪,我們可以盡情地去親近大自然,放鬆我們的身體,同時也應該愛護大自然。

6、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進一步欣賞文章主題美、語言美、形式美。

(2)仿寫片斷《秋日的山中訪友》

山中觀景(事)

板書:

山中訪友 擬人手法(手法)

熱愛自然(情)

教學反思:

作為一堂在設計中以品味語言、訓練想象為主要方向的課,本課的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本課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的認知和理解程度作為出發點,以學生的個性閱讀體會為教學的著力點,以學生的思維創造火花為突破點。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給學生以充分的思維空間和表達自由,所以預先設定的一些目標和環節可能不能完全實現,但是,有些問題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創造力會大大超出老師的想象,閃爍出智慧的光芒,這也就是新課程標準中的“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等理念的積極體現吧。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3

《山中訪友》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單元主要內容為“感受自然”,學生要通過四篇文章的學習,感受作者描繪的自然美景,感受人與自然親密和諧的關係,從而產生熱愛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古橋、樹林、山泉?經過作者動情的敘述,這些自然界的朋友們也彷彿走到了每一位讀者的心中,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想象文中的情景,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3、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想象文中的情景,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難點〗

1、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2、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準備】

①課前佈置預習本課字詞,熟讀課文。

②古橋的圖片,錄有風聲、雨聲、鳥叫聲、溪流聲等聲響的磁帶。

③製作的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第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導語:同學們,春風夏雨,秋霜冬雪;

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

(2)揭題:今天,我們首先跟著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請同學們一起讀課題。

(3)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一位朋友?

(學生可根據課題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語言流暢、完整即可)師:讓我們帶著豐富的想象,跟隨李漢榮先生走進山林,去拜訪作者“山中眾朋友”。

【設計意圖】設定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活躍課堂氣氛,匯入新課。從文眼(課題:山中訪友)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連結起導讀本文的線索: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句段、詞語。帶領學生走進文字,和作者對話。

(二)整體感知全文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要求:①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看誰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 ②讀完後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

(2)讀後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來)

(明確圖示)依次是:古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石頭——陣雨

①在依次找朋友的時候,對照相應的段落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內容,在讀時糾正字音,將重點字詞讀準確並理解詞語意思。

梔(zhī)子 湛(zhàn)藍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聲望卓著)

津津樂道(形容饒有興味地談論)

幽徑:隱蔽、僻靜的小路。

波光明滅:水波忽明忽暗的樣子。

唱和: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相應作答。

吟詠:“詠”的基本意思是指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吟”往往跟“詠”連在一起,含義有相同之處。

②李漢榮先生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學生討論後明確: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默讀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一讀,組織交流。

老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樹──“是我的知己”,“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山泉──“要我重新梳妝”;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懸崖──“挺拔的身軀”,“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白雲──“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雲雀──談“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小結:從文章的字裡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裡,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設計意圖】通過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內容,整體把握整篇文章。朗讀時,結合多媒體創設情境氛圍,使學生如臨其境,在情境中體驗。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三)研讀與賞析

師:李漢榮先生是那麼地熱愛大自然,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象,和他一起會晤我們的好朋友。請你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它?用“我喜歡,是因為”的句式說一句話。

(要求學生先將有關的段落有感情的讀一遍,然後再回答問題。)結合學生的回答,逐一品讀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精讀段落:

1、古橋: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課件:課文插圖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裡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抓住“德高望重”一詞)(默讀畫句,讀後交流自己意見。)

師:對古橋,作者在敘述時人稱有無變化?如果有,請揣摩一下變化的原因,並思考變化時應注意的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

師小結: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由第三人稱轉為第二人稱,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2、樹林裡:作者不僅把林中的一切當做自己的朋友,當他進入樹林,看到一棵棵樹的時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樹,生根長枝。請同學們讀一讀有關的句子,體會當時作者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生自由讀句體會)(抓住:“知己”“人樹相融”來理解)

師小結: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了一體。這是多麼美妙的一種情境啊!從這種奇特的想象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種“知己”情誼。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一起再來讀一讀。

3、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這句話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請熟讀第五自然段。

(2)“哪個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麼?用具體的朋友替換掉“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麼說?(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

這山中的瀑布、懸崖、溪流,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將山中的景物都聯想成什麼了?

(2)通過朗讀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歡快、瀑布的雄渾、懸崖的挺拔和巍峨、白雲的潔白和寧靜、雲雀的欣喜和歡樂。(播放磁帶,通過聲響帶給學生最真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朗讀感悟。)

(3)面對著我們熱情的呼喚,我們這些朋友可能會怎樣回答呢?請選擇一位朋友,將他的回答寫下來。

如: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山泉回答道:

教師隨意讀某一位朋友的話,指學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讀整段話:同桌對讀,師生輪讀。

4、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設計意圖】本設計著力讓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讓“學生”唱主角,讓“讀”唱主角,將有形的文字變成有聲的“音符”,使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感悟自然的靈性,感悟作者描繪的自然美景,感悟人與自然親密和諧的關係,從而產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得出“我們應該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讓人和自然協調發展,形成和諧的朋友關係”這樣的結論,使學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緻、蘊含、奧祕、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我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培養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完美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2、難點: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學習運用。

教學準備:

①課前佈置預習本課字詞,熟讀課文。

②製作教學課件。

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導語:同學們,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

2、揭題:今日,我們首先跟著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請同學們一齊讀課題。

3、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一位朋友?

