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歷史1.2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歷史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歷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識記與理解:

記住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名稱,建立時間及建立者,瞭解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概況,理解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知道辛亥革命發生的過程及相關事件,瞭解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及概況,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及三民主義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和探討辛亥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使學生逐步掌握對歷史事件的客觀分析方法,進一步加深對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鬥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重點難點】

重點: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三民主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難點: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及三民主義。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研讀課標與教材,撰寫教案,製作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學生了解、收集有關孫中山和武昌起義的故事(包括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課、讀書指導、討論等多種方法相結合。

【教具(媒體)】

電腦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程】

導入新課:

(用電腦屏幕顯示孫中山像。師問)請看,他是誰?(生答孫中山。師又問)知道他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嗎?(生答辛亥革命。師引導)這場革命是怎樣組織發動的?結果如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顯示或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一、辛亥革命的醖釀

(師講)“醖釀”是一個組織和準備的過程,包含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組織的建立、革命指導思想的形成、早期革命活動的`開展等內容。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一個革命團體的建立。

(師講)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由於清王朝的腐敗,清軍慘敗。在此嚴重危機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愛國志士積極行動起來,開始了救國救民的抗爭。(課件顯示。同時要求學生邊看書邊回答。)

1、興中會-----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時間、地點、建立人、宗旨、性質

(師指出)興中會的成立,標誌着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之後,全國各地紛紛建立革命團體,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

2、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時間、地點、聯合的革命團體、領導人、政治綱領、機關刊物、性質、意義

(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本節的重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共同解讀)在這裏,“韃虜”是指滿族統治者,而不是指整個滿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的統治;“建立民國”就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就是國家通過核定地價徵收地租税,同時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總之,因為人民痛恨清政府,所以這個綱領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

(過渡)在《民報

歷史教學設計2

課程標準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瞭解人類早期文明產生的自然地理環境。

2.瞭解佛教的產生與傳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2.瞭解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體系完備的法典。

3.瞭解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熟悉教材,蒐集有關資料和個人感興趣的問題。

2.師生互動交流、查疑解惑,學生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體驗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古代埃及金字塔,感受人類文明的偉大。

2.通過分析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種姓制度,使學生認識其體現的階級本質。

3.通過了解佛教的產生及教義,體會古代印度的哲學思想反映的社會現實。

4.體驗遠古文明藴含着的人文精神對今天人類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重點難點]:

重點:亞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都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

難點:佛教是如何在種姓的印度社會興起,學生理解有難度。實現師生、生生間互動交流,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問題導入)

提問:同學們知道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嗎?

我們曾瞭解古代中國的悠久歷史,今天一同走近這三大古國。

二、 推進新課

(一)神奇的金字塔

1、説起古埃及,你會想到哪些形容詞來形容它呢?説明理由。

2、古代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説過這樣的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賜”,大家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發表自己的見解)

3、講述埃及的統一

統一之後的古埃及法老是最大的奴隸主,代表整個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掌握各方面的國家大權。

4、如果大家有機會到埃及去旅遊,你會去遊覽哪些景點?

古埃及的象徵性建築——金字塔(出示圖片,創設情境)。

(結合蒐集的資料介紹:修建、內部結構、神奇之處、數字之謎等)

5、因為它的雄偉壯觀所以被尊為“世界七大奇蹟之首”,而且在歷經4500多年之後依然存在,這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奇蹟,它體現了古埃及人民偉大的智慧和創造力。但同時它也是古埃及法老實行專制統治、殘酷壓迫農民和奴隸的最好的見證。

(二) 《漢謨拉比法典》

1、(出示“空中花園”圖片)這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知道是哪一個嗎?

2、請同學介紹,講述空中花園的故事。

3、巴比倫文明源於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它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的位置。當地最古老的居民是蘇美爾人,大約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此建立了政權——古巴比倫王國。為了有效地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古巴比倫王國的第六代君主制定了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

這是一部怎樣的法典呢?

