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電影2.75W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天那邊》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1

它的開場就是一陣春風,理所當然地把你帶進春天的莊園。

那山,那水,那一雙充滿好奇的瞳孔…我特別鍾情於那股清純,那陣樸氣。但我認為,我之所以鍾情,是因為,我仍在天的這邊。在舒適的電腦前,發表着:“啊,那地方才是生命的源頭”,“哇,真好,那清新自然,no rat race ”,無論我看多少遍,我仍在天的這邊,像我這種淨會發出感慨,表露嚮往的人,能對“天那邊”有多大益處?答案不言而喻。

我終於理解,為何在片尾的末端,當有新記者及相關人員採訪小萌和18個孩子時,她會沉默下來。

她和那羣孩子就像生活在井底下,外來的人是被套着繩索或鋼絲伸到井底探消息甚至只為了完成任務,他們一收儀器就會被拉回井面,在陽光普照的鋼筋水泥地上向人們宣告着地下有這樣一處泥濘黑暗的角落,然而,黑暗,他們握不走,泥濘到了地面也會被曬乾 ,也就是不再能代表井底的它——這就是許小萌為何沉默的原因,也是破羅一味拒絕讓志願老師授課的原因。

羅老師最後去世了,消失得如此平靜與安然,不曾引起“天這邊”的人一絲愕然與惋惜,僅僅當新聞一般接聽。或許 是因為對地面上的人來説,他始終在地下,不曾相互交集,而對“天那邊”的人來説,他一直守護着他們,只不過是從泥土上轉到泥土下,隱忍地躲藏起來。

就算我回到琉璃閃爍的宏觀大樓,我也會禁不住想到,原來在這地球上,還有這樣活着的同伴,如同我們看到從泥土裏爬出來的螞蟻,卑微但從未停止勞動——我們都是地球的過客,而地球又是宇宙是過客,哪裏是頭,何處是尾?

天那邊?事實上,哪裏有天?我們不同在一個每天都自西向東轉動的球體上,外層是大氣層,連遮擋紫外線是臭氧層,都被人類竄起的狂妄與愚昧捅破着。

以前在課堂上,天那邊,總是美好與憧憬,“天那邊是海”,“天那邊是太陽”,“天那邊是夢想”,誰料到,真正的天那邊,卻在我踩着的泥土下,潮冷陰濕。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2

今天下午的語文課上,李老師給我們看了電影——《天那邊》。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對情侶——許小萌與江可可去水咕嚕鄉水咕嚕村水咕嚕國小去支教。江可可不是專業老師,而是陪許小萌一起去的。許小萌答應江可可:只要你能陪我撐下這三個月,我們就結婚。江可可去時信誓旦旦,對朋友説:“別説是三個月,就算是一年我也可以待下來。”可是到了水咕嚕國小,情況比他們想象的惡劣多了。他們遇到了羅老師,學生都叫他“破羅”。在這裏支教了一週後,江可可開始想念城市生活了。因為沒有網絡和娛樂場所,一個月後江可可不顧愛情,自己回到城市生活了。而許小萌就在那裏一直待了下去。

我聯想到了自己打籃球。在累得時候,苦的時候,我也曾經抱怨過,也想到放棄,但是想到籃球賽,我心中的那團火焰又燃燒起來了,再無趣的練習,再勞累的拼打都讓我更加明白,只有堅持不懈的練習,並從中獲取經驗,你才會成功。但如果像江可可那樣半途而廢,我只能非常遺憾地告訴你:你永遠不可能成功。

我們做人一定要像許小萌一樣,做個有毅力、有恆心,肯吃苦的人。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3

《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讓我們為之震撼,他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征服》為我們演繹了一個軍人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高度信仰,因為信仰,他在重金高權的誘惑中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的道路,並且出色的完成了各種似乎不可逾越的挑戰,創造了一個個奇蹟。

