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職場範文 > 職場人生

感悟人生第五講

導語:芸芸衆生,我們渺小的像是沙漠裏的一顆沙粒,平凡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不平凡的世界裏,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感悟人生第五講,歡迎借鑑!

感悟人生第五講

感悟人生第五講:世間善法與出世間法

1.善與惡的標準

世間所有的事情,根據佛法的標準來判斷,在本質上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善。爲什麼這麼講?因爲佛法所談到的善,“善惡”的這個“善”,就是要讓我們對終極目標建立信心。世間有很多的善,它其實只是一種外在的、有侷限性的、局部的善,並且受很多條件因素影響。也就是說這種行爲或者行爲的結果,它是由環境、條件來決定的。一旦這些環境、條件離開了、缺乏了,就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善的行爲。世間的善都是相對的,都是不究竟的。一些事情、結果,對某些人來講可能是善的,但是對另外一部分人來講,有可能就是惡的。

佛法對善惡的概念,就不是這樣界定的。佛法中的善惡是跟自己的苦樂聯繫在一起、跟自己內心自在不自在聯繫在一起、跟內心安樂不安樂聯繫在一起的。

大家在社會上做了很多好事,但常常聽到不少人說“好人沒有好報”。爲什麼好人沒有好報?如果根據佛法來講,好人肯定有好報;根據世間法來講,好人就不一定有好報。爲什麼?因爲世間的善是有漏善。所謂“有漏善”,就是對某一部分人有好處,對另一部分人不一定有好處,所以就是“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但如果根據佛法來講,好人一定有好報,因爲佛法是從你自己的起心動念來下手。

世間法是根據你行爲的結果來判斷。以行爲的結果來判斷,它不一定公平、公正,有時候是公平的,有時候就不公平。當不公平、不公正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單位或社會對自己不公,這是常常會發生的。因爲世俗社會的公平、公正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更何況,我們去幫助別人,我們做好人、做好事,本身就不能求回報,不能帶有條件。如果我們做一件好事,還要附帶條件、要求回報,那算什麼好事?因爲我們的動機不純正,附加很多條件,並且都是在世間有漏善、有侷限的善裏邊打轉、打滾,雖然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往往自己對結果仍不滿意。

2.世出世間難兩全

佛法就不完全如此。佛法告訴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從內心開始,去追求人生究竟的目標、圓滿的善法。當一個人能夠體驗到世間的種種成就、名譽、地位、財富、魅力,所有的這一切不是作爲自己生存的目標,不足以引起自己興趣的時候,我們真正對佛法的信心,才能夠培養起來。如果我們一方面對世間人所認爲的種種成就非常地有興趣、非常地執著,另一方面說我們對佛法很有信心,說我們要把佛法同世間的成就結合起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我們既要把世間的成就作爲追逐的目標,又要把佛法的成就作爲追求的目標,要把佛法和世間法結合起來,你想在世間有成就,在佛法上也有成就,這怎麼可能?如果有可能的話,那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出家?他一邊當國王,一邊成佛,那不更好?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要成佛,就不能當國王,你當國王,佛法上就很難有成就。當國王要去理政、管理國家。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管理企業有一整套的管理辦法,但成佛是從內心解決問題,與世間法做事不一樣。在世間,你要去理事,要去做事,要去處理問題,是根據外在的一些實際狀況去處理,不能從內心來解決。也就是說,你要把內心的境界跟外在的境界圓滿統一起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當你在世俗社會有一官半職時,你就要根據職務來處理事情,而不是根據你本人的內心來處理事情。那麼這個職務本身又會受到很多職務的影響、左右,很多情況下都是無能爲力的,不是你想怎麼辦就能怎麼辦的。爲什麼我們學佛法必須要放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這裏。

如果我們學了佛法以後,內心有佛法,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就會有幫助,也能夠起到指導作用,但是這種指導是有限的 ——絕對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做到圓滿。你看古來祖師大德們,要真正在佛法上用功,都必須要全身心地、全過程地、完整地投入,纔有辦法。我們如果對世間的種種成就沒有真正的興趣,或者說興趣越來越淡,不把它作爲自己追求的目標,我們才能夠走向更深的生命層次。我們生命層次的深處有一個更高的渴求,也就是需要一種精神上的價值和意義。一個人沒有錢的時候,他可能想擁有錢、擁有財富。當他成爲了大企業家、億萬富翁後,財富對他來講就不是很重要,他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價值和意義,他去做的善事更能夠體現出一種精神。

