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熱門)國小數學評課稿

其他2.1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熱門)國小數學評課稿

國小數學評課稿1

根據學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師會議室舉行了以“立足圖形與幾何,有效開展探究過程中的操作活動”為主題的數學教學研討活動。本次活動由鄭春華老師執教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在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中,在鄭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嘗試、主動探索,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從而更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如: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鄭老師通過一個圓片讓孩子們自己想想辦法,動手摺出一個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個比老師手中大的角,折完與同桌交流為什麼現在折的角比老師的角大?通過調動學生動手摺角、觀察等,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祕,並且採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討論角的大小與什麼無關,與什麼有關?從而讓學生自己發現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

二、注重教師的引領指導與示範演示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鄭教師為我們展示了他嚴謹紮實的.課堂。如教學“畫角”這一部分時,陳老師先問孩子們可以怎麼畫角?學生們各抒己見,畫法不一,鄭老師話鋒一轉:打開課本第39頁,看看書本上告訴我們角是怎麼畫的。然後鄭老師演示了角的正確畫法,最後孩子們才拿起尺子正確規範的畫角。這樣的教學過程步步落實,紮實到位,相信孩子們不僅學到的是畫角的方法,更學會了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兩者相互依存。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才學得興趣盎然,對數學充滿親切感。鄭教師這堂課上始終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在課題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後出示了3時整的鬧鐘、折過的吸管、剪刀等實物畫面,再抽象出角,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課的結束部分,學生學會本堂課有關角的一些知識後,鄭老師讓學生在長方形上剪一刀,會變成幾個角?這樣,無形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商榷之處:鄭老師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如果運用重疊法,把老師折的角與學生折的角重疊後比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動角演示角的變大、變小過程,相信學生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的叉開大小有關這一結論會更明確、清晰。

國小數學評課稿2

校本教研讓我們開展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個人反思等教研活動。

作為年青教師的我從中受益匪淺,現將區教研員韓老師針對我執教的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認識面積》一課的點評記錄如下:

韓老師:你的這節課體現了課改精神。

你注重引導學生從實際領悟面積的內涵,概念理解方式靈活,可喜的是沒有讓學生背記概念,,而是通過實物舉例,動手去摸索理解,去把握。

韓老師:尤其是將手畫的黑板上,這個環節的設計處理不僅面積由物體表面大小遷移到圖形大小上來,而且讓學生明確規則圖形有面積,不規則的圖形也有面積,而且也有大小。

韓老師:從你的課堂上多次體現課改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論是認識面積,還是比較面積大小都有所體現。

韓老師:課堂上還體現了估算意識,注重引導學生先估算,在進行計算,這種訓練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很有幫助。

韓老師:課堂體現了學生主體性。

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經歷找面積比較的過程,並體驗比較大小的方法的多樣化。

韓老師:從你的這節課,讓我看到泡崖國小教師的.課改理念體現很明顯,課堂上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並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但是有優點也有缺點,下面,我就説説這一節課的問題。

韓老師:我覺得你們班的學生平時的訓練就不到位,尤其是課堂舉手發言直喊老師,不要求舉手姿勢特別規範,但是不能站着,甚至下地喊。

郭主任:對,這樣顯得課堂特別亂,再加上你的動作也比較隨意,説話,站姿,手勢給人感覺很鬧。

韓老師:老師的語言要抑揚頓挫,不能總是大聲,學生也大聲,課堂上你顯得躁,正像郭主任説得那樣,準備匆忙就顯得毛躁。

韓老師:再就是你在課堂上組織教學能力還得加強,如果一個環節結束,馬上讓學生調整狀態,進入下一個環節,不能你光顧着自己的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學生雪地狀態。

現在看一節課的好壞,主要是看學生學的狀態。

郭主任:教師講的在好,學生不聽,那麼也是失敗的,你要在組織教學方面多下功夫。

要學生運用各種激勵的語言,讓每個學生的視線始終跟着老師走,一年級老師在課堂組織教學上就非常值得借鑑,有時間不妨去看看,就“還有一雙小眼睛沒看我”,“男生中有一個小腦袋沒有轉過來”……總之,教師鼓勵語言要靈活、生動。