師:讓我們帶著豐富的想象,跟隨李漢榮先生走進山林,去拜訪作者“山中眾朋友”。

二、自主學習

1、自由讀課文,要讀正確流利。

2、自學生字詞。

3、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

4、這篇課文的主要資料是什麼?

 三、合作探究

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

 四、精講點撥

1、檢查自學生字詞情景

(1)、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

(2)、字音:梔子旋轉汩汩唱和湛藍

(3)、重點詞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聲望卓著)

津津樂道(形容饒有興味地談論)

幽徑:隱蔽、僻靜的小路。

波光明滅:水波忽明忽暗的樣貌。

唱和: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相應作答。

吟詠:“詠”的基本意思是指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吟”往往跟“詠”連在一齊,含

義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樣之處。古人有一說,動聲叫吟,長言叫詠。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明確圖示)依次是:古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

雲雀—落花—落葉—石頭—陣雨

3、這篇課文的主要資料是什麼?

五、鞏固拓展

小結:從文章的字裡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裡,這一花一樹,

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六、板書設計:

1、山中訪友

老橋樹林山泉溪流

瀑布懸崖白雲落花

落葉雷雨岩石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山中訪友》。

2、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呢?一句話,就是──山中的一切。

3、下頭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用心去讀課文,想想從哪些語句中能夠感受出“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用筆劃一劃,在旁邊寫一寫你的感觸。

設計意圖:抓住文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製造一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引發學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同時也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二、自主學習

1、學生自讀課文,劃一劃,寫一寫,和同桌交流交流。

2、思考:從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

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

四、精講點撥

1、從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學情預設:結合學生的回答,逐一品讀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資料。)

A“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滾滾河水流向遠方,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

⑴談談你讀了這段話後的感受。

⑵當你讀到“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的感受是什麼?(古老)指導個人讀,讀出橋的古老。

⑶當你讀到“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各種各樣的人從橋上走過。)指導個人讀,讀出橋的默默無聞。

⑷是啊,這是一座古老的橋,這是一座度過許多人的橋,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在你的凝望裡,人影──,在你的凝望裡,魚影──,在你的凝望裡,月影──。(師導讀)

⑸讓我們一齊邊讀邊想象橋的畫面。

⑹此時此刻,你想對橋說些什麼呢?

【設計意圖】創設具體的語境之後,學生才有話可說,體驗深刻,有了體驗,學生的朗讀才有感情。

B“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於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彷彿自我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髮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裡旋轉、流淌。”

⑴你讀了這段話有什麼感受?

⑵讀了這段話,哪些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當學生說到“呼喚”時)讓我們也來感受一下這呼喚聲。(多媒體播放鳥鳴聲)從這呼喚聲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當學生說到“眼神”時)讓我們也與露珠交換一下眼神吧。(多媒體播放露珠的圖片)從這眼神裡你感受到了什麼?(溫馨、深情)並指導深情地朗讀。

⑷讓我們一齊來深情地讀一讀。

【設計意圖】多媒體的運用要為理解文字服務,播放鳥鳴聲、出示露珠、圖象,為的是喚醒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讓他們有更深刻的體驗。C“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喂,淘氣的雲雀,嘰嘰喳喳地在談些什麼呢?我猜你們津津樂道的,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⑴作者將山中的景物都聯想成什麼了?

⑵經過朗讀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歡快、瀑布的雄渾、懸崖的挺拔和巍峨、白雲的潔白和寧靜、雲雀的欣喜和歡樂。

⑶應對這我們熱情的'招呼,我們這些朋友可能會怎樣回答呢?請選擇一位朋友,將他的回答寫下來。

如: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有感情地朗讀整段話:同桌對讀,師生輪讀。

【設計意圖】經過朗讀感受作者將要溢位來的滿懷的真誠和喜悅,並體會作者用語的親切,恰當。說話訓練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細膩的感情,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

D、(導讀)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萬物都是有情的。“揀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拾一片落葉,細數精緻的紋理,我──;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

⑴讓我們也跟著作者與大自然進行心於心的交匯吧,(放輕緩的音樂)只要你用心,你會聽到很多很多,看到很多很多,感受到很多很多,你的心會跟大自然貼的更近。感受到了,就用筆寫一寫。

如:(出示)捧一捧山泉,讓她從指間淌過,我感受到了;掬一方泥土,輕輕揚起,我感受到了。

【設計意圖】用音樂來渲染鋪墊課堂氣氛,感受自然氣息。在此基礎上經過讀寫結合,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又使學生的寫作本事得以提高。

3、還有哪些句子讓你深深感受到“我”與“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相機出示: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呢?

⑴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這”指什麼?恩澤在那裡是什麼意思?

⑵帶著你的理解讀這句話。

讓我們經過朗讀來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吧。

 五、鞏固拓展

同學們,今日我們也好像和作者一齊經歷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這次愉快的旅行

真是令人難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們,大自然是我們的好朋友,能給我們以許多啟迪,我們能夠盡情地去親近大自然,放鬆我們的身體,同時也應當愛護大自然。

1、背誦自我喜歡的段落。

2、選擇自我熟悉的一處景物,運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寫法寫一個片斷。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感知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2、能力目標

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二、教學重點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三、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四、教學方式

合作探究

五、教學工具

多媒體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具體教學步驟

a)匯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旅遊嗎?想在古橋上眺望嗎?想在樹林裡奔跑嗎?想在山泉旁嬉戲嗎?想在懸崖邊吶喊嗎?好,就趁著這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們大家一起進山去看看這些美妙的風景。(在我們出發前,老師有兩個要求:第一,擦亮你們的`眼睛;第二,豎起你們的耳朵,用心去感受自然。)

b)學生聽朗誦看風景

c)學生分段落朗讀

(1)作者

(2)古橋

(3)樹林

(4)山泉、溪流、白雲

(5)瀑布、懸崖、雲雀

(6)石頭、落葉、小花

(7)陣雨、老柏樹、螞蟻

d)明確讀音

樹冠(guān)唱和(hè)一卷卷(juàn)天書湛(zhàn)藍清澈(chè)

澗(jiàn)水

e)解釋下列詞語

逝川:流逝的河流,多用於比喻流逝的時間。

凝神:聚精會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樂道:形容很感興趣地談論。津津,指興趣很濃的樣子。

f)課堂思考題:

a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詳寫了其中的哪兩位?

