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集貿市場調查報告

在現在社會,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報告成爲了一種新興產業。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集貿市場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集貿市場調查報告

集貿市場調查報告1

農村集貿市場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於啓動農村消費、搞活農產品流通、改善消費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加快我區農村集貿市場建設,從而在更大領域擴大民生、共促和諧,顯得尤爲現實與緊迫。

一、XX區農村集貿市場建設的現狀

我區現有的農村市場主要有XX區蔬菜瓜果批發市場、XX市農產品批發市場、豐樂市場、黃羊中心市場、黃羊再就業市場、黃羊木材市場、永昌集貿市場、武南商貿市場、雙城農貿市場、洪祥集貿市場、古城商貿市場、張義商貿市場及一些鄉鎮集貿點。雖然這些市場爲促進城鄉商貿流通和地方經濟發展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現有農村市場越來越呈現出設施老化,存在着整體競爭能力不強,投資不足等現象,加之各鄉鎮市場發育不平衡,市場管理落後。同時,我區農村集貿市場建設力度仍然不夠,建設水平高低不一、建設規模大小不一、綜合效益參差不齊、整體水平不高且問題不少。總體來看是“先天發育不足,後天發展不夠”。市場設施簡陋、功能不全、輻射半徑小,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拉動不大,馬路市場佔的比重還相當大。概而言之,有以下三種情形:

(一)有市無場。受資金、場地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鄉鎮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集貿市場,於是羣衆自發形成了一個固定的以馬路兩側爲依靠的交易場所,尤其在重大節日和蔬菜銷售旺季,整個馬路兩側被當地羣衆和周邊商販所佔據,形成“馬路市場”,如發放、雙城、高壩、古城、吳家井等鄉鎮就是如此。馬路市場伴馬路、街道而存,不僅嚴重影響到了當地的交通,存在着嚴重的`安全隱患,而且佔用街道公路作爲場地來興市,交通不暢衛生差、形象不佳管理亂,農村消費安全難以保障。

(二)有場無市。受市場建設前期缺乏科學論證、選址不當、管理和服務跟不上、部分商販和羣衆不願交納市場設施費、當地政府引導不夠等多種因素影響,雖然建成了市場,但大部分門面及攤位出現空置現象,集貿市場完全沒派上用場,形同擺設。蔬菜、肉食、百貨、水果等攤點依然常年佔據公路兩側,導致出現“有場無市、市場分離”的尷尬局面,古城、豐樂、雙城、永昌等鄉鎮市場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種情況。

(三)有場有市。黃羊中心市場、張義鎮中路市場等集貿市場經過幾年來的運作與發展,綜合效益有目共睹。有場有市,改善了當地羣衆的消費環境,拓展了農村消費空間,並通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激活了當地的農村經濟。

二、我區農村集貿市場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貿市場建設資金短缺,投入到農村市場建設的資金來源渠道不暢。這是影響當前農貿市場建設滯後的一個主要原因。一是農村集貿市場資金需要量較大,這對於財政狀況普遍緊張的鄉鎮政府來說是不小的負擔,財政對農村集貿市場建設投入也非常有限。因此,許多鄉鎮政府雖然認識到了市場建設的重要性,卻力不從心,拿不出錢來建市場。二是農村集貿市場屬於半公益或者說是準公益性的項目,投入大,收益小,而且回收投資時間長,投資難以收回,依靠社會投資或者引進外商投資的難度較大。

(二)選址不當,佈局不合理,部分市場有“場”無“市”。目前我區有的鄉鎮集貿市場長期處於“空殼”狀態,雖然蓋了房子,圈了地,建了攤位,但場內沒有經銷活動的人流,成了有名無實的空架子。究其原因,除農貿市場的規劃佈局建設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缺少政府的引導和規劃外,也不排除選址不理想、難以啓動發展的原因。

(三)重建輕管,髒、亂、差現象較爲嚴重。一是市場業主對市場經營的認識不到位。認爲農貿市場設施如何無所謂,只要市場有人來,能產生效益就可以了,沒必要掏腰包來改善基礎設施。二是保潔不到位。市場垃圾隨意堆放,衛生狀況極差。三是管理人員少,制度不到位。對亂佔道、亂設攤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致使有的市場攤位成了倉庫,貨物堆放過多,又不夠整齊,影響市場的總體經營環境。

