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農村受教育的調查報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農村受教育的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受教育的調查報告

農村受教育的調查報告1

近年來,隨着農村適齡人口的減少及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農村國小學校規模的不斷縮小已成爲農村國小發展的瓶頸。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展,採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學校的教育現狀,加強基礎教育薄弱環節,儘快使農村教育走出困境,爲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是當務之急。本人在基層工作十餘年,親身經歷了農村國小的發展、壯大與輝煌,農村國小的整體面貌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的學習環境優良,中心國小配備了微機室。學校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套,學校師資隊伍不斷壯大。但是隨着農村學齡人口的銳減,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呈現了舉步維艱的局面。農村國小學校規模的不斷縮小已成爲農村國小發展的瓶頸。

一、調查的目的、意義及方法。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普遍推行,在農村國小的教育問題更加明顯的暴露出來了。對此,教師抱怨、學生抱怨、家長抱怨,爲了找到問題的實質,把握問題的關鍵,我進行了形式多樣的細緻調查。本次調查以走訪調查和問卷調查的形式爲主,走訪了3所國小,調查學生25人,教師及家長13人。通過調查,瞭解了農村教師、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看法及總體教育現狀,並對農村教育的發展方面和模式做了進一步的思考。

二、調查的基本情況

1、教學問題。在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已無法滿足絕大多數家長和學生對教育的要求。有62.5%的家長希望孩子拿到高中以上學歷,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時,64.18%的學生選擇是因爲他們自己喜歡讀書,而選擇是家長要求的僅爲3.49%,看來,事實上相當多的學生和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農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從調查情況看,農村國小教育存在着很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公共教育經費短缺,導致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差。學校領導對素質教育重視不夠,教學設施簡陋,教法相對陳舊,嚴重影響着素質教育的實施。目前很多農村國小還是採取“一本教案一支粉筆一堂課”的傳授模式,現有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落後。優質教育資源的缺乏,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我縣通過“遠教”配置,各完小的教學設施設備得到長足的完善,中心國小配備有多電腦室。但要使先進的教育設施設備發揮作用,教師使用電教平臺的技能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師資隊伍不穩定,總體素質不高。近幾年來,由於沒有有效的機制確保教師隊伍中的新增人員進入農村國小任教,導致國小教師的年齡結構老化。另一方面學科教師結構不合理,英、美、體、音等專業學科教師缺乏,教師兼科現象較普遍。

2、教師問題:調查發現,相當大數量的教師對生活不滿,感到壓力大,我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不合理的農村教育編制導致農村教師的工作量大。

2)儘管近年來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積極推進新課改,但老百姓認可的還是考試分數、升學率。受到當前中國教育體制的影響,在大學聯考這一指揮棒的指引下,幾十年來農村國小的教師一直走不出應試教育這一怪圈,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學年末均組織統考,進行排名。在加上人事制度的改革,於是教師們也顧不上素質教育,一味“汗水加時間”。學生在如此環境中,如何談得上“減負”。

3)、教育教研落後,素質教育難以實施

農村基礎教育師資力量本來就薄弱,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論上的指導,但受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缺乏有效地培訓。另外,國小基本上沒有專職英語教師,全部由教師兼課,效果不佳。農村國小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學科課程又多,每位教師要教五、六門課程,備好幾本教案,備課、講課、批改、輔導、考試。

班級管理、安全,特別是安全,家長擔心、教師操心、學校提心吊膽,教師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師全員集中教研、課程輔導無法進行,哪怕是半天時間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現意外。教師幾乎沒有空閒時間去鑽研新課程改革,去開展教研。因而造成不少教師忙於應付,手忙腳亂,心力交瘁,教研、教學相脫離,教研活動、校本培訓效果欠佳。許多教師依然是“經驗型”、“辛苦型”。“研究型”、“創造型”教師在農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

