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彙編15篇)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彙編15篇)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1

調查報告資料:《關於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涉及全國6000多名20xx年畢業的本科生應屆本科畢業生中,66.10%的大學生將月收入定位在1000—20xx元之間,1.58%的學生甚至願意零工資就業。調查中仍有77.3%(34家)的用人單位認爲大學生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還有20.5%(9家)認爲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比較務實了,甚至爲了就業而降低了期望。

解讀:

1、用人單位考慮:從公佈的調查報告信息來看,這個報告似乎傾向於有影響力的高校畢業生。如,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報告顯示77。3%用人單位還是認爲就業者存在期望值過高的現象,我認爲一方面跟就業者的名校情結有關,以爲自己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實際上是,皇帝女兒雖然好,但用人單位怕娶不起。因爲養媳婦,不僅僅需要考慮錢,更需要考慮新媳婦與婆婆與家人相處共事的環境,即新進人員的個性與固有的企業文化凹凸差的比重。

2、就業建議:一方面登陸用人單位網站或通過熟悉的朋友詳細瞭解單位的特點和企業文化,根據自己的個性尋找適當的契合點;一方面要敢於談必要或適當的待遇,零工資的想法固然是善意,但用人單位往往覺得更難辦。

調查報告資料:在接受調查的20xx屆本科畢業生中,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佔49.81%,不想馬上就業的佔15.02%,而沒有找到工作的比例爲27.25%。

解讀:

1、用人單位考慮: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佔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佔49.81%,這個數字沒有明確說明什麼意思。在實際就業成功率上,可能要比這個數字低數成。

2、就業建議:找工作就像談戀愛,戀愛就是練愛,一見鍾情定終生,是幼稚的表現。剛畢業的學生,不妨多創造面試的約會機會,這樣至少可以減少怯場、不自信的弱點,提高嫺熟得體溝通的技能和技巧。

調查報告資料:截止到5月底,在對用人單位的`訪談中,有27.3%(12個)受訪者承認招聘時有性別傾向,而有72.7%(32個)的受訪者認爲自己招聘時沒有明確的性別傾向,但會考慮工作的性質和崗位要求來招收不同的性別。

解讀:

1、用人單位考慮:用人單位用人不考慮性別,那肯定是不實際的。

2、就業建議:男性就業者多選擇基礎性、技術性和市場業務工作考慮,熟悉單位環境和市場環境,纔是第一重要的,尤其是學管理和法律專業的,尤其要考慮性別的差異。女性就業者,建議一般不要太強調能力,而要在與人接觸、言談舉止等方面下功夫。

調查報告資料:課題組依據16所大學所在的區域,分爲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個區間,調查結果顯示,東部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爲62。43%,中部、西部和東北部高校則依次分別爲47.88%、41.73%和43.39%。

1、用人單位考慮:一般而言,一方面經濟活躍地區,新生的就業機會多,另一方面,人力資源市場化程度和效率比中、西和東北部高。

2、就業建議:對有能力或想體驗人生更多角度、多層面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就業者,應當跳開熟人圈和地域圈的限制,去尋找全新的機會。學歷只是證明接受過系統教育的標籤,趁年輕身體棒,精力好,有衝勁的時候,多積累經歷、遊歷和行業認識資歷,是一生的財富。

調查報告資料:此次調查根據法學、管理學、工學、教育學、經濟學、理學、歷史學、農學、文學、醫學和哲學等學科門類,調查結果顯示,農學就業率最高,達到78。38%,而法學僅有37。85%;醫學最低,僅爲31。01%。而且通常被視爲冷門專業的哲學和歷史學,學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分別達到40.35%和51.85%。

解讀:

1、用人單位考慮:(1)儘管法學專業的總體水平一直以來都不是很高,但並不說明法學專業本科教育沒有市場,對於大多數用人單位專業的法律人才都是稀缺的。關鍵的是一方面學校課程結構和學教方式需要做很大的改進,法律人才在中國不是過剩,而是太少,少得可憐到已有法律人才根本就不足以影響人的思維和行爲方式;(2)農學就業率最高,就業期望值低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場需求量,是賣方市場在起作用,其次是人的就業價值改變。

2、就業建議:(2)法學專業的畢業生要大膽打破專業限制,選擇不同的行業就業;(2)就業者選擇農業、農村、農商甚至農民,將是大有作爲的事業天地。

調查報告資料: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41。6%的學生通過家庭和個人社會關係、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其中來自大城市的學生比例高達51。29%,而來自中小城市和農村的學生則重點依託學校的推薦,相應的比例都在四成以上。

1、用人單位考慮:中國的人力資源市場,並不成熟和完善,用人信息將在熟人圈裏流轉一定範圍和一定時期內存在。

2、就業建議:(1)作爲大城市人選擇人際關係在就業,是適當的;(2)自中小城市和農村的就業者,只要您一畢業,就不是學生了,就是社會人。這個社會自一開始就不是公平的,沒有熟人、親戚和朋友幫忙,就是您所處的社會圈的社會實在,不要去抱怨,更不要去幻想。在此提2點建議:一是不要迷信學校的推薦,因爲用人單位並非對您畢業的學校很瞭解或能在心理上認同;二是勇敢地選擇人才市場的洗禮,因爲市場就在您的心中,心有多大,人生舞臺就有多大。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2

90年代新好青年,獨生子女第一代……現在的大學生們即將走上工作崗位。11月20日後,各招生單位將會蜂擁進入各高校搶人才。那麼究竟大學生們最喜歡去什麼企業?他們的就業價值觀是什麼?他們怎麼找工作?

最近,由教育部主辦的《中國大學就業》雜誌所做的一份《首屆大學生就業首選企業調查報告》就對此給出了答案。

大學生最希望從事什麼職業

不同單位之間存在着各種差別,而同一個單位內部職位也是千差萬別的。就像計劃經濟時代工廠裏“坐辦公室”與“進車間”一樣,這中間不僅有工作環境、工作待遇的差別,同時還有工作地位的差別。這次調查的職業問卷欄中專業技術(26%)、管理(24%)和策劃(19%)等位於前列,而這三種職業也是目前社會上比較吃香、發展前景較好的,現在大學生在職業的選擇上更加趨於實際,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職業價值觀方面大學生對社會的趨同。其結果必然造成學生擇業期望值居高不下,擇業與畢業生本身之間存在着一定的距離。

前三位之下順延爲銷售人員8%、行政人員8%、公關人員7%、財務人員4%和其他4%。

大學生選擇職業的標準是什麼?

