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歷史1.83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歷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歷史教學設計1

內容標準

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①瞭解秦統一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基本情況。

②知道秦始皇開創皇帝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和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築馳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措施的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

①討論秦建立統一國家的進步意義。

②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③觀察文字、貨幣、度量衡在統一前後的插圖,指出統一後的優勢所在。

④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能指出通往齊、燕地區和吳、楚地區的馳道;能正確指出秦長城西起和東至的所在地區。

⑤歸納秦始皇建立統一國家時的各方面活動,並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秦的統一,明確秦統一六國實現從小國林立到國家一統的演進,符合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願望,是歷史的進步。

②通過學習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感知這些措施對促進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

③通過學習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認識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要點

1.重點 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秦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分立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統一的國家,而統一的趨勢則成為此後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秦始皇將戰國時期的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機構。成為我國長達20__年多年曆史的基本制度。經濟文化上的整齊劃一舉措,不僅加強了統一國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總之,秦的統一和鞏固統一的措施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難點 如何正確理解秦始皇的統一措施對我國古代民產生的深遠影響,其中有利與不利因素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應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地從政治上的強權統治和經濟文化上的促進作用兩個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能較全面認識統一措施的'作用。

教學分析

1.秦滅六國

①指導學生運用第6課“戰國形勢圖”,結合“秦兵馬俑騎士與戰馬圖”以及“長平之戰”的材料,組織學生分析秦王政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後滅掉六國的次序。比如:蠶食韓魏,利於東進;長平之戰,傷趙元氣;十年激戰,兼併六國。

②組織學生着重討論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進步意義。一是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小國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統一大業;二是有利於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採取的重大措施,運用“秦政治體制示意圖”,向學生説明三點:

①回憶“三皇”、“五帝”,説明“皇帝”一詞的名聲煊赫與權力龐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稱號後,這個稱號延續了20__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為止。

②介紹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職責、地位,介紹地方郡守、縣令的職責、地位,強調中央和地方的官職都由皇帝任免,官員必須絕對服從皇帝。

③引導學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可從鞏固國家統一和加強統治兩方面進行分析。

3.統一措施

①指導學生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正確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確秦是當時世界上大國的概念。以“統治如此廣闊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強權正體外,秦始皇在經濟和文化上又採取了哪些措施呢?”導入“統一措施”一節。

②運用教材的插圖、資料,引導學生對文字、貨幣、度量衡進行統一前後的對比觀察,明確其優勢所在。

③識讀“秦代馳道示意圖”,知道通往齊、燕地區和吳、楚地區的方向。瞭解匈奴的情況和匈奴對秦的威脅,強調萬里長城是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是人類文明的奇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組織學生開展對思考題“秦王朝進行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道的統一,你認為好處在哪兒?秦的統一相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兒?”的討論。

⑤歸納秦始皇在建立統一國家上的各方面活動,並就秦始皇建立強權正體和實行統一措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評價。。

(以上內容主要來源於教師用書)

教學實錄

〔複習舊課〕

師:第6課我們學習了“商鞅變法與社會變革”,(提問)“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雄?他們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變法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有關商鞅變法的問題希望同學們多記、多看、多想。

今天,我們接着學習下面的內容。請同學們翻到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8課 秦的統一

(板書,以下綠色黑體字為板書內容)

〔閲讀教材〕

下面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閲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後,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補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書布點〕

△採點布點

學生閲讀完教材後,找學生講述教材內容,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採點、布點(板書)。

秦滅六國 時間 策略 順序 意義 長平之戰

皇帝 陽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縣 李斯

文字 貨幣 度量衡 車軌 長城

△布點小結

今天,幾位同學對課本內容的複述,我是比較滿意的。我想改變前幾節課的做法,要求述點的同學,先由我來指定,其他同學注意聽,中途不要隨插話,如果有什麼問題,一定要等別人把話説完,舉手向老師示意,得到允許後,站起來,面向全班同學和教師表述自己的觀點。

〔分層推進〕

△再讀教材(大約2分鐘)

△快速提問(5分鐘)

①秦滅六國的時間?(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進一步提問:公元前230年是幾世紀多少年代?)

②秦滅六國的策略是什麼?(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滅六國的過程,概括為四句順口溜:秦滅六國計謀精,遠交近攻二步行,打敗削弱再滅亡,十年統一順民心。)

③秦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韓、趙、魏、楚、燕、齊,)

④秦滅六國的意義是什麼?(結束了長期以來分立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⑤秦王嬴政滅六國後,自稱什麼?(“始皇帝”,後人稱其為秦始皇。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後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後稱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設立的主要官職?他們的職責是什麼?(丞相——掌管政務;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他們孝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實行的制度是什麼?職權怎樣?(略)

⑧秦始皇採取哪些鞏固統一的措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連接長城。)

⑨識圖:第43頁“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長城的起止。

△處理問題(約15分鐘)

①為什麼秦能滅六國?

⑴客觀條件——人民渴望統一。“戰國七雄”之間,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不斷進行戰爭,使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給人民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封建割據嚴重阻礙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孟子離婁》描繪戰國時期的戰爭場面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縱觀烽火連天、刀光劍影的270年戰國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這番話並沒有誇張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統一,結束分裂割據。“戰國七雄”中誰能承擔“統一”的歷史重任呢?

⑵主觀條件——“戰國七雄”秦國實力最強。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它是各諸侯國“變法”中比較徹底的,變法後秦國的舊制度廢除了,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得到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因此,滅六國實現統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國的肩上了。

⑶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各個擊破。

②中央集權制度

集權就是把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於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個裁決,中央的主要官員都必須絕對服從皇帝和執行的命令。指導學生看第44頁圖“秦政治體制示意圖”。

③秦始皇採取的鞏固統一措施及其影響:(指導學生看課本中的相關圖片)

⑴文字 小篆 隸書

李斯受命統一文字,規定小篆為全國推廣的標準文字。日常文書來往通用的是隸書。

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佈和民間文化的交流。並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後世各種漢字字體都呆溯源於秦。

⑵貨幣 圓形方孔錢

圓形方孔錢與古代天圓地方的觀念有一定的關係。我國曆史都依照秦錢的樣式鑄行,它通用了兩千多年。

貨幣統一,將戰國後期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流通貨幣,解決了拾、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

⑶度量衡

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

⑷車道

馳道,意為奔馳車馬之道。直道意謂路線直、距離近、行馳快的道路。

解決了交通不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和地區間的聯繫。

④秦的統一相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立,其進步又在哪裏?

