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在當下社會,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農村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1

爲推進我縣農業鄉村經濟快速發展,經縣委、縣政府研討決定,我們組織個鄉鎮黨委書記、有關部分首要負責同志和重點村村書記,於本月16、日赴三縣就農業產業化、新民居建設進行了調查學習。實地觀賞了涿鹿縣礬山鎮新民居建設、萬全安家堡規劃養殖小區、崇禮設備蔬菜基地等個點。經過現場看點、聽取狀況引見,三縣立足縣情、發揚優勢、科學經營、強力推進的工作姿勢以及比學趕超的工作氣氛給我們留下了深入印象。在感觸三縣農業鄉村經濟迅猛發展的還,我們也看到了本身存在的差距,震動很大。

一、三縣首要做法和經歷

(一)抓特徵,縣政府打造優勢產業帶。三縣都把特徵優勢產業作爲培強農業、發展鄉村的重中之重,規劃擴張力度大,典型培養條理高,促農增見效果好。涿鹿縣依照區域化結構、產業化運營、專業化生產的思緒,因地制宜發展葡萄、杏扁栽種、奶牛養殖三大主導產業,並將設備蔬菜、張雜穀子栽種作爲後續產業着力培強。特別是,該縣建成個葡萄栽種專業鄉鎮、個專業村、帶動萬農戶從事葡萄栽種,發展栽種面積萬畝,年產葡萄近億公斤,被國家林業局定名爲中國葡萄之鄉,產業化運營率到達%以上。萬全縣充分審閱本身前提,經過擴展種養規劃、盤活閒置資產、統一託付治理、農民入股分紅等有用辦法,配以完善的治理體制,逐漸構成了以鮮食玉米爲主的特用玉米栽種加工、以燕麥爲主的雜糧加工、以暖棚養豬爲主的畜禽養殖加工和以果蔬爲主的栽種加工四大特徵主導產業。該縣產業優勢突出,經濟效益明顯,先後榮獲中國鮮食玉米之鄉和中國燕麥之鄉稱號,年農大家均純收入完成元。崇禮縣根據地輿、天氣等天然資源優勢,大力完善農田水利基本設備建設,經過規範化服務和新種類、新技能的推行,着力發展設備蔬菜,率領全縣農民走上致富路。該縣發展設備蔬菜面積萬畝,以崇禮蔬菜爲主體的壩上蔬菜享譽京津及周邊市場,年銷售蔬菜萬噸,完成產值億元。

(二)抓機制,縣鄉村合力推進新民居示範村建設新民居建設是改善鄉村生活情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進農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具體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主要戰略意義。涿鹿縣從年開展新民居建設以來,各項目標延續兩年位列全市第一。該縣共有個村列入省級新民居示範村,重點打造了礬山鎮東關村和涿鹿鎮清寧堡村兩個環首都新民居精品示範點。該縣在新民居建設進程中,一是嚴厲土地政策,一直依照縣域鎮村空間結構規劃、新一輪土地應用總體規劃,充分尋求農民志願,合規有序開展施行;二是搞好結對幫扶,堅持+++的幫扶工作機制(每個示範村由一名縣指導、一個縣直部分、一個效益較好的企業和名幫扶工作隊員一起幫扶),協助示範村建班子、做規劃、定政策、引項目,保證新民居建設強勢推進;三是增強資金治理,執行專帳覈算、專人治理、專款專用,保證悉數資金用於新民居建設。各級財務獎補資金和包村幫扶資金悉數用於示範村配套設備、公共服務設備、鄉村建設規劃、土地整治及堅苦戶建房借款貼息,三措並舉,爲該縣新民居建設供應了有力支持。

(三)抓服務,夯實農業鄉村發展基本農業鄉村發展迅速,服務到位必不成少。三縣在推進農業鄉村經濟繼續發展進程中,立足分歧角度,採取分歧方式進行扶持協助,塑造了一批全縣、甚至全市農業亮點。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三縣縣政府和相關部分翻開思緒出政策,拓寬渠道籌資金,努力協助處理髮展中碰到的堅苦,爲農業良性發展奠基了堅實基本。涿鹿縣經過協調農行、信譽社等金融部分對農業發展賜與信貸支持,特別是在農戶小額信貸、中長期借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爲農戶每年供應-萬元小額借款,必然水平上破解了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萬全縣財務每年安排不低於萬元的專項資金,對農業產業化進行扶持。並對企業技改擴模賜與借款貼息,對土地依法流轉並用於發展設備農業的農戶及市場主體賜與補助,極大提高了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和自動性,構成了一批產業龍頭和國家、省、市級名牌產物。崇禮縣出臺了蔬菜產業扶持政策,安排設備蔬菜產業專項扶持資金,用於設備蔬菜借款貼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電、三膜掩蓋、規範化技能推行和農民專業協作社補助。縣縣政府協調農行、信譽社爲農戶新建大棚供應借款,每新建畝大棚,可借款元,財務貼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補助元,打井配電補助%;每個示範村專業協作社補助萬元,從基本上保證了主導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加強產業龍頭帶動。三縣在努力發展產業的還,積極奔波市場,鼓舞和指導農民成立產業龍頭,扛起致富大旗。涿鹿縣堅持羣衆主體,組織先行的'準則,依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組織運轉規範化、生產技能規範化、運營銷售品牌化、社員技藝職業化、產物質量安全化)要求,堅持專合組織家;並依據產業發展近況,在強大現有龍頭企業基本上,發展了佳禾生態開發有限公司、張家口金農集團等家省市級龍頭企業,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條,加強了帶動才能。據調查,該縣家產業龍頭共帶動萬農戶完成增收億元。萬全縣採取協作社(企業)+基地+農戶運營形式,發展龍頭企業家,成立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家,經過培樹典型、示範帶動,構成對主導產業的強勢拉動。崇禮縣圍繞主導產業,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使崇禮縣特種蔬菜開發有限公司、崇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家龍頭企業發展成爲集新種類和新技能引進、推行,農產物產、加、銷爲一體的領軍企業,在此基本上,合時組建蔬菜協會(協作社),對蔬菜銷售渠道、恆溫設備、品牌、生意人等資源有用整合,規範治理,成爲全國最大的越夏彩椒生產基地和河北省蔬菜產業示範縣。

三是提高土地流轉實效。要完成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就必需改動過去渙散的運營形式,完成土地集中、規劃種養。爲此,涿鹿縣積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採取租賃、交換、轉包、讓渡等方法,託付協作社進行土地流轉。該縣指導洪大有機蔬菜協作社租賃土地畝建設日光溫室,指導黑山寺鄉、東小莊鎮農民經過土地交換方式,流轉土地餘畝發展設備蔬菜,經濟效益完成翻番。萬全縣具體增強縣鄉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本能機能,規範流轉合同,並堅持土地流轉市場準入準則,客觀評價大戶、協作社、企業的資信狀況,經過土地承包運營權入股,堅持股份制協作組織,加以縣政府科學指導協調,最後在各市場主體之間完成土地流轉,完成了各方效益的最大化和產業發展的久遠化。

二、幾點啓迪經過對三縣調查學習,我們以爲,這種高起點、高規範的農業鄉村發展形式,恰是我們要學習借鑑之處。

第一,改變觀念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永久主題。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的解放水平決定着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必需把推進思想解放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堅持用工業化的思想指導農業,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圈子,加速農業工業化歷程。

第二,創新科技是推進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持。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手段。同萬全、涿鹿縣比較,我縣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奉獻率低,致使產業規範化水平不高。我們必需全方位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使新技能浸透到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以科技創新使用推進農業生產。

第三,健全市場是促進產物銷售的關鍵環節。市場系統是農業賴以發展的載體。我縣農業市場還處於低程度發展階段。我們必需依照大流通、大市場要求,重點擴建和新建一批設備完全、功能完善、輻射才能強的農副產物專業市場,促進農產物的區域化生產和規劃化銷售。

第四,培強龍頭是完成農民共富的有用路子。產業龍頭是率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必需把產業龍頭作爲完成農民共富的強力引擎,把發揚好引領效果作爲率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有用路子。

三、對我縣農業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建議學習借鑑三縣經歷,最主要的是做好與赤城實踐的有機結合,在思想觀念上完成改變,在蔬菜、畜牧、林果的規範化生產及鄉村新民居建設等方面獲得打破。

(一)堅持發展第一,做強主導產業。三縣農業鄉村發展的實踐證實,要想完成農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選擇一到幾個合適當地實踐的主導產業,制訂可行的施行方案,常抓不懈。就我縣而言,要藉助環首都扶貧開發和綠色經濟圈建設有利機遇,積極跑部進省,爭奪扶持,使蔬菜、畜牧、林果業真正成爲促進農民增收,在全市、全省有位次的大產業。把培植農產物加工龍頭企業作爲發展規劃農業的關鍵行動來抓,增強指導,建管並舉,並選準二商、戰友公司,在發展初級種養的基本上,購進加工設備,引進先進工藝流程,以大帶小,由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爲北方主要的蔬菜、畜牧產物生產加工基地。

(二)堅持龍頭帶動,抓好規範化生產。把加速龍頭企業發展作爲推進農業產業化運營的中心,圍繞蔬菜、畜牧產業,大力扶持和培養一批市場潛力大、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才能強的主幹企業,提高農產物附加值。指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協作組織、科技示範戶和種養大戶領先執行規範化生產,發展綠色無公害產物。加速建設農副產物、活畜買賣中心,擴建鄉鎮農貿市場,構建多條理、多功能、多類型的市場系統。