自然界的朋友依次為: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詳寫了:古橋和樹林。

b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作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將山中世界變成了童話世界,將各種景物變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進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訪友”。

c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去訪問自然界的朋友,從中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裡,飽含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d作者描寫這些“朋友”時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文章親切活潑有親切感。

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充滿了童真童趣,有浪漫色彩。

在敘述上獨具匠心。恰當的變換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用第二人稱。

g)想象訓練:

a齊讀“樹林”一段,體會其寫作方法的妙處。

通過奇特豐富的想象,讓“我”變成了樹,創造了一種物我交融的境界,把樹寫得栩栩如生,靈氣飛揚。

b模仿“我是樹”一段,任意選取一景以“我是……”為首句作想象片斷描寫。

c交流“我是……”片斷描寫。

h)小結

今天我們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與李漢榮先生一起拜訪了他的“朋友”,從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進而對生活的熱愛,願在座的51位同學也能走近自然走進生活,做個熱愛生活的人。

i)佈置作業:

“研討與練習”的第一題。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2) 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反覆誦讀,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2) 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並用心去感悟大自然。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難點

理解文章的寫景狀物的技巧和聯想、想象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大家都有許多好朋友吧?誰來說說你的朋友都是些什麼樣的朋友?(學生自由發言)請同學們就文章標題展開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作者到山中究竟訪問什麼朋友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象,跟隨作者去會一會他“山中的朋友”。

(二) 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 走近李漢榮

李漢榮,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政協委員,著名詩人、散文家。多年來寫作詩歌約3000首,散文隨筆1000多篇,中短篇小說30餘篇。

2、 指導學生積累生詞

梔子(zhi) 唱和(he) 禪心(chan) 湛藍(zhan) 憔悴(qiaocui) 逝川(shi)

逝川:流水,比喻消逝的時光。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玄奧:玄祕深奧。

唱和:指歌唱時此唱彼和,互相呼應。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有很高的聲望。

津津樂道:形容有滋味或有興趣的說道。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 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思考:本文的題材是什麼?寫了什麼?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感情?

[點撥]《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自瀆課文

[學生活動]畫出文中“走進山林”後所描述的具體事物,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解思路。

(使學生在自由閱讀中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自主培養閱讀能力)

[點撥]作品依次描述了: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理解作品中作者“走進山林”後的所見所想

[學生活動]由學生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並思考探究: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係是那麼密切,他來到山中探訪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麼?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參與。對學生的發現給予鼓勵,這類訓練重在語言的感悟和理解)

[點撥]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唱和小詩

白雲——大嫂——天空的護士,使天空返老還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無回報地從古唱到今

懸崖——爺爺——給人清淨、無雜念的心境

雲雀——弟弟——純潔少年,從不說是非

石頭——敲擊——時間的回聲

落葉——紋理——命運的手相

小花——採一朵插在頭上——悄悄做一會兒女性(尋找一份美)

陣雨——俠客吼叫,醉酒的詩人朗誦——感動又嚇人

老柏樹——慈祥——恩澤、遮雨

螞蟻——小弟弟——患難兄弟

歸鶴——拌我披月回家

作者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悟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2、 探究,領會深層內涵

[學生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後練習以及下列問題分小組研討,深入領會作者匠心,然後在全班分小組發言,教師予以評價點撥。

(1)“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你累嗎?”本段文字中,對古橋,作者在敘述時人稱有無變化?如果有,請揣摩一下變化的原因,並思考變化時應注意的問題。

[點撥]本段文字中對古橋的敘述人稱有變化,由第三人稱變為第二人稱;用第二人稱,似面對面的傾訴,更親切自然,更利於抒發強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稱變為第二人稱,請注意呼告語,如本段中“德高望重的老橋”。

(2)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為什麼卻說成“山中訪友”?

[點撥]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似乎我們也隨著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3、 味文學創作,感受藝術魅力

本文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7

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的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

國小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閱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但是他們的閱歷少、生活經驗不豐富,無法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詞語也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

【設計思路】:

通過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內容,整體把握整篇文章。朗讀時,結合多媒體創制情境氛圍,使學生如臨其境,在情境中體驗。逐一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句段、詞語。帶領學生走進文字,和作者對話。引起學生的反思,得出:“我們應該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讓人和自然協調發展,形成和諧的朋友關係”這樣的結論。使學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語,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抓住重點詞語,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導讀法、點撥法

【教學準備】:

①課文情景朗讀視訊

②輕音樂《寂靜之聲》

③教學課件。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掌握8個生字,正確讀寫15個詞語。

2.感受美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學習運用比喻、擬人、排比、聯想等修辭手法表達感情。

教學準備:

製作簡單的教學課件(或用小黑板抄課文重點句子123,抄生字詞;錄音機和課文錄音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大家好。暑假有沒有到什麼風景名勝去旅遊啊?或者到了遠方的親戚朋友家去玩嗎?──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山中訪友》(板書),喜歡嗎?

