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總結

關於外企培訓的總結

總結8.33K

1、一個培訓總監的自白

關於外企培訓的總結

我其實是一個無名之輩,說出我的名字,大家似乎也不會有太多的印象。所以,大家只要知道我的筆名就可以了:爲伊傾狂。其實,這個名字當時取決於當初我在十多年前大學裏所用的一句話“戀戀塵世中,獨爲伊傾狂”。大學畢業後我非常幸運的進入了一家外企,並作爲這個剛剛進入中國的企業的首批員工,接受了相對更爲原滋原味的系統化培訓。和目前的培訓環境比起來,我那時其實幸運多了。

後來的經歷也非常簡單:年齡越來越大,工作越做越費心,職務和崗位也逐漸在升遷、變動。在工作五年後出了國讀MBA,回國後突然發現,中國的培訓市場一下火爆了起來。

現在想想,自己回國後從事培訓工作至今也有6年時間了,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國內培訓行業的大發展。雖然到現在,我眼中的培訓行業還是依舊混亂,但是至少,培訓的掃盲期已經過去,中國企業的管理層也隨着MBA和EMBA教育常規化而逐漸普及,爲培訓行業的縱深發展奠定了基礎。公開課、內訓、網絡教學、衛星教學、MP4、研修班……各類名目繁多宛若繁星的培訓課程和先進的教學形式,都在刺激着這個行業的發展。衆多的專家,我們也不做比喻了,一夜之間突然出現在人們眼前。以培訓的名義賺錢,又快捷又安全,雖然掙不到大錢,但也足以幫助部分專家們脫離貧困線。所以,在這個行業中出現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將培訓做爲事業來發展的,公司的規模非常小,但是經營穩健,對培訓一竅不通但是帶着其他行業失敗的經驗來做培訓的,反而成了培訓行業中規模可圈可點的領先者!許多曾經在衆多論壇後面奮筆疾書、埋頭抄襲的人,也在後期搖身一變成了著名的培訓講師。在清華北大門口開個公司就掛着教授名義出去騙人的,在客戶那裏遇到了真正的教授,還能夠面不改色心不跳、坦然應對……這個行業太有意思了!

07年接受一個商學院的邀請,我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講了兩張PPT文件:培訓究竟可以做什麼,以及培訓中的課程模塊應該如何劃分更爲科學。在我看來,這些內容是最基本的,作爲培訓經理必然要了解的基礎知識,但是,在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中,很少有人讀的透徹,更別說應用了。當我現場打開某些培訓的專業機構(也就是常常提到的“乙方”),利用我所講述的內容來分析其培訓模塊設計時,沒有一個人不認爲其有問題的。其實,培訓就是一張紙,很多的內容,只要交流對象沒有選錯,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但是,可悲的事情是,但是我最看不慣的,許多根本就沒有培訓規劃經驗的人,隨便拿着幾張PPT文件就出來騙錢。所以,我纔會在這裏與各位——從事培訓、又非常熱愛這個行業的人——一起來探討培訓體系規劃的內容。

今天是第一次在這裏發帖子,也沒有太多的時間準備,先隨便說說以下幾個觀點,如果各位認爲,我的觀點非常有道理,那麼,我會定期將培訓體系規劃的內容和實踐中誤區,以職能模塊爲單位與各位溝通。如果各位認爲我做的這些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我就不多在這裏耽誤時間了,還是去忙我的書和項目的事情。

今天與各位分享的、關於培訓體系規劃的錯誤觀點包括:

1、培訓體系就是課程體系

多數人會認爲,培訓體系就是課程體系。有這樣觀點的人認爲,畢竟培訓是講師基於課程對學員開展培訓,而學員也是基於培訓課程進行學習和遷移,所以,課程體系就可以視爲培訓體系。

這個觀點的.錯誤之處在於,培訓體系包括的職能要素中有講師、學員、課程,所以,在這些職能要素的基礎上,可以去建議培訓體系,但是,培訓體系決不僅僅是講師、學員、課程的集合體,也不會向某些人認爲的那樣,這些要素只要差別化了、系統化了,就意味着培訓體系建立了。