(三)盤活閒置資源,做好土地流轉。可以借鑑萬全縣經歷,發揚村兩委效果,指導農民一起參加。應用龍頭企業+農戶形式,鼓舞農民以土地作價入股,使土地集中流轉到農業龍頭企業或協作社手中,不必投工投勞就可以取得比土地產出更高的淨收入。這樣既有利於龍頭企業完成集約化、規劃化運營,添加單產,也能讓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解脫土地約束、安心外出務工,還能讓不肯外出的農民經過在企業從事勞動添加收入。這是一個符合實踐、可以完成的多贏形式,該當大力推行。

(四)營建優越情況,保證良性發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縣政府在技能推行、品牌創立、營銷開闢、查驗監測等方面添加扶持資金,着力抓好蔬菜基地的溝、渠、路等基本設備建設,提高生產才能。協調涉農金融機構,探究信譽擔保機制,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和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及農產物營銷、加工的借款力度,降低借款門檻,簡化借款手續,加強農戶、業主、協作社的抗風險才能、自我造血才能和市場競爭才能。二是簡化審批手續。經鄉村贊同,本村村民可以自立調地,須由縣農牧局立案;其他組織和個人建設種養基地的,縣農牧局審批後,由國土局立案。農產物加工企業用地,土地出讓金除上級收繳和賠償村集體及農民個人的費用外,當地留成局部按規範的下限徵收。設備棚室、鄉村道路、農田水利設備等用地一概視爲設備農業用地,不收取任何費用。還,在信息服務、稅收優惠等方面爲企業發明優越情況。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2

[摘要] 農村醫療保障由衛生服務供給體系和農村醫療保健制度兩方面構成。長期以來,合作醫療是我國農村醫療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然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自建立以來,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經歷了幾起幾落,時至今日,大部分地區的合作醫療已走向衰落。在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以後,合作醫療能否恢復?醫療保險是否可行?什麼是可行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這一系列關係農村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一直爲政府、農民和研究者所關注。本文在對山西省XX縣8個村莊的部分農民進行個別訪談的基礎上,分析了農民對醫療保障的主要看法,提出:第一,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必須考慮農村地區鄉土社會的特點;第二,雖然合作醫療能否恢復不取決於是否存在集體經濟組織,但社區前公共資財的確是合作醫療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第三,在農戶分散經營後,在社區的再合作、再組織基礎上的村民自治組織同樣是合作醫療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第四,醫療保險組織的信譽是實施農民醫療保險必須具備的條件。

1. 建立農村醫療保障所依存的鄉村社區土壤

中國農村社區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它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收入來源、人際交往、尋醫問藥等方面,有區別於城市的典型特徵。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村醫療保障是建立在這種鄉土特色基礎之上的。

土地仍然是農民家庭對國家完糧納稅和解決自己吃飯問題的最基本保障,而農民家庭的其它一切開銷越來越依靠現金收入,這就要依靠種植經濟作物和外出打工來實現。但是這幾年種植經濟作物受市場的影響很大,價格也在不斷下跌。同時由於種植業生產週期較長,靠結構調整也比較難以增加收入。

由於農村經濟社會的變化,疾病譜也發生改變,農村中患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人近年來有所增加,並且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年齡有所提前。有個村莊的心腦血管病人的發病年齡都集中在四、五十歲左右,雖然農民認爲可能和農村中的環境污染、人們不再吃粗糧以及體力勞動減輕有關。但同時我們也認爲這可能和競爭環境帶來的生存壓力增大有關。

當前農民家庭保障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家庭積蓄解決醫療費用支出的急需;通過大家庭成員之間的互濟減輕醫療費用負擔;通過向親朋好友的借錢緩解醫療費用負擔。這種行爲方式就形成了以家庭爲核心向親戚、朋友擴散的互助互濟的人際網絡。

鄉村醫生是來自農民的鄉土醫生,長期的農村常見病的醫療實踐造就了他們,許多60年代、70年代培養的鄉村醫生在農民中行醫時間長,在村裏有一定威信,對開展預防保健工作和治療農村常見病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是農村經濟改革以來,村衛生室的承包經營使鄉村醫生越來越把提供醫療服務作爲謀生手段,而同時在鄉土社會裏,農民又很難把鄉村醫生的服務這種無形的產品當作需要購買的勞動產品,而只把藥品作爲必須爲之付費的商品。

鄉村醫生也常常感到“鄉里鄉親的,怎麼可能像城市醫院一樣收掛號費、治療費、出診費?”因此不論鄉村醫生還是個體醫生,都提供“免四費”(免掛號費、診斷費、注射費、出診費等)的服務,同時,傳統醫學中的簡便治療方法由於不能賺錢已多不被鄉村醫生採用,賣藥、處方藥品、靜脈輸液則被廣泛應用。但是鄉村醫生對於本村的貧困家庭,往往出於醫生懸壺濟世的.職業傳統和鄉土社會中的鄉誼和同情心給予醫療費用的減免。

在就醫機構的選擇上,農民選擇大醫院是在得大病或疑難病時爲求得較好的治療;尋求私人診所一般是在大醫院治療效果不明顯或費用較高的情況下,爲找到較便宜的服務和尋求特殊治療效果時的選擇。這種選擇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即所謂“有病亂投醫”。

通常在常見病的治療上,農民是靠自己的經歷和他人的經歷對縣、鄉、村各種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進行判斷,各種治療信息的獲得又是靠農民之間的人際傳播。由於政府衛生部門沒有向農民發佈醫療保健信息,鄉村醫生也沒有對農民提供健康教育和宣傳醫療保健常識的服務,使農民缺乏獲得醫療保健信息的正規渠道,只能靠非正規的渠道獲得零散和不確切的信息。

2. 合作醫療必須具備社區的公共資財

我們從訪談中瞭解到對於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除部分貧困戶外,多數農產家庭具有一定的籌資能力。但是這僅僅是農產家庭經濟上的可能性,這一制度能否建立,還存在着某些社會制約因素。在訪談中農民談的最多的是“合作醫療沒有集體經濟不能搞”;“現在都個人顧個人,合作醫療沒人組織不能搞”;“醫療保險要講信用,實施要長久”。

我們認爲,合作醫療是社區和農戶共同籌資的醫療保障,是一種社區的公共產品。在集體經濟時期,生產大隊提留的公益金爲合作醫療基金提供了大部分資金,農民個人只在年終分紅時由生產隊代扣少部分資金作爲個人交納的合作醫療費,這使每個社區成員通過集體提留的預先扣除,得以享受社區的醫療保障。然而,這種社區醫療保障的有無及保障水平的高低,要視社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而定。

從一些農民的回憶中可以看出,即使在70年代時,各生產大隊合作醫療的

興衰及持續時間也不同。集體經濟實力強的大隊,合作醫療持續的時間也長,有的一直堅持到實行生產責任制爲止。集體經濟缺乏實力的大隊,合作醫療持續的時間則短,有的甚至不到一年就解體了。這說明並不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合作醫療解體。

那麼,爲什麼在訪談中農民把合作醫療的解體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聯繫在一起呢?這是因爲集體經濟組織的終結使合作醫療失去了預先扣繳合作醫療費的籌資手段。實行生產責任制後,XX縣和我國多數中、西部農村地區一樣,村莊的公共積累逐漸減少,缺乏經濟實力,村提留只能維持村幹部的工資,村莊的任何公共事業就只能依靠農民一家一戶的集資予以解決。對於村莊電路改造一類的公共事業,由於是每家農戶都明確受益的事情,即使是平均分攤公共電路改造的費用,挨家挨戶集資的難度還小一點;而醫療服務消費則是一種不確定的行爲,當合作醫療籌資無法通過集體經濟組織預先扣除時,其挨家挨戶籌資的難度就可想而知。

因此,這種“空殼”的集體經濟由於沒有社區的“公共資財”, 而缺乏合作的經濟基礎,就像有的農民說的,“合作醫療沒有集體資金,和誰合作!”這就使我們不難理解在村裏常可以聽到的“現在集體沒有錢,對農民沒有吸引力,合作醫療沒法搞”的說辭。

3. 合作醫療必須具備社區的組織資源

改革前的傳統體制時期,集體經濟組織不僅有組織生產的經濟職能,也有組織村莊社會事業的行政職能。70年代,正是通過公社體制使合作醫療制度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迅速推行,廣泛實施。改革以來,伴隨公社體制的終結,合作醫療制度大面積解體。但是在合作醫療的落潮中,人們相繼看到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蘇南模式堅持集體經濟,依靠集體經濟發展鄉鎮工業,促進村莊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促使合作醫療向合作醫療保險過渡。蘇南模式使我們一度看到在傳統的集體制沒有徹底解體的情況下,村莊社區的醫療保障得到了不斷地發展。

另一種情況是一些村莊經過了改革初期的分散經營後,在“既承認合作者個人的財產權利,又強調法人成員共同佔有”的基礎上在村域內再組織起來,這種再組織的社區合作體系:“超級村莊”,推動了包括醫療保障在內的村莊社區的公共事業的發展。

然而,與上述兩種情況不同的是大量的村莊;如同我們訪談的這些村莊基本上既沒有保留原有傳統體制發展生產和組織社會事業的組織功能,又沒有產生出新的再合作的社區組織,社區的組織資源正處於實質上的“空位”狀況。名義上每個村都有村委會和黨的基層組織,但是常常從村民那裏聽到“不知道誰是村幹部”的說法。這就造成了依託社區組織的合作醫療在缺乏社區組織資源的條件下難以爲繼。雖然1982年的憲法就確立了村民委員會的法律地位,1998年又正式頒佈了試行xx年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但是,村組織的完善和功能的有效發揮,還需要一定的過程。在訪談中,農民幾乎都一再提到“現在是個人顧個人,沒有人組織,搞不了合作醫療”,當說這些話時,我們在農民的臉上看到的是無奈。

