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15篇(精選)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15篇(精選)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1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我一直比較相信的教育方法,因為教會孩子正確的方式方法,才能讓他們在未來遇到不同的問題時,能夠較為從容不迫的應對。可是當我面對班裡這一幫還不會穿衣、甚至還不能自理,每天上學還會哼唧哼唧、吵吵鬧鬧地不肯來上學託班小朋友的時候,我所學的理論知識完全亂了套。開學的第一週都處在哄孩子的階段,秩序與規則對於孩子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每天最擔心的是一是戶外活動,怕排在後面的孩子掉隊;二是安全事故,班裡有溫柔聽話的小朋友,當然也會有完全聽不進的"調皮搗蛋王",而這些"搗蛋王"分走了我大半的精力,做老師的鬥志蕩然無存。

讀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好似為我趕走了頭頂的烏雲,解開了重重的困惑。書中崇尚給孩子帶去愛與自由,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關於孩子空間敏感期的一章,那裡的.孩子能夠充分利用感官去探索他們感興趣的空間,你會看到有孩子所在狹小的櫃子中,有孩子鑽在大的車輪胎中,有的孩子爬上了高高的體育器械上。這些要是放在我們班,我肯定是會阻止孩子的行為的,而且會美名其曰"這是為了孩子的安全".但是孫瑞雪老師說,老師要相信孩子,他會有自我保護的能力,既然他能爬到那麼高的地方,自然他也會有辦法下來。而我總是呵斥孩子的這種探索行為,企圖通過向孩子傳遞"危險"的訊號讓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但是可能這樣的舉動會給孩子的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我想"授之以漁"也不是一個好方法,但是一味地放任孩子自己探索,不參與他們的成長也一定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作為老師,我們要相信孩子,應該儘量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在一個允許他自由探索的空間內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2

《捕捉兒童敏感期》是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的編著的書,本書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就如書中所說:“瞭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破譯兒童內心的祕密,幫助孩子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並釋放內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這是愛孩子的書,而不是教孩子的書。”

《捕捉兒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網上給單位買書的時候無意中看到好評如潮便給自己下了訂單,買回來後從7月到9月一直擱置在書架上,直到順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個週末的女兒上輔導班的'時間閱讀完。這是自己今年最認真閱讀的一本書,每看完一個篇章就做了標註和寫下關鍵詞,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時候能夠抓住重點,再此也特別推薦給家有小寶貝的媽媽們。

本書有8個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過4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從嬰兒吃手、腳丫、玩具等用口來感知世界,瞭解外在,建構自我,說明孩子從出生敏感期就開始了,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間交換,在成人看來屬於不等價,而在交換背後卻藏著孩子的祕密和感覺,有著他們的喜悅;在秩序敏感期,我們會發現孩子們必須按照既定的規則做事,如果大人破壞規則他們會要求不斷的重新來,她也會要求大人或者小夥伴們按照自己擺放玩具的要求放好,這也是兒童的“直線式思維”,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對繪畫和音樂有著天然的直覺,在這一時期,如果被家長們發現和抓住,為孩子提供藝術環境,那麼就能很好的進行“潛力開發”。讀完第一章,讓讀者對敏感期有了一定的瞭解,也讓讀者對探索孩子有了興趣,因此,在後面的章節中,作者分別從0—2歲、4—5歲、5—6歲和6歲以上兒童發展中的敏感期做說明,每個階段通過孩子與家長、老師的故事進行闡明各個敏感期。

什麼是敏感期呢?書中給出的定義是: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本書作者在介紹敏感期的時候,也給我們介紹了蒙臺梭利教學法的美好——為孩子提供一個寬鬆和愛的環境,讓孩子們保持天性自由發展。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3

一看這本書的名字,就知道這是一本非常重要,實用的書。而且是專門針對兒童這個年齡段的一些我們生活上看到習以為常,見慣司空,卻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緣由書籍。很多事情,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兒童階段,我們很多人也都是一樣。

看了這本書,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感覺到在以後的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讓自己少走很多彎路,多吸取正能量。對此,我感覺此書不能只看一遍,必須不斷重複看,才能溫故而知新,才能運用的遊刃有餘。而且,無論怎麼寫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達其中的眾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讀有所悟的地方摘錄下來,反覆看,反覆斟酌,雖然這樣子會有斷章取義的可能,不過,在節約時間,抓住重點,以及能讓自己更好地舉一反三,碰撞靈感,我想這是一個最好的學習方法。

