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集合15篇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村文化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集合15篇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1

忽視農村文化建設,不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農民不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經濟難以發展,社會穩定存在隱患,而且久而久之,農村這個弱勢文化區域,就會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一句空話。所以,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先進文化,重塑農民這個新主體,用新文化衝擊舊觀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纔會有永不枯竭的強大動力。

文化部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要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鞏固農村文化陣地。各地要把兩館一站一室建設列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文化室建設對於改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條件,提高農村文化服務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爲了寫好這篇論文,我與村幹部和羣衆交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當今農村文化室的現狀是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對照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大部分行政村文化配套設施過於簡單陳舊,文化室裏一般只是一塊牌子,幾張桌子,幾張椅子。圖書少,娛樂、健身設施少,根本無法滿足當地農民羣衆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娛樂形式比較單調。大部分行政村有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少,一個行政村大型文藝活動沒有超過三次,這與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很大差距,大部分農民從外界獲取信息的途徑都是通過電視、廣播等。另外,由於農民自身對文化學習的覺悟性不高,一般不買書籍,不訂閱報刊雜誌,從而使自身精神世界比較匱乏。在調查中,不少基層幹部告訴我們,給農民送點文化並不難,難的是讓文化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從而改變農民的舊思想、舊觀念,新農村建設纔會有盼頭。

經過認真分析,我認爲問題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建設農村基層文化最大的阻力。我認爲要發展好農村基層文化室建設,就要優先發展經濟,只有經濟發展好了,才能不斷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農民的經濟狀況和農民的物質生活從根本上得到了改善,農村和農民纔有精力來發展和改善文化生活。

2.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是建設農村基層文化室最大的障礙。當前國家雖然大力重視基層文化建設,但由於缺乏有力的監督機制,農村文化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往往在一個時期爲完成上級交辦的某項特定任務,而重視文化投入,一陣風過去了,文化投入就滑坡回落。

基層領導幹部思想認識不到位是建設農村基層文化最大的困難。基層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發展不平衡。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基層文化的投入,使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但與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目前我市農村的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明顯滯後,且發展不平衡。有些鄉鎮即使建立了農村文化室,很多也是有名無實,未能充分利用。有的用之不當,甚至被挪作它用。農村文化骨幹人才流失得快,文化隊伍人才匱乏。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農村外出就業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農村基層文化骨幹相對減少,鄉土文化人才培養缺乏後勁。部分村民尤其是下一代青少年對於本鎮村的歷史人文,名勝典故、風土人情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易造成新文化建設出現斷層。

農村文化生活的乏味是建設農村文化室的瓶頸。單調、乏味的農村文化生活,讓農村陳規陋習的代代相傳鑽了空子。有的村民空餘時間不是湊在一起談論東家長西家短,就是打撲克、耍麻將,甚至聚衆等等。可想而知,這種文化薰陶滋養下的'農民何能樹雄心立大志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室。針對以上存在的原因,我對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室建設提幾點意見和建議:

大力加強農村經濟發展。鎮政府近年來大力發展農村保護地建設,使近年來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纔有更大的精力來參與到村文化生活中來。

要大力發揮農村文化監督員的作用。當前國家雖然大力重視基層文化建設,但由於缺乏有力的監督機制,農村文化保障體系不健全。只有發揮文化監督員的作用,建立有力的舉報機制,農村文化室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着力提高農村羣衆文化生活質量。要積極開展農村羣衆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大力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培養健康向上的鄉土文化。我們在發展農村文化中,必須認真挖掘和鑑別這些傳統文化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弘揚。將黨的富民政策、致富經驗、科學文化知識、先進典型、思想教育等內容編排成節目貫穿於活動之中,使廣大農民羣衆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教育,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

結語:由此可見,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先進文化,重塑農民這個新主體,用新文化衝擊舊觀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纔會有永不枯竭的強大動力。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2

瀘溪縣是我國古代楚國的故地,涵養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散發着古典的藝術氣息,是一處孕育古老文明的風水寶地。通過對文獻資料的考究和參悟,結合實地考察和走訪鄉鎮居民的方法,對瀘溪縣盤瓠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充分結合理論和聯繫實際的方法,對蒐集得到的資料進行加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深入剖析,全面而又深刻的瞭解瀘溪縣盤瓠文化的地域分佈和主要內容。深層次的解讀了盤瓠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古典韻味,且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保護性措施和建議,以便可以利用更好的方式來保護盤瓠文化,使其永葆歷史的印記和飽經滄桑歲月洗禮所遺留下來的文化氣息。

一,瀘溪縣盤瓠文化的地域分佈。

瀘溪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的東南方,東鄰沅陵、辰溪兩縣,西連吉首市,北接古丈縣,南鄰麻陽縣,西南與鳳凰縣毗鄰,是湘西自治州的“南大門”。縣境處於武陵山和雪峯山的過渡地帶,是東起華東,西接西南的交通要道。地貌自東向西南排成“川”字,由西向東傾斜。沅江沿縣境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屬於低山地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瀘溪縣是盤瓠文化的發源地,神祕而秀麗,它那神奇的魅力,似乎要向世人展示它的內涵,它那婉約的英姿,更加從側面彰顯古老瀘溪的獨特韻味和其絢爛的文化特色。

二,盤瓠文化的歷史沿革。

瀘溪縣歷史悠久,文明古老,是古代盤瓠文化的發源地,據多種出土文物的考證,早在舊石器時代,境內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兩岸生存繁衍。據說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其女與盤瓠結婚,隱居沅水流域,此傳說亦淵源於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盤瓠文化,爲後世人所傳誦。遠古的盤瓠神話和盤瓠圖騰崇拜在我國南方很多地區廣爲流傳,當地的許多民俗事象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盤瓠文化。如以盤瓠《神犬》和辛女圖騰爲祖先的祭拜禮儀,以及關於盤瓠和辛女的傳說演變而成的民俗歌舞,繪畫,雕刻,服飾等所有的這一切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盤瓠文化。中國盤瓠文化的內涵極其古老而豐富,特點突出,令人着迷,催人嚮往,發人深省,盡顯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在同時,有關哪裏是盤瓠文化的發源地,歷來衆說紛紜,有會稽說、中原說等,就湖南而言就有懷化、沅陵、鳳凰、瀘溪之說,各執一詞,一直以來都沒有定論。然而在1990年10月湖南省瀘溪縣召開的全國盤瓠文化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名專家經過多方的論證和考查,確認了瀘溪乃是中國盤瓠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三,瀘溪盤瓠文化的主要內容。

剪紙

剪紙是我國民間最普及的一種構成的藝術形式,因爲其製作工藝簡單,因此深受古代人民的喜愛。從廣義上講,剪紙實際上就是在紙上剪刻,鏤空所出現的一種二維藝術形象,具有很高的塑造性,且發揚空間十分廣泛充分展現了古代人民的創造性。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剪紙主要是指用紅紙或其他暖色紙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慶節目中表達美好情感,營造熱鬧氛圍的裝飾品。而實際上,剪紙所使用的紙張顏色是多種多樣的,有暖色也有泠色,但若以製作工具和制訂對象來劃分,又可以分爲剪紙和刻紙兩種類別。其中剪紙以剪爲主,以刻爲輔,主要用於喜慶節目的窗花和其他裝飾花樣。其分佈地區較爲廣泛,例如盛行於我國北方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的民間剪紙。刻紙主要以刻爲主,以剪爲輔,主要用於服飾的花樣和喜箋的剪輯等,兩種都寄託了人民對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讚美。其中在湘西剪紙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美感及製作手藝,顯示出其具備深厚的剪裁功底和文化底蘊,顯示出湘西少數民族民間技藝的日臻成熟。

儺面具

巫儺文化是中華文化和盤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年代久遠,早在商周時期就極其盛行,流行於各地,且各具特色。《周禮》,《論語》中對此有明文記載。儺面具就是始於這種“重祭禮,信鬼神”的巫儺文化。經過歷代千百年的傳承和演化,它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逐漸成爲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分佈地域十分廣泛,我就縣而言,儺面具種類繁多,已經現世的就有12生肖,36天罡及地獄判官、小鬼、牛頭馬面等,形式豐富,且造型多樣,充分顯示出少數民族的地域風格。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市場經濟的體制變革,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我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者由於科學的普及和人們生活的改善,人民價值觀念的轉變。近幾十年來,巫儺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已經銷聲匿跡,所以現在從事儺面具雕刻的人也越來越少。目前這種文化現象僅存在我縣很少的幾個地區。然而就在這僅存的幾個地區中,他們沒有讓這種技藝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他們改進製作工藝,勵精圖治進行改革,並且融入了新時代的潮流氣息和前衛風格,力求在藝術形象上有所突破,使這種傳統技藝得以傳承下去。他們雕刻的儺面具形象猙獰兇猛,怪異獨特,咄咄逼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栩栩如生。表現手法上多采用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的誇張變形手法,強化儺面具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衝擊力,達到震懾鬼神的目的,給人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另外,其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抓住神靈性格特徵,在眼,鼻,嘴等處進行了誇張的變形處理,顯示了他們獨特的創造力和卓越的見識和非凡的藝術洞察力,在儺面具上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菊花石

菊花石是一種燧石結核爲核心的碳鈣集合體,花蕊部分是堅韌的硅制燧石,花瓣是由方解石晶體組成,由於這種結構的特殊性,所以價值很大,很受人民歡迎。它存在於迄今兩億年前的早二迭流棲霞淺海和沉積岩層中。菊花石的晶體呈灰色或黑色,石中顯現一朵朵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的白色花朵,因酷似菊花而得名。因瀘溪縣碳酸岩石分佈廣泛,爲其廣泛存在提供了載體,故我縣有很多菊花石,且種類繁多,形式各樣。菊花石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現過,並且有很多的風格和種類,它最先是用於家居的裝飾,後來逐漸發展到送禮和變賣。

於是這一文化現象就當作習慣而流傳了下來,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着拓荒者的增加,大量的菊花石被挖掘了出來,開始大量出現在市面上,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只有部分識貨的商人,政客或分或買,將其運往外地,雕刻創新,製作成價值不菲發商品,進行銷售和變賣,使其逐漸商品化。在外流的同時,這時人們才認識到菊花石的珍貴之處,才通過各種手段採購和收集,可這時菊花石已經所剩無幾,可謂是有價無市。另一方面,通過藝人們幾十年的雕刻創作,技術的不斷完善,創新和突破,石雕工藝由原來的浮雕發展成現今的園雕,鏤空雕透雕等。雕刻藝人利用花紋特點找出花團,理清花瓣,添枝加葉,把分散零星的花朵連接成有機的整體,雕刻出生機勃勃的形態和獨一無二的珍奇怪石,符合了大衆的審美觀念,因此深得人們喜愛,被廣泛的傳播開來,並逐步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

踏虎鑿花

1,瀘溪踏虎鑿花的背景

至今仍流傳於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用於各種服飾及裝飾品的剪紙叫做鑿花,即鑿紙花樣。湘西人習慣叫它“扎花”或“銼紙”,又稱“銼花”。鑿花還有另一種說法,鑿花在苗語中還被稱爲“壓本”,“壓”指加工的方式,相當於“鑿”;“本”就是“花”,“花樣”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剪紙不是用剪刀剪出來的,卻是用刻刀鑿出來的,並且有的還保留刺繡的針法,以供別人參鑑。而剪刀只是在作爲鑿花的輔助用具,一般是雜作業完成之後,僅供修邊時之用。清代,刺繡也曾被江浙一帶的人稱作鑿花。如清末文學家餘懷在《夫人鞋襪辯》中記載:“吳下婦人。..。..