二、聽課文錄音(或範讀),出示生字詞,生讀,正音。

三、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題目叫《山中訪友》,訪,用課文的詞來理解,──訪問,拜訪。自已找近義詞,──探訪。友,當然指的是朋友。作者訪問了哪些朋友呢?瀏覽課文,填表:

我們首先拜訪了( ),然後走進( ),訪問了( )( )和( );接著,我們在山中又熱切地與( )( )( )( )( )( )打招呼。

2.我們訪問好朋友,帶著怎樣的心情?──好心情。

除了看到好朋友,好風景,作者的好心情還表現在什麼地方?

出示(或板書):( )落花──( )落葉──( )石頭──( )雷雨,(填上一個動詞)於是告別的時候,作者帶回了滿懷的( 好心情 )( 好記憶 )。

四、細讀課文,欣賞體味:(過渡語)如此的好風景,不要那麼快地離開吧,讓我們回過頭去重遊一遍。這一回,可要多長個心眼,細心觀察,用心思考,耐心記憶。

1.細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個拜訪的是誰?──老橋。“拜訪”與“訪問”有什麼不同?──還有帶著恭敬的心情。

2.老橋為什麼讓我恭敬?──德高望重。說說這個詞的.意思。

為什麼說老橋德高望重?找出相關的句子品讀。劃出“站、渡、弓、俯身、凝望”等動詞。

3.有感情朗讀這段:體味老橋默默無聞服務大眾、恆久不變的情懷,讀出緩慢、平靜的語氣,以及恭敬的心情。

反覆引讀: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啊,老橋,……

4.這個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比喻。把( )比作( ),突出了老橋( )、( )的精神。

五、總結學法:

初讀課文,理清(結構)大意。

精讀段落,體會詞句。

六、作業:感情朗讀一二三段,嘗試背誦;抄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聽寫詞語:清爽 幽徑 拜訪 德高望重 凝望 明滅

2.第一課時用了什麼學習方法?──這節我們就繼續運用第二種學習方法去學習。

二、自讀四、五自然段。

1.說說哪個句子讓你最喜歡?為什麼?

體會擬人、反問、設問、排比和聯想幾種修辭手法;有感情朗讀與背誦。

2.讓我們與山中的朋友熱切地打招呼吧。──有感情朗讀四、五自然段。

3.假若你是清清的山泉,你聽到了我親切的問候: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會怎樣迴應我的問候呢?(指名說)

4.同位相互問答,清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

三、(過渡)雲雀在嘰嘰喳喳地談論好風景,“我”當然也津津有味地欣賞好風景。除了“欣賞”,我還尋獲了“趣味”。

引讀:

1.捧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

拾起一片落葉,細數精緻的紋理,我看到了──

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

2.理解“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指的是什麼。

3.口頭填空:忽然,雷陣雨來了,像( ),又像( ),滿世界都是雨,頭頂的岩石像( )。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 ),誰能說這不是天地( )?

4.理解“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改為陳述句)

5.小結這部分內容:

(1)作者願意離開這些朋友嗎?你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

(2)這部分內容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排比、比喻、擬人)你能背誦哪些優美的句子?

(3)課文結尾怎樣與開關呼應?

四、總結全文:

1.作者以“山中訪友”為題,其實寫的是自己在山中看到的好風景給自己帶來了好心情、好記憶。把自然景色看作朋友,作者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可見其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當然也熱愛生活。

2.作品“語言優美,情意深長,聯想豐富,意境動人”,每個段落都有各自的修辭特色。

3.能仿照“一字詩”,寫一首詩來概括本文的內容嗎?

例1:一橋一樹一溪流,一花一葉一石頭。一訪一望一陣笑,一風一雨一揮手。

例2:一橋一樹一溪流,一眼山泉一瀑布。一花一葉一場雨,一輪明月一酒壺。

例3:一山一水一古橋,一石一樹一鳴鳥。一吟一誦一唱和,一路月色一路笑。

五、作業:

1.朗讀全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填空: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懸崖 ( )的白雲 ( )的峽谷

( )的雲雀 ( )的紋理 ( )的氣勢

( )的額頭 ( )的身影 ( )的身軀

3.造句:

德高望重……

津津樂道……

4.摘抄優美的句子。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感知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2、能力目標:

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方式】

合作探究。

【教學工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具體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旅遊嗎?想在古橋上眺望嗎?想在樹林裡奔跑嗎?想在山泉旁嬉戲嗎?想在懸崖邊吶喊嗎?好,就趁著這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們大家一起進山去看看這些美妙的風景。(在我們出發前,老師有兩個要求:第一,擦亮你們的眼睛;第二,豎起你們的耳朵,用心去感受自然。)

二、學生聽朗誦看風景

三、學生分段落朗讀

1、作者。

2、古橋。

3、樹林。

4、山泉、溪流、白雲。

5、瀑布、懸崖、雲雀。

6、石頭、落葉、小花。

7、陣雨、老柏樹、螞蟻。

四、明確讀音

樹冠(guān)唱和(hè)一卷卷(juàn)天書

湛(zhàn)藍清澈(chè)澗(jiàn)水

五、解釋下列詞語

逝川:流逝的河流,多用於比喻流逝的時間。

凝神:聚精會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樂道:形容很感興趣地談論。津津,指興趣很濃的樣子。

六、課堂思考題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詳寫了其中的哪兩位?