3、學生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大部分是家長、老師壓出來的。成績認可高,重視分數的達80%。然而對於“你想如何提高”這一問,我原先設計了“自己複習看”,“請家教”和“其他”三個選項,結果有56.3%的學生選擇了其他,詢問後發現學生們想到的更多的方式包括家長指導,向同學、老師請教等等。調查表明46.1%的農村學生在平時能努力學習,34.5%的農村學生平時學習沒規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學習來應付考試。通過和學生們接觸,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覺得制約農村國小生學習進步的主要因素是農村國小生學習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需要不斷督促才能認真學習。但由於59.3%的學生一般都要承擔部分家務勞動,難以保證他們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此外,農村基礎教育條件差,學習資源匱乏,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落後等問題也嚴重製約着農村學生的學習。

4、家長問題:很多家長對當地教育現狀並不滿意,當問及“您對孩子在校表現情況瞭解程度”時,只有17.5%的家長表示很瞭解,而選擇“基本不知道”的佔20%.然而在回答“對孩子學習上關心程度”時,卻有58.75%的家長表示很關心。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對孩子在校表現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說對孩子學習很關心呢?對此我詢問了部分家長,原來很多家長認爲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即是對孩子關心的全部表現。綜上,目前農村國小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展,採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接受教育條件最差的學校教育的現狀,加強基礎教育薄弱環節,儘快使農村國小走出困境,爲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是當務之急。

三、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爲滯後”問題,其有效辦法是:一是提供教師的工資水平。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覈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發展。選派優秀教師、專業型教師到農村任教,特別是英語、體、音、美教師。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學校要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經常創造條件促使農村國小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通過學習和培訓,瞭解最新教學理念,熟悉全新教學方法,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師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要關心、幫助、激勵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困兒童,多關注其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瞭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2、解構封閉傳統體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機構。中國70%的人口在農村,然而農村國小教育的現狀並不理想,多數家庭比較貧困,爲減輕家庭負擔,個別學生輟學出外打工。現代社會倡導人們關注弱勢羣體,這些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學生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幫助他們圓自己的讀書夢想!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大遠程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村國小(特別是村小)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需以政府投入爲主,教育經費、教育設施儘可能向農村傾斜,特別是遠程教育資源的投入,學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網絡資源平臺,學習優秀教師的備課、教學設計、作業優化等,溶入自己教學實踐,爲農村教育發展服務,爲培養人才服務。

我呼籲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都應該意識到發展農村教育的迫切性,給予農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優秀的教師吸引到農村國小去,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促進農村教育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農村受教育的調查報告2

農村建設的根本——教育

一.實踐參加者:默瀾,xxx。

二.實踐主題: 農村人口受教育狀況。

三.時間:20xx年02月18日。

四.地點:xx省xx市王家村。

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活動內容:

(一)基於社會發展需要, 以走訪詢問的方式對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情況進行調查。

(二)主要方面涉及:各年齡層的教育情況,農村孩子受教育條件,以及人們(尤其是貧困家庭)對孩子教育的看法。

二.調查資料:

(一)人員成分:

1.現村民中有許多是外來的打工者,

2.因村莊有一定年代,所以老齡者較多,多數年輕人因各自條件一部分仍與老人一起住在村裏,其他已不在村中常住。

1.接受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增長最快,但人數依然很少;

2.中等教育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也有所增加;國中及以上人口大幅度增加;同時,由於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國小教育程度人口明顯下降,現主要人羣爲老年者。

雖然農村受教育情況有所改善,但農村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勞動技能依然較低。 依然是以接受低文化教育的爲主。

1.九年制義務教育不斷鞏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在校生鞏固率均接近100%;

2.國中入學率和在校生鞏固率均在98%以上,

3.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結構比例趨於合理,

4.高等教育面向大衆化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臺階。

女性適齡者的受教育情況和男性基本一致,可見農村受教育的性別差異減少了。

爲鼓勵村民接受教育,村內對升入高中和大學的村民給與了獎勵。

三.調查結果:

農村勞動力不僅受教育程度低,而且絕大多數不具有職業技術資格。

四.理性思考:

(一)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包含的內容極爲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而在人口本身的指標中,如:受教育程度、就業率等。那麼新農村建設與人口發展有怎樣的依存關係呢?