有利於統一國家的發展;有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於加強軍事力量;有利於鞏固民族的團結。

〔貫通評價〕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秦始皇開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建立一整套官僚體制。同時採取統一文字、貨幣統一、統一度量衡、修築馳道和直道、連接長城等加強和鞏固統一的措施,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秦的統一在歷史上且有進步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歷史教學設計2

第一部分為什麼要有理學

教師講述:概括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主要不同點。

提問:儒學從春秋一直髮展到西漢,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師講述:

1、非哲學思辨。

2、非萬能學説。

3、沒有真正成為獨尊、主流,獲得不可動搖的地位。

過渡:之所以儒學會發展為理學,肯定是彼時彼刻的儒學出現了問題,沒問題的話就不需要改變了。我們抓住了這3個問題,實際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學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連帶理解理學到底和之前的儒學有什麼不同。

第二部分理學到底是什麼

1、理學的內容和之前的儒學有什麼不同。

2、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不同

教師講述:先秦儒學和西漢儒學的先天缺陷在於沒有哲學思辨,先秦諸子中道家的哲學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頤的《太極圖説》

教師講述:通過材料,幫助學生理解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在哲學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並由此幫助學生理解,思辨化哲學化的理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家倫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學》節選

教師講述: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究其本質依然是儒學,他們對於尋找天理的方法雖有很大差異,但本質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學》這段話,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1、都更加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誠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點。

2、程朱理學的'尋理過程與實踐,是有先後順序的;王陽明的心學則是致良知以後,必然會知行合一。

3、雙方用的都是大學裏面的格物致知,只不過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異而已。

4、講明白為什麼找天理一定要滅人慾的問題。雙方對待人慾的界限劃分問題。

展示材料:聯繫上述理解,解答大學聯考試題。

第三部分理學的影響

展示材料:一組文字和圖片材料。

教師講述:

1、理學使儒學哲學化、思辨化了。

2、理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很強,注重氣節、道德、自我節制,強調人的主觀意識力量,凸顯人性莊嚴。

3、壓抑人慾,強化等級,空談心性,中國文化失去了張揚與活力,走向全面內斂。

展示材料:一組大學聯考試題

教師講述:對於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內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對大學聯考題的新材料、新問題,做到高屋建瓴、遊刃有餘。

源於書,迴避書;迴避書,源於書。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所有的大學聯考試題,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間接的援引的。理學之所以難學,難考,歸根結底的根本性問題,還是在於有沒有從內心真正理解這三個基本問題:

(1)為什麼要有理學。

(2)理學到底是什麼?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不同。

(3)理學到底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歷史教學設計3

導入新課:

自18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先後進行了三次科技革命。不同時期的中國政府對待科技革命的態度,深刻地影響着中國或強或弱的不同命運。

複習舊知:

歷史回眸一:有人説,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中國正在沉睡……

1、故事切入:展示1888年法國鐵路公司為慈禧太后修築鐵路的故事,學生閲讀,初步明確中國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關係,同時也在小組競爭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問題導航:

A、火車是哪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為最早的火車提供動力的是什麼?

B、除火車外,這一次工業革命在交通領域還有怎樣的創新?

C、在科技人物風雲榜上,你會選擇誰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説明理由。

D、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當時中國的影響如何?

小組討論,由小組代表發言闡述。師適當點評與總結: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

①列強加緊對東方的侵略,發動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之路,洋務運動應運而生。

3、展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關鍵詞,學生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歷史回眸二:有人又説,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正在掙扎……

1、故事切入:展示1901年慈禧太后與汽車的'故事,學生閲讀,初步明確中國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關係。

2、問題導航:

A、汽車是哪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為最早的汽車提供動力的是什麼?

B、除汽車外,這一次工業革命在交通領域還有怎樣的創新?

C、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啟的電氣時代中,你又會選擇誰作為引領時代的風雲人物?簡要説明理由。

D、聯繫自己的生活,説一説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

藉助我們當今生活中來自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讓學生感受科技就在身邊。

E、聯繫中國史,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要點歸結:

①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中國人民掀起救亡圖存運動。

3、展示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關關鍵詞,學生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4、總結兩次工業革命學習要點,為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好鋪墊。

學習新課:

活在當下:“網絡時代的到來”

1、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的回顧,運用“範例導學”,展示出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學生結合教材自學。之後進行自學效果的反饋,讓學生回答一些比較簡單易懂的問題。並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生物工程)進行較為詳細的點撥,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

2、展示美國XCOR航天公司xxxx年開始用太空飛船搭載乘客進行太空旅行的相關新聞,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魅力。

3、展示相關材料,引導學生分析,進而總結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特點,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展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鍵詞,幫助學生加深印象,進一步夯實相關知識。

過渡:有人還説,第三次科技革命時,中國開始奮起!

思維提升:面對第三次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政府採取了哪些重要舉措?(提示:從政策、戰略、計劃等方面組織答案)再次聯繫中國史內容,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認識。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制定並實施“863計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鼓勵知識創新和科技發明,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未來:“科技之光”下的思考

師説明:三次科技革命給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科技之光熠熠生輝。但在輝煌的背後,人類不止一次地打開了“潘多拉盒子”:

出示組圖《大氣污染》《資源枯竭》《太空垃圾》《遭受核污染的人》等,以事實闡述以科技進步為核心的人類文明如何發展,已成為人類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重大課題。

小組探究:三次科技革命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我們應當如何全面地看待科技革命?)通過設問,培養學生的深度思維、學會辯證全面地思考與處理問題的能力。

精彩回放:

1、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也改變了我們人類的生活;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網絡犯罪等負面影響。

2、我國應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生產力,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我們還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趨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3、青少年要學習科學家勇於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祕的精神和品質,提高綜合素質,立志報國,為實現民族振興而努力!

直擊會考:

1、總結命題規律,幫助學生了解這部分知識如何考,以及怎樣備考等。

2、出示近年相關會考題目,讓學生直面會考,實戰演練,做到胸有成竹。

生答,師點評學生的作答情況。

課堂小結:

科技革命的累累果實,讓人們享受祖先無法企及的舒適、快捷、溝通無限的現代生活。而科技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只有全人類共同面對,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趨利避害,使科技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課後探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眾多成果中,你認為哪一項對當今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影響最大?請談談它的利與弊。

歷史教學設計4

【目標解讀】

1.記住: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論的主要內容;伽利略的重大成就

2.理解:

(1)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論的意義。

(2)物理學取得重大進展的原因

知識準備

1.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原因有哪些?

2.人文主義思想的含義是什麼?

3.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有哪些?(文藝復興以後,面向現實、重視實踐的風氣促進了近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知識形成

一、經典力學

(一)問題:閲讀本課第一目課文,思考:

1.17世紀物理學取得重大成就的歷史條件是什麼?

2.經典力學的奠基者──伽利略的傑出成就有哪些?有什麼重大意義?

3.經典力學建立的標誌、內容、特徵和意義是什麼?