有鑿花玲瓏,囊似香簏。..。..印香在地者”。說明了舊時“鑿花”與繡花有很大的關聯。在古代,人們只是消極的適應自然,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也只是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和手段,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人民的思想,這就使得人們的創造性和發明性得不到解放。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僅侷限於對傳統物質文化的讚賞和對大自然的嚮往,對原始力的讚美,而沒有想過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然和世界。後來,人們在日常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知識和經驗,完善了傳統手工技藝,由此便發展了紙上鑿花這一傳統技藝,並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2,鑿花的作用和意義。

苗族向來是個愛美善繡的民族,由於歷來的傳統風俗習慣,他們十分重視服飾穿着,因此苗族有各種形式的繡花,且色彩豐富,充分體現了這一民族的特徵。歷史上先是有繡花,後來纔有鑿花,兩者可謂相輔相成,鑿花爲繡花提供繡摸,繡花又促成鑿花花樣的不斷創新,使得這兩種微時繡花形式得以不斷完善。苗家婦女一般是先將構思好的花樣剪輯下來,貼在要繡的布面上,再依樣穿針刺繡,遇到好看的花樣,就用紙將它拓剪下來,這部分拓剪工序漸漸成爲一個工種,從繡花流程中分離出來,就這樣一些專門繡花的人就出現了。與單純使用剪刀相比,剪紙花匠更加追求效益,因此利用剪刀可以批量加工複製的鑿花工藝就應運而生了。湘西鑿花多用於繡花底樣,慶典和祭祀活動中的裝飾品,而且後者顏色上有很多講究,喜事一般採用紅紙,喪事一般採用白紙,各表示不同的意思,渲染不同的氛圍。

鑿花圖案紋樣題材廣泛,有花草、鳥獸、儺面等。鑿紙花樣不僅是苗族婦女文化生活的一種生產及裝飾形式,而且更是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想象符號的載體。由於苗族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頭傳達之外就是類似於鑿花等圖象語言了,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鑿花這種原生態藝術很好的將苗族傳統吉祥圖形代代傳承了下來。因此鑿花這種“剪在紙上,繡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圖案形成,就成爲苗族文化最形象的歷史讀本了。

3,踏虎鑿花的製作工藝。

鑿花的工藝特點形式多樣,主要是以通過祖輩手把手教和直接摹寫同輩人的作品的形式繼承下來。沈從文先生曾經對鑿花製作工藝作過如下描述:“這種花樣。..。..先把紙張釘固在一片木版上,再用小銼刀(即刻刀)仔細戳鏤而成,用細針在紙面上扎許多線路,提示繡法和重點,纔算完工”,這就是對鑿花這一工藝最形象的描述了。踏虎鑿花有幹,溼兩種刻法,但常用的是溼紙刻法,其工藝流程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創作畫稿。用鉛筆在白紙上推敲圖案,這就是鑿花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這是決定藝術品高低最重要的一環,最艱難的一步,因爲其初稿水平直接影響到成品的質量及美感。

第二步:定紙層數。選擇同畫稿相當的薄紙,視紙質及厚薄確定要鑿刻的層數。薄紙一般10——16層,稍厚可以定爲8——10層。然後,把它們齊整的放在一起,並且每隔4——5層要抹一層粉,以便事後可以順利剝離紙張,因爲在刻紙的時候紙張會粘貼在一起。

第三步:定位紙釘。將畫稿放在疊放的紙垛上,用針尖在畫稿上要刻去空白部分的釘眼,用拉力較大的紙質做成紙釘,穿進針眼內撐緊,然後把兩頭多餘的部分去掉,再用小錘錘實,防止紙釘脫落。此步驟是爲了固定不要的部分而便於揭紙花樣。

第四步:潤溼紙樣。將浸過的毛巾揪幹後,把紙垛包進毛巾中浸潤30分鐘左右,要求紙垛拿在手上感覺溼潤即可。

第五步:刻鑿走刀。把紙垛放在特定的蠟版上,刻時先用小錘敲緊,落刀時要用左手食指按住入刀邊緣,用右手手腕的力量運刀走刀,刻紙的'順序爲先裏後外,刻完一個地方後要注意檢查是否刻到底了,可以翻過來覈實,必要時可以再補上一刀。

第六步:剝揭花樣。仔細檢查正面,反面,確信刻完了所有部位後,將花樣一張張揭開,鑿花工序便全部完成了。鑿花所用的特製蠟版一般採用木製細膩的硬木爲宜,厚爲3釐米,寬爲8釐米,長爲24釐米,內挖一深1.5釐米,寬6釐米,長7.5釐米的“堂心”。再把松香,黃蠟,茶油和桐木粉末融化攪勻,傾於木版“堂心”,壓平之後即可使用。鑿花時注意拿刀要正,用力要勻,走刀如遊絲,刀口始終向內走動,收刀如脫兔,刀痕上下要整齊光滑。花紋之間注意留連綴線,免得剝揭花樣時散架。鑿出的剪紙要光潔乾淨,因爲主要是刻刀在多達十幾層的紙版上鑿刻,所以刻出的鑿花一般應有浮雕般的機理效果。

4,踏虎鑿花的藝術特點。

第一:鑿工精巧。線形考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把線條特色歸納爲五個字:圓、方、尖、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石快,缺如鋸齒,線如鬍鬚。刻剪技藝高超,工整細膩,刀法穩健精到,刻出的線條暢快,絲絲入扣,表現準確而生動,盡顯流暢之美。造型上形象生動,構圖工整,佈局合理,具有南方剪紙特有的纖細靈秀,玲瓏清麗的風格。

第二:繁中求簡,簡中求繁。紙型粗糙簡單的紋樣不耐看,華而不實的東西不純真,而繁中求簡,簡中求繁的形式,細膩而不見其假,粗獷而不失其真,併力求構圖嚴謹飽滿。在表現手法上是以陰刻爲主,運用簡單的原形進行合理的骨、骼佈局設置。在表現風格上偏重於寫實,但又不呆板入俗,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裝飾性。且運用點、線來傳遞有個性特徵的面,採用重複、疏密、對比等形式法則,巧妙的使用“通感”手法來營造畫面。

第三:源於傳統,敢於創新。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素材,使其反映出生活特色和時代特色,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其達到傳統與時代特色的和諧共存,並突出其自身特點。其藝術特點就像一幅山水畫,畫質不錯而且不失其原汁原味,體現鑿花這門技藝的獨特藝術特點和製作工藝。

5,結語。

歷史上任何藝術形式的誕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和拓展而形成的,都會有一個結合人類生產和生活不斷演進的流變過程。踏虎鑿花也不例外,它也必須依附於湘西特定的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形成這獨具一格的鑿花工藝。鑿花開始源於苗族服飾的紋樣藍本,先有繡花後有鑿花,鑿花豐富了繡花的技藝。鑿花的形成與追求批量生產的經濟效益有關,也符合當時的小農經濟和生產力狀況。因爲鑿花不僅體現了苗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更是記載了苗族“女紅文化”的活的圖象歷史。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有其存在和挖掘的價值,那都是中華兒女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斷髮展和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的國粹。我們作爲中華民族的後裔,理應對其加以保護。一種文化事物和一種文化現象都可以作爲藝術瑰寶綻放耀眼的光彩,福澤後世之人,重現前輩創文明之路之時的輝煌。

四,關於瀘溪盤瓠文化的保護措施及建議:

由於我國正處在經濟建設時期,在文化領域給予的關注不是很多,相關的措施,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在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有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又由於沒有及時作好文化宣傳,使得人們對於非文化遺產認識還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很多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爲,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無形中的流失,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1,申遺。即申請市(州)、省、國家級的遺產保護,以便得到政府的專項保護,突出保護重點,將有力推動其保護進程。同時加強盤瓠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破壞了的進行挽救和維修,對未破壞的加以保護。

2,立法。制訂完善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保護,法律是保護一項事物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還要展開普法宣傳,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檔案,還要政府、民族、文化、教育、財政等部門積極配合。建立強效工作運行機制。

3,樹人。大力發展和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需的各類人才,加強遺產保護隊伍建設,精心組織,全面展開,突出重點。堅持以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和發展的方針,切實加強對盤瓠文化相關的法律宣傳工作,爲保護文化遺產創造良好氛圍。

4,傳承。實施整體保護和多層保護,系列科技手段可以運用於搶救和保護過程中。動員社會各階層力量參與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使得民間文化遺產和文物得到有效的保護,並傳承和發揚下去。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3

爲了全面瞭解我區農村文化建設情況就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調查研究,並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石窩村地處房山南部,因村內有漢白玉而得名。近年來,村兩委班子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爲目標,按照全國文明村鎮創評標準,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努力營造全村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豐富農民羣衆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石窩村文化建設已初見成效,閱覽室、村民籃球場已經完工,並計劃佈局陳列館、遺址館、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園林景觀綠化等設施,再現當年沙井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風貌,努力營造歷史文化景觀與園林景觀的和諧統一。石窩村內古樸文化氛圍濃厚,基礎設施好,文化建設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極參與,爭做“十星級”文明戶,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

三是發揮了農民文化主體作用。在區上“送文化下鄉”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種文化”工作,利用傳統和重大節日、,開展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吸引羣衆參與。鼓勵指導民間力量興辦了農村文化交流會,農村樂隊等多種文化活動,爲羣衆提供了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發展。 石窩村文化建設總體上呈現出了較好的發展局面,但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爲:

一是農民羣衆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就石窩村來講,40歲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國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佔到了50%以上,其中國小文化程度的'佔一半多。如何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這是農村文化建設中面臨的最大課題。