韓老師:面積大小比較時反饋要控制速度,課堂教學動作要快,説的也那麼快,下面好多學生都沒有聽明白,這時你要加以控制。

還有有一個學生回報公式法,但是單位你沒有及時糾正。

我:對,這個問題我發現了,但是以為以後才認識所以不想浪費時間。

韓老師:這種想法不對,至少得給學生一個準確得知識。

要學會控制課堂,課堂發言也要有所把握,不能有幾個舉手的都要叫,要靈活處理,再有就是練習反饋要有側重,不能一個模式。

郭主任:韓老師提了這麼多寶貴意見,今後你要努力調整自己的教學,加強學生得訓練,

我:感謝韓老師這麼誠懇的幫助我,我光注重教材的研究挖掘,卻忽略了自身素質的培養和學生訓練,今後要在這些薄弱環節上努力。

國小數學評課稿3

在聽完本小節的平均值之後,我對老師的教學設計印象深刻,我很驚訝老師會有這樣獨特的視角,教學層次的進步,整個班級,所以我不能放鬆,因為恐懼精彩的問題,哪個聰明的指導錯過了。他的優勢不能崩潰,讓我明白最深的一點是:

首先,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挖掘出這麼多平均使用的例子,每個例子都有不同的重點,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平均值,以及對未來的中值和數量的`研究。

二,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前三組數據設計巧妙,因為平均意義更抽象,難以理解,老師讓學生做裁判,看哪組高層次的學生充分溝通各種比較方法,然後讓學生深入思考哪種方法更合適,通過全面分析,最終獲得最合適的平均方法。然後老師還會拋出什麼是平均值,如何找到這兩個問題的平均值,用條形圖和老師聰明的指導,讓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最終探索Evenly是平均的靈魂數量,最終讓學生自己用自己的話來理解突破這一節類的焦點。多種方式解決學生的智慧,使學生的潛能發揮,體驗成功的感覺,然後體驗創造學習的樂趣。

第三,這類教師重視觀察,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方法等方法的應用,培養學生思考,溝通和表達的能力,教師認為學生有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學習,因為我通常害怕學生不能來自己,似乎完全相信學生。

第四,通過分析情況,解決問題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均概念的理解,實現了在日常生活中尋求平均的實際意義,而且為學生創造自由表達。交流機會,提高他們的數學溝通能力。

第五,實踐設計的聰明才智,既有性又有趣。有水資源,奧運會等問題,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平均的意義,也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從生活,回到生活到概念。

第六,教師和強烈的親和力,很強的掌握教室的能力。教師借用輕鬆幽默的語言感染學生,縮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全班學生非常熱衷學習,學習效率也很高。

國小數學評課稿4

通過聽八位老師的講課,總的來説,給我的感覺是這幾位老師對新課標掌握的比較好。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在這幾位教師的作課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健康、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我認為做的很好: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説一下我的看法:

1、這幾位教師的教育觀念都比較新,注重了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創設了親切、自然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用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例做為教學內容,如《面積單位》這一節引入了奧運知識,由國家大事入手,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分數的意義》這節用蛋糕、蘋果、熊貓做為學習的材料,講西遊記的故事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真正體現了“生活——數學——生活”的教學思路,這正是新課標中所提倡的。

2、這幾節課都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各位教師都能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地聯繫起來,如有的老師讓學生拿出學具親動手實踐,操作,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看一看等等,並且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們在獲取新知的同時,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體驗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同時也體現了教師只是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

3、課堂教學過程比較緊湊、嚴密,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係比較融洽,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數學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4、部分教師從練習題的設計來看,形式多樣,而且層層深入,這樣做為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提供了活動的機會,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注重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5、充分發揮了課件的優勢,版式多樣,色彩比較明亮,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另外,我認為有些內容學生自己能解決的,或通過小組交流能完成的,教師不要代替學生。上課學生回答出錯時,教師不能把學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讓別的學生來幫助他或教師來引導。從這幾位教師的講課中,我們老師也能看到自己在課堂中的不足之處,我希望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總之,各個教學節我們教師都是充分相信學生,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活動意願的基礎上教學的,在整個課堂中我們都能看到學生在學習中更樂於表現自我,更樂於探究創造。