而《天那邊》中作為農村支教的徐曉萌卻將這兩種精神融於一身。為了給予一羣身在深山的貧困孩子教育和幫助,她甘願放棄在城市衣食無憂,輕鬆自在的“天堂般的生活”,甚至遠離親人,眼睜睜看着愛情的離去。她用自己的青春或是更重要的生命去換取許多孩子幸福的將來。

對於電影中的江可可,雖然他起初並不像徐曉萌為了支教而去,它的離去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畢竟是一個養尊處慣了的公子哥。他説偌大的祖國,到哪兒都可以做出貢獻。可是,連一個小小的考驗都經受不住,把信誓旦旦當作是一個兒戲,就那樣輕易背叛了愛情。就這樣一個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他又能做出點什麼業裏績呢?

生活本來就是無數個岔路口,需要我們處處做出抉擇。我想説的是也許我們有許多種選擇,有多種方法,可是不要離自己起初的目標越來越遠。有些事情,選擇了就要堅持做下去,有時候無悔地走完那條路是一種境界。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4

電影是這樣開始的:火車上,兩個實習的要去山區支教的大學生(一男一女),正肆無忌憚地、信誓旦旦地説着豪言壯語。女孩為夢想而來,男孩為愛情而來。這樣地開始似乎一下子就讓人看到了結尾。女孩為了夢想放棄了男孩、放棄了愛情。

可當男孩走的時候,更多的不是鄙夷。就像男孩所説的:我要回家,我在這兒呆不下去了,我想我的爸媽。你去實現你的夢想和價值吧。你説得很對,我在這就是白痴。是的,我們沒有權利讓你一個剛要畢業的過慣了安樂生活的大學生去承擔那份本來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況且,也許正的像他説的那樣在這裏我就是白痴。城裏,也許更適合他,更好地讓他把自己的所學奉獻給社會。

當許老師要走的時候,破籮的小太深刻了:哭似的微笑。頓時才明白了原來笑是可以這樣的。不願讓許老師難過,他要笑;要小屁股們笑,他要笑。又不願看到許老師走後小屁股們難過,他哭了。他看到過無數次小屁股們因為支教老師離開而難過。於是有了這樣的微笑。可許老師還是走了,畢竟她只是一個即將要畢業的大學生,沒有準備好在大山裏呆上一輩子。

支教是整個社會的事,是一件要全社會接力的事。也許,我們沒有必要讓哪一個人在山裏呆上一輩子,可我們是不是能讓一次支教的.時間變得長一些,一年、兩年,讓孩子們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5

在課堂上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剛開始聽到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只是單純的被這個電影名字所吸引,覺得這麼電影名很有意境,有種説不出來的感覺。主人公羅老師支教過程中的酸甜苦樂並不單調乏味,劇情中也沒有豪言壯語激情澎湃的造作,也沒有條件艱苦主人翁死命堅守的虛偽,只是通過輕鬆幽默的情節展現了支教生活平常經歷的故事,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若有所思……

劇中江可可是個三分鐘熱度的形象,典型的反映着城市裏長大的這代人中很多獨生子女吃不得苦做不來事的性格缺陷。最初出於對校花的愛情,他義無反顧信誓旦旦一路豪言壯語,與許小萌一起遠道而來。可是,在沒有KTV沒有酒吧沒有互聯網的鄉村,這位典型的城市男孩顯得無所適從……最終所謂的愛情再也無法接受現實的檢驗三個月沒到就半途落荒而逃。“你別再逼我了行嗎?我在這呆不下去,我要回家我想我的爸媽……你去實現你所謂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吧,你別再把我牽扯進來……這個地方不屬於我,今天我必須要走,誰也別想攔着我……”許小萌再三挽留無果,只能苦苦問道:“那我們的愛情呢?”江可可沒有答案。