高校學生職業價值觀隨着社會的發展近幾年有了較大的變化。據1995年浙江大學學生就業價值調查和1996年《北京大學生畢業生的調查》,收入高是影響畢業生選擇職業的第一因素。而對這次大學生首選企業調查結果分析表明,影響畢業生就業的第一因素爲發展前景(19%),其次爲施展才幹(18%)、薪酬福利(16%)。雖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響畢業生選擇就業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是雙方面的,對學生來說,就業的心態理性化,心理上比較穩定;對用人單位來說,則個人事業發展前景上更多,變提供高薪福利爲提供人才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從而迎合畢業生在事業成功和實現個人價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環境佔13%、經濟效益佔11%、所在城市佔9%、專業對口占4%、出國機會佔4%、解決戶口占4%、知名度佔2%。

大學生最願意去哪個城市工作?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傳統的'三強依然沒有改變,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爲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學生將它作爲第一就業目標,北京(27.67%)和深圳(12.13%)緊跟其後,廣州、大連等城市也是大學生比較嚮往的就業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憑其獨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調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爲: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廣州6.85%、大連5.01%、西安1%、重慶0.94%、武漢0.52%以及其他城市共佔13.79%。

大學生想掙多少錢?

大學生對職業的報酬最直接的認識就是工資待遇。在調查數據中大學生對工資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異性,工資底線從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們考慮一些專業、學歷的差異以及地區間的差異,依然可以認爲,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發達地區、大城市的學生工資要求遠遠高於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區學生的要求。

本次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們對薪水的要求並不低,在回答“您求職要求的工資底線”時,近六成(56%)人的選擇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間,工資底線平均值爲2244.6元。19.59%的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資在1500-20xx元,認爲20xx-3000元比較合理的佔20.94%;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到4000元的佔17.22%,希望在每月4000元以上高收入的人數和1000-1500元其中認爲每月能掙4000元以上的與希望值在1000-1500 元的大學生數量相當,各約佔15%。只有9.4%的人滿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資。

據國家城調總隊的20xx年全國抽樣調查資料表明,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深圳,人均爲21577.24元。我們僅與深圳進行比較,他們的平均月收入也不過1798元,可見,大學生對自己薪金的期望是比較理想化的。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3

高校擴招的政策使大學生的人數飆漲,同時也對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形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就業難早已成爲一個不爭的事實,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報告。“畢業就失業”似乎也已經成爲大學生的普遍心理。

對每個大學生來說,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奮鬥目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處於不敗之地。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我們展開了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問卷。

調查對象:

調查者都是在校大學生,其中專科學校的學生佔64%。

專業有:

傳媒(新聞、文祕)

語言類(商務英語、應用英語、日語、德語)

經濟類(國際貿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信息管理、會計)

設計類(建築設計、動畫設計)

技術類(計算機科學技術、園林工程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

管理類(旅遊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社會工作

調查形式:

調查問卷共104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回收率高達96%,調查文件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設計問卷。

調查數據分析:

高校畢業生是人才市場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近年,隨着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而事實上,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人才的選擇條件沒有在有效的時間的傳遞給大學生,大學生的培養缺乏市場導向,調查報告《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報告》。這使大學生就業時缺乏足夠信息,從而產生就業盲目性。

調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旨在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係;爲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幫助大學生儘快認識自我,學校爲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爲同學們在今後的求職就業過程中提供參考。

調查結論及建議:

一.大學生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的比較少

在調查中瞭解到,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還是比較少的,只有24%的同學表示一直在關注就業信息,而71%的同學只是偶爾關注,在看到時留意下。而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爲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同學們大都表示對未來的工作有擔心,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少了這種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現。

總結照成這方面的原因:1.因爲學生現在仍在安逸,舒適的校園中生活,對激烈的社會生活沒有足夠的瞭解。在經濟上仍依賴父母,忘卻了就業壓力帶來的緊張感,每天仍是如中學生活,上課、下課,對就業缺乏了準確的瞭解和認識。2.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不到位。同學們表示,雖然學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只是泛泛的講些大道理,缺少了實際的操作能力。

二.大學生個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

自我認識包括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個人所選定的目標與需求、個人的情商、個人的工作經驗、個人的學歷與能力、個人的生理情況等個方面,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通過對部分用人單位的瞭解,發現社會所需要的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綜合素質應該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講誠信,善於協調、容易與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基本的法律法規知識。

調查顯示,有60%的大學生認爲造成就業難的狀況,除了社會壓力大,企業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問題還是在於自身的工作經驗的缺乏,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現爲相對缺乏社會實際工作經驗,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缺乏艱苦創業精神,在與人合作與溝通方面存在着障礙。在調查中發現,有57%的同學認爲自我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關係是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4

5月28日,團市委下屬的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發佈《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今年的就業壓力總體回升,大學生平均期望月薪相比20xx年上漲了1830元,達到5510元,但幸福感有所下降。同時,今年的就業壓力感受平均數爲18.39,明顯高於20xx年。

繼20xx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700萬之後,今年的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之多。

調查顯示,相比20xx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今年大學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長了近20xx元(1830元)而達到了5510元。

今年,期望月薪首度有了大幅提高。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熊漢忠表示,物價和職場總體工資上漲,求職者期望月薪也水漲船高,“但這種過大的增幅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加大了求職者的就業壓力。”調查也顯示,期望月薪隨着學歷的增高而增高。

本次調查中,近半數(48.8%)的被調查者表示希望去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這樣的二線城市工作,僅有14%的人表示希望去直轄市。

在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中,57%的人認爲應該找工作就業,有創業想法的人數佔到23%,明顯超過今年選擇考研的人數。20xx年選擇“考研”的比例較前一年有明顯下降,僅佔到13.2%。

調查顯示,今年大學生就業壓力感受平均數爲18.39,明顯高於20xx年的壓力水平(16.91)。而在“幸福感”這一調查內容中,近4年就業大學生的幸福感均值以20xx年爲最低,20xx年僅達到3.08,明顯低於20xx年的3.39。

調查還發現,國家政策成爲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最主要因素,佔到37.9%,其次是房價與物價因素,分別佔到30.7%和25.1%。

北京會考志願填報5月26日順利結束,記者27日從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獲悉,今年會考報考人數爲8.45萬人,其中具有升學資格的考生爲7.35萬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三個“市級統籌”計劃備受考生和家長的認可,總體報錄比接近6:1。