(閲讀課後材料,知道法典在同等級實行同態復仇法,不同等級間維護高等級的利益,體會和理解法典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4、這部法典是現存的第一部體系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對人類的貢獻很大。除此之外,兩河流域的文明影響深遠,希臘人從這裏學到了數學、哲學,猶太人學到了神學,阿拉伯人學到了建築學。但是在伊拉克戰爭之中,古老的文明成為戰爭的犧牲品。很多的博物館在戰爭中遭到搶劫、文物流失。隨之流失的是我們古老的文明和歷史。

(情感教育,珍愛和平,反對戰爭)

三、“種姓”的國度

1、説起人與人的社會地位的不公平,古巴比倫還不算厲害的,古印度的等級制度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印度吧!

2、閲讀課文,瞭解種姓制度的等級。體會古印度社會等級分明、界限森嚴的現實。

直到今天,在印度仍隨處可見種姓制度的影子,賤民被高種姓人歧視,生活貧困。印度10億人口中,賤民人數仍佔1.6億,其中2/3的人目不識丁,只有7%的'人能喝到潔淨的水。雖然印度政府在法律上廢除種姓制度,但很難根除沉澱幾千年的思想,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

3、其實早在公元前6世紀,有位古印度的思想者已經在思考當時印度社會眾生平等的問題了。同學們知道他是誰嗎?(由學生介紹佛教誕生的故事及相關情況)

4、佛教是當時印度社會反對種姓制度眾多思潮中的一個派別,他提出了什麼樣的理論依據和種姓制度相抗衡呀?(佛教的教義)

5、針對這樣的教義,如果你是古印度的統治者,你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佛教?

(學生各抒己見)

6、由於統治者們的認同,佛教發展很快,並且廣為傳播。我們中國的佛教就是在漢代從古印度傳入的,對古代中國文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用。並由中國傳播到朝鮮和日本,成為世界性的大宗教。

[本課小結]:

(出示地圖)根據地圖將四大文明古國填到相應的位置。

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共同之處?(產生於河流)

為什麼?(思考、討論、闡述,達成共識)

[課後作業]:

從四大文明古國中任選其一,就相關內容動手製作一張板報。

歷史教學設計3

一、歷史背景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歷史條件:

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三、原因廣度:

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

→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藉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繫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範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係,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係。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侷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鬥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侷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曆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係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係與民族關係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複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覆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儘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説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説明瞭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鬥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鬥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説明鬥爭的曲折複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説明這種鬥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着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説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裏,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準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準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準(2)人民羣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準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歷史教學設計4

“和同為一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係,瞭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係。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係。難點是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

【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歷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地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首領――“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麼獲得各族的尊重?唐朝與哪些民族保持了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5課。

3、講授新課

唐朝的哪兩位皇帝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機構?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1)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2)生產:遊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崇尚戰功,軍法很嚴,戰時前隊皆死,後隊方進。以戰死為榮,幾代都戰死的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1)介紹松贊干布。

(2)學生思考並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麼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説是先皇帝的舅宿親?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二、回紇、靺鞨、南詔的興起

歷史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命前夕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成長和新貴族的出現;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蘇格蘭人民起義;1640年議會鬥爭;納西比戰役;查理一世被處死和英國宣佈為共和國;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1688年政變;《權利法案》的頒佈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能力培養:

①引導學生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原因,從而初步認識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

②通過分析克倫威爾在歷所起的作用,提高學生辯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

①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一個反覆、曲折的過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是人類歷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

②資本主義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較,是人類歷的又一重大進步。但資產階級革命終究是用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的革命。

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難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新航路開闢後,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利用它處於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積極開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但是,當時統治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要xx束縛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專制統治,必須實行革命。今天,我們就學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變成擁有廣大殖民地的海上強國了。市場擴大了,財富來源增加了,同時國內工場手工業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當時英國的封建經濟基礎瓦解了,但是保護它的上層建築卻不願自動退出歷史舞台,成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阻礙。這是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君權神授”下的英國

查理一世繼位後,仍然獨斷專行。由於議會不同意他隨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議會,結果形成多年無議會統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揮霍無度。國王徵收各種苛捐雜税,壓榨勞動人民。大量工人失業。農民反對封建壓迫,要求取消地租,獲得土地,革命運動蓬勃興起。城市平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為生活所迫時常xx。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使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運動的推動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結成聯盟,反對封建統治,並取得對運動的領導權。