二是農村文化隊伍薄弱。一方面,文化工作人員不足。大部分鄉鎮文化人員的主要精力放在鄉鎮佈置的各項“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專幹不專”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另一方面,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素質不高,許多文化方面的組織人員都是當地農民,沒有藝術專業特長,存在着專業不專、後繼乏人的狀況。

一要加大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農村文化活動經費正常增長的保障機制,設立農村文化發展資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範圍,提高文化經費用於鄉村的比例,同時用好國家和省裏的扶持政策,推動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石窩村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應擴大數量、提升檔次受惠、遺產保護、隊伍建設等具體指標,列入各級領導幹部的考覈範圍,把農村文化建設列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的評價體系,激發出社會各界的文化自覺意識。

堅持城鄉統籌、一體發展。以城市的標準建農村,以市民的理念育農民,推動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聯動對接。在創建內容上,與新農村建設同步,提高農民羣衆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創建要求上,突出羣衆得實惠,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向農村流動,推動政務、法治、人文、市場、生活、生態“六大環境”建設向農村延伸,使農民羣衆共享文明創建成果。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4

摘要

經濟發展需要社會發展的支撐,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系統,經濟發展就不能帶動社會的整體進步。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農村優秀精神文化的塑造和培養。隨着時代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們不僅在物質方面追求更高的的享受,而且也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尤其在近幾年,農村的經濟建設得到了飛速發展,人民羣衆的物質生活大幅度提高,文化生活也隨之豐富多彩,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

在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指引下,農村的生活水平飛速提高,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對滯後的農村文化,已逐漸成爲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搞好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整體文化質量,支持農村的社會發展,是農村現代化建設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所以利用假期時間,我對家鄉的文化娛樂現狀作出了調查。

關鍵詞:文化娛樂生活 新農村建設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

調查目的

瞭解家鄉羣衆文化娛樂生活現狀,以及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人們的文化娛樂需求。

我的家鄉孟津縣位於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位居黃河中下游分界地段,東距省會鄭州110公里,西距豫西名城三門峽90公里,南與古都洛陽毗鄰,北臨滔滔黃河,與濟源市一橋相連。全縣轄10鎮,228個行政村,總人口46萬人。

調查內容

我調查的內容有:文化娛樂種類、文化娛樂設施、人們的文化娛樂需求。 首先,我對家鄉羣衆的文化娛樂種類進行了調查。由於改革開放發展的逐漸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以及外來文化的衝擊,羣衆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家鄉人民對各種新鮮事物很感興趣,並且能夠很快接受,於是,聽廣播,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人們的廣泛接受和普及,從而取代了看大戲,聽說書,逛廟會等傳統的娛樂方式。

當前農村文化娛樂生活的主體爲30歲到45歲之間的成年人,不管在村裏還是自己家裏,他們是文化娛樂活動組織方式和進行內容的主導者,他們的文化娛樂活動方式有:50%在家看電視,23%打撲克,20%左右搓麻將,另外的7%做其它文化活動。而對於興起的新的文化娛樂活動的參與者主要是年輕人,大多數年輕人喜歡上網、聊天、玩遊戲,或者去音像店、檯球廳等新型娛樂場所。

老年人是一個比較容易被忽視的羣體,他們的文化娛樂生活相對於其他年齡的人羣相對貧乏,我所調查的農村人羣裏針對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太少,僅限於門球、麻將等少數的娛樂方式。

在這次調查中我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我調查的村莊幾乎全部是漢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而禮拜、參加宗教活動也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動。

其次,我對娛樂文化設施做了實地調查。由於新農村建設,我們這裏的籃球場,門球場,檯球廳以及網吧等公共文化設施都一應俱全,在我所調查的農村家庭裏,100%都有彩色電視機,近80%的家庭安裝了有線電視,70%左右的家庭購買了VCD和DVD。在我們鄉鎮也有許多文化場所,如:文具店,書店,音像製品店和網吧等;還有10%左右的家庭擁有羽毛球、乒乓球等健身器材,而政府也會每年組織一些電影、戲曲的文化下鄉活動,並且組織培養農村文藝骨幹。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農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也迅速發展,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彩。

最後,我對家鄉人民羣衆的文化娛樂需求也做了相應的調查。調查發現:40%的人認爲當前文化娛樂設施非常好,能夠滿足當前人們的文化娛樂需求;但是仍有60%的人認爲,當前文化娛樂設施與當前人們的文化娛樂需求還是有一定差距的。20%的人認爲需要建設一個自己的圖書閱覽室甚至是電子閱覽室,從而更好地瞭解新知識,接受新信息,關注國家大事,跟隨社會節奏,以及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和農業知識以便更好地進行生產和發展。超過50%的人認爲,現在農村的發展使人們對健身也越來越關注,而當前除了籃球、門球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大衆型的體育娛樂設施來滿足人們的健身需求。還有30%的人認爲當前的文化娛樂設施依舊比較單調,沒有一些更人性化,更貼近羣衆生活的內容,例如農業技術站等先進設施太少,而且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

調查結果

當今農村的生活現狀得到了很大改善,農民的文化娛樂生活變得日益豐富起來,並且很多都是主流的,積極向上的,但是仍舊暴露出很多問題。

1、賭博風的擡頭

在我這次調查的幾個村子裏,有近50%的農民在打撲克、搓麻將的時候賭過錢,雖然數額不大,一般都是小几十元以內,並且按這些農民所說,“如果不來點小錢,就沒人跟你玩兒”;但是由於農民生活的提高,賭博也變得日益盛行,“小錢”逐漸變成了“大錢”,更有甚者,輸的乃至成千上萬。老*機等新型賭博工具也進入農村這個新領域,這種壞風氣必須加以遏制,阻止其擴散蔓延。

2、迷信活動

由於農村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宗教在當地農村傳播開來。爲了吸納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揚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教,得病可以不用打針吃藥,有主保佑,就能好”等,這已經帶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有些邪教也開始在農村流行,使得有些人甚至放棄工作,專心地投入到宗教事業中去。這些活動嚴重誤導了人們的思想,希望這些現象可以得到制止,以免再次上演“法**”的悲劇。

3、農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動整體來看缺乏指導和監督

比如我在調查鎮上的一個網吧時,發現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這些未成年人大多爲在校學生,他們幾乎都在玩電腦遊戲或者聊天。電腦和網絡本來就是一種現代文明的傳播工具,而如果缺乏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管理與指導,使孩子們整日沉迷於遊戲和聊天的虛擬世界裏,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業,甚至毒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4、 部分村民的參與熱情不夠

有些村民仍然只重視賺錢,而忽視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對羣體文化娛樂生活熱情不高,參與較少。文化娛樂活動做爲一個獨立的日常活動的組成部分沒有得到所有居民的認可,並且精神文化生活這個概念在人民羣衆中還沒有普及甚至是不瞭解,使得人們無法重視起來,即對於文化娛樂活動的認知存在很大的障礙。

5、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現狀還沒有改變

鄉鎮文化站是農村文化服務機構的主體,擔負着服務農村文化的職能。目前,鄉鎮文化站發展困難,部分文化站已經名存實亡,成了無人員、無陣地、無經費、無活動的“四無”文化站。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鄉鎮領導思想意識存在偏差,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重物質利益,輕社會效益。二是取消農業稅後,財政困難,對文化建設無力投入。商業改革的大潮,也導致農村業餘文化團體的消滅。“公共品危機”導致很多農村文化設施無人管理而自生自滅。

以上就是我所調查的家鄉羣衆精神文化娛樂生活的基本狀況,通過這次調查,我發現家鄉農民對目前的狀況基本滿意,農村的文化娛樂活動都是豐富多彩的。但家鄉目前的狀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還不適應,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

個人建議

針對調查結果,我個人認爲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就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家鄉的農村鄉鎮有能力來建設一些公共文化場所,如:農家書屋或者是鄉鎮文化站,健身的器材和場地,農家電影院等。使農民的思想得到較快發展,知識面得到更好地昇華。

2、重視農民的文化教育

上級部門應多開展一些“送文化下鄉”的活動,並且應該針對農民需要,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大力傳播先進文化。農村文化幹部隊伍是農村文化的主力軍、先鋒隊,現階段主要應抓穩定、促提高。依靠強有利的政策保證,採取有效途徑吸引專業人才充實到基層文化站、文化服務中心,着力幫助解決基層文化幹部實際困難,讓他們穩定思想,安心工作,積極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通過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演出形式,大力傳播先進文化,努力營造健康、向上、和諧、鄉土氣息濃郁的當代農村文化新氛圍。

3、 加強農村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應提高鄉村教師的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使農村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學到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這必將對未來農村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5

XX縣處於老、邊、窮地區,屬國定貧困縣。全縣轄12個鄉(鎮、埸),23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17萬,城鎮人口5萬。由於縣域經濟底子薄,發展相對滯後,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導致農村文化生活相對貧乏。雖然多年來縣委、縣政府在財力困難的情況下,盡其所能地不斷加大投入,扶持文化事業的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全縣農村文化建設欠賬較多的問題仍然存在,發展農村文化事業任重道遠。

一、當前農村文化工作基本情況

1、農民文化生活基本狀況

全縣農村文化工作發展不夠平衡,12個鄉(鎮、埸)中,只有2個鄉鎮羣衆文化活動開展較好。其他10個鄉(鎮、埸)文化活動相對較差。

XX鎮歷屆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文化工作,不但從隊伍力量上配好配強,挑選得力幹部擔任鎮文化站長,而且在物力、財力多方面予以鼎力支持。去年,該鎮在鎮財政拮据的情況下,撥款1000元舉行全鎮農民業餘劇團文藝匯演,並籌款10萬元興建了鎮文化教育中心。XX鎮文化站目前已躋身全省“百強文化站”行列。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鎮農民經濟上逐步擺脫了貧困並初步走向富裕,XX鎮審時度勢,想方設法,在“軟硬”兼施,用較短的時間於全鎮範圍全面普及了廣播、電視的同時,利用XX傳統戲曲文化積澱較深的基礎,以村落、街道爲單位,以老藝人和文藝愛好者爲骨幹,迅速恢復組建起兩個農民業餘劇團。劇團採取政府扶持、農民企業家和農戶捐資等多渠道解決經費,改造舊祠堂作小劇院,添置了音響、服裝、管絃樂器、導具、面具等設備。劇團不但搶救、排演了大量傳統戲曲劇目,活躍了羣衆文化生活,並帶動了電影、圖書、民俗慶典、體育休閒等一系列文化活動。特別是業餘劇團保留的“X戲”戲曲曲牌,爲省、市戲曲音樂挖掘研究“海鹽腔”提供了有力的實證。劇團還創作排練了一批現代節目,如小戲曲、小品、歌舞,生動及時地反映了農村生活,多次參加市、縣農民會演並獲獎。農閒時節,劇團不但在本地演出,還去鄰省鄰縣農村演出。今年四月,市電視臺將XXX農民劇團演出的三夜本X戲攝錄製作成光盤,作爲當地珍貴的文化遺產保留。像XX鎮那樣,將農村文化工作開展得同樣有聲有色的還有XX鎮。