(二)點撥:

1.17世紀物理學取得重大成就的歷史條件:(1)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反對盲從和迷信,提倡去創造、去發現,為把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創造了必要的條件;(2)宗教改革進一步摧毀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對科學革命發生了巨大的影響;(3)地理大發現又以實踐證明了地緣學説,未建立新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奠定了基礎。

2.伽利略最早倡導並以實踐實驗加數學的方法,他所謂的實驗是理想化的實驗。牛頓的方法是“歸納──演繹法”與從前的演繹法所不同的是,牛頓認為演繹的結果必須訴諸實驗確證。在二位大師這裏,實驗觀察和數學演繹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三)針對性練習:

1.牛頓曾經説過:“如果説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由於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努力,牛頓才有可能在已經準備好了的材料上建立其宏偉的經典力學大廈。這座大廈建立起來的標誌是

A。《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的發表

B。《物種起源》發表

C。《純粹理性批判》發表

D。《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

2.海王星的發現是根據

A、哥白尼日心説的推算

B、牛頓理論的推測

C、法拉第學説的計算

D、愛因斯坦對時間、空間屬性的解釋

二、相對論的創立

(一)問題:閲讀教材第二目課文,思考:

1.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背景是什麼?

2.相對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3.相對論提出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二)點撥:

1.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日常接觸的都是遠遠小於光速的運動,根本無法察覺到愛因斯坦相對論所描述的相對論效應:長度變短、時鐘變慢。但如果接近光速的運動能變成現實的話,一個以這樣的速度運動的人,在另一個靜止的觀察者看來就可能只是一條線。

2.牛頓力學和相對論的關係:牛頓力學(經典力學)的基本定律都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前提:物體運動是在低速情況下。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指出時間和空間隨着物質的運動而變化。要注意理解:相對論是對牛頓力學的既否定又發展。

(三)針對性練習:

3.相對論的主要內容不包括

A、 時間和空間是絕對不變的

B、 時間和空間隨着物質的運動而變化

C、 物質的質量隨着物質的運動而變化

D、質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4.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場偉大革命,原因是他

A、否定了牛頓的力學原理

B、借鑑了法國科學家的學説

C、揭示了時間和空間並非絕對不變的屬性

D、修正了能量、質量相互轉化的理論

三、量子論的誕生與發展

(一)問題:閲讀教材第三目課文,思考:

1.量子論誕生的背景是什麼?

2.量子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量子論是怎樣得到發展的?

4.量子論誕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二)點撥:

在量子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極大地促進了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學科的發展。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結合形成的核物理學,指導製造原子彈、氫彈和建立核電站。量子力學還為電子技術、半導體技術和激光技術等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針對性練習:

5.在宏觀世界中,看起來相同的物體總是可以區別的,但在微觀世界中,同一類粒子卻無法區分。例如:所有的電子的一切性質都完全一樣。下面哪一理論的提出。是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

A、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提出

B、相對論的提出

C、量子論的提出

D、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6.關於量子論和量子力學影響的表述,錯誤的.是

A、促進了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學的發展

B、標誌着人類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開始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

C、帶動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理等學科的理論發生的革命性的突破

D、深刻的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

知識應用

1、伽利略對天文學的貢獻不包括

A.發表《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B.自制天文望遠鏡

C.發現許多肉眼看不到的的天體

D.確定了勻速運動的新概念

2、牛頓力學體系不包括

A、二慣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B、物理學的相對論

C、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

D、萬有引力定律

3、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對人類的主要理論貢獻是

A、建立經典力學體系

B、發現落體定律

C、提出相對論

D、創立量子力學

4.19世紀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所以被看作絕對權威的理論,主要是由於

A.經典物理學日臻完善 B.根據萬有引力理論發現了海王星

C.人們認識的侷限性 D.經典物理學可以解釋一切自然現象

5.19世紀,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是

A.經典物理學不夠完善

B.經典物理學自身的侷限性

C.物理學出現一系列新發現

D.經典物理學僅能解釋地球上的物理現象

6.伽利略和牛頓都強調 ①實驗 ②實驗與數學的結合③相對論④量子論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7.下列哪一理論的提出,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

A.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提出 B.相對論的提出

C.量子論的提出 D.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8.愛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論是在

A.《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B.《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C.《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物種起源》

9.為量子理論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有 ①愛因斯坦②牛頓③玻爾 ④普朗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未來的某一時間,有一對20歲的孿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飛船以29萬千米/秒的速度飛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以後,當哥哥已經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時,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卻發現弟弟還是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你認為應該用什麼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

A.相對論B.量子理論 C.萬有引力定律 D.質量不變定律

11.下列科學家與其科學成就的對應關係中不正確的是

A.伽利略──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B.牛頓──經典力學體系標誌着現代科學的形成

C.愛因斯坦──物理學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論誕生,人類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

12.“使人類克服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知”指的是

A.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

B.進化論的提出

C.自由落體定律的提出

D.量子論的提出

13.右圖是四十集電視連續劇《尋秦記》的男主角項少龍,他穿越時空從21世紀到了秦朝統一前。這種題材的文學作品和影視節目盛行一時,能為這類作品和節目提供科學依據的是

A.基因改造工程

B.空間控制理論

C.相對論

D.量子論

14.有個物理學家説:“19世紀物理學大廈已經全部建成,今後物理學家只是修飾和完美這所大廈。”這所“大廈”的奠基者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頓 D.法拉第

15.“這一定律體現了天上運動與地上運動的統一性,它把天體運動納入到根據地面上的實驗得到的力學原理之中。這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偉大的綜合,也是人類認識上一次巨大的飛躍。”引文中“一次巨大的飛躍”指的是

A.電磁學理論的建立

B.進化論的出現

C.牛頓力學的建立

D.“日心説”的提出

16.閲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19世紀末,物理學家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質內部的微觀世界,放射線和原子被發現,另一方面擴展到整個宇宙。隨着光學等學科的深入發展,人們對在光速或接近光速運動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俄超出了經典物理學的範圍。物理學被稱為“晴空上漂浮的兩朵烏雲”的兩個無法解釋的難題,其一就是以太的不存在。這是的經典物理學賴以建立的絕對時空觀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請回答:

(1)經典物理學的基礎(代表)是什麼?

(2)19世紀時,經典物理學發展到何種程度?他所適用的範圍主要是什麼?

(3)19世紀末,物理學的發展對經典物理學提出了怎樣的挑戰?

(4)20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取得的兩項最重大的成就是什麼?它們與經典物理學的關係是什麼?