(四)有特色的專業化農貿市場不多,富具特色的農副產品無市可入。目前,我區農村集貿市場普遍爲綜合性的低層次的農副產品和日雜市場,市場建設大衆化,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專業化市場卻不多,輻射能力較弱。XX區富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很多,如張義鎮的人蔘果、謝河鎮的雙孢菇、洪祥鎮的大蒜、四壩鎮的特色蔬菜、城郊鄉鎮的日光溫室蔬菜等等,但是這些農作物在當地卻沒有專門的市場提供銷售平臺,僅依靠農戶自行經營,自行儲藏或者銷售。大宗的農作物與經濟作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銷售以及倉儲等。從而導致經濟效益不能充分發揮。

(五)對農村集貿市場建設的重視不夠。鄉鎮政府對於農村集貿市場建設不夠重視,沒有很好地研究農村集貿市場的建設條件、佈局、培育及管理規律,有意無意忽視了農村市場建設,聽任其自生自滅。部分農貿市場想建未建,或者建了卻又無人進場,都是一拖數年不着急,無人來算經濟賬。

集貿市場調查報告2

根據市局開展集貿市場調研工作的指示精神,在武昌質監分局的統一領導下,我區集貿市場調研小組走訪了水果湖菜市場、丁字橋菜市場、大成路集貿市場等多處具有典型性的農貿集市。現將調研情況列舉如下:

一、武昌區集貿市場的發展現狀

1、武昌區有42戶集貿市場,在用衡器3976臺,合格率94.82%;公平秤43臺,合格率100%

2、整體佈局較爲合理,市場與居民區銜接較爲緊密。

3、硬件設施較爲完善,基本能滿足農產品商貿流通的需要。

4、市場管理方式側重於傳統領域,管理、服務工作的創新性有侍加強。

5、市場規模、市場功能與城鄉居民需要、農村經濟結合緊密。

6、集貿市場存在着“一管就死,放手便活”的不正常現象。

7、“農改超”進展較慢。

二、武昌區集貿市場運行中的問題

1、缺乏統一的監督各市場的上級機構和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

自從工商部門與市場服務中心分家以後,城區各市場由於上級機構的不同,各自爲陣,沒有一個統一的上級機構對其管理。在這種令出多門的情況下,從宏觀層面監管各市場行爲,收集市場信息,實行宏觀調控的難度加大。這種現狀,不利於集貿市場的整體發展。

2、馬路集市的興盛,阻礙了正規集貿市場的正常發展。

據菜市場負責人反映,馬路市場在道路旁擺攤設點,存在着嚴重的交通隱患;因無專人監管,食品衛生安全也得不到充分保證,短斤少兩現象嚴重;其隨意擺放、亂丟亂棄,給市容市貌也造成了不良影響。儘管城管部門一再打擊,這些馬路市場仍是“春風吹又生,”其不受約束的必展對正規市場的運轉造成了嚴重影響。

3、各集貿市場定位單一,經營粗放,缺乏特色定位和精細包裝。

在我們走訪的各集貿市場的過程中,發現銷售的商品和經營方式趨於雷同,均爲面向大衆的簡單的菜品交易,缺乏自身的特色定位。除了在少數市場看到帶有鄉土特色的地方小吃外,其餘市場皆爲菜品的大衆化銷售,從包裝到交易方式都較爲粗放,這固然是考慮到主要消費羣及其經濟能力的原因,但在可行的範圍內挖掘自己的民俗內涵,實行特色化經營,吸引更多消費者,促進市場的繁榮,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4、購物環境不佳,髒、亂、差現象未徹底改觀。