另外一些農村文化工作開展較差的鄉鎮,情況大致相似。這些鄉鎮,80年代興建的農村影劇院絕大部分已租給人種香菇、木耳,做倉庫,因年久失修,已舞臺坍塌,牆面剝離,基本上都成了危房。近年來,這些地方農民的文化生活,除了看看電視,就是搓麻將、打撲克,終年難看到一場戲或電影,偶爾有縣文化部門送戲下鄉,逢圩日公演一場,人們便趨之若鶩,紛紛從五里三鄉彙集一處,熙熙攘攘,煞是熱鬧,農民興奮之餘,總盼着這樣的活動一年能多搞幾次。

2、農村文化工作硬件建設狀況

我縣較大型的文化設施主要有:縣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劇院、電影院、新華書店、文化電視大樓等。其中,縣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始建於1982年,三館總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因年久失修現均成危房,最近巳被迫拆除。縣電影院建於1984年,總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也屬危房,限期在年底拆除。現有縣城羣衆文化活動場所僅剩新華書店和縣劇院二處。由於硬件建設的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如縣文化館目前除了有幾間辦公室和一套音響設備外,既無排練演出場所,也無展覽及專業文化培訓用房,難以承擔縣級較大型的羣衆文化活動。1997年爲舉辦全縣農村“迎香港迴歸”業餘匯演,就曾請求縣菸草公司贊助了埸景、道具等經費8千元,作爲回報,20個節目有8個插了菸草廣告,由此可見農村文化工作之困迫與無奈。

3、政府對農村文化的供給狀況

儘管我縣經濟相對落後,但縣委、縣政府對農村文化工作還是非常重視,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縣鄉兩級財政近幾年累計已投入了近60萬元用於以下農村文化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20xx年XXX墾殖場自籌資金10萬元,修善文化禮堂一座。

20xx年縣財政撥款20萬元興建XX鎮精神文明活動中心一座,總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中宣部配送了擴音設備及電視機;XX鎮在中心落成之日又撥款1000元舉行卡拉OK大獎賽活動,並每年撥付文化幹事工資5000元。

20xx年XX鄉撥款3000元修建文化宣傳欄20米,撥付文化幹事工資8000元。

20xx年5月4日XX鄉舉行五四青年聯歡晚會,投入資金5600元用於租賃燈光、音響、化妝品、文化幹事年工資等。

20xx年7月XX鄉爲慶祝建黨80週年舉行演唱會,投入資金6800元,用於租賃燈光、音響、車費、獎品、文化幹事工資等。

20xx年XX鎮撥款5000元,爲街道農民劇團添置銅管樂一套,劃撥舊車間一座改建成能容納500人的劇院,該劇團通過募捐自籌資金6000元,添置低檔音響設備一套;該鎮20xx年冬自籌資金20萬元重建影劇院一座,鎮政府每年撥付文化幹事工資5000元。

4、當前農民文化需求及特點:

(1)、農民以種養爲業,農民文化生活也應緊密結合農業生產的實踐。農民急需傳授科技種田知識的圖書資料,盼望有關部門協助他們辦好農民夜校,爲他們補習文化科學知識。

(2)、隨着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加強,農民對文化生活的多樣性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他們渴望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電影、電視、電腦、網絡、球類等各種文體場館、設施能儘快地得到配套完善。

(3)、自編自演的文藝形式一直爲農民喜聞樂見,農村急需爲農民文藝演出隊或業餘劇團開展培訓的師資和指導服務。

二、困擾農村文化工作的主要問題

一是文化設施陳舊和短缺,建設乏力,使珍貴的農村文化資源面臨流失損毀。縣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被拆除後,上萬冊圖書資料無處堆放,臨時寄存在其他單位,大量的古籍孤本圖書,隨時有被損壞的`可能,許多報刊、雜誌無法與讀者見面,人民羣衆閱覽無場所。縣博物館原存放在庫房和展廳的上千件館藏文物儘管存放在有關單位,但保管條件差,自然擠壓破損現象時有發生,上百件級別文物危在旦夕。省文化廳對我縣兩館的評級工作也因兩館拆除無法進行。

二是文化工作經費不足,文化事業經費一般用於養人吃飯尚且不夠,使節假日文藝晚會、體育比賽等各種小型就地、健康有益的日常文體活動難以進行。

三是人才流失嚴重,一些文化工作者,特別是一些科班出身和受過專業培訓人員,因工作條件缺乏等原因離開文化工作崗位或外出另謀發展,對當地農村文化工作的開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我縣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建議

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我們認爲:一是要通過市埸化運作,增強農村文化事業的生命力。一方面,政府要盡其所能地增加投入,解決一些必需的日常工作經費和專項活動經費;另一方面,演出單位與羣衆文藝團體,可通過開展贊助演出、商業演出等市埸行爲,開拓農村文化產業,增加創收能力,自力更生,以業養業,爲事業發展積聚資金。

是要提高農村文化工作者的地位,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排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以穩定人心,留住人才,使其安心工作。三是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文化投入的重點首先是硬件建設。對目前我縣無圖書館、博物館、文化活動中心和電影院等羣衆文化活動場所的問題,縣委、縣政府已予以高度重視,重建工作巳列入議事日程。但限於財力,應區別輕重緩急,分步實施。今年先上縣級博物館、圖書館項目,總建築面積2-0xx平方米(博物館1000平方米、圖書館1000平方米),總投資100萬元,明後年再建文化館活動中心和影劇院,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文化館活動中心2500平方米、影劇院2500平方米)總投資250萬元。由於我縣財力拮据,除了自籌資金外,尚有資金缺口300萬,還需爭取多方支持尤其是國家扶助,方能如期完成。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6

農業要發展,農民要致富,農村要進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基本工程。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文化陣地,爲羣衆提供健康而又豐富多采的精神食糧,既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農村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如何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全縣文化立縣建設的整體規劃,與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發展村級經濟、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設,整體推進,這是我們當前必須着重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我縣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農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近年來,隨着國家糧食保護價的上調,惠農政策的出臺,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我縣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較快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目前,我縣農村文化活動形式主要以廣播電視爲主,以報刊雜誌、網絡傳播、羣衆文化、廣場文化爲補充,呈現出現代化、多樣化的趨勢。

(二)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得到改善。隨着農村文化建設納入“”規劃,國家加大了公共事業的投入,特別是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我縣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改善。幾年來,累計投入資金500餘萬元,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1個,面積427平方米;村級文化活動室45個、文化公園8個、文化廣場8個、“農家書屋”45個。資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農民黨員教育和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資源相得益彰,實現共享。

(三)農村羣衆文化活動蓬勃開展。送戲下鄉、送書下鄉、送電影下鄉等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廣泛開展,熱潮不斷,農村露天文藝演出,觀看羣衆常常達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節”和元宵節焰火晚會已經成爲我縣羣衆文化活動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爲主題的系列文化活動、鄉鎮大型文藝匯演活動,各類棋類比賽、球類比賽、秧歌比賽、書畫展等賽事活動極大豐富和活躍了農民業餘文化生活。剪紙、根雕、手工編織、二人轉、彩繪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護和發展,積澱了縣域農村文化底蘊。

(四)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農民特別是農村青年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不斷提高,18週歲—35週歲的農村青年國中文化程度者約佔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約佔5%。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外出務工,吸取了城市的先進文化,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五)農民文化生活消費逐年增長。隨着農村各項改革的深入和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村經濟日益發展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活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不斷提高,我縣農民用於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長,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

(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依然薄弱。資金困難是制約我縣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瓶頸,農村文化建設的.速度與人民羣衆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雖然近年來我縣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但還僅限於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其他村屯大多由於無力投入而導致建設步伐緩慢,多數文化設施不能正常使用。全縣82個行政村僅有十幾個村文化活動室和圖書室配套設施齊全,藏書量僅爲25000冊,遠遠不能滿足農民文化生活和科教興農的需求。

(二)農村文化活動開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類文化活動大部分僅限於城鎮,邊遠地區的農民羣衆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務,出現了“重城鎮陣地、輕邊遠地區,重大型慶典、輕日常活動,重精美培養、輕大衆普及”的現象。

(三)農村文化活動缺乏地域特色。沒有樹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羣衆文化活動形式與服務方式沿襲傳統模式多,方式過於簡單,內容缺乏創新,羣衆文藝創作力量比較薄弱,羣衆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四)農村文化管理服務職能偏弱。20xx年,全省鄉鎮機構改革撤消了文體廣播中心,由原來的縣直部門垂直管理變爲由鄉鎮政府行使有關職能,客觀上鄉村文化管理職能被弱化。同時,作爲農村文化管理服務職能部門的鄉鎮文化站,普遍存在專業人才缺乏、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並且文化幹部身兼數職,行政事物繁忙,沒有精力和時間開展羣衆文化活動。個別鄉鎮文化站甚至成了無人員、無陣地、無經費、無活動的“四無”文化站。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步伐。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縣鄉財政設立專項經費,保證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各項文化活動正常開展;相關部門應緊緊抓住國家加大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社區、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投入的契機,積極跑市、進省,爭取國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內實現每個鄉鎮都有一個300平方米以上綜合文化活動室的目標;積極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機制,培植農村文化市場,吸引企業向文化產業投資,挖掘、整理、加工農村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產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場,爲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二)協調發展城鄉文化,不斷豐富農村文化活動內容。

文化活動內容決定着文化活動對羣衆的吸引程度,直接影響着文化活動的成效。農村文化要由“小文化”發展成“大文化”,促使城鄉文化協調發展。縣文化部門要加強對鄉鎮主管文化工作人員的思想、業務培訓,促使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技能,不斷探索創新鄉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道路。鄉鎮文化站要面向廣大農民羣衆,利用方便農民參與的文化設施和場所,組織開展農民喜愛的、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要把文化活動同農民的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文化藝術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要採取固定設施和流動設施、陣地服務和流動服務相結合的方式,讓更多的羣衆享受到文化生活。要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要發揮農民參與羣衆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通過業餘文化骨幹隊伍的培養來帶動羣衆文化活動,使農民羣衆自我娛樂。要發揮農民參與羣衆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引導羣衆繼承傳統文化,弘揚先進文化,彰顯本地特色。通過城鄉並舉、專兼結合、內外互動的辦法,辦好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會活動,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有較大知名度的羣衆文化節會品牌。