參考答案:

1—5:DBACB 6—10:CCACA 11—15:BDCCC

16

(1)17世紀牛頓創立的經典力學。

(2)到19世紀,在經典力學的基礎上,光學、熱力學、電磁學、天體物理學等新興學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把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推進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他所適用的範圍主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

(3)19世紀末,物理學的研究一方面對深入到物質內部的微觀世界,另一方面擴展到整個宇宙,超出了經典物理學的範圍,經典物理學賴以建立的絕對時空觀受到嚴峻的挑戰。

(4)量子理論和相對論。他們發展了經典物理學,彌補了經典物理學在宏觀的宇宙世界和微觀的粒子世界面前的空缺,為人類描繪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對整個人類的思維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歷史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理解農耕文明擴張的原因,瞭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並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繫,認識古代文明交往的總趨勢和表現。

重點和難點: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的早期聯繫是本節課的重點,

同時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表格描述)

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

圖片導入新課

觀察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概括文明區域範圍呈現的趨勢

第2課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一、古代文明的拓展

文明拓展的原因

通過識讀地圖,理解古代文明擴張是由農耕文明的優勢決定

文明拓展的方式

比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地圖,知道文明拓展的不同方式

文明拓展的影響

觀察拓展後的各文明地圖,認識古代文明各自的拓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

通過識圖,理解農業文明隨着時間的推移範圍擴大

講授新課

理解農耕文明拓展的動力

瞭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

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

呈現古代文明拓展的空間,引出古代的帝國

探究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繫

總結提升

二、古代世界的帝國

對外擴張

利用圖片,明確不同帝國的興衰發展、統治區域的變化等情況

對內統治

通過閲讀和解讀材料,歸納概括各帝國的統治政策和統治思想,得出帝國對前代文明的繼承與發展,促進帝國的穩定與發展。

歷史與反思

利用表格總結帝國的統治措施,戰爭雖然促進了文明的交流,但文明的交流大多是在和平情況下進行。

三、文明的交流

文明的縱向傳播

比較字母文字和楔形、象形文字,得出文明的傳播有利於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

文明的橫向傳播

通過早期中西交流的圖片和材料,得出文明的傳播有利於世界歷史發展從分散走向整體

課程小結

農耕文明拓展的潛能是前提,帝國是擴張的表現,文明的交流是農耕文明和帝國擴張的邏輯結果

瞭解古代帝國的時間和空間

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

歸納總結帝國的措施;理解文明之間的聯繫與繼承發展

瞭解文明的傳播方式

提升認識

歷史教學設計6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新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和教材,依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關於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創新工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精神及世界發展潮流編寫的,融於了現代教育理念。因此我們的教學理所當然應該依此指示精神設計。也就是説,更新教學觀念,落實四條原則:

1、開放性原則。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改變思想的參照系,擴大思維的空間,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黃濟《教育哲學》P119)。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求置中國歷史於世界環境之中,從更為廣闊的領域來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以更為現實的觀點來講解世界歷史和文化;適度向教材以外方面拓寬,引入體現時代性的史學新信息,加強與其他學科間交叉滲透結合。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尤其是發散思維。要求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增強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在教學方式上要求打破傳統封閉式教學,因教學對象、內容、環境等方面的不同而變化,並注意由課內校內延伸到課外校外。

2、民主性原則。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學行為民主,教態和諧、平易近人,多與學生“商量”,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

3、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性原則。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素質,智力能力,獨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和“學會學習”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點考慮。教師要重視“主導”作用,特別是採取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

4、發展性原則。要把教學的着眼點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研究學生的認知障礙,尤其是學習心理方面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推動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二)必須減輕學生負擔,澄清四個問題

新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其目的是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和諧的發展;新教材是從高中學生的實際出發編寫的,每個學生都可在其各自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新教材是以全面發展為基礎的,要求通過學習,使學生生產一種內驅力,從而增強自信、自立的能力,並由此獲得成功的體驗。新教材如何設計,使學生的學業負擔得以減輕呢?

1、要清除應試教育影響。長期以來,學校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嚴重地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這種傾向同樣存在於高中歷史教學之中。新教材的.教學設計如果不能改變應試教育的這種定式,仍然堅持單純的背誦名詞,記憶年代,增加作業量的做法,依然採取訂正、改錯,不斷重複知識點的教法,就不可能實現提高素質的要求。從素質教育要求看,記憶只是學習知識的一種行為習慣和技能。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學生由知識障礙、能力障礙和情感障礙所引起的矛盾,並且提供一種消除這些矛盾的捷徑。教師應在教育中發揮學生的個性、興趣和才能。所以,歷史教師必須從應試的模式影響中解脱出來,才能設計出最佳效果的教學方案,才能減輕學生負擔。

2、應正確認識系統性。歷史教學的內容是從人類的全部知識中選擇的。而歷史材料浩如煙海,無所不包,每個系列自成體系。如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外交等,各自內部又可分為一些小的系統。因此,每個時代歷史教材的內容都是自成系統的。編寫者按照當時的需要選定教材的內容,隨着社會的發展,視野與思路的變化,內容必須有所變化,這就成了新的系統。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按照這種相對系統,科學有序地進行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任務,切不可貪多求全,片面地理解系統性。比如,新教材一方面加強經濟史、文化史,尤其是科技史的內容,增加了中國現代史的內容,另一方面簡化了事件的過程或歷史現象的描述,加強了宏觀知識和理性知識,這是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的,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就不能把用於開拓學生視野的教學內容自成體系,層層加碼,把增加或刪去的點,擴大成線,連成面;這種把廣闊分散的點變成專深嚴密的線的做法,勢必加重學生的負擔。所以一個最佳的教學設計,必須正確認識系統性。

3、需要正確認識重點與難點。重點、難點的確定,對於教學來説至關重要,它關係到教師對教材的組織、內容的調整及資料的選擇。分清重點、難點可以幫助學生從複雜紛繁的歷史過程中理出頭緒,抓住中心環節,從典型的歷史事件中看到歷史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説,分清重點、難點是設計最佳教學方案的關鍵。目前,對於什麼是重點的理解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對於作為判斷重點的依據則基本上相近的。即認為教學重點是指教材中體現歷史基本線索、主要環節的那部分內容。教學難點就是教材中學生較難理解、較難掌握的那部分內容。由於教學重點不明確而增加學生負擔的事情較為普遍。我們認為在使用新教材時,教師必須重新審定教學重點,只有認準教學重點,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減輕學生負擔。我認為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教材重點:

第一,從事物的矛盾規律看,應該抓住歷史發展過程中起着領導、決定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或主要環節。

第二,從事物之間的聯繫看,要把一事物與他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關鍵點為教學過程中的着眼點。

第三,要圍繞當時形勢來確定教學重點。

4、如何理解彈性。“彈性”按其本意是想用一本教材能同時調動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水平較高的學生能感到滿足,讓水平較低的學生,經過努力也可以接受。這種一本多用的設想當然有它的道理。但是,這種“彈性”往往運用得不好,很多教學設計因此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水平標準不好掌握,“高”與“低”的界線不好界定,尤其是它的“亦此亦彼”的特性,使教師不易分辨。另一方面是由於教師的自尊心,一般地説,每個教師都希望以較高水平、較豐富的內容教給自以為較高水平的學生,所以“彈性”中往往是上彈較多,搞得教學設計中繁瑣龐雜,無疑加重了學生負擔。新教材“彈性”不僅表現在課文、文獻資料、圖表,而且表現在“閲讀與思考”,教師必須切實把握學生水平,改進教法,才能順利完成任務、實現目的。