二、查理一世命喪斷頭台

首先起來反抗查理一世統治的,是蘇格蘭人民起義。查理一世為了籌劃軍費,鎮壓起義,被迫於1640年恢復長期關閉的議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起來,利用議會同國王進行鬥爭,他們要求限制王權,取消國王的專賣權,監督國王和大臣的活動。國王和議會最後決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內戰結束後,在人民的壓力下,議會和軍隊組成法庭審判查理一世。判決他為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國家的敵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白廳(王宮)廣場被處決。

三、《權利法案》的頒佈

共和國成立後,克倫威爾獨攬大權。竭力維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甚至掉過頭來,同人民為敵。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主”,成了英國的無冕,共和國名存實亡了。1660年5月,流亡法國的查理二世被迎為英國國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面對着復辟王朝的高壓政策,人民羣眾從不滿發展到武裝起義,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也無法容忍復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變現狀。但是,他們已經脱離了人民,害怕人民,不敢依靠和發動人民通過革命的手段去xx復辟王朝。他們就向封建貴族妥協,於1688年發動了政變,xx了詹姆士二世的復辟王朝。荷蘭執政威廉當了英國國王。

為了限制君主的權力,英國議會在1689年通過了《權利法案》。提問:(1)英國議會制定《權利法案》的目的是什麼?(2)《權利法案》起了什麼作用?《權利法案》確定了議會的大權,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是英國政治的重要文件之一。這樣,經過半個世紀的鬥爭,英國終於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然後教師歸納總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世界意義)

歷史教學設計6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古代史----隋唐文化。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隋唐時期就是我國文化又一個高峯期。

2、本章知識點包括:隋唐時期的書法、繪畫以及石窟、音樂、舞蹈等藝術成就;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敦煌莫高窟的藝術成就等。

3、教學目標

⑴識記和理解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顏真卿的書法碑帖圖片,使他們認識到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書法藝術在唐朝已進入黃金時代

⑵能力與方法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作品,瞭解他們的成就,判斷他們各自的創作特點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

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明而自豪,立志於民族復興偉業;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鑑賞能力,誘發他們對祖國傳統書法、繪畫藝術的興趣和愛好。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隋唐時期的藝術成就(“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是重點子目)

難點:“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二、教法設計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採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國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繫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後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鑑於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隋唐時期的歷史現場,新穎別緻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隋朝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叫做什麼?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的雕版印刷品是什麼?唐詩繁榮的情況怎樣?哪三位詩人的成就最突出?過渡導入:剛才大家所回答的是隋唐時期科技、文學方面的成就,今天則要學習隋唐時期在書法、繪畫、石窟、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藝術成就了。其中,敦煌莫高窟還成了中外旅遊者嚮往的名勝古蹟和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

[新課講授]

一、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採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後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莫高窟位於今天什麼地方?它的大部分洞窟開鑿於什麼時期?為什麼説它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學生完成40頁“練一練”: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主要是因為(c——有大量壁畫、彩塑,精美而生動)。教師過渡講解:莫高窟所保存的文物,有許多就是書法、繪畫的藝術精品。它們也能反映隋唐時期在這兩個方面的輝煌成就。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後聯繫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二、盛大歡騰的樂舞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隋唐時期樂舞,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採用有利於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霓裳羽衣舞》,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瞭解隋唐時期樂舞,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

三、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我採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並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欣賞一些書法繪畫作品的錄象再現隋唐時期藝術的輝煌,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書法和繪畫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後我通過設計問題:“今天的人才市場裏,常看到一些用人單位招聘條件之一是要求應聘者當場書寫一段文字。他們認為“字跡可以反映人品。”你認為這種做法有沒有歷史依據?”一步步誘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

歷史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一、瞭解孫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和武昌起義的歷史影響等

二、通過觀察想象當年加入同盟會的儀式、武昌起義的緊張情景等插圖,體會三民主義的實際影響以及辛亥革命在民眾中產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比較同盟會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的聯繫與區別,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歷史聯繫與本質區別。

三、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的發揚光大;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張揚。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將鼓舞我們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教師講授法圖片分析法提問啟發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南京又稱金陵,自古被譽為虎踞龍盤的帝王之地,有詩為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老師就曾經在南京這座美麗的城市裏生活過三年,拍下了許多美麗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先生,孫先生做過什麼事呢?有什麼功績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二、新課教學