(三)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大力傳播先進文化。農村文化幹部隊伍是農村文化的主力軍、先鋒隊。要抓住國家大力支持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大好機遇,採取有效途徑和辦法,吸引專業人才充實到基層綜合文化站。要着力幫助解決基層文化幹部實際困難,讓他們穩定思想,安心工作,積極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村文化工作人員要向專職化發展,要積極爲他們參加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創造條件,不斷提高其理論素質和業務水平,更好地爲推進健康、向上、和諧的鄉村文化建設貢獻力量。要組織開展“十百千”活動,選拔10名文化拔尖人才爲帶頭人,培養100名優秀專業人才,帶動1000名骨幹分子,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的農村文化工作者,爲農村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7

盛夏的天氣,烈火般的陽光,晴空萬里,大自然中到處充滿着和諧的氣息.在7月21日至7月23日這三天的時間裏,我來到了平江縣三市鎮這片充滿生機的沃土上.帶着滿腔熱情,把這塊神奇土地上的鄉村文化及人文景觀細細品味。

平江縣三市鎮距離縣城二十多公里,東臨嘉義,南接思村,西與安定和三陽交界,北與童市相連.這是一方充滿靈性的文化厚土,被譽爲“藍墨水上游”的汨羅江穿境而過,迴盪着屈原,杜甫兩位世界文化名人江畔求索行吟的千古絕唱;這是一方山清水秀的生態淨土,連雲拔峭與南,汨水蜿蜒西流,萬畝連雲茶園青翠欲滴,一望無垠,境內的千年古樟被譽爲“中華一絕”。

深厚的文化底蘊

該鎮文化底蘊豐厚。三市俗稱“三眼橋”,相傳因古時“三眼分水”的傳說而得名,有着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清末詩人李元度,共和國上將鍾期光,當代著名畫家周令釗都出生於此。以甕思遊、李裏、餘宣傳、餘四兵等爲代表的新一代旅居外國和留學人士也遍及世界各地。該地的花燈戲深受羣衆喜愛,且在xx年平江縣民間藝術節上獲一等獎。著名畫家周令釗是三市鎮人,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第二套人民幣的設計者之一。xx年他回到老家,和友人陳若菊一道,爲家鄉創作大型版畫《碧浪連雲,茶香如海》,成爲三市的瑰寶。

現在的鄉村文化建設

近幾年逐步建立完善了一些促進村民提高素質的公益文化設施。村民活動室/圖書室/籃球場等公益設施陸續建立,全村羣衆學習,鍛鍊形成風氣,買碼,賭博等不良風氣已經絕跡,社會風氣明顯好轉。新建的三市鎮文化活動中心擁有12個功能室,文化器材/娛樂設施15套,圖書16000冊,能同時容納120人進行學習娛樂活動,是平江縣鄉鎮文化活動中心較爲先進的功能中心。在調研的過程中,優美的廣場舞格外吸引我的眼球。村民們互相攜手,相互微笑,摸索着贏回青春的舞步,自信激昂,成爲了村民廣場上一道最亮麗的風景。

爲優質的'生態環境喝彩

7月23日上午,我來到了三市鎮著名的水庫風景區——堯塘水庫。爲緩解城關地區用水供需矛盾,進一步提高飲水質量,平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通過科學論證,將取水源定於距城關30多公里的三市鎮堯塘村堯塘水庫。堯塘水庫風景區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三面環山,一面臨鎮。夏日的水庫四周滿山油翠,山水相映,鳥語鶯啼。水產資源極其豐富,水下游魚成羣,水上野鳥戲水。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已和諧相融,交相輝映。綠地林蔭,卵石小徑,蒼鷹振翅,岸邊觀水長廊,扶手古色古香,好一番景緻。饒塘水庫風景區景點有登山遠眺,電站,溢洪道,觀水長廊,思源亭……

新建的堯塘村水庫總庫容爲644萬方,屬小(一)型水利工程,水量充足,水質優良,經衛生部門檢測,符合飲用水水質要求。該工程投資大約7000多萬元,每天可供水5萬噸,可以解決2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該工程已於xx年8月竣工)

三天的鄉村文化調研活動,帶給我太多欣喜,太多震撼,那種奇妙的感覺至今還回味無窮……詩人艾青說:“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平江三市鎮,景色優美,百鳥爭鳴,花香四溢,人傑地靈,一片欣欣向榮,永遠祝福你!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8

按照縣走轉送活動的安排,我深入到聯繫點東張孟鄉北蘇莊村,圍繞走轉送活動的要求開展調研。通過與走訪廣大羣衆、基層幹部和黨員,瞭解摸清了該村的基本情況,並就加快該村發展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東張孟鄉北蘇莊村基本情況

東張孟鄉北蘇莊村位於縣城東北部,309國道南側,交通便利,位臵優越。全村共有人口2700人,耕地4300畝,黨員43名,兩委幹部7名。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鬥力比較強,羣衆整體素質較高,村風淳樸,各項工作基礎不錯。近幾年來,北蘇莊村兩委班子帶領廣大羣衆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縣有關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產業,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村民小農經濟意識嚴重,制約產業發展。在與該村農民談話中,他們認爲現在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已經很滿足了,至於在此基礎上怎樣追求更高、更好則是茫然的、無所作爲的。雖然經過近幾年農業種植產業的發展,給羣衆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增收,但由於他們在思想觀念上把自己定位在一個較低層次的需求水平上,不能使

他們大膽地、勇敢地去搏擊市場經濟的大潮,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大產業還沒有真正形成。

(二)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投入資金不足。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發展亟待解決的薄弱環節。近年來,北蘇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促進了該村經濟的發展。但總體來看,由於受資金等多方面的原因,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電力設施老化、文化基礎設施尚未健全,嚴重製約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業產業結構有待優化調整,影響農民增收。該村在農業生產上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業種植業爲主,且沒有形成規模經濟;養殖業主要是以養雞、養豬等傳統養殖業爲主,但規模不大,比較分散,不利於發展。該村還是採用以前的、低層次的農業生產結構,農民無法在其他經濟作物生產上增收,農民增收渠道少,增長緩慢。

三、關於下一步發展的建議

(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動力之源和重要支撐。要充分發揮北蘇莊緊鄰309國道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立足現有的沿路貿易和蘇莊商貿市場基礎,實施規模化發展戰略,進一步做大做強,從而帶動商貿等相關產業發展。

(二)圍繞新農村建設抓好鄉村規劃建設。高標準搞好鄉村建設規劃是形成良好村容村貌的前提。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抓好鄉村規劃。在制訂規劃時,既要着眼於美化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願,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原則,又要便於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另外,要確保村鎮建設規劃得到實施。鎮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村民房舍建設要符合規劃要求,對不符合規劃的建設行爲要及時制止。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竈、改廁、改路、改房,實現雨污分流、人畜分離、垃圾清理,徹底改變農村“髒亂差”現象。

(三)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和設施建設。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要結合村莊建設規劃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配套服務。重點搞好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爲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社會事業進步的“瓶頸”制約,建立起適應羣衆需求的供水、排水、能源、道路、通訊、環保、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體系,促進農民安居樂業、農村和諧穩定。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新型農民。一是抓好新型農民的教育培訓。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民居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要以培育新型農民爲目標,教育培訓好農民。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勞務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造就一批既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又有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移風易俗的新型農民。二是鼓勵全民創業。大力宣傳縣委、縣政府實施倍增計劃、鼓勵全民創業的優惠政策,引導有經濟頭腦的“能人”走出家門,闖市場、辦企業、上項目,示範帶動,形成全民創業的良好局面,帶動經濟發展。三是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要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積極組織開展歌舞、球類、棋類等健康向上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羣衆

文體生活。要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採取有力措施制止賭博、迷信和計劃外生育等行爲。加大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營造良好的農村社會治安環境,構建和諧農村。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9

一、改善農民文化生活的建議

1、大力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組建村級文化骨幹隊伍。目前全區大部分鄉鎮文化站不過是一個空殼機構,人員未專用,設施場地缺乏,開展活動無經費。在鞏固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在每個村委會設立一個文化骨幹的崗位,經自願報名、**推薦、才藝展示、組織考覈等程序,在當地農民中選拔一名有知識、有責任心的文化骨幹上崗,讓其負責全村文化事宜。對村文化骨幹可以由區、鄉兩級政府給予適當補助,年終時進行考覈,羣衆滿意的續聘,對不合格者解聘。

2、積極開展“送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送文化下鄉列入年度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要列入目標管理考覈,不斷豐富“送”的內容,活躍“送”的形式,選擇“送”的時機,使“送文化”工作步入規範化、制度化、經常化的軌道。二是政府設立文化建設專項基金,免費送電影、送戲、送圖書到農村及開展大型文藝進村(社區)活動,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三是對各級專業劇團的下鄉演出給予演出場次的補助,同時鼓勵民間文藝團體的演出和自娛自樂活動。四是政府應當採取相應措施鼓勵各級藝術團體到農村演出,按照劇團演出場次及相應演出成本,地方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在保證演職員基本生活的情況下,保證讓廣大農民多看戲,看好戲。五是積極貫徹實施省“十一五”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定期免費爲農民放電影,對下鄉放電影進行補貼。文化單位可加強與科技單位的協作,在每部文藝片前放映農業科技宣傳片,既滿足了農民的需求,又可以集中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

3、培養民間藝術傳承人,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農村流傳多年的傳統文化形式亟待保護和搶救。比如,我區原有農民磨漆畫藝人60多人,現在能堅持的只有2人;扎故事人員過去有幾個班子20餘人,現在只有4、5人。對於這些日益萎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部門要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和搶救,比如,採用經濟補助和獎勵的方式,鼓勵藝人培養傳承人等,確保這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

二、農民文化生活的現狀

近期,我辦聯合相關部門對全區農民文化生活現狀和農村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民文化生活的'現狀令人擔憂。

1、文化生活貧乏。通過對89名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問卷調查,他們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看電視和打牌(含撲克、麻將、字牌等)兩種。其中,93.1的被調查者表示,看電視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在兩個小時以上。除了看電視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進農村,閒散無事的農民三五成羣玩撲克、打麻將的情況隨處可見,而且沒有不“帶彩”的,其帶彩數額一般在1-10元不等,一次牌局的輸贏大部分在幾十元以上。其他的像棋類、球類之類的活動開展得很少,玩電腦遊戲和進行業餘文藝創作的人更少,很多35歲以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上網是怎樣一回事,家庭上網爲空白。