同時,看完這本書,或者說這型別的書。讓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關於傳統文化讀經教育這一塊的引導的空白。本書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國是否適用呢?那麼套用在讀經教育的`私塾,是否適用呢?如果不適用,或者說不完全適用,那麼,需要怎麼轉變呢?在讀經上課以外的其他時間,此書給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確的指引。可是對於讀經的孩子來說,讀經才是重點。本書卻沒有這方面的任何說明。

看來,在讀經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遠。相信在自己國人的探索上,加上此書的指點,以及自己的實踐總結。終究會走出一條完整的路,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學教育體系。最起碼,在開始的時候,要以空杯心態去閱讀,要假設它全部都是對的。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4

有多少父母知道,嬰幼兒喝了糖水後為什麼拒絕再喝白開水?他們為什麼愛吃手,還對非常微小的東西感興趣?讓他聽磁帶,他的興趣為什麼不在聽上,而是在來回裝卸磁帶上。

在讀了資深幼兒教育學家孫瑞雪編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後,我才瞭解,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這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通俗易懂,孫瑞雪老師針對每個不同案例都作了點評,她認為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這是第一次大規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鑰匙,引領我們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兒童內心的祕密,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它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期而至。成長中的兒童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師都不太瞭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他們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佔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自閉症的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除了觀察、瞭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在這本書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從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間敏感期、人際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對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全書的述說對兒童種種發展都充滿了由衷的讚歎和崇拜,言語中充滿了愛和包容,尤其對兒童某些“惡劣”的行為和言語的衝撞,都能那麼寬大的包容和理解。這也是我們每一名小蝸的老師要做到的。

在讀這本書後,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期和生命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認識到教師重要的品質是會觀察,不去幹擾孩子,充分給孩子愛和自由的空間。學會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如何在關鍵時刻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家長提出的疑問的時候給予正確的分析與指導,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5

這一本《捕捉兒童的敏感期》或許有很多教師已經讀過很多遍,但正如“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每讀一次都給我不一樣的感受,現在工作半個學期之後,趁著這個寒假防護疫情閒居在家,結合工作中的實際現象再次閱讀這本書,更有不一樣的深思。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0到6歲之間的敏感期,但是並不意味著6歲之後就不會有敏感期出現的現象,敏感期只意味著在某個年齡段某些特徵最為凸顯,而後這些特徵可能還會伴隨著孩子成長。 而這本書就用理論聯絡實際的方法證明了幾歲會有哪些敏感期,會有哪些特徵。這本書有非常多的例子,特別看到3歲到4歲孩子的例子,有些例子簡直跟我們班一模一樣。

比如讓我感受最深的是3歲左右的秩序敏感期,這個年齡段也正是我所帶的小班的一個時期,在這個秩序敏感期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歸位,對於這兩個字相信各位老師都熟悉,而書中所舉的例子也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老師剛消毒完毛巾,毛巾燙的無法掛在毛巾架上,而趁著這個空隙,一個小女生不顧自己急著上廁所堅持將毛巾掛完才去。這個小例子瞬間讓我們班的孩子都浮現在我眼前,我們的一日生活歷歷在目。我想起自從我們剛入園時在毛巾架、凳子等貼好照片和號碼後,每次上完廁所擦手後有些急著出去的小朋友不小心將毛巾碰掉了,但是呢還有一些小朋友會將慢慢找照片看誰的毛巾掉了給掛上去,是他的毛巾嗎?當然並不是,而每次我碰到這樣的情況會誇獎“你真棒,幫xx小朋友掛上了毛巾,讓他跟你說謝謝!”或者“你真棒,幫老師把毛巾掛好了!”或許有的老師是想著他是一位樂於助人的熱心的小朋友,但是這樣的誇獎是正確的嗎,是最為有效的嗎?或許我誇她“嗯,你把所有的毛巾都掛到了正確的地方,你很厲害呦!”這樣是最為有效的嗎?或許我下一次可以試一試,畢竟實踐才出真知嘛!

