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關於《面向個體的教育》的讀書體會

教育5.98K

因為在學習的軌道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自我成長的需要,實現了面向個體的教育,十一學校的課程改革得到了高度的讚譽,作為一個孩子的父母,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有價值的花朵,在父母的眼裏,他或她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而作為一個個孩子的老師,我們卻忘記了每一個孩子都是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基因,有着不同的興趣愛好,有着不一致的生長速度和吸收路徑,我們卻用一樣的試卷,一樣的標準,一樣的課表,一樣的時間……去考核、評價、鑑定,在重點國中指標定量的情況下,又用“推薦”和“户籍”來分類。捨棄一個國小教師所不能改變的升學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最大限度的在“我”這個範圍內提供給孩子們最大可能的個體教育,我們能做的唯有:學習和反思。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每天的各種情緒都和一個詞一幫人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他們有的時候是讓人煩的“熊孩子”,有的時候又是給我驚喜,讓我富有成就感的乖學生。作為一名老師,每日我都應進行反思,反思自己做的不夠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這樣的反思太有必要了,但是除了反思之外還需要向老教師們學習一些他們優秀的學習經驗。讀書便是最好的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最廉價的學習方式,讀了《面向個體的教育》之後的一些膚淺的感想

關於《面向個體的教育》的讀書體會

  一、放手也是一種教育

我非常喜歡書中第二章《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也非常贊同其中的觀點“不要把學生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學生本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着自己獨立的個性和獨立的愛好,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綻放屬於自己的美好。他們不是流水線上的零件,按流程拼裝起來就好,適度張揚自己的個性本就是教育所應該帶給學生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明白放手也是一種教育,當然放手並不是説讓學生放任自如,而是指充分尊重並相信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更多的自主權,讓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創造,體驗活動的樂趣,同時老師把握大的方向,在方向方面給予學生指導。

  二、學會等待

儘管孩子們的變化不可能日新月異,但卻可以從他們細微的變化中發現成長的期冀。教育需要小火慢燉,成長必須慢慢拔節,只有把心態調整好,我們才能夠迴歸到教育規律的康莊大道上,走得順暢自如。 當我看到這一小段話時,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紅筆把它劃了下來。教育是急不來的。 教育需要小火慢燉:張曉輝是去年新轉到我們班的學生,他是既調皮又聰明的孩子,課上總能聽到他與眾不同的發言,但他的調皮也很讓我頭疼,課上小動作多、閒話多???他一個人動起來會讓全組同學都學不好,對於他的調皮,我批評過他,罰過他,但效果始終不好,堅持不了幾天,毛病依舊再犯。 一次上課,他的毛病又犯了,別人在彙報他不但不認真聽,還動手和幫扶對子打着玩,見他這樣我很生氣,剛要點他的名字訓他,可想到每次這樣做都不見效果,要想改變他必須改變方式,於是我示意彙報的同學停下,這時他還不知道我已經看見他鬧了,還在邊説邊打,聰明的他可能突然意識到了什麼,猛的抬起頭看我,這時我正在盯着他看,環顧一下四周,全班同學都在盯着他看,我不吱聲,足足堅持了1分鐘,他頭低下了,我知道他心裏肯定知道錯了,這時我也沒忙着上課,而是輕輕地説:“孩子你有什麼想説的嗎?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我們都願意聽你課上那精彩的發言,説説行嗎?” “老師我不説了,上課再也不鬧了。”聽他這樣説我心裏樂開了花,可我仍舊不説話,又過了1分鐘,我對全班同學説:“老師喜歡知錯就改的孩子。” 這時我示意彙報的組長接着彙報,我們的課堂一如往常的進行着。 老師們本着“不放棄,不拋棄”的原則對他展開了温暖的攻勢。這是一個留守兒童。處於叛逆期的他沒有父母的關心,沒有朋友,可以想象他有多孤單。老師們先是關心,然後是批評教育。好在他本質上心底還是很善良的。經過一個學期的恩威並用,他開始能在課堂上坐住了。也不信口開河了。有點進步老師們就趕緊的表揚。到第二個學期開始寫作業了,他隔三差五的寫幾行字,老師們又是一頓誇讚。後來我想了想,我們的學生也不這樣吧? 經過將近半年的磨合,管理,現在他不光課堂四十分鐘能坐在教室裏,作業也能完成。還經常的幫助別的同學。但是性格使然,而他自制自控能力又非常的差,要把他改變成優秀學生,我還需努力。 現在想想,為了這樣一個孩子,學校全體老師們付出了多少了的努力和心血!如果把這些精力和時間用來做別的事情上,那就會收穫滿滿!但是話説回來,也就是在這樣一羣愛心滿滿的老師身邊,他才這樣改變。

  三、讀書是受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俗話説:多讀心中有主,多寫筆下生花;又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説: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些話都告訴人們應該多讀書。不言而喻讀書是受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可能有人會説學生天天在學校不就是在讀書嗎?這裏所説的“書”不是指的教科書,而是鼓勵學生閲讀他們有興趣並且能夠培養他們內在文化素養的書籍。但現在的學生總是抱怨作業太多,任務太重,不喜歡讀書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同學認為讀書不僅讀不出錢來,還是件耗時費力的事,更有甚者嘲笑不讀書的人掙讀書人的錢。不得不説這是一種教育的可悲。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 很多人一直以為學生讀書就是要讀好教科書,為什麼?因為考試考的是教科書上面的內容。一種功利色彩相當強的學習氛圍在全社會沒有得到很好的遏止。雖然現在已經不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但是考上了好大學就會有好工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裏還是揮之不去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也在逐漸的喪失閲讀的興趣,也只去進行與分數相關的閲讀和學習,可是廣泛的閲讀,對構建學生健康的完善的人格,養成終身的學習習慣有着重要的意義。

《面向個體的教育》中提到的十一學校開展的“閲讀都德”以及“閲讀法蘭西”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故事的傳播中,營造校園的書香氛圍,我也希望我們學校以後能夠多開展這種類型的`活動。

  四、幫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在我看來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教育責任。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存在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沒有哪一種學習方式對所有學生所有學習內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適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需要不同的學習方式。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尋找並且完善,找到適合的教好他們的方法。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應該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悦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 什麼是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呢,在我看來讓學生能夠產生興趣就是適合他的學習方式。興趣是動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視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我們大家的共識。 學生有興趣,必須留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樣要作為老師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動是人發展的內在依據,學生的學習也應如此。學生應當是主動的學習者。真正的學習並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出自學生本身,我們應該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自己找到並發現、糾正自己的缺點。 不僅是這樣,如李希貴校長説的那樣“不同的學習內容應當選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的課堂裏,可以試着以趣味性材料來創設問題情境。對同一個問題,如果我所提供、創造的問題情境不同,學生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情境。從而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這樣可以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英語教學內容的情境,從而積極地主動思考、尋找解決的方法,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面向個體的教育》所帶給我的感觸不僅僅有這四點,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長時間的事,不應該帶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應該多看到身邊的榜樣,多拜讀經典,多向身邊的老教師進行學習,從那裏得到更多的智慧,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