2、“三難”問題突出。這裏講的“三難”問題是指農民看電影難、看戲難和看書難。從問卷統計和談話瞭解的情況來看,90的農民過去一年沒有看過電影和戲劇演出,看過的也僅限於一兩場,並且大多是到外村觀看的,是條件好的人家辦紅白喜事請來的。政府雖然每年都開展“三下鄉”活動,但對於廣大農村來說,一年有限的活動確實是杯水車薪。以前活躍在農村文化市場的電影和戲曲如今卻成了農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奢侈品。通過調查,八成以上的的農民因爲在家門口看不到電影、戲劇和其他形式的文藝演出而對文化生活感到不滿意。此外,從調查情況來看,有70的農民沒有閱讀習慣,不經常學習新的農業技能和科技知識。在其中有閱讀習慣的人中,有55.6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其閱讀主要目的是獲取農業科技知識,而年輕人閱讀則是主要是爲了娛樂。由於有圖書室的村很少,其閱讀的途徑基本都是找親戚朋友借閱的,自購的很少,本次調查對象的農民家中書籍(不含中國小教材、教輔讀物)藏量最多的不超過20本,近九成農民不買書。

3、個人信仰缺失。89名被調查村民中只有5人信仰共產主義,3人信鬼神,92的人什麼都不信,其中信仰共產主義的人信仰理由不明。這充分說明,當前農民存在嚴重的信仰缺失,非常需要正確引導。調查中未發現教會組織開展活動的情況。調查結果充分說明,雖然當前我區農村的生活條件已普遍改善,但與物質水平的顯著提高相比,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遠遠滯後了。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原因,農民工因爲打工收入有限,不捨得將錢用於文化消費;二是社會原因,社會各方面對農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不過在調查中我們感覺到,農民的文化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他們希望政府能夠定期進行一些電影、戲曲、圖書、歌舞等文藝演出下鄉活動,希望村裏定期組織科技培訓。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10

一、基本現狀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門對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十分重視,注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爲豐富農村羣衆文化生活、推動和加快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使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是文化基礎建設得到加強。目前,全縣建有文化館、圖書館個1個,鄉鎮文化站7個,村組文化室35個,文化專業戶120個。20xx年爭取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項目投資263萬元,建成縣級支中心1個,鄉鎮服務點10個,村級服務點123個,工程網絡實現了縣鄉村三級全覆蓋,提升了農村文化設施現代化水平。

二是羣衆性文體活動開展較好。一是民間節慶文化得到較大發展。各鄉鎮能結合地方民俗,組織鑼鼓秧歌、農民文化藝術節等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的文化活動。二是各類文藝演出隊伍發展迅速。全縣現有各類文藝團隊249個,常年活躍在農村,已成爲農村文化建設的生力軍。三是農村文化大院初見生機。青化鄉農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鑼鼓秧歌,自樂班、農家書屋、文化共享工程爲一體的民間文化組織“老荔文化大院”,爲農村文化建設創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鄉”活動紮實有效。20xx年我縣爭取國家文化發展項目農村數電影放映工程,國家投資110萬元配發了10臺數電影放映機。縣財政每年列支7萬元用於放映補貼,保證了放映工作的正常開展。20xx年共放映數電影多場,吸引觀衆70萬人次。

二、存在問題分析

我縣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羣衆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文化陣地薄弱,發展不均衡。目前,農民最需要的村級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尤顯缺乏,很多村級文化活動室難以達到標準,除幾個基礎建設搞得較好的亮點村和成立比較早的縣城社區之外,仍有不少邊遠村的活動場地設施簡陋,設施陳舊,難以滿足正常開放。加上農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爲老年兒童,因而看書讀報的少,造成文化活動匱乏,鄉村之間文化活動發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機制不活,專業人才缺乏。縣鄉文化服務機構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導、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上着力較少。鄉鎮文化站人員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職,專不起來,難以發揮服務作用。基層文藝人才匱乏,已成爲制約我縣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三是文化載體不豐富,鄉村之間缺乏交流。有組織經常性的文化活動少,農民喜聞樂見的節目不多,活動內容形式單一,基層鄉村文化生活依然貧乏。鄉村文化活動主要集中在各種節慶日、民俗日,上級組織開展的“文化、科普、電影文藝演出”下鄉活動也僅到個別鄉村,邊遠鄉村文化活動次數與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發展勢頭較弱。縣鄉財政可用財力有限,文化投入雖然有所增加,但與鄉村羣衆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差距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農民自辦文化力量薄弱,很多鄉土文化基本上處於未開發狀態。只有以少量的小規模出現,其組織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強勁的發展勢頭。

三、相關建議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爲農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豐富農民羣衆的文化生活,是當前農村的一項當務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門要高度重視“文化軟力”的作用,將農村文化事業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工作業績考覈,積極構築“充滿活力、獨具特色”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以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大繁榮,推動農村經濟大發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設施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必須加大對村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傾斜,切實保障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所需經費。文化部門要加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切實抓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等文化惠農工程建設。要引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尋求社會力量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支持扶助,努力爲農村提供滿足羣衆所需的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三)整合資源,拓寬陣地

要充分發揮文化站(室)的陣地作用,加強與工青婦學校組織的聯繫互動。有計劃、有組織、經常性地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堅持貼近農村、貼近實際,按照“業餘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的原則,廣泛利用農閒、節日和集市,深入開展羣衆喜聞樂見的羣衆文化活動,使大型、示範性活動與平時的小型、分散性羣衆文化活動結合起來,讓羣衆就近、方便地參加各種羣衆文化活動,多層次、多形式地豐富羣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創新機制,豐富載體

建議政府及文化部門,在抓好“送文化”活動同時,更加註重“種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堅持深入基層特別是邊遠鄉村社區,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多爲基層選送一批農村適用、羣衆喜愛的圖書,通過鄉鎮文化站定期將圖書流動到村文化活動室,方便農民羣衆就近讀書,真正解決農民看書難的問題;一方面又要加快對農村文藝人才發掘培養與教育。積極開展鄉村文化人才資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藝骨幹。將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人才充實到鄉村文化幹部隊伍中,穩定鄉村兩級文化隊伍,爲基層文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使文化下鄉活動實實在在地惠及廣大羣衆。

(五)突出特色,推動發展

要加強對鄉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和保護,着力發展我縣鄉村特色文化。積極扶持鄉村民間文化團體,力爭每個鄉村社區都有自己的文體隊伍。要大力鼓勵促進以青化、橫渠爲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鑼鼓秧歌、社火、戲曲等民間藝術活動開展;要依託馬家鎮刺繡工藝品基地的發展,全面打造富有鄉村文化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還要定期組織開展文化藝術和民間文藝展演活動。通過發揮示範引導,以點帶面,互相交流,進一步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積極滿足羣衆文化需求,正確引導農村文化的價值走向,鞏固發展農村文化陣地,加快農村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11

1.機構行政化

中國農村現階段教育主管機構行政管理人員與學校行政管理人員之和與教師之比是1:1,就是說一個教師在上課,後面就有一個領導在監視着。人多,機構就多,部門就多。不管理是不作爲,換句話說,管理管理,不管就沒人“理”。管理了,事務就多,文件就多,會議就多。很多學校安排了專門參加會議、領取各種文件通知的專職駐城辦事人員。有人統計了一下,教師一半時間在課堂,一半時間要應付各種會議、檢查、達標、驗收。兩個一半,這樣算起來,農村基礎教育的人力資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說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麼?教書、育人,教師的'事。領導是什麼?不教書,不育人,育教師。所以教師要想生存只有兩種方式:一是要教好書,指哪幹哪;二是要有個領導做保護人,潛規則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書不難,多學習,多交流。不被“育”就難了,那麼多的領導在監視你。所以巨大的壓力之下教師大多也分爲兩類:一是“老黃牛”,別“思想”;二是“奴隸化”,想方設法變成“主子”。這樣算來,教師隊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龐大的,“鋼架”的,而且“後勁十足”的教育管理機構,還能融下多少“自主”、“創新”的時間和空間呢?教育管理部門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發文,培訓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向教師發號施令。按章辦事,按文辦事,辦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學行政化

教學行政化表現爲:一是爲“分”教;二是爲了“作業”,上面佈置下來的課題要完成,條條框框要完成,上傳下達傳遞給學生。三是龐大的作業量,龐大的班級學額,龐大的課時數,教師能應付就高手了。還什麼“自主”呀,都“自主”就鬧翻了天了。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12

通過我國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會議中對“農業,農民,農村”三農問題的再三強調,可以看得出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高度重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全面建設小康和現代化,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重大斬落部署,是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的重大措施,是實施可持續發展觀的必經之路,是時代的呼喚,是廣大農民的迫切願望和心聲。

一 調查背景和目的

我的家鄉是曾貧窮的一度令村民提及心酸的山區,但是經過多年的新農村建設,如今卻是另一翻景象,這次,我利用十一黃金假期返鄉的時間,對家鄉附近的幾個村莊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做了調查,瞭解到了新農村建設前後村莊的變化,希望能對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有關方面起到一點參考和借鑑作用。

地點:陝西省寶雞市隴縣固關鎮北大山村,殿咀村,姚家店村

方式:在村幹部陪同下對個別家庭隨機進行提問調查,通過村裏同學,親戚朋友瞭解

內容: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前後變化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問題

二 總體經濟狀況

(一)經濟發展:在公元XX年前我們鄉村僅靠農業身產和農副產品作爲家庭收入的全部來源,但是自從新農村建設開始後農村人的思想觀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餘勞動生產力全部輸出,到大城市去打工,這樣,農村家庭收入就從單一務農轉到了打工務農雙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問題:新農村建設中電熱,燃氣,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現逐漸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這樣,不僅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還減少了空氣污染源,減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質生活:在90年代的農村裏,人們住的是土木結構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燈,蠟燭照明。走親訪友,上街趕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藉助於自行車,二隻有5%的人用的是花銷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車;出門走的是泥濘路,家中電器設備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過黃河牌黑白電視。但是進入21世紀後,特別是在近幾年裏,房屋全是鋼筋水泥轉投房,房中的裝飾和城裏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說,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車的行駛量多如牛毛,摩托車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農村,幾乎95%的人家都有電視機,dvd,電冰箱等電氣設備也在農家是常見的,特別是電話手機等聯繫設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備。新農村建設不愧突出一個“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會型農村建設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個重點,現在的農村,義務教育完成率達80%以上,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建設方面,農民素質不斷提高,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對生活都有樂觀的積極向上預期,宗教迷信活動日益減少。