自然界的朋友依次為: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詳寫了:古橋和樹林。

2、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作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將山中世界變成了童話世界,將各種景物變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進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訪友。

3、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去訪問自然界的.朋友,從中你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裡,飽含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作者描寫這些朋友時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文章親切活潑有親切感。

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充滿了童真童趣,有浪漫色彩。

在敘述上獨具匠心。恰當的變換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用第二人稱。

七、想象訓練

1、齊讀樹林一段,體會其寫作方法的妙處。

通過奇特豐富的想象,讓我變成了樹,創造了一種物我交融的境界,把樹寫得栩栩如生,靈氣飛揚。

2、模仿我是樹一段,任意選取一景以我是為首句作想象片斷描寫。

3、交流我是片斷描寫。

八、小結

今天我們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與李漢榮先生一起拜訪了他的朋友,從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進而對生活的熱愛,願在座的51位同學也能走近自然走進生活,做個熱愛生活的人。

九、佈置作業

研討與練習的第一題。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10

【教學設想】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古橋、樹林、山泉……經過作者動情的敘述,這些自然界的朋友們也彷彿走到了每一位讀者的心中,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正當在與“朋友們”互訴心聲之中,作者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真切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所以本文教學定位在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以陶治學生心靈,使學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觀的教育。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假如你沒讀過《山中訪友》這篇課文,請展開你想像的翅膀,猜一猜李漢榮先生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學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訪問一位德高望重,曾經與自己同呼吸共患難的山中隱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訪問一位功成身退,隱居山林的朋友,他們約好了對酒吟詩;作者訪問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經常在山中實地寫生。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可李漢榮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訪了怎樣的朋友?讓我們閉上眼睛,去聽聽作者給我們講述他山中訪友的經歷。

二、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朗讀《山中訪友》,學生聽讀並思考:李漢榮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三、交流探討

1、誰能說說李漢榮先生去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呢?

明確:作者拜訪了古橋、樹林、山泉、小溪、螞蟻、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老柏樹等。

2、可是李漢榮先生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學生討論後明確: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李漢榮先生是那麼地熱愛大自然,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象,跟他走進山中,去會晤他山中的眾朋友,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它?用“我喜歡 ,是因為 ”的句式說一句話。

學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⑴ 喜歡白雲大嫂。作者把白雲的純潔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動親切,並且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白雲用自己的身軀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彷彿感到白雲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熱情的大嫂,有無私奉獻的秉性。

⑵ 喜歡瀑布大哥。他是雄渾的男高音,純粹的歌唱家,不拉贊助,不收門票,天生的金嗓子,從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報,他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與現代社會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鮮明的對比。

⑶ 喜歡懸崖爺爺。因為懸崖爺爺雖然沒有花仙子們美麗,沒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種無雜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腦海裡,他是那麼的高大,充滿著智慧,他使我們明白了做人要如懸崖一樣,永遠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態。

⑷ 喜歡老橋。老橋的特點在於一個“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爺爺,無言地唱著歷史的歌。世間萬物在轉瞬間都是千變萬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滾滾流水上,散發著古老而堅韌的氣息,世間的一切都改變不了它那莊嚴的姿態,歲月使它漸漸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總是永遠保持同一種姿態去默默地為人們服務,在它身上洋溢著一種讓人欽佩的堅韌與豁達。

4、既然是山中訪友,那麼李漢榮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嗎?他們又是怎樣交流的?

明確:李漢榮先生在文章中,已經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裡已經成了一個個玄奧而善良的思想,他對大自然的喜愛程度已經遠遠不是隻用眼睛去觀賞他們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用心在與大自然的朋友們交談。然後美讀課文。

5、在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中,你有哪些美妙的想象?

(學生自由談)

⑴ 我彷彿看到陽光,它射進了樹林,大樹爺爺們用翠綠的葉子剪刀,將陽光裁成許多塊,送給小鳥們,送給小草們,送給每天陪伴樹爺爺的小蘑菇們,鳥兒們收到了樹爺爺的陽光片,歌聲更宛轉,小草收到了陽光片,把陽光當作被子,暖暖和和地蓋在身上,伸伸懶腰,漸漸入睡。

⑵ 我彷彿聽到了風精靈帶著一陣花香飛來了,在樹林間穿梭,迴旋,每一株樹都被這奇異的味道陶醉了,翠綠的雙手有節奏地擺動著,白雲見了忍不住要與他們共舞,呼喚著她們的女兒—霧來完成這個心願。

⑶ 我彷彿感受到:潺潺的溪水,平靜而柔和,忽然,一塊巨大的岩石擋住了溪水的去路,這下小溪急了,用整個明鏡般的身軀與岩石搏鬥,一塊碧藍的翡翠霎時間就碎了,在陽光下晶瑩剔透,咚咚的回聲漾出連綿悠長的旋律,此時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顆水珠,在溪水中歡跳,在岩石上留下可愛的腳印。

⑷ 我彷彿覺得自己真的生了一對翅膀,拍打著飛向那蔥鬱的白樺林,寶藍石一樣的天空中漂浮著雪一樣的白雲,它們無憂無慮地飄動,或濃或淡,或聚或散,還時不時地變換形態。在這樣的天空中飛翔真舒服,喳喳的雲雀在空中微微盪漾,似乎在對我說:小鳥小鳥,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嗎?快點回來吧,湛藍的天空依然等著你……。