1、2分鐘快速閲讀第一子母,完成老師給出的“孫中山創建革命黨”的表格,時間、地點、綱領、性質。ppt展示興中會成立後各地湧現的多個政治團體,思考:處於分散狀態的革命團體對革命形式的進展有何影響?(不利於統一的政治活動,因此迫切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組織---同盟會應運而生。)

師:10多年後,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可按下列要點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05年;地點:日本東京;領導人:選孫中山為總理;革命綱領: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機關刊物:《民報》)

師:“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可參考下表進行啟發分析)

小結: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後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生了武昌起義,並取得初步的勝利。

歷史教學設計8

隨着新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的推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也相應發生了變化,與以往的課程評價相比,新的課程評價更加體現學生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提高。但是很多地方對歷史教學的評價標準不一樣,有的地方實施的評價也只是對原有的評價的`一個改頭換面,並沒有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與對學生能力提高的改善。因此,筆者結合這幾年的教學研究與教學經驗,提出了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評價策略。

1.對教學評價的分析

1.1傳統評價的弊端。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隨着歷史新課程改革實驗在全國範圍內的大面積鋪開,傳統教學評價中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地在改革中體現了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評價體系除了關注一般的史實,還要學生認同許多帶有專家個人感情色彩的史論。

現行的高中歷史評價體系和機制加重了學生的德、智、體等方面的不均衡發展,唯智為先,智又以掌握知識為重。高中生除了掌握五本歷史教科書上的知識外,還要掌握補充的歷史史實中關於原因、影響、性質、實質的分析,掌握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繫、對比、歸納等關係的內容,還要經過超過正常作業量的歷史大學聯考模擬試題、全真試題的訓練。學生學到的僅僅是“歷史知識”,而對跨學科、超越學科的知識卻知之甚少。這種評價體系嚴重脱離學生的日

歷史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分析美術作品背後的藝術語言以及美術的社會功能,掌握類似美術作品的欣賞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並能運用鑑賞方法鑑賞美術作品。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對比、合作探究,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能夠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

難點: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激趣導入

教師組織教學,以輕鬆的談話方式開始課程,提問學生:當你想去了解歷史的時候,都會利用哪些渠道?學生自由發言,我會總結:除了通過查閲史料、參觀博物館、領略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運用網絡等資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術作品也是帶領我們進入歷史、瞭解歷史的另一條渠道。順勢導入新課《進入歷史》。

環節二:描述分析

1、教師通過播放幻燈片展示作品,引導學生欣賞閻立本的《步輦圖》。針對畫面內容,向學生提出下列問題:

(1)為什麼畫面當中只有一個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為什麼是女人來抬步輦?

(2)為什麼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畫得大一些?

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回答問題,教師總結:畫面描述的是吐蕃國王派使臣祿東贊拜見唐太宗,希望與大唐聯姻的場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裝,在一羣宮女的簇擁下,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將唐太宗畫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貴以及大國姿態,整體呈現出唐初各民族之間的平等與和睦。

2、師生共同欣賞教材中的作品《荊軻刺秦王》,要求學生仔細辨認畫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構圖上的特點,同時思考問題:同樣是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為什麼該作品能夠產生一種緊張的氣氛?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畫面場景圍繞柱子展開,畫家並不要求歷史的真實,秦始皇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關鍵是通過刺秦王的場景為進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營造出一種歷史的氣氛。畫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間慌亂的場景。

3、教師組織學生分組,並播放幻燈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以及照片《開國大典》的圖片資料,帶領學生對比分析:油畫與歷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態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動?為什麼?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並回答問題,教師補充:畫家在作畫時將人物的位置進行了精心安排,神態上也做了相應的藝術處理,這樣組織畫面是為了渲染開國大典這一盛事的舉辦,記錄了歷史性的一刻。

4、除了一些重大的歷史時刻,還有一些美術作品中會有權利的體現,教師出示作品《瑞鶴圖》,請學生欣賞並提出問題:屋頂上這麼多鶴有什麼特殊的寓意?