許小萌用勤懇踏實的現實表現堅守着最初的理想信念,讓我們看到一個現代青年放棄華美的都市生活致力於改變邊遠山村落後教育現狀的無悔奉獻的正面形象,她外表清純美麗意志堅定執着行動幹練果敢不事張揚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嫌,這可以看做是徐本禹們現實支教生的完美塑造。他們原本不追求什麼報答,孩子們的深情接納大概就能讓他們感動不已。

“破羅”老師所代表的土教師,捨不得那些小屁股們放棄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機會把青春和人生全部交付給了貧瘠的山村,其樸實無華與無私奉獻更值得敬佩。 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在暑假期間和朋友們一起到新化上橫溪村支教的情形。這個暑假讓我難以忘懷,以前聽老師説我們學校有哪些老師到偏遠的地方去支教怎麼偉大的時候當時的感受沒那麼強烈,因為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的就不能感同深受!而這個暑假,第一次走進貧困的上橫溪村,如果用幾個詞語來總結我們這次的旅程的話,那是:變化、走訪、獨立、傾聽、忙碌、感動、心酸。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6

昨天,學校組織了我們學校全體師生一起觀看了電影《天那邊》,我深深地的被劇中的情節震撼了,讓我貧困地區同齡孩子的上學難的現狀讓我憂心忡忡,女主人邊遠地區教育事業的崇高品質讓我熱淚盈眶。

電影《天那邊》講述了美麗女大學生許曉萌和戀人江可可在大學畢業後,一起報名志願到邊遠山村裏的水咕嚕國小支教,並且相約堅持三個月。一天,村長跑來告訴她可可離開村子。她哭了病倒住進了醫院。安慰許小萌的人,是學校的羅老師。也許到了這個時候,許小萌才真的長大了,她也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三個月後,她走的那天,很多人去送了小萌。回城後,一天村長來看她,告訴她羅老師因為修教室,到山上背黃泥,遇到泥石流而去世......她的心被震動了,決定回到那裏,回到農村支教,把青春獻給大山......

雖然希望工程已高了學多年,但是,邊遠地區的學生渴望讀書訴求和辦學條件的差距讓我深深地震撼了,同時我為我自己感到慚愧,臉紅。自己的讀書條件和電影中的孩子們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可是,自己還和別的同學比這比那的,完全沒有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上,想想真是不應該啊!

女主人公是一個品德崇高的人,是新時代青年人的楷模,她那種獻身精神值得現代社會所有人學習。

今後,我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將來做一個像許曉萌一樣的人,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電影《天那邊》觀後感7

看了《天那邊》這部關於支教題材的電影后,頗有感慨,覺得是個不錯的片子。通過對這個片子的觀賞,更加增強了我要去支教的決心。

影片的三個主角分別代表了三類人。

羅老師:他是一個值得我們尊重和給予肯定的人。雖然他得文化並不高,知識掌握的也不準確,但是他卻為村裏的孩子得到知識一直奉獻着,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們,為了教育事業,他甚至錯過了結婚的年齡。

江可可:他是個理想個主義者,對事情總是僅擁有三分鐘的熱情。在片中他算是起到了襯托的作用,也反映了一些問題。用他的三分鐘熱血襯托女主角的堅持。它代表着一類人——對支教沒有正確的認識,為了支教而支教的一類人他也代表了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的當代城裏人,這與落後的窮鄉僻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不能不為如此之大的城鄉差距而痛心。

片中的女主角:他給我們當代大學生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值得敬佩。一個來自城裏的女大學生能夠在那麼窮的農村給孩子們盡職盡責的講幾個月課實屬不易,她的堅持讓我們感動。已在城裏工作的她在聽到羅老師意外去世的消息後毅然地放棄城裏的工作,回到了曾今的那個學校,她的決定確實讓人佩服,感到。當記者採訪她時問到了她今後的打算,她沉默了,僅是微微地一笑,也許記者當時很疑惑。但是我想每一個有着支教夢想的人都會説:“他的笑,我們懂得!”

標籤:觀後感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