4. 信譽是推行農村醫療保險必須具備的條件

通過訪談,我們發現當地農民一般都對醫療保險缺乏瞭解,有些人對人壽保險、平安保險以及農業生產上的保險等其他商業保險還有所瞭解,但對社會醫療保險都一無所知。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農民都對醫療保險的信譽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是獨立的經營實體,農村改革以來,產權明晰的結果,使風險和利益對稱,這既調動了農產生產、投資的積極性,同時也使他們獨自承擔着市場的風險。因此對一個新事物,他們完全是以一個獨立的生產經營者的眼光來觀察的。

對於保險組織和保險制度來說,在農民那裏,信譽就是關鍵。他們要確信其對醫療保險的投保確實能夠得到分擔風險的回報纔會投保。就像有的農民說的那樣,“現在基本是一部分貧困戶確實交不起錢:一部分富裕戶個人付得起醫療費,但不一定投保,多數農戶能付得起30元以內的保費,但是不是投保,還要看可信不可信”。訪談中,農民表現了對鄉、村幹部的極大不信任,對保險公司商業信譽的不滿意和對政府政策多變的擔心。醫療保險能否實行?醫療保險由誰來辦?對於這些問題的回答,農民是從現實農村社會發生了的和正在發生着的各種事情中尋找答案的。以往合作醫療的失敗,合作醫療中的種種不合理現象;以往農村社會事務中的種種失誤和反覆折騰,甚至生產經營中的損害農民利益的事件,都使農民變得懷疑、謹慎,不願意輕易失去自己的血汗錢。

與此相關聯,農民提出瞭如果實行醫療保險,就要長久實施,管理要透明等制度建設的要求。他們擔心如果醫療保險放在縣裏管理,則可能是可望不可及,他們難以獲得醫療保險的支付,甚至擔心如果經辦的人攜款跑了,他們都不知道。如果醫療保險放在鄉、村管理,他們又擔心管理有漏洞,保險金被挪用等一現象的發生。然而作爲制度建設,爲防止這些問題的發生,在地域廣大,人口分散的農村社會,醫療保險就

必然要付出較高的管理成本。

由於合作醫療是以社區和農產共同籌資爲基礎的一種社區醫療保障,因此如果沒有社區公共資財的經濟基礎,沒有村級組織在村民自治基礎上的重新整合,僅依靠政府政策和衛生部門工作的推動,合作醫療就無法持續實施和發展。農民的社會醫療保險是以政府保險機構信譽和農產投保爲基礎的一種社會醫療保障形式,則政府和保險機構的信譽是能否實施農民醫療保險的關鍵問題。

我們的結論是:

其一,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必須考慮農村地區鄉土社會的特點。

其二,雖然合作醫療能否恢復不取決於是否存在集體經濟組織,但社區的公共資財的確是合作醫療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

其三,在農產分散經營後,在社區的再合作、再組織基礎上的村民自治組織同樣是合作醫療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

其四,醫療保險組織的信譽是實施農民醫療保險必須具備的條件。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3

農村教育問題的成因是多樣的,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師資配備不足,留不住人才;最嚴峻的現狀是學生學習不夠積極主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根本的改善必須舉全國之力而爲之,且要堅持下去。

**村國小情況

(一)學校基本現狀

**村國小建於1958年,學校總佔地面積20000多平米,建築佔地面積1600多平米。學校的辦公用品均是由中心校統一購置,學校共設有1個微機室,1個閱覽室,沒有實驗室,學校操場設有籃球架和乒乓球檯。20xx年學校購置了電腦,共22臺,3~6年級可以上微機課,課上2人使用一臺電腦。全校共6個班級,6個年級,學生共198人,以前學生有200多人,每個班級至少30人,但後來越來越少,到鎮裏和縣城去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

(二)在校教師情況

學校有老師20人,2個領導,6個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教語文和數學。全校只有2名英語老師,負責3、4、5、6年級的教學。學校無專業音體美、思想品德、自然老師,都是一個老師教多個科目。在缺少老師時,學校會尋求代課老師代課。老師大部分住在鄉鎮和縣城,每天上下班自己坐車回家。教師年齡在34~56多歲之間,最長教齡長達36年,最短教齡爲10年。工資3000元/月,過節時沒有待遇,每年只有降溫補貼100元。學校會逐年評選1名優秀教師,老師調動不大,如果有調走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因爲工作需要,有的是根據個人原因。

(三)學校教育管理方面

每學期開一次家長會,但家長來的人數很少,其中老人佔很大比例。因爲老師家多住在鄉鎮和縣城,來回不方便,平常教師不常與家長溝通。學校每學期考一次試,試卷由中心校統一印發。每學期評選百分之三十的的三好學生,百分之十五的優秀少先隊員。每學期期末老師都會進行家訪,針對對象是學困學生和貧困學生,每次5~10個學生。學校採取硬式教育,考試之後不排榜。

(四)老師分析學生情況

1、老師們認爲,孩子好壞不能根據考試成績來評價,因爲孩子成績起伏不定,有可能同一科目,上次考試成績與這次考試成績相差太遠。而且孩子有自己的特長,有可能英語不好,數學卻很好,這些都不能用來比較孩子的好壞。

2、現在上學書本都不要錢,每年只需要拿些捲紙錢,所以因爲家裏貧困而退學的原因極低,孩子不愛學習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認爲學習累,吃不了苦,越是家庭條件好的越不愛學習。孩子學習氛圍差,害怕問老師問題。

3、還有一種是父母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他們根本不管孩子學習,也管不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貪玩,也越來越難管,爺爺奶奶很多也會溺愛孩子,隨着孩子來。因此,孩子玩起來更加無所忌憚,很多都因爲貪玩而荒廢了學業。

4、老師們普遍認爲,學生家長認識不到孩子學習的重要性,採取放羊式教育,家長以爲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對孩子的教育了,對孩子的學習也是不管不問。一位老師說,農村家長與鄉鎮裏家長重視程度相差太多,鄉鎮裏家長重視程度遠高於村裏重視程度。

(五)費嶺村孩子升學情況

村裏只有1所國小,國中要到鄉鎮去上,個別小升中考的好的會考到縣城去,但多數是選擇離家稍近的鄉鎮中學,所以村裏學生都能唸到國中,但國中升高中需要進行考試選拔,所以高中生就比較少了,村裏每年都會出大學生5~10個。

二、當代農村教育現狀分析

(一)現狀1:父母重視教育程度低

1、家長普遍文化水平差

根據我們的走訪,發現農村家長學歷基本爲國小或者國中,甚至還有很多連國小都沒有畢業。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業機會、生活條件等各個方面都明顯優於農村,學歷高有能力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留在農村,選擇進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從而導致農村人口呈現兩極分化嚴重,老的老小的小。父母都迫不及待的將孩子送入學校,父母只是想讓學校去管孩子。家長白天都忙工作或忙着幹農活,只有晚上纔能有一點的時間顧及孩子,由於家長的學歷水平都很低,根本無法輔導孩子學習,也不知道該怎麼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孩子發現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沒太放在心上。

2、家長採取放羊式教育

農村孩子上學一直以來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放羊式教育,家長因爲工作或農活而無暇顧及孩子,老師只是完成上課的任務,課下一般很少管學生是否學習,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上的散漫、不認真。在放羊式教育的模式下,學校對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幾乎是一片空白。往往是,學生問題日積月累最終演變爲一個個具體到惡性時學校纔出面干預。這種教育模式雖然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提高自立能力,但是也存在着諸多弊端。

3、留守兒童現象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孩子的爺爺奶奶的教育觀點和方法與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質的衝突,更多的家長認爲自己把孩子送到學校,一切責任就在學校了。他們不問不管,一旦孩子有什麼事,或者學習成績不好,他們就會到學校吵鬧,久而久之,矛盾就突顯出來了。留守孩子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性格孤僻、偏執,難以溝通。目前,留守兒童現象已經成爲社會問題,應該引起廣泛的關注。

4、家長態度微妙

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學習的,他們深知務農的艱苦,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然而願望是美好的,生活是現實的。在瞭解農村父母教育理念時發現一個很大的偏見。農村父母認爲,關心孩子就是在物質上給孩子錢讓他們唸書,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關心,他們不會抽時間陪孩子學習,也不會關心他們學習遇到了什麼困難。他們會做的大多隻是,想起來的時候詢問下孩子學習情況,跟孩子說幾句早已聽出老繭的`勵志名言。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十分微妙,一方面,每個家長都認爲讀書重要,只要孩子會讀書,自己不論砸鍋賣鐵也會供孩子讀書。而另一方面,讀書無用終究還是存在於家長的觀念中。在他們身邊,一些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也難找到工作,周圍一些沒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卻能賺很多錢。這種微妙的心態造成了,如果孩子會讀書家長會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讀書成績不理想,父母會想不會念還不如打工算了。

(二)現狀2:教育教學資源嚴重短缺

儘管目前農村國小在校舍及硬件設施配備上雖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國小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於農村教育經費有限,很多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大部分農村國小微機室缺乏或不完備,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圖書室,有的學校圖書室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體育器材也很貧乏,很多設備僅僅是擺設,壞了也經常缺乏資金買新的,體育課沒有孩子玩的東西,上體育課就是學生自由活動的時候。學校沒有多媒體設備,有的學校最多有幾臺錄音機,教師上音樂課就用嗓子幹吼,而且由於師資力量的不足,大多數科目沒有專門的老師,就是由班主任代上。硬件設施投入不足是目前農村教育一個最普遍的現狀。

(三)現狀3:師資力量薄弱

農村教育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是中國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全國普及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實現程度,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作爲農村教育中的主力教師,身上擔負着任重而道遠的責任。然而,農村師資力量的薄弱卻直接影響着農村教育有效的實施。而導致這一因素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幾點:

年齡結構不合理

農村國小教師隊伍老化,後繼乏人情形日益嚴峻。村小多數是年齡偏大的教師,年青的教師很少。

教師學歷水平較低

一方面高等學校畢業的教師不願意來鄉村學校任教,另一方面好多老教師是國中或高中畢業生,一般都是專科、本科畢業生,很少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沒有經過正規師範教育的民辦教師又由於能力有限而對學生的引導及培養造成阻礙。這就導致教育資源被浪費,而少年兒童接受知識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狹窄。

專業教師不足

在城市,專業化教學是理所當然之事,或許不值一提,而在許多農村國小,專業教師卻嚴重不足,像音樂、美術、勞動、自然教學大多是兼職的。

教師素質普遍不高

教師素質包括多個方面,如學歷、職業道德、思想觀念、教學質量、科研能力等。農村國小中專生、國中畢業生在教師隊伍中佔了絕大多數,他們自身的知識結構很不完善,又因長期生活、學習、工作在鄉村,教學中缺乏熱情和競爭意識,無法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信息閉塞,幾乎無科研能力可言。

教師身體不適應

由於生活條件差、學校環境差、內外壓力大、待遇不高、不良習慣等因素影響,農村國小教師身心素質明顯下降。

教師教育待遇不等

作爲農村教師,繁重的教學任務和超負荷工作量也許都不是問題的根本,待遇上的問題或許纔是師資流失的重要原因。據瞭解,一個農村教師每月的工資就是工資卡上的錢,獎金什麼的基本沒有,一年下來,也領不了幾個錢,而城區學校每個月加上課時津貼、班主任費等,每個月多領好幾百元錢。農村學校的教師過教師節最多領100元,而城區學校最少就是500元。待遇上的差別,讓許多教師都把前途放在城區,想盡一切辦法調到城區成爲大部分農村教師的奮鬥目標。長此下去,農村師資大量流失。

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如此,其結果必然導致農村與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社會矛盾越來越激烈。

三、改變教育現狀的建議

俗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針對目前農村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並結合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經費挪用重點抓,教育資源用到實處

據調查的情況,當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資金來辦鄉村教育,是不能滿足廣大農村青少年對教育的需求的。改善農村國小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必需以政府投入爲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並且政策儘可能向農村地區傾斜,向薄弱、偏遠的農村中國小地區傾斜。沒有相應的教育條件,教學儀器、圖書資料,提高質量只能是一名空話。中央及省級財政可依據各鄉村學校的學生數將鄉村教育的經費定額、定時、定量地通過銀行劃撥給鄉村學校,這樣可避免教育經費在多箇中間環節的截留現象,又可保證鄉村教育經費的穩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時,要注重改造國小的微機室,購置必需的教育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使村辦國小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爲改變農村教育現狀,我們要首先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首先要把教育經費的挪用作爲重點抓,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

2、加大師資力量並進行良好的培訓,提高師資水平

提高鄉村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保證村小師資隊伍穩定和擴充。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知識分子的政策,想方設法改善農村國小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因爲教師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個人素質、職業前景和工作動力的情況下,才能滿足人們對他們的期望。在提高農村國小教師的整體素質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創造條件和機會使農村國小教師能夠參加。通過學習和培訓,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另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啓發式教學,發展農村國小孩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造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由於所處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的限制,農村國小的孩子更需要教師的關心、激勵和幫助。儘可能對每個學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多關注其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瞭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對他們的教育應以鼓勵爲主,使老師的鼓勵變爲孩子學習的監督和動力。

3、更新教育觀念,開展形式多樣的素質教育活動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爲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保證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課時,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也要注重提高農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質教育管理水平。

父母從精神上關心孩子,幫助孩子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平時家長應多注重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雖然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裏,但是也不能撒手不管,及時與老師交流,常常與老師聯繫瞭解孩子情況,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幫助的。孩子教育從小抓起,從小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遠大的理想,不斷鼓勵孩子向遠大理想而努力。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4

電商在三線以上城市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市場格局也已逐漸成型。於是,渠道下沉、拓展新的市場成了很多電商近一年以來的戰略方向。在這其中,農村市場尤其成爲了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們眼中的戰略級市場,它們都在積極佈局縣級服務中心,希望以此來撬動這個凍土層。而深入田間地頭“刷牆”的電商公司更是比比皆是。

20xx年會是農村電商的一個繁榮之年嗎?或許我們應該先來看看農村用戶目前的電商使用行爲是怎樣的。

數千名網民參與了《企鵝智酷》發起的“農村電商用戶行爲調查”,對於他們網購的頻率、最愛用的電商網站、網購中最不爽的體驗等問題給出了自己的選擇。我們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以此來了解農村用戶的電商使用行爲。

手機已成爲最主要的網購終端

64.2%的農村網民通過手機購物,而使用電腦購物的只有32.9%。可以說,手機不僅是農村網民最主要的網購終端,也是他們最主要的上網終端。

在PC互聯網快速普及的幾年裏,由於網絡基礎設施的鋪設有限以及終端成本高昂、使用不便等原因,農村網民的數量一直是線性增長。而移動互聯網的爆發除了讓很多PC網民加快了移動化的過程,也讓很多尚未觸網的農村人直接成爲了移動互聯網用戶。

約半數用戶已是高頻使用人羣

43.5%的農村用戶會在一週之內多次訪問電商網站,這一比例與城市用戶相差僅10%。“逛電商”已經成爲了農村用戶一個比較高頻的互聯網行爲。

同時,與之比例相當的則是“有購物需求才逛”的人羣,佔比約44%。可見,農村用戶在使用電商服務時分化爲“高頻族”和“需求族”兩大類人羣。

從逛到買,“目的導向型”的消費纔是主流

雖然近一半農村用戶已經養成了一週多次訪問電商網站的習慣,但到了實際發生購物的時候,這一比例便降到了17.9%,降幅達59%。但已經有28.2%的用戶平均每月至少會購物1次。

通過明確購買需求而產生消費行爲的人羣比例則增至61.4%。可見,農村用戶的電商消費行爲相對理智、目的明確。

特賣電商尚未走進農村

73.6%的農村用戶表示最常使用的.電商網站是淘寶和天貓,而餘下的大部分則會選擇京東、一號店等自營電商,佔比爲18.8%。

另外,對於目前在國內尚未成主流的國外電商和海淘網站,也有3.6%的農村用戶表示會經常使用。

結合城市用戶來看,兩個人羣在電商網站的選擇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最愛買電子產品和家電,也買農用商品

農村用戶排在前三名的購買品類分別是“家電及電子產品”、“服飾”以及“農用商品和工具“。其中,前兩類商品同時也是城市用戶最愛購買的品類,屬於大衆層面的受歡迎品類,而第三個品類則是農村用戶比較顯著的一個特有購物需求。

現階段,阿里和京東等電商巨頭都在積極推動農村電商,向農村市場銷售種子、化肥、農用工具等商品。從用戶的反饋來看,已有10%的用戶培養起了這樣的消費習慣。

最在意商品價格,其次是商品品質

在網購時在意價格的用戶達到34.7%,佔比最高。他們所介懷的其它問題依次是品質、售後、物流、支付和品類齊全度。這一方面,城鄉兩個用戶羣體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差異性,可見大家對網購服務的訴求相對一致。

農村用戶對“物流不能送上門“的不滿遠超城市用戶

與前圖對比來看,用戶最在意的地方往往也是他們最不滿意的地方:由於不再考察價格因素,於是商品品質、售後、物流分別位列“黑名單”前三。

值得一提的是,農村用戶對“物流不能送到家門口”的不滿程度遠超城市用戶,達到17.6%,這與農村物流體系建設不完善有着直接關係。

在支付方面,僅有3.6%的農村用戶表示線上支付會造成不便,這一比例與城市用戶相當。可見第三方支付服務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已經與城市沒有太大差異,不會對用戶的網購行爲造成不便。

收快遞不方便,發快遞也不方便

物流體系的不完善讓用戶的體驗受到雙重影響。在發快遞方面,38.3%的農村用戶表示“無法方便的發快遞,要去指定地點才行”,佔比最高。而8.7%的用戶則是“幾乎沒法發”。

這一結果與城市用戶之間的差異很大。81%的城市用戶表示可以方便的發快遞,其中65.4%的用戶則可以叫到多家快遞上門。

電商的“下鄉推廣”還有很大空間

“下鄉刷牆”已經成爲了電商進行農村推廣的必備動作,並且各電商巨頭都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加大了推廣力度。

但即便如此,仍有40.7%的農村用戶表示在他們附近的生活區域內幾乎沒有看到過電商網站的廣告。偶爾看到的用戶佔41.3%,經常看到的僅佔17.9%。電商的農村推廣仍有很大的推進空間,尤其是對那些尚未被農村用戶熟知的電商品牌來說。

近八成用戶沒用過電商提供的金融服務

電商提供的金融服務主要有三類:面向消費者的“分期購”、“白條”等消費信貸服務;面向小微商戶的小額信貸服務;面向所有人羣的理財服務,如餘額寶等。

這其中,理財服務的使用比例最高,但也僅有12.9%,兩類信貸業務的使用比例則更低。近八成用戶完全沒有使用過任何電商提供的金融服務。

現階段,電商巨頭都在農村積極推廣其金融服務,尤其是前兩項信貸服務。這樣的調查結果雖不令人滿意,但也意味着未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空間。金融服務的到位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戶的電商消費力。