師生共同總結:在古代,祥瑞和奇觀都反映着一個國家或者朝代的興衰情況。畫家截取了宮殿的屋頂,真實的為我們再現了今天早已不見的北宋宮殿的莊嚴。空中的白鶴圍繞着屋頂成一個環形盤旋,這是天下太平的.象徵,對這個景象的描繪是對皇權合理性的一種強調。而宋徽宗親自畫的這幅作品告訴人們:只有作為皇帝的他才有權利享有這個奇觀。

環節三:總結解釋

教師提出問題:總結一下美術與歷史的關係?談一談你的看法。

學生回憶作品並進行回答:美術作品反映歷史。教師總結:人類永遠有對歷史的認識、渴望和想象,除了寫下來的文字,美術的圖像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透過這些圖像,藉助相關的資料,能使當代的人們走進歷史,與歷史對話。

環節四:拓展延伸

教師展示《拿破崙加冕》《加萊義民》《梅杜薩之筏》《大衞》,組織學生欣賞,並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作品表現的是什麼歷史事件?選取的是什麼樣的特定場景?

2、畫面突出了哪些細節?為什麼要這樣處理?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或立場?

小組之間討論,選出代表回答問題。必要時教師補充一些背景知識,説明美術作品與一般歷史事件的關係,從而加深學生對本課課題的理解。

環節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對藝術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藝術加以小結。最後鼓勵學生在平時生活與學習中留意以歷史為表現對象的藝術品,自己提問並尋找答案。

安排學生課後選擇一幅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要求學生在下節課口頭回答自己的發現。

四、板書設計

歷史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秦嶺-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對南北氣候的影響;

2.瞭解南北方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差異及其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區不同的生產特點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資料;

2.引導學生觀察、閲讀、逐步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閲讀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3.能熟練識讀各類地圖,如“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圖”“中國氣候類型圖”“中國一月平均氣温分佈圖”“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等,並能從中獲取有用信息;

4.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問題,讓學生初步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歸納南北差異形成的原因;

5.具有一定的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力求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發現問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增進對家鄉的瞭解和熱愛之情;

2.感悟人類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的智慧和能力,樹立各地區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區文化的價值觀;

3.樹立與人合作學習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南北方地理差異的表現。秦嶺—淮河一線成為南北方分界線的原因。

2.難點:秦嶺—淮河一線成為南北方分界線的原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學策略

1.採用探究──研討的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講授法、討論法,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和合作討論。

2.採用情境創設法,融入生活元素,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生活實踐能力。

3.教師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各種類型的反映南北方差異的圖片、生活場景。

4.學生準備:預習課本,利用書本和互聯網等途徑調查南方和北方地區的氣候特徵、生產特點和生活方式。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呈現課本P23頁兩封電子郵件的圖片,並提問:⑴找一找:閲讀了這兩封信,你感受到小紅和小明的家鄉有何差異?⑵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想法進行回答。




激發起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看一看:南北分界在哪裏?




1.出示《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圖,引導學生完成課本P22的活動題:⑴對照圖513和圖518,説説四大地理區域的地形和氣候特點。⑵你的家鄉位於哪一個地理區域內?




2.出示《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圖》和《秦嶺—淮河地區圖》,讓學生明確南方和北方的地理範圍及界限。







1.學生觀察地圖,並完成課本P22頁的活動題。






















2.小組合作學習,⑴在圖上找出秦嶺和淮河,並説出它們和長江、黃河的位置關係。⑵結合圖片和課本知識説説南北方怎樣劃分的?⑶填出表格一。




主要地形單元主要氣候類型主要省級單位南方 北方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引導選擇合適的地圖並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説一説:南北差異在哪裏?




呈現反映南北方在“吃、住、行”方面的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説説南方、北方的不同。




1.欣賞圖片資料。




2.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説説南方、北方的不同。並完成表格二。




南方北方吃 住 行

3.完成課本P23頁的最後一個活動題。










引導學生學會從圖中獲取有關信息,知道日常生活對歷史與社會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議一議:南北差異緣由是何?




1.根據説一説環節中的表格二,引導學生猜測引起南北方差異的緣由。




2.呈現圖5321月平均氣温的分佈》,並提出下列問題:⑴1月份平均氣温自南向北呈怎樣的變化?⑵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現在哪,南北最大温差為多少?⑶哪條等温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3.呈現圖5337月平均氣温的分佈》,並提出下列問題:⑴7月份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別是多少?南北最大温差為多少?⑵7月份平均氣温自南向北呈怎樣的變化?