武昌各集貿市場發展到今天,硬件設施均有了較大改善,但由於經濟實力的制約和運行機制的不完善,購物環境仍然不盡如人意。當調研組到某市場的畜區禽時,撲鼻而來的臭味讓人暈眩,行走在攤位之間更須小心翼翼,東一堆雞毛,西一灘下水,骯髒惡臭,讓人心生怯意。這種情狀雖不能根除,但只要完善一下工作流程,是可以得到改善的。還有,市場外圍馬路的擁堵極爲嚴重,亂拉線接電現象較多,隱患重重,一旦發生不測,警車,消防車均難以進入,這種現狀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重大隱患,是必須要加以解決的。

5、市場自身建設受到較多制約,如硬件落後、資金缺乏等。

此次調研的市場中,除部份集貿市場爲框架式結構,硬件設施較爲先進外,其餘市場的硬件狀況仍有待改進,菜市場只有一張門,交通不太便利,各商販爲尋求顧客關注,偏向於把攤位設在門口,造進入門處擁堵不堪,市場中後部空置,該市場管理方表示,如能在市場再開一張門,對自身發展大有好處,但因資金制約和涉及到民房拆遷(居民自用房邊上的小雜屋),該設想難以實施。又如市場的“場內空,場外亂”的現狀,如果不進行提質改造的話,終究是安全生產的隱患。

三、對發展、規範集貿市場的建議

1、設立統一的管理機構,建立順暢的協調機制。

在各市場的上極主管部門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開展日常工作。該機構實現“機構、職責、財務、人員”四分離,開展獨立運作,其主要職能是:負責市場物業的經營管理和設施維修、改造及資產管理;開發市場資源,搞好市場交易,促進市場繁榮;開展多種經營,爲市場經營者提供經營條件和信息、儲運、生活等方面的有償服務;搞好環境衛生和消防安全,規範市場管理。建立順暢的協調機制,解決因缺乏統一管理而出現的各種問題,促進城區集貿市場的又好又快發展。

2、探討“服務進社區”的新途徑,解決馬路市場存在的問題。

馬路市場存在着諸多的不足,城管部門也進行了多次整頓,但效果仍不明顯,馬路市場依舊或明或暗地存在。我們可以調整思路,認可其存在的某些合理性因素,如對居民生活的便利,對農民增收的益處等。在統一規劃下,在城區某些地段劃出專門的區域供其經營,並通過市場管理機構、工商、城管等部門的監管,維持正常的交易秩序。同時,可把這些小市場的管理權劃給該區域內有一定實力的大市場,形成“大帶小”的市場格局,使統一管理和“服務進社區”互不衝突,方便羣衆與商販,實現雙贏。

3、各集貿市場集思廣益,在面向大衆的基礎上,實行特色經營。

各集貿市場進一步突出自身特色,實行錯位經營,實現共同繁榮。如特色菜市場可根據其歷史悠久、建築古樸、民俗氣息濃厚的特點,強化具有鄉土特色的商品經營,如家常泡菜、黴乾菜、特色小吃等。通過這些產品來吸引顧客,形成品牌效應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其他集貿市場也可調整自己的思路,通過某些菜品的種類齊全、價格較低來吸引特定消費羣,提高自己的.人氣和知名度。

4、優化購物環境,使髒、亂、差現象得到根本改觀。

集市上畜禽區的髒、亂現象,並非完全不可解決的。管理方可與物業部門協商,每隔一定的時間,派出專人外運垃圾,保證交易區的清潔;同時加強對廢棄物的回收與利用,如雞鴨毛等。通過統一的管理與商販的自覺維護,保持購物環境的優良。至於對秀峯市場的混亂狀況的整頓,有關部門須加大工作力度,加強宣傳教育,懲戒某些違規商販,重建市場秩序,促進其正常發展。

5、通過政策扶持,引進資金,加快市場的升級改造。

針對武昌市場發展的“瓶頸”,在調研所取得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加大對市場的政策扶持,如根據經濟形勢,減少某些稅費的徵收,對某些商品的生產進行補助等,通過這些措施提高商戶經營的積級性,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大力引進資金,採取投資者出資金,政府給政策的方式,對現有集貿市場進行硬件升級,在城區新建市場,使武昌集貿市場佈局更合理,運行更順暢,人民羣衆的生活更方便。