結論:電商服務在農村已形成需求,仍存在進一步爆發的空間

1、電商服務在農村已形成需求

約半數用戶會在一週內多次訪問電商網站;約三成用戶每月至少會網購一次;超六成用戶會在有明確購物需求時選擇網購。

2、城市和農村兩類人羣在電商服務的使用行爲上存在不少相似之處

對於這兩個羣體來說,他們最常使用的電商都是淘寶和天貓;最喜歡買的品類都是電子產品、家電、服飾等;在網購過程中最在意的依次均爲價格、品質、售後、物流等。

3、農村電商服務還有優化空間,將隨着物流、金融等服務的普及進一步爆發

首先,農村用戶對物流環節的不滿意程度遠高於城市用戶:17.6%的用戶抱怨快遞無法送到家門口,47%的用戶沒法方便的發快遞。目前這是農村電商服務的最大症結所在。

其次,由阿里、京東等大電商主導的金融服務在農村的普及率還很低,而信貸服務是農村用戶在電商上購物、甚至開店的一個重要支撐性服務。

再次,會在電商上購買農用商品的用戶目前僅有10%,尚有很大提升空間。在未來,面向城市的農產品和生鮮返銷或將是個趨勢。

最後,電商的農村推廣也還有很大空間,這將促進電商在農村的進一步普及。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5

農村環保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面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爲了解我市農村環保工作的基本情況,推進農村環保工作的進一步開展,20xx年**月至**月,我們對我市農村環保工作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先後深入*************等區縣的數十個村、鎮和農戶,對我市農村村容村貌整治、垃圾和污水處理、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面源污染、飲水安全等方面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直觀的瞭解,就進一步防治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污染,綜合整治鄉鎮環境,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一、我市農村環保工作的基本情況

從調查情況看,近年來,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以“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能源”爲目標,以生態示範創建爲載體和抓手,把環境綜合整治作爲農村環保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大力推進生態示範創建,不斷加大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力度,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環境安全保障。

(一)生態示範創建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示範創建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工程。我市堅持“以點帶面”、“示範帶動”的原則,通過大力開展示範區、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和綠色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環保工作的整體推進。截至20xx年底,全市獲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1個,省級生態示範區2個,市級生態示範鄉鎮9個、生態示範村43個,綠色文明示範單位800餘家,臨潼區、周至縣通過了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縣預驗收。爲使創建活動順利開展,各區、縣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滻灞生態區、曲江新區強力推進生態創建活動,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生態區驗收。閻良區制定了《閻良生態區建設規劃》及實施方案,高陵縣制定了《高陵縣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村生態建設活動。閻良區、灞橋區積極開展治理“三亂”(亂倒垃圾、亂潑污水、亂堆雜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糞便堆、垃圾堆)、推廣“三改”(改水、改廁、改廚)、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門口)活動,優化了農村環境,推動了生態示範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

(二)農村飲用水條件逐步得到改善。近年來,市和區、縣都把解決農村羣衆飲水困難、保障飲水安全作爲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視。劃定水源保護區,加大資金投入,3年來全市建成集中飲水工程600餘項,解決了90.6萬農村羣衆的飲水安全問題。市財政20xx年投資3700萬元,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和戶用沼氣工程建設,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戶縣按照政府規劃、環保牽頭、部門配合、鄉鎮監管、村子保護的原則,制定了《戶縣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確保農村飲水安全。閻良區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村村通自來水的目標,80個行政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藍田縣今年計劃建設飲水工程55處,已建成15處,開工28處,解決了1.5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高陵縣已建成各類集中供水工程91處,解決了16.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臨潼區徐楊街辦新華村、屯劉村建成了飲用水淨化工程。周至縣沿山、沿渭的17個鄉鎮及全縣各處飲用水質均符合標準。灞橋區今年安排資金1300萬元,計劃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個,單村供水工程20個,可解決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三)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積極開展。大力推進綠色生態養殖,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強化畜禽養殖環境監管,不斷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導畜禽業生產在農業生態系統內的良性循環。市上下撥110萬元環保專項資金,支持了4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範工程建設,其中戶縣馬村養雞場生態示範園區、閻良區綠源瘦肉型豬繁育基地、藍田縣西安旺源養殖廠和臨潼溢盈畜牧養殖公司通過建設沼氣發酵池,使畜禽糞便資源化,實現了“畜-沼-農”循環發展,節省了不可再生能源。灞橋區以益稼科技公司提供的技術爲支撐,開展了三綠生態養殖廠畜禽糞便無寄存化處理試點工作。戶縣惠豐有機肥廠收集蒼遊鄉各村散養戶雞糞、採取烘乾技術生產有機肥,西安天源綠州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發蚯蚓分解牛糞消除污染項目,實現了污染防治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爲農村養殖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徑。高陵縣圍繞沼氣池建設改廁、改圈、改竈,已建成6633口沼氣池,有效防止了人畜糞便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

(四)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穩步推進。市建委、市愛衛會出臺了《關於加強我市農村垃圾處理管理工作的意見》,制定了農村地區建立垃圾集中處理管理體系的總體規劃,市環保局積極推廣村收集、鎮中轉、縣(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一些村組建立了垃圾環衛管理制度,設立了專職保潔員。高陵縣制定了《高陵縣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管理辦法》,並積極組織落實。閻良區7個街鎮的29個村(234個組)共聘請保潔員275人,形成了“組清掃、村收集、鎮(街)清運、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機制。灞橋區在13個重點村修建了76座垃圾臺,配備垃圾密封清運車14輛,收集車9輛,爲垃圾規範化處置打下了良好基礎。臨潼區代王垃圾無害化填埋場已經建成,並通過驗收。周至縣爲20個生態村配備了垃圾清運車、垃圾箱,建立了簡易垃圾填埋場,做到了日產日清。戶縣積極開展村組垃圾處理示範活動。長安區上王村每天下午專門將農家樂產生的廢棄物收集起來運送到區上指定的垃圾處理場,並建有村上的污水處理設施。閻良區垃圾資源化處理廠擁有20多項發明專利,採取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仿生實時處理技術,經過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的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化處理快速生產線,每天可處理200噸生活垃圾。

(五)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始啓動。針對我市農村羣衆居住地理位置差異較大的實際,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採取分散和相對集中、環境工程設施與自然淨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我市除城六區外的其他區縣全部開工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同時結合“百鎮”建設,在藍田、周至等區縣同步規劃建設鄉鎮小型污水處理工程。閻良區污水處理廠將周邊農村的.生活污水納入管網處理,正在建設關山鎮、武屯鎮污水處理廠以及啓動了武屯鎮全市首個污水生物處理項目的建設,農村的乳品行業廢水處理設施建設也在進行之中。藍田縣動工建設湯峪鎮、葛牌鎮污水處理廠,玉山鎮污水處理廠正做前期論證,湯峪湖森林公園建立了污水處理設施,對產生的生活污水經生化處理後,全部用於花草樹木澆灌,實現了零排放。

(六)土壤污染防治初見成效。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使得土壤養分比例失調,土壤有機質、鉀和微量元素嚴重失調,土壤理性化性質惡化,穩定性差,肥力下降。過度使用農藥,不但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而且污染環境。非降解 農膜碎片進入土壤後,會嚴重改變土壤物理性質,影響土壤透氣性,阻礙農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長,導致減產。我市加強對農業用地的環境監測和評估,通過技術、工程等多種手段,積極防治土壤污染。20xx年,灞橋區就開展了土壤測土配方工作。周至縣以科學施肥爲指導,大力推行測土施肥和減量增效技術,減少農田氮、磷流失,積極鼓勵使用有機肥,發展綠肥種植。目前已完成61萬畝測土配方工作,爲建立一批農藥減量控制示範區和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提供了保證。高陵縣加大了對假冒僞劣化肥農藥的檢查打擊力度,堅決取締銷售國家明令禁止銷售的劇毒農藥,淨化農藥市場。

(七)農村大氣污染和工業企業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我市加大了區域大氣環境整治力度,取締了一些碎石和大白粉加工企業,搗毀了一些廢舊塑料加工點,建立了聯合整治揚塵污染的工作機制及空氣質量預警機制,制定了嚴格的考覈辦法,強化了對城鎮工地及渣土拉運車輛的監督檢查。特別是秸杆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成效顯著,今年夏季秸稈禁燒工作實現了未出現一起着火點的可喜成績,秋季秸稈焚燒工作也取得好成績,10月份良好空氣質量比去年多2天。涉農區縣積極推廣玉米硬茬播種、旋耕滅茬播種、秸稈撿拾打捆和秸稈粉碎等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爲禁燒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藍田縣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飼料、秸稈草編等綜合利用措施。閻良區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技術、秸稈氣化技術,武屯鎮三合村、紅豐村秸稈青貯率達到90%,完成秸稈氣化技術近20xx戶。同時,加大了農村工業企業和造紙企業治理監管力度,使農村老百姓呼吸的空氣更清新,居住的環境更舒適。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6

內容提要:冷靜、客觀分析農村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有效的發展對策,克服計劃經濟形成的巨大障礙,推進農村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是擺在每一農村、農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緊要課題。

關鍵詞:農村經濟 農村教育 改革創新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8.8億人,相應的農村教育更應加強。農村教育出現如教育經費不足和學校負債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農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農民對新知識的吸收及民主與法治的貫徹實行造成障礙。這不但是問題而且將是農村教育的危機。

1、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之後的問題

自兩年前政府宣佈"基本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後,許多擔心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的人士似乎鬆了一口氣。但是透過表面的"達標"我們會發現,農村的教育狀況並沒有登上一個"新的臺階"。相反,在並沒有根除導致問題的根源而又遭遇農村稅費改革等新的制度環境時,它變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問題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這一含糊的語義背後所隱藏的問題是,在15%的人口--大約爲1億8000萬人--所居住的區域還遠沒有普及,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數百萬少年兒童作爲共和國的公民難以充分享受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即以官方公佈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1%來看,由於學齡兒童的基數過於龐大,沒有入學的0.9%的兒童數量實際上超過了110萬人。這龐大人羣的絕大多數當然是在農村,他們將成爲未來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各地政府的作爲所顯示的那樣,這種"普及"是在壓力型體制下"衝刺"的結果,一些縣鄉政府爲了達成這一目標使用了各種手段,包括"弄虛作假"這一經典式的法寶。而不擇手段的結果是導致了許多後遺症,比如許多鄉鎮所揹負的沉重的"教育債務",此外還包括入學率的下降和失學率的反彈。兩年前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在已經通過"普九"驗收的1242個縣中,失學率超過5%的有209個縣,超過10%的有63個。在中西部,國中生輟學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問題。而湖南省有關部門今年夏天對6個縣市的一項調查表明,農村貧困生的失學率高達30.4%(其中國小爲39.7%,國中爲20.0%),農村家庭用於教育的支出佔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貧困家庭教育支出佔其收入的比例竟高達92.1%.