歷史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愛琴文明、斯巴達和雅典、全盛時期的雅典、希臘奴隸制經濟的繁榮、希臘城邦的衰落、亞歷山大帝國。

通過比較斯巴達和雅典的異同,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通過分析亞歷山大東侵的後果,培養學生用唯物主義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並正確評價伯利克里、亞歷山大。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領略古希臘愛琴文明的深厚底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馬拉松戰役之精神美。

教學建議

“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是本課的重點。斯巴達和雅典是古希臘城邦國家中最強大的,但斯巴達和雅典屬於不同類型的城邦:兩者雖都是奴隸主統治的城邦,但斯巴達是貴族寡頭專政的軍事大國,被統治者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利;而雅典隨着社會的發展,平民上層(富商、船主和手工業作坊主)參政機會不斷擴大。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

關於亞歷山大,教師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對他作出評價。建議教師結合課文最後的思考題“想一想,你如何評價亞歷山大的東征?”啟發學生討論,以活躍課堂氣氛。學生髮言後,教師針對回答情況作一小結。

“全盛時期的雅典”是本課的重點,其中對伯利克里的評價是本課的難點。

由於雅典在希波戰爭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從戰爭勝利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隸充分發展了經濟。

在公元前5世紀中期伯利克里執政時期,雅典成為希臘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視發展工商業和移民,同時實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擴大了平民的權利,當時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峯。他還大力提倡文學、藝術,文學家和藝術家受到優厚待遇。在此時期,文化昌盛,出現大量不朽的文藝作品。

教師可在講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一目後,可畫一張表,逐條引導學生對這兩個城邦國家進行對比。

條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達位於希臘半島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

雅典位於希臘東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會結構

斯巴達:統治者,斯巴達人

雅典:公民,分為貴族和平民兩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達:雖然全體的斯巴達人是奴隸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權的只是其中少數奴隸主貴族,並帶有深厚的軍事鎮壓的色彩。

雅典:政權大權也掌握在奴隸主手裏,但隨着社會的發展,平民上層人物參政機會不斷擴大。

4、經濟制度

斯巴達:被征服居民都淪為國家奴隸,被分配給斯巴達人,併為他們種地。(在表格填寫完畢,教師可補充説明:斯巴達將全國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達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準買賣、轉讓。同時由“......種地”引申出斯巴達人經濟活動是農業。)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優勢,航海業、工商業、手工業頗為發達。

這樣,使學生對它們間的不同有一個清晰的整體認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和難點:

重點:斯巴達和雅典,希臘奴隸經濟的繁榮,雅典的全盛時期。

難點:對伯利克里和亞歷山大的正確評價。

教法設計:教授法、啟發誘導法、自學輔導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投影)

古代亞非文明發源於什麼地區?

(二)引入新課

繼亞非古代文明的興起,歐洲也出現了古代文明。希臘文明是歐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為中心的,那麼古代希臘的情況如何呢?

講授新課

播放《古文明發祥之一》視頻

(提問誘導)古代希臘的地理範圍是怎樣的?它以什麼海洋為中心?

明確希臘的地理範圍,愛琴海島希臘半島的位置,並培養讀圖能力。

一、愛琴文明(板書)

提出問題

愛琴文明的起止時期、發祥地及後來的中心分別是什麼?

讓學生帶着問題看書。

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板書)

1.兩個城邦(板書)

(啟發誘導)斯巴達和雅典都是什麼階級專政的城邦?

2.它們在政治、經濟上有何不同?

(過渡)公元前6世紀,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戰爭,其結果是波斯軍隊被趕出了希臘,這也使希臘空前繁榮起來,雅典進入了空前繁盛時期。

3.城邦的興衰(板書)

(投影)下列問題

(1)希臘經濟的繁榮主要指的是什麼?

(2)奴隸的來源是什麼?

(3)斯巴達的奴隸制經濟繁榮體現在什麼上?

(4)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繁榮體現在哪些方面?

(5)雅典處於全盛時期是在誰當政期間?(板書)

(6)我們怎樣看待伯利克里這個人物?(板書)

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7)希臘是如何衰落的?

(過渡)希臘衰落時,它北部的馬其頓國強大起來。後來成為一個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三、亞歷山大帝國(板書)

1.馬其頓國什麼時候控制了希臘?

CAI演示《亞歷山大東侵路線圖》,回答問題。

(提高學習興趣,對亞歷山大帝國及東侵有整體的正確認識。)

2.亞歷山大帝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它的版圖包括幾大洲?首都在哪?亞歷山大東侵結果如何?

3.亞歷山大帝國的命運如何?

4.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如何?

在教師啟發下回答,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5.亞歷山大是怎樣一個國王?怎樣看待亞歷山大東侵?

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臘,知道了當時兩個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達和雅典,雅典處於全盛時期以及希臘衰落後,亞歷山大帝國的強盛。

板書設計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臘

二、古代希臘城邦的興衰

1.兩個城邦

2.城邦的興衰

(1)希臘奴隸制繁榮

(2)雅典的全盛時期(伯利克里當政時)

(3)希臘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1.馬其頓控制希臘

2.亞歷山大帝國和亞歷山大

(1)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

(2)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

歷史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時間及實質、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新航路的開闢:哥倫布、達伽馬、迪亞士、麥哲倫。

2.能力培養: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及突出表現。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文藝作品的分析,初步領會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培養透過現象看事物本質的能力。新航路開闢的過程,就是西歐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發現的過程,它使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新航路的開闢者,既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尋常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實質和進步作用有所瞭解,還應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而堅定自己積極投身先進文化事業的信念。要求學生結合開闢新航路的動機和取得的成果,結合開闢新航路的後果進行思考,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鄭和遠航等史實的穿插對比講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文藝復興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開闢的經過。

難點: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興起的先決條件及其階級實質。對開闢新航路作出恰當評價。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回顧14世紀~16世紀歐洲在政治經濟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然後指出:這時歐洲發生巨大變化的又一個標誌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由此引入新課。提問:什麼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為什麼首先發生在意大利?