國小數學評課稿5

汪小波老師執教的《認識比》一課,是朱玉如工作室主張的“自學、交流、應用”教學模式的一次課堂實踐,一次對我啟發頗深的有效探索。現將自己的想法選擇贅述一二。

●以例1為例,談“自學環節”的“合適性”和“實效性”。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樣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開放的問題。“猴子”卡通從相差關係思考,“小鳥”卡通從倍數關係思考。教材接着“小鳥”卡通的思考,由果汁的杯數相當於牛奶的2/3,引出果汁與牛奶杯數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數相當於果汁的3/2,引出牛奶與果汁杯數的比是3比2。結合這兩個比,講了比的表示方法(寫法與讀法)以及各部分名稱。可以看出,教材賦予例1的的學習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還要學會比的讀寫、比各部分的名稱以及比、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係等,這麼多的內容,如果全部由老師教給學生,就會顯得多、雜,並且枯燥。汪老師考慮到這些內容的難度不大,學生能夠通過看書自學解決問題,所以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在小組裏交流所學所想,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能拓展課堂的寬度,同時也使教學重點得到強化,於是,“自學”環節設置的“合適性”得到保證。

同時,為了防止自學效率低、走過場等問題的發生,汪老師對自學作了層次分明的`引導和提示,鼓勵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眾所周知,閲讀是自學的第一步也是必須的一步,但是,“會讀,讀會”,是低段的老師在“自學、交流、應用”教學模式下的實踐任務。自學並不等同於閲讀,而是通過閲讀啟發自己去思考。汪老師幾個分層的問題設計處理較好的詮釋了高段教學對於“自學”環節的意義,保證了學生自學時的“實效性”,避免了學生對教材文字、圖例的“走馬觀花,囫圇吞棗”。

●以本節課為引,談對交流環節的思考:

課堂上出現的自學環節越多,意味着對“交流”環節的處理越難。交流,我個人的理解,從對象上可以解讀為是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來梳理知識的重難點,從內容上可以解讀為“錯誤與正確的對話”、“模糊與清晰的對話”、“片面與全面的對話”所謂“越辯越明“。那如何從前者走向後者,讓知識逐層清晰地與學生的理解合二為一,是我們目前實踐的重點和難點。我在思索,是不是可以從處理好這樣幾組關係着手?

1.交流,處理好“想説”和“説好”的關係;

2.交流,處理好“複述”和“思辨”的關係;

3.交流,處理好“弱者”和“強者”的關係;。

4.交流,處理好“瞭解”和“理解”的關係;

5.交流,處理好“開放”和“集中”的關係。

以上只是隨感,沒有經過細細斟酌,不科學之處留待筆者反思改進,並期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國小數學評課稿6

温江濤老師這節比例的意義是一節紮實、豐富而又親切的一堂課,讓我們感受了數學的樸實和魅力。有以下幾個特點讓我印象深刻。

1、重視數學知識完整建構,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

温老師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前,先複習求比值的方法,根據兩個比的比值關係順利地引出比例的意義,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又為判斷關係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學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形成一定的新知後,温老師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這樣把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中,通過比較使學生比例的認識更加深刻,也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顯得更加完整。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即事物具有密切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2、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揮,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新課程理念

比例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在概括比例的意義時,温老師不着急,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根據前面的式子,先讓學生自由的説説你認為什麼叫做比例。暴露學生的思維,把握下一步的教學方向,其實這只是學生的感性認識而已,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温老師又準備了幾道判斷題,讓學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討論,掃清了一個個認知的障礙,為學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義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這時學生的思維是邏輯的、理性的,正確的,他們的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3、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現出數學的'實用性

温老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合理、靈活創造的使用教材,學習比例的意義的素材選取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是從雅士利汽車實際和模型的長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讓人感到親切,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二是結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具體形象圖片學生深有同感,頻頻點頭稱是,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很強,對學生學好數學知識起了推動作用,這樣的設計首尾呼應,也顯得非常自然。

温老師的練習設計多樣,有層次,學生學得輕鬆又紮實。尤其是最後一道的精心設計,年齡和身高數據的出現突破了難點,讓學生認識到非對應的兩個量不能組成比例,使比例意義得到深化,使課堂顯得的更豐滿。是這堂課的又一個亮點。

當然一堂課不會達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認為有幾點需要考慮與大家討論:

1、複習環節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時間久了,學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數、分數的,方法多種,需要靈活運用,如小數除以小數除不盡時可以轉化為分數計算求出比值,在判斷是否成比例時,讓學生説説比值是多少,怎麼求的,既有利於準確判斷是否成比例,又為後面的解比例做好鋪墊。