據北京市中招辦統計的志願填報數據顯示:三個“市級統籌”計劃共計招生2242人,報考總人數爲12479人,總體報錄比爲5.6:1。其中,“統籌一”計劃招生數爲368人,報考人數爲5656人,報錄比高達15:1;“統籌二”計劃招生數爲1464人,報考人數爲6981人,報錄比接近5:1;“統籌三”計劃招生數爲410人,報考人數爲3316人,報錄比爲8:1。

據瞭解,三個“市級統籌”計劃是北京市教委今年推出的中招新政,參與“統籌一”招生的學校包括四中、人大附中等10所優質高中,10所優質高中將把招生計劃分配到除東城、西城、海淀三個區之外的各區縣所有國中,每所國中可得到一個名額。“統籌二”是指部分優質高中新建或擴建校區或城鄉一體化學校的招生計劃。參加該類招生的爲有寄宿條件的,如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華夏女中等11所優質高中校的分校。這些優質高中新校區招收部分學生由學校與藝術院校進行聯合培養,高中畢業後藝術素養考覈合格者,經大學聯考可以申請進入市屬高校的雙培及外培計劃。“統籌三”是由優質普通高中拿出部分計劃與藝術院校合作,進行零起點藝術教育,學生在高中本校上課,經過3年藝術素養學習後,畢業後經大學聯考可進入“雙培”及“外培”計劃。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今年北京市會考各學科在命題上將以“課程標準”爲命題依據,進一步降低難度,剔除0.2以下難度過大的試題。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考試的`難度係數降低了,但會考命題上將側重考查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觀點,試題的取材範圍將更寬更廣。

大學聯考移民,除了基於地域的不公外,背後還有身份、地位帶來的不公。大學聯考制度的改革,不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需要全局視野內的系統性優化

大學聯考制度與戶籍制度合謀,誕下一個怪胎——大學聯考移民。近日,內蒙古有關部門發佈消息稱,對此要“毫不動搖地治理”,去年以來當地已有1465名空掛學籍的大學聯考移民被清退。

這種向教育欠發達地區的大學聯考移民,製造了“雙重不公”。以河北向內蒙古的“人往低處走”爲例,河北相對而言有着更高的教育質量、更好的教育資源。掛空籍去內蒙古考試,意味着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卻只是參與資源相對薄弱地區的考試競爭,對於當地考生的不公顯而易見。

另一方面,那些能通過種種渠道採取非正常手段遷移戶口,或者有能力通過購房等方式入籍者,權力與財富,至少需佔其一。在內蒙古查出的大學聯考移民中,家長大多爲公職人員,許多還是領導幹部,正說明了這一點。這也意味着,除了基於地域的不公外,背後還有身份、地位帶來的不公。

而在大學聯考移民中,還往往形成“合謀”。“移民”們增加了升學的可能性,學校和地方教育部門獲得了更高的升學率。在這條利益鏈上,當地考生,以及那些無法“移民”的寒門子弟,處於最末端。這讓受損的遠不只是個人,更是公平的教育理念,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平等的發展權。

去年大學聯考前夕,安徽毛坦廠中學“萬人送考”的新聞照片也直觀地呈現出,這樣一次考試,承載着多少家庭的希望與未來。應試教育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也幾乎沒有人不承認,大學聯考是目前來看最公平的教育資源分配方式之一,也是改變個人和家庭命運的重要途徑。在很大程度上,大學聯考其實維繫着整個教育體制乃至整個社會的“底線正義”。

然而,對大學聯考的公平期待,也屢屢遭到侵蝕。雖然大部分已被取消,但加分亂象至今仍未能根除。去年遼寧本溪體優生的加分,就爆出“足球4萬,游泳7萬到8萬”的醜聞。大學聯考制度需要改革,高校招生也需要改革,但不管怎樣改,公平的底線是無論如何需要守護好的。

大學聯考移民再次被曝光,也進一步提出這樣的問題:大學聯考制度的改革,不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需要全局視野內的系統性優化。現階段,全國統一大學聯考、統一錄取,還無法實現。但從長遠看,需要的是以政策槓桿、財政槓桿,逐步變大學聯考分數線上的“優惠政策”爲增加欠發達地區教育投入,讓教育資源分配更合理。如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了《偏僻地方教育振興法》,規定了國家和地方爲振興偏僻地方的教育必須實施的各種措施,並制定了施行令和施行規則保障法律的實施。

“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雖然這樣的大學聯考標語被認爲有價值觀問題,但背後卻是強烈的公平訴求。對個人和家庭,或許要破除“大學聯考神話”;對社會管理者,卻不能不重視這樣的聲音。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5

摘 要: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大學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就隨之產生了,近幾年,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下降,供需比日趨上升,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爲當前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因此,我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以瞭解相關原因和一些措施。

一、主題簡介

1、瞭解大學生就業問題

2、瞭解造成就業難的原因

3、瞭解解決就業問題的方法

二、活動日程

1、20xx年2月5日:去太倉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報刊資料

2、20xx年2月6日:在網上查詢相關信息,向附近的公司、工廠以及周圍工作的親戚朋友瞭解情況

3、20xx年2月7日:整理資料,完成報告

三、調查情況

1、調查背景

按要求進行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完成一份真實科學的調查報告

2、調查目的

瞭解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和問題,爲將來進入社會做好相關準備

3、調查對象

就業的大學生以及周圍工作的親戚朋友

4、調查方法

查閱相關書籍報刊;查詢網上信息;詢問親戚朋友、公司職員

5、現狀與問題分析

經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狀況嚴峻,面臨就業難問題,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原因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業崗位數量多得多,也就是供過於求,而且差距逐年增大。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持續的擴招進一步稀釋了大學原有的教育資源,部分學校以營利爲目的,難以保證教學質量,親戚中有幾個民辦高校的學生就提到了這個問題。

(2)自身原因

首先,大學生自我能力認識不足,所學知識與現實要求不匹配。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大學專業設置脫離社會的需求,學生的實際能力得不到培養。大學生有較紮實的專業知識,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此外,有些在校大學生不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校時沒有想到就業的殘酷,並沒有有把心思花在學習,而是將大量的時間用於玩樂。我詢問的人中也有這樣的情況,他們對職業生涯規劃不夠重視,在擇業時往往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所以只能聽從長輩的建議,從而導致工作不適合自己而缺乏興趣,最終失業。最後,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就業時一味追求穩定和高收入。多數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願意從基層做起,寧願等待,這樣勢必會在求職過程中受挫。

6、解決方法

(1)社會方面

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更多的大學生。政府要出臺相關措施,促進大學生就業,如舉辦大型招聘會等。除了企業,各高校也應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