第三,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佈之後到xx年實現"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間,總計有1億5000多萬少年兒童完全沒有或沒有完全接受義務教育。這其中包括未入國小的近3200萬人、國小階段失學的3791.5萬人、國小畢業後未能升學的5000多萬人,以及國中階段失學的3067.6萬人。這一龐大人羣的一部分顯然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顯示着他們的存在:從國家今年公佈的"8500萬青壯年文盲",到各地以種種暴力手段威脅着社會的低文化層青少年犯罪。這些事實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員們的深刻反思,同時也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鏡子。

2、城鄉教育對比:差距究竟有多大

農村教育問題的另一個表現在於同城市的比較。這方面的直觀感受往往會讓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從北京市某所花費3億元人民幣建設的國小,到貴州、甘肅乃至於距北京數十公里內存在的"危險校舍";從城市的"中產階級"或"白領"們每年要花費數千元去培養其子女的"綜合素質",到農村那些尚未實現溫飽的家長們要爲籌集數十元的學雜費而一籌莫展;從城裏重點國小或"實驗國小"的教師們到"新馬泰"去度假旅遊,到廣大農村裏的多數教師領不全他們每月的薪水……新世紀的天空下"農村中國"與"城市中國"的'兩幅圖景,的確顯得"光怪陸離",讓我們看到城市教育的虛假的繁榮和農村教育的真實的危機。

農村教育要徹底摒棄以升學爲目的,單純教人學知識的偏頗做法,從這一認識出發,高度重視學生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注重學生精神品質的培養。精神品質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品質三個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質。教育治貧,首先必須從解決精神貧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在認識人與自然(包括社會)的矛盾中樹立創業理想;在認識人與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認識人與自我的矛盾中確定生命理念。通過社會理想、羣體道德、個體生命理念三個層次動機的持久培養,激發並使學生最終形成比較穩定的想農村之所想,急農村之所急,爲農村的振興奮鬥終生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同時,要取得國家的政策支持與傾斜,通過有效的方式,辦起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村高等教育,從本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實際需要出發,培養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爲家鄉脫貧致富盡心竭力的高級人才。

(三)實施國中分流教育

農村國中在農村教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教育效益看,國中是農村新增勞動力的出口;從實現"普九"和鞏固"普九"成果看,國中是重點和難點。因此,改革農村國中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爲推動和促進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科學技術迅速轉化爲生產力,在實施農村教育過程中普遍重視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向農業輸送高素質的農業技術人才和農業工人,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成爲其農村教育的主體。同樣,發展中國家也將農業職業技術教育作爲農村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採取各種措施,把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卻十分薄弱,相當一部分學校仍然是以升學爲主要目的,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圍繞着升學率,學校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惟一標準也是升學率,分流教育根本無從談起。在有些地區,當我們問及國中分流教育時,幾乎所有的校長、鄉教辦主任都回避這個問題。不過他們承認,在農村國中如果真的實行分流教育的話,學生輟學率會大大減少。實施農村國中分流教育,缺少師資設備是客觀原因,但思想觀念不轉變、思想認識不到位,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在農村教育中沒有位置,這一主觀原因是不能忽視的。

目前,我國農業正在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智力密集型產業轉化,急需各級各類技術人才,這就向農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加速培養新的農業產業大軍和技術人才,推進農業向現代化產業轉化。據調查問卷,有86.7%的農戶迫切希望孩子從小接受農業科普知識、基本農業勞動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爲此,應當把農村國中教育定位在爲學生全面發展和爲農村經濟、社會進步服務上,在學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基礎上,重視培養爲農業服務的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四)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力度

長期以來,農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xx年三門峽市教育部門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佔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7%,距離《教育法》規定的佔國民生產總值4%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從提高全民素質與維護國家穩定的需要出發,教育經費預算仍需向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傾斜,建立起義務教育由公共資源負擔的原則框架。這樣才能杜絕義務教育普查中弄虛作假現象,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溫鐵軍:《“三農問題”:世紀末的反思》,《讀書》,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2)孫傳釗《隱蔽的遺產》,《讀書》二○○一年九月

(3)李書磊:《村落中的“國家”———文化變遷中的鄉村學校》,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版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7

一、農村人居環境的現狀及問題

(一)住房條件極其簡陋。需要移民搬遷的永義村全村總人口93 人,常住人口30人,距公路沿線7公里,進入永義村,我們可以看到全村都是低矮陳舊的老木房,且大多處於嚴重滑坡地段,80%的村民受地質災害威脅,村內不通公交,村民出行大多靠步行,冬季冰雪封路,交通幾乎完全斷絕,基本生活物資都很難保障。在全鄉來看,近年來,危房改造工程解決了部分特重危房戶的房屋改造,但改造數僅佔全鄉不到10%,現各村仍有70-80%的房屋爲危房,威脅着農民的生產生活安全。

(二)基礎設施嚴重滯後。近年來,雖然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條件有所改善,但農區鄉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基本沒有補給功能,所以在道路、供水、用電、住房等方面仍不能滿足農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供水方面:16個村近8000口人存在飲用水水質不達標、水源不足及引水設施老化等問題;道路方面:目前仍有2個村不通公路,出村路未硬化或已損壞的村有4個,22個村全部街巷硬化不到位;用電方面:全鄉各村全部通電,但有5個村電杆、電線老化,各村電網均未升級改造,所以各村用電質量、用電安全都難以保證;全鄉各村均無公共浴室,無防災減災設施,全鄉有6所學校,1所幼兒園,村衛生所除交口、官軍兩村佔用個人房屋外,其餘全部佔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無專用房。

(三)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農民種植作物圖簡單省事,施肥、施藥不科學,造成農用化學品大量浪費並直接污染環境;大部分家庭完全依賴燒柴爲主的用能結構模式,電力能源使用率不到 10%,沼氣資源雖然豐富,但實際利用率幾乎爲零,畜禽糞便自然腐爛、大量秸稈被焚燒;全鄉沒有一處垃圾處理設施,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分散的以戶爲單位的生產方式,造成了人、畜、禽混居, 小型養殖場糞便和村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對人居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

(四)公共設施難以完善。農村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耗資巨大,佔本級財政收入的70 %以上,但仍不能滿足需求。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基本沒有補給功能,公益事業建設主要依靠“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按照“一事一議”制度進行籌資籌勞過程中,受農民自身素質和經濟條件的侷限,達成一致意見的時間過長、決策成本過高,完成一個公共服務設施工程對於鄉村來說困難重重,想建成完善的公共活動及綜合服務設施,達到美麗鄉村標準對於各村來說,困難特殊大,任務十分艱鉅。

二、目標任務及重點建設工程

鄉農村人居環境調查報告鄉農村人居環境調查報告

經充分調查並召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座談會,明確全鄉以後三年改善人居環境的目標任務爲:完成一個整村移民搬遷的`村,建成一個規劃佈局好、居住標準高的移民新村;全鄉各村全部實現住安全房、喝乾淨水、走平坦路;25%的村莊人居環境實現整潔、便捷、舒適;建成一個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美好村莊。

全鄉及各村重點建設工程爲:

除實施移民工程的永義村外,其餘21個村全部需要實施的工程有5項:因村內排水問題無法解決,各村均需要實施新建排水渠工程;各村均未安裝閉路電視或閉路電視接收信號不穩,需實施閉路電視安裝改造工程;實施公共浴室新建工程;實施文體活動場所硬化或健身器材購置安裝工程;實施防災減災設施新建工程。

信義村爲可以建設美麗鄉村的村,但要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充分利用菩提山風景旅遊區,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建設生態觀光農家小院,建設田園景觀和農業生產景觀,發展休閒農業、有機農業等,以特色濃郁的農家村落、寧靜整潔的農家小院、自然淳樸的鄉村風光,打造山與水相融,“景”與村落互依,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山村,吸引更多的遊客“住農家屋、觀農家景、幹農家活、吃農家飯”,讓旅遊業的發展與美好鄉村的建設相輔相承,相得益彰。信義村在改變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方面還需要做的有:改造危房30戶,對全村電網進行升級改造,硬化改造部分空閒地。