2、最後一道習題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齡和身高不是相關聯的量,那麼其他組的兩個量是對應的嗎?它們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麼?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數量,30:2表示每個箱子重多少。強化數量關係,這樣比例的意義理解會更深刻,也為後面的正比例的學習“相關聯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礎。

3、4、6、8、12組成比例是一個很好的開放題,彙報時學生説了4種,應該追問下去還有嗎?其實有8種。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換位置後比的兩個外項和內項已經發生了變化。

國小數學評課稿7

蘇老師執教的《11—20各數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各數的認識,10以內數的加減法基礎上教學的。通過教學,學生知道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能按從11到20的大小順序數數。

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通過課本上的主題圖,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2、重視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活動。現代教學論認為:只有讓學生自己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不是在教師的指令下默默地接受,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才能同時得到發展。動手操作活動以“動”促“思”,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積極進行探究。袁老師的這節課分兩個層次操作小棒使學生認識11—20各數。先讓學生數出12根小棒,然後引導學生想:怎樣擺能讓學生一眼看出是12根?小朋友相出了兩種擺法:一種是直接擺12根,另一種是先擺一捆,再擺2根。就這樣學生擺12根小棒的過程中,初步產生了10個一可以變成1個十的觀念,為教學10個1是1個十提供了表象支撐。再讓學生擺13,18等,進一步加深對計數單位“十”的認識。

3、重視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練習時培養學生數感的意識十分強烈:讀米尺上的數,按順序數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感受數的大小關係;估計物品的.數量,加深對數的多少的體驗;畫圈物品,建構10的模型,加深對計數單位“十”的認識;瞭解數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等無不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4、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不僅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設置問題如“怎樣擺就能使大家看得更清楚?”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總之,這節課體現了三個突出:突出主體性,創造學生參與條件;突出民主性,轉變了教師的角色;突出實踐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數學。

建議:

1、學生的12根小棒的3種方法出來後,鄭老師應該在黑板上板書。鄭老師只是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一下,無法讓他們進行比較,那麼優化的過程沒能真正的落實下去。

2、展示學生用小棒擺出11—20各數時,鄭老師的彙報形式太單一了,都是問這個數的組成,是否可以有多種形式的問法。比如:這個數是由1個十、8各一組成的。這個數的後面一個數是15,這個數是幾?它是13和15中間的一個數等等。

3、操作的要求要細緻、明確。

國小數學評課稿8

複式條形統計圖是人教版四上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已學過單式條形統計圖,對於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特點等已經掌握。那將什麼作為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以什麼為重點?選擇怎麼樣的素材進行教學?是我們在課前應該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中,陳曉霞老師精心設計了多個學習環節,主要落實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經歷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

2、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3、會畫複式條形統計圖,及學會簡單的分析、比較、判斷和推理。

縱觀本節課,我認為陳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説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説,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理解等因素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並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藤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體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在引題環節中,讓學生體會到複式統計圖的必要性時,設計得很有匠心。分別出示兩張單式統計圖(本班學生男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和本班女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讓學生説一説從這個統計圖中得到哪些信息?通過提問使學生感受到這樣的單式統計圖不利於比較兩組數據,實在是太麻煩,非常需要複式統計圖。再請學生設計一個統計圖,能很方便的比較男女生興趣小組的情況。請同學設計草圖後交流、擇優。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的認知產生衝突時,深刻體會到複式統計圖的.必要性。還有數學老師都知道在讓學生畫一張統計圖是很費時間的,他大膽地讓學生採用徒手繪製統計圖草圖,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充分經歷了複式統計圖形成的過程,一舉兩得。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紮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係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具有某種聯繫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確了一個內容之後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內容,並能自行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陳老師讓學生對比單、複式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在比較辨別中認識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以此深化學生對複式條形統計圖應用範圍的認識。

國小數學評課稿9

在整個教學設計上謝老師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教育理念,將教學思路擬定為“談話激趣設疑導入——猜想——驗證{自主探究}——鞏固內化——拓展延伸”,努力構建探索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善用激趣設疑導入: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和鼓勵。剛開始上課,謝老師用選王大會設懸念,三種類型的角在激烈的爭執,到的誰的內角和大呢?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願望和興趣,而且也很自然地揭示了課題。