不難理解,人均受教育年限與人均社會總產值、人均純收入和人均文教娛樂支出呈正相關關係,而且與前三項指標呈高度相關。但與居民恩格爾係數呈高度負相關關係。說明人口受教育程度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以上說明,人口受教育程度、地區城市化水平,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面貌的改變發揮積極地促進作用;而就業人數、外出人口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發揮積極作用,甚至制約農村的發展。

(二)..儘管江蘇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不斷髮展,啓動了大規模的農民培訓工程,但由於人口流動以及勞動力轉移,農村中年輕、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長的人都外出務工經商,而年齡大、低文化、無特長的人,只能留在農村種地或經營林牧副業,農村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勞動技能依然較低。

五.問題與建議:

(一)問題:低素質的勞動者無法向外輸出,農村勞動力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難以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儘管市場對勞動力需求較大,但需要的則是有技能的勞動力,而農村勞動力的現狀無法滿足需求,也使得農村勞動力無法向非農產業轉移。

(二)建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科學技術進步的動力,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正在推動技術創新並使之成爲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有體力是不夠的,必須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能。因此要繼續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同時抓好更高一層的教育,努力使中國教育真正惠及全中國人口。

農村受教育的調查報告3

今年我響應市委市府名師支教傳幫帶的號召,來到膠州四中,在一年的支教過程讓我們認識了四中的一草一木,瞭解四中教育的一點一滴,對於農村的高中教育有了新的認識,想將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報告如下:

農村高中的老師是很不容易的,他們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兢兢業業,但是有些問題讓他們無可奈何,與城區高中相比有這樣幾個問題:

一、交通問題

與城區高中相比,農村教育在上班下班是很不方便的,在沒有學校班車的情況下,有車一族至少也需要半小時左右,沒車一族,就拿做公交車來說吧,比如:從南華苑開始坐車,就要先做206或者16,然後半道轉成6路,下了6路車還有大約10分鐘的路程,如果坐車非常順利,也幾乎1小時,如果加之等車時間,就有可能1各半小時至2小時,加入早上第一節有課,那就要6點就走,比起城區7:30,要浪費1個半小時在路上;萬一有個什麼急事,打車都需要將近30元錢的;另外班主任看班,城區的班主任可能晚上熄燈後就可以回家,而農村的班主任特別是女班主任由於時間太晚就要睡在學校,甚至一週都不能回家;雖然現在很多都是有車一族,還有一個安全更值得重視,每天穿行於204國道,車水馬龍,不分心還好,分心時真讓人後怕。(何況每天有多少事情需要思考,需要及時解決,需要和平處理),而這一方面,農村教師沒有任何補助和特殊的照顧,依然毫無怨言地穿行於忙碌的工作和家庭之間。

二、補助問題(交通和伙食)

除了交通,還有一個大的問題那就是吃飯問題,民以食爲天,對於農村學校的老師,中午是沒法回家的,孩子要不送給老的,要不就是託管,不像有些單位中午伙食進行補貼,這一項農村學校是沒有,老師們都得自己掏錢的,一頓飯兩種平常的菜和一個饅頭就是5元錢,這是對教師進行優惠了,要改善生活一般就是接近10元了,現在一切從簡,說實話教師的福利也幾乎爲零了,如果能每月給教師一定的補助,提供對教師的福利待遇。這樣更能提高教師的積極性。

三、師資問題

我們今年一共來四中20多名支教教師,可見農村的教育嚴重師資不足,師資流失的原因:1.上班下班不方便,2.孩子上學不方便,3.城區教育機會多,4.職稱評上了該進城享福了……;現在擴招學生,造成了師資力量不足,而且很多老師的上課很不規範,嚴重缺乏培訓過關,有些已經評爲高級的教師退居二線,不再兼任教學工作,這樣造成教學師資的匱乏,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招收新畢業教師之外,還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做好傳幫帶,做好互助組的工作,實施獎罰政策,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對於教課成績不理想的老師要及時談話、鼓勵,做好組內的問題查找。

四、硬件設施

農村的教育不僅需要軟件的“扶持”,更需要硬件的“幫助”。政府應該給農村學校配備先進的教育教學設備,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學習和創新,才能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現在四中配備先進的講課儀,教師上課比以前的效率提高,讓很多課堂精彩綻放。現在微課教學日新月異,如潮水般涌入課堂,但是現在我們沒有一個好的地方進行開發微課,一沒有高級的電子備課室,二沒有高級的電子閱覽室,也沒有高配置的微機室,這讓很多教師沒有開發微課和學習的機會,如果能得以配置,教育又會升一臺階。