需要集中整治環境的村爲交口、仁義、南洪林、白狐窯、尚義5村,重點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集中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對農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亂倒、糞便亂堆”等髒、亂、差現象進行集中整治。按照國家農村戶廁衛生標準,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二是逐步建立完善的農村垃圾處理系統。嘗試實施“政府補貼、羣衆自籌、定時收集、定點清運”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有效解決垃圾污染問題。三是加強畜禽養殖集中整治。科學佈局畜禽養殖場(點),改變人畜混居現象,落實養殖業禁建區、禁養區的要求,加強對畜禽養殖散養戶的管理。充分利用禽畜糞便及秸稈等可用廢棄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具備條件的農戶家庭中,大力推廣沼氣池建設,幫助農村家庭將單一的沼氣池建設,與改圈、改廁和改廚同步實施。同時,以上5村在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上還有部分不具備,需要在整治環境的同時進行改善,需要解決安全用水的村有尚義、交口、仁義;5村均需要進行電網改造;在街巷硬化方面,尚義村需要拓寬街道硬化300米,南洪林需要硬化100米,交口村需要硬化5000米;白狐窯需要硬化1000米;仁義需要硬化2500米;需要實施危房改造的戶數:尚義120戶,南洪林50戶,交口85戶,白狐窯130戶,仁義120戶。除此之外,仁義村還需要實施村級活動場所的維修工程;交口村需新建村級衛生所;白狐窯需要修建幼兒園。

需要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村爲新毅、五鳳峪、馬泉、安樂、鋪上、石壑、中義、正中、長征、候壁、自強、張壁、北洪林、官軍、龍泉15村,重點工程爲改造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用4年的時間,實現全鄉街巷硬化、安全飲水覆蓋率達100%,實現各村電網升級改造,實施危房改造1865戶,基本解決無房、危房戶的居住問題。具體工程如下:除龍泉、馬泉,其餘13村均需要實施安全飲水工程;15個村均需要實施電網升級改造工程;需實施出村路硬化的村及里程爲:五鳳峪4500米,中義7000米,龍泉2500米,馬泉20xx米;需實施街巷硬化的村及里程爲:長征20xx米,候壁1000米,自強2500米,北洪林1000米,張壁500米,石壑900米,鋪上100米,安樂300米,新毅500米,官軍3500米,中義700米,龍泉300米,正中2300米;需實施危房改造工程的村及戶數爲:長征35戶,候壁80戶,自強80戶,北洪林70戶,張壁50戶,石壑30戶,鋪上40戶,安樂50戶,新毅70戶,官軍230戶,五鳳峪140戶,中義 90戶,龍泉65戶,馬泉100戶,正中200戶。除此之外,候壁村還需實施關帝廟、戲臺的維修和青果寒泉寺的修復工程,打造旅遊品牌;長征、安樂、張壁、自強、北洪林5村需維修改造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官軍村需要新建衛生所;長征、正中、官軍3村需修建幼兒園;官軍村因牧源公司畜禽養殖造成了環境污染,因此需實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工程。

永義村爲需要移民搬遷的村,重點工程是爭取在20xx年前完成移民搬遷整體工作。

三、改善人居環境的工作措施

鄉農村人居環境調查報告各類報告

(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進一步提高全鄉上下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大意義、精神實質的認識和理解,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四克服四樹立”:即克服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片面認識,樹立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攬全局的思想;克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就是大拆大建的錯誤思想,樹立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的觀念;克服因循守舊、封建迷信思想,樹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新觀念;克服“等、靠、要”的依懶思想,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觀念。

(二)因地制宜、完善規劃。科學規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節約。要把規劃擺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首要位置,堅持先規劃、後施工。一是要凸顯個性設計和傳統風格。要結合各村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村民實際需要等,對村莊進行梳理分類,實施差異化指導,堅持個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營造田園風光與鄉土風情。二是要突出產業支撐。把環境改善與資源開發相結合,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產業,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創業增收。三是要穩步推進。從農民羣衆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現實的環境衛生整治和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規劃、窮實施”的原則,實事求是地制訂計劃,並逐步引導農民進行實施。

(三)整合資源、加大投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必須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財政引領。儘快出臺相關以獎代補配套政策,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努力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切實加大對建設工作的投入。二是整合各項資源。對國家農業項目、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一事一議”、農民創業增收等各項涉農資金,建立統一的協調機制,保證資金使用統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實現做一個、成一個。三是開展市場運作。堅持市場導向,建立多方籌資,共建共享的投入機制,引導企業等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改善人居環境的建設,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四是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引導羣衆籌資籌勞,發動羣衆通過“一事一議”籌集資金,鼓勵在外經商、工作或親屬捐贈一點,支持家鄉建設。

(四)深入宣傳、營造氛圍。廣大農民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主體,因此,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離不開農民的積極參與。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標語、村莊整治新舊照片對比等形式,開展聲勢浩大的宣傳發動工作,使廣大羣衆更直接、更生動地感受到建設所取的成效和帶來的實惠,從而更自覺、更主動地投入到改善人居環境工作中去。同時,還要加強對外宣傳力度,提升對外形象。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8

本次對調查過程中農民朋友反映最爲強烈的問題作了必須的探討和分析,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1、農田斷水頻繁,尤其是在乾旱季節,更爲嚴重。

2、公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不是很完善,農民的出行很不方便。另外,由於公路等的不完善給當地的經濟也帶來了必須的影響。

3、農產品的價格較低,農產品給農民帶來的收入甚微。雖然近年來農產品的價格有所上揚,但是農業生產資料也在不停的上漲,與農業》投資相比,農產品的價格較爲低迷,長此以往將對農民不利。關於問題的分析根據當地政府的基本狀況而言,由於在該地區設立的工廠和企業較少,所以稅收來源就不多了,另外又加之中央實施的稅費改革,對農業稅的免除,政府的財政收入就存在必須的問題。農產品的價格持續低迷的`問題在全國的範圍內都普遍存在,這主要是由於農產品的供求關係所決定的。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衆多,這勢必會導致農產品的供大於求的情形出現,從而出現“穀賤傷農”。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作爲地方政府如果採用宏觀調控的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的話,可能性不大,效果可能也不會很明顯,畢竟地方政府的管轄範圍有限,調控潛力也有限。對於貼合實際狀況的經濟發展之路,有下列幾個:花大力氣招商引資對那些擁有豐富的資源的地區,農民本能夠很好的利用這些資源來發家致富,但是由於資金不足,無力投資

而使得資源無法很好的開發,爲了很好的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招商引資當爲首選。

另外,招商引資的另一個較大的項目是對農產品的生加工等方面。該地區的農產品在銷售的過程中幾乎沒有產生多大的附加值,然而,該地的農產品質憂、產量佳,所以如果再對其進行生加工,則會有很大的潛力。政府應當制定必須的優惠政策,力爭建立幾個龍頭企業,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用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用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爲農民增收注入活力。

一、是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加工增值、爲農服務的作用。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並致力於組建農業龍頭企業集團,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潛力。

二、是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我們要把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與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結合起來,用心引導,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要以鼓勵引導廣大農民開展產銷聯合,組建多種形式的技術協會、信息協會、流通協會爲重點,通過這些市場中介組織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政府要適當引導農民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儘快調整農產品品質、品種結構,發展特色產業。要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中心,依靠科技進步,立足資源優勢,突出抓好品種、質量的結構調整,使農業由市場決定產量、需求決定品種質量的軌道上健康發展。同時也應當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務必強化市場第一的觀念,下大氣力研究市場信息、市場動態、市場容量和供求關係,超前預測,科學分析,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指導農業生產,利用時間差、地區差,擴大農產品銷售半徑,擴大農產品集散量。突出優質抓特色,狠抓調整促增效在市場經濟的形勢下,有特色,纔能有效參與市場競爭並立於不敗之地。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是新時期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一)抓高效特色種植業。

(二)抓綠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壯大農產品經營隊伍發展壯大農產品經營隊伍,一個產業能不能持續持久活力,還得看產品的銷路是否暢通。農業產品銷售要有超多的農產品經紀人,政府要針對本地區的具體狀況,培養農產品經紀人,擴大流通渠道。隨着農產品的價格上升,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農資市場管理,防止惡意哄擡農資物價,使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防患於未然發展農商經濟合作社現階段,土地全部承包到戶,在土地不能大規模集約經營的狀況下,另闢途徑,通過農商合作社,關鍵要讓農民參與和經營,把一個個單一個體有組織的聯合起來,使某一特色產品構成規模、在規模的基礎上進行產業化經營,才能儘量降低市場風險,在產品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蔬菜、、生豬、家禽、等都能夠通過合作形式構成拳頭產品,在市場上佔一席之地。只有到達產業化、規模化,才能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培育農業產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另外,在某一產品到達必須規模、知名度後,政府要引導樹立名優品牌,進行註冊保護,以品牌開闢市場、拓展銷路。總結農村的繁榮,經濟發展刻不容緩。“三農”問題的核心在於“農民增收”,這一重大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政府也作了超多的工作已改善農民收入。我就本次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

所調查的資料作了必須的總結和歸納,針對我地的實際狀況做出了發展經濟的幾看法:

1、花大力氣招商引資;

2、用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3、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4、突出優質抓特色,狠抓調整促增效;

5、發展壯大農產品經營隊伍;

6、發展農商經濟合作社;期望能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盡一番力!