(2)大學生自身方面

大學生要擺正就業心態,不要侷限於某些崗位和區域問題,抓住政策優勢,樹立自主創業的觀念。大學生不能等待機會,而是要清楚用人單位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以積極的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畢業生應該先就業後擇業,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

四、結語

通過這次的調查,我瞭解到了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而且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產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雖然通過政府的努力,大學生就業問題已得到了部分解決,但問題的根本解決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對就業來說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現在要努力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去適應社會的需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希望我們大學生能夠不斷地完善自我,超越自己,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6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研究生就業優勢不明顯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爲,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爲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着緊密的`聯繫。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爲,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爲,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調查】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爲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很顯著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爲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7

即將踏入大四,面臨即將實習找工作問題的我們,對大學生就業知之甚少。而專家認爲“將有六成應屆畢業生面臨崗位缺口。”那麼我們就業究竟面臨哪些問題呢?利用寒假時間就大學生就業問題,做了個小調查。從此次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略微瞭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

一、就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對薪金的期望值

從數據統計來看,城市大學生在選擇工作首先考慮的因素是行業前景和個人喜好,農村大學生最注重的是行業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個人喜好方面,城市高與農村;在行業前景、辦公環境和其他方面,農村高於城市。

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們依然可以理解爲兩個不同生源地的就業生的就業背景不一樣而導致的。城市的學生因爲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對比較自由,以後跳槽或者的短期內選擇新的工作的機會比較大。而來自農村的學生則以行業的前景爲主,願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較穩定的工作。

(3)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願意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注重發達的大城市。

從數據統計上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願意選擇在發達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體工作,中小城市和國外,沒有人願意選擇在縣城工作;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更看重具體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發達的大城市,中小城市,縣城和國外。這個是在我們的意料之中,事實上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僅是城市,包括農村的學生的就業取向也比較側重大中城市。

(4)來自兩地的大學生都教青睞國營企業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最期望選擇的就業公司上,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比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樂意選擇民營企業、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在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和自主創業上,來自的城市的大學生的期望值高與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但是,兩地大學生都較青睞國營企業。

(5)信息產業仍是大學生最青睞的職業部門

從數據統計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最青睞與信息產業,依次是金融保險業、教育業、製造業、政府部門、科研部、房地產和服務行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最青睞信息產業,依次是教育業、科研部、政府部門、房地產、製造業、服務行業和金融保險業。

二、缺乏實際技能與經驗是當前大學生認爲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缺乏實際經驗是當前大學生認爲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業人數過高。因爲大學畢業將面臨一個從學生到社會職業人的角色轉變,而這一過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投資。大多數企業側重傾向於那些有實際技能,以及工作經驗相對比較豐富的學生。而我們的調查記過顯示,當今的大學生在這個方面更爲薄弱。

三、目前平均就業率不高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已畢業和即將畢業的人來看,平均就業率爲49%以下的佔29%,50%-69%的佔28%。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就業人數過多,就業生自身的條件相對不能滿足就業單位的要求。另外還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學生選餓出國或者讀研究生。

四、在求職途徑的選擇上,現場招聘會、上網和親友介紹成爲最主要的途徑。也有少數人選擇報刊和上門推薦。

由此可見。大多數的學生在就業途徑還是比較側重於現場招聘,不過網絡招聘也已經成爲近來部分學生求職的途徑之一。

五、現在大學生普遍認爲自己具備了道德品質修養、與人合作的能力、團隊精神相對與前三種能力,競爭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應變能力大家認爲較弱。

從這個調查的結果我們也不難聯繫現實情況分析出由於缺乏實際的實踐技能是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業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解決結構性就業難問題是關鍵

企業人士更多的認爲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在於調整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而從針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看,大學生在就業區域選擇、就業單位性質選擇上都有趨同現象,“經濟發達地區、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機關”仍然是多數畢業生的首先,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能夠實現這種願望的大學生的比例其實是很小的,那麼多的大學生都在爭奪很少的職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職位,這可能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劇增長,可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背後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業對大學生建議一樣,既然不能改變既定現實,只能首先調整自己就業心態,在選擇就業區域、就業單位性質、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過度集中於一點,最好適當的擴大自己的就業選擇。

二、就業觀念的轉變應該慎重

品德不應該受冷落,對比大學生和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認識,可以看出,大學生如果一味的爲“先就業後擇業”而“先就業後擇業”的話,並不一定是非常合適的就業觀念,這方面在用人單位那裏已經有所反應。而該確立怎樣的就業觀念,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大學生就業時對品德的冷落,更是章顯出在當今社會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價值取向的重大轉變,而這種轉變值得人們深思,應該引起相當關注。

三、建立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更流暢、有效的溝通交流渠道。

調查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大學生對用人單位不瞭解,用人單位的人才要求不能暢通、有效的讓大學生了解,這其中缺乏溝通。似乎看到這樣的現象:高校在培養大學生上自有一套體系,而這套體系與招聘大學生的單位聯繫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養大學生,而事實上對該怎麼培養大學生以有利於他們更好的就業缺乏瞭解。而建立一種基於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纔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之所在。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8

當今社會人口不斷激增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資源趨於匱乏、環境承受能力不斷下降、污染嚴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作爲大學生的我們即將步入社會,我們將面臨最爲嚴峻和現實就業問題,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學生、學校、公司、政府又該如何應對日趨緊張的就業問題。

教育能夠使一個人學會學習,達到社會所需要的預期目標,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範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培養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公民,爲國、爲家、爲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促進人的發展,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發展教育事業一直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教育對於提高民族素質、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從學生個人的角度來看待就業和創業

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報告顯示:全世界30億經濟活動人口中,失業人口有1至5億,不充分就業人口有7.5億至9億,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如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一樣,就業形勢比較嚴峻。而我國高校連續幾年的擴招,增幅較大,又造成了高校畢業生高存量、高膨脹,昔日被譽爲“國之棟樑”、“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壓力和難度。所以就業問題的本質不是因爲工作崗位的缺少,而是當前社會大學生素質普遍較高,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要求也隨之上升。大學生們普遍蜂擁盲從熱門崗位,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份輕鬆而又高福利的工作。一部分大學生選擇了考驗,希望高學歷能夠使自己在衆多待業者中脫穎而出。事實上就我的個人觀點而言,一味盲目的死讀書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我們應該清楚自己學習的方向和目的,自己處理好學校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地方,邊學習邊實踐,豐富自己的經驗,從而來適應這個社會。