集貿市場調查報告3

一、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集貿市場建設發展迅速,大部分農村鄉鎮告別了自然經濟狀態,市場機制逐步成爲農村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集貿市場已成爲商品流通和滿足城鄉居民生產、生活和消費的重要場所,成爲商品市場和商品流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集貿市場總量及市場交易額迅速擴大。十五期間,儘管全市農業生產總值佔國民生產總值比重有所下降,但農村集貿市場和集貿市場的商品交易額持續擴張,由此帶來農村流通規模和農村有形市場平均規模的擴大。據調查,十五期間,全市新建和改建集貿市場達32個,比xx期間增加近1倍,使全市集貿市場總數由改革開放前的47個發展到現在的146個,增長3.1倍,其中農村集貿市場達88個,鄉鎮集貿市場平均佔有量達1.1個,高於全省0.9個的平均水平。xx年,全市集貿市場總交易額達19.5億元,佔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5.1%,截止xx年底全市年成交額億元以上的集貿市場有9個,成交額比xx年增長350%,其餘集貿市場成交額平均比xx年增長了290%。

二是集貿市場投資主體多樣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建市場的原則,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方投資建市場的.積極性,掀起了集貿市場建設熱潮,出現了多種經濟成份的市場主體。目前,全市除原工商體制改革移交的47個集貿市場由市場服務中心管理外,社會投資或其他經濟組織投資成爲市場建設的主體。

三是集貿市場建設的外部環境有所改善。近幾年來,爲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舉措,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商務部分別於xx年4月4日和4月30日下發了《商務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開展農產品連鎖經營試點的通知》(商建發[xx]1號)和《商務部、農業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標準委關於開展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工作的通知》(商建發[xx]30號),xx年2月又下發了《商務部關於實施“雙百市場”的通知》(商建發[xx]42號)等一系列關於農產品市場建設的相關文件,出臺了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與改造技術規範。這些文件和規範的貫徹落實,對農產品市場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爲集貿市場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二、問題及原因

一是集貿市場佈局失衡與市場設施不足並存。據調查,全市城鄉現有佔道經營的“馬路市場”126處,其中城區(包括縣市城區)存在馬路市場58處,婁底城區存在18處,農村鄉鎮馬路市場88處,城區沿街叫賣,佔道爲市處處可見,農村鄉鎮佔道經營的現象比比皆是。新化縣部分鄉鎮由於缺乏固定的集貿經營場所,至今仍沿襲千年來逢七或逢十趕場的傳統落後的交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村商品流通和農村經濟發展。

二是市場主體規模普遍偏小。從全市146個農產品市場來看,年交易額1億元的集貿市場不到10個,過5億元以上的只有湘中果蔬批發大市場1家.大量的農村市場主體是個體商戶、運銷大戶和經紀人,經營條件簡陋,經營方式落後,專業化素質低,且各自爲戰,難以適應大市場、大流通的需要。

三是集貿市場建設規劃落實難。從婁底城區的情況看,我市xx年編制的《婁底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20xx-20xx年)》,該《規劃》對婁底城區集貿市場建設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規劃佈局,《規劃》提出集貿市場服務面積爲1平方公里,同時規劃在秀石街以南片區新建2處農貿市場,在火車東站片區新建3處農貿市場,在漣鋼生活區新建1處農貿市場,在城南新區新建5處農貿市場,雖然該《規劃》由市政府頒佈實施已有三年多了,但上述規劃卻很難得到落實,各縣市區也同樣存在上述問題。

集貿市場調查報告4

集貿市場是指農副產品、日用消費品等現貨商品交易的固定場所。集貿市場在方便居民生活、促進農業生產和拉動經濟發展等方面起着較大的作用。因而,規劃、建設和提升集貿市場,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市區集貿市場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市區二環線內經工商部門登記的有形集貿(菜)市場有26個,年成交額36.29億元。這些市場有這樣幾個特點:

(1)投資主體多元。有政府投資、集體投資和企業個人投資等。其中政府投資的有、新農貿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等4個;集體投資的有3個;企業個人投資的有19個;