2、巧用猜想:學生有了探索的願望和興趣,可是不能沒有目標的去探索,那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結果,這時謝老師就提到到底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度呢,我們總不能口説無憑吧?使後邊的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

3、善用驗證{自主探索}:學生形成統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後,謝老師就把課堂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探究活動{即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動中,把放和引有機的'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具體過程為:量一量——拼一拼——看一看。

4、善於引導鞏固內化:俗話説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通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謝老師非常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如第一關牛刀小試:給出一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度,學生求第三個角,從中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關過關斬將:讓學生判斷有兩個小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度數,使學生在圖形變化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從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這些練習設計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使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得到不斷的發展。

5、有一定的拓展創新: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是從簡單到複雜,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後面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本課最後,謝老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學了三角形的內角和後,你知道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這道題通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之,本節課教學活動中謝老師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於落實和發展。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

國小數學評課稿10

各位領導、老師們:

在我校領導的精心組織和二位承擔公開課教師的精心準備下,我認為本次活動開展的很成功,我就二位老師的作課情況談幾點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同時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指正。總體呈現四大亮點:

一、情境創設的特別好,課堂活動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體現了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知識這一先進的課程理念。課程標準中明確地告訴我們:數學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生原來的認知基礎上的。二位老師都能恰當的運用身邊的教學素材,創造有趣的教學情景。如霍彪老師説自己腦筋不太好要買紅棗補腦如何求單價的問題和張飛老師來我校作課的一些準備工作為線索。

二、注重學生自主探索,二位老師的課堂中,教者都能夠充分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對於一個問題的解決,我們老師不是傳授給現在的方法,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的槳,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在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充分獲取數學活動經驗。二位老師的課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夠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並充分給足了學生動手、觀察、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學習的主動權。

四、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二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同時將觀察、操作、討論、練習、轉化、對比等有效的學習方法與之相結合,大大提高的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聽了這幾節課的.總體感受,如果就每一節課而言,我認為二位教師各有所長,每節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

霍彪老師語言優美,儀表大方,激情高。教學環節緊湊,合理把握重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對新知的探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和自學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課堂中能充分利用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學生喜愛的教學情景,如“圖形的排列”、“和尚的故事”為學生對新知的探究和整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把一節枯燥的課上的很精彩。

張飛老師的課,教學環節過渡自然,過程由淺入深,方法靈活多樣,是通過教師的有序誘導,學生的積極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創新的個性特徵整堂課給人的感受是穩重、成熟。

當然,我們每位老師的課都不可能達到100%的完美,一、課堂細節關注不夠全面,比如專業術語的使用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霍彪老師10除以3商3餘1,補0商3又餘1,此時“1”又表示多少呢?

二、教師沒有完全融入課堂中,這一點,張飛表現的不如霍彪老師。張飛的課顯得略有些呆板。

接下來我想單獨説一説“激情”二字。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人)説: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情緒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聽了霍彪老師的課。有一種讓激情飛舞在課堂上感覺。這是我不及人家之處。

曾經看過一則報道,一位美國教授訪問我國的一所高中,無意中對一位班主任説:“你班學生很有前途,至少有18名同學能考上重點大學。”幾年後該班所有學生都考上了大學,而且大多數學生走進了名牌學府。可以想象老師聽了美國教授的預言後是懷着怎樣的激情去教這些學生的,而他可貴的激情又對這些學生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我們追求的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都能滿懷激情的去挖掘學生的潛力,用放大鏡去找學生的優點,那麼結果又會怎樣呢?

課堂教學需要有激情。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情感體驗,以飽滿的情緒、昂揚的激情去感染學生,更要有激發學生情感的手段和藝術。只有營造了這樣的“激情課堂”氛圍,學生才能由“知之”到“好知”再到“樂知”。這正是我的課堂中缺少的重要東西。也正是我現在需要學習的內容之一。

總之,二位老師通過精心準備,分別為我們奉獻了一節精彩的示範研討課,我想,我們全體數學教師一定會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加大課改力度,逐步探索課堂教學的新路子,為了讓我們北辰路實驗國小的孩子更像孩子,實現快樂課堂、激情課堂、和諧課堂、輕鬆課堂、高效課堂而共同努力。

一句話:

教學是我們的事,教會了是高興的事,會教了是幸福的事!