這次早已已結束,但它給我留下了許多思考,使我們這些讀聖賢書的人也開始關心窗外事。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在生活着九億多農民的廣大農村中,還存在着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問題,經濟還不夠發達,體制還不夠健全,十分需要我們這些大學生爲祖國的繁榮昌盛,爲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儘自己應盡的一份力,作出自己應做的一份貢獻!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9

論文摘要:統籌城鄉就業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是確保“兩個率先”目標早日實現的重要舉措。烏江鎮現行的各種保障制度在規範化程度、覆蓋率、保障水平以及實際發揮的作用上差異較大,就此我們提出了一些建議,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適用於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管理和服務社會化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統籌城鄉就業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是確保“兩個率先”目標早日實現的重要舉措。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關係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烏江鎮20xx年,實現農民參保率在85%以上;20xx至全國處於比較領先的地位。在這一條件下,周文青、陸曉和我等人利用業餘時間對烏江鎮農場社會保障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並收集了一些資料,獲得了大量真實、有價值的數據,通過對所獲取的信息材料及相關數據的分析研究,爲烏江鎮建立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參考和借鑑。

一、調查內容簡介

1.調查時間和地點

南京市浦口區烏江鎮,是當代草聖林散之的故鄉,素有“金陵門戶”之美譽,地處南京市長江北岸,與南京老城隔江相望,位於東經118.37,北緯 30.23,總面積57平方公里。烏江鎮目前總人口數爲22000人,農業人口14000人,佔總人口的64%。其中已參加農保人數7300人,其他社會保險人數約20xx人,參加農保的覆蓋率達到90%以上。此次調查自20xx年4月份開始,至5月中旬結束,我們利用業餘時間對烏江鎮進行了集中調查。

2.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主要爲具有本鎮戶籍,男年滿18週歲不滿60週歲、女年滿18週歲不滿55週歲,當期未參加其他社會養老保險的各類農村居民(不含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人員)。爲了更全面、真實地瞭解問題,我們還對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負責人、烏江鎮勞動與社會保障局負責人、就業局的負責人以及當地的企業主管進行了專門的走訪調查。

3.調查方法

在團隊出發前的準備階段,我們設計了相關的調查問卷。我們全隊共分爲兩個小組,每組兩個人。其中一個小組着重對五一村的農村社會保障情況進行調查,填寫調查問卷。另外一個組對武家嘴造船廠進行了調查,調閱其所掌握的.統計數據及相關政策文件以作參考。

二、調查成果綜述

1.烏江鎮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總體評價

烏江鎮現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主要由農村低保制度、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五保’制度、扶貧救濟及優撫安置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構成。但各種保障制度在規範化程度、覆蓋率、保障水平以及實際發揮的作用上差異較大。南京市政府正式出臺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意見》,有關部門制定了實施細則,基本做到應保盡保,制度比較成熟規範,在全省乃至全國處於比較領先的地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國正在試點,烏江鎮與南京市同步,全面推進,但目前在實際操作中籌資困難較大,報銷水平偏低,規範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民養老仍以家庭贍養和土地保障爲主,與全國大多數地區的狀況相同,存在制度上的不穩定性,保障效果不盡理想。另外,各項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普遍缺乏立法支持。總的來說,在目前城鄉經濟快速發展所能提供的基礎條件上,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相對滯後,全市農村社會保障事業水平亞待提高。

2.烏江鎮的農村社會保障具體情況分析: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和農村保障對象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烏江鎮於20xx年開始實行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目前已初現成效。

(1)初步建立了農村生活保障體系。一是實施農村五保制度,保障老人安度晚年。按照“應保盡保、分類施保”的原則,對農村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納人救助的五保戶。目前,五保戶共有127戶,其中集中到敬老院供養爲63人,佔五保戶總數的49.6%。二是建立農村低保補助制度。按照“特困重保,陽光操作”的原則,烏江鎮自19%年起,對農村中因殘、因病等因素導致的貧困戶建立低保補助制度。目前,已年有275戶農村貧困戶納人了農村低保補助範圍,涉及1100人,佔總人口的5%,根據社會生活指數和農民平均收人每戶每月260-360元不等的標準進行補助。啓動了農村低收人純農戶增收工程,對人均純收人在20xx元以下的農村純農戶在“增收項目”“多免多補”等方面給予全方位地資金補助,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村低收人羣體的收人。

(2)着力推行農村社會保險、醫療衛生保障。一是不斷增加社會養老保險參保面,同時實行村幹部農保進城保制度,現已將在職的50餘名村幹部由農村養老保險轉納人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從而徹底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二是切實保障失地農民生活。對被徵地農民長遠生活通過養老保險渠道進行解決,從土地徵償費中切出一塊爲失地農民辦理養老保險。改變以往將土地徵用的各種補償一次性發放到失地農民的做法,受到了廣大羣衆的擁護。三是着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21560人,佔應參保人口的98。四是推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近幾年浦口區財政持續增加投人,建立疾病防控中心,壯大了烏江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善配套了醫療設施,村村建有衛生室,形成了以區爲中心,以鎮爲紐帶,以村爲基礎的疾病防控體系。

(3)逐步健全農村教育保障體系。加大貧困學生的教育費用減免幅度。自1996年開始已對農村中國小生減免部分學雜費,對特困生髮放助學券,免費提供基本學習用品,同時積極爭取社會資助,利用社會資源解決貧困生的上學問題。

(4)大力實施農村危房改造,保障農民生命安全。自19%年開始實施危房改造,截止到目前已經基本完成,在改造過程中,政府按每戶6000元的標準補貼,鎮政府和農戶各籌一半,浦口區聯合烏江鎮共投人200.6萬元,其中農民自籌佔總額的一半,對農村家庭危房進行了改造,保障了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10

調查內容:農村留守兒童

調查時間:20xx年8月—20xx年6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xx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爲期接近一年的頂崗 實習 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我們 實習 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 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20xx最新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0xx最新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爲53%,一年一次的爲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 計劃 ,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爲。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爲。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爲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20xx最新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工作報告。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 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爲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 領導 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 計劃 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爲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覈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爲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爲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最新農村調查報告 篇11

x村位於中部,325省道穿境而過,距鎮政府3公里,距大峽谷旅遊區7公里。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484戶,人口1607人,勞動力743人,外出務工224人,其中:鄉外縣內52人,縣外省內110人,省外278人。全村農用地總面積7427畝,其中:耕地1778畝,園地2697畝,林地2952畝。外出務工收入55萬元,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806元。主導產業爲茶葉、蔬菜、旅遊和生豬養殖,年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爲763萬元。

一、村土地流轉現狀

到年底,全村土地經營權流轉604畝,佔全村耕地總面積1778畝33.97%,流轉土地農戶183戶,佔全村總農戶數484戶的37.81%。其中:大宗土地經營權流轉四起,流轉土地農戶153戶,佔全村總農戶數484戶的31.61%,流轉土地面積580畝,佔全村耕地總面積1778畝32.62%;農戶之間零星的土地經營權流轉30戶,佔全村總農戶數484戶的6.20%,流轉土地24畝,佔全村耕地總面積1778畝的1.35%。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形式主要爲爲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土地經營權流轉後的用途爲農業用地。

二、村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特點

1、大宗土地經營權流轉已開始起步。從 年至20xx年村委會班子成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和國家出臺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解放思想,結合村情,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的,抓住機遇,深入到戶宣講土地流轉政策。先後引進現代農業展示園、御景園、脫景園和興農蔬菜專業合作社等企業實體,落戶村,形成了“三園一社”以土地流轉爲爲基礎,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格局。大宗土地經營權流轉四起,流轉土地580畝,佔全村耕地總面積1778畝的32.62%。涉及農戶153戶,佔全村總農戶484戶的口31.61%。

2、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規模經營效益增加。村大宗土地的流轉,使土地規模經營效益凸顯。一是大宗土地的流轉,使土地的投入加大。承租土地的企業對土地進行平整和水、電、路、溝的綜合整治,以及高效農業設施的引入,對土地的投入不斷加大。年,現代農業展示園入住該村,租地210畝,並對流轉的土地進行水、電、路、溝的綜合整治,並根據全縣經濟發展的要求,引進高農公司、赤誠生物、縣農科所等七家企事業單位入住展示園,進行花卉、優質茶苗、五倍子、油茶苗的培育,投入500多萬元,產值近1000萬元。二是土地經營權流轉戶的年收入增加。土地流轉戶土地收益穩定。土地流轉戶每畝土地的租金爲500元,加上國家的各項惠農補貼60元左右,土地流轉戶每畝土地的固定收入可達560元左右;土地流轉戶務工收入增加。農戶的土地流轉後,承租土地企業的用工都優先僱用土地流轉的農戶,使其在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的基礎上,又取得了相應的務工收入。年土地流轉戶在展示園務工收入戶平達17000元。其中最高的.戶達20000元,最低的戶也有3000元。

3、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規模經營爲當地農業持續發展起到了示範作用。一是土地規模經營的示範。年,隨着現代農業展示園在該村流轉土地210畝,土地整治、現代農業設施的引入,不斷髮揮了土地規模經營的效益。隨後御景園、拓景園和興農蔬菜專業合作社等企業實體分別與該村農戶簽訂了大宗土地流合同。年,興農蔬菜專業合作社將總部遷往村,一期流轉土地80畝,建高標準的蔬菜示範基地,並逐步向周邊幅射,帶動全村、全鎮乃至全縣的蔬菜發展。二是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示範。土地經營權流轉,使企業實體加大了投入,共建高標準大棚22000平方米,封閉式育苗間700平方米,引進高科技農業栽培技術,對茶苗進行無性系繁植,運用浮法穴盤育苗技術進行煙苗、香蔥等經濟作物的育苗,爲我縣支柱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技術支撐,也使新的農業技術得到了推廣、示範。

4、土地經營權流轉,凸顯四大效應。土地經營權流轉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產業化經營,大大提升了土地流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蓄積了農業發展後勁,顯四大效應。一是促進了規模化、區域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通過土地流轉,打破了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展示園成爲我縣茶葉、菸葉、香蔥的種苗繁肓基地和新的農業技術的培訓示範基地。二是促進了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特色生態無公害農業。藉助業主投資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業的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爲農業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興農蔬菜專業合作社建高標準無公蔬菜基地,其產品一直銷往上海、武漢等大中城市,今年將銷往香港市場。三是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業主將流轉來的土地作爲“生產車間”,將產品及時推向市場,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擴張。四是加快了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成功流轉土地的農民,每年除了有固定的租金收入以外,還可以到業主基地從事生產勞動,由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同時,隨着土地的流轉,農民也把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轉嫁到抗風險能力強的業主,獲得穩定的收入。

標籤:農村調查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