4.呈現圖534《中國年降水量的分佈》,並提出下列問題:⑴讀圖,説一説南北方的降水量有何差異?⑵找一找哪條等降水量線比較接近秦嶺──淮河一線。




5.引導學生閲讀課本P25和圖535,並提出下列問題:⑴我國的南方水田區和北方旱作區的分界線大致經過什麼地方?耕作制度有什麼不同?水田區和旱作區各主要有什麼農作物?⑵聯繫我國南北方氣温和降水的特點,説説氣温和降水對我國農業生產及航運有什麼影響?(用表格綜合)。




6.同時呈現表格二和表格三的內容,再次引導學生分析引起南北差異的緣由。




1.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積累的知識,猜測引起南北方差異的緣由。(氣候)







2.觀察、分析圖532,並回答問題。(答案略)

























3.觀察、分析圖533,並回答問題。(答案略)




4.歸納南北方在氣温上的特點。
















5.觀察、分析圖534,並回答問題。(答案略)



















6.閲讀課文P25和圖535並完成教師的提問,填寫表格三。







耕地類型主要農作物耕作制度航運北方 南方








7.仔細觀察已填寫的表格二和表格三,分析兩者之間的聯繫,歸納引起南北差異的緣由。




8.小組討論,歸納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引導學生對生活經驗的積累。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引導選擇合適的地圖並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引導選擇合適的地圖並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引導選擇合適的地圖並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想一想:南北差異如何用?




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分析南北差異的利用問題。




結合實例歸納南北差異的利用問題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




課堂小結




1.根據板書進行小結。




2.同學們,經過本堂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回答。




談收穫,瞭解教學重點、難點的達成度。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

(1)本課是一節探究研討課,教學活動中對探究研討課的特點有了較好的體現,即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分析材料,獲取信息,解決問題,得出結論;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突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2)本課以南北差異作為主線,貫穿整堂課的始末。在一個又一個的創設情境中,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學習知識、學會方法。並通過課堂小結和延伸課外,昇華本節課的主題。

(3)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密切聯繫生活實際。注重對學生進行鄉土教育,培養學生愛鄉之情,進一步落實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注重知識目標的落實,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對學生讀圖能力進行訓練和培養,因為會看地圖,會從地圖中獲取有效信息,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必備的一種能力,也是為以後更好地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比如在“南北差異的緣由”教學中指導學生閲讀等温線圖和年降水量線圖,讓學生從這些地圖中尋找信息,得出結論。在學生有了一定知識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就顯得事半功倍。

2.不足之處

(1)在學情上,學生對南北方的差異沒有直觀的感受,很多同學沒去過北方,很多體驗是不具備的。而對此,我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更詳細的北方生產生活場景,所以導致學生對南北差異的表現的回答更多的是“以書為本”──照搬書本內容,缺少自我的體驗和思考。同時,學生回答也不夠全面。另外實際授課中,對自然環境和生活的關係的解讀不夠全面。有些問題是泛泛而談。還有,實際授課中對學生問題的迴應和延伸不夠,這反映了基本功有待提高。

(2)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對於教材中的氣温圖和年降水量圖的分析還不夠深入,使得很多學生還是很難對此類地圖進行分析,更不用説從中獲取信息。

歷史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本課簡要介紹了隋朝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鑿。重點敍述了大運河的開通和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隋初經濟的繁榮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綜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激發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中國封建社會開始於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過去了,經過了“戰國、秦、漢,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又經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滅陳,重新統一南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新的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

二、講授新內容

板書: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1、南北重歸統一

提問:為什麼説是同歸統一?

581年,北周外戚隨國公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年號開皇。因怕時運隨之而走,去掉“走之”,稱為“隋”。於南北朝後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經濟的發展,重新統一的條件已經成熟。(板書:1.隋朝的`建立時間;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提問:南北朝的王朝順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西魏由北周替代。東魏由北齊替代。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時間581年,定都長安。(副板書)

南朝為宋、齊、樑、陳,都以建康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滅陳,重新統一南北方。晉王楊廣,也就是後來的隋煬帝,是滅陳大軍的統帥之一。(副板書)

板書:(581—589—618)

<1>隋朝統一的原因

提問:看圖隋朝的疆域四至。(相當於現在中國除去內蒙西藏的領土大小。南邊到越南,東邊到朝鮮交接,北邊到內蒙南邊,西邊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楊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傑出皇帝。領導完成祖國南北方的重新統一。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表現:人口、墾田、糧食