國小數學評課稿11

《分數乘整數》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學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其中後一目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堂課上,吳老師對於這一重點採用的是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一、複習鋪墊,引出新知。

一上課吳老師出示了五道口算題,讓學生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並在口答的過程中強調了計算的結果能約分的要約分,以此作為新知的的.生長點,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知識不能靠傳遞,而要靠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建構。

1、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時”,吳老師課件出示信息窗後,讓學生尋找出信息並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列出算式,在交流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兩種列法,一種是加法,一種是乘法,引導比較兩個算式結構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關係,巧妙運用“認知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主發現分數乘法和整數乘法的相通之處,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2、對於“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的學習,吳老師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在交流中初步得出結論,然後老師通過課件的展示,把加法和乘法聯繫起來,讓學生學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三、關注學困生。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吳老師在課堂上對於一些簡單的問題,總是讓學困生來回答,這種關注,就易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建議: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理學生不一定真正理解,還應進一步交流。

國小數學評課稿12

六年級X老我們展現的是一節樸實無華但具有一定教學效果的課。陳老師給我的教學啟示是;

1、教學重難點拿捏準確。一開始複習圓的面積公式為整節課設下鋪墊,因為圓環的面積也就是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重點複習圓的面積計算為一些中下生起到很好的喚醒作用。接着馬上就接入新授課內容,圓環形狀的花圃並導出本課課題,讓學生在情境中進入新課學習,圍繞圓環面積進行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知識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重點凸顯而出,教學目的非常明確。

2、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學生剪圓環,親身體驗圓環的行程過程,直觀的操作降低了中下生對圓環知識的理解難度,也使全體學生對概念理解、公式推導起了很大作用。看似簡單的知識,陳老師還是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六年級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產生動力,這樣學習上才能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各種困難。

3、練習設計圍繞重點展開,雖然題目不多,但每道題都有不同特點,各有代表性,第一題是緊靠例題直接給出兩個半徑,第二個圖形是給出兩個直接,求圓環面積,與第一題相比有了一點轉折。第二題是知識運用,通過要求學生認真讀題,然後畫圖理解題意,這個教學環節很值得借鑑,高年級學生對應用題如果真的認真審題,能根據題意畫圖,其實已經解決了一半,好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減少困惑,很值得學習。

自己一點與本節課關係不大的看法,平時黑板板書以及學生作業要求最好能更細心,更規範,黑板上學生的版演結果的單位都沒小括號,展示學生作業本時發現學生也沒有。細微地方不知道考試是否扣分,但嚴謹的細節也是數學科所要求的。

在此我們感謝X老師的辛勤付出,為大家提供這麼好的優秀評課稿,此評課稿僅供參考。

國小數學評課稿13

圓的認識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在學生從認識直線圖形到曲線圖形的過程中,不僅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餓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而且也給學生探索學習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內容,並使得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平面圖形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練習生活,讓學生親眼去看一看,親手去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為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李老師從生活中常見的線入手,引入了線段和圓,緊接着結合生活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圓及感知圓(主要通過用手摸一摸周圍的圓),積累了一些對圓的感性認識。接着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把腦海中形象具體的東西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概括或者説抽象出來。應該説,李老師極其注重數學知識生活化。一方面,注重從生活現象中提取數學知識,引入數學學習;另一方面,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知識後,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可以説數學的`迴歸。比如練習中,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該安裝在哪兒?我想如果給足時間,數學知識的迴歸在這些課上有更多的體現和應用。

在六年級的課堂上,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很明顯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主,讓學生敢想、敢説,從而主動的去獲取知識。課中體育老師的圓上,你喜歡站在哪兒?小組合作探究直徑、半徑的意義以及之間的關係等都體現了這點。

同時,注重操作活動在圖形學習中的地位。操作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究圖形特徵的重要途徑,正是操作活動,學生的探索學習才能得到順利展開,也正是操作活動,學生對有關數學知識的體驗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後,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思維表述。如果説操作活動能更強調知識的深刻性,那麼語言表述也就是“説”,就是對知識的梳理,知識的羅列,知識的系統話整理和知識的重組。

整堂課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1)語言的銜接稍有跳躍。課堂的連接語是課堂駕馭能力的表現,也反映了教師設計課堂,生成課堂之間的一種應變。同時,這也與教師對於教學設計過程的熟悉程度有關。