五、學習問題

由於農村學校,學生生源質量不高,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很多教師只是靠着吃老本生活,這樣就會抑制教學的前進,政府能夠多提供一些機會讓農村教師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學習相關的先進的理論知識,開採爲自己的教育教學添彩的“他山之石”,相信教師不會出現日久倦怠的思想,反而會時刻想着創新。

當然,這些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和資金,希望領導們重視,同時希望農村的教育能迎來美麗的春天。

農村受教育的調查報告4

調查時間:20xx年6月

調查地點:黃花鄉黃花學區

調查對象:黃花鄉全體中國小生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調 查 人:薛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間人口流動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益突出。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爲留守兒童。

犖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掌握黃花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並提出解決措施,近期,我採用問卷、訪談等形式,對黃花鄉在黃花學區就讀的農村留守兒童作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犚弧⑴┐辶羰囟童的基本概況此次調研選取黃花鄉爲主要區域。爲了確保調研的針對性和典型性,調研對象主要是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年齡分佈在4--16歲之間。調查共涉及36個班級,總人數20xx人(其中國中生1140人,國小生573人、幼兒328人)。據調查統計,黃花鄉現有人口6736人,近幾年來,外出務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呈幾何極數倍增,現有1.5萬農村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打工收入佔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72%。在被調查對象中,父母雙方均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國小生176人,中學生293人),佔17.9%,父母中有一方階段性外出務工的比例更大,佔在校生的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羣體非常龐大,總體比例偏高。

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調研,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數據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

牼嚀謇此擔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從黃花鄉的調查情況來看,有91.4%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委託其他親戚或熟人監護的僅佔8.6%。作爲一個特殊的監護羣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廣東等沿海地區爲主,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繫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通過調查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夠,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爲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隨着父母外出時間長短而發生變化,一般顯示爲時間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

3、調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對象是教師,第二爲同伴,第三才是監護人。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爲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

4、行爲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的種種行爲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5、安全隱患。對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報道。

犎、問題的成因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僅19億畝,據測算,在農村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條件下,僅需1.5億勞動力,而現實情況是農村人口近8億,農村勞動力4.98億,剩餘勞動力近3.5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推進中國的城鎮化。這就意味着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要進入城市。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2、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症。家庭教育作爲兒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作爲聯繫學校和學生的特殊紐帶,在兒童的成長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學生教育問題,與其缺少來自家庭的正確教育和指導有極大的關係。一是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3、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的外部動因之一。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犓摹⒍圓哂虢ㄒ

犃羰囟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於這一人羣正在加大,問題正在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1、在政策體制上,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改革戶籍制度的核心並不在於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繫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

2、在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較多的農村地區,開辦寄宿制學校。農村中國小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爲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開通家長(監護人)熱線,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繫,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

3、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影響較大,但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繫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我們在調查中就發現,許多學生習慣通過書信、日記來抒發和宣泄內心感受。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農村受教育的調查報告5

農村建設的根本——教育

一.實踐參加者:默瀾,xxx。

二.實踐主題: 農村人口受教育狀況。

三.時間:20xx 年02月18日。

四.地點:江蘇省常州市王家村。

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 活動內容:

(一)基於社會發展需要,以走訪詢問的方式對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情況進行調查。

(二)主要方面涉及:各年齡層的教育情況,農村孩子受教育條件,以及人們(尤其是貧困家庭)對孩子教育的看法。

二.調查資料:

(一)人員成分:1.現村民中有許多是外來的打工者,

2.因村莊有一定年代,所以老齡者較多,多數年輕人因各自條件一部分仍與老人一起住在村裏,其他已不在村中常住。

(二) 1. 接受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口增長最快,但人數依然很少;

2.中等教育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也有所增加;國中及以上人口大幅度增加;同時,由於九年義務教育普及,國小教育程度人口明顯下降,現主要人羣爲老年者。