我們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瞭解了我校大學生對於就業創業的看法以及對今後工作有什麼打算。少部分同學認爲讀書是沒有用的,只是混個文憑而已。大部分同學都希望通過在學校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素質,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大學是我們走向社會的一個臺階,我們不應該浪費生命,把精力放在遊戲娛樂上,應該好好利用寶貴而有限的時間,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從而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大學生就業形勢絕非一片黯淡,只要正確分析和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必能撥雲見日,縱橫廣闊職場。

二、從學校集體的角度來看待就業和創業

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的脫節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大學生在學校所學習的理論知識無法運用到以後的工作當中去。大學時代所選擇的專業也與未來的工作關係不大。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在校學習缺少學習積極性。

1.學校可以多組織同學們在業餘時間開展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經驗,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組織能力、時間能力。

2.學校的教育當跟上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需求,可以與公司合作,通過開辦工作室的方式幫助學生較早的瞭解社會工作的流程、適應工作的壓力。

三、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來待就業和創業

1.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堅持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作爲我們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培養數以萬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數以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創新人才,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

2.國家可以爲大學生提供社會上的就業創業鼓勵政策,例如鼓勵應屆畢業生下鄉當村官,鼓勵大學生走出城市能爲貧困山區支教、幫助山村孩子學習,國家應該在全國範圍多宣傳勞動不分貴賤,勞動者都是光榮的。

3.國家可以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爲當代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做好引導工作。

大學生就業問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社會、用人單位、高校及大學生本身都是其中的因素。畢業生們要看清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努力地去爭取、拼搏、奮鬥,闖過就業這個難關,尋求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還要主動學習和掌握就業技巧,提高擇業能力。發揮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爲社會和祖國做出貢獻,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9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對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類、經濟類、理工類和醫學類的大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間,管理類的學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間,同時也是藝術類的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爲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對較大、經濟類、管理類次之。

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們可以比較其他相關問題得出,產生這方面原因是由於專業本身,藝術生的精神取向自由,他們側重於自身自由,藝術工作比較特殊。對於理工類,文法類和醫學類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這是當代大學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價位。低於則不符合其多年學習的知識積累,高於此價位又又不符合當今就業壓力越來越緊張的`社會現實。

二、大學生區域就業心理分析(農村、城市)

來自農村和城市的大學生在就業看法、就業態度、就業單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於來自農村的學生。但是兩地學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與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 2500-3499,城市學生高於農村學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遠高於農村學生。具體數據如下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對於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樣。正是因爲他們的背景。農村的學生就業心理較爲嚴重,他們渴望儘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緩解父母的壓力,爲自己的家庭解決負擔。而城市學生則不一樣,他們相對與農村學生而言,比較輕鬆,但由於在城市長大,使得他們的就業的初次薪水價位相對與農村更爲高些。

(2)城市學生選擇工作注重行業前景和個人喜好,農村學生最注重行業前景

從數據統計來看,城市大學生在選擇工作首先考慮的因素是行業前景和個人喜好,農村大學生最注重的是行業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個人喜好方面,城市高與農村;在行業前景、辦公環境和其他方面,農村高於城市。

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們依然可以理解爲兩個不同生源地的就業生的就業背景不一樣而導致的。城市的學生因爲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對比較自由,以後跳槽或者的短期內選擇新的工作的機會比較大。而來自農村的學生則以行業的前景爲主,願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較穩定的工作。

(3)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願意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注重發達的大城市

從數據統計上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願意選擇在發達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體工作,中小城市和國外,沒有人願意選擇在縣城工作;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更看重具體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發達的大城市,中小城市,縣城和國外。這個是在我們的意料之中,事實上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僅是城市,包括農村的學生的就業取向也比較側重大中城市。

(4)來自兩地的大學生都教青睞國營企業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最期望選擇的就業公司上,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比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樂意選xx營企業、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在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和自主創業上,來自的城市的大學生的期望值高與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但是,兩地大學生都較青睞國營企業。

(5)信息產業仍是大學生最青睞的職業部門

從數據統計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最青睞與信息產業,依次是金融保險業、教育業、製造業、政府部門、科研部、房地產和服務行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最青睞信息產業,依次是教育業、科研部、政府部門、房地產、製造業、服務行業和金融保險業。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10

被採訪人 採訪時間、地點基本情況

柏秋穎xx年4月10號 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女生宿舍裏 女,天津交通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大二學生

師辰 xx年4月11號 獅子林大街上某家肯德基 男,天津職業大學計算機系大二學生

段則順xx年4月12號河東某幸福小區男,天津理工大學生物系學生

採訪人 ,溫月華,天津交通職業學院經管系大二學生

採訪紀實:

1:請問你對學校的頂崗實習有什麼看法?

柏:沒什麼看法,我覺得這表現了學校對學生的極度不重視。

師:沒有看法,我們大三下學期纔去實習,我覺得很正常。

段:不就是交了錢不理你了麼,學生嘛,哪那麼容易找實習的地方?那種迷茫和無助,學校根本不在乎。

2:畢業後去找專業對口的工作還是不做限制?

柏:不限制,找對口的太難,在學校也沒有學到特別實際有用的知識。

師:對口的,家裏安排。

段:不限制,金融危機,就業機會少。

3:有無接本或讀研的.意向?爲什麼?

柏:無,經濟不支持。

師:無,不喜歡上學。

段:無,我畢了業就有工作。(家裏企業)

4:是否想過自己創業?爲什麼?

柏:沒有,資金問題。

師:或許有吧。讓我老婆去創業,我做自己本分的工作。她賺錢,我辭了工作去投奔她,她不賺錢,我還有工作,能養活她。

段:沒有啊,畢業後的工作就是家裏的“業”。

5:選擇先就業後擇業還是先擇業後就業?爲什麼?

柏:先就後擇,面臨經濟危機,工作機會難得啊。

師:邊擇邊就,家裏就這麼安排的。

段:先就業唄!現在工作多難找!

6:就業後薪金目標。

柏:1500

師:2500

段:夠花就行,反正將來都是自己的。

綜上所述,這幾位大學生對學校的定崗實習都不是十分滿意,對創業信心不是很強,對繼續求學毫無興趣,有些微弱的消極心理。其實,我個人認爲,經濟危機的確影響了我們,但是有能力,及時在逆流,也能釣到大魚!繼續深造不失爲一條光明道路,但是,如果我們都去接本,讀研,那麼幾年後的就業情況如何呢?是不是隻不過把目前的就業壓力推遲了幾年而已呢?定崗實習的確是我們必須經歷的,但是我覺得學校對我們安排的太過倉促,三年的知識壓縮到兩年完成,效果可想而知,據說大三一年學費也是好幾千塊,我們卻在外面實習?!我不知道,這錢,交給了誰,有沒有投入到我們自己身上。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11

春節過後,今年畢業的大學生迎來求職季。麥可思研究院日前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xx屆本科畢業生超半數在“民營企業/個體”就業,近幾年,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中,多數人的創業動機是因爲理想。

本科生畢業都去哪了?