(五)生活保障:從新世紀以來,農村各家積極參與農村醫療合作保險,農村中也有貧困低保政策,使得農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擔心付不起醫療費,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溫飽問題。

三 當前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產業化建設深度不夠,農業產業效益不明顯。一是產業發展不平衡。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殿咀村,姚家店村都沒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規模的支柱產業,產業結構也很單一。二是產業鏈條不完整。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穩定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生產資料供應、食品儲藏、保鮮、運輸、分割、精深加工、批發零售等諸環節鏈條不夠完整,造成初級產品所佔的市場份額比例越來越重。如我縣柑桔產業已初具規模,但是目前縣境還沒有一家對柑桔進行深加工的企業,產品全部都是鮮銷。三是產業品牌不夠響。傳統產品多,優質產品少,品牌不多,不響,走出州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響農民增收,嚴重製約了產業經濟的發展。四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

問題二:受多種因素鉗制,農民增收空間不大。一是農資價格增長過快。走訪中,農戶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從嚴打擊一些不法商販經營假冒僞劣農藥、化肥、種子等坑農行爲;部分農戶還說,只要把農資價格降下來,國家給農民的補貼纔算“到手”。據調查,今年農民購買玉米種、麥種平均價格每公斤爲13.41元和18.48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上張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與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漲。二是畜牧業生產出現停滯跡象。由於我縣大面積實施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種草養畜可用耕地空間縮減,玉米、紅薯等飼料作物播種面積也在減少,加上牲豬飼養方法落後,目前農民牲豬、山羊、黃牛飼養量難以實現有效增長。北大山村有效耕地1300畝,實施退耕還林3900畝,荒山、荒坡都進行了退耕還林,幾乎沒有多大的空間發展養殖業。三是自然災害頻繁。

問題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民生產生活不方便。一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雖然現有水利設施經過近年來的除險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強,但溝渠因無資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設施有“有肚無腸”的現狀。二是交通設施建設滯後。調查的3個村,雖然都有縣、鄉道經過,公路通村率達100%,甚至有的村已經修通了通組公路和桔園路,但是路面狹窄,路況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時節,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車。全縣公路通村率高和路況差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農村運輸和農產品交易難,農民生產成本高,嚴重地影響着農民生產生活,制約了農村經濟快速有效發展。三是安全飲水難保障。從走訪的幾個村中來看,大多還存在着飲水難的問題。

問題四: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農民沒有基本保障。一是農村教育負擔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佈局調整不科學。北大山村一年級有10個學生,因教育佈局調整撤了學校,學生只有到鎮中心完小讀書,家長因孩子太小隻好實施“1+1”工程(即花一個勞動力去陪讀)。一位家長給我們說:“國家雖然減免了學雜費,但現在要一個勞動力陪着,負擔還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過高。有位村民給我們算了一筆帳:送一個學生,每學期按400元計算,讀完國小、國中9年需要7200元,讀完高中要1萬多元,讀完大學要5~6萬元,按目前我們人均收入計算,培養一個大學生要花費8年多的純收入。二是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艱難。一方面,鄉鎮醫院運轉難。由於政策和經濟條件的原因,目前鄉鎮醫院條件差,醫務人員待遇低,結構不合理,導致人才引不進、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難問題仍然嚴峻。調查發現,農村的“看病難”比想象嚴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雖然給農村看病難帶來了福音,但據一位農民反映:“原來看病只要50元的,現在需要100元,國家報銷50元,自己還是要出50元,搞去搞來沒有少花錢,捆着綁着一個樣”。三是社會保障事業剛剛起步。目前,我縣農村的生育保險、工傷保險、養老保險剛剛啓動,社會救助體系還不,農村低保範圍窄、金額少,失地農民、弱勢羣體救助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

四 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個人建議

(一)強化組織領導,紮實推行農村建設新理念

1、成立領導小組,完善新農村建設工作機制。

2、明確部門責任,強化新農村建設監督考覈。

3、作好建設規劃,嚴格新農村建設操作程序。

(二)提高農民自主創新能力,切實注入農村建設新動力

1、轉變思想觀念,促進農民自主創新。

2、加強科技培訓,推動農民自主創新

3、推行典型示範,帶動農民自主創新。

4、落實優惠政策,引導農民自主創新。

(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斷拓展農民增收新途徑

(四)鄉鎮幹部多下鄉體察民情,瞭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對城鄉要求一視同仁,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工農和諧化

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在思想認識上要有長期打算,在發展規劃上要有長遠眼光,在制定目標上要把握關鍵,在工作展開上要有重點,同時通過全民動員,城鄉互動,各部門上下協調,共同促進我縣新農村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13

爲了進一步推動例子鎮新農村文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政府、文化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根據市委宣傳部的安排,我鎮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專門組織力量,採取座談、走訪,實地查看等多種形式,對我鎮新農村文化建設建設的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

一、基本情況

xx文體服務中心現有職工10人,其中文體服務中心4人,影劇院6人,全部屬於自收自支。已先後成立了xx書畫協會、信鴿協會、書畫研究會、詩詞書畫協會和籃球協會。到目前爲止,各協會共有會員322名,遍佈全鎮各村、各行業。同時協助文藝骨幹成立了楚劇、小品、歌舞等形式一體的的文藝團體——xx文工團。

全鎮有村級文化活動室2個,面積75平方米,投資6000元,籃球場15個,總投資20元;小型舞臺戲臺2個,投資6元,文藝體育團體協會4個,人數215個,活動範圍鎮內外,今年演出演出場次33次,文化中心戶8個,總投資35000元;新增健身器材23套,日平均人活動人數800人次;新增體育器材45套。

今年三王村、黃磯村、廟灣村等12名村民通過自籌資金,購買圖書、報刊、棋牌等,積極開展文化中心戶創建活動。白滸鎮村以全省“百鎮千村”示範村爲抓手,前力抓好村級文化建設,投資12萬元,村級文化廣場已初具規模,已建起健身場、籃球場。今年8月15日還組織了全鎮首屆“鐵牛杯”籃球邀請賽,全鎮12支籃球隊參加角逐。在該項村婦聯的組織下,每週開展腰鼓表演、太極劍、太極扇表演和歌舞表演成爲我市第二個“週週樂”,也是全市第一個農村“週週樂”。黃磯村運用村級民兵活動室,經常對外開放,讓廣大羣衆開展小型體育比賽活動,促進了鄉風文明。

二、主要做法

在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我鎮採取“三駕馬車”齊驅(領導重視、部門協力、羣衆參與)的辦法,以點帶面,典型引路,推進文化建設的深入開展。

(一)領導重視,強化組織責任。新農村建設動員會以後,我鎮將文化建設作爲新農村建設的切入口,着力抓實、抓牢、抓到位。迅速成立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由分管副書記任組長,分管文化的副鎮長任副組長,文體服務中心主任爲主要成員,配齊配強專班人馬,撥付文化建設專款,專款專用,制發了《xx鎮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對文化建設作出詳細的安排,同時制發了《xx鎮新農村建設的以補代獎方案》,對文化點建設中涌現的個人和集體予以重獎。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將文化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優先安排,及時解決文化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二)營造氛圍,加大宣傳力度

爲了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新農村文化建設輿論氛圍,鎮黨委、政府不走過場,不擺花架子,切實做好宣傳輿論工作。一是召開全鎮新農村文化建設動員會,傳達省市有關精神,統一認識;二是抓好典型引路,將白滸鎮、黃磯、熊灣三個省級示範村作爲典型,尤其是以白滸鎮村爲榜樣,積極推廣該村婦代會組織廣大婦女參與文化建設的經驗;三是宣傳標語到基層。鎮黨委率先在政府門樓前掛橫幅,各單位紛紛響應,掛橫幅共計28條,張貼宣傳標語82條,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四是宣傳欄、簡報到支部。全鎮共辦宣傳欄31期,出簡報6期,已下發到各支部,同時由辦公室成員撰寫的新聞稿件《秦富灣村民自主建設美麗家園》在全市鄉鎮中率先被《鄂州日報》刊登。起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及時反應了我鎮先進性教育的成果。

(三)積極引導,激發參與熱情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羣衆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應該自己辦。爲了讓廣大羣衆增強這一意識,鎮黨委、政府採取堵疏結合的辦法,進行了積極的引導。一是政策扶持,對創建文化中心戶給予500元獎勵,興辦文化產業按照上級政策給予再優待。二是組織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門對抹牌賭博、網吧、遊戲機室等進行整頓,淨化社會空氣。由於引導措施得力,激發了羣衆參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情。白滸鎮村村民王中權在政府的引導下組建起了xx地區文工團,他在經商之餘,經常帶着30多名業餘演員到各村組、外地演出,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調動了羣衆開展健康有益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引導,校園文化、企業文化、老年文化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國小“六一”節、教師節都有文藝演出,好戲連臺。

(四)形成合力,構築文化舞臺

文化建設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必須形成齊抓共管之勢。在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工商、稅務、公安等部門積極配合,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活動。政府搭臺,羣衆唱戲。構築了新的文化大舞臺。

三、主要成效

(一)破解了鄉風文明的難題。強勁的文化建設讓廣大羣衆思想意識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呈現出“三多三少”現象,即發展經濟的多起來了,參與抹牌賭博的少了;婚喪喜事移風易俗的多了,大操大辦的少了;崇尚科學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的少了。

(二)破解了治安管理的.瓶頸。黃磯村以前盜竊現象較爲突出,通過新農村文化建設,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

(三)破解了小富即安的意識。一些村民有小富即安的思想。通過參與文化體育活動,心靈深處受到觸動。激發了新的創業熱情。

四、幾點建議

1、提高思想認識。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全黨和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是各地各部門的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加強學習、領會上級文件會議精神,使其真正認識到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羣衆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同時,有關職能部門要深入廣大農村基層,深刻了解當前廣大農村農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進一步認識到解決農村看科技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有線電視難,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具體體現,是推進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和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措施,轉變等待觀望、權宜之計、資源有限等思想觀念,從實際出發,切實開展好破解“四難”問題的有關工作。