(三) 雖然農村受教育情況有所改善,但農村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勞動技能依然較低。依然是以接受低文化教育的爲主。

(四)1.九年制義務教育不斷鞏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在校生鞏固率均接近100%;

2.國中入學率和在校生鞏固率均在98%以上,

3.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結構比例趨於合理,

4.高等教育面向大衆化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臺階。

(五) 女性適齡者的受教育情況和男性基本一致,可見農村受教育的性別差異減少了。

(六)爲鼓勵村民接受教育,村內對升入高中和大學的村民給與了獎勵。

三.調查結果: 農村勞動力不僅受教育程度低,而且絕大多數不具有職業技術資格。

四.理性思考:

(一)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既是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是其總體目標。包含的內容極爲豐富,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而在人口本身的指標中,如:受教育程度、就業率等。那麼新農村建設與人口發展有怎樣的依存關係呢?

不難理解,人均受教育年限與人均社會總產值、人均純收入和人均文教娛樂支出呈正相關關係,而且與前三項指標呈高度相關。但與居民恩格爾係數呈高度負相關關係。說明人口受教育程度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以上說明,人口受教育程度、地區城市化水平,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面貌的改變發揮積極地促進作用;而就業人數、外出人口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發揮積極作用,甚至制約農村的發展。

(二). 儘管江蘇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不斷髮展,啓動了大規模的農民培訓工程,但由於人口流動以及勞動力轉移,農村中年輕、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長的人都外出務工經商,而年齡大、低文化、無特長的人,只能留在農村種地或經營林牧副業,農村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勞動技能依然較低。

五.問題與建議:

(一)問題:低素質的勞動者無法向外輸出,農村勞動力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難以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儘管市場對勞動力需求較大,但需要的則是有技能的勞動力,而農村勞動力的現狀無法滿足需求,也使得農村勞動力無法向非農產業轉移。

(二)建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科學技術進步的動力,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正在推動技術創新並使之成爲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有體力是不夠的,必須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能。因此要繼續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同時抓好更高一層的教育,努力使中國教育真正惠及全中國人口。

農村受教育的調查報告6

俗話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希望。”所以,我國一直把教育事業當作國家的頭等大事來抓,千方百計地爲“希望們”的茁壯成長創造最佳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條件。針對教育中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截至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已經發生了多次的重大變革調整,比如,“希望工程”,“減負增效”,“素質教育”,“磨難教育”,“創業教育”,“綠色通道”,“助學”,等等等等。

我國有80%的居民生在農村,國家的現代化主要在於農村的現代化,而農村的現代化又與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息息相關。所以,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國家關心的大事,是我國真正走向文明富強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國農村的教育體制現狀究竟怎麼樣呢?

爲此,利用暑假時間,我走訪了家鄉黑龍江省黑河市管轄的五縣四鄉,最近的鄉距離黑河市區不過二十里,那裏沒有城市高樓林立的壓抑,也沒有馬路上的喧囂,是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

帶着調查農村孩子受教育情況,問問他們現在的成績和學習狀況,今後的打算,他們自身能力素質與城市差距,教育設施等問題,我選擇了關西村十個組中的兩個組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主要是10—20歲的年輕一代,主要以談話或間接詢問等方式進行了解,具體情況如下:

國小(10—13歲)47(人)

國中(14—16歲)34(人)

高中、職專及其他(17—21歲)34(人)

對於國小生,我只是從表面上進行了簡單的瞭解,比如:“上學累嗎?”“想不想上學”“作業多不多”等問題,當問到將來想不想上大學等,結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學校裏,他們根本沒有城市裏孩子的那麼多課外習題,更不用去什麼補習班,是真正的“無憂無慮”的童年,而每個孩子都流露出對“成爲大學生”的嚮往,家長們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們能接受高等教育,問其原因,無非是“將來出息會大一點”;“將來不再去忙土地”。這些孩子年齡尚小,家長也尚未真正意義上考慮孩子的將來,只是簡單的一種希望和憧憬罷了。