教師結束語:當你懷著一個好心情看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世界原來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來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員,去親身感受大自然脈搏的跳動,用大自然的語言去跟遊人進行一次心靈的交談。李漢榮先生把自然景物當作自己的朋友,感覺那麼美好,那麼親切。孔子曰:“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我說:“有朋自山中來,不亦樂乎?有朋自大自然中來,不亦樂乎?”同學們,讓我們敞開心扉,走進大自然,去擁抱大自然,廣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課。

四、佈置作業

把在體會課文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時的美妙想象寫下來,課下交流。

【執教感言】

驕傲一點說,我覺得我真正抓住了本文教學的要害!我真心希望我能開心的度過一節語文課,同學們也能開心的度過一節語文課,或許,他們並沒有掌握太多的朗讀與寫作的技巧,可是我知道,在這堂課裡,他們是真正喜歡語文的。我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儘管教不了太多的東西給我的學生,那麼,就讓我教給我的學生喜歡語文吧!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11

課堂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山中訪友》。

教材分析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好奇心強並充滿了無限的幻想,對這樣一篇童話色彩濃重的散文,一定會特別感興趣,通過閱讀期待引導他們感悟,發現大自然的美並與作者產生共鳴同樣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鑑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2、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圖畫。

德育目標: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難點

理清思路,品味賞析栩栩如生的景色描寫進而受到美的薰陶。

難點:引導學生揣測寫作意圖,體會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及課文朗讀帶、投影儀、照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新奇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在匯入課文後,初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初步感知課文。

採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但老師建議你們:

1、要左手翻書右手鉤畫。

2、用“—”畫出你不認識字詞。

3、用“口”畫出景物的名字,用“Ο”畫出你認為最妙的詞,用“≈”畫出你喜歡的句子,然後教師巡視、釋疑、解難,把集中出現的生字詞在黑板上集中講解,學生初讀結束。接下來聽課文錄音,這時我又設計幾個問題:我是什麼時間去訪友的?訪問了哪些朋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較容易指出“在好天氣裡獨自步行帶著好心情去的(對於好心情教師要適時點出哼、踏等詞的好處),具體朋友學生說,老師板書。

(三)在初步感知課文大意後,接下來的環節是品味課文寫景語言的比喻之美,人稱之美。

(1)找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可做適當的評價。

(2)指導學生分組,每組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中精美的詞句,精讀品析。

(3)小組代表談自己最欣賞的詞句,並說出它的好處,然後用這幅畫好在 的句式起個好聽的名字,每小組選一個人做彙報的記錄。

(4)教師抓住學生回答後的關鍵之處板書,如將寫物擬人化的`稱呼,弟弟、大嫂、爺爺、姐姐……學生說出比喻句的喻體等等。

山中訪友課文簡說 山中訪友同步練習 山中訪友原文 《山中訪友》教學建議 《山中訪友》詞語解釋與積累 《山中訪友》生字注音 《山中訪友》句子理解

(四)昇華主題,拓展延伸

1、你認為朋友的含義是什麼?學生會說出很多種,但教師應抓住平等、互助,追問學生,作者為什麼稱自然景物為朋友?他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2、你與作者有同樣的想法嗎?就把它寫下來,這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顯示自然風光的圖片,讓學生四人一組合作寫成一段景物描寫用擬化人稱呼與比喻修辭來寫,抒發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小組選代表讀,大家互評。

最後教師讓學生在寫作方法及思想方面談收穫。這樣在學生頭腦中就會留下深刻印象,使本文教學不流於形式。

(五)作業的佈置

本文既然講的是我們和大自然是朋友,那麼我們能不能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和人類對話呢?把它寫下來。

(六)板書設計

山中訪友

李漢榮

古橋——老朋友 樹——知已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童話般的世界 白雲——大嫂 瀑布——大哥

懸崖——爺爺 雲雀——弟弟

螞蟻——小弟弟

山中訪友課文簡說 山中訪友同步練習 山中訪友原文 《山中訪友》教學建議 《山中訪友》詞語解釋與積累 《山中訪友》生字注音 《山中訪友》句子理解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12

【創意說明】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文在敘述方式上也獨具匠心。閱讀本文,學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麗、童心的可貴,從中得到美的薰陶,又可認識一種全新的寫景方式,指導自己的寫作。

設計本課時,我將情境創設、知識領悟和方法指導並重,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學會”並“會學”。首先設定情境,引出課題,然後入境賞文。我將賞文的三大境界作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整體感知”,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引領學生進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塊為“研讀質疑”,引領學生進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的境界。這一板塊又由三部分組成:讀與品、讀與思、讀與悟,朗讀貫穿整個散文教學的始終。“讀與品”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語美、情美;“讀與思”則讓學生通過朗讀,自主發現,探究質疑;“讀與悟”是讓學生深入理解後感悟,是由“形”到“神”的昇華。這“三部曲”是由“學會”走向“會學”的必不可少的環節。第三板塊為“遷移拓展”,引領學生進入“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教師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結合,實現了美的領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學目標】

1、通過聽讀和朗讀整體感知,發現“美”。

2、通過讀與品、讀與思、讀與悟進行研讀質疑,鑑賞“美”。

3、通過聯想與交流和課餘練筆進行拓展和遷移,昇華“美”、創造“美”。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步驟】

導語:同學們,你看到過晨曦穿越層林,在枝條上跳躍嗎?你欣賞過落葉飄零到水上又在漩渦中起舞嗎?你感受過“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清新嗎?你靜聽過午夜夢迴花開的聲音嗎?如果你沒有,就讓我們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讓我們一起去山中訪友吧!(板書課題、作者)

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欣賞畫面,靜聽範讀,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訪問了哪些朋友?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詞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並標出精彩的詞句與段落。