這份調查報告以20xx至20xx屆大學畢業生爲跟蹤調查對象,每屆畢業生在全國回收的樣本量都在25萬份以上,其中本科畢業生樣本量均在10萬份以上。報告通過對中國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畢業去向、就業數量、自主創業的分析,展示了大學生就業心理和就業環境的變化。

調查顯示,從僱主類型來看,20xx至20xx屆本科應屆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個體”的就業比例,從40%上升到52%,在“政府機構/科研事業”的就業比例,從10%上升到17%。

這六屆本科畢業生在“國有企業”的就業比例,從31%下降到20%,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的就業比例,從17%下降到10%。

分行業來看,20xx至20xx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最集中的前5位行業類,包括“金融(銀行/保險/證券)業”“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製造業”“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建築業”。

有多少大學生選擇繼續深造?

除了選擇就業,調查顯示,本科畢業生選擇讀研的比重持續增加。這份調查顯示,近年來,本科畢業生“受僱全職工作”比例呈下降趨勢,“讀研”與“自主創業”比例呈上升趨勢。

20xx至20xx屆本科應屆畢業生中,“受僱全職工作”的比例從82.6%下降到74.2%,而選擇“正在國內讀研”的比例從6.7%上升到13.5%,“正在港澳臺及國外讀研”的'比例從0.9%上升到2.1%。

報告稱,這表明當下中國本科畢業生的去向正在從“單一出口”(即受僱全職工作)向“多口徑分流”(即“正在國內讀研”+“正在港澳臺及國外讀研”+“自主創業”)。

大學生創業都是爲了啥?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鼓勵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勢頭髮展迅速。這份調查數據顯示,20xx至20xx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從0.9%上升到2.1%。

大學生創業的動機都有哪些?調查顯示,這六屆本科應屆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最主要原因均是“理想就是成爲創業者”,且該比例從41%上升到48%。與此同時還可看出,20xx至20xx屆本科應屆畢業生因“未來收入好”而自主創業的比例,則從18%下降到9%。

大學生創業都去哪些領域?分行業來看,20xx至20xx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最集中的前5位行業包括零售商業、教育業、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其中在“教育業”和“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行業類創業的比例均呈上升趨勢,在“零售商業”行業類創業的比例呈下降趨勢。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12

前言

作爲大二的學生在不久以後即將踏入社會,開始我們人生中的又一個旅程。走出校園,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擇業。隨着時間的發展已成爲大學生面臨的嚴峻問題。選擇什麼樣的具體職業應該根據每個人的潛能和特長來確定。要量體裁衣,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行業的更加細化,與此相對的職業也更加多樣化,這一情勢爲具有不同潛能和特長的個人尋求更符合自身條件和興趣的職業,創造了日益廣闊的前景。因而,當代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要正確判斷自己有哪些潛能和特長,力求做到對號入座。

20xx 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下,高速發展的中國並不能獨善其身,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經濟危機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經濟危機下,很多公司開始裁員,招聘需求大幅減少,這使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壓力異常巨大,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異常突出。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xx年《經濟藍皮書》指出:預計到20xx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xx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面臨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

主體:問卷的設計

製作問卷時,我們力求所選題目確切、簡潔、針對性強,並遵守以下幾點:問卷主題明確,所有設問都必須與主題有關;言語簡明準確,以免影響理解和答問;問卷項目由淺入深,並注意期間的來聯繫,使被調查者可以連貫做答;設問切合實際,充分考慮被調查人的差異。

一、調查概況

此次調查問卷主要對畢業生的擇業價值取向、薪酬標準、就業地點、專業滿意度、擇業心情、就業服務等問題進行調查。調查採取隨機抽樣形式,管理類的文科學生,也有技術應用類的理工科學生。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78份,有效率爲78%,其中男生佔34.6%,女生佔65.4%。由於在抽樣調查中,充分考慮了樣本的代表性和性別比例的協調性,因此此次調查較爲客觀地反映了當前20xx屆畢業生擇業心態。爲方便學生答題,問卷均採用選擇題形式,分爲單選和多選。爲了讓我們的調查問卷更真實有效,所以我們在人員學歷的選擇上針對不同學歷的人都選了30%左右的人。在我們的調查中有70%的人是來自農村,剩下30%是來自城市XX縣鎮。

二、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1 、關於就業形勢與自身就業前景評價

關於目前社會的就業形勢,91%的調查者認爲“形勢嚴峻,就業比較難”,分別有3.8%的調查者認爲“形勢正常”和“不瞭解”,而認爲“形勢較好,就業容易”的有1.3%。可見,絕大多數畢業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認識。

在對自身就業前景評價方面,多數畢業生則顯得較爲自信。調查表明,對就業前景持一般態度的調查者佔56.4%,20.5 %的畢業生對自身就業前景比較樂觀有信心,14.1%的調查者表示不樂觀,而9%的調查者則表示不知道。對此的解釋可能有兩種,一是畢業生已在擇業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準備,加之金融危機的到來,加大了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二是畢業生尚未進入求職面試的高峯期,對求職的艱辛認識不夠。隨着求職面試的高峯期的逐漸到來,迷茫的同學的比例還會上升。這就需要就業工作者深入瞭解他們的困惑所在,有針對性地加強就業指導,以使他們及時調整好心態。

2 、關於升學和工作的選擇

在升學和工作的'選擇上,79.5%的調查者選擇工作,11.5%的人選擇升學,而2.6%的調查者選擇考公務員,還有7.7%的調查者選擇了回家創業。可見,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很多同學想在國家的優惠政策下,自主創業,減少就業的壓力,鍛鍊自己的能力。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 、關於就業的影響

在就業決策時,有39.8%的調查者受父母的影響比較大,有3.8%的調查者表示會受老師的影響,還有5.1%的調查者比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決定,不受他人影響”的調查者佔51.3%。可見,現在的畢業生在做選擇時還是比較慎重的。