2、建立健全機制。一是建立財政投入主導機制。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公益文化事業,各級黨委宣傳部門應起到組織牽頭的作用。建議各級政府要切實落實有關政策,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切實把破解“四難”問題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不斷提高用於鄉鎮和村的比例。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省轉移支付的資金用於鄉鎮和村的文化建設。二是建立公益文化推介機制。充分利用公益文化項目推介會,將破解“四難”工作做爲每年一度公益文化項目推介的重點,公益事業社會辦,將公益性事業與經營性相結合,確保有長久的生命力。三是建立考評考覈機制。完善對各級文化事業工作人員的考評考覈,要進一步細化量化工作責任,採取競爭上崗、年終考覈、評比表彰的工作方式,把破解農村“四難”問題工作與文化協管員的工作職責相結合,確保農村文化建設落實到位。四是建立職能部門指導機制。五是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借鑑外地在各鄉鎮文化站整合流轉借閱的辦法,保證看書的可持續性,擴大圖書的綜合利用率;在解決看戲難方面,也要充分整合全市範圍內的文藝工作者創作的文藝作品,互相交流學習,以提高送戲下鄉的水平和質量;對於解決看電影難,也可以採取全市的新增電影拷貝交流共享的方式,有效地解決新增電影拷貝經費的問題。

3、發揮民間力量。發揮民間蘊藏的力量,不斷探索破解“四難”問題的新手段、新方式。一是利用現有設施資源。繼續利用已經在全市範圍內建立完善的村文化俱樂部和文化中心戶等陣地資源,將新華髮行集團的圖書網點引進這些陣地,成爲售書點的延伸,由文化俱樂部的負責人或文化中心戶代賣代售,方便農民購書同時節省送書下鄉的成本;二是發揮民間人才優勢。充分發揮下派村幹部、文化協管員、文化中心戶等工作在農村一線人員的優勢,及時反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發現總結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經驗;同時,要將城市專業文藝人才導入農村,爲鄉鎮業餘演出團隊提供培訓輔導,提高他們的演出質量。三是調動農民自身力量。農民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受益者,更應該是破解“四難”問題的積極參與者。廣大農民最能切身地感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最好的解決辦法有哪些。要通過不斷提高農民素質、發揮優勢,促進其參與破解“四難”問題的積極性。

4、加強溝通協調。一是要協調金融部門。在政府投入破解農村文化建設“四難”問題的資金和政策目前還沒出臺,資金還沒有到位的情況下,有關部門要主動協調金融部門爲新農村文化建設相關工程的資金借貸提供適當的借貸政策,共同爲農村公益文化事業的發展做應有貢獻。二是要協調通信部門。通過與電信、移動、聯通等通信部門溝通聯絡,爲廣播電視的覆蓋普及,租借電纜、線纜搭掛提供必要的設備支持,達到資源共享、利益雙贏的目的。三是要協調有關企業。通過與有關企業商議,以企業名稱冠名的方式,以爲企業發佈信息、廣告的形式,把電影、戲曲節目送到鄉鎮,促進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的長期開展。

5、對接農民需求。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最關鍵的落腳點就是農村廣大農民需求的滿足,應針對當前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開展破解“四難”問題的各項工作。一是在送書下鄉方面,當前我市農村圖書的受衆人羣主要是鄉鎮幹部、種養專業戶、老年人和中國小生,他們主要涉及的圖書種類是種養科技、醫療保健、教輔教材等。因此,有關部門開展送書下鄉活動時,要多選取這些種類的書籍,解決“書太好、書太舊”的問題,切實破解農民看書難問題;二是在送戲下鄉方面,要針對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戲曲種類和娛樂方式,組織相關的文藝表演團體,編排適合的節目深入農村演出,這樣才能調動農民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切實達到解決農民看戲難的問題;三是在送電影下鄉方面,由於電視的不斷普及,廣大農民已經能從電視上收看到電影,同時他們的欣賞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對電影的需求已經不是停留在有電影可看上,而是要求送下鄉的電影有一定的質量,要通過解決新增電影拷貝和購置數字電影設備的辦法,切實讓農民看到他們喜愛看的新片、大片。四是在解決農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方面,針對居住在不同地域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以及對電視信號、頻道數量等的不同需求,分別採用光纜聯網或設置小前端的方式,解決農民看電視難問題。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14

一、調查背景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培養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如何呢?對此,我利用暑假時間,對此我對家鄉的幾個村莊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在我家鄉的農村裏,農民的生活情況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這幾個村莊是整個地區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可以代表家鄉農村的整體狀況。

1、調查時間: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

2、調查地點:縣鎮村。

3、調查人:

4、調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對自己所在的村進行了較爲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對附近的幾個村莊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家人進行個別詢問來進行及通過問卷的方式瞭解。

5、調查內容:分別對不同時期(從過去二十年來到現在的變化);不同年齡人羣(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查。

二、總體狀況及分析

總的來說,近幾年來,隨着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就我調查的範圍和人羣來說,農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按時間來說

從近二十年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變化來看,經歷了先慢後快的發展過程。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於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農村的整體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但同時由於外來文化的衝擊,以及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輩們自身文化素質過低、觀念落後,使得他們在受到外來文化衝擊時顯得猶豫、盲目以及不適應,農村裏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戲、聽說書、扭秧歌、祭祖等逐漸消失,農村文化陣地明顯萎縮,文化建設發展緩慢。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這種情況開始逐漸好轉。80年左右出生的人開始成爲農村家庭的家長,這些人大都受過國中文化教育,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對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並且接受很快,於是,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樣,聽廣播、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下面是我對1990年前的家百分比的調查及XX年我家鄉的家電普及百分比。(統計圖略)

通過20年的發展,我家鄉的情況有了較大的變化,生活條件也逐步提高。到XX年我家鄉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下面是對下在家鄉家電的調查:(統計圖略)

2、按不同人羣來說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也有了較大變化(統計圖略)

農村文化生活的主體30歲到45歲之間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裏還是自己家裏,他們主導着文化活動的組織方式和進行的內容,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從19世紀到現在也有了極大的變化。

隨着人們的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娛樂方式也隨只變化。下面是對當前家鄉人普遍的娛樂方式的調查,當然這也是我組調查的幾個村的一個縮影。

農村文化調查報告15

新農村建設旌旗攢動,是當今我縣的一道風景。積極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們利用到農村宣講貫徹中央六中全會和省、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之際,就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問題,進行了爲期十天的調研。通過個別走訪、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形式,與村幹部和羣衆就農村文化建設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探討。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文化建設滯後的問題客觀存在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對照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後導致農民失去自信。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農民因缺少知識,精神空虛、麻木,不思進取,很難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勤勞致富,存在嚴重的"軟懶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對發展農業生產,建設新農村缺乏信心。二是農民活動的公共空間正在逐漸萎縮。文化室、圖書室、廣播室、籃球場形同虛設,沒有被用來開展文化活動,嚴重阻礙了農村羣衆文化的正常開展。三是農村文化活動缺乏吸引力。很多農民反映,幾年也看不上一場電影,廟會唱戲也是一些老生常談的陳舊內容,電視裏的節目又遠離農民,與其跟着湊熱鬧,還不如自己找樂趣。四是陳規陋習成爲新農村建設的桎梏。人情費逐年上漲,"養兒防老"、"重男輕女"等傳統價值觀根深蒂固。在調查中,不少基層幹部告訴我們,給農民送點文化並不難,難得是讓文化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從而改變農民的舊思想、舊觀念,新農村建設纔會有盼頭。

農村文化處於這樣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農民表現於文化上的種種沮喪和自卑,根源在於職業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對改變農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鄉土文化受到越來越多方面的衝擊,農民熟悉的文化種類和文化活動方式漸行漸遠,農民羣衆參與文化創造的熱情逐漸冷淡。三是單調、乏味的農村文化生活,讓農村陳規陋習的代代相傳鑽了空子。有的村民空餘時間不是湊在一起談論東家長西家短,就是打撲克、耍麻將,甚至聚衆賭博等等。可想而知,這種文化薰陶滋養下的農民何能樹雄心立大志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由此可見,忽視農村文化建設,不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不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經濟難以發展,社會穩定存在隱患,而且久而久之,農村這個弱勢文化區域,就會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會在時代列車的呼嘯前進中瞬間飄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一句空話。所以,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先進文化,重塑農民這個新主體,用新文化衝擊舊觀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纔會有永不枯竭的強大動力。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要堅持自覺創新

新農村文化建設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須突出一個"新",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氣象、新風格。這就要求農村文化必須自覺創新,努力找準契合點,不斷打造新亮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體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農村文化的自覺創新。

一是把農民致富奔小康作爲實現文化自覺創新的原動力。農村基層文化工作要主動適應廣大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農民精神世界、滿足農民羣衆娛樂需求的同時,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場知識,讓農村羣衆從活動中學到更多的致富本領,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設作爲農村文化自覺創新的最佳切入點。我縣農村有着極其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開展農村文化活動,使其成爲傳播先進文化的有效載體,實現農村文化創新,羣衆最容易接受,也最樂於參與。

三是以隊伍建設推動農村文化的自覺創新。首先,要切實加強對農村文化人員的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不斷增強其自主創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強農民業餘文化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關注農村文化建設、參與農村文化建設。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設的總體發展規劃。要切合實際,制定農村文化發展總體規劃,開展農村數化文化信息服務,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資金的投入,全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在全社會營造全民參與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娛樂設施。應本着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增加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加快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步伐,着力打造新農村文化建設家園工程,力爭鎮鎮建有綜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動室。要把集科技、圖書、閱覽、健身、展覽、文化培訓、文化活動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中心建設成爲農民羣衆接觸文化資源、享受文化權益的最直接載體,達到滿足廣大農民羣衆多層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創作一批農民羣衆喜聞樂見的.作品。要發揮文聯、文化等部門的專業特長,深入羣衆,深入生活,深切體會新農村波瀾壯闊的時代潮流,精心描繪絢麗多采的農村生活,多創作一些適合農民口味,可以激勵人、鼓舞人、奮發向上的優秀作品。同時,還要加大對農村業餘作者的培養和扶持力度,鼓勵他們繼續鄉土文學的創作,用先進文化陶冶農民情操,激發農民的主人公意識。

四是要定期組織豐富多采的文化藝術活動。在繼續搞好"三下鄉"活動的基礎上,利用"文化聯動"搞活農村舞臺。每年舉辦一次以"大地歡歌"爲主題的農村文化藝術節活動,爲廣大農民提供一個展示風采,交流技藝的平臺。同時,緊密結合農民脫貧致富的需求,利用農閒、節日和集市,倡導他們讀書用書、學文化、學先進實用農業科技知識和衛生保健常識,不斷在農民羣衆中颳起"文化風暴"。

五是要倡導文明新風的評選活動。大力開展"改陋習,樹新風"活動,以創建小康文明示範村、評選文明衛生戶、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動,增加羣衆參與意識和創建意識,豐富農民的精神境界,淨化農村文化環境,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以此來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爲實施"三五"戰略,建設一流強縣發揮文化應有的作用。

標籤:調查報告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