然後還有一次我們去建構室,孩子們脫掉的鞋子總會有一些是沒有靠牆擺一起,或者這裡擺一排、那裡擺一排中間留有空隙,但是也總有那麼一兩個孩子是最後走的,他們正在將各處擺放的鞋子靠牆貼在一起,有時候你催他可以了,還是不行他還要稍微調整一下鞋子的方向,再比如午休上床前有小朋友鞋子擺的亂,但總有小朋友再給擺整齊,特別是小班的孩子這個現象特別普遍,他們對於這個秩序歸位特別執著,你可以想到如果中大班的`孩子這樣做了,他會說:“xx,你的鞋子沒擺好,我幫你擺好了。”而小班的孩子不會這樣說,因為在初次適應集體生活的過程中,他們對於幼兒園這個環境有一個秩序化的規則和習慣,而3歲也正是最為凸顯敏感的時期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確是一本很好的育兒書籍,他是家長和老師開啟孩子心靈之門的一把鑰匙,讓我們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我們能瞭解他們、幫助他們、愛護他們,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6

讀了孫瑞雪著作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後,我受益匪淺。書中收錄了一百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而且作者還針對每個不同個案均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讓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對家園共育十分有益,作為幼兒教師瞭解幼兒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

敏感期是指兒童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出於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在某個時間段內,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作為幼兒教師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在做家長工作上也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滿愛、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歲到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孫瑞雪點評。看這些案例是一種很大的享受,你會發現,原來我們孩子從那麼小起就開始構建一生的行為準則,而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又是那麼獨特。

記得韓寒的《後會無期》裡有一句話說: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們只看利弊。其實真正的小孩子連對錯也不分的,他們只重感受。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兩個小孩分一個蛋黃派,一個孩子拿到大的那塊,一個孩子拿到小的那塊,拿到小塊的孩子不樂意,拿到大塊的孩子就說,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這樣你的就比我的大一點了。於是他們這樣做了,兩個人都很開心。

書中說的秩序敏感期是在2歲半左右,執拗敏感期被認為是在秩序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被破壞,兒童就會哭鬧、焦慮,我認為這兩個時期可以在一起談感想。小朋友有自己的內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

小時候,我最不喜歡聽的兩個字是:聽話。所以,我理解為孩子需要被尊重,他的內在秩序被尊重了,被髮展了,才會和你認為的秩序或者規則配對。你單純的強調聽話,他不懂自己為什麼要聽話,為什麼要遵守某些規矩。孩子自己的秩序都沒有被尊重,如何叫他遵守環境秩序,也就是所謂的規則?

所以,表面上看起來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在秩序被破壞,被誤讀為任性固執,如果用暴力制止的話,他會混亂的,以後所有的秩序對他來說都是無用的。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誤讀,被破壞的,在孩子處於這個敏感期時,要多理解,多尊重,並盡力創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環境。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7

春節假期已接近尾聲,同時進入了收心階段,為新學期的開始做好準備。在假期的讀書活動也已進入書寫感悟階段,身為幼兒教師的我,雖然接觸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閱讀了《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後,才使我對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使我深深的意識到,每個敏感期的發展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再閱讀此書時,我邊看邊與班中幼兒或者是兒子的情況與書中介紹的情況進行對比,腦海中再現著種種“令我頭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後就會把手放到嘴裡,而兒子一直是小手裡嘴巴遠遠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會理念的影響,我還慶幸兒子從小就講衛生,沒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經常把手放在嘴巴里,為此經常挨吵,越大越不講衛生。至此才知道,原來是兒子遲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補上來,我的不斷的阻止,不知給兒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秩序的.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第一時間想到了班中的澤澤,如果一件事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圖去辦,他的情緒就會產生劇烈的變化,發脾氣、哭鬧,非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這些都被我們這些成人定義為“任性”、“胡鬧”,殊不知,他是到了執拗的敏感期。

作為一名幼兒老師,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聽到孩子們的“告狀聲”,“老師,_打了_小朋友”“_拿了別人的東西”······我曾經為這些“告狀聲”苦惱,也曾經為這些“告狀聲”應付。如今才知道,兒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別人的閒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內在的秩序感,他喜歡遵守規則。只有兒童和一些保持了這份美德的成人,才會把規則融入生命。如果兒童內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環境的秩序被權威替代,那麼決定孩子內心的就是成人。兒童就會產生懼怕的感覺,這種無序的環境是兒童喪失了安全感,最終,這種環境會培養和滋生出懂得叢林規則的孩子,人格就會淪落。