4 、關於就業地點的選擇

調查表明, 66.7%的調查者選擇就業地點時,格外青睞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這主要是因爲大城市比較重視人才,工作和生活條件好,經濟收入高,發展機會多,並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儘管大學生擇業首選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擇業地點過於集中,勢必導致人才的閒置與浪費,同時也增加了就業的難度。10.3的調查者喜歡到國外和內地的盛會城市去工作。而對於西部邊遠地區和農村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有23%的畢業生將其作爲首選。儘管國家出臺了很多鼓勵畢業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發達地區的基層就業和參加志願服務的優惠政策,但畢業生的積極性仍顯不足。這表現出大學畢業生擇業的功利性和短視,他們不願承擔艱苦的工作,奉獻意識與鍛鍊意識不強。學校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對大學生的奉獻意識的培養,對畢業生的擇業中的功利和短視心態要適時加以引導。

5 、關於薪酬標準

在求職者最爲關心的薪酬問題上,畢業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調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調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這一檔上,35.9%的調查者選擇1200--xx元之間,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佔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這表明,大學畢業生希望自己早點從父母的經濟依附中解脫出來,實現經濟上的獨立,並渴望獲得舒適的生活條件,因此希望能獲得較高的薪酬。

6 、關於對口與心中的期望值

據調查,12.8%的調查者認爲會“接受,並準備跳槽”,23.1%的人會“努力適應工作”,61.5%的調查者“工作時或工作後會考慮繼續深造。2.6%的調查者還沒考慮好。看來,興趣與期望值對於工作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專業如果不對口絕大多數的調查者會在現在的崗位上工作。64.1的調查者會願意從事現在的工作,只有9%的調查者表示不願意,19.2%的調查者會“先在本專業幹,再考慮轉行”這些人對自己的工作的選擇是小心而慎重的,個人興趣和專業在選擇工作時是佔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調查者認爲無所謂。

7 、求職信息

在就業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很大一部分調查者會認證考慮自己今後的就業。其中66.7%認真考慮過,26.9%的調查者“偶爾會想想”這類人可能還沒體會到就業的艱辛,有5.1%的調查者很少再考慮,還有1.3%的調查者想“到時候再考慮”。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50%的調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紹和招聘信息,15.6%的調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關薪資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調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於面試和演示的技巧介紹,說明學生在這方面的經驗還不是很多,需要加強鍛鍊。有5.1%的調查者希望瞭解更多的公司員工的現身說法。藉此瞭解公司的用人機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 、關於就業目的

此次調查表明,有大約80%以上的調查者就業的主要目的是“爲了生計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數調查者是爲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爲了得到社會的認可和爲社會做貢獻。剩下的2.5%的調查者認爲就業是爲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礎。可見,在經濟危機的時候人們還是迫以生計的。這也說明啊學生就業觀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師的大力指導。

9 、關於最關心的問題

無論在什麼時候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都會面臨各種怎樣和企業的雙向選擇。調查者在這方面的選擇還是很明確的。有53.8%的調查者預計在擇業過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可能“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這給學生就業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調查者預計“戶口難解決”,24.4%的調查者預計是“缺乏社會關係”7.7%的調查者預計“信息嚴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選擇,11.5%的調查者預計是其他的原因在擇業過程中的阻力最大。沒調查者選擇“性別歧視”說明大家還是比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單位最關心的是求職者的能力包括“所學的專業能力”、“所畢業的學校”、“社會經驗”以及“潛力”,佔總調查的87.1%,“技能、特長、品德”只佔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調查者認爲用人單位最關心求職者的性別。

當前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是“人才市場供大於求,屬於買方市場”、“畢業生的思想不夠端正,期望值過高,擇業過於挑剔”“社會上一些‘憑關係,走後門’的現象比較嚴重”佔總人數的78.6%,認爲“學校、政府、用人單位及學生之間的溝通較少了解不夠”的佔11.3%,認爲“學校的就業指導薄弱”、“高校的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畢業生的不符合政策規定的擇業行爲比較多”的調查者佔10.1%。

結尾:

這是一個求職大軍遭遇失業恐懼的時代,是一個追逐挑戰又渴望成功的時代。求職擇業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又是嚴峻的挑戰。我校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複雜化的傾向,擇業意向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他們追求自我發展,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重視經濟利益。畢業生中出現的盲目樂觀、奉獻意識與艱苦奮鬥精神缺乏、誠信缺失等心態,不僅會影響到畢業生眼下的擇業,同時還會進一步影響到以後的成長與職業發展。針對以上出現的不良擇業心態,本人的建議是:

一、大學生畢業後不能僅僅只有就業意識,因爲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會在一定程度上飽和,現在尤爲嚴重。因此我們要樹立創業意識而不能把眼光僅僅限於就業。

二、要踏踏實實地做事,一步一個腳印,要有靈通的就業信息和強硬的個人素質。專業很重要,但要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有人說好關係是泥飯碗,會碎的;文憑是鐵飯碗,會鏽的;而只有能力纔是金飯碗,走到哪裏都會閃閃發亮。”在當今社會,只有有能力的人,纔不會被時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長的舞臺纔會無禁區。

三、要搞好人際關係,廣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壞事。一個人在外難免會遇到挫折,此時朋友的幫助對你來說很重要。

四、在選擇職業時,要從實際出發,準確把握人才市場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會每週都在辦,人才市場天天都開放,準確掌握人才市場的供求信息,對於當代大學生擇業尤爲重要。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誰能及時有效地獲取信息,誰能從實際出發,準確審視就業形勢,誰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職業崗位,爲祖國,爲人民奉獻知識和才華。

六、要敢於面對挫折,不放棄,不服輸,要敢闖!

總之大學生對所學專業只是能說了解,要真正讀至碩士纔可以說自己學了這個專業。大學生要鍛鍊各方面能力,不僅要學習書本方面的有字之書,還要去生活中讀那本無字之書,這樣我們農大學子纔會有美好的未來。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13

爲全面瞭解山東省大學生當前心理健康狀況,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省情綜合研究中心、山東大明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於XX年9月至11月對山東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山東大學生就業心態日趨理性,而且不怕吃苦,希望提高自身能力以應對就業難。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40份,回收率爲94%,其中男生372人,女生568人;本科生686人,研究生254人。

在“你希望畢業後的去向是什麼”的調查中,33.88%的大學生選擇了“在工作中尋找機會深造”,30.69%的學生選擇了“繼續深造”,24.92%的學生選擇了“就業”,還有10.51%的學生選擇了出國發展。