一、文藝復興

14世紀意大利最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併產生了最初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隨着自身力量的增強,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張;14世紀的意大利是一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首先在意大利發展起來,所以與它相適應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現在意大利。隨着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意大利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文化科學知識,他們渴求擺脱教會對於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縛。他們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來考察一切。他們相信並且頌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力量和人的偉大,認為人可以創造一切。他們讚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學和理性。這種從人出發而不是從神出發思考問題的思潮被稱為什麼?(人文主義)從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文主義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思潮。那它為什麼被稱為文藝復興呢?文藝復興表現最突出的領域是哪兩個?(文學和美術)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領域傑出的代表人物是--(詩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羅倫薩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青年時代他是在博覽羣書中度過的,除拉丁文、修辭學以外,他對詩學、神學、歷史、天文、地理、音樂、繪畫等都作了研究,從而使他成為那個時代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學者,為他日後的從政活動和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02年,但丁被代表羅馬教廷的反動勢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後客死他鄉。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術領域的成就。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美術領域最的藝術家是誰?(達芬奇)達芬奇所畫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現實人物為藍本的,所歌頌的是人的現實美好的生活,這些作品都體現了人文主義者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

15-16世紀,文藝復興發展到歐洲的其他地方。英國的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創作了三十多部劇本和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代表作《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莎士比亞不僅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壇上的巨匠,西方文藝評論界把他同荷馬、但丁和歌德並稱為世界四大詩人。莎士比亞畢生主要獻身於戲劇事業,他的`寫作題材廣泛,一身兼為悲劇、喜劇和歷史劇作家,各方面都碩果累累,這一點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劇家和喜劇家。與新舊交替時期的先驅但丁相對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富於現實主義色彩,這也説明文藝復興運動正在深入,時代正在前進。莎士比亞與中國的大戲劇家湯顯祖同處一個時代。

一、新航路的開闢

15世紀,隨着商業的發展和貿易的日益擴大,西歐國家對黃金的渴望更加強烈。但是,西歐的貴重金屬礦藏很少,開採也很慢,為了尋求黃金,歐洲人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東方。為什麼呢?(《馬可·波羅行紀》內容的影響)《馬可·波羅行紀》中,把東方描寫得富麗繁華,介紹中國和印度是"黃金遍地,香料盈野",這對憧憬黃金的歐洲上層分子有很大的誘惑力,因此,他們不惜冒着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到東方去尋求黃金。另一方面,歐洲貴族親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東方的珠寶、瓷器等販運到歐洲而大獲其利,這更堅定了他們去東方尋金的決心。但是,為什麼要開闢新航路呢?15世紀前葉,東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陸路,從小亞西亞出發,沿黑海、裏海經過中亞到達中國和印度;第二條是經敍利亞、兩河流域抵波斯灣,換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國;第三條是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出紅海,經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國。當時,紅海以東和地中海一帶的貿易,分別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壟斷,後又被奧斯曼帝國所控制,它的統治情況如何呢?(奧斯曼帝國阻礙東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諸國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尋找到一條繞過地中海東部,開闢直達東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瀕臨大西洋的兩個歐洲國家,他們無力加入歐洲大陸的爭奪,特別希望獲得海外的財富,最熱衷於探尋新航路。當時人們具備了遠洋航行的條件了嗎?(學生看書答:地圓學説的流行、航海技術的發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紀末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這為組織大規模遠航提供了條件,同時兩國的造船業和航海業較發達,當時地圓學説在歐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學家繪製的世界地圖,把印度和中國畫在大西洋對岸,並斷定從歐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達東方。15世紀歐洲已能製造適於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國人發明的羅盤針,14世紀已普遍用於航海事業,使遠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尋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師指圖講解:葡萄牙人探尋新航路的方向是向東。

(1)1487年,迪亞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的最南端。這是探尋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國王認識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東航行可以到達亞洲,因此,就把這個地點稱為"好望角",這次航行證明了大西洋與印度洋是相通的,為達·伽馬的探尋新航路準備了條件。

(2)1497年~1498年,達·伽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從里斯本出發,沿迪亞士開闢的航路南行,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前進,進入印度洋,到達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後由阿拉伯人領航,順利渡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卡里庫特。返航時,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絲綢、寶石等物品,他們帶來的收益高達航行費用的60倍。繼葡萄牙之後,西班牙也積極進行航海擴張,並且選擇了西進的路線。

(3)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從西班牙啟程,橫渡茫茫無際的大西洋,經過69天的艱苦航行,終於到達古巴、海地,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地安人"(印度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下來。哥倫布直到死一直誤認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後來,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所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於是這個大陸就被稱為"亞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尋新航路的是麥哲倫。他率領的船隊最終完成了環球航行。1519年,麥哲倫帶領5艘船,262人組成的遠航船隊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後人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進入另一片遼闊的海洋,因沿途風平浪靜,航行很順利,麥哲倫高興地把這片海洋稱為"太平洋",麥哲倫的船隊在太平洋上航行三個多月,很多船員因飢渴而死去。當船隊到達菲律賓羣島時,與當地土著居民發生衝突,麥哲倫在衝突中被殺,其他船員逃出後繼續航行。他們繞過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這時只剩下一隻船和十幾個人了。這樣,人類第一次實現了環球航行,從而證明了地圓學説的正確性。新航路的開闢有什麼意義呢?(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新航路開闢後,密切了世界各大陸之間的聯繫,從此,世界結束了彼此孤立的狀態,聯成一個整體,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開始了。這四次重要的遠航,大都發生在15世紀末,在同一時期,我們中國也曾有過遠航的壯舉,可以請同學思考、對比世界的四次遠航與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在目的、規模、後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開闢以後,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歷史教學設計9

今學期我擔任歷史教學,歷史教學總結。由於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最初接觸教學的時候,我還不懂得了解學生對教學的重要性,只是專心研究書本,教材,想方設法令課堂生動,學生易接受。

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剛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同學們還不能適應。另一方面,有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佔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教學效果不如理想。從此可以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工作總結《歷史教學總結》。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説:“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讓他們更瞭解歷史,更喜歡學習歷史。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無論成績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向前輩學習,爭取進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由於經驗頗淺,許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在各位領導老師,前輩的指導下,取得更好成績。

歷史教學設計10

一、課程目標

瞭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四、教學過程

導入:

討論:如果你是皇帝,你將如何選拔人才為你所用?

科舉制的誕生:

學生對比學習:隋唐以前的選官制度和科舉制

科舉制的完善:

學生設計:科舉制發展線索圖

科舉制的影響:

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

方案一:討論:在此之前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現今的選官制度對比

方案二:課堂小論文:科舉制度之我見

方案三:同學們瞭解了我國古代的考試製度以後,請你想一想: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製度和考試的形式有什麼合理化的建議嗎?能否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製作一份有關的建議書或計劃書。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

歷史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本課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所講內容。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這節課是大家進入國中以來的第一節歷史課,對於歷史,大家並不陌生,國小的社會課本和日常的電視劇向我們講述了許多歷史知識和歷史故事,下面請大家結合自己所接觸的歷史知識,談談:什麼是歷史(歷史指的是什麼)?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教師提示關鍵詞語:過去、現在、將來)

師生共同歸納:歷史指的是人類社會過去發生的事情。(強調重點詞語:人類、過去)

問:那麼,人類是怎樣誕生的?歷史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我國的歷史最早又是由誰創造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人類的誕生

1.關於人類的起源

古今中外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説,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説呢。能為大家講述一下嗎?