孩子的成長伴隨著一個接著一個的敏感期,我們應學會耐心等待孩子,會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援,會為孩子的每一種狀況欣賞和陶醉,為孩子們開拓一個嶄新的成長環境。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8

最近一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捕捉兒童敏感期》,該書收錄了一百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還針對每個不同個案均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引領讀者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我讀了之後,受益匪淺。對家園共教十分有益,作為幼兒教師瞭解幼兒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其實每個孩子來到這個多彩繽紛的世界,就象一張純潔的白紙,要在上面繪畫絢麗的`色彩,規劃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他們接觸的第一生活環境。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之中逐漸認識世界,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知道到知道這個成長過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願望,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成為勝任的第一任老師。書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塗色”、“破壞性行為”、“秩序成習慣”等個案孩子的行為,分析的非常好。

家園共教,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建康成長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長應該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工作,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確是一本很好的育兒書籍,我看了之後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為幼兒教師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不過自己的經驗和學識還有點欠缺,還需進一步的閱讀分析。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9

《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是我買的第一本育兒書。吸引我的是書名,還不是作者孫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這個術語是看央視寶貝一家親節目中瞭解到的。後來在噹噹網上看到這本書,想都沒想就買下來了。六月底買的,斷斷續續地看,直到現在才算是看完。由這本書瞭解到孫瑞雪,然後是蒙氏教育,又在網上搜了幾本書入貨,結果麥爸笑我除了武俠書和漫畫書,只有育兒書能吸引我。

這本書嚴格的說是由孫瑞雪編著,而不是由她寫的。書的內容由200多個家長和蒙氏教育機構老師寫的案例加上孫瑞雪的點評組成。案例是按兒童0-10歲的順序編排而成。

第一次泛讀的時候,我有點失望,習慣了看定義、總結的理論模式書讓我想象這本書會解釋定義什麼是敏感期,什麼年齡就會經歷什麼敏感期,會有什麼具體表現,成人應按什麼步驟來解決應付。拿到書發現不是這樣的時候就有點失望。

第二次精讀後,我喜歡上了這本書。其實兒童的敏感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小孩會有不同表現,出現的先後和表現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為如此,這本書沒有按傳統寫書模式,觀點+事例+總結來傳授方法。而是以豐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論事的分析告訴成人如何解讀兒童的行為,從而進入他們的世界,和他們一起成長。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不用按章節來讀,因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組成,沒有很強的連貫性,可以從任何一個章節進入來閱讀,所以適合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來讀。尤其適合翻閱型讀者。

這本書最大的缺點也在於它的分散性特點,習慣直接接受理論,喜歡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點來看書的人不適合閱讀這種書,也許會覺得這本書不知所云。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10

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的案例和孫瑞雪老師對案例的深入點評,我從中學到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賓幼兒園時發生的一些和書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時都會錯誤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殺了孩子的某個敏感期。

本學期構建區角,小朋友帶了自己的玩具來幼兒園。有的小朋友,老師通知家長多次,但都沒有把玩具帶來,後來經詢問才知道孩子堅決不讓帶。每次媽媽想偷偷帶來,孩子發現後都會大哭大鬧一場,媽媽還說孩子很小氣,怕東西帶來後別的小朋友玩,他從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歡的也不行,真拿他沒辦法,也許是獨生子吧,特自私。”我認同了孩子媽媽的話,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說法。

現在我明白了,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毫無關係,而是自我意識逐步形成。此時的父母和老師應滿足兒童的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因為這是兒童建構自我的開端。

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總喜歡拾地上的小東西,把它當成寶貝一樣捧在手心,或裝進口袋,被我發現後,告訴孩子們不許撿地上的東西,它不衛生,並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著孩子們扔東西時依依不捨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做法太殘忍了。如今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確的做法,那就是給幼兒自我發展的空間,給他充分的自由。

嬰兒從一出生進入了第一個敏感期:口的敏感期,現在我明白了嬰兒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喚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們專心反覆地做他喜歡的事時是他的某個敏感期到來了。自從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特別喜歡去捕捉班上幼兒的敏感期和書中對照深刻體會一下。

一天,孩子們喝完水後送水杯,把水杯擺回杯架後,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邊看邊說。原來杯架上的數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幾天她總是喜歡問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認識數字的敏感期到了。她邊讀邊問:“老師,這是‘8’嗎?那是‘19’嗎?這是什麼?”我依次告訴她,並一一讀給她聽,她邊聽邊小聲跟讀,我放慢速度把每個數字讀清,生怕她聽不清楚讀錯了。