調查顯示,山東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日益理性。在“畢業後找什麼樣的工作”調查中,選擇“符合自己專長”、“有發展空間”兩項的學生都佔被調查者的一半以上,34.36%的學生傾向於找“社會地位高、收入高”的工作,選擇“無所謂”和“要我就不錯了”等選項的學生均佔被調查者的2%左右。在“畢業後你希望在哪工作”的'調查中,45.98%的學生選擇“省內”和“省內發達城市”,23.94%的學生選擇“北京、上海等國內經濟發達城市”,10.87%的學生選擇“回生源地”。

此外,在“你是否能吃苦耐勞”選項調查中,75.11%的山東大學生選擇了“可以,吃苦能夠鍛鍊自己的毅力”。敢於吃苦、勇於拼搏仍然是山東大學生的主流精神狀態。

“如果能改變自己,你最想改變的是什麼?”此項調查發現,38.65%的學生選擇了“能力”,19.50%的學生選擇“知識”,11.67%的學生選擇“習慣”,還有10.33%的學生選擇“財富”。.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14

調查報告資料:《關於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涉及全國6000多名20xx年畢業的本科生應屆本科畢業生中,66.10%的大學生將月收入定位在1000-20xx元之間,1.58%的學生甚至願意零工資就業。調查中仍有77.3%(34家)的用人單位認爲大學生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還有20.5%(9家)認爲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比較務實了,甚至爲了就業而降低了期望。

解讀:

1、用人單位考慮:從公佈的調查報告信息來看,這個報告似乎傾向於有影響力的高校畢業生。如,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報告顯示77.3%用人單位還是認爲就業者存在期望值過高的現象,我認爲一方面跟就業者的名校情結有關,以爲自己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實際上是,皇帝女兒雖然好,但用人單位怕娶不起。因爲養媳婦,不僅僅需要考慮錢,更需要考慮新媳婦與婆婆與家人相處共事的環境,即新進人員的個性與固有的企業文化凹凸差的比重。

2、就業建議:一方面登陸用人單位網站或通過熟悉的朋友詳細瞭解單位的特點和企業文化,根據自己的個性尋找適當的契合點;一方面要敢於談必要或適當的待遇,零工資的想法固然是善意,但用人單位往往覺得更難辦。

調查報告資料:在接受調查的20xx屆本科畢業生中,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佔49.81%,不想馬上就業的佔15.02%,而沒有找到工作的比例爲27.25%。

解讀:

1、用人單位考慮: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佔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佔49.81%,這個數字沒有明確說明什麼意思。在實際就業成功率上,可能要比這個數字低數成。

2、就業建議:找工作就像談戀愛,戀愛就是練愛,一見鍾情定終生,是幼稚的表現。剛畢業的學生,不妨多創造面試的約會機會,這樣至少可以減少怯場、不自信的弱點,提高嫺熟得體溝通的技能和技巧。

調查報告資料:截止到5月底,在對用人單位的訪談中,有27.3%(12個)受訪者承認招聘時有性別傾向,而有72.7%(32個)的受訪者認爲自己招聘時沒有明確的性別傾向,但會考慮工作的性質和崗位要求來招收不同的性別。

解讀:

1、用人單位考慮:用人單位用人不考慮性別,那肯定是不實際的。

2、就業建議:男性就業者多選擇基礎性、技術性和市場業務工作考慮,熟悉單位環境和市場環境,纔是第一重要的,尤其是學管理和法律專業的,尤其要考慮性別的差異。女性就業者,建議一般不要太強調能力,而要在與人接觸、言談舉止等方面下功夫。

調查報告資料:課題組依據16所大學所在的區域,分爲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個區間,調查結果顯示,東部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爲62.43%,中部、西部和東北部高校則依次分別爲47.88%、41.73%和43.39%。

1、用人單位考慮:一般而言,一方面經濟活躍地區,新生的就業機會多,另一方面,人力資源市場化程度和效率比中、西和東北部高。

2、就業建議:對有能力或想體驗人生更多角度、多層面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就業者,應當跳開熟人圈和地域圈的限制,去尋找全新的機會。學歷只是證明接受過系統教育的標籤,趁年輕身體棒,精力好,有衝勁的時候,多積累經歷、遊歷和行業認識資歷,是一生的財富。

調查報告資料:此次調查根據法學、管理學、工學、教育學、經濟學、理學、歷史學、農學、文學、醫學和哲學等學科門類,調查結果顯示,農學就業率最高,達到78.38%,而法學僅有37.85%;醫學最低,僅爲31.01%。而且通常被視爲冷門專業的哲學和歷史學,學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分別達到40.35%和51.85%。

解讀:

1、用人單位考慮:

(1)儘管法學專業的總體水平一直以來都不是很高,但並不說明法學專業本科教育沒有市場,對於大多數用人單位專業的法律人才都是稀缺的。關鍵的是一方面學校課程結構和學教方式需要做很大的改進,法律人才在中國不是過剩,而是太少,少得可憐到已有法律人才根本就不足以影響人的思維和行爲方式;

(2)農學就業率最高,就業期望值低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場需求量,是賣方市場在起作用,其次是人的就業價值改變。

2、就業建議:

(1)法學專業的畢業生要大膽打破專業限制,選擇不同的行業就業;

(2)就業者選擇農業、農村、農商甚至農民,將是大有作爲的事業天地。

調查報告資料: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41.6%的學生通過家庭和個人社會關係、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其中來自大城市的學生比例高達51.29%,而來自中小城市和農村的學生則重點依託學校的推薦,相應的比例都在四成以上。

1、用人單位考慮:中國的人力資源市場,並不成熟和完善,用人信息將在熟人圈裏流轉一定範圍和一定時期內存在。

2、就業建議:

(1)作爲大城市人選擇人際關係在就業,是適當的;

(2)自中小城市和農村的就業者,只要您一畢業,就不是學生了,就是社會人。這個社會自一開始就不是公平的,沒有熟人、親戚和朋友幫忙,就是您所處的社會圈的社會實在,不要去抱怨,更不要去幻想。

在此提2點建議:

一是不要迷信學校的推薦,因爲用人單位並非對您畢業的學校很瞭解或能在心理上認同;

二是勇敢地選擇人才市場的洗禮,因爲市場就在您的心中,心有多大,人生舞臺就有多大。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調查報告15

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範圍覆蓋華南師範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爲94、3%。調查文件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爲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爲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爲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爲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見圖1所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見圖2):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爲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作爲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調查結果見圖3)。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爲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爲36、62%、26%,具體情況調查結果見圖4。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爲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爲“經驗及實踐能力”爲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爲“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爲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爲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爲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於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見圖5)。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着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詳見圖6)。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查中,學生認爲“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詳見圖7)。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信息發佈、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