學生積極踴躍的講述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説。(西方上帝造人傳説、中國的女媧摶土造人、盤古開天闢地等等。)

師:關於人類起源,無論西方的上帝造人還是中國的女媧摶土造人都是神話傳説,並不真實可靠,那麼人類到底是怎樣誕生的呢?

2.勞動創造人

師講述:馬克思曾説過:“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經科學考證證明:人類是由類人猿經過漫長的勞動演變、進化而來的。

問: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誰呢?

生:讀課文回答:元謀人

二、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

問:元謀人作為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並要求識圖《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圖,指出:元謀人生活的地區。

生答:170萬年,雲南省的元謀縣(長江流域)。

師歸納: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它的發現揭開了祖國大地歷史的新篇章,使我國成為一個歷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國。

問:請同學們據《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圖指出,除元謀人外,我國境內還有哪些遠古人類遺址?

生識圖回答:北京人、山頂洞人遺址。

問:北京人、山頂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歷史,生活在什麼地區呢?

(開展競賽活動:迅速閲讀看誰回答的即快又準)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萬──20萬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頂洞人/3萬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師歸納:除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外,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遺址從南到北,分佈很廣。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問: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又是怎樣生活的呢,下面讓我們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體貌特徵

投放古猿、北京人、現代人頭像幻燈片,要求:比較三者的頭部有什麼區別,指出北京人同現代人相比,有什麼特點?

生識圖後自由發言。

師生歸納: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

問:北京人既然保留着猿的特徵,但我們已經稱之為人了,這是為什麼呢,它又説明了什麼問題呢?

(教師提示:指出人和猿/動物的根本區別──會不會製造工具)

生答:説明北京人已經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了。

2.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生產工具

(1)問:北京人使用哪些生產工具呢?

生讀課文後回答:石器、木棒、天然火

師投放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和天然石塊,讓學生加以區別以加深印象理解。

問:北京人又是怎樣製造石器和木棒的`呢?並請同學們分析:北京人制造的工具有什麼特點?

生答:用石塊敲打而成;把樹枝砍成木棒。

特點:簡單、原始、粗糙

師強調指出:打製石器。並指導學生閲讀課後知識卡。

(2)天然火

教師首先解釋何為“天然火”: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火種。

問:請同學們想象,天然火生成的方式或來源有哪些?(結合文中動腦筋: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種的?)

生思考討論後自由回答。

問:請同學們結合現實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幹什麼呢?

生想象後回答:照明、防寒,燒烤食物,驅趕野獸。

師投放“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幻燈片,歸納指出: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3、北京人的羣居生活

投放《北京人的生活》和《北京人生活時期的動物》圖片,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問題分解:北京人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他們的事物來源有哪些,他們又是如何獲取食物的?)

學生想象討論,自由發言。

師生共同歸納: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靠採集、狩獵為生,依靠集體的力量生存下來。過着羣居生活。

師:我們的祖先北京人正是在險惡的環境裏,憑着極原始的工具同自然進行着艱苦的鬥爭,不斷進化、進步。那麼,十幾萬年之後的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四.山頂洞人

投放“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山頂洞人的骨針和裝飾品”、“山頂洞人的生活”圖片,要求學生結合圖片自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指出: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1.結合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指出,山頂洞人在體質特徵方面有什麼變化?(模樣同現代人基本相同)

2.識“山頂洞人的骨針和裝飾品”圖,説明山頂洞人在製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進技術?並舉例説明(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例骨針)

3.在用火方面,山頂洞人獲取火種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麼不同?(會人工取火)

4.識“山頂洞人的生活”圖,説明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怎樣形成的?(按血緣關係結合的氏族)

學生閲讀課文自由回答,然後師生共同訂正歸納總結,填寫圖表。

課堂總結、鞏固:

同學們,大家通過今天的學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學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在前一節歷史課上,我們學到了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從中我們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採集和漁獵,以採集為主。現在,我們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圍的人討論一下,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現在請同學們回答的是:一、這種不便表現在什麼方面?二、怎麼樣能夠避免這種侷限性?

[學生想像、討論]……

[學生回答]僅靠“採集”為生,有很多侷限性,首先,要受到季節的影響,像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災、旱災等,可能生存就成問題;第三,由於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斷變更生活場所,而這種場所的變更在實際中盲目性很大……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

(問題回答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地加以引導)

[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回答了以“採集”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處及解決辦法,既然,我們提到解決侷限性的最好辦法是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那同學們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導入框中關於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穀粒並把它種在田裏的神話傳説能否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學生回答]原始人類在長期的採集過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出現了。雖然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傳説不可盡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長過程給先民以啟示,這一點應是確信無疑的。(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教師指導]下面,我們閲讀一下課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學生閲讀]……

[教師講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作工具,教民種植。那麼,這裏所説的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我們説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分、土壤、植被狀況。這種地理環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餘姚發現的。距今約七千年。從考古發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製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於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於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見的是骨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8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穀,這説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史上是最早的。現在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説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説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師提問]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又能説明什麼呢?

[學生回答]説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着定居生活。

[教師引導]還能説明什麼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還能説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識。

[教師講解]對,説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幹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窪,潮濕温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幹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築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板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樑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

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把幹欄式房屋放大圖與西南少數民族居住架子樓相比,對照講解,這樣,效果更好些)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那麼,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從食物來源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野生植物果實為生,輔之以漁獵;而河姆渡人則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裏;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從社會分工的情況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正處於最原始的社會發展階段,沒有明顯的社會行業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之分。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關於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我們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寫在黑板上:

[板書]1.使用磨製石器、耒耜

2.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築幹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5.飼養家畜

6.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學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歷史,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兩目看一下,按照學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教師講解]同學們,在填過後兩目內容之後,我們再來把知識更加系統一下:我們學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我們看課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鈎”圖,這説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現的骨制箭頭、魚鈎和魚叉等,標誌着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佔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呈圓形,但特別低。

其實,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遺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築形式。這種“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發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築的建築。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每間房屋的面積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牆壁下都是用坑壁作牆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築的。牆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

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着拌泥的草,以便抵禦風雨。課文中關於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圖是“半坡出土的紡輪”,這是1955年在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它是我國古代發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杆,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並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另外,在半坡以後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教師可以邊講邊用實物示範)。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想一想,再和同學討論一下,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有什麼影響,進而聯繫到在建築房屋時,飼養家畜時,各有什麼影響?(此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築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温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温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築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幹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教師提問]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係?