(2)教學環節: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了一個圓,如果是你喜歡站在哪裏?拋出問題之後,我以為教師想講點在圓內、圓上、圓外這些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然而教師風趣的點評之後,很平靜的説:接下來我們學習什麼呢?老師畫了一條半徑、一條直徑……我有點不理解教師這樣設計的意圖。

(3)練習的量不夠。

國小數學評課稿14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縱觀本節課,田老師巧妙構思,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猜測、交流等活動,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表象,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與上節課相比,教學流程更清晰合理,語言表述更準確到位,具體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巧妙導入,激發探索慾望

強烈的探索慾望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課的伊始,田老師通過簡單的複習,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明確它們之間的關係,並且用手比劃出它們的長度。再通過填合適的單位,既鞏固了學生對米和釐米的認識,又通過“一根吸管長1()”,這一問題引發了認知衝突:米太大,釐米又太小了,進而激起了學生認識比釐米大、比米小的長度單位的慾望,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下一階段的探索學習。這樣的導入簡潔、有效。

二、注重體驗,建立清晰表象

低年級的學生容易接受直觀形象的事物,對於分米和毫米表象的建立教師重在讓學生體驗和感悟。田教師在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之後,分別讓學生在學生尺上找1分米和1毫米,用手比劃出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閉上眼睛想長度,找出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大約是1分米或1釐米,再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等,通過豐富多彩的體驗、感知活動,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學生的認知更加真實,更加清晰。

三、聯繫生活,體現學習價值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説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離實際。”因此在教學中在不違背教學宗旨的基礎上,應儘量優化以生活為背景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中感受數學是從生活中來的。因此,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內容的生活性,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主動思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本課教學中,教師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安排了多次觀察直觀教具,測量身邊物體的實踐活動,學生對1分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並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分米和釐米、分米和米之間的關係。毫米的認識也是通過測量數學書的厚度引發出學習需求,教師同樣組織了多樣的“找一找”、“量一量”、“數一數”等體驗活動,讓學生建立了1毫米的表象,並結合身邊的物體,如“膠帶紙的厚度”、“手機的厚度”等,豐富學生的體驗,體會出分米、毫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現出學習的價值所在。

四、關注發展,活躍學生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兼顧差異。田老師充分關注到這一點,交流時注重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方法,如畫1分米長的線段,在學生展示畫法後,繼續提問:有沒有不一樣的畫法;量回形針長度時交流不一樣的'想法。這樣既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深化了學生的認識。

五、優化練習,增強應用意識

學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後,田老師緊扣教學重點設計了多樣的練習,有填合適的單位,有實際的測量活動,從而更好地落實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當然,個人覺得本節課還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夠到位:

一、忽視了估測意識的培養。概念教學應與估測相結合。如在實際測量時,應讓學生選擇單位後先估一估長度,再進行測量。

二、語言的表述還需進一步準確。如讓學生説胸卡的厚度大約1毫米時,教師讓學生實際測量,發現不足1毫米,教師説:以後我們還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胸卡的厚度。這樣表述合適嗎?

三、問題指向不太明確。如當學生畫完1分米的線段,第一位學生展示畫法後,教師問:有沒有畫法不一樣的?學生總是圍繞刻度0—10説自己的畫法;直到問:你是從幾畫到幾,有不一樣的嗎?學生才説出了很多不一樣的方法。課堂結構就顯得不太緊湊,導致練習拖延了時間。

四、靈活應變能力有待增強。本節課已經拖延了時間,應在交流測量結果後用一句話結束本節課,如:課後同學們可以繼續選擇感興趣的物體去測量。而不要再總結本節課學了什麼知識,要靈活應變。

國小數學評課稿15

張俊麗老師執教的數學課《正比例》教學思路清晰,教學效果良好。

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老師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老師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其次,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學生看了表之後,發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90,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會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着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

主要優點有以下幾點:

1、新授前先尋找生活中的.量,為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學生的體驗,所有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讓每個學生都進行真實的實驗,但是能精心製作課件,模擬實驗,運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相關聯的量”, 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3、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規律”都是由學生得出,在學生完成有困難時 及時的給予點撥。

4、教學時能緊密的練習生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符合新形勢下的教學理念。

標籤:評課 國小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