對於國中生,也只問他們“學校老師上課好不好”、“有沒有搞素質教育”,“課外習題多不多”,“有沒有能力考上高中”,“現有知識的廣度、深度如何”,“課餘都幹什麼及畢業後的打算”。50%的學生覺得,雖然老師上課講時能聽懂,但有時看書卻看不懂;另一半同學甚至聽課都有些吃力。對於素質教育實施情況的調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個同學從電視上聽說過有這回事。34名學生中只有三四個對四大名著有所瞭解,他們家中沒有購買很多好書的經濟實力,便互相交換着看或去老師家借書看。大部分同學讀過的課外書只有小說。對於爲什麼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學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學生竟說沒意思、不喜歡。95%以上的同學平時不關心國家大事,對於世界局勢則更無從說起。那他們平時都在幹什麼?在被調查者當中,有90%以上的學生回家要做家務、幹農活,其中有一半的同學卻並不是這樣,聽其他人講,許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網蟲,據調查,有些家長是“賭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們也學會了,真是“無師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歲的女孩,這是一個本該不倦汲取知識的年齡,可孩子們卻走向與自己不相稱的賭桌,真是讓人痛心疾首。

高中學歷34人上高校繼續就讀14人

畢業後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體狀況欠佳輟學1人

說起將來的打算,每個人開頭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長們考慮的更多:“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供不起”、“還是早點兒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專也可以轉城市戶口”……。,孩子們也很體諒父母:“家裏田多”、“經濟條件不好”、“上高中,大學要很多錢”……。結果表明,經濟因素是農村孩子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學生堅定地要圓“大學夢”。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其中有的學生家裏並不富裕,一進屋我就擔心,他們能負擔得起今後的學費嗎?但是當我聽到家長的話時我才知道原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現在社會上競爭厲害,多學點文化總會有好處的,我們沒有蓋樓房,留着錢給他(她)讀書呢!他們始終堅信,有了文化纔會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兒女們學成歸來是他們一生最大的幸福。biz

17—21歲被調查者是我們的同齡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讀大學,1人讀中專,還有的就是已經“畢業”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就業壓力大,社會競爭太激烈。被調查的學生中,大多數捨不得拿錢去買漂亮的文具,新款的書包。在他們當中只有2個人家中有電腦,只有5個人吃過“肯德基”……

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和建議:再窮不能窮教育,學校教學設施不全,教學水平不高,可以由鄉、市、出錢改善教學設施,提高教師水平。的確,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國小校舍,鄉里還投資蓋好了教師樓,要是再接再厲,有個像樣的圖書館,讓同學們都能看到想看的書,想看的好書就更好了,最好把對地方教育的功績作爲考覈領導能力素質的條件之一。

再苦不能苦孩子,這裏的苦是經濟上的貧窮,對於不能上學的孩子,應該重視;考上高校的學生,應該爲其,使他們能順利完成學業,這樣等他們不久學成歸來又可以帶動村裏的發展,這將是一筆不小的投資;這裏的苦還有知識上的貧乏,學校老師是否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水平,制定一個合理的課程計劃,確定適中的授課難度,並且在課外給確實有困難的同學“開開小竈”。在城裏各學校相繼進行素質改革時,村裏的老師是否也能加點兒緊,哪怕是趕末班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多聽聽新聞,多看些好書,應針對老師們的犧牲做出相應的報酬和補償。

無力爲困,無計爲困,無智爲困。困則窮,窮又困……,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

再困不能困家長,家長的教育對子女的學習,以及今後人生道路方向的選擇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歲的學生自覺性本來就不強,若家長再不加以正確引導,“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學習”呢?我認爲應該對家長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讓其參與到教育行列中去,併爲他們進行“教育交流”創造條件,使一部分家長“以教育爲本”的想法爲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競爭”轉變爲“看誰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暑期的實踐生活雖然不長,但卻爲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銘心的經歷。這次實踐生活對我來說是意義非凡的,它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品嚐到了生活的艱辛,它讓我意識到,我國的現實問題還有許多,亟待我們去探究、去解決,居安思危,它讓我熱愛我的專業,意識到我肩頭的重擔。我感謝我的實踐生活,它考驗了我,激勵了我,使我由貪玩變得好學,由懶惰變得勤快,由茫然變得自信,由幼稚變得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