這時期的孩子對敏感的物件因為感興趣而投入,因為投入而專一、持久。成人千萬不要打斷孩子,而是應該先觀察再判斷,否則會扼殺孩子敏感期的'萌芽。雖說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彌補回來,但畢竟有缺憾。希望老師一定要細心觀察,為幼兒的敏感期多做準備。班上已經有明顯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門窗都貼著相應的詞語,還有識字家園。也可以在發作業時讓識字敏感期中的幼兒對應著小朋友的名字去識字。讓兒童把文字和語言與它對應的物件在自己的生活中聯絡起來,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記住並理解地識字。成人要多給幼兒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更要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我非常感謝王老師給我們這次學習的機會,讓我有幸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這本書會讓我更愛我的孩子,我也會把我的愛傳遞給我遇到的每個孩子。我呼籲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說愛孩子,要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吧: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多觀察孩子,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多關注並捕捉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讓我們的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11

我曾在兩次假期(去年的暑假和今年的寒假)接觸到了關於兒童敏感期的話題,剛開始只是稍微有些瞭解,並不真正瞭解其內在的含義。但在寒假的這個假期裡,我從頭到尾的好好看了這本關於《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後,有所感悟。也引發了我對我園現行“個性化追蹤式的教育方法”的一些思考。

我園現行的“個性化追蹤式的教育方法”,無疑對孩子的個體發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關注,使每個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也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一致認可。老師們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在朝著學習型、研究型、反思型的道路前行。對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老師們在觀察跟蹤幼兒的發展時,一般是根據幼兒的前測和平時觀察的表象來判斷孩子的發展情況,並圍繞幼兒的弱勢項制定跟蹤的教育方案。我認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們還可以從幼兒年齡段所表現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兒身上存在的問題,真正找到幼兒的“癥結”所在,標本兼治效果可能會更好。

常常聽到老師們抱怨說某某幼兒難管難教。當遇到“問題”兒童時,我們是否真正的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給予關注外,我們是否對幼兒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徵有深入的`瞭解。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師們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解決不到實際的問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瞭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除了觀察、瞭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夠在我們老師的教育下,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除了愛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絕招”。敏感期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進和引導而來,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視、強制則使兒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遲。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佔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12

在讀這本書以前,我知道人的發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語言敏感期、動作敏感期、繪畫敏感期、音樂敏感期等。但是兒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麼樣子,各個敏感期分別在什麼時候到來,怎麼判斷孩子處於什麼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來時,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對於這些非常現實的問題,我幾乎一無所知。而看了書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許多。比如兒童的執拗敏感期。

在這個敏感期,兒童會很執拗,如果大人不瞭解,與他們發生爭執,孩子就會哭鬧。而大人們看到孩子哭鬧會很生氣!有的認為孩子太任性,可別慣壞了,於是要麼採取暴力制服,要麼任其哭鬧,執拗的敏感期出現在3歲左右。書裡關於這個敏感期的`內容回答了我心裡很久以來的疑問。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處在執拗的敏感期,就應該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對孩子解釋為什麼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實,當孩子執拗的時候,只要不妨礙別人,不出危險,儘管由他去好了。過一段時間就不執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兒童嚴格地按照內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隨意更改,變動,否則他們就會焦慮。其實孩子纏大人是對大人的信任和依賴嘛,為什麼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變壞嗎?那麼小就能變壞嗎?再比如專注。專注是兒童意志力的基礎。沒有專注就沒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護孩子的專注力。當孩子專注做一件事情時,大人不要打擾,甚至不要表揚,表揚在這時也是一種打擾。要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發展專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專注力,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護。現在我們看到有的孩子瘋瘋癲癲,一會幹這個,一會幹那個,特別好動,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時候專注力沒有受到保護和培養。事實上,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環境,然後給他時間和空間,呵護他的成長,讓他自我發展。孩子是會自我發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謂引導、輔導,可能只是干擾。實際上,大多數家長做的恰好相反。當孩子纏著的時候,嫌孩子心煩,沒有給他足夠的關愛;當他自己玩的時候,大人們又自作聰明地去教。其實破壞了孩子自己探索的過程,影響了他們專注力的形成。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13