如果一個人要等到自己有足夠的財富、有很高的地位時,纔去追求精神上的價值和意義,顯然是來不及了。

世間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在一生當中會有那麼多的物質累積,更何況他今生今世當了大企業家、當了大老闆,不是因爲今生的福報,而是前生的福報累積而來的。因爲他過去造了善的業,所以今生今世纔有這麼大的福。同樣大家都是人,都是在一個社會當中出生長大,爲什麼有些人當國王,有些人當乞丐,有些人是億萬富翁,有些人身無分文?這都跟人的福報、跟人的業有關係,而不是說我們這一輩子去努力就能夠得到的。我們這輩子的努力僅僅是一個緣而已,一個次要的條件而已,而不是主要的條件。

3.心境相應

我們要把主要的精力、時間用於種正因,種成佛之因上,要在這方面去思索、去努力、去造作。我們對自己周圍這些人的所作所爲的價值認知,非常重要。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周圍的這些人行爲是如此相同、如此美妙、如此清淨莊嚴的時候,我們對佛法的體會也就比較深。因爲你內心是一個什麼境界,你就會跟什麼境界去相應。內心是清淨的,對清淨的境界我們就非常容易相應;我們內心如果是不清淨的,我們就容易與不清淨的境界去相應,就不容易與清淨的境界相應。

當我們不容易同三寶、同佛法、同同行善友相應的時候,就說明我們內心還有煩惱,內心還有污濁的地方。我們相應不相應,自己會非常清楚。相應就是佛法,不相應就是世間法。所以我們常常強調,自己的所作所爲要跟佛法相應,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強調我們自己的發心,要把動機安立在菩提心上。爲什麼這麼強調呢?就怕偏離,偏離到做事上,忽視了對內心的把握。

擴展閱讀:感悟人生格言

1、在你發怒的時候,要緊閉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氣。

2、生氣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

3、生活中若沒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沒有陽光一樣。

4、明天的希望會讓我們忘了今天的痛苦。

5、生活若剝去了理想、夢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6、發光並非太陽的專利,你也可以發光,真的'。

7、愚者用肉體監視心靈,智者用心靈監視肉體。

8、獲致幸福的不二法門是珍視你所擁有的、遺忘你所沒有的。

9、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滿足是最真實的財富。

10、你可以用愛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別人纔會看得起你。

12、要銘記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13、愛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記一切,卻又小到連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納。

14、人是可以快樂地生活的,只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複雜,選擇了嘆息!

15、過去的一頁,能不翻就不翻,翻落了灰塵會迷了雙眼。

16、人若軟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17、要糾正別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錯。

18、許多人缺少的不是美,而是自信的氣質,記住:自信本身就是一種美。有了積極的心態就容易成功。

19、人總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遺忘了所擁有的。

20、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21、人若軟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2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23、“不可能”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裏。

24、抱最大的希望,爲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25、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過於家!

26、遊手好閒會使人心智生鏽。

27、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來看它。

28、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獄就是天堂。

29、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歡樂。

30、要讓事情改變,先改變我自己;要讓事情變得更好,先讓自己變得更好。

31、所有的失敗,與失去自己的失敗比起來,更是微不足道。

32、上帝從不埋怨人們的愚昧,人們卻埋怨上帝的不公。

33、美好的生命應該充滿期待、驚喜和感激。

34、如果早上醒來,你發現自己還能自由呼吸,你就比在這一週離開人世的100萬人更有福氣。

35、什麼時候也不要放棄希望,越是險惡的環境越要燃起希望的意志。

36、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37、許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結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結局,而在於追求的過程。

38、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設身爲他想象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所以請原諒所有你見過的人,好人或者壞人。

39、一句無心的話也許會點燃糾紛,一句殘酷的話也許會毀掉生命,一句及時的話也許會消釋緊張,一句知心的話也許會癒合傷口、挽救他人。

40、生命就是一個逐漸支出和利用時間的過程。一旦喪失了時間,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41、世上並沒有用來鼓勵工作努力的賞賜,所有的賞賜都只是被用來獎勵工作成果的。

42、生命的完整,在於寬恕、容忍、等待與愛,如果沒有這一切,你擁有了所有,也是虛無。

43、當我們眺望遠方的時候,近處的風景便看不清了。

44、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恆心爲良友,以經驗爲參謀,以小心爲兄弟,以希望爲哨兵。

45、思考是一件最辛苦的工作,這可能是爲什麼很少人願意思考的原因。

46、成功呈概率分佈,關鍵是你能不能堅持到成功開始呈現的那一刻。

47、自己打敗自己是最可悲的失敗,自己戰勝自己是最可貴的勝利。

48、爲別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給自己的生命加油。

49、擁有夢想只是一種智力,實現夢想纔是一種能力。

50、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

標籤:感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