設計意圖:學生們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鋼筋叢林里長大的孩子,森林裡的一切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但他們骨子裡有著對自然的嚮往,音樂、畫面與語言的完美結合喚醒了他們的潛意識,營造了一個美好情境,把他們帶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訪之友”,整體感知課文。

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1、讀與品:

⑴ 學生討論: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鑑賞美文?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怎樣學”的問題,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⑵ 討論明確:鑑賞美文可以從以下角度著手:詞語、句式、語段描寫的角度,修辭、意境構思等等。

⑶ 小組交流:

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並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品析:

我認為最妙的詞語:

我認為最妙的'修辭:

我認為最美的句子:

我認為最細膩的描寫:

我認為最精彩的段落:

我認為描寫角度最豐富的段落(觸、嗅、視等)

設計意圖:對學生提出的鑑賞文章的角度進行總結歸類,找出最接近他們的中國,引導他們深入探究,並且明確各小組分工,確保討論紮實、有效,不是浮於表面。

⑷ 小組彙報,班級交流。

⑸ 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再對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評評哪一段文字更優美,並說明理由。

走進樹林,青翠的樹枝,隨風搖擺,上面有鳥兒在歌唱,隨風搖擺,露珠在樹葉上閃閃發亮。大樹的根鬚深深地扎進了泥土和岩層,吸取地下的水分和養料。

設計意圖:“有比較才有鑑別”,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寫的栩栩如生、靈氣飛揚,文筆的生動活潑,字裡行間的詩情畫意。

2、讀與思:

⑴ 請生再次朗讀質疑。

⑵ 學生提問──討論──交流──解決。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本身比回答問題更重要”,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時間,再在班上交流,師生互動,完成知識的深化與學習能力的提升。

3、讀與悟:

作者從山中眾朋友身上領悟到了什麼?閱讀本文,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啟迪?

設計意圖:架設課本與生活的橋樑,在語文學習中得到生活的啟迪。

三、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積累與拓展: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風景的詩詞或散文?

設計意圖:課內與課外知識的整合,知識的歸類與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2、聯想與交流:

美好的時光總是匆匆而過,清晨踏著露水進山,而此刻夕陽已塗抹了小路,該回家了,請閉上眼睛想一想:此時此刻,山中的朋友會對我們說些什麼?你又想對山中的朋友們說些什麼?

設計意圖:“生活本身就是童話”,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表達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結語:

喧囂塵世,碌碌人生,在工業文明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在水泥與鋼筋日漸密集的層林裡,我們已距離大自然越來越遠。可是,飛鳥、游魚、老樹上的一抹新綠、石縫裡的一顆嫩芽和我們人類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別忘了用純真的雙眼去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美麗;別忘了我們和大自然有一個約會;別忘了,我們相約爬山去;別忘了,我們相約看海去……(薦讀汪國真的《看海去》畫面、字幕、配樂。)

設計意圖:“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讓學生將目光由課本轉向浩瀚的書海,將思維由“山中”投向廣袤的大自然,實現知識與情感的延伸與昇華,讓語文課堂有情境而無窮境。

4、佈置課外作業:

假設自己是家鄉的岳陽樓,寫一段與遊人互訴心聲的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讓學生自己動筆用文字描繪“美”,再塑“美”,讀寫結合,實現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

【設計反思】

《山中訪友》通篇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發自心底的愛,感情飽滿。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詩情畫意。散文和詩詞的情形不同,但富於詩情畫意、境界鮮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營造了一個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話般的意境。教學本文時,可著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髮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陶冶其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操。

《山中訪友》裡所描繪的景物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萬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潛先生語)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教學中要巧妙地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特點,並探究取得這種效果的藝術手法,例如擬人手法的運用、人稱的變換等。

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輕鬆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師在教學中重點考慮的問題。我將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審美層次相結合,將學習過程劃分為三種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識深度與廣度的漸進又是給學生搭建幾個認知的平臺,還讓學生在得“魚”的過程中學會“漁”,整個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構建一種新型的充滿民主、張揚個性、激勵創新的“對話式”和“板塊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有關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學習作者運用的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學習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在以前,我們學過《尋隱者不遇》 這一首詩,還記得嗎?請大家背一背。

2、請說一說這首詩講了什麼?

(詩人去山中尋找一位隱者朋友,向童子打聽隱者到哪裡去,童子告訴詩人,隱者去採藥了。童子只知道隱者在山中雲霧深處,不知到底在什麼地方,最後沒找到。)

3、假如你進山拜訪朋友而朋友不在,你會空手而歸嗎?

4、你喜歡在山裡做些什麼呢?

5、如果同學們進了山,收穫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漢榮也到山中拜訪朋友,帶回了好心情,好記憶,他拜訪了怎樣的朋友?就請我們來共同欣賞李漢榮的《山中訪友》。(出示課題 。)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同學們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學生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在這些 “朋友”的名稱下做上記號,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訪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⑵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反饋,簡單地說說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動物、風雲雷雨等。)

三、學習“出門”,感受心情

1、作者輕裝上路,讀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當時的心情。

(心情好;高興。)

2、你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心情很好?

出了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讀讀這句話,感受話中所包蘊著的情意與心情。

⑵ 理解“與微風撞了個滿懷”的寫法及所包含的韻味。

⑶ 帶著輕鬆愉悅激動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不坐車,不邀遊伴,也不帶什麼禮物,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一條幽徑……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14

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品味美的語言,領略美的.景色,體會美的情感;學會欣賞美,創造美.