每一次讀孫老師的書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聽說過青春期,更年期等,對於兒童敏感期還是第一次瞭解。原來兒童的成長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構成的,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而敏感期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正常的,優秀的人。以下是我讀完《捕捉兒童敏感期》的一點心得體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有很多行為讓大人難以理解,比如,總喜歡咬人、喜歡品嚐各種各樣的東西、喜歡玩水、願意把東西扔掉再撿起來、在一段時間裡總學說大人話、有時特別喜歡打人......當孩子發生一些奇怪的行為時,當大人們認為那是不合理的行為時,大人和孩子之間就會有了衝突,大人總會對孩子大喊大叫,有時甚至會大打出手,孩子則會很無辜的哭泣。就我自己教育孩子的經歷來說,也有多次這種情況,我實在想不通孩子的小腦袋裡裝的是什麼,孩子的成長對我來說竟成了一種負擔,因為我很害怕他接下來又要做出什麼危險讓人擔心的事來。直到看到孫瑞雪的《捕捉兒童的敏感期》一書,我才對我的孩子有了更深的瞭解,我開始學著用“兒童敏感期”的理論來理解孩子的這些另人頭痛的行為,瞭解了孩子這些內心的祕密。

“兒童敏感期”來源於義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的教育觀,她畢生致力於兒童研究和教育實踐,發現了“兒童的敏感期”,並分析了每個敏感期中具有不同的特點,提出了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的方法。“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她認為在幼兒的心理髮展中會出現各種“敏感期”,如秩序敏感期、細節敏感期、行走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正是這種敏感期,使兒童用一種特有的強烈程度去接觸外部世界。在這時期,他們對每樣事情都易學會,對一切充滿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發展正是建立在幼兒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上的。

用這一理論就幫我們很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幹出各種奇怪的事來。但光是理解還不夠,當孩子“淘氣”時,我們仍然會不知不覺的想要制止、管教、約束他們。我想每個孩子小時都特別喜歡玩水,他們總用小盒小盆之類的容器來來回回的舀水,百玩不厭,弄得滿地滿身都是水的。這時大人們就要來制止了:不要再玩了、瞧弄得身上都溼了、趕緊換衣服去!孩子們玩得正盡興呢,突然被大人強行抱開,當然要用大哭來表示反抗了。雖然我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愛玩水的,玩水的方法有很多樣,可以鍛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孩子認識液體這種性狀,可是我們仍然對孩子給大人造成的負擔表示了反感。殊不知在兒童的各個敏感期,如果兒童受到干擾和阻礙,不能正常使用他們的身體的各種功能,相關的功能就會喪失。不能使用手,手就會多動;不能使用腳,腳就會無用;不使用鼻子,鼻子就會失嗅;不使用耳朵,耳朵就會失聰;不使用眼睛,眼睛就會失明。孫瑞雪的教育經驗證明,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我們應當怎樣做?做家長的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孩子玩水時給他們穿上防水的罩衣,同時把衣袖挽起來,告訴他“開心的玩吧!”

再如一些兒童經常吃手、咬文具盒、甚至吃書、喝彩筆水、舔桌子等,這時大人的想法是:“真噁心,太不衛生了”。可是我們並沒有考慮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在蒙特梭利看來,孩子首先用口來感知世界,這個時期能持續到6—12歲。小嬰兒會吃身邊的任何一樣東西,包括自己的手和腳。這是他們的手和口的敏感期到來了,兒童會沒有理由地對某種事物產生強烈的興趣,會不厭其煩地重複這項行為,直到爆發出某種新的動機為止。兒童在這段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內在活力與快樂,是根源於兒童與外在世界接觸的強烈要求。兒童吃的目的也是在認識味道,瞭解外在,建構自我,而我們則僅僅把它理解為吃,並關注清潔衛生。當大人強制性地要求孩子講究衛生清潔時,他們的內心就會不斷地掙扎、興趣受到妨礙,就會喪失以自然的.方式適應環境的機會,也就因此喪失屬於個體的敏感性與動機,這會越加導致兒童精神發展和完成方面的障礙。

早在20世紀初,蒙臺梭利提出了“發現兒童”與“解放兒童”。到了21世紀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製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因此家長要注意兒童的心理髮展和生理的發展之間的密切的關係,給予他們更多新鮮的刺激,在自由自在的環境中,依照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發展兒童的感知覺、釋放情緒,在此基礎上進行感知訓練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品德觀念的培養,最後才是強調文化知識教育,整個過程不能超越兒童的心理髮展水平和認識能力。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14