結論;隋文帝在位期間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開通大運河(出示《隋朝大運河圖》)

時間:公元605年。解釋三點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

2.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3.開運河的意義

四、隋朝的覆滅

隋煬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有名的暴君,他為了滿足奢侈生活和虛榮心,營建東都洛陽,修豪華的宮殿;沿運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對高麗作戰。他濫用民力,徵發的徭役兵役負擔遠遠超過人民可承受的極限。終於,人民大起義爆發,全國起義農民達幾百萬,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統治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陷於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機打起反隋旗號。太原起兵的李淵渡黃河佔領長安,仿效當年漢高祖劉邦,與民約法,廢除苛政,爭得政治與軍事上的主動權。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隋煬帝。李淵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板書設計】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時間;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

2.隋朝的統一(581—589—618)

<1>隋朝統一的原因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表現:人口、墾田、糧食

二、大運河的開通

1.開通大運河(三點四段五河六省)

2.時間:公元605年

3.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4.開運河的意義

三、隋朝的覆滅618年

歷史教學設計12

教學設計思路:

結合“説明文閲讀指要”,學會閲讀説明文。

一、明確説明對象。

任何一篇説明文都有確定的説明對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確説明對象,有助於明確目標,抓住重點,集中閲讀注意力。

1、請問本文的説明對象是什麼?它屬於事物還是事理?

2、試舉出我們學過的另外的説明文,並指出它們的説明對象。

二、説明的順序和方法。

這有助於幫助我們把握作者介紹説明對象時的思路和技巧。

1、請説明整篇文章的`説明順序。

2、請説明各個部分的説明順序。

3、試列舉本文的説明方法並舉例。

4、試列舉我們學過的其他説明文,並説出它們的説明順序。

三、概括對象的特點。

閲讀説明文是為了蒐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識),説明文中部分語言是為提供信息(知識),另一部分語言則是為了幫助説“明”信息,以幫助讀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説明對象的特點,其實就是找出並提煉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幫助説明信息的語言。

1、請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如前言部分説明了語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於:

功能是:

重要性:

2、請在100字以內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四、精讀文章局部。

A、精讀文章第一部分,回答問題:

1、“單信號”時期和“雙信號”時期是如何劃分的?

2、最早達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還是純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發生了哪些變化?

B、精讀文章第二部分,回答問題:

1、“工業化”和“農業化”在語言生活中有什麼區別?

2、根據共同語範圍的大小不同,共同語可分為幾種?分別是什麼?

3、工業化時期為什麼要確定和普及共同語,怎麼做?

4、漢語的文言文在現代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為什麼?

C、精讀文章第五部分,回答問題:你認為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應怎樣進行自我完善,才能跟上瞬息萬變的歷史步伐?

歷史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波斯帝國的形成與希波戰爭;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與帝國的建立;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2.能力培養:通過“結合當代世界地圖,查一查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國家”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輔助學史的能力;通過比較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帝國擴張的異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羅馬帝國的擴張和文化傳播聯繫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戰爭影響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聯,一般來説,戰爭具有強烈的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從而增強學生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的願望,並能對戰爭的後果做出比較客觀的價值判斷。

本課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介紹的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二世紀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戰爭。

教學重點:“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教學難點:如何辯證認識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

【講授新課】

請學生學閲讀導入框後,提問學生現代有一項重要的體育比賽就來源於希波戰爭,請問是什麼項目?學生回答是馬拉松長跑後,請一位學生講述其來歷,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感染。同時,讓學生認識,在古代世界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衝突所產生的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希波戰爭

公元前6世紀,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國。波斯帝國頻繁出征和擴張。前5世紀早期,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獲得勝利。(簡略講述三次波斯戰爭經過,也可以讓學生來講他們對於三次希波戰爭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亞歷山大東征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瞭解馬其頓國的強大、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看《亞歷山大銅像》,讓學生去感悟銅像本身的象徵意義,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顯示《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幫助學生識記亞歷山大帝國疆域的大致範圍。(伊蘇斯戰役是亞歷山大東侵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作適當補充)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和學生共同探討,得出以下的認識:從帝國的疆域來看,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這樣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隨着東侵的過程,客觀上是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入到希臘文化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教師還可進一步補充,這時的亞歷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學者、藝人紛至沓來,競芳鬥豔,各顯才華。