2、引領學生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教學重點

1、變換人稱的寫法

2、擬人、比喻之美

3、豐富、新奇的想像

教法學法

1、朗讀

2、評議

3、練習

教學程式

一、猜讀激趣

《山中訪友》訪什麼樣的朋友?為何訪友?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哼著小曲,踏著幽徑,進入山中依次訪問了哪些朋友?

2.怎麼稱呼這些朋友?

三、尋幽探微(著重探討3-5節)

1.朗讀訓練

1)示範朗讀,拋磚引玉

讀好節奏、重音、語氣、語調、感情。

2)練習朗讀,體會琢磨

把握內容,讀出感情。

3)表演朗讀,評議欣賞。

2.領略人稱變換之美

對比閱讀,思考:用第二人稱寫有什麼好處?

3.領略擬人比喻之美

1)自由朗讀第5節,說說你最喜歡哪句,並談談理由。

2)角色朗讀,讀出情感,讀出個性。

4、仿寫句子

仿照本節的寫法,(調動想像和聯想,運用第二人稱)再寫一位山中朋友。

5、關於題

將題目改為“山中觀景”行嗎?為什麼?

課後作業

一課三練

1、快樂晉階:6、9、10

2、生活拓展:春草散章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並理解“清爽、吟誦、唱和、陡峭、挺拔、精緻、蘊含、奧祕、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描寫的境界,激發學生類似體驗,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想象等手法來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難點: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感悟作者充滿詩意的畫面。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並熟讀;蒐集古橋的圖片。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有風聲、雨聲、鳥叫聲、溪流聲等聲響。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一)談話匯入。

1.導語: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江南之春如詩如畫,扣動過多少人的心絃;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又是那麼美好可愛、溫暖如春,真是個理想的境界。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李漢榮先生的《山中訪友》又怎樣呢?古人有梅妻鶴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為友之境界。那是一個神奇而美妙的童話世界!物隨心變、景隨情遷,讓我們帶著好心情走進去吧!去領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並質疑。

(二)預習探究

1.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呢?自由輕聲讀課文。(用筆做上記號)

2.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看了一路美麗的風景,可作者為什麼卻說成“山中訪友”?這樣行文有什麼好處?

二、合作交流

1.交流生字詞的讀法,彙報好詞,集體品讀。

清爽、吟誦、唱和、陡峭、挺拔、精緻、蘊含、奧祕、俠客、瀑布、身軀、邀請、俯身、凝望、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

2.李漢榮老先生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了“山中訪友”? 在山中都拜訪了哪些“朋友”?

3.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找出有關的語句,讀一讀,組織交流。

三、品讀體驗

請同學們再一次跟隨作者去探訪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認真讀讀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後,想想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寫在句子的旁邊,再和同學交流劃出的句子。

(一)古橋

課件出示: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滾滾河水流向遠方,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

1.作者為什麼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是老橋?(因為在作者的眼中老橋就如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

2.老橋的“德高望重”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時間長,望重。從“歲月悠悠”這個詞可以理解到也許老橋站的時間不止幾百年也許時間更長,所以它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名望。

(2)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唯有你依然如舊。”

(3)總結:這一弓腰、一俯身就是幾百年啊,這幾百年中,橋上的人(悲歡離合),水中的魚(由小魚長成大魚),空中的月(有陰晴圓缺),都不斷地變化著、更新著。只有老橋這樣堅韌不拔地弓著腰、俯著身為人類服務著,像這樣才稱得上“德高望重”。

3.自由讀,想象並說說這座古橋的模樣。

課件出示古橋圖片,思考:作者面對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橋他聯想到了什麼?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形象地寫出石橋的古老滄桑,暗示了古橋所發揮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對於古橋的一片情深)

4.讀讀句子,請想象一下,這座古橋在幾百年的歷程之中,它馱過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經發生過了哪些事?

5.談談你對“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這句話的理解。

(二)樹林裡

課件出示:

1.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

2.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髮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裡旋轉、流淌。

(1)作者在這裡用了什麼表達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默讀,想象作者描寫的情景。

(3)同桌互讀,交流對這段話的體會。

(4)指名彙報對這段話的理解。(豐富的想象;寫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小結: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麼美妙的一種情境啊!從這種奇特的想象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種“知己”情誼。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一起再來讀一讀吧!

(三)山中的一切

1.課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內容。

(1)“哪個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麼?用具體的朋友替換掉“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麼說?(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這山中的瀑布、懸崖、溪流,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2)作者將山中的景物都聯想成什麼了?

(3)通過朗讀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歡快、瀑布的雄渾、懸崖的挺拔和巍峨、白雲的潔白和寧靜、雲雀的欣喜和歡樂。(播放課件,通過聲響帶給學生最真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朗讀感悟。)

(4)面對著我們熱情的招呼,我們這些朋友可能會怎樣回答呢?請選擇其中一位朋友,將它的回答寫下來。

如: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隨意讀某一位朋友的話,指學生作答。

(5)有感情地朗讀整段話:同桌對讀,師生輪讀。

2.讀第六、七自然段。

(1)細讀,思考:作者看到落花與落葉聯想到了什麼?

(2)如何理解“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3.學習首尾,體會寫法

(1)再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們又感受到了什麼?

作者清晨進山,到“帶回一路月色”,從這兒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份親密無間。

(2)體會寫法: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前後兩次寫到“滿懷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

四、鞏固延伸

1.選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背下來。

2.推薦閱讀:《綠山牆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板書

出門訪友

山中訪友 拜訪老友(古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等)

告別朋友

標籤:訪友 山中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