一直在讀一本《捕捉幼兒敏感期》的書,最近剛剛讀完,這本書收錄了一百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還針對每個不同個案均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讓我們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期於生命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在這樣關鍵的時期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讓兒童的心智水平從一個層面順利上升到另一個層面,這就需要家長做一個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家長。教育是一門大學問,教育同時也是一個大智慧!結合孫老師的一個個關於幼兒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對照自己以往的教學,我認識到需要家長在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研究、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形成,擁有智慧才能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兒童內心的祕密。

我在感覺到幼兒成長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困惑:當幼兒出現可能引爆他們思維火花的興趣點時,不知道該如何把握;當幼兒的探索四處碰壁、走入“死衚衕”時,不知道如何挖掘;當幼兒閃出煙花般燦爛而又短暫的智慧時,卻未能及時捕捉……在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擁有一種智慧,一種能及時把握、及時反應、有效生成、有效實施的智慧,而這就是如何正確理解並及時捕捉幼兒敏感期的智慧。

如何用智慧捕捉兒童的敏感期,結合孫老師的案例,我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價值。我們每天在生活中都會發生一些小事,大部份的我都會流於形式簡單地進行處理,如果能抓住有價值的.教育時機,採用智慧的策略,使本來看似平常的事件從中引發出有價值的教育行為。作為家長,善於觀察,知道在事件來臨時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才是最適合的。及時把握教育的機會,突出教育的價值。

二是平等的關愛教育。教育是一種幫助,一種平等的關愛。這些我深有體會,因為有了平等的土壤,幫助和關愛才能產生神奇的效果。家長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情是什麼?家長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要給孩子自信,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為。所以家長處理事情時要先進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或是直接下判斷,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其實,在生活的每一種處理方法的背後,隱藏著的都是對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勵、放手、幫助、提醒和約束……不是嗎?“洗耳恭聽”,讓我們學會傾聽孩子;“袖手旁觀"是讓我們學會放手;“雪中送炭”是對孩子的理解和關愛;“自食其果”是讓孩子學會承擔……

三是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善於和孩子進行藝術的交流。孫老師通過幾個案例記錄,特別在《人際關係的敏感期》中闡述給予孩子足夠自由空間的重要,因為孩子的思維和成人的思維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家長要時時處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們的行為,聽他們的語言。當他們的言行超出成人認為“正確”範疇的時候,不要激動,千萬先沉住氣,想想為什麼?給孩子充分的發言權就是教育智慧之一。多聽聽孩子的想法,或許聽完他們的解釋,家長的怨氣會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

《捕捉兒童敏感期》心得體會15

春節假期已接近尾聲,同時進入了收心階段,為新學期的開始做好準備。在假期的讀書活動也已進入書寫感悟階段,身為幼兒教師的我,雖然接觸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閱讀了《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後,才使我對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使我深深的意識到,每個敏感期的發展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再閱讀此書時,我邊看邊與班中幼兒或者是兒子的情況與書中介紹的情況進行對比,腦海中再現著種種“令我頭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後就會把手放到嘴裡,而兒子一直是小手裡嘴巴遠遠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會理念的影響,我還慶幸兒子從小就講衛生,沒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經常把手放在嘴巴里,為此經常挨吵,越大越不講衛生。至此才知道,原來是兒子遲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補上來,我的不斷的阻止,不知給兒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秩序的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第一時間想到了班中的澤澤,如果一件事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圖去辦,他的情緒就會產生劇烈的變化,發脾氣、哭鬧,非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這些都被我們這些成人定義為“任性”、“胡鬧”,殊不知,他是到了執拗的敏感期。

作為一名幼兒老師,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聽到孩子們的“告狀聲”,“老師,__打了__小朋友”“__拿了別人的東西”······我曾經為這些“告狀聲”苦惱,也曾經為這些“告狀聲”應付。如今才知道,兒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別人的閒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內在的秩序感,他喜歡遵守規則。只有兒童和一些保持了這份美德的成人,才會把規則融入生命。如果兒童內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環境的秩序被權威替代,那麼決定孩子內心的就是成人。兒童就會產生懼怕的感覺,這種無序的環境是兒童喪失了安全感,最終,這種環境會培養和滋生出懂得叢林規則的孩子,人格就會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