(2)市場佈局不合理,影響人流、物流、車流,一定程度上影響城市交通。如農產品批發市場,整個市場只有環城北路一條通路進出,而其他三週無道路,市場的人流、車流常常造成道路擁堵;

(3)市場硬件總體差,配套不全,格局不盡合理,除新建的農貿市場外,沒有一個市場的硬件配套齊全完善;

(4)市場管理不規範,缺少標準化、專業化,佔道經營現象突出,場外有場,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僅在二環路範圍內就有近20個馬路市場,影響市容市貌和文明衛生城市創建。

二、市區建設和提升集貿市場的優勢

(1)具有區位優勢、交通樞紐優勢及較強的輻射能力。多元交通已成網絡,優勢獨具;又是農產品十分豐富的農業型城市,大力發展集貿市場、做大做強農字型市場條件得天獨厚;

(2)具有市場大市辦市場經驗。改革開放後,市成了全國的市場大市,轄區內有義烏小商品市場、永康五金城等,積累了辦市場的豐富經驗,培養了一支懂經營會管理的專業團隊;

(3)是農產品原產地、集散地,更是大規模發展農產品的窪地。境內產的各種蔬菜、水果、水產、花卉每年銷往省外,數量高達500多萬噸。同時,還是供港豬的生產基地;

(4)發展農產品,搭建農產品平臺迎來了一個新契機。民以食爲天,對老百姓來說農副產品的'價格是最敏感最直接的。穩定農副產品的物價,理所當然是集貿市場建設和管理者所應承擔的一項工作。中央提出省長管米袋子、市長管菜籃子,說明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視民生,重視農產品的發展和價格穩定,從而爲市區的集貿市場建設和提升帶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三、市區集貿市場建設和提升的設想

水好、空氣好、出行方便、物價較低,是一座非常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市區集貿市場建設和提升,目的是爲了推動經濟發展和完善宜居城市的結構。具體從三個層面來思考:

(二)建設區域性集貿市場,改造提升老市場。一條把城分爲、兩部分。是老城,農副產品市場的網點佈局較爲合理;是新城,集貿市場的佈局不盡完善。新農貿市場在投入使用,有效地改善了市場結構。在此基礎上,在、、區和新區各擴建、新建一個檔次高、設施完善的批零兼營,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性批零集貿市場,爲區域內居民及機關企事業單位菜籃子提供服務。

(三)把市場建設與城市發展結合起來,構建政府主導下的菜籃子便民服務體系。連鎖化品牌經營是集貿市場轉變傳統經營模式的重要趨勢。學習借鑑北京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設立連鎖菜場平抑菜價、方便羣衆的做法,在也可由市場開發服務中心對市區集貿市場進行整合,在各新建小區內設立便民小菜店。實行集團採購、專業配送,統一銷售,同城同價,一店式銷售,讓市民吃上放心菜、便宜菜。同時,也有利於政府相關部門對菜籃子價格和質量的調控。要實現集貿市場集羣化經營,鼓勵集貿市場開闢農加超等形式,實行淨菜上市,拓展銷售渠道,對分散的集貿市場實行統一管理,提高集貿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四、全面提升集貿市場管理水平

在市場主體多元化的背景下,政府要成爲帶有公益性質集貿市場的建設主體。集貿市場作爲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工程。新建集貿市場政府可以直接全資投入,老市場可以採取回購並提供建設改造資金等方式進行控股、參股,在這特殊的行業逐漸推行國進民推,從而達到掌控集貿市場資源,使國有資本調控下體現其公益屬性,還利於民。達到佈局合理、設施完善、秩序優良、管理規範、安全放心的目標。

針對集貿市場的監管,大膽探索市場主辦權和市場經營管理權分離,推行標準化、專業化管理模式,改變農貿市場管理人員素質低下、管理能力差及管理不到位的現狀。大力開展星級標準化市場建設,通過先發展一批龍頭示範市場,強化國企市場排頭兵的作用,繼而帶動同類集貿市場規範經營、健康發展,力爭在三年的時間內,全力打造市區三層次多網點的現代化集貿市場便民服務體系。