[學生回答]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該問題可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教師講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裏,我們首先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一、大汶口原始農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具有磨製石鐮、石鋤等。二、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了更大進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其次,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於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係。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後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餘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着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選幾個代表表述。

這幾個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財產、階級。

學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是指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它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一個典型代表。從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磨製石器、製作耒耜、種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築房屋、製作陶器、玉器和原始樂器等技術。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進入原始社會中期階段,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很大進步,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使答案更完整、準確)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參照“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問回答。

“私有財產”和“階級”,可讓學生對比前面學過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特點,得出財產的分配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發生了本質變化的結論。(具體答案略)

歷史教學設計12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

②瞭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 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 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製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 ”,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 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 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 )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時期,經濟重心已從( )流域轉移到( )流域。( )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 )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明了新農具“ ”, 還出現了( )。原產越南的( )由 福建推廣到江淮 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 ),( )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 )在南方逐漸普及,( )成為著名的瓷都。(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

4、( )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 )、( )、( )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現了眾多的( )行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 )身份相對自由,( ) 文化生 活也豐富起來。( )、( )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歷史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原因,講述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理解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

【難點】

蒙古滅西夏與金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法。

教師展示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詞,並提出問題:詩詞中有這樣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描寫了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績有什麼呢?學生回答:統一了蒙古。接着教師追問:在此之後蒙古又展開了哪些戰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之前所學思考:面對蒙古草原分裂割據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樣的舉動?

學生回答:1206年,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同時被擁立為大汗。

教師追問: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之後,如何使蒙古族發展壯大的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後,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編制組織起來,平時生產,戰時出征;組建了一支有一萬人的護衞部隊;建立了司法機構;創制蒙古文字。

(二)過程

教師出示《蒙古滅西夏與金》的示意圖,並提問:隨着時間的發展,蒙古統一全國的條件漸漸成熟,那麼蒙古統一全國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學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領蒙古軍隊進攻西夏,1227年西夏滅亡。之後蒙古和南宋結盟,南北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

教師補充講解:在成吉思汗率軍進攻西夏時,在六盤山去世,西夏與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所滅

教師追問:在蒙古滅西夏與金的`過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麼做的?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於西夏曾與金交惡,金朝拒絕支援西夏。南宋不顧北宋滅亡的教訓,與蒙古聯合夾擊金朝,導致金朝滅亡。

教師繼續提問:這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脣亡齒寒,做事目光要遠大,不要侷限於當前的利益。

(三)意義

教師展示《蒙古滅西夏和金之後的形勢圖》,並提問:蒙古滅西夏和金的歷史意義何在?請同學們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之後派小組代表回答。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金朝滅亡後,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蒙古軍隊南下進攻南宋,雙方之間的戰爭前後持續了40多年。

教師展示史料,並提問:面對強大的蒙古,為何南宋遲遲未能攻下,請結合史料及所學談談你的認識?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

1.蒙古善用騎兵,但宋軍善於守城戰和水戰,宋軍可根據地理形勢對抗蒙軍。

2.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得蒙軍損兵折將。

3.宋朝人口數量龐大,故和蒙軍保持了長久的對峙局面。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複習本節課所學。

作業:成吉思汗的繼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國後的措施有哪些?課下蒐集資料,下節課交流討論。

四、板書設計

歷史教學設計14

教學設計思路:

結合“説明文閲讀指要”,學會閲讀説明文。

一、明確説明對象。

任何一篇説明文都有確定的説明對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確説明對象,有助於明確目標,抓住重點,集中閲讀注意力。

1、請問本文的説明對象是什麼?它屬於事物還是事理?

2、試舉出我們學過的另外的説明文,並指出它們的説明對象。

二、説明的順序和方法。

這有助於幫助我們把握作者介紹説明對象時的思路和技巧。

1、請説明整篇文章的説明順序。

2、請説明各個部分的説明順序。

3、試列舉本文的説明方法並舉例。

4、試列舉我們學過的其他説明文,並説出它們的説明順序。

三、概括對象的特點。

閲讀説明文是為了蒐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識),説明文中部分語言是為提供信息(知識),另一部分語言則是為了幫助説“明”信息,以幫助讀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説明對象的特點,其實就是找出並提煉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幫助説明信息的語言。

1、請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如前言部分説明了語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於:

功能是:

重要性:

2、請在100字以內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四、精讀文章局部。

A、精讀文章第一部分,回答問題:

1、“單信號”時期和“雙信號”時期是如何劃分的?

2、最早達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還是純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發生了哪些變化?

B、精讀文章第二部分,回答問題:

1、“工業化”和“農業化”在語言生活中有什麼區別?

2、根據共同語範圍的大小不同,共同語可分為幾種?分別是什麼?

3、工業化時期為什麼要確定和普及共同語,怎麼做?

4、漢語的文言文在現代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為什麼?

C、精讀文章第五部分,回答問題:你認為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應怎樣進行自我完善,才能跟上瞬息萬變的歷史步伐?

歷史教學設計15

【微課內容分析】

本節微課是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第3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2子目“選官制”的內容。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建樹,是本節課的重點,而對此的理解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這是確定科舉選官制為本節微課講授內容的主要依據。

【學情分析】

首先,學生對一些重要歷史概念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和表面,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鍛鍊,使認知由淺入深、由表及裏。

其次,學生的一些學習能力還不完全具備,在對歷史問題的分析、判斷、評價等方面尚有欠缺。這些都是學生目前學習中的難點,需要通過老師的引導逐一解決,使能力獲得提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世卿世祿制,察舉與徵辟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歷史概念。

學生通過對中國選官制的演變歷程的學習,鍛鍊梳理知識的能力。通過對科舉制創立的特點和積極意義的分析,培養分析問題和評價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微視頻課學習,對自己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加深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學習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發展和演變,是根據時代的需要而制定和不斷調整的。

古代的制度為我們今天也提供了歷史借鑑。

【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與完善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作用與影響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一,微課導入: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標誌之一——科舉選官制的創立。科舉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結束,歷經1300多年。這節微課我們就從背景、創立、演變、特點和影響五個方面來學習科舉選官制。

設計意圖:以解讀課題導入,既點了睛又交代了任務,同時還希望能起到激趣、凝神的作用。

二、微課講授:關於科舉選官制的.五方面的講授,依次是背景、創立、演變、特點和影響。其中,背景和影響兩部分有所側重,創立、演變和特點這三方面稍略。

設計意圖: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為出發點,五方面內容的設置呈現一定的邏輯關係;注重設問的技巧與作用,抽絲剝繭,深入淺出,希望能對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所幫助。

三、微課結語:“一言概之,科舉選官制的創立統一了價值,延續了文化;促進了教育,培養了人才;穩定了政治,推動了發展!同學們,今天的微課——關於科舉選官制我們就學到這裏,再見!”

設計意圖:既結束了本課,又呼應了導入,既學到了知識,又略有回味。

標籤:教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