例如,面向服務系統的培訓,培訓對象會包括上至總經理、下至普通一線員工這樣若干個標準工作崗位,對他們的培訓,無論是從通用技能還是專業技能去開展,並不意味着只要大部分崗位涵蓋、課程豐富了就可以視爲培訓體系化了,而只能視爲是培訓體系化建設的一個階段而已。

如果再細緻劃分一下,面向某個職位的人員,即便是將他(她)的培訓再細分爲新入職培訓、工作一年對應的培訓項目、工作三年對應的培訓項目,根據在崗時間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培養與發展計劃,也不能夠視爲是培訓體系規劃,而只能視爲是培訓體系中學員的能力培養體系而已。

所以,總結一下,講師、學員、課程、培訓傳遞形式(如面授),只能視爲培訓的職能要素,這些職能要素的垂直(差別化、深化)與水平(系統化、全面延展)完善,只能視爲培訓職能要素的完善。

2、一定要基於能力素質模型去建立培訓體系

許多人似乎對能力素質模型着了迷,言必談能力素質模型、勝任能力,在各類關於培訓的出版物中,如果不提能力素質模型,似乎就無法做培訓了。所以,當我在中人網做公開課、提到培訓體系中的課程體系部分不一定必須從能力素質模型入手時,很多人感到不理解。

我們看一下多數中國企業培訓的發展軌跡,就可以得到一個非常明確的結論:真正先建能力素質模型、然後基於能力素質模型設計課程再做培訓的企業鳳毛麟角。當然,先建能力素質模型、參考能力模型實施培訓的不少———其中不少是諮詢公司的噱頭,培訓實施的課程真正密切結合能力模型的有,但不多。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即便是在外企中,建立一個完全覆蓋大多數崗位的能力素質模型,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中國經營的外企,也不是每家企業都是先建立能力素質模型纔去開展培訓的。

爲什麼呢?從兩個方面,我們不難得到結論。

第一,大部分的企業,都是從課程的實施、增加來逐漸完善課程體系的;

第二,目前培訓的主要力量主要來自於外部,越是名氣高的講師,越不願意從事客戶化定製課程(除非企業掏錢),課程與能力模型的匹配性會存在問題;

第三,能力素質模型建立的專業性值得商榷。

多數的中國企業,組織變動、崗位變更、職能變換、流程更迭這樣的情況在發展歷程中經常出現,但是培訓依然在做,課程也是一個課程接着一個課程去上,人員的能力同樣也在增長。甚至於,在某些行業,國內企業的人員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外企的同職級人員。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謂的跨國企業,有這麼多年成功的經營管理模式,職員只需要遵從這些固定模式,就可以將工作做好,我們很容易將這些關鍵要素列出一個等式:品牌影響力+固化流程+基於流程的工作標準+技巧=成績,顯然,外企的規範性對這些人員來說非常容易形成固化思維;對於多數在摸着石頭過河的國內企業,尋找生意的時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會比那些依賴於品牌、流程、標準工作的外企人員更有優勢。

由此可見,即便是同樣的課程,例如,中層經理人的通用管理技能(MTP),對於不同的對象實施,側重點是不同的,但是,從外部聘請的講師,又有多少是願意去爲客戶做個性化設計呢?

所以,基於能力模型去設計培訓課程體系是非常正確的做法,但一定會有一個適用範圍:員工人數少、崗位職責變動頻繁、培訓預算低、個性化需求不顯著的企業顯然不適合採取這種方式來建立課程體系。而從課程入手,反向建立能力模型,也是一種過渡性的做法——雖然基於這樣的方式建立的能力模型不一定嚴謹,但至少,課程中的內容在定例化之後會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

如果延伸開,我們還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按理說,能力模型屬於奢侈品,理應從中高層管理者開始,這也與許多本土企業中首先從這類人羣開始培訓的現實情況相吻合,那應該是中高級管理。

標籤:外企 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