三、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展示《羅馬的擴張》圖,讓學生了解2世紀時羅馬帝國規模時的疆域四至──北達不列顛及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東至幼發拉底河,南括埃及、蘇丹北部及整個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瀕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過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由於戰爭的停止和統治政策的加強,羅馬帝國最初約二百年間,境內局勢安定,經濟繁榮。這是羅馬帝國曆史的“黃金時代”。至於繁榮的情況,讓學生看教材內容。回憶在中國古代史學過的“絲綢之路”、兩漢與大秦的往來有關知識,加強中外歷史的聯繫。

書中有兩句英漢對照的古代羅馬的諺語,它們實際上是羅馬文化的寶貴遺產,對於加強歷史學科與英語學科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師可提問學生“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諺語的?”學生對這兩句諺語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説,教師都應當肯定。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學生能形成以下認識:“身在羅馬,就做羅馬人”反映出當時人們以做羅馬人為榮的一種自豪的心態;“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出昔日羅馬帝國疆域的遼闊和盛世的輝煌,等等。

如何認識理解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是教學的難點,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充滿着暴力,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這是學生必須認識並加以理解的。對此教師讓學生結合亞歷山大東侵影響的學習展開自由討論,並形成以下認識:戰爭充滿着暴力,同時客觀上又傳播着文化,這就是戰爭影響的兩個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導入框裏所概括的那樣:“在古代世界,充滿着強國與弱國,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與碰撞。這個過程伴隨着暴力、奴役和壓迫,但是在客觀上也導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羅馬文化的傳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拉丁語不斷向外傳播,二是的誕生和發展。拉丁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三大宗教之一。

歷史教學設計14

一、教學設計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所選教學內容特點,闡釋設計思路及其理論依據。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2.學情分析。

3.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技術設備等説明。

三、教學目標設計

1.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

2.要求敍述準確、可測量。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應把教學內容、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進程、學生活動、教學資源及教學指導策略表達清楚。

教學過程既可以採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採取敍事的方式。如教學設計已經過實施,則應儘量採用寫實的方式將教學過程的`真實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現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學設計尚未經過實施,則應着重將教學中的關鍵環節以及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辦法描述清楚。

1.教學過程(文字描述式) (略)

2.教學過程(表格描述式)(供參考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評價方式力求靈活多樣,具有可操作性。

2.評價內容全面反映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

歷史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範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後、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捱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台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了對華資本輸出的願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佔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對日本的侵略採取默許或縱容的態度。他們的態度與目的不僅有利於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是重點。《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從哪些方面反映出來,學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為主發展成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點聯繫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為何對日本侵華會採取縱容或默許的態度,分析列強“調停”的目的及失敗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閲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爭爆發後的政策,預測甲午戰爭戰局的發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後、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敗的關鍵。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討論為什麼説《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甲午中日戰爭

 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新課。

二、戰爭爆發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治集團採取的解決方式並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台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台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閲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採取縱容或默許態度。並分析列強“調停”的本質和“調停”失敗的原因。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衝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閲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鋭的奏摺”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爭爆發後慈禧的態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局的發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爭的失敗。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戰爭》flash動畫講解戰爭經過,並在講解過程中介紹清政府對敵進攻策略的錯誤判斷。讓學生通過閲讀這一部分內容,回答:李鴻章是如何將其避戰求和的政策貫徹與戰爭的始終的,這一政策的執行,對戰爭有什麼影響?

讓學生閲讀文中關於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並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徵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九年級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佔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佔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

利用書中《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形勢圖》講解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的經過。讓學生閲讀課文中有關台灣軍民抗日鬥爭的補充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分析、討論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列強對日本侵華所採取的態度、清政府對戰爭採取的政策、預測戰局的發展、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五節甲午中日戰爭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陸政策"

2.國際形勢及列強的態度

3.國內形勢及清政府的態度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戰爭的爆發

2.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3.戰爭的兩個階段及主要戰役

4.戰爭的性質及結果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主要內容和影響

2.三國干涉還遼

四、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

1.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

2.丘逢甲、徐驤組織抗日義軍

3.台灣保衞